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德育课程教学论文5篇

时间:2022-04-12 08:06:22

学校德育课程教学论文5篇

第一篇:公众号创新中职学校德育工作

摘要:本文从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困境入手,另辟蹊径,尝试利用公众号进行德育工作,并就其意义及开展对策展开探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中职学校;德育;公众号

近些年来,随着高校扩招,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状况不容乐观。受限于生源和传统德育观念,中职学校的德育工作困难重重,德育有效性远远低于期待值。为了使德育工作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教师可以对德育工作加以创新,尤其是结合新媒体展开工作,更能够突破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困境。

一、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困境

1.德育工作形式无法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一般而言,中职学校的德育工作都是依托思想政治课来展开的,德育的形式也都是简单说教,这些陈旧的形式难以适应新时代的发展和学生的个性特点,经常会被学生抛之脑后。

2.德育工作内容比较单一和落后

德育的工作内容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包括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理想信念教育、道德和法制教育、热爱劳动奉献社会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人格教育等。但是普遍来看,当前中职学校的德育工作内容是比较单一和落后的,主要是理想信念教育和道德法制教育,甚至有些教育内容都是20世纪编写的教材,内容没有与时俱进。

二、利用公众号进行德育工作的意义

1.增强德育工作的吸引力中职学生青春活力,个性鲜明,他们对于陈旧的德育教育是没有兴趣的,但是如果教师能够结合当下在学生中比较流行的微信公众号进行德育工作,则能够大大提升德育工作的吸引力,促使中职学生主动关注德育工作,参与德育过程。2.强化德育工作的有机渗透与传统的说教不同,公众号是一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方式。学校利用公众号德育资讯和相关的文章、信息,可以使德育褪下浓重的说教色彩,变得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增强德育工作的有机渗透性。

三、公众号创新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对策

1.进行公众号德育资源整合

学校可以开创公众号平台,在公众号上定期德育资源,进行德育资源的整合。具体来说,公众号的资源可以是一些相关的文章,比如班级美德故事、学校德育成效等,也可以转发其他微信公众号的文章,比如可以转发一些中华德育故事、国外德育资讯、心灵鸡汤、人生哲理、德育漫画等,这些文章和图画都十分贴近学生的个性特点,有一定的趣味性,能够引起学生的关注,向学生传播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正能量。此外,公众号可以作为校外德育实践活动的平台。在校园内开展的德育活动,也可以在公众号平台上进行,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公众号还可以发起互动问题,问“需”于学生,问“政”于家长,利用微信公众号实现高效、便捷的交流。今后,笔者学校还将尝试利用微信公众号开展“微信投票”、在线调查和在线答疑等活动,搞网络调研,组织开展德育主题的知识竞赛、德育成长电子记录袋,让学生、家长通过微信公众号进行自评、互评、他评,开展教育服务质量的跟踪评价,主动接受师生和社会的监督,不断增强自身接受新事物的活力和面向大众的亲和力,展现学校开放氛围。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学校德育微信公众号作为自媒体,应该强化与学生的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比如,可以号召学生向微信公众号投稿,鼓励学生为微信公众号提建议等,改进公众号的内容,这样能够使德育工作真正地深入学生内心,深入学生生活。比如,以“职业道德”为主题开展一次讲座,涉及了医德、医风等问题,为学生今后走上医疗工作岗位奠定了思想基础。在讲座结束之后,吸引学生写一些相关的心得、文章等投稿到公众号。学生为了使自己的名字和文章能够被更多的人知道,十分活跃,他们积极反思,踊跃投稿,活跃了整个校园的德育氛围,也使德育不再是“镜中月,水中花”,而是真实地走进了学生的生活,改变了学生的认知。

四、小结

德育的创新重在德育理念的创新,只有与时俱进,将德育内容与时代紧密相连,与中职学生的实际生活与思想状况密切相关,才能从根本上达到德育内容创新的目的。希望本文提出的公众号创新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设想能够为更多的中职学校提供参考与借鉴,从而创新德育工作,提高德育实效性。

