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建设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5 20:00:49

师德建设论文

师德建设论文范文篇1

狭义的师德是针对以教育为职业的人来说的,一般指的是教育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唐代韩愈指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对于从事教育职业的人,他自身应该是得道者。应该遵守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由于限制在职业范围内,专指对于教师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履行教书育人职责时的要求,故称为狭义。

广义的师德是针对所有人的,指的是掌握客观规律。《道德经》指出:“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我们古代就有许多杰出的教育家。被称为“万世师表”的孔子虽然生前不很得志,屡遭困境,但他的很多学生却总是追随着他,他去世后,也受到中国乃至海外知识分子的强力推崇。孔子的智慧是十分伟大的.他认真了解自己的学生,然后又毫不吝惜地夸奖他们。比如他说颜回“不二过”、“不迁怒”等。他对学生很有感情,颜回早亡,他大哭。孔子还不单纯教授知识,还传授学习方法,如“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还提出了许多可贵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等。没有高尚师德,没有对学生深深关爱的老师是提不出这些理论的。

从目前社会整体来看师德建设是取得很大成绩的,但也要看到师德建设的任务相当繁重。特别是在一定的意义上,教师本身的思想道德、情感、意志和知识修养的高低,决定着教育质量的高低。教师劳动的这个特点,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各方面的修养,并处处为人师表。有的学校师德现状与教师劳动的严肃性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距离和冲突,存在着由此引起的奉献精神衰落和不负责任倾向的加剧。

师德的核心是处理好“三个关系”:第一是处理好与教师职业的关系,这意味着教师要有敬业精神。第二,要处理好与学生的关系,意味着教师对学生要有爱心。第三,要处理好与自身的心理和行为的关系,这意味着教师要为人师表,人格高尚,克制私心。一位优秀的、受人尊敬的教师一定是处理好了这三个关系。要做一个好教师,必须热爱这个职业,认识到自己所特有的职业尊严。过去,教师常被当作社会培养人才的“工具”,甚至可以称作“知识的搬运工”。这一职业常被认为没有什么特殊性,教师自身也没有多少尊严感和自豪感。这样的情况下,师德问题也就容易产生,尤其在城市学校中比较严重。

其实,教师的待遇水平并不是师德问题的重要原因,最重要的是教师自身能否体会到职业的尊严感及神圣性。如今提倡的教师资格证制度有利于提高教师的职业尊严——教师不是随便可以做的,教师也像科学家、艺术家一样有职业特殊性。新课改也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教学,体现教师的自主。所以,教师的职业尊严感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教师的职业不同于其他职业,教师的职业道德不仅是教师自身行为的规范,而且影响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教师是学生一生中最信赖、最崇敬的,也最具影响力的人之一。而青少年又正处在一个求知欲旺盛的时期,可塑性很强。教师的言谈举止,行为作风无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所以教师也就成了建立和谐校园的关键,而师德则是根本。我校从努力“立师德促生规”做起,积极营造和谐的校园氛围。只有老师心中充满阳光,才会把阳光撒播在孩子的心中。“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是师德要求的浓缩。师德是我们教师的第一智慧,如果为人师者能用心点亮“师德”之灯,让我们的爱和温暖洒向每个角落,校园定会更加和谐。校园需要平安和谐,平安和谐是我们学校建设的永恒主题,一个平安而和谐的校园,才是一个充满活力,不断进取的校园。一个平安和谐的校园,才是一个关系融洽,团结合作的校园。和谐而平安的校园是我们的追求,而发扬教师良好师德,就是建设平安和谐校园的一个根本。师德教育是学校办学的灵魂,它是塑造未来人才需要的净土,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从我做起,用高尚的师德去打动身边的每一个人,相信学校这块土地会更适合幼苗的成长。

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应重视加强师德的建设。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青少年成长的引路人。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主导着校园文化的方向。“求木之长者,必先固其根木;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源泉。”我国汉代哲学家扬雄说“师者,人之模范也”。多年以来,教师献身教育、殚精竭虑、无私奉献,为教育事业的发展付出了艰辛的劳动,成为和谐校园文化的主导因素。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师德的要求更加广泛、更加严格。新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教师不仅要关心爱护全体学生,而且要“保护学生安全”。但是,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整个社会价值观念以及师德建设的宏观社会环境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目前教师队伍中存在着少数人思想政治水平不高,道德品质、人格特性有缺陷,业务能力不强,治学不严谨等问题。严重损害了学校的形象,给和谐的校园文化建设乃至教育事业带来了不良影响。因此,在新形式下,加强师德培养,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对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在社会转型期,师德培养的要务是探索师德建设的新方向和新路径,以适应社会发展带来的教育变革。加强师德培养,构建中学和谐校园,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要创造良好的校园生态环境,这一点看起来不重要,但实际影响力却不小,一个怡人的环境对师生性情和情操的陶冶是不可或缺的,试想一下,一个窗明几净,鸟语花香,琅琅书声的地方,你还有不拼搏的理由吗?怨不得很多家长带着即将高考的孩子漫步在北大清华这样的校园里去接受心灵上的熏陶。

