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论文5篇

时间:2022-04-12 08:49:53

职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论文5篇

第一篇

摘要:伴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教学改革制度的提出与开展,社会对高职院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础性的课程知识同时还要求学生不断的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基于现代化的学徒制度下,只有学校与企业双管齐下才能最大限度的提升高职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本文立足于现代学徒制的内涵,就现代学徒制下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且在此基础上就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的具体路径进行阐述。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高职学生;职业道德培养;问题;路径

现代学徒制是一种比较实用的教育发展模式,如何在现代学徒制的背景下对学生的职业道德进行培养是各大高职院校必须要关注的问题。本文重点阐述现代学徒制下高职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的路径。

一、现代学徒制内涵分析

(一)概念。现代学徒制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是企业与学校合作的一种职业教育模式。通俗来讲就是学生三分之一的学习时间在学校,而三分之二的学习时间在企业接受培训[1]。学生在企业接受培训是有学徒工资可拿的。学徒工资并非一尘不变是会随着学生技能的提升而不断的提高的。法律合同将学生、企业以及学校三者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总之现代学徒制存在的意义比较大,尤其是针对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在某种程度上彰显了职业教育的实践性以及社会性。(二)特点。现代学徒制在应用的过程中呈现的特点是比较多样性的,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师傅带徒弟,学生在进入企业学习实践时必须有专业的工作人员带领,这样学生在遇到专业问题时才能有专人引导;2)改革创新性,徒弟在跟着师傅学习时能够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进行有效的融合,是第二课堂对第一课堂的一种延伸与创新[2];3)政府支持引导,现代化的学徒制度的开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资金的支持,政府为学生建立企业培训机构,同时给予生产企业相关的教育经费;4)法律保障,一纸合同将学生、学校以及企业紧密的结合了起来,三者均受到法律的保护[3]。

二、现代学徒制背景下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职业道德教育的培养意识不强。基于现代学徒制教育模式下,学生只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学校学习而将近三分之二的时间在企业进行培训。虽然我国高职院校积极开展现代化的学徒制,但是毕竟是模仿,而非是英国那种标准化的学徒制,不同的专业需要根据自己专业特点进行适当的调整。有研究调查显示,在高职课堂教学中很多的专业都没有开展针对性的职业道德教育课程,只有那些服务性比较强的专业才会开展相应的职业道德教育。与此同时企业师傅在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的培训时同样容易忽略对其职业道德的培养,总之基于现代学徒制下,职业道德教育的培养意识是不强的。(二)考核制度缺乏。考核标准的缺乏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没有开展考核实践活动,其次就是没有规范的考核标准。考核实践活动是容易忽略的。虽然有些专业设置了职业道德方面的教育课程,但是仅仅是停留在理论知识的讲解上,在实践活动中师傅也仅仅是重视徒弟技能的培养,很好对他们的职业道德进行考核;再者缺乏规范的考核标准,没有明文规定怎样做是对的怎样做是错的,这也为考核带来一定的难度[4]。

三、基于现代学徒制下高职学生职业道德培养路径

上文已经具体分析了当前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在开展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首先就是职业道德教育培养的意识不强,其次就是缺乏科学的考核制度。下面针对这两个问题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进而更好的指导我国高职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一)在日常教学中注入职业道德教育。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需要将职业道德教育放在教学的重要位置上,职业院校可以开展校企联合的教学模式,通过学校与企业共同设计学习环境来帮助学生在实践教学中更好的掌握理论知识。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企业师傅不仅要注重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训,同时在培训专业技能时还要对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进行科学有效的考核,进而在考核的过程中帮助学生纠正不正确的行为,培养良好的道德素养[5]。(二)建立健全考核制度。现代学徒制使得学生在学校学习的时间为1/3,而在企业学习的时间则是2/3,针对这种的教学时间安排,学生在入学第二年开始就将相继的送入企业进行学习,在企业学习中要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师傅领带,在具体的实训过程中师傅要将微笑服务以及职业道德等融进教学当中去,在最后一个学期由学校教师与企业师傅共同对学生进行考评,这样既公平同时也能彰显一定的科学合理性。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专业技能人才的培养,必须要综合考虑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正所谓“有才无德是危险品”,因而高职院校在对学生进行培养时更要注重对学生的职业道德培养。本文立足于现代学徒制度的概念与特点,阐述了当前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且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希望对我国高职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作者:魏凤琴 单位:乌海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周勇,贺晓春,黄军友,程远东.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高职学生素质培养途径思考———以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当代职业教育,2016,(12):84-87.