作者:季正雄 单位:广西百色市民族卫生学校

第二篇:情感体验在学校德育中的应用

摘要:情感体验陶冶情操、引导实践的作用在德育中举足轻重,学校德育需重视并把握情感因素直观性、鲜活性、生动性的特征,帮助学生“以情载理”、“由情入理”。采用适宜策略可以使情感体验融入德育,促进互动性的体验教育,使学生真正将道德认知内化为道德行为。

关键词:情感体验;德育;应用策略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1]81”作为重视情感教育的儒家思想的代表,孔子强调学习过程中的情绪体验,主张从学习中获取精神动力,使求知成为美的享受,从而使学生在享受求知的同时乐于学习,乐于为人,真正达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1]1?”的境界。情感作为人的动力系统,在学生的认识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内化作用,对于同一动机引导下的行为活动,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也发挥着不同的调节作用。

1现阶段学校德育面临的问题

1.1思维的桎梏———重“理”轻“情”学校德育往往将概念传授放在首位而忽视对学生情感的发掘,即所谓的“重理轻情”,忽视情感因素对于学生认知活动的影响作用。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情感动力”思想认为,学生的精神世界是由道德的、情感的、智力的、审美的、创造的和体力的因素构成的一个有机统一体,情感作为其中不可缺少的因素应得到充分的重视和发掘。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情感和认知是人类精神世界中两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教育就是要培养躯体、心智、情感、精神、心力融汇一体的人。然而学校德育陷入仅仅“说理”的误区,显然不利于学生的“情理合一”,枯燥的道德讲授,不仅难以实现道德目标,对学生来说也是一种损耗。“重礼轻情”的思维桎梏是德育创新的瓶颈和阻碍,不利于学校德育的健康发展。1.2错失的机遇———“说理”的童年德育对学生的道德陶冶和人格培养应当抓住童年机遇,如拉尔夫•泰勒所说:“在幼儿园和小学期间,通过教育经验能够使儿童的人格结构发生大量的改变,可是,旨在使16岁少年的人格结构发生深刻改变的教育目标,在很大程度上无法实现。16岁时,人格已经有了很大发展,因此,对基本人格结构进行再教育就变成非常困难的任务。[2]39”而学生的年龄越小,其生命体验的方式就越具感性特质,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的情感因素应被重视。然而现阶段对儿童的德育,更多仅依靠“理”来传授道德这一抽象概念,即使背诵再多道德经典,学生也恐难真正消化,把握童年德育的机遇,及时通过情感触动引发儿童的道德认知和认同感十分必要。1.3“尴尬的”木讷———无触动的德育学校德育中的传统说理和讲授,角度单一、内容陈旧的材料,或者与学生所处时代背景以及学生个体心理发展情况相脱离,同时欠缺对于“情”是否引发共鸣的考量,有时难免会出现教师已渐入“情境”而学生似正进行“木讷”体验的尴尬情形,症结在于没有的“触发”。脱离了这一本质的材料尽管呈现上并没有偏离主题和教学意图,但是它所起到的作用却并不如预期,可能造成学生在对于道德概念的认知上由于缺少了情的动力而停留在规范性标准暗示下的仅具有模仿性质的“行”甚至于无主动实践意识的仅“知”而已。

2情感体验对学校德育的意义及作用

2.1注重“知行合一”,突破思维壁垒在中国传统文化和道德体系中,伦理道德的情感意蕴作为人精神生活的丰富感性体验,被视为与理性规范相互统一的重要因素,当“情”构建起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并渐入道德层面体现出“理”的规范性时,“情”则不仅实现了“知”与“行”之间的纽带作用,也促使了自身从情感基础向道德层面的转变。而在围绕着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道德教育上,学生更多地会从自我道德经验出发去认知道德知识。真实的情感体验有助于使学校德育摆脱枯燥说理的枷锁,使学校德育的目标更加明晰精准且富有人文精神,并促使其实现健康且有活力的发展和更新。2.2实现情理认同,引发学习动机根据不同年龄段德育对象的特点,当情感体验模式“触动”并促使学生主动认知和接受道德知识并自觉转化为自我道德标准时,德育与学生之间产生了“情理认同”的沟通对话,使学生在认同基础上更易于理解并掌握道德概念,也易于对相应领域的知识产生学习兴趣,产生学习动机。在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动机之后,丰富的情感体验方式与学生的学习动机之间产生良性的循环推进作用,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和兴趣性,同时及时的动机引导,也提升了儿童德育的实效。2.3触发道德认知,引导道德行为德育过程中发掘材料中蕴含的道德情感感染、触动学生,引发学生共鸣并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既是重视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体现和要求,又是促使学生加强道德认知、增强学生道德行为的必然要求。道德行为是德育最终得以外显的成果,要使学生对于道德行为产生积极意识,摒除不道德行为的消极后果,就需要借助情感体验让学生体会道德行为与不道德行为下产生的不同情绪感受,自觉意识并选择正面、积极、愉快情绪的内在动力可以促使学生主动选择道德行为来强化内心认同,使学生将抽象的概念和知识内化为实际的道德行为和指导自己行为的道德准则。