第二,建立健全教师利益表达机制,处理好校园内的人际关系.利益是人类生活中重要的社会现象,人类的社会活动归根结底就是为了获取利益和维护利益。教师作为一个社会人来说,为了自身及他人的生存和发展,必然有着不同的利益需求。在人的诸多需要中,其中最基本的需要就是生存的需要。教师的道德观念、道德规范,归根结底是由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因此,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在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中,我们应该建立健全教师利益表达机制。所谓利益表达机制,就是使不同的社会利益主体都有表达自己利益诉求,实现自己利益要求的正常渠道。为此,首先,我们要顺应教师职业道德发展的基本规律,密切关注教师的利益需求,及时了解教师的各种思想问题,听取他们不同的心声,给他们更多的话语权,通过沟通和交流来听取他们的意见,回答他们表述的各种问题,构建一个畅通的利益表达平台,充分做到信息上的畅通。其次,要从教师的工作和生活实际出发,时刻把教师的需要和冷暖放在心上,发自内心地去关心他们,爱护他们、鼓励他们,同他们谈心、交朋友,切实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使他们真正体会到集体的温暖以及做一名教师的自豪感和幸福感。真正把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

第三,运用物质和精神激励,营造良好的师德氛围,抓好以师生价值观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建设。作为物质激励,要有一定的力度,对于业务素质高、道德品质好或科研能力强的教师要敢于重奖,在整个学校营造一个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在做到物质激励的同时也应注重精神激励的作用。与有形的物质激励相比,无形的精神激励所产生的作用更为持久、影响力更为广泛。对表现突出的教师,应给予充分肯定,做好舆论宣传。学校要充分利用校报、校园网等宣传媒体大力表彰优秀教师。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在较高的层次上有“尊重的需要”,每一个教师都是活生生的人,他们需要得到同行的认可和社会的尊重,他们思想上、事业上的进步也需要得到管理者的认可。如果管理者对他们的所取得的成绩能够给予恰如其分的宣传表彰,在他们内心深处则会产生一种奋发向上的热情,促使其取得更好的工作业绩。精神文化是构成和谐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学校的灵魂,是师生通过长期的实践活动并经过历史的积淀、选择、凝练发展而成的,是校园群体共同的价值取向,在校园文化中处于最高层次,对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起着关键作用。

综上所述,和谐的校园文化建设是个多层面、多维度的系统工程,也是一个历史积淀与发展创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师德的引领作用,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努力营造环境优美,设施先进,师生和谐相处,制度完善的校园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朱前《试论构建和谐校园》教学与管理,2005(8).

2.于兆波《法制视角下的和谐校园与工会使命》2006,(6):19~22

3.张青山《深化工会工作,构建和谐学校》2006,(11):23~24

4.陈绍斌《增强学校德育实效性的四个环节》安康师专学报,2004,(2).

师德建设论文范文篇2

重视教育,强调加强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是我们党的一个光荣传统,新中国的几代领导人都曾强调学生应当在德、智、体、美方面得到全面发展,这也体现了德育的重要性。如果只靠单纯的文化知识教育,有可能把人培养成掌握高科技的专门人才,但这些人是否能把所学知识变成推动社会发展的手段,需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历史和现实中不乏这样例子:高科技犯罪,甚至把先进技术变成残害人类的恐怖手段。可见,—个人只有具备了正确的世界观、道德观才有可能造福人类社会。—般地说,在事业上有较大成就,对国家做出较大贡献的入,往往是思想道德素质优秀的人。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品德的提高为才干的增长打下良好的思想品德基础,才干的增长为品德的提高创造了文化知识的条件,但第一位的还是品德,正如古人所说,做事先做人,一个人只有具备优良的品德,才会为社会和人类贡献自己的力量。近代中国多少英雄豪杰抱着解放中华民族的崇高思想,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谱写了人生最辉煌壮丽的篇章。古往今来多少“先天下之忧而忧”的仁人志士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表明品德是成才的必要条件,重视思想品德的教育,对学生的成才和对学生智力发展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以德治国”给教育赋予了新的、非常重要的地位,把道德提高到了治国的重要手段的高度。只有德法并举,法制才能更好地推行,国家才能巩固,社会才能稳定发展。学校教育是道德建设的关键环节,教育的成败关系着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是治理国家、社会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基于教育如此重要地位,学校除了对社会提供人才支持外,还要为社会道德建设提供精神支持。执行教育任务的学校应成为道德教育的基地;要教育学生学会做人,成为有理想、有道德的新一代接班人;教育学生成为掌握现代化知识创新能力的人才。同时学校还应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示范基地,以校园良好的道德风气、精神面貌影响社会。

学校教育在道德教育中的核心地位,对广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对大学生的培养目标,决定了教师的师德性质和内容。作为教师应当是追求知识、献身学术的模范,应该用自己执著与献身精神感染学生,培养起学生对知识与科学的神圣感和崇敬感,—个不爱知识、不尊重科学的人,怎么可能激起学生接受知识和献身科学的动机和热情呢?做为教师应该用自己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治学精神来感染学生,使学生养成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态度;作为教师,应当敢于坚持真理,不屈从于权贵,不囿于舆论的偏见。在学生面前树立起坚持真理、独立思考的正义感和人格魅力,作为教师只有为人师表品德高尚,才能使学生心服口服,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

