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评析3篇

时间:2022-05-13 04:21:05

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评析3篇

第一篇

1职业道德教育的内涵界定

目前,国内外学者已开展有关职业道德教育的研究,但专门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方面的研究为数不多,研究的内容也有待于进一步深入。在国外,关于职业道德的研究比较成熟,大多数学者认为职业道德是一种指导思想、处事原则,可以用它来指导工作中行为活动,并把职业道德从个人的角度出发,视野更开放,使人们能自如的灵活应用它。而专门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道德研究较少,所以只能借鉴相关的研究。我国关于职业道德方面的著作为数不多,主要有《职业和职业道德》(徐光秋,主编)、《应用职业道德》(稽士京,著)、《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詹万生,著)以及《职业道德与法律基础》(刘建民,主编)等,这些研究主要是从宏观的角度阐述了职业道德,并没有具体到高职教育领域。论文和期刊方面,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廖杰在《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与岗位意识培养》一文中认为,“广义的职业道德是一个伴随劳动而产生的概念,意指人们在生产劳动及交换过程中所应遵循的规定和准则。”余磊在《高职院校职业道德课程教学设计研究》一文中指出,“职业道德从道德的角度规范从业人员的职业行为,它是道德在职业活动中的具体表现。职业道德离不开职业的范畴”,“各行各业职业道德的共同要求是: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实际上,在我们生活中,各行各业,每个人所遵循的职业道德都不同”。我国学者更多地是从社会对从业者要求的角度来理解和研究职业道德的。在对现有文献进行研究和整理的基础上,结合在教育教学中的实践,笔者认为,职业道德教育,就是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等方式,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使其了解相关职业的基本的行为规范和道德要求,从而使其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能够尽职尽责地完成工作任务的一系列活动。

2对高职院校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如今,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生在思想观念上重智轻德,他们认为只要将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学好了,将来就可以找到一份好的工作,殊不知,这其实是一种短视行为。从用人单位的反馈来看,在工作岗位上发展得好的毕业生,并不都是在校期间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而是学习成绩处于中上游且具备良好职业道德的学生。这些学生对所从事的岗位有着更加深刻的认识,岗位责任感更强,敬业意识更突出,能够遵守职业操守,明确自己所肩负的社会使命,最大限度地在工作中实现自我价值。因此,对高职院校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更加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可以帮助学生规划处更好的职业生涯,也就是说,高职学生职业道德的提升,必将使其在工作中获得更好的职业发展和更多的晋升机会,与此同时,还将带动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的提高,扩大高等职业院校的声誉和影响。

3加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

3.1全方位开展职业道德教育

所谓全方位开展职业道德教育,是指高职院校在开展职业道德教育的过程中从时间、空间、人员等各个方面都要予以落实。首先,从时间维度来看,职业道德教育的开展应该是全过程的,从学生踏入高职院校校门的第一天起就要展开,直至学生毕业为止,在这期间,高职院校始终都应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其次,从空间维度来看,无论是理论教室,还是实训室,无论是在校学习,还是去企业实习,都应在学生的学习环境当中渗透职业道德教育。最后,从人员方面来看,应该突破认识上的误区,即认为职业道德教育就是由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和从事学生工作的辅导员来开展,其他教师无需参与;其实,开展职业道德教育,是每位高职院校教师的责任和义务,在专业教学过程中,教师潜移默化地将职业岗位要求、职业道德规范、职业道德情操和职业道德品质等教给学生,对学生会产生深刻的影响。

3.2充分发挥“两课”在职业道德教育中的主战场作用通过多种方式、多种渠道进行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同时,必须始终将“两课”教学放在重要位置,时刻不能忽视其在职业道德教育中的主战场作用。因为,相比其他形式的职业道德教育,“两课”教学的方式更为系统、直接、全面,效果也更为明显,这就需要提高“两课”教师的素质,提升教师对开展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的认识;组织教师多到企业去走访和调研,了解相关岗位的现状和职业道德要求,使得自己的教学更贴近岗位的实际,并能够与时俱进;鼓励教师丰富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采取案例教学、课堂讨论、情景模拟、多媒体教学等吸引学生参与进来,改变空洞说教和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