3情感体验的应用策略

3.1精选素材,引发共鸣选择材料应尽可能与学生所处时代背景和心理成长轨迹相契合或进行一定的背景材料补充;例如谈“助人为乐”时,雷锋的例子最常被引用,然而由于现今的学生与那个年代已有一定的时空距离,对当时的社会情况也知之甚少,所以必须进行一定的背景资料讲解才能让学生理解和消化。对既往优秀材料进行加工润色,适当删改增添,并根据学生身心发展情况适当融入当下的热点话题,贴近实际生活的材料更易引发情感共鸣。例如谈到环境保护,可以适当提升视野高度,从过往的不随地丢弃废物到现如今的关注空气质量、关注雾霾整治,正所谓同呼吸共命运,以正在经历的事件为载体更能引发学生的真切体会。3.2手段多样,“网罗”资源基于德育的特殊性,教师在方式上既要充分发挥传统讲授法的优势,又要积极运用多种手段来组织和应用情感体验材料,实现情理相融、教学相长。如对低龄儿童的德育重视绘本的运用。绘本是指以绘画为主并附有少量文字的书籍,内容涉及文学、科学、教育等,适宜儿童阅读。绘本丰富多彩的图片和简洁易懂的文字适应儿童的接受心理和阅读趣味,有助于激发儿童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故事情境体会人物情感。同时,合理运用网络资源和技术,是当前德育适应时展和自我更新的必要手段,教育者在整理和组织情感体验材料的过程中,亦可以有选择地参考来自网络的讯息,例如德育主题网站的优秀范例以及热点德育话题的讨论研究成果,也可以利用学校网站或者班级博客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交流,有助于及时有效地收集学生的情感体验反馈信息进行分析归纳以及接受采纳提供自学生和家长的丰富情感体验材料。3.3心灵共通,情感共鸣在德育过程中,需要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建立起良好的情绪交往基础,支持教育过程中的互动和交流,其中,教师的情感素质是促使情感体验教学发挥积极作用的关键之一。在德育过程中,教师自身需要具备积极的情感质素并将之渗透到对学生、对教材、对教学的理解当中去,德育过程是师生情理相融、情智相长、情感交流的过程,师之情又是引导交流的重要因素,故而教师在德育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尊重爱护学生,这是德育树立良好师生关系的情感前提;以饱满的情态投入教学,激发学生参与情感体验的兴趣和积极性;加强对学生情感体验反映的观察和分析,及时进行总结归纳,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者应当深刻了解正在成长的人的心灵。[3]99”学生在以往德育过程中的情绪反应是重要参考因素,需要教师结合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对教学素材进行整合。3.4课程拓展,调动潜能学校德育的隐性课程涉及课堂文化和校园文化氛围、学校物质环境、制度环境,师生关系、生生关系等多个方面。由于学校德育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如品德课、班会课,且以往的传统德育因重“理”轻“情”而呈现出一定的桎梏性,因此必须重视并充分拓展隐性德育课程,营造和谐校园文化,构建校园美德体系,组织校内外公益活动,让学生在对美德耳濡目染的成长环境中通过实践活动积累更多的积极情感体验,在此基础上逐渐实现情感体验由“情”到“理”的渗透和转化。3.5理性对待,双向引导在德育过程中,教师需要重视情感强化在不同背景下发挥的不同效能。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认为,当个体作出某种行为时增加某物(即正强化物),那么这种行为在之后会重复出现,即得到了正强化;而当个体作出某一行为时就从从环境中撤去某种刺激物(负强化物或厌恶刺激),那么这种行为就会减弱或消失,即为负强化。[4]69德育目标在于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实现这一目标,不仅要重视情感体验的正强化作用,也要理性对待并利用情感体验的负强化作用。譬如引导学生注意在公共场所的个人卫生习惯时,既可以通过文明举止所产生的积极作用如“个人文明点滴营造美好公共环境”来促使学生产生认同并主动加强道德行为,也可以通过不道德事例如“随意旅游涂鸦刻伤千古文化文明”所产生的消极后果让学生体验到对于不道德行为所感到的羞辱和愤怒,进而引导学生为了避免此类不愉快情绪体验而减少或撤销可能发生的不道德行为,这里,情感体验的负强化在德育教学过程中也发挥了有效作用,为德育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更多途径和可能。

