中国德育研究主题分析

时间:2022-08-19 10:45:00

中国德育研究主题分析

随着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的全面开展,我国德育工作面临的挑战、困境与危机已成为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众多的教育工作者为德育的改革与发展作出艰苦探索,不断在内容、形式、方法、手段、机制等方面努力改进和创新。

一、研究对象的确定

期刊传递的信息具有快、新、全的优势,有助于我们了解最新、最近的研究热点和重点。其中《小学德育》是全国唯一一份全面反映小学德育工作的权威性杂志,《教育研究》则是一份声誉卓著的综合性的教育类核心期刊,该刊专设德育栏目刊登有关德育方面的文章。前者应用性较强,为广大教师顺利实施新课程改革与实践提供了理论和方法上的指导;后者更多是反映基础研究的最新成果,为公民道德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理论依据。国内学者欲了解德育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最权威、最精准的信息,恐怕绕不过这两份期刊。

基于上述认识,我们搜集和整理了《小学德育》和《教育研究》两份期刊2005年至2010年六年间刊登的所有与德育相关的文章,并根据我们不成熟的见解对这些文章进行分类、统计和简要的评析。尽管是一孔之见,但仍期盼能通过对德育研究成果的梳理、对比与分析,发现个中尚存的缺陷和问题,找到其未来有待努力的方向,进一步推进德育研究。

在当代中国德育理论界,我们比较了中西方若干较有教育影响的工具书和德育学专著,如胡森(HusenT.)等人主编的《国际教育百科全书》(1990)、《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1985)、鲁洁、王逢贤主编的《德育新论》(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檀传宝的《学校道德教育原理》(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等。尽管表述和呈现形式有所不同,我们仍能发现其中关于德育本质、德育对象、德育目的、德育内容、德育过程、德育课程、德育方法等基本课题及共同关注的问题。此外,随着我国愈发重视和加强公民道德的建设,出现了许多过去未曾涉足的,却又是当前热点问题的研究,如针对德育主体、德育的社会环境、德育范畴等问题展开论述。故我们认为,主题分类有十,分别是:德育范畴;德育本质;德育对象;德育目的;德育过程;德育内容;德育课程;德育方法;德育主体;德育的社会环境。

二、德育研究主题之简析

诚然,十项主题在两份期刊中所占的比例不尽相同,我们没有必要强求其平均分布,应做的是要深究如此分布背后的原因,以及隐含着的问题,这将会对我们了解当前德育研究的动态和日后德育研究的导向有着较大的启示作用。下面我们按主题所占比例之大小分别对各项主题进行评析:

1.德育课程(占25.77%)

新课标对德育课程作了较大的修改,从而激发了人们对德育课程的研究兴趣。“德育的学科课程”(包括专门的德育学科课程和其他学科课程中包含的道德内容)、“德育的活动课程”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不约而同都被两份期刊大量收录,而且篇目逐年递增。其中《小学德育》期刊中应用性研究居多,占了“德育课程”类的96.59%。诸如“品德与生活”课程、“品德与社会”课程、“德育的学科渗透”等内容的研究刊登得较多,分别有27篇、22篇和28篇,占293篇“德育课程”类文章的9.21%、7.50%和9.55%。此类研究为新课标下德育课程的顺利开展指明了方向。当然,关于德育课程这一问题仍然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领域。例如:在基础研究方面,道德教育可否作为一门专门学科去开设?如果可以,它的主要内容与方式是什么?德育课程与其他学科的课程相比,其特点何在?从应用研究来看,如何实施生活化教学、活动化教学与情感教育,如何处理隐性课程与德育课程的关系,如何处理教材内容稳定性等。

2.德育过程(占17.85%)

一般来讲,可将德育过程概括为认识过程、情感过程、体验过程、意志过程和行为习惯的养成过程的总和。其基本要素是由教育、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德育手段、德育实施的步骤构成的。“德育过程模式”、“德育活动的组织与设计”、“解决德育过程的矛盾”等问题是近年来研究的重点,对德育过程的计划性、多端性、引导性、整合性的认识逐步清晰。但具体到“德育活动的评价”、“德育过程的管理”问题,如评价的科学化、民主化,德育资源的分析、德育经营的投入、德育效益的追求等方面仍需要德育工作者继续积极地研究、实践和思考。

3.德育内容(占14.78%)