[2]赖发明,杨伟传.学前教育专业“现代学徒制”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江门职业技术学院学前教育专业为例[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0):135-137.

[3]王进.现代信息科学中“学徒制”在高职教育实训教学模式探索[J].电子测试,2016,(14):146-147.

[4]周曦.现代学徒制视域下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实践探索[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3):60-65.

[5]刘士祥.高职商务英语翻译实训教学创新———基于众包翻译模式的启示与借鉴[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5):28-31+88.

第二篇

摘要:农村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中目前还存在敬业精神不够,综合素质不高等问题,导致教师职业道德行为失范的原因在于社会环境对教师的负面影响,教育主管部门管理不科学,以及自身的原因,这就要完善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社会机制,净化社会环境,加强教师自身道德建设。

关键词:农村;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广大农村小学教师在其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努力工作,然而也有部分农村小学教师,没有很好抵挡各种诱惑,忽视了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对自己的标准降低,不能很好地“教书育人”了。

1农村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的现状

1.1对相关教育法律、法规的认知令人堪忧

《教师资格条例》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是建设具有良好思想品德修养和业务素质的教师队伍最重要的行业纪律,是对新时期教师从事教书育人工作提出的新要求。然而了解上述相关教育法律、法规内容的农村小学教师的比例远低于城市小学教师。这样他们就不能很好地用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自己,不能真心去热爱学生和真正的为人师表。

1.2敬业精神不够

在社会转型时期,部分农村小学教师迷失了自己,过分看重金钱、利益和权力,过分追求经济利益和个人利益,造成了职业道德的失范。“借用职权之便向家长索要财物,托办私事”,变相强迫学生参加和自己有关的各种类型的辅导班,随意缺课或私自找人代课、迟到、早退,不认真备课和批改作业的现象不足为奇。这些势必会影响到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势必会给孩子的心灵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

1.3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部分农村小学教师缺乏严谨治学的进取精神,不能很好地掌握渊博的文化科学知识,不能随时补充自己的知识储备量。有些教师还沉迷于喝酒喝等陋习,以至于荒废了身体。上课接打手机已习以为常,对待学生体罚、变相体罚或辱骂、讽刺挖苦,这种漠视学生人格尊严的言行对于处在成长期的孩子们来说,使他们从小对老师和学校产生抵触心理,厌学逃课。

2农村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存在问题的原因

2.1社会环境对农村小学教师思想和行为的负面影响

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深化是教师职业道德失范现象得以存在的时代背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意识多元的背景下,各种社会思潮的不断渗透,侵蚀着一些教师的思想,动摇了一部分教师的价值观。由于目前农村经济水平的限制,农村教师的工资低、待遇差和工作环境恶劣,部分教师认为自己的劳动没有获得应有的回报,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价值。受编制、经费不足和待遇较差的影响,农村小学教师这个行业难以吸引、留住优秀人才,师资队伍也得不到完善,这些严重地制约了农村教育质量的提升。

2.2教育主管部门管理不科学

各级教育主管部门是方针政策和规章制度的制定者,对学校和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起着指引的作用。然而,我国的教育目前仍无法从根本上摆脱应试教育的模式,高考仍然是一个主要的人才选拔机制。这就把学校引向了片面追求升学率的误区,学校不能根据本校的实际,正确设计办学理念和管理理念,片面追求短期效应,只抓教学,而不注重学生和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教师的考核和聘任制度上,只看考核成绩,不重视师德状况,从而导致了师德行为的失范。