3.3吸引优质企业教育资源

职业道德教育具有鲜明的行业、企业特色,只有身临其境地感受,才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和记住,实践证明,“纸上谈兵”的职业道德教育往往流于形式,这就要求学校在与企业进行校企合作的同时,将与企业合作对高职学生开展职业道德教育作为一个关注点,主动利用企业优质的职业道德教育资源,例如企业的文化环境、团队精神、品牌形象、管理条例、员工守则等等,这些真实的、与职业道德教育密切相关的东西都应为高职院校所用,成为开展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效资源。此外,高职院校还可以聘请企业中的管理人员和技术工人参与到职业道德教育校本教材的编写中来,将他们在职业生涯中对职业道德的感悟传授给学生,这样的校本教材一定更受学生的欢迎。

3.4营造有利于职业道德教育的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是高职院校学生学习期间的主要活动场所,因此营造有利于职业道德教育的校园文化氛围也是十分必要的。当然,校园文化所包含的内容是方方面面的,职业道德教育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学生工作部门可以组织学生组建学生社团、开展演讲比赛、组建职业模拟公司、举行征文比赛等方式让学生多了解职业道德;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志愿者服务活动、社会调查、勤工俭学等;另外,邀请企业的管理者和能工巧匠、企业的劳动模范、学校的优秀毕业生来学校为学生作报告,用他们的亲身经历感染学生、教育学生,也会发挥很好的教育效果。

作者:闫丹工作单位: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

第二篇

1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现状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许多学生敬业精神方面的奉献意识明显弱化,甚至在尚未踏入职场之前,择业观就已带有浓重的功利色彩。越来越多的企业和用人单位意识和体会到职业道德的重要性,从对员工的技能要求为主转向重视员工的职业道德、职业精神。但是,目前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仍然不能完全满足社会要求,学校对学生的评价与社会、企业的要求有所不同,学生在校时职业道德评价良好,但走上社会后职业道德缺失的现象屡见不鲜。严峻的学生职业道德素质教育现状已经为高职院校教育工作敲响了警钟。

2对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评价的反思

我国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虽然有所进步,但是从高职学生职业道德素养仍然不能完全满足社会需求的现状来看,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成效并不明显。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职业道德教育评价没有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

(1)职业道德教育评价标准模糊。职业道德教育的评价标准必须对具备什么样的职业道德修养有明确的界定。目前,我国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评价标准没有围绕行业特点提出具体的要求和行为准则,缺乏明确具体的表述,存在“远、大、虚、偏”的弊端,比较笼统抽象。评价标准的“虚化”模糊了教育目标,影响着教学计划、教学内容的设置等多个方面。职业道德教育评价缺乏标准的具体性和职业特性,给教育者在明确教育内容、制订教学计划时带来很大困惑,对职业道德教育起不到指引作用,反而使职业道德教育误入歧途。

(2)职业道德教育的评价内容没有有效对接社会、企业对从业者的具体要求。职业道德因其专业的特殊性总是具体的,存在于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中,具体表现为比较稳定的职业习惯和职业心理。目前,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内容少、系统性差,更没有专业性和实践性,许多教育内容并非针对学生即将走上的工作岗位和职场中遇到的问题而设,而是为学生学习职业道德规范的基本知识而设,这是远远不够的。由于许多教育者认为职业道德是同从业人员的职业内容和生活实践相联系的,是学生上岗后的事,应由用人单位通过岗前培训,或者在职业实践过程中慢慢养成职业习惯和提升职业道德水平,因而在具体教育实施中习惯把教育内容流于宽泛,变成空洞的说教。

(3)职业道德教育的评价方式单一,操作性不强,不能客观反映出教育效果。由于职业道德教育评价标准模糊,评价内容没有有效对接社会、企业对从业者的具体要求,导致在职业道德教育过程中无法选择科学的评价方式。当前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的评价方式仍是以试卷考试为主对学生进行评价,或者由任课老师和班主任按照自己对学生的主观看法对学生的职业道德修养作出评定。评价的依据就是学生的考试成绩或者是评价者的主观看法。这样的评价方式必然是:重视知识考查,忽视能力和行为评价;重视任课老师或班主任、辅导员的个人评价,忽视学生周围与之有着密切接触并对之有着深入了解的人综合评价;重视教育者的评价,忽视受教育者的自主评价。结果是学生的真实道德修养水平与评定结论往往有很大的误差。

3构建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评价体系

评价是一个杠杆,起导向作用。教育效果的评价是以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考试分数)作为评价职业道德教育效果的唯一标准,还是以学生理解基本理论的深度和校内外体现出来的道德水平作为标准,显然,后者的评价更合理。但目前高职院校还没有构建这种以人为本的教育评价模式,更多的沿用原有的书面或其他形式的评价方式,侧重对人的知识掌握程度的考核,而忽略了对学生职业道德修养的校正和引导。下面从评价目标、评价内容、评价原则、评价方法等方面,对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评价体系提出新的重构。

