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在学校德育的价值与实现

时间:2022-09-04 02:59:50

传统文化在学校德育的价值与实现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我国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是学校开展德育建设工作的宝贵资源,具有巩固家国至上的基本道德原则、引导和谐共存的道德理念、塑造循循善诱的道德氛围、加深世代依存的道德情感的价值。为此,在学校德育建设中渗透传统文化须遵循以下策略:紧贴本源,牢固掌握德育方向;去糟取精,准确传承德育内涵;与时偕行,不断创新德育实践;各取所长,丰富德育发展路径。

关键词:德育建设;传统文化;价值

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指出:“修订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等课程教材,推动高校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在哲学社会科学及相关学科专业和课程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维系文化血脉和民族情感认同的社会文化形态,并且孕育出了和谐共生、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报告中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强大的精神指引,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因此,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学校德育中,不仅能够实现提升学生文化素质的目的,而且还能实现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要求。因此,本文从优秀中华传统文化出发,探讨了传统优秀文化在学校德育中的价值与内涵,进而分析了传统文化向学校德育渗透的实现策略。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

传统文化是“包括生活与生产相关的习俗、规制,家族与社会的组织、节日风俗,传统的心理观念、信仰,口头语言、民间文学与艺术等的集合”[1],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群众性、民族性、地域性和继承性等基本特征。可以说,优秀的传统文化就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基因保存库,蕴含丰富的文化基因内容,这些都是宝贵的道德教育内容。例如,民俗礼仪能够约制人们在社会交往中遵守一定的社会规范和社会公德,在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发挥自己的生活技能和生存法则;良好的家风家训能够对家庭成员传承家庭行为规范、突出伦理教育,使家庭成员塑造良好的人格,同时也将一个世代的“核心价值观”传承不息。中国传统文化是在华夏大地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经济环境、政治结构和意识形态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它的内容包括了中华的语言、伦理、科学、文学、艺术、史学、制度等构成,其表现出的形态包括精神文明、制度文明、物质文明和行为文明等[2]。从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来看,具有突出道德修养、以和为贵、以人为本、中庸之道、家国一体等特征。文化研究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很强的当代价值,尤其是在精神教育方面具有时展的意义。例如,蔡元培先生曾指出,中国自古以来就没有西方国家那样强烈的宗教信仰,而是强调“用美育代替宗教”[3]。千百年来,“自强不息、诚实守信、忠义、礼和”等精神,“勤俭、善良、忍让”等美德,都是中华民族始终坚守的道德准则。近年来,随着工业文明的快速发展,农耕文化环境下的传统文化观受到冲击,社会大众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形态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发扬传统文化价值的道德牵引力,才能把学生们共同培养成“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社会建设者和接班人,进而共建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

二、中国传统文化在学校德育建设中的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蕴含丰富的人生哲理和生命价值实现维度,能够用文化文明的智慧指引当代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雅俗观,使他们坚定实现“中国梦”的信念,远离低俗浮躁的事物,从而进一步构建完善而科学的学校德育建设体系。1.巩固家国至上的基本道德原则。强调:“我们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从古至今多少文人墨客都有一种强烈的忧国忧民意识,进而将“以天下为己任”作为自己最崇高的道德标准。从孔子的“诗可心怨”,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再到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些无不反映出古人忧虑意识和爱国精神[4]。可以说,儒家所提倡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价值理念,作为古人经久不衰的精神追求而传承不息,这些国家至上和爱国精神已经植入到中华民族儿女的思想和骨髓之中。这种国家至上的爱国精神,对于当代学生塑造人生理想、责任使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通过传统文化的耳濡目染,必然能够让学生们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加倍努力奋斗。2.引导和谐共存的道德理念。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的和谐文化可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形态。中国传统的和谐理念并非是一个固态的标签,它是一种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演变和发展所演进变化的一个动态概念。从最早孔子提出的“修身克己”思想、“中和中庸”思想,老子提出的“阴阳五行”思想、“天人合一”思想,无不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人际和谐和自我和谐的理念[4]。这些思想理念是古人在真实生活实践中总结出的真理,是各种文化之间所共通的朴素道德价值,其本源性、原创性都保障了德育的价值取向。同时,中国传统文化不仅从理论层面、精神层面深刻揭示了华夏地区的生存样态,同时极重说理的方式,也突出了深厚的人性关怀和情感关怀,更容易使学生将其内化为固有的道德人格品质,并且将这些优秀品质运用于和谐社会的建设中来。3.塑造循循善诱的道德氛围。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淳朴豁达,托物晓理,“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勇恭廉”这些中国传统的道德理念,在当今的时代仍然具有教化大众和安定社会的作用。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点在于,它不仅强调个人人生目标的实现和精神道德世界的修养,更加强调将个人的修为融入国家社会的发展中去。它既是充分说理的,又是可以让人去实证的[5]。这种“民本”思想路径更容易激发社会产生一种“厚德载物”的道德氛围,使每个学生产生以德服人、敢于担当的伦理道德意识。这对于防备社会道德滑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和意义。4.加深世代依存的道德情感。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关系社会”,人们通过依托特有的“血缘”、“亲缘”、“地缘”这些纽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因此创造性地构建出了中国特色的社会道德体系[6]。从本质上看,中国传统道德观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天然相通的,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等同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过程。通过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既能够唤醒学生们的“集体记忆”,使学生理解我们先辈的思想和社会生活,同时对加强国家文化安全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氛围,使更多的学生发自内心地热爱我们的国家,用积极的眼光看待身边的每一个人。