2.3农村小学教师自身的原因

繁重的工作压力和生活压力给农村小学教师们的心理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和负担,工作热情在迷茫和求索中被消磨殆尽,对学生失去耐心。教师的社会地位、工资待遇虽较之从前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教师这个职业始终是“既撑不着,又饿不死”。生活和工作上的压力不仅损害了他们的身心发展,也影响了教师本人的工作效率,更会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负面的影响。把教书当作一种谋生的手段,便无法达到乐业的层次,更达不到“幸福”的境界,学生也难以体验到来自教师的关爱。

3完善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对策

3.1完善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社会机制

首先,要不断构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培训的有效机制。教师职业道德素养的提升应从学生时期伦理素养教育的培养开始,注重职前教师职业习性的培养,强化职中教师的职业道德的提升。其次,尽快建立和不断完善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评价机制需。为每一个教师建立“教师师德档案”,以起到规范自身行为的作用,实现由他律向自律的转化。最后,健全教师职业道德监督和激励机制。将职业道德考核评价结果与教师岗位聘任、评先评优、职称晋升、选拔干部相挂钩,奖罚分明。

3.2净化社会环境

首先,营造充满“正能量”的社会环境。通过法律制度的不断健全和完善,整治社会风气,肃清那些社会不正之风,利用传播媒介和多种宣传手段,引导社会舆论,为教师师德师风的培养创造良好的氛围。其次,营造宽松的教育工作环境。为学生减负的同时,为教师“减压”,创造一种宽松的教育教学环境。最后,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加快教师绩效工资改革步伐,切实保障教师的工资福利和社会保险待遇,关心教师的心理健康。学校多组织教师参加一些有益于身心发展的活动,切实保障教师的根本利益。

3.3加强自身道德建设

首先,树立科学的“三观”,端正教师职业态度。教师的使命不仅只是局限于传道、授业、解惑,而且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信念,将社会所倡导的价值追求和行为准则传授给学生,使其思想进步,最终推动社会的发展。其次,强化自身道德修养。广大农村小学教师要在不断加强理论学习和实践的基础上,在不断的“他律”与“自律”的自我修正中,经过长期的磨练,在逆境中奋进,不断增强自我约束能力。

作者:马卫国 单位:黄淮学院

第三篇

职业道德,顾名思义就是在个体从事职业活动时所遵守的道德情操与道德准则,是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的行为要求,是对社会的道德义务与道德责任。在经济建设领域持续发展的今天,职业道德是最基本的要求。由此看来,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对提高职业院校中学生的自身素质有很大帮助。但是由于各种原因的影响,职业院校职业道德教育中存在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都产生了负面的影响。

1.职业道德教育中的问题

目前职业院校对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许多职业院校比较重视对知识的认识与掌握程度,在课堂上的特征就是学生机械的听从老师的讲解,并没有主动的去学习对职业道德教育的有关知识,缺乏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从而导致在实践中的能力非常薄弱。职业院校对职业道德教育主要为“一般职业道德教育”,而忽略了另一种“行业道德教育”。这种方式导致了学生在选择职业后,很难适应实际的社会需求。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职业院校的教育方式落后,由教师的单方向传授,学生被动学习,无法满足学生对职业道德教育的充分理解。职业院校的教育是对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的关键步骤,是学校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但是,当今职业院校的师资力量不是很充足,许多教师临时承担对此项课程的授课,因此并不能让学生真正了解到职业道德的真正内涵。从学生的角度来讲,许多学生并不重视此类课程的教育,认为只要对所学专业深度研究,就可以让自己在今后的就业中提高自己的竞争能力,而忽略了对职业道德的重视程度,此类想法过于片面。另一种原因就是受到现在社会风气的影响,很多学生无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缺乏责任感,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相比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的报酬,大多数人更愿意轻松的获得微薄的薪水。更有甚者连基本的诚信意识都抛之脑后,骗取学历、贷款、考试成绩等现象非常普遍,这种消极的影响会产生恶性循环。这些问题让职业道德教育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2.职业道德教育中问题的解决对策