3.1评价原则

为了防止和克服评价的主观性和随意性,保证评价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构建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评价体系应遵循以下原则:

(1)导向性原则。教育评价必须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把握高职学生成长规律和职业道德教育规律,以正确的目标引导人,科学的方法激励人,充分发挥客观、公正、正确的评价效能,促进被评价对象的自我调节、改进、完善。

(2)有效性原则。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评价不仅要达到教育工作者和社会所期望的目标和目的,还要在满足社会需要的同时满足个体发展成长的需要,使教育对象社会价值观与个人价值观达成有机统一。

(3)可操作性原则。评价结论发挥反馈导向作用的一个重要前提是评价过程中的操作现实性。评价指标体系避免抽象化、复杂化,必须坚持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结合。职业道德教育评价的确定部分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或技术手段进行定量分析,通过定量考核予以督促;而对于模糊部分,如职业道德认识水平、内在修养等,则采用定性分析方法,总结归纳学生的指向性变化。

(4)整体性原则。全面完整的职业道德教育评价要求评价指标设计者必须具备一定的职业道德教育理论水平,能够从总体上把握评价目标,也能够在具体的指标体系设计时依据自己的理解和对学生的实际道德状况的掌握,较为科学合理地设计指标测评体系,既不重复,也不遗漏,既不不切实际的拔高评价标准,也不不负责任地降低评价指标,客观准确地反映评价目的,实现评价功能。

(5)实践性原则。专业性、社会性、实践性是职业道德的重要特性。职业道德既是一种规范性知识,也是一种实践能力,只有落实到具体的实践中,职业道德才有意义。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重点应放在学生生活学习的实践中去考察,而不是通过考试分数来考察。只有让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才能在实践中逐步培养起社会期待的职业道德品质。

3.2评价目的与内容

评价的目的与内容是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核心。只有明确具体的评价目的和内容,才能据此制订明确具体的评价标准和方式。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评价指标体系是教育目标与内容的进一步细化,其目标指向是为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毕业生做好职业思想准备。

(1)确立正确的从业观念。热爱本职工作是一切职业道德中最基本的道德守则。爱岗敬业,乐业精业,忠实地履行职业职责,以积极的态度从事自己的职业活动,是一切从业者必须具备的基本职业观念。

(2)拥有强烈的责任意识。责任意识是职业活动过程中对他人、集体、社会、国家,乃至整个人类应尽义务的自觉认识和主动态度。一个从业者有了职业责任感,才会产生自制力,自觉选择或采取正确的或合适的职业行为,才会不断进取,自觉地付出自己的努力。

(3)拥有良好的团队意识。“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职业行为是一个社会行为,同事之间、上下级之间、岗位之间、本职工作与职业活动对象之间,只有相互理解,相互沟通、相互支持,才能顺利完成职业任务。

(4)树立遵纪守法观念。严明的纪律性是从业人员的基本职业要求。执行国家的法律法规,执行单位的规章制度,执行职业操作规程,这是保障职业活动安全有效顺利开展的基本前提。围绕这些职业道德教育目标,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紧密结合行业特点,在提高学生专业技术能力的同时,大力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认识教育、职业道德情感教育、职业道德意志教育,使学生通过职业道德学习和实践,切实了解职业对社会经济秩序的影响,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提高职业道德水平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形成良好的职业品德。

3.3评价方法

对职业道德教育效能的评价,必须落实到教育的效果和目的上。但是,职业道德教育的特殊性在于人的内心世界的变化,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选择或确定特定的职业道德教育评价方法具有一定难度,特别是在确定评价标准上需要评价者因人因时而异。

3.3.1评价机制必须坚持学校评价与社会性评价相结合

职业道德教育评价按其评价者的范围可分为学校内部评价和外部社会性评价。学校内部评价是指学校内部自行组织的对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实施情况定期进行督促、检查和评价,其评估内容主要有领导决策、队伍网络建设、指标体系、评价的反馈途径等。外部评价主要指由社会人士的评价以及实习单位对学生的实习评价等。职业道德教育的评价必须综合考虑学校内部评价和社会性评价。一方面,要借助外部社会性评价的反馈,督促、评估、检查内部评价的效能并推动内部评价的创新;另一方面,要以内部评价的灵活性、多样性来探索符合不同层面职业道德教育评价体系,建构出灵活多样的标准与操作规程,从而提高职业道德教育评价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3.3.2评价方式必须坚持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

