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价值观背景下的大学德育论文

时间:2022-09-28 03:38:04

多元价值观背景下的大学德育论文

一、阻碍我国贫困大学生的就业能力的因素

1.专业技能不强,综合素质偏低

一方面,许多贫困生进入大学后,由于大学阶段的考核评价体系多元化,不再是高中阶段单一的只看中应试的成绩,渐渐失去了往日的优势;很多贫困生在平日的学习中,过于注重书本理论知识,忽视对自身实践能力的加强,缺乏动手操作能力,专业技术技能欠缺,实践创新能力不够,这也是许多用人单位在实习期间对大学生考核不满意的原因之一;另一方面,由于贫困生经济条件的压力,他们在很多资源如职业培训等方面机会较少,部分贫困生在学费和生活费的压力下不得不出去勤工助学,失去了很多学习和锻炼的机会,他们在人际交往能力、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上往往表现偏低,综合素质的欠缺非常不利于贫困生求职。

2.就业期望值过高,就业心理压力大

实践表明,贫困大学生自我培养意识淡薄,就业观念、就业心态不端正,生涯规划意识不足。一些贫困大学生就业呈现出“眼高手低”的就业心态与“驱东避西”的就业取向,出现就业流向结构性严重失衡的现象。当前大学生群体的就业难度本身就比较大,而对于贫困大学生来说,他们大大多来自贫困山区、边远地区、残疾人家庭以及下岗职工家庭,背负着改变家庭困境的思想负担,信奉知识改变命运的人生信条,努力克服自身困难,在经历数十年的寒窗苦读之后,期待能够及时就业,并能拥有一份收入稳定的工作。再加上由于家庭经济条件的困扰,贫困大学生面对就业自卑感强,情绪紧张焦虑、就业压力感大、就业指导期望较高,从而加剧了他们的心理负担。

3.高校对贫困生就业规划指导不足

实践表明,很多贫困大学生在求职时处在一种迷茫的状态,而之所以迷茫,主要是因为看不清未来。他们在求职时如果没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甚至连自己的性格与特长都不了解,职业选择将非常盲目,甚至会影响到之后工作道路的发展。因此,高校的就业指导是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确保大学生充分就业的重要环节。而事实上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辅导服务在大学生中的普及率不是很理想,甚至有些高校中,大部分学生没有接触或者接受过职业生涯辅导服务。目前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指导的教育管理中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现状:一是没有形成固定的课程体系,没有进一步丰富课程内容,忽视社会教育的辅助作用;二是师资配置不足,服务机构不完善,实践环节缺乏;三是缺乏考核体系和教师的制度保障。此外,高校人才培养理念陈旧,专业课程设置不科学,就业指导不系统,实践训练不完善最终导致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无法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有待进一步完善。

二、提升贫困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实施策略

1.提高贫困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一些贫困大学生性格内向、组织协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差,学校要在在这些方面给予他们帮助。针对贫困学生知识基础薄弱、动手能力差的现状,有侧重地加强对他们的专业培训和技能培训,使其具备职业岗位的适应能力;在课程设置上,学校应当相应地增加实验操作等实践性环节,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在学校及班级学生干部的选拔任用上,鼓励让一些贫困学生来担任,以锻炼其人际交往与组织能力,充分发挥学校各类社团组织的作用,引导和鼓励贫困生多参加社团活动和各种校园文化活动,提高其人际交往与组织协调能力,树立团队精神和合作观念。引导他们参加更多的竞争性比赛,帮助其树立信心,增强竞争意识,更好地融入社会,同时也能在实践中磨炼意志,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增强自立意识,培养自己创业的意识和能力。

2.提升贫困大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高等教育迅速发展,为社会培养了大批的社会发展需要的管理、建设、生产、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技术型、应用型人才。但是,学生的培养质量问题却令人担忧,在各种质量衡量指标中,高职毕业生实践能力差的问题都相当突出。如何使我国高校培养出的人才既肯动脑又能动手,既不缺乏理论知识,又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就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首先,专业技能程度直接成为用人单位筛选人才的关键,高校应当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即准确定位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贫困大学生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和积累,重点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实践应用的能力;改革教材编制,增加实训内容;其次,学校应高度重视实践教学,并将其作为日常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大和拓宽实践教学的资金投入,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建立产学研结合的实践教学基地,构建“岗位—任务”的实践训练模式,建立完善的以能力为中心的实践教学考核体系,从而完善高校实践教学体系;再次,从内因出发,通过激发学生实践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建立专业协会,丰富课余实践活动,加强对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指导等方面来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自主规划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最后,建立健全校内外贫困生勤工助学体系,不仅能提高贫困生自身解困能力,逐步实现贫困生由“外部输血”到“自身造血”的转变,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自立意识,锻炼他们的就业能力以及提高综合素质。

3.对贫困大学生进行必要的就业指导

帮助贫困大学生,不仅要从物质上大力扶助,而且要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他们战胜贫困的信心,变“被动输血”为“主动造血”,“授之以鱼”的同时更要“授之以渔”。深入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可以帮助大学生正确把握就业形势,转变择业观念,强化竞争意识,积极迎接人才市场的挑战,是解决大学生就业困难的有效途径。高校要建立完善的就业能力培养体系,通过调整专业课程设置,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增强实践能力培养、就业指导教育,推进就业指导队伍建设,来促进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高校就业指导机构有必要根据社会对毕业生的需求量和素质要求,建立以“职业生涯辅导”为导向,构建以人为本的就业指导模式,从而帮助和引导大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选择最能发挥个人才能的职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应该参考必要信息,从自身工作实际出发,努力作为、形成合力,不断提高职业生涯辅导服务的水平,帮助大学生自我构建就业能力,努力学习、提高综合素质,树立职业意识,规划职业生涯,积极主动地培养自身的就业能力,帮助大学生顺利就业。

4.改善基层就业政策,吸引贫困大学生就业

大学生到基层政府机构就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能有效地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解决部分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缓解城市就业压力,有效地平衡就业流向的结构性失衡;能有效解决基层地区人才匮乏问题,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同时,还能缩小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出现的城乡和区域差距;高素质、专业化的大学生干部队伍能有效地提高政府行政效率,更好地为群众服务;基层为大学生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有利于大学生自身的健康成长,能够让大学生实现自身价值。政府应出台、兑现优惠政策,激励人才,基层单位则要优化环境,留住人才,高校要优化人才培养模式,驾起通向基层的桥梁,而毕业生要更新观念,从基层做起。实现大学生就业供给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求的有效对接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国家、高校和毕业生等方面的共同努力,密切配合,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找到利益的均衡点和施展才华的平台,才能实现大学生就业与新农村建设的双赢。

三、结语

贫困大学生作为就业的很大一部分群体,其自身就业能力的高低是决定能否顺利就业的关键因素,在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提升贫困大学生就业准备状态,增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作者:王晓晔单位: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