在进行学科教育时,尽力将职业道德教育与技术学科教育相融合,把职业道德教育作为学生必修的课业内容,将职业道德教育作为职业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当中的重点任务。首先选好职业道德教育需要的教材,对教育的内容进行整理、敲定,要选择满足适应社会需要的课业内容;其次就是制定基本的教育目的和拟好职业道德教育大纲,将职业道德教育落实到实践中去;再次,政府应该对职业道德教育提供良好的客观环境,使教育不受经济、人员变动等方面的影响;最后,在考评中加入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一定的提高。对现有的职业道德教育的模式进行改变,也是非常必要的。当今社会是高速发展的社会,任何存在于社会中的要素都必须与时俱进,注意更新自身的理念。职业道德教育也是同样,将核心内容提高一个层次。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岗敬业、勇于奉献的思想,和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的职业道德意识。通过与其他方面职业道德教育的适量的结合,来进一步深化对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视。比如,让学生对未来要从事的职业进行规划,然后进行模拟实践,帮助学生找到未来从业的正确方向,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在此类职业道德教育实践中,一定注意不要刻意增加过多的教育内容,其根本目的就是让学生轻松的体验职业实践所带来的乐趣。这样在很大程度上就将职业道德教育与学生的职业技术相连接起来,构成一个稳定的体系。职业院校的学生大多处于思想比较成熟阶段,都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与自主意识,如果方法不得当,容易造成逆反心理。针对这个特点,职业道德教育与职业实践活动的有效结合,可以努力为职业道德教育排除不良因素。职业实践活动进行的过程中,可以与职业道德教育相结合,让学生在体验职业趣味的的同时,提高自身的职业修养。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服务能力,由于对许多职业的经营模式不熟悉,导致学生在进行职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不遵守规则,甚至出现违规的情况,在此情况下,就可以对学生实行相应的惩处,以便在日后的职业生涯中出现类似的真实情况。在这些活动中,学生的个人职业能力不得到了有效的锻炼,并且对社会的责任心、与人交往的自信心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以职业能力实践为基础,然学生对职业道德有一个全新的人认识,从而从侧面角度更加加强了对职业道德的教育。

总地来说,职业道德教育是当今职业院校教育的重点问题,从提高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为开端,进一步培养其社会责任感,达到职业道德教育的目的。职业道德教育不仅是教育的重点内容,更是我党全面落实教育的重要方针政策,是对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为适应当今竞争力极强的市场环境,加强对高端人才的职业道德培养,也是职业院校的就业竞争力度的良好体现,对人才培养中的质量的一种保证。在职业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积极处理好就业竞争与人才培养之间的关系,争取把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到最优化的层次。职业院校要不断的对职业道德教育的理念与内容进行创新,从多方面加强对职业道德教育的投入与推进,努力培养出适应社会经济体制的竞争性人才。

作者:乔伟 单位:灯塔市中等职业技术专业学校

参考文献:

[1]王韶阳,杨婷婷.构建“亲情关怀式”人文素质教育模式的思考[J].现代教育管理,2011,(1):6971.

[2]吴析宸,全.高职职业道德教育课程结构分析[J].职教论坛,2011,(30):51-53.