作者:姜倩 单位:浙江工业大学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译注•泰伯篇第八[M].北京:中华书局,1980.

[2]拉尔夫•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M].罗康,张阅,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6.

[3](苏)B.A.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4](美)RobertD.Nye.三种心理学[M].石林,袁坤,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第三篇: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途径研究

摘要:随着中等职业学校招生难度增加,大多数中等职业学校不得不降低生源门槛,从而导致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来源的多样性、复杂性,德育管理工作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本文以新疆水利水电学校为例,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现状出发,提出问题,积极探索德育工作新途径,获得针对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方法,进一步提高学校的德育管理水平。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有效途径;管理方法

一、学校概况及学生层次结构

新疆水利水电学校成立于1978年,是一所公办性质的、以理工科为主的全日制部级重点职业学校,具有30余年的办学历史,现有在校生2896人,其中汉族学生1024人,少数民族学生1872人,民汉比例约为6∶4,少数民族学生居多。由于招生难度增大,新疆水利水电招生的学生有些是初中未毕业,有些是在社会上游荡了好几年再来上学的,有的甚至是被其他初高中开除或劝退的学生,学生的纪律性差,经常扰乱课堂秩序,逃学、夜不归宿、破坏公物、抽烟喝酒、打架斗殴时常发生,更有甚者,学生希望通过违纪被校方开除。

二、中职学生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与现状调查

针对现阶段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多样性、复杂性,为了积极探索德育工作新途径,从而获得德育工作的方法,提高学校的德育管理水平。为获取科学、合理的研究结果,课题组进行实证调研,于2016年5-9月,以新疆水利水电学校学生、家长、企业为调查对象,通过微信平台调查问卷为媒介,发放《中职德育调查问卷》485份,收回有效问卷485份,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分析整可看出:1.家庭方面(1)在接受调查的学生中,独生子女占35.92%,这些学生与父母沟通情况一般,父母的受教育程度虽然相对比较高,但是与子女沟通方面还存在不足,独生子女家庭的学生拥有特殊的心理。(2)调查发现,学生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中受到父母的影响较大,而父母与教师缺乏沟通,导致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出现问题时得不到及时解决,学校与家庭的教导不一致,这给学校的德育工作带来了一定困难。(3)学生能够认识到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性,但是对自己各方面的满意度较低,缺乏自信,自觉遵守德育规范意识比较低,增加学校德育工作的难度。2.学校方面(1)接受调查的学生中69.9%的学生表示学校不经常开展以德育为主题的实践活动,研究证明学校在德育工作的数量和质量上达不到应有标准。(2)学校开展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不当。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和德育教育工作中常采取班主任说教、思想政治课教学等方式,学生的需要和能够引起学生重视的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相对较少。3.企业方面(1)企业对中职学校学生思想道德素养不满意的占到33.8%。调查问卷发现,中职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吃苦耐劳精神、自助学习能力、团队合作意识下降非常明显。(2)中职学生的职业道德有待进一步提高。通过调查问卷发现,企业对中职学生的评价流动性大,专业知识、动手能力差的学生占到一半以上,有的学生甚至在企业中有一些不文明的行为。

