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教师职业道德构建

时间:2022-06-26 02:51:23

青年教师职业道德构建

一高校青年教师职业道德的内涵诠释

所谓职业道德,就是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工作或劳动过程中,所应遵循的、与其特定职业活动相适应的行为规范[1]。而教师职业道德把其内涵限定在了教育领域,即指高校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时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必备的思想品德,是在高校教育职业活动中,调节教师与他人、教师与社会集体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它从道义上规定了高校教师在教育劳动过程中应该以什么样的思想、情感、态度、行为去做好本职工作,为社会承担义务[2]。教师的职业道德是在教育活动中判断教师教育行为优劣的标准,从而协调各种关系使教育活动达到平衡状态。早在我国古代就对教师职业道德操守进行了多维度的阐述。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必须以身作则,为人表率,才能让学生信服。韩愈的《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阐述了教师的职责,不只是简单的教书匠,还要教授学生为人处事的道理及主动学习的可贵品质。“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句话孔子更是从两个方面对教师的职业做出来阐释,不仅要加强自身的素质修养,树立终身学习观,还要对学生有耐心,不感到疲倦。可见中国自古就有尊师重教的传统,教师的自律和反思精神让我们深刻的理解了教师职业道德的真正内涵。

二加强高校青年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意义

(一)提高青年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需要

青年教师是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教师的职业道德又是教师素质的灵魂,因此,加强高校青年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对提高整体教师队伍素质水平具有重大意义,教育部《关于新时期加强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强调要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增强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促使教师自觉履行《教师法》规定的义务和职责[3]。因此,高校要培养一批符合教师职业道德的又“博”又“专”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就必须加强高校师德建设,尤其是青年教师的师德建设,这对于高校完成自身所承担的历史使命具有重要意义。

(二)加强高校青年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重要保障

培养人才是高校的主体功能,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怎样培养人才,是高校所要面对、思索与完成的基本命题。而这一命题实现的关键就是教师如何完成教书育人的职责。高校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逐渐成为教育活动的主体,能否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不仅取决于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教师自身的职业道德示范和影响,高尚的师德对学生的影响和教化是其它方式都无法代替的,这种隐性的影响往往更直接,更深入人心[4]。也可以说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优劣对教育的成败及输出的人才质量都有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只有提升高校青年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才能保证培养的人才质量。

(三)改善高校青年教师的职业道德现状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环节

2012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带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参观中国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时,把实现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定义为“中国梦”。毫无疑问,要实现“中国梦”,就离不开教育的助力,因为教育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所以,要实现中国梦首先要实现教育梦,教育梦实现的关键点在于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而高等教育是否能高水平的内涵式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尤其是高校青年教师的职业道德发展水平,只有抓好高校青年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提升其自身道德修养,才能以良好的人格影响学生,为社会输送品学兼优的高素质人才,使中国的优良传统得以传承和发扬,这种隐性影响必将产生强大的正能量,推动中国梦的实现。

三高校青年教师职业道德存在的问题

(一)政治信仰和职业理想迷茫

随着中西文化的交流与碰撞,高校青年教师的政治信仰易受到侵蚀,部分青年教师出现师德滑坡现象,有些青年教师动摇了马克思主义信仰,政治立场不坚定,崇洋媚外思想有所抬头,课堂上鼓吹国外经济和政治体制的完美无暇,贬低本国的经济实力,严重影响了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5]。还有一些青年教师职业理想模糊,在本职岗位上不思进取,没有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也没有自我衡量标准,“混日子”现象屡见不鲜。思想和信仰是行为的向导,如果思想信仰出现了方向性的偏差,必将会影响高校的教学质量及人才的培养规格。

(二)职业认同感低,服务意识淡薄

高校部分青年教师的职业认同感低,不再把教师的职业当作事业经营,而是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随着国家经济结构调整,涌现出许多新兴岗位且薪资丰厚,青年教师由于经不住诱惑,厌倦本职工作,不思教学质量的精进,觉得前途渺茫,甚至很多优秀的青年教师跳槽到单位工作。而在职的部分青年教师教书育人意识淡漠,无私奉献教育事业的精神减退,狭隘的功利主义充斥着教育教学工作之中,损害了高校教师的声誉。

(三)学风浮躁,科研动力不足

高校青年教师职业操守的优劣往往取决于学术道德水平的高低。当前,高校学术功利化思想泛滥,而高校青年教师则是重灾区,学术道德滑坡,学风浮躁现象层出不穷,学术诚信出现危机。而学术造假、抄袭剽窃他人科研成果、“注水文凭”、“导师经济”等教育黑箱现象冲击着高校学术道德的底线,严重阻碍了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更违背了教育改革的初衷。

(四)教师关系紧张,协作意识不强

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不是某个专家可以左右的,应该是全体教师共同合作的结果。所以,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之间的协作至关重要,而现实中由于自私狭隘的价值观作祟,部分青年教师不能和谐相处,在职称评定和课题申报等关于个人利益的活动中经常采取不正当竞争手段,对彼此之间产生的摩擦不能容忍,在同事面前相互诋毁,使工作无法顺利完成,导致教学质量下降,工作气氛紧张,这样就严重破坏了教师之间的合作关系。而缺乏对同事间的尊重与合作,就难以形成有效的教育合力。

四加强高校青年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路径选择

(一)加强高校青年教师自身职业道德修养

(1)加强高校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

高校青年教师与学生年龄相近,易于沟通交流,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影响较大,他们的思想政治素养对学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示范引导作用。为了加强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提高青年教师思想政治素养,促进青年教师全面发展,中组部、、教育部党组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意见》的颁布为加强高校青年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提供了政策依据和方向指导,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和可操作性,各校以《意见》为依据,创新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途径,大力开展青年教师社会实践活动。全方位多角度的开展政治理论学习,及时更新形式政策教育,另外,加强对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组织领导,跟进相应的配套措施,构建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