定性分析是指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分析。定量分析是依据统计数据分析对象的各项指标及其数值的一种方法。职业道德教育活动作为一种复杂的精神活动,对其评价既应当量的分析,也应当有“质”的判定。因此,在对高校职业道德教育进行评价时,要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起来。一些客观的指标,如职业道德认识水平、上课的出勤率、职业道德教育活动参加的数量、社会职业道德实践活动参加的频率、实习单位用人单位的意见反馈等,可以采用定量分析的办法,来衡量学生职业道德水平的变化;对于学生职业道德修养、道德品质等,采用定性分析总结、归纳他们的指向性变化。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一定程度上能够确保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价值评价的客观性,行为选择的准确性和决策行动的科学性。

3.3.3评价标准必须坚持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

职业道德教育的评价标准可分为绝对性标准和相对性标准。绝对性标准普遍适用于统一标准和原则,即对所有的教育对象,在任何时候都必须遵循的职业道德教育的准则和要求,是不能用其他的准则和要求来替代的;相对性标准是具体的、多样化的与职业要求密切相关的标准和原则,即对具体的教育对象、在特定的时期和形势任务下,采用不同的标准。评价标准的绝对化是要坚持评价标准的一致性和统一性,主要包括基本的价值取向、道德规范要求和基本的个人需求。评价标准的相对化就是要坚持评价标准的具体性、自主性,主要防止评价的简单化、模式化。必须因人因时因地因职业制宜,制定符合实际情况的多种标准来准确分析与判断,以改变过去职业道德教育评价的单调模式,增强评价的亲和力、活力和实效性。

3.3.4评价过程必须坚持整体评价和动态评价相结合

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过程的长期性和效果的滞后性决定了评价具有动态性特点。职业道德教育评价可分为整体评价、分段评价和追踪评价,整体评价与分段评价是静态评价,追踪评价是动态评价。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评价者往往注重静态评价,忽视动态评价。职业道德教育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分析职业道德教育在学生中的效应。一般静态评价所获取的结果为近期的,而对于远期的,只有通过长期的追踪、观察、反馈才能获取,而职业道德教育追求的是可持续的教育效果。因此,职业道德教育在评价过程中,必须将静态评价与动态评价结合起来,以静态评价为基础,通过追踪评价的动态响应为引线,全过程地跟踪、分析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从而为准确判断与评估教育效果,制定相应政策提供借鉴。职业道德绝不会自然形成,也不会一蹴而就,需要高职院校通过多种途径,采用多种方法,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建立客观、有效、可持续的职业道德教育评价体系,提高职业道德教育成效,是当前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的当务之急。高职职业道德教育只有以培养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协作素质和规则意识等为主要内容,结合行业特色不断整合,创新评价体系,才能引导教育课程体系改革、课程内容创新,积极探索新的教育手段,为学生提供更多真实(或模拟真实)价值冲突情境下具体的职业道德体验,协助学生理解职业道德精神,内化职业道德规范,逐步养成职业道德习惯,在完善自我人格的同时塑造职业道德品质。(本文来自于《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杂志。《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杂志简介详见.)

作者:葛洪菲张荣华工作单位:无锡职业技术学院

第三篇

一、提升职业道德教育质量关键在于职业道德教育载体

无论从当前用人单位的呼声,还是高职院校办学的本质特征看,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增强职业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已经成为共识,许多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在把职业道德、职业素质纳入培养目标的同时,积极地寻求提升职业道德教育质量的突破口。从教育规律来看,职业道德载体的有效运用正是提升高校职业道德教育质量的关键。

1.重视职业道德教育是高职教育的基本要求

重视职业道德教育是高职教育的基本要求,是高职教育不可或缺的任务,这一任务的有效完成直接影响着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质量。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对职业道德的呼唤日益迫切,以企业为主体的各经济组织也越来越重视其内部员工的职业道德建设状况。高职院校的职业道德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明确提出高职院校要“加强素质教育,强化职业道德,明确培养目标。”毫无疑问,高职人才培育目标中在强调培育高技能实用型人才的同时,必须把职业道德素质的提升纳入其中。