三、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的途径

由于中职学生生源参差不齐,学生的思想、心理、行为等方面问题较多,开展德育工作难度较大。通过调查问卷,摸清学生的思想状态,与家长、企业建立紧密的联系机制,探索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提高德育工作的时效性。1.强化“家长——学校”纽带,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就新疆水利水电学校来说,通过调查,学校与家长的沟通主要是通过电话、家访的形式。近几年,利用现代网络技术,班主任、学校通过建立家长QQ群、微信群、飞信群等形式,强化“家长——学校”的联系纽带,从而实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良性合作,以学生“德行”的养成,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养成善良、诚信、正直、专注等良好的人格,为今后走向社会打下坚实基础。2.加强与企业的沟通,规范学生的职业操守。良好的行为习惯是职业劳动者必备的素质。通过邀请企业、优秀毕业生进校园,进行就业指导,让学生了解企业的用人机制,规范学生的职业操守。就新疆水利水电学校来说,实行的教学模式为“2+1”或者“1.5+0.5”模式,这就要求学生在校必须养成企业需要的职业操守,通过班主任、实习教师、企业进行密切合作,建立规范的德育评价机制,从而培养企业期待的合格人才。3.突破德育课堂限制,开展多种形式的德育活动课。德育课必须突破课堂限制,班主任、德育教师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德育活动课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让更多的专业课教师参与德育工作,专业课教师通过关注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状况,用自身的学识、人品、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在专业课堂教学中深入挖掘德育资源,寻找德育工作的切入点,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德育教育。

综上所述,德育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职业学校是培养职校学生德育工作的重要场所。在具体教育过程中,学校、家庭、企业三者需要有机结合起来,搭建学校与家长、企业的联系机制,充分发挥合作德育的优势,提高中职学校的德育管理水平。

作者:张军治 单位:新疆水利水电学校

参考文献:

[1]刘大浪.浅谈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0

[2]石莉莉.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J].沧桑,2008

[3]刘宝民.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新突破[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

第四篇: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实效性的策略提升

摘要:为了解决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德育教学效果,文章提出了几点改进意见,即: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根据学情,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艺术性;重视课堂导入,抓住教学的主体环节;贴近社会和学生实际进行教学。

关键词:中职;德育课;教学实效性

德育课是中职学校进行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径,当前中职学校德育课存在一些问题:教学内容单调乏味,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果不理想;教师缺乏激情,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学生对考试和作业的态度散漫;考试成绩较差等。针对德育课程中存在的问题,德育课教师都应思考该如何增强德育课程的实际效果。基于这种现状,为提高德育课教学实效,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改进。

一、教师应更新教育理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相同的教学内容,教师在不同的理念下进行教学,常常会引发学生不同的学习态度,导致不同的学习效果。德育课教师应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充分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改变“填鸭式”“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彻底摒弃一味地灌输知识的“目中无人”的“表演式”教学方式。教师要时刻“心中有生、眼中有生”,实现“主导”与“主体”的有机统一,“教”与“学”的和谐共振,才能增强德育课教学效果。

二、根据学情,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艺术性

大部分中职学生的认知特点是形象思维强于逻辑思维,实践学习快于理论学习,动手能力高于动脑能力。若整堂课教师从头到尾讲授“听得见、摸不着、看不见”的理论,少数抽象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生勉强能够接受,而绝大多数学生会听得如坠云里雾里、昏昏欲睡,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所以,德育课教师在教学时要努力实现“动脑”与“动手”的结合,给予学生更多动手实践的机会,如此才能使他们更好地理解相关知识。德育课教师的教学应直观形象,可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和手段,使学生眼、耳、手、脑并用。此外,教师可运用自主探究式教学。教师提出探究问题和要求,让学生自主探究或分组探究,教师做好引导和点拨。自主探究式教学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真正把学习的权利、主动性交给学生,让学生在直观、轻松和活动中既把握了基本知识,又拓展了思维,提高了能力,同时课堂教学效果也得到了提高。