由于历史与文化条件的不同,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德育内容是各不相同的。依据《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2001)和《小学德育课程标准》中关于德育内容的规定,我们可以总结出四个层次的德育内容:一是基本文明习惯和行为规范的教育;二是基本道德品质的教育;三是公民道德或政治道德品质的教育;四是较高层次的道德理想教育。在我们的统计中也发现,“德育内容”此主题下的研究与这四个层次的德育内容息息相关,且“团体合作意识”、“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法律法制意识”、“心理素质教育”等一系列与学生的生活结合在一起的德育内容研究尤为丰富。这或多或少与新一轮课程改革和“德育概念的泛化”的现实有关。因此,关于“德育内容的决定性因素”的研究,即德育内容与德育目的、德育过程的关系问题,还是可以进一步探讨的,这样才不至于使德育的内容过于宽泛和无序,最终削弱德育的效果。

4.德育的社会环境(占13.10%)

影响德育的社会环境既指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心理环境,又含大众传媒、社区、学校、家庭等,以学校自身环境最为专门和规范。我们发现关于德育的社会环境的研究较为丰富,而且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逐年上升。究其原因,我们认为主要是国家政策的导向和新课改对德育课程的改进。德育的社会环境正日益得到人们的重视,相关内容如“社会环境与个体道德发展”、“大众传媒对学校德育影响”、“青少年亚文化与学校德育”、“社区对学校德育的环境作用”、“家庭对学校德育的环境作用”等问题的研究也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这方面可以在我们的统计中得到印证。其中又以微观系统建设问题的研究居多,“家庭对学校德育的环境作用”的文章有31篇,约占“德育的社会环境”此项主题的22.46%。但关于“大众传媒对学校德育影响”的文章却只占了其中的5.07%,可见网络传媒的新时代构建和优化还应得到更多学者和教师的关注。另外,正如一些学者所说,从宏观环境的角度看,如何使全社会建立起较为充分的对于德育的义务感和德育自觉也应该是日后德育研究的重要议题。

5.德育方法(占9.76%)

德育方法是德育活动目标达成的中介。如何正确运用德育方法也就对德育目标的实现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关于德育方法的研究可谓百家争鸣,在我们收集到的此类文章中也证明了各类德育方法,如“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情感陶冶法”、“行为训练法”等,在一线教师的教学实践中得到了充分的试验、改进和完善。但是“如何选择德育方法及其组合”的问题仍是我们今后探究“德育方法”领域的重点和难点。

6.德育主体(占5.81%)

对德育主体在道德教育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的认识,是德育理论不断研讨的一个命题。但经过我们对两份期刊的分析,人们开始意识到教育主体性的建立仅仅着眼于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而忽视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在理论上缺乏依据,在实践中有害无益,教育者的主体性地位不是已经提得太高,而是远远不够,因此研究人员逐渐把视线放在了德育过程中“教育者主体性作用与作用的发挥”、“主体素养结构与素养提升”等上面。

7.德育本质(占4.49%)、德育目的(占3.87%)、德育范畴(占2.55%)、德育对象(占2.02%)

此四项主题在本次统计中所占的比例都较少,不是常在两份期刊中出现。这可能与这些主题的理论性较强、时事性和实效性不突出有关,因此这些主题一般会在教科书类著作中专列一章介绍。但笔者认为,这并不代表这些方面的问题人们就已经认识非常清晰,从不多的文章中可以发现部分学者已经意识到当代的教育在现代化的转型中发生了变异,德育呈现出边缘化、外在化和知识化的趋势,正确认识德育范畴、德育本质、德育对象、德育目的,对规范德育内容、制定德育方法、开展德育课程、指引德育过程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不断对“德育何以可能”、“德育包括什么”、“德育本质功能”、“新时代赋予德育的任务”等问题进行思考并理清头绪是不断推进德育研究的前提条件。

德育所涉及的是人的精神中最深沉的部分,而从我们统计和分析的结果来看,德育改革的实践还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还不足以做出系统、完整的理论概括。正因为此,新的历史时期大的德育建设不能不是一项长征性的工程。以上是我们对过去六年关于德育研究的主题进行的统计与拙见,虽是管窥,但我们旨在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引起人们对德育研究发展状况、趋势、成就、不足的思考,从中挖掘出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领域,使德育事业能更好地迎接新的挑战与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