2.职业道德教育载体的基本涵义

从学界普遍认同的教育载体和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理论出发,本文所界定的职业道德教育载体是指在实施职业道德教育的过程中,能够承载、传递职业道德教育因素,能为职业道德教育主体所运用,且主客体可借此相互作用的一种职业道德教育活动形式。要增强职业道德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提升职业道德教育的质量,必须找准有效的载体,选择适当的途径和方法,实施职业道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载体是多维的,而高职院校在组织开展职业道德教育教学活动中,对载体的选择与运用也绝不能是单一的,必须通过多个载体共同完成对高职院校大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目标。

3.以系统论的观点研究和运用职业道德教育载体

高职院校要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把职业道德教育落到实处,就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那种把职业道德教育载体仅仅定位在某一专门理论课的课堂教学上,或者矫枉过正,以实践活动取论课教学(我们在调研中发现有的院校在职业道德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却有此种倾向)是不可取的;仅依靠某一载体实施职业道德教育是难以担当所承之重的,必须以系统论的观点,遵循教育规律,在已有经验基础上,开发创新有效的载体并进行优化整合使之形成合力,建立起高职院校的职业道德教育载体的系统。这个系统既包括学校教育也包括社会教育,既包括课堂教育业包括课外活动与实践,既包括专门的职业道德课程教学也包括其他课堂的教育与渗透。

二、职业道德教育载体创新与优化整合的基本思路

1.职业道德教育载体的多样性及其选择

高职院校在长期的职业道德教育实践中,创造并运用了诸多不同的职业道德教育载体,其中有许多载体在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中一直发挥积极的作用。如:课堂教学载体、管理载体、活动载体、网络载体等。近年来,高职院校在探索办学道路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与社会需求紧密联系、与用人单位密切合作的办学特色。为创新职业道德教育载体,科学地选择与适当运用载体提供了现实可能性。从高职教育的针对性与现实性出发,我们认为目的清晰、可以为教育者所掌控并高效运用的载体主要有:课堂教学载体、课外活动载体、校园文化载体以及企业文化载体,每个层面中又有若干载体。利用不同载体实施职业道德教育教育的目标任务与形式也有所不同。恰当地运用这些载体,使之形成合力,才能进一步增强职业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完成高职人才素质的培育目标。以校企合作为依托研究企业文化与职业道德的对接,创建校企互动的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效载体,则成为高职院校日益关注并着力研究的职业道德教育载体的创新点,也是高职职业道德教育特色所在。

2.教学载体的创新与优化选择

尽管职业道德教育载体在实践中不断地创新与丰富,我们仍然认为,教学活动是主要载体。专门的职业道德课程教学要与专业、行业的职业要求紧密结合,成为职业道德教育的核心载体,专业课及其他课程教学,通过开发其蕴含的丰富的职业道德教育资源,成为职业道德教育重要的教学载体,是对教学载体的创新与优化选择。

(1)职业道德教育课程载体的运用与改革。传统的职业道德教育教学载体,通常局限在专门的职业道德课程上,如财会职业道德、护士职业道德等。目前,我国高职院校除了极特殊专业开设专门的职业道德教育课程外,多数专业都是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为载体实施“职业道德教育”专题教学。这样的教学往往带有共同性、普适性,与学生未来从事的职业、行业中关于职业道德的特殊要求的结合度不高。难以真正实现职业道德教育针对性、实效性。实施职业道德教育专题教学,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工夫:在生动性、实效性上下工夫;在与学生所要从事的专业、职业的实际要求上下工夫;在与企业价值观的契合点上下工夫。例如:课题组在为涉外旅游专业设计职业道德教育专题教学时,针对涉外旅游专业职业需求,重点对本地区的一些旅行社进行调研,了解其企业文化的基本内容,把握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从而找到企业价值观与职业道德内容的契合点。传统的专业课教学往往仅限于专业技能技巧的教育,专业课教师往往停留在无意识渗透的状态。专业课程是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效载体。(本文来自于《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杂志。《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杂志简介详见.)

