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道德教育对我国大学德育发展的启示

时间:2022-03-07 10:50:08

西方道德教育对我国大学德育发展的启示

摘要:德育改革离不开理论的指导。道德认知学派与价值澄清学派是20世纪60年代顺应美国社会背景产生的两大关于道德教育的理论学派。这两个学派对世界德育的发展产生过重大的影响,当然对我国的德育改革也有着极大的借鉴意义。本文旨在通过对两大理论的比较性分析,揭示其共同之处和各自的理论特色,结合我国实际,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整合其有价值的德育思想和具体的德育策略,总结出可供我国大学德育发展借鉴的经验与启示。

关键词: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价值澄清理论;比较分析;启示

道德认知学派与价值澄清学派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世界上道德教育理论方面影响较广的两大学派,其思想之新,方法之细对于我国当前学校德育的改革和发展有着很大启发与借鉴作用,细致比较分析两大理论学派的联系与相异之处十分必要。

一、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与价值澄清理论的差异

作为独立的两种道德教育理论学派,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与价值澄清理论各自有着鲜明的理论特色,它们的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理论来源上,二者对杜威思想取舍迥异。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与价值澄清理论都深受杜威思想的影响,但是二者在实际继承的过程中,却汲取了不同的养分。柯尔伯格继承了杜威关于德育过程具有阶段性,德育方法具有实践性,尊重儿童主体性的思想,同时基于皮亚杰儿童认知理论,更加关注社会的伦理范畴或基本道德价值在个体身上的主动性的发生、发展过程,注重培养儿童的道德推理和道德思维能力。价值澄清理论借鉴了杜威关于德育过程的思维、情感和行动相结合的思想,价值相对主义主张价值观是个人经验的产物,并认为人的经验是不断变化的,甚至会出现同样的价值观支持相反的行为的矛盾现象,这与杜威坚持实用主义,“有用的就是善的”,否定社会公德的存在的思想是一致的,都建立在资本主义自由主义的基础之上,最终导致价值混乱,无德育可言。2.关于社会基本道德准则是否存在的问题。对于这一问题截然不同的回答是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与价值澄清理论产生分歧的一个重要结点。前者认为正是因为存在普遍的公认的基本的社会道德准则,才有进行道德教育的可能,才会去对个体形成道德品质的过程进行研究。它认为出现不同的价值观,不是由于价值相对,而是因为师生之间、家长与儿童之间在语言和思维方面的发展水平不同,因此,柯尔伯格认为道德思维能力的发展是道德教育的根本目的。后者认为一切价值源于个人经验,符合个人需要的即是有价值的,从而认为道德价值是多元的,相对的,关注点在于个人日常生活问题,在于个人的目的、抱负和信仰。3.德育目的不同。整体而言,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下道德的发展是垂直的,朝着新的思维水平垂直、向上发展;价值澄清理论下道德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水平的,朝着优于当前的思维、情感和行动的方向发展。“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目标是促进社会的伦理范畴或基本道德价值在个体身上经历一个心理发生、发展的过程,也即使学生通过自己的积极活动形成和发展出一套价值体系。”①“价值澄清的目标是帮助人们整合他们当前的生活方式,学习今后可能会以类似的方式对他们有用的技能”②,具体而言就是教师帮助学生掌握价值评价的过程,获得做出价值判断和评价的合乎理性的方法和自我指导能力。4.关于德育过程和德育内容的侧重点不同。价值澄清理论注重探讨与直接的现实相关的日常生活问题,例如如何对待闲暇时间和朋友间的人际关系等,注重儿童在面对这些选择时的情感,澄清情感尤其是珍视和珍爱的情感是价值澄清过程的重要内容。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则较多基于众多假设性的问题,促进儿童产生认知冲突,不断反思,进而实现道德思维的提升。5.关于道德效果的测量,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更显科学。虽然按照价值澄清理论精心设计的价值澄清方法进行的价值评价过程具有很强的操作性,但是对于价值澄清之后学生的变化更多的则是依赖于家长、教师等的主观测量,缺少科学的测量工具和方法;相反,无论是道德两难问题讨论法还是公正团体法,在道德认知发展学派的研究中,都是可以进行实证研究的,而学生的变化也是可以进行书写测验检验的。

二、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与价值澄清理论的联系

虽然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与价值澄清理论有很多不同之处,但是作为同时代的产物,他们并不是互不相容的。通过比较分析,我们认为两大理论学派之间存在很多的联系,其相似之处可以归结如下:1.批判美国传统教育。在观念上,二者都批判传统道德教育脱离社会生活,脱离儿童现实道德需要和道德发展水平。价值澄清理论认为传统德育缺乏人性所需的自由探究。审慎思考和理性的观念,强行将教条主义的观念灌输给儿童,只会扼杀其德行的发展。道德认知理论认为传统德育割裂了知与行的关系,它的理论前提中知行是统一的,“行善必先知善,知善必先行善,不知善必不行善。”在德育方法上,二者都批判传统德育教条式的灌输方式,强调不存先入之见的个体和团体审慎的思考复杂的生活问题,重视道德冲突在提高道德发展水平和形成价值观过程中的作用。价值澄清理论旨在使儿童通过对日常生活问题的价值澄清,自愿、审慎的选择适合自己的有效价值观。道德认知发展学派认为道德是完全发自内心的,通过假设的道德两难问题或者具体的公正团体氛围促进学生主动反思,认识到自身道德发展水平,并向更高一级的水平提升。在师生关系上,价值澄清和道德认知发展学派都批判传统教育中教师占主导地位,学生占次要的、被动的地位的角色分配,强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儿童积极的自主构建,同时要求教师在道德教育中做一个“道德指导者”,而非社会道德准则的“强制执行者”。价值澄清的具体方法和道德两难问题法以及公正团体方法都充分体现着这一点。2.注重培养学生的认知或价值观,认识到德育之不易。道德认知学派认为道德发展与认知发展有着密切联系,后者是前者的基础。价值澄清学派则认为儿童出现道德问题的关键就在于价值观的混乱。无论从历史事实来看还是两大理论探索德育理论的过程,都可以看出道德认知也好,价值观也好,其培育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3.将道德内容与道德形式(结构)区分开来,注重形式,注重培养道德能力。道德认知发展学派强调要将道德内容与道德结构,即道德推理、思维的逻辑结构区别开来,德育的目的是促进儿童道德推理能力的阶段性上升。价值澄清学派则主张要尊重学生个体性,德育只需要教会学生进行价值评价和价值选择,注重培养澄清适合自身有效价值的能力。4.两大理论虽都有其局限性但是影响深远,对美国甚至世界各国的德育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规范;虽各持己见,互不相让,但也有互补相容之处,例如一个人道德能力的进步既可以是横向的发展也可以同时实现纵向阶段的提升;又或道德发展理论非常关注集体生活和正义的问题,价值澄清理论则能现成被用来帮助集体更好的整合态度、活动和信仰。