第四篇

摘要: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教育领域也经历了现代信息技术的洗礼,教学工具、模式和方法都在经历着改革和创新。微课程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在教育教学领域为更多老师所应用,为创造更好的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教师综合能力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该文分析了微课程教学法在《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微课程;中职德育;职业道德与法律;课堂实效

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在强大的信息技术支撑下,微课程教学法被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中。今年,笔者有幸与本课题主持人苏老师合作,一起参与了“微课程教学法在中职课程中的应用研究”课题的探索,在所教班级中分设实验班和对照班级,分别应用微课程教学法和传统教学法,对比两组班级的测试成绩和对实验班级学生进行访谈以验证微课程教学法是否对中职课堂教学有效性有提升作用,从理论和实践层面探究、分析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中职学校教学实践的可行性。本人主要以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为例,将微课程教学法应用于其中,通过对实验所获得的数据和反馈结果进行研究,以期由点及面地找到提高中职德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些许方法。下面就本人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得到的一些体会及启发略加整理,希望能为改变中职课堂教学现状寻找一种新的、有效的途径。

1微课程教学法应用于中职德育课的必要性

1.1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每学期,由于各种原因,我们总会遭遇实际教学时数少于计划时数的矛盾,这时,大量的教学内容就要被压缩或简单化,而实施微课教学,就能在很大程度上缓解课时紧张的问题,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比如,《职业道德与法律》第十一课“善用合同办事”框题的计划教学时数应有2课时,但实际教学时数只有1课时,而这部分内容多又繁杂,所以我事先将合同的概念、必备的条款等众多知识点用MindjetMindManager思维导图软件绘制出来并以微课形式有序、直观地呈现在教学平台,便于学生更快地学习整合新旧知识,完成知识目标培养。微课时间短、内容精,可以很好地做到既有内容又有形式,节省课堂时间的同时也节省教师的精力,成倍地提高课堂效率,并激发学生的联想与创意,形成系统的学习和思维习惯。

1.2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作为一门公共基础文化课,《职业道德与法律》与其他德育课程一样,在学生心目中一直都是说教的、空洞的,并不十分受中职生欢迎,课堂上沉闷乏味的情形实属常见,采用微课程教学法,对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具有重要作用。微课,可以是教师声情并茂的知识点讲解,也可以是一段具有针对性的视频,其多样化的形式可以更多地关注学生内在的情感体验,促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产生探究的欲望。例如,笔者在讲授《职业道德与法律》第八课“增强证据意识”框题时,就将几种证据串编在一个案例中,由学生自演自拍成一段视频微课资源,上传至教学平台让学生观看,由他们亲自来判断并在学习平台上留下自己的断案依据。在此基础上再进行课堂教学,避免了枯燥的讲授、案例的堆砌罗列。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通过自己的探究获得知识点,变被动灌输为主动获取,印象必定深刻,从而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3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

微课程的制作可以帮助老师更好地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教学技能。微课形式新颖,制作有简单有复杂,教师在教学中使用,既可实现教育教学资源的积累、共享和交流,又可提升教师的成就感和自信心,还可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能力。以笔者自身为例:从开始接触微课,不知如何做微课,到自己熟练做微课,中间也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学习和磨练。如搜集有关微课程教学法的各种先进教育理念,开展适合自己的草根研究,不断转变自己的教育教学科研的模式和观念;在专门的微课网上借鉴别的老师的微课资源,下载相应的微课制作的软件,向专业老师请教学习制作微课的方法,这些都使我自身获得了一定的提高。此外,通过反复观看自己录制的微课找到自身教学的不足,抑或把微课上传到互联网上,让更多学生或同行通过观看指出我们在教学中的缺陷,不断地提高自己教学业务水平,促进教师个人专业发展。