三、重视课堂导入,抓住教学的主体环节

一堂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课程,其成功的精髓在于开头讲得好,当学生的注意力被完全的吸引后,就能够引起“探究反射”。课程开头的讲解,应该从“情”“趣”“疑”三个方面着手,为了达到渗透主题、酝酿情绪和情境带入的目的,教师必须运用生动的语言,以恰当的方式将学生带入到新的课程中。思维的开端是“疑”“趣”作为催化剂和兴奋剂能够激发心理和思维活动,使学生的情绪高涨,使学生的思维活跃。因此,教师应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者角色,用风趣的语言和设置悬念疑问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恰当地引入新课程。例如,当教师在讲解观点“人的本质属性是人的社会性”时,不要直接进入抽象的理论环节,而是通过一个笑话开题:有一个人,他希望这世界只留他一个人活着,但他又想吃烧饼,于是就希望再留一个卖烧饼的,他又觉得太寂寞,就留下他的老婆,而他们都要穿衣服,就留下卖布的和裁缝……最后就留下了许许多多的人。通过这则笑话对学生进行启示:人是社会的人,离开社会而独立存在的人,是不存在的。如此一来,就将高度抽象的哲学问题,具体化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让道理变得雅俗共赏。

四、贴近社会和学生实际进行教学

将教学贴近实际的方法可克服传统的“填鸭式”“一言堂”的缺点,使得中职德育课堂更加趋于民主,师生在平等与民主的氛围中开展教学活动,在活跃、轻松、灵活及自由的环境中学习。教师要以启发学生思维活动为首要目的,可以启发式的谈话,由教师或者学生提出问题,而具体的教学以对话的形式进行,在这个过程中,知识的传输不再是以灌输的形式输出,而是完全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教师的循循诱导,使学生独立地掌握知识,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的扩展。德育课教学一定要贴近社会、学生实际,空洞的理论讲授必然会引起学生的反感,严重影响课堂效率。因而,德育课堂的教学内容应增加时政知识,教师要及时将相关知识与国内外和身边发生的重大事件相结合,通过对具体事件的讲解,使抽象的理论深入浅出,以便于学生的理解与记忆,同时也扩展了学生的见闻,提高了学生的认知与思辨能力,激发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五、结语

中职学校的德育教师需要不断地为自己充电,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教学观念,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升综合素质,提高育人水平,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改变“照本宣科”的教书现状,从而提升德育教学的效果。

作者:吕志旺 单位:平凉机电工程学校

参考文献:

[1]朱天晴.浅谈课程改革下的中职政治教育[J].现代职业教育,2015(26):56.

[2]何晓琴.热闹的课堂≠有效的教学:中职德育教学案例与反思[J].新课程学习(社会综合),2011(5):108.

第五篇:技工学校德育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摘要:技工学校在人才培养上肩负着巨大的使命,我国每年在技工学校毕业的人数数量巨大,并且这些学生中有很多属于我国企业在现在运行过程中急缺的技术型人才。这种发展趋势使得许多技工学校注重学生的技术以及知识上的培育,往往忽略了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品德与人品上的教育,这些方面的培养与教育对于学生的未来具有同样重要的作用。文章针对技工学校对于学生的德育教育途径以及方法,进行了相关内容的探究,希望得出的结论可以给教育学者的工作开展带来参考性价值。

关键词:技工学校;德育教育;途径;方法

我国当前技工学校在对人才进行培养时,往往因重视技术上的培养内容,而忘记对学生的德育方面进行积极的引导与塑造。这使得学生在走出校门以后,虽然掌握了大量的高科技使用技术,但最后影响职业规划的往往是其品质与道德素养没有达到相应的水平。所以,培养学生的德育品行是当前教育学者的工作重点。

1技工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现状分析

1.1思想意识上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

当今时代是时80、90后的时代,这些孩子属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后的第一批或是第二批独生子女。由于物质条件的优渥,致使许多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将几代长辈的爱都集于一身。在社会和家庭生活中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也显得比较自私自利。与他人集体生活时,集体观念和公德意识比较差。与朋友交往也比较过分依赖他人对自己的关心,而自己却很少付出。在他人利益、集体利益的抉择面前,往往比较看重属于自己的那部分权益,甚至在享受权利的过程中,抛弃自己应该承担的那部分责任。