三、对我国大学德育的启示

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与价值澄清理论的研究和适用对象都直接指向儿童,重在研究儿童道德形成和教育问题。但是经过以上比较分析,我们不得不承认的事实是无论从德育理念还是具体的德育方法,一定程度上都是适用于大学生德育的。那么,结合我国国情,整合两大理论学派思想精华,可以得到如下几方面的启示:

(一)合理设置高校德育目标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我们认为符合大多数人根本利益的社会基本道德规范是始终存在的。一直以来,我国高校德育目标旨在培养建设合格社会主义建设“四有”新人,对教育实践有着不可忽视的导向作用。但是就目前德育实践的现状看来,在德育目标的设置上,存在着较为显著的空洞理论说教的倾向,因而实际的德育效果并不理想,大学生情感上也习惯性的对“德育”产生轻视甚至排斥。而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与价值澄清理论在设置德育目标时则追求其符合学生现实生活实际,符合儿童的现实德育发展水平和需要。大学德育是通过学校将道德准则传授给学生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积极探索、主动学习、不断完善自身适应社会和环境的过程,相较而言,以大道德为方向,以阶段性的适应学生发展水平和需要的阶段性目标为引导,才会使大学德育更具有实践性、操作性和实效性。

(二)“以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与价值澄清理论都继承了杜威以儿童为中心的思想,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首先,培养学生注重提升自身道德的责任意识和主动意识,认识到自身的主体地位,积极开展自我德育;其次,德育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其道德发展水平现状,结合其现实发展需要,逐步展开德育活动;再次,利用现实生活问题也好,假设性道德两难问题也好,激发学生道德认知冲突,启迪学生思考,帮助学生提高道德推理能力,在思考中学会选择,在选择中学会珍视,在行动中养成自我辨别善恶好坏,自我指导道德选择的能力;最后,改善传统师生关系和师生交流方式,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和尊重,在开放民主的教学气氛中,完成德育过程。

(三)丰富德育方法,开拓德育资源

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与价值澄清理论为道德教育提供了很多有效的策略与具体的方法,并将德育的视野和眼光延伸到了课堂之外,在德育方法上可以为我们提供很多借鉴:首先,重新认识“灌输”的概念,灌输本是思想政治教育者使受教育者接受其教育内容的基本途径,只要我们不墨守成规、头脑僵化,而是讲条件、分对象、重创新地坚持灌输理论,那么灌输理论在现今依然具有重要价值;其次,不放弃灌输的方法的同时,我们还要避免单一的灌输方法,注重实践,注重生活,注重直接经验,启发学生“在做中学”;最后,恰当、灵活运用价值澄清学派和道德认知学派精心设计的德育策略与方法,这些方法不仅适合于课堂,也适用于儿童的日常生活;不仅适合于个人,也可以用于团体。

(四)德育效果测量科学化

近年来,随着高校德育方式的多样化,对于德育效果以及大学生道德行为表现的考量方式也逐渐多元。相对于西方对德育效果测量的方式方法,我国的检验更显粗略,在课堂之外的检测,多偏向于质性评价,且评价标准依据个别教师的判断形成,主观性很强,评判标准也比较随意,缺乏科学性与客观性。道德认知学派注重用书写测验的方法来检测德育实施之后学生的变化,标准问题评分法和确定问题测验都力求克服记分者的主观偏见而进行客观的评分测验,虽然这些评分测验是建立在知行统一的理论假设前提之下有其不能克服的局限性,但是这种注重实效,尊重事实,追求细致、量化的思想与追求科学严谨的学科精神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作者:王彩霞 单位: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1]〔美〕约翰•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2]〔美〕约翰•杜威著,王承绪译.道德教育的原理[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3]孙祥生.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与价值澄清理论之比较[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2,15(03).

[4]雷娟.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与价值澄清理论的比较分析[J].科教文汇,2011,(12).

[5]章结明,许庆亚.道德认识发展理论与价值澄清理论之比较研究[J].教育探索,2008,(11).

[6]王向华,颜晓丽.认知发展道德教育理论与价值澄清[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22(01).

[7]佘双好.西方德育课程思想演变的基本理路[J].伦理学研究,2003,(04).

[8]洪娟.今年来我国道德认知发展教育理论研究综述[J].安康学院学报,2007,1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