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实效性提高分析论文

时间:2022-03-01 05:01:00

德育实效性提高分析论文

一、当前影响德育实效性的主要原因

一是对德育要求的理解还不够到位。无论是学校、家庭还是社会,对德育要求的理解不够到位,表现在内容要求的简单化,缺少赋予学生强烈情绪体验的故事小品;过程要求的程式化,缺少适合不同年龄,不同性格学生教育过程的探索;方式要求的成人化,缺少适合中小学生心理、生理特点的活泼、生动的育人方式的研究。这样的认识,必将带来可想而知的德育效果。

二是对德育现状的评估存在偏差。对德育现状的评估发生偏差主要体现在两个极端:一是认为市场经济严重冲击了德育工作,学生的价值取向出现了偏差,德育环境进一步恶化,德育资金严重缺乏,德育社会关心度一再下降等等,一句话德育工作可谓困难重重,问题成堆。二是认为现在出现的一系列反常的德育现象,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经济搞上去了,法制健全了,学生的素质也自然会提高,德育环境等自然会好起来。两种对德育现状的评估,或过分消极,或过度积极,这为德育工作体现时代性、针对性设置了重重障碍,要提高德育实效那当然是异想天开。

三是在德育方法的选择上缺少灵活性。从一定意义上讲,德育所面临的矛盾,可以说是德育方法上的矛盾。方法选择缺少灵活性是影响德育实效的最主要的因素之一。在现实德育教育过程中,集中灌输多,启发引导少;理论讲解多,自身实践少;消极应付多,解决实际问题少;大报告、讲座等集体思想工作多,针对个人、有的放矢少。一句话,方法缺少灵活性,工作缺乏针对性。

从以上分析,不难发现,德育实效偏低有思想认识上的原因,有操作方式上的不当,有客观环境的影响,也有学生自身的不足,要切实提高德育实效性,笔者认为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二、提高德育实效性的对策思考

一是进一步推进德育理论创新。列宁曾指出: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实践。这是强调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意义。德育实践也不例外,需要好的理论指导。特别是在新的历史环境下,德育理论创新必将成为增强德育有效性的关键。在当前学校德育工作中,运用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结合的理论,对于德育工作走出困境将有所助益。主导性德育理论是通过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科学分析,符合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哲学观点。在开放社会条件下,面对意识形态主导性与多元性矛盾,学校德育工作必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不动摇。主导性德育理论解决了德育社会主义性质与方向的重大问题。我国德育目的和德育目标基本上是由国家决定与颁布的,它们更多地体现国家主导的意识形态,长期以来,我国学校德育正是很好地坚持了这一方向。问题的另一面是,在主导性德育理论指导下,学校德育内容有泛政治化的倾向,德育内容不可避免具有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与淡化道德伦理教育,使道德教育与政治教育之间产生了不协调。这也会降低德育的有效性。因此,学校德育还要将主导性理论与主体性理论相结合。主体性理论为学校德育实践提供更为行之有效的理论指导。主体性是指上升为主体的人的主体性,是指人在与一定对象的关系中所具有的主动态势与支配地位。传统德育忽略人的主体性,脱离受教育者的实际,漠视学生的需求,片面高扬德育的社会价值,忽视德育的个体价值,即对德育使个人生活幸福与德育的社会意义的关系强调不够。这是一种以社会本位为主的德育目标体系。这种以社会本位为取向的德育目标,决定了学校德育内容更注重和推祟的是社会价值,强调社会利益与个人义务,忽视了作为一个社会成员所应该享有的正当利益和权利。这必然导致道德规范难以内化成学生的道德信念,更难以外化成行为准则,造成知行脱节。而主体性德育理论重视教育者主体性的发挥,即要求教育者主动把握学生的客观实际和特点,遵循人的思想品德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制定符合社会发展和个人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精心选择教育内容,创设教育情境,采取有效的教育方法,创造性地对学生开展德育。主体性德育理论更注重学生的主体性,使他们主动认可教育目标,接受教育内容和要求,发挥其主体能动性加以内化,使学生对提高自身道德品质产生强烈的自主意识,把在德育实践活动中提高道德境界变成自主的活动。