(2)以专业课程为载体的开发创新。开发专业课程内涵,以专业课教学为职业道德教育的载体不失为一种创新。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只局限于本门课程的知识传递、技能培养,忽略了其职业道德教育的功能。这是职业道德教育载体资源的严重浪费。当然,也必须清楚地看到,尽管其他课程尤其是专业课教学,能够并且应当成为职业道德教育的载体,但是并非实施系统的职业道德教育,而是以本门(专业课)课程教学为载体,对职业道德的内容要求进行渗透教育。这就要求任课教师有意识地挖掘教学内涵,找到可以承载职业道德教育的教学内容、环节,以自觉的教学行为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渗透。例如:大连职业技术学院涉外旅游专业课“旅行社服务心理”教学,围绕教学项目:“设计旅游产品需求问卷”所做的教学设计,就把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融入教学中,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除了强调知识目标、能力目标,还提出了态度目标,把从事旅游专业相关工作应当遵守的职业道德要求纳入到本课的教学中,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

3.创造活动载体,打造高职职业道德教育的特色

活动载体是职业道德教育载体系统的一种重要形态,主要是由学校组织或指导学生开展的培养和渗透职业道德的课外活动与社会实践。以活动为载体实施职业道德教育的主要功能在于,通过指导学生开展职业道德行为养成活动、开展企业文化调研活动、参观考察相关企业的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对职业道德的认知和职业道德行为的养成。例如:大连职业技术学院艺术教育与艺术设计学院辅导员设计并组织实施的“职业道德行为养成教育情境性活动方案”,针对学前教育专业的活动项目为“入园职业情境训练”。丰富的职业活动内容与清晰的活动目标,实现了预期的活动效果。学生在活动体验后的反馈是:这项活动的开展培育了自己的职业兴趣、了解了未来的职业要求、强化了职业道德意识、培养了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实践证明,积极创设活动载体,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应当成为高职院校课外活动的特色,也是高职院校实施职业道德教育的必要的载体。

4.构建职业特色的校园文化,实施职业道德教育

校园精神文化主要指校园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群体观念,主要有学校的办学理念、价值观念、价值体系、行为准则和价值取向等,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有机统一,体现了一所学校的校风、教风、学风、班风、师生的精神面貌等学校精神。以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为载体,加强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应当成为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的一大特色。校风是学校的风气,它体现在学校各类人员的精神面貌上。学校员工的工作状态本身就是是对职业道德的最好诠释,教风如何,反映了学校教师职业道德状况,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直接向学生展示自己的师德修养,起到了职业道德教育的榜样作用。可见,以教风建设为载体向学生渗透职业道德意识、培养职业道德素养应当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学风建设更是直接向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效载体,学校通过营造学生热爱自己专业、钻研自己专业的职业氛围,培养学生勤奋好学和爱岗敬业精神。校园制度文化是指学校的各项制度、各种管理规章与纪律以及通过制度的执行而形成的一种文化氛围。它渗透于学校各种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之中、被学校全体成员认同并遵循、体现学校特有的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无论学校制度的制定、还是遵守,都能作为职业道德教育的载体,有效开展学生职业道德教育。首先,围绕学生学习、活动而建立的相关制度要有意识地结合相关职业要求、纪律与制度,使学生感受职业道德、职业素养的基本氛围。如:实训室管理与使用规则、专业教学实践基地的活动纪律要求、学生实习管理办法等。这类规章制度要与相关企业、行业的要求相接轨,使学生受到职业素质训练、养成职业道德行为。其次,在制度的执行环节,以教职员工对制度的自觉执行为抓手,形成榜样的力量,使学生感受到教职员工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修养;以加强对学生的管理,使学生养成守纪律的职业习惯。最后,在监督与评价环节上,重视鼓励与惩罚的恰当运用,使学生认识职业道德修养在从业生涯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学习与实践等活动的亲身体验,懂得遵守职业纪律、培养道德的重要性。校园物质文化是学校文化的外在表现,主要指校园物质环境。它包括高职校园内诸如建筑设施、自然景观、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校标、校旗、校徽、宣传橱窗等各种内涵丰富的可视载体。让校园物质文化承载职业道德、职业意识教育的内容,从中透射出职业教育特色,已经成为许多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路。

5.以企业文化为载体开展职业道德教育

将企业文化引入校园开展职业道德教育的途径是多种的。无论是教学活动、学生课外活动、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还是校园文化建设都应当植入相关企业文化的内容,在学校营造浓重的职业教育氛围,进而推进职业道德教育。例如,大连职业技术学院的校企合作办学中的订单班都是以企业命名的,这就给学生打下了企业烙印。订单班对定向企业文化的了解,直接感受到企业对员工的职业素养、职业道德的具体要求。该校订单班按照“厚德重技,知行合一”的理念,注重全面提高自身的职业素质,技能训练与道德培养并重,理论认知与实践行为统一,实现了职业道德教育的知行统一。实践证明,企业文化是高职院校开展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效载体。

作者:崔晓星工作单位:大连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