三、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学校德育建设工作策略

传统文化是中国精神和道德规范的重要来源和基础,它形成于民间、扎根于基层;其内容生活化,形式具体化。因此,中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思想精髓和道德理念,才能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经久不衰。现今的我们,应该从更加全面的角度去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德育价值,通过多个学科视角透视传统文化,深入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宽仁慈爱”“以人为本”“诚实守信”“贵和尚中”等这些最基本、最核心的价值理念,并且重点在于让学生明白这些价值理念与自己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内在逻辑联系,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1.紧贴本源,牢固掌握德育方向。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爱国主义是一个核心内容,因为始终强调和突出爱国主义,中国传统文化才具有如此强烈的思想凝聚力和行动感召力。因此,将中国传统文化渗透到学校德育建设中,必然要围绕激发学生爱国情怀和政治抱负这一主线展开。2014年教育部了《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要求“以弘扬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为主线,以推进大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一体化为重点”,纲要可谓明确指出了传统文化渗透学校德育建设的主要方向和内容。因此,我们要牢牢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新时期我国社会道德建设的标杆,牢牢把握爱国主义这一德育建设的方向和旗帜。引导学生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最基本的精神道德追求,使他们能够将中国传统美德真正实践于社会生活之中,从而让学生更好地立足于社会,更好地为国家做贡献。2.去糟取精,准确传承德育内涵。虽然中国传统文化凝结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明之精华,但是传统文化中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糟粕元素。因此面对传统文化,我们绝不能盲目的自信与传承,也应当对其去糟取精、去伪求真,这样不仅是对学生的负责,更是对历史的负责。为此,学校应当积极组织文化教学方面的师资队伍,围绕着传统文化教育的内涵,积极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相关课程的开发与教学工作。同时,学校还应当积极组织师资力量,在能力范围内因地制宜地开展非遗项目的挖掘和研究,从而使优秀文化德育更具有牢固的理论支撑基础。除此之外,学校还应积极组织高水平的文化研究学者、专家,通过开办讲座或者网上互动的方式,向学生讲授传统文化的价值理念,从而让学生继承和发扬修身立德的社会理念、和谐家园的伦理观念。3.与时偕行,不断创新德育实践。中国传统文化是千百年来中国各阶层共同的价值理念和道德准则,它是悠久历史和当下现实的有机承载体。如此一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就成为当代学生了解中国历史、继承中国传统精神、熟悉中国国情和民情的一个最有效的途径。另一方面,文化继承又必须与文化创新紧密开展,我们只有在缅怀本源、传承精髓的同时,博采众长、推陈出新,唯有如此才能使我们的传统文化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活力和价值。因此,学校要大力加强学生的文化主体意识,为学生开办更多的文化实践活动,如举办各类经典古训演绎活动,带领学生参加各种社会民俗活动,等等。只有让学生去亲身参与和亲身感受,才能让学生真正领悟传统文化中的道德标准和价值取向的产生根源,进而才能让学生产生文化继承和文化创新的意识。同时,学校还可以利用其学科背景,加强与文化产业领域企业的合作,把更多学生带进文化产品的创作和生产现场,从而使更多的学生愿意投身于优秀创新文化产业创作的大军之中。4.各取所长,丰富德育发展路径。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在历史的长河里屹立不倒,其关键就在于我们拥有个性化的、能够扛起民族大旗的独特文化。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可称作一种“凝聚之学”,因此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可以探索出人类世展的一些基础性思想和共通性的总体特征;另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又可视为一种“兼容之学”,因为里面不仅蕴含了自强不息、知行合一、崇尚道义等人生的本质意义,而且中国传统文化还将人与宇宙、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等哲理命题进行了探究。因此,我们要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不同发展时期进行辩证的探索分析,从中找出不同时代文化的发展脉络和演变特征,从而将其全面地展现在当代学生面前,使学生获得强大的道德感受力和文化自信力。同时,面对“互联网+”的时代,我们应当结合现代化手段和途径,加大对传统文化与其他地域文化的异同之处比较研究,从中取长补短、兼收并蓄。如此一来,不仅能够让学生保持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同时也能够摈弃学生对传统文化盲目自大的认识,保持客观认识。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未来不断去传承和创新文化,最终实现道德水平的全面完善和发展。

总而言之,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通过传统文化的力量来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改革,提升学生的整体道德水平,实践已经证明这是一条行之有效的德育改革之路。因此,学校一方面应该加强对教师的培训,使教师队伍的整体传统文化水平能够紧跟德育发展的步伐。同时还应当加大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和探寻,将优秀的传统文化元素和内容更多地渗透进德育工作中去,并且通过不断的传统文化教育实践,不断提升学生道德素质和道德水平。

参考文献

[1]卞伟静.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德育融合策略研究[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7(08).

[2]雷凤愉.小学德育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及其渗透[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7,1(09).

[3]李珊珊.试论德育视角下拓宽高职传统文化教育的路径[J].经贸实践,2017(03).

[4]王艳成,刘洋.中国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德育工作方法研究综述[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7,33(01).

[5]查玉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中小学德育课程的衔接性[J].现代教育论丛,2016(02).

[6]叶鑫.传统文化与德育的内在契合[J].皖西学院学报,2015,31(06).

作者:罗家祥 王杰康 单位:红河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