综上所述,无论德育目标脱离学生实际,还是德育方法理想化与简单化,都是没有坚持以人为本的德育原则。我们认为,要提高德育实效性,确立以人为本的德育指导思想是关键。一是要求德育工作者尊重学生的人格,以民主、平等的方式对待学生,做到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不能脱离学生实际,更不能无的放矢与简单粗暴。二是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自我教育就是充分发挥受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自觉地对思想行为进行自我认识、自我调控和自我矫正,以培养自己良好的思想品德。为此,学校应当改变机械灌输的教育方式,让学生自己拟定教育计划。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在价值取向多元化的现代社会中,提高自己的判断能力,增强抵制各种错误观点的能力。三是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使他们感受改革开放事业的巨大成就,增强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这比空洞抽象的说教更加行之有效。主体性理论的精髓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构建发展性德育。学校德育工作者若能用这一全新的理论指导自己的德育实践,则德育的实效性会大大增强。

二是进一步明确学校德育工作目标。《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用马列主义、思想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教育学生,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摆在首位,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是学校德育即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的根本任务”。学校德育工作必须贯彻这一德育宏观目标,并按此要求制定出符合本校实际的微观德育目标。微观德育目标要体现操作性、时限性和可测性等特点。操作性是指德育目标明确具体,每个目标都与每个学生的具体理想、行为相结合,使之融合在每个人的具体行为之中。时限性要求学校、教师、学生按时完成德育既定目标。可测性是通过以目标为尺度、以目标为准绳的测量和评价来判断德育工作的优劣得失。可以说,只有体现出上述特点,德育工作有效性才能增强。若没有上述微观具体的德育目标,德育任务则流于空泛,德育有效性也难以彰显。

三是进一步拓宽德育渠道。就学校范围而论,德育要与各学科教育协调共进。除了课堂教育主渠道外,社会实践、党团组织、以及校园文化和日常德育等多渠道都要发挥应有的作用。把学生关在学校中,声色俱厉地训导已为时代所不容。要将学校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打破传统的狭小的德育天地,让学生尽早了解社会,特别是提高他们对社会阴暗面的分辨能力,以便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就整个社会而言,学校德育、家庭德育、社会德育要形成一体化。特别是大众传媒、大众文化的发展,导致德育社会化趋势加剧,社会文化的发展也使德育社会化,封闭式的学校德育落伍于现代德育的发展大势。因此,发挥上述三位一体、多元化德育作用值得提倡,也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德育的最佳效果。

四是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德育评价机制。德育有效性表现为受教育者道德力量的增强,体现在他们的思想、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等多方面,具有自身的独特性、长期性和复杂性,难以用一般尺度和标准进行衡量。若以一般的方法、标准去衡量德育工作者的工作量,那么衡量到的仅仅是授课时数,而大量的课外工作是不能用课时来衡量的,这对他们有失公平,必然会挫伤部分人的工作热情,于德育工作不利。由于德育自身的规律,采取突击检查的方式来检验德育工作效果,是与德育内在规律背道而驰的。这种检查或许能促进德育工作,但由此带来的两个结果必须正视:一是例行政务,则难免流于形式,与事无补;二是造成基层单位忙于应付,甚至弄虚作假。由此可见,提高德育实效性还要构建一个合理的评价机制。

参考文献:

1、《教育研究》1981年第6期。

2、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出版。

3、《中国农村教育》2001年第7期,第46页。

4、鲁洁:《教育社会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出版。

关键词:德育实效性原因对策

内容提要:近年来,从上到下都十分重视德育工作,提出过许多思路,各学校也开展了大量的德育活动,但收效不尽人意,这与广大教育工作者付出的辛勤劳动是不相称的。中小学德育实效性低的原因何在,学校德育工作应如何改进工作,提高德育实效性,笔者就这些问题谈一谈初浅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