1.2感情脆弱,心理承受能力差

由于技术学校在招生条件上比较注重学生技术上的培养,对于知识上的水平并没有过高的要求。所以很多学习能力差或是成绩不够好的学生都会在没有选择到自己满意的学校时,去了技校学习技术,这也是技校招生过程中的一个较为常见的现象。这种现象致使许多技校生面对非技校的学生时,产生一种较为自卑的心理。与外面的学生进行交往时,往往也羞于说出自己是技校生的身份。这种情绪得到长时间的压抑,如果没有找到好的方法进行纠正和排除,这些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就容易对自己的人生,或是与人相处等方面没有信心。在自我调节过程中,也很容易因为方法不正确而出现自暴自弃的现象。这在心理学中,属于一种自卑心理。这种心理现象如果没有得到良好的纠正或是辅导,很容易让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异常的敏感,情况严重的还会影响到自己的情绪。这种学生往往在生活中的表现是玻璃心,承受挫折与失败的能力非常弱,稍受打击就可能会对人生失去信心。

1.3行为冲动,缺乏自控能力

学生在学校的学习过程中。技术知识的培养占去了学生大部分的学习时间。而德育方面的教育空白使得这些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自己的行为约束力差。这种现象的产生,很容易导致学生在日常交往过程中沾染上社会上的不良习气。与此同时,知识水平如果没有达到一定的标准,也很容易由于自身法制观念淡薄,加上行为自控力差,很容易在较大的情绪冲击面前,失去自控力,导致一些恶性事件的产生,清洁严重的可能会给社会带来非常大的影响作用,对于社会公共秩序的维护会产生非常大的阻碍力。与此同时,也给他人的生命健康带来很大的威胁,恶性事件的发生不仅不利于他人的生命安全,也会给自己的人生道路带来非常大的伤害,情绪失控的学生,很可能因为此次恶性事件导致自己走上不归路。

2技校青年学生德育教育的对策和建议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它要求我们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具备渊博的知识、高超的智慧、博大的胸怀、足够的勇气以及持久坚强的毅力,要求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开拓创新。邓小平同志说:“世界在变化,我们的思想行动也要随之变化”。2.1建立德育工作的目标体系(1)以养成教育为核心的成人教育。养成教育主要是通过各种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其载体是各种活动。(2)以技能训练为核心的成才教育。学生要在社会上立足,必须学会一技之长,而德育则贯穿于整个学校教育的全过程。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怎样“做事”,还要教会他们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纪律、职业习惯以及忠于职守的敬业精神,从而成为符合社会需要的合格的技能人才。2.2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机制(1)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建立学校德育工作组织机构。不论是校长负责制,党委负责制,或其他形式的教育组织机构,都必须把德育工作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要发挥全体教职工全员育人的作用,把责任、目标落实到人。同时,充分利用学生组织(社团)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作用。(2)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制度建设。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制度建设要民主、科学、公开,并体现人文关怀。做到用制度管人,用制度约束人,用制度激励人。避免暗箱操作或人为因素的干扰,促进思想政治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2.3优化思想政治工作的手段和方法(1)做知“心”人和有心人。思想政治教育或者德育工作的实质就是做人的头脑和心理工作。优秀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是优秀的心理教育专家,他必须具备教育家的广博智识和心理学家的专业素质。作为教育者,首先要当好学生心理诉求的倾听者,赢得学生的信任,这样,学生才会把你当作他的知“心”朋友,才会向你吐露心声,你才会发现问题的症结,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其次,教育者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2)树立“赏识教育”的观点。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法国著名的雕塑家罗丹说:“美到处都有,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技校学生被大多数人看作是情商和智商的低能儿,是普通教育的“弃儿”和“次品”,他们往往被说得一无是处。在教育者眼中,任何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优点,教师应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亮点和闪光点,对他们多一些尊重和赏识的目光,少一些责难和挑剔的神情。

3结论

青少年是人民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如何将青少年培育成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才,让学生成长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人生价值,是当前教育工作者重要使命,因为青少年的思想水平与高度直接代表了祖国未来的建设水平与社会文明程度。只有让青少年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拥有一个良好的道德品质与素质水平,才能让我国在激烈的国际地位竞争中,占据一个具有优势的位置。所以,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技术培养的同时,也要注重学生在道德素质方面的能力提升,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未来的生长过程中收获人生的价值与意义。

作者:曲慧珠 单位:齐齐哈尔技师学院

参考文献

[1]王雪艳.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德育教育[J].中国集体经济,2016(4).

[2]黄丽燕.德育教育培训与管理工作策略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