2微课程教学法的原则

2.1以学生为中心

新的教育教学改革一直倡导增强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作为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要做到一切以学生为本,微课程的设计也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具体说来要做到以下几点:1)从学生生活体验出发,设计微课。从实验的两组班级的课堂教学实践来看,学生学习和掌握的知识与他们的个人生活体验越密切,学生理解接受就越快也记得牢固些。因为这些生活体验是学生学习知识的着力点,并且构成了学生新的认知基础。尤其是“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更加强调学科知识与生活经历的紧密联系。所以,在设计微课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学生的生活经历,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师所讲授的知识。例如,我将春晚小品与一周立波秀关于老人摔倒到底扶不扶的话题制作成一段微课视频,应用到教学中,让学生去分析生活中的一些怪像:老人倒地,路人不敢扶,怕被讹上;有人遭遇危难,好心人出手相救,却被认定为肇事者……通过学生的讨论可以发现,他们有的是亲朋好友经历过这样的事情,有的是周围邻居遇到过,甚至有的还是亲身经历过。这样一来,学生就很容易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也更容易接受老师所讲解的知识。而未用该微课资源进行授课的班级,学生对于道德之美的感受就显得过于苍白,容易停留在传统的老师纯粹空洞的说教上。2)以学生原有的知识为基础,整合微课教学资源。学生每一次的学习行为都是建立在原有的认知基础之上的。为了提高微课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在设计微课的时候一定要对学生原来的知识进行梳理,并对新旧知识点的内在逻辑关系进行分析,科学地预设微课教学的内容,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新旧知识,并且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通过知识的迁移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2要有完整性

微课的特点是短小但目标明确,短小并不代表不完整。德育课的微课一方面在结构上要有完整性,即在结构上必须包括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还需要配套的练习和反馈。另一方面,微课所呈现的知识内容也必须是完整的,即微课的内容是某一个完整的知识点。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微课的作用。

3微课程教学法应用在“职业道德与法律”中应注意的问题

3.1要重视学生的反馈和引导

当微课资源在教学平台后,教师要统计学生的观看人次,统计分析学生的参与程度。因为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进来。就实验班级参与的数据来看,它是呈一个急速上升的趋势。从刚开始的寥寥无几,到后面几乎全员参与,得益于教师及时采取了适当的监督及奖惩措施。比如,将平时的学习过程与本学科最终结业成绩挂钩,用习题自测、小组交流的方式让他们协作探究,用积累经验值换积分的方式鼓励他们多参与多发表意见。其次教师制作微课程时要设计适当的问题,不能因为录制现场没有学生就省去提问的环节。适当地提问,给学生留一些思考的时间,能引起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学习。当然,这些问题也要像在课堂上的提问一样精心设计,层次多样化,才能达到效果。

3.2微课程的内容要精选

微课不是全堂课的浓缩,它应该是在充分分析学情和教学内容的基础上,以突出重点或突破难点为目的。中职德育的微课程应该注重课前预习新知、课上内化提升,而不是把微课制作好了只在课堂上放一遍,让学生自己观看,充当老师讲授的替代品,更不是一次性使用完就深藏闺中的“小家碧玉”。微课的内容应该大于形式,制作微课要先考虑内容是否适合学生,是否有利于学生的接受,是否接近教材,而不是把精力全部都放在制作花哨的形式上。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的教学改革也面临着新的局面,微课程作为新事物,我们要明白它的主要目的是服务于学生的学习,它与传统的德育课堂是相互促进的。微课适应了微时代数字化学习趋势,突破了传统课堂教学教师主讲的模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际教学中,解决了学生自主学习时知识跨度大的问题,实现了学生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提升自我成长的需求。随着微课程教学与传统媒体教学的不断融合,必将不断提高课堂效率,在中职德育课上发挥重要的作用。微课程教学法的运用研究是一个延续性的、有待深入开展的课题,今后笔者还将持续对这一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思考和探索。

作者:许苑莹 单位:厦门信息学校

参考文献:

[1]金陵.微课程教学法两年回顾[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5(23).

