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荣辱观在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融入

时间:2022-10-19 03:19:55

社会主义荣辱观在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融入

摘要:社会主义荣辱观,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又是思想道德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将来建设社会主义的主力军。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存在着一些问题与不足,因此,如何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体系,加强大学生荣辱意识的塑造,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社会主义荣辱观;大学生;创新

党中央明确提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全过程。但是近年来,由于社会转型,加上国内外各种不良思潮的影响,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被人忽视,导致社会上荣辱意识淡漠。而这种现象又对校园中的大学生造成了不良影响,使得大学生当中出现了很多道德缺失甚至违法犯罪的现象。因此,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纳入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体系,加强大学生荣辱观的培养,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弘扬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一、荣辱观和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现状分析

荣辱观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概念,涉及道德、政治、哲学、社会学等多方面的范畴。从哲学的角度来说,荣辱观是人们对荣与辱的根本观点和态度,它受一定的历史、民族、社会的习俗和传统的影响。在阶级社会中,又受到统治阶级的意志的影响。作为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内容,荣辱观是形成良好社会道德风尚的重要条件。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内涵深邃,具有很强的民族性、时代性和实践性。然而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各种不良思潮在社会上蔓延,对人们思想造成不良影响。而这种现象也在大学校园中出现,加之历史和学科设置种种因素的影响,大学生的荣辱观教育被忽视甚至弱化。这又进一步影响了大学生的道德水准,近年来各种大学生道德缺失的新闻报道屡见不鲜。笔者认为,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受外界社会不良思潮影响,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意识的缺失。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席卷之下,由于社会竞争的压力以及外界物质利益的诱惑,人们对物质利益产生强烈追求,由此诞生出许多浮躁的社会性格和肤浅的社会意识,例如拜金主义、利己主义、实利主义等,导致社会价值追求的空虚。二是课程设置不合理,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缺乏理论体系。荣辱观属于人生观的一部分,但是当前的高校荣辱观教育中,对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科学定义、具体内容、评价标准、学科理论体系归属等,缺乏科学界定,导致实际开展荣辱观教育时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在思想道德教育课程中,也鲜见专门界定荣辱观的部分。三是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实践操作性不强。荣辱观教育包含在思想道德教育中,但是目前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模式仍然采取课堂授课灌输的模式,缺少实践环节。虽然教育部门已经致力于建构一个开放的思想道德教育体系,但从实际操作角度来说上,如何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融入高校思想道德教育范畴,仍然缺少具体的环节和手段。

二、荣辱观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可行性

荣辱观的教育从本质上说,是通过教化手段把社会主流的荣辱观转化为被全社会所接受的思想观念,从哲学角度来说具有明显的政治性和阶级性,服务于社会的统治阶级。因此荣辱观是一个社会正常运转的必要条件之一,是道德的基本组成部分,也是人们的行为规则之一。为了统一和整合社会的思想,荣辱观教育是必要手段之一。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道德观念的核心与主要组成部分。荣辱观教育自然成为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在荣辱观教育过程中,教育工作者是主体,被教育的人是客体,手段是道德教育或者教化。目的是把社会主义荣辱观念灌输给社会的每个成员,发挥荣辱观的社会导向、维护、整合等功能,这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的目的是完全吻合的。所以,荣辱观教育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的应有之义。当今的高校大学生的立场思想、精神面貌,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由于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以及西方思潮和市场经济的一些负面影响,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慢慢呈现出复杂化的趋势。确实有部分大学生,他们的政治信仰茫然,对社会缺乏责任感,追求名利,出现了很多以个人为中心、好逸恶劳、缺乏诚信等现象。因此,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是现实的迫切要求。而社会主义荣辱观,恰恰是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组部分,荣辱观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有着共同的目标。在大专院校的大学生中,推行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同时有助于提高大学生道德素质,有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在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融入荣辱观教育是完全可行的。

三、创新思想道德教育形式,融入荣辱观教育

如何创新思想道德教育模式,创新对大学生荣辱观念的培养,是当前高校思想道德教育面临的新课题。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作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主基地和主渠道,必须在理论指导、课程设置、实践操作等方面有所创新,才能逐步构建发展与社会主义荣辱观相融合的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体系。

(一)以“八荣八耻”理论为指导,建立荣辱观教育理论体系

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既有理论指导,也有实践教育,但实践只有在正确的理论指导下才能在正确的方向上理性发展。当前的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理论中,虽也有荣辱观内容,但是缺乏系统性。马克思主义明确指出,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人们的社会道德实践的时候,必须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和实际情况的不同,提出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道德理论以指导社会道德实践。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与马克思主义是一脉相承的。它继承了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思想精华,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践中的新发展,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与时俱进的特点,符合当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对于落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因此,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理论课程建设中,应当围绕“八荣八耻”理论,以此为核心加强学科研究和课程建设,逐步完善思想道德课程的内容,形成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学科理论体系。

(二)在“八荣八耻”理论指导下,探索社会主义荣辱观实践教育手段

一种道德观念,只有通过的社会实践,才能形成社会风尚,最终改变社会的精神风貌。在目前的新形势下,社会主义荣辱观对于进一步改进和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对于大学生自身人格和品质的发展,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校园,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成效,则有赖于加强社会实践。道德实践是树立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方法。古语有云:知易行难,行重于言。道德实践是培养道德理念、形成正确三观的根本途径。只有通过道德实践,才能把课堂上的道德教育转化为每个大学生内在的道德品质,实现道德上知与行的有机统一。高校在日常教学管理中要切实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实践活动,把“八荣八耻”渗透到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去,使“八荣八耻”成为大学生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真正让大学生做到“仓廪实而知荣辱”。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实践活动应着眼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使广大高校生乐于参与、便于参与,活动富有吸引力、感染力,这样“八荣八耻”的基本要求才能更加深入大学生的内心,内化为大学生的道德追求。

(三)在“八荣八耻”理论指引下,抓好坚持典型的示范作用

在树立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形成良好学风、校风的过程中,典型示范具有重要的影响和带动作用。应注意发挥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学生骨干的作用,特别是大学生党员要冲锋在前,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积极实践“八荣八耻”。同时学校应充分发挥教师,特别是思政课教师的示范作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要展示教师的师德形象,展现优良的思想作风。由此,社会主义荣辱观内化为大学生的坚定信念,进而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准。

作者:邓乐 单位:南昌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林泉.大学生荣辱观教育的路径探讨[J].学理论,2014(19).

[2]周凯.大学生荣辱观教育的价值分析及其实施途径[J].教育探索,2010(01).

[3]房红丽.高校大学生荣辱观教育现状及路径探析[D].济南:山东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