(2)提高高校青年教师的专业素养

专业素养是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的专业素养主要包括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青年教师由于阅历浅、经验不足,要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才能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只有树立的知识的“权威”,才能顺利的完成教学。专业知识包括本体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要求教师既要掌握所授学科知识,还要掌握与此学科相关的其它方面的知识。只有做到“专攻”与“博学”,才能形成较高的学术造诣。高校青年教师仅仅有专业知识是不够的,还要有专业能力,这也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要求。那么,在此传递的过程中就需要青年教师具备三方面的能力:教研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及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教师不仅让学生全面成长,自己也要不断精进,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这样才能做好本职工作。青年教师在完成自己科研成果的同时还要管理好自己的班级,统筹好教学与科研的安排,使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也给教育界带来了巨大的变化,教师要学会运用PPT、CAI、网络等先进的教育技术辅助教学,节省人力、时间来进行教学优化研究,这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教师的双专性是教师之所以为师的关键。提高专业素养也是加强高校青年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途径,因为教师职业道德形成和发展是渗透在专业素质的养成过程中的。

(二)优化内外环境对高校青年教师职业道德形成的影响

(1)净化社会环境,形成正面的社会舆论

社会的整体道德水平影响和制约着教师道德水平的提升,要加强高校青年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就必须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良好的社会舆论就是要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风气,提高高校青年教师对本职工作的归属感,激发其工作热情和主动性。以高尚的师德典型为示范,宣传优秀青年教师的先进事迹,形成良好的舆论评价,提高社会各界对高校青年教师职业的认同度,让高校教师的职业成为社会尊敬的工作。

(2)优化校园文化环境,促进高校青年教师职业道德习惯的养成

高校校园是青年教师开展工作的重要场所,所以,高校青年教师职业道德的养成就对校园文化环境提出了要求,只有丰富校园文化环境的内涵,教师在其中耳濡目染,才能自觉内化为符合职业道德的意识和行为。增强校园文化的视觉和听觉符号辐射功能,就要充分发挥校报、广播、橱窗、LED显示器、雕像,校园网等媒介的宣传作用[6],强化对师德内涵的理解,努力营造重德养德的浓厚氛围。另外,为青年教师开展校训校史的教育活动,搭建青年教师与高尚师德典型人物的沟通交流平台,以此来增强青年教师对校园文化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另外,还要积极开展青年教师文化娱乐活动,例如,开展教师的“三新四新会”,素质拓展训练,“社会实践分享会”来增强社会责任感。举办青年教师新文化主题交流会,师德知识竞赛来增强教书育人的使命感。通过校园文化的引导和感染,陶冶高校青年教师的道德情操,促进青年教师职业道德习惯的养成。

(三)健全高校青年教师职业道德培养的保障机制

(1)优化青年教师的岗前培训机制

高校青年教师的岗前培训是为了使其更好地履行教师的岗位职责,同时也是保障青年教师顺利实现角色转换的重要举措。在教师岗前培训的课程中首先要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其中《教师职业道德论》的课程对教师师德标准进行了系统的阐述,为高校青年教师的行为提供了理论依据[7]。另外,在岗前培训中也可以开展角色实践课堂,让各种师德失范现象重现,然后请优秀教师现身说法或正面视频事例纠正,加强青年教师对职业道德内涵的理解。培训结束后,让青年教师把自己应履行的职业道德行为写入教案的第一课,以此监督自己以后的教育教学行为,增强青年教师的职业责任感、教书育人的使命感。这些隐性课程对青年教师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具有深远的影响。

(2)完善高校青年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监督考评机制

高校青年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主要靠自身的修炼和觉悟,但也少不了制度化的监督和考评。所以,高校要根据教师整体职业道德的发展状况,建立和完善师德建设的监督机制,建立教师职业道德监督小组,小组的督导人员由具有权威的领导班子组成,定期听取来自各方面的评价意见,对教师招聘、教学、评价和考核等环节出现的师德问题及时有效的进行处理,这也是培养高校青年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途径。《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是推动高校师德建设的指导性文件,各地各校要根据《规范》要求及时对本校教师的职业道德表现进行考评,进一步完善教育教学规范、学术研究规范、校外兼职兼薪规范等配套政策措施,为师德划“红线”,对于违反教育原则的行为要严肃处理。教师的职业道德是很难进行量化评价的,所以各地制定的师德考评办法要以教师违反道德的关键性事件为考核要点,把师德考核与打破教师“铁饭碗”的教师资格定期认证注册制度相结合,并对师德实行一票否决制[8],此举通过高压态势守住师德底线。另外,还可以建立“全国不适任教育人员通报查询系统”,建立师德失范案例黑名单,实施全国各校联网可查,不适合任教的教师资料上传网上,师德失范严重者,其它学校不得二次聘用,此法一旦有效实施必将收到良好的效果,大大提高高校青年教师的自律意识。另外,在实施师德考核过程中要注意“寻租现象”,在师德考核的严厉执行时,就会迫使青年教师寻租,如托人找关系、塞钱等现象,所以对负责实施考核的人员也要有相应的制度约束,只有做到“上清”才能“下廉”,保证相关制度真正落实。

五小结

高校青年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工程,这就需要高校各级部门各司其职,协调一致,以《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以及《关于新时期加强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为重要指导文件,健全师德建设的长效保障机制,优化高校青年教师队伍,为我国可持续发展输送高质量的人才,引领社会道德建设的新风尚。

作者:赵晓颖李化树工作单位:西华师范大学四川省教育发展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