[2]黎加厚.微课的含义与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

第五篇

摘要:职业道德修养建设是高校辅导员开展工作的前提条件,对学生的思政教育以及将来走上社会的品格塑造、为人处事都有着深远的意义和影响。本文拟从高校辅导员职业道德建设为切入点,结合其职业特点跟角色定位,从高校辅导员职业道德修养的体现入手、论述了加强高校辅导员职业道德建设的相关途径,并就提升高校辅导员职业道德修养提出了相关建议和办法。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职业道德建设

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过程中形成的用以调节教师与学生、学校以及社会之间各种职业关系的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高校辅导员作为高校教师队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承担着连接学生与学校之间的纽带作用。高校辅导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不仅直接影响着工作成效,并且对学生思想行为的培养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从事高校辅导员工作,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理论水平,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是其职业定位的核心。

一高校辅导员职业道德修养的体现

第一,平等交流、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性质决定了他们在学生的大学生活中无处不在,辅导员在高校中往往扮演着学生的师长与亲人的双重角色。如果不能够做到与学生平等交流、相互尊重,很可能一个简单的言行就会让学生感觉到抵触跟厌恶。如果辅导员在开展工作的工程中由于方法过于生硬,把自己的想法用自己辅导员的身份强加给学生的话,很可能就会在学生群体里中产生抵触的情绪,让学生工作举步维艰,甚至因为这种紧张的师生关系不能够及时获取学生的第一手信息而为将来的工作埋下安全隐患。时代的变革让当今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都有所不同,这就要求高校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也要做到与时俱进,将自己定位成学生的知心朋友,而不是学生必须听命于自己的领导或是师长,在这样的角色定位下,师生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平等交流、相互尊重的。只有把学生真正当成朋友,学生们在遇到问题和困难时才会主动想到与辅导员交流,才能够在第一时间获取学生的信息,掌握和了解学生的情况,也便于辅导员在处理日常工作职工所面临的各种问题。第二,敬业爱岗、乐于奉献的工作态度。高校辅导员职业道德修养的重要体现之一就是要做到敬业爱岗、乐于奉献,只有热爱自己的岗位、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有着深厚的职业情感,才能够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作为一名高校学生工作者,高校辅导员应该力求从每个学生的身心发展和需要出发,主动热情的去关爱每一名学生,解决学生在大学期间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如果是思想方面的问题,那就要循循善诱地进行正确引导,帮助学生解除困惑重拾信心,引导其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如果是学习方面的问题,那就要认真分析查找原因,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如果是生活方面的问题,那就要做到与学生多沟通交流,真正获知学生在生活方面遇到的难处,实事求是加以解决。凡此种种,都需要建立在敬业爱岗、乐于奉献的大前提下面。只有高校辅导员真正的认同于自己的角色定位,认清自己肩上所承担的责任,全身心的投入到学生工作中,才能在大学生身心发展都处于关键期的大学时代正确的处理好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以帮助学生的身心发展为己任,关爱学生,努力为学生的成长和未来发展服务,是高校辅导员职业道德修养的重要体现,在展现高校辅导员职业道德修养的同时,也体现出了深深的人文关怀。

二加强高校辅导员职业道德建设的途径

第一,提高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水平。辅导员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直接承担者,应具备完成其工作职责所必需的知识、能力储备。新时期大学生的思想情感、个性心理以及活动交往等因素的变数增多,加之社会转型期所带来的多方面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诸多新课题,迫切要求高校辅导员队伍具备高学历、重研究的专业化水平。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应注重两大方面:一是强调辅导员工作的学科性。高校要以学生工作专业化为目标出台相关的政策,鼓励和支持高校辅导员继续深造,攻读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等相关专业的硕博学位,努力提高辅导员队伍的知识体系,为打造知识型、专家型的专业化辅导员队伍创造条件;二是要抓好各种高校辅导员培训工作。以岗位培训与专业化培训相结合的方式,进一步增强辅导员专业化培养的“软实力”,全面提高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水平。第二,明确辅导员工作内容和职责。新形势下的辅导员工作内容大致分为三个方面,即思想政治工作、日常管理工作及发展引导工作。高校应该结合本校实际,就高校辅导员日常工作内容,认真制定相关岗位职责,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考核的核心,把日常事务工作作为考核的基础,把发展引导工作作为考核的主体,以“三位一体”的方式建立《高校辅导员岗位工作条例细则》,将高校辅导员工作职能进行细化,按照思政教育、班级建设、日常管理、学风建设、党团发展、奖励资助、宿舍管理、安全教育、素质拓展、职业规划共十大类对高校辅导员工作形成一系列的量化考核指标,进一步明确工作职责与具体要求,这样便可以大大增强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实效性。第三,明确辅导员身份定位,积极开拓发展空间。高校应结合实际,从顶层设计方面积极开拓高校辅导员发展空间,使辅导员在工作中拥有使命感与归属感。部分高校十分重视对留洋海归人员的引进,然而对于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却长期忽视。大多数高校辅导员其身份为劳务派遣的聘用制员工,长期不能够做到与学校正式员工同工同酬,并且在职称评审与职位晋升等问题上由于身份的不同而长期受到歧视甚至是忽视。学校如果只是把辅导员当时是“万金油”,哪里需要哪里搬,说这一群体只有重任,没有重视,长此以往其工作积极性也将会大打折扣,并且为重大事故的出现埋下深深的安全隐患。所以说明确辅导员身份定位,积极开展这一群体的发展空间,让他们真正在高校中找到自己的发展与归属感,这是加强高校辅导员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

三提升高校辅导员职业道德修养的方法

第一,要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政治素养的高低是评判一名高校辅导员是否称职的重要标准之一,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导师,在大学期间思政工作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坚定的政治信念。这就要求高校辅导员自身首先要有过硬的政治素质,要做到坚定信念、坚持原则,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不随波逐流,这是高校辅导员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要求。思想政治工作是高校辅导员开展所有工作的先决条件,只有不断加强对政治理论的研究,坚定政治信念和职业志向,才能更好地致力于高校教育事业。于此同时,在学习理论的同时还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运用科学理论对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正确的引导学生全面审视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也是提升高校辅导员职业道德修养的重要手段之一。第二,要积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性质对其沟通能力、协调能力、组织能力,创新能力都提出了相应的要求,高校辅导员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起着承上启下的纽带作用,更应具备多种素质,这些职业能力的高低直接制约着辅导员工作的成效。为了加强辅导员队伍的综合素质,同时让新进辅导员在最短的时间里熟悉高校辅导员工作流程,应该积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升辅导员队伍的综合素质。所以说,为了更好地适应新时期教育工作的需要全面提高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开展相关的职业技能培训至关重要,有计划地对辅导员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定期选派辅导员参加学习,并结合岗位实际组织一系列专业化培训,在提高专业化水平的同时,还可以理论联系之际,解决新时期工作中遇到的各种新问题。第三,要制订完善的考核制度。根据高校辅导员工作性质和工作特点,建立科学的考核机制,将辅导员考核工作纳入到日常管理之中,通过数字化教务管理系统,让学生就辅导员带班情况、活动开展情况、学生满意度、以及生活反馈等多方面的表现进行综合评价。同时要完善激励机制,将考核结果与绩效工资和各类津贴挂钩,使考核工作不流于形式,而是真正起到激励作用。此外,学校可定期开展各种评优活动,推选优秀辅导员并进行表彰。只有建立起一套切实可行、完备合理的考评考核制度,才能够真正做到由他律到自律,促进和激励辅导员更加积极努力的工作,只有从制度上规范辅导员相关行为,才能够切实有效地提高高校辅导员职业道德修养。

作者:李杨 陈婷 单位:湖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李靖茂.试谈高校辅导员职业道德建设[J].南方论刊,2007,08:65-66.

[2]邵政.高校辅导员职业道德的现状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5,09:60-62.

[3]王秀慧.关于高校辅导员职业道德建设的思考[J].潍坊学院学报,2013,06:7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