随着市场经济的到来,高校也面临着市场经济的冲击和影响。总体说来,市场经济对高校的影响是积极的,但也要认识到,市场经济下的教育对我们来说是新事物,我们正处在一个社会转型时期,旧的体制被冲破了,新的体制尚未健全,徘徊在新旧两个“世界”之间,不仅旧体制的一些弊端有待革除,而且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也极易滋生、扩张,在这样的背景下,当前高校师德方面也出现了一些不良的苗头:学术舞弊,炒作学问、变相卖文凭等,甚至还出现了“学术商品化”、“教师老板化”、“学生雇员化”的现象,有些教师处理不好第二职业与本职工作的关系,以至荒废教学误人子弟。在这种情况下,提高教师的素质势在必行。

高等教育与市场经济有密切的关系,但作为社会的公益事业,教育的宗旨是育人,高等教育不仅仅是一种有偿教育,它还肩负着传播文明、树立公正、助人上进的社会公益职能,决不能一切向“钱”看,高校要以德治校与依法治校相结合。教师是特殊职业,有较高的操行要求。严重违反师德规范的人,不配继续为人师表。因此高校应加强对教师的管理与监督,广大高校教师更应认清“以德治校”的重要性,从自身作起,严于律己,自觉抵制教育领域的不正之风,增强做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自觉性,这样才能更好地去教育学生,以自身良好的品德去影响学生,实现以德治校。

师德建设论文范文篇3

高校辅导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直接传播者,是高校学生思想的启蒙者、价值观念的引领者、人生成长的培育者。高校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水平和道德情操如何,不仅展示着辅导员群体素质的高低,更直接影响着高校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是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高度出发,对于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同时对于打造优秀高校教师队伍、提升人才培育质量、推进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当前对于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的研究主要通过外部的途径来实现,比如加强师德宣传、开展师德专项培训、严格师德考核、注重师德激励、严肃师德惩处等,这些方式和方法对于提升师德、减少师德失范有一定的作用。但师德的强烈主观性使得这些途径存在不足,因此基于自我领导的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就显得重要。

2自我领导的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内涵

自我领导这一概念是在特定背景下提出来的,主要是源于领导科学理论中研究重心的下移。1986年Manz在《管理学学会评论》上发表了《自我领导:组织中自我影响过程理论的拓展》,这篇论文被公认为是自我领导理论形成的奠定文献。在这篇论文中,自我领导被解释为领导自我朝着目标绩效趋近的自我影响过程,不管任务的完成是源于内在激励还是外在激励。自我领导的概念在后来的研究中,不同的学者分别给出了不同的概念界定。本文采用赵国祥、梁瀚中(2011)的定义:自我领导是个体基于自身的特征、认知和需求,采取一定的自我引导和自我激励行为策略,从而达成目标绩效的自我影响过程。它包括三个维度行为聚焦策略(自我观察、自我目标设定、自我奖励、自我惩罚、自我提示)、内在奖赏策略(思维聚焦于内在奖赏)、建设性思维策略(预想成功表现、自我对话、评价原有信念和假设)。基于自我领导的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主要内涵是强调一种由内而外的师德修养提升过程,它通过高校辅导员的行为聚焦、内在奖赏和思维模式三种策略来达到师德建设效果。师德建设的行为聚焦策略旨在提高高校辅导员思想道德修养的自我认知,充分认识到自身道德修养提升的重要意义,自我进行师德建设目标设定,自我观察和自我提示修正师德失范行为,从而引导自我进行行为管理,鼓励能达成良好师德目标的积极、意愿行为。师德建设的内在奖赏策略的目的在于使高校辅导员注重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日常事务管理或其他工作中令人愉快的部分,重在使高校辅导员享受工作本身,从而获得工作中的胜任感、自主感。师德建设的思维模式策略目的在于使高校辅导员和学校形成积极的思维模式,抑制消极或扭曲、极端的思维方式,制定有效的辅导员师德评价、考核方式,从而帮助高校辅导员有效达成师德建设目标。

3基于自我领导的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策略

道德修养和品质是非常主观的,只会通过人的行为在客观世界反映出来。道德修养只有真正地内化于心才能实实在在地外化于形。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的策略,已有的坚持价值引领、注重宣传教育、强化岗前培训、规范政策保障等提升方式往往是滞后的、被动的,基于自我领导的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则是突出强调高校辅导员由内而外的师德修养提升,强调在外部影响的基础上更要注重辅导员的自我领导。

3.1强化师德建设的行为聚焦

将师德建设摆放在高校辅导员选拔和培养的首要位置,突出强调高校辅导员德育教育过程中的自我观察、自我目标设定、自我奖励、自我惩罚、自我提示。自我观察就是要求高校辅导员查验自我师德的行为,这样便于提高高校辅导员的自我认知,使他们明白良好的师德与师德失范,明白哪些需要强化,哪些需要减少。在自我观察的基础上,高校辅导员更能有效地设定师德建设目标。师德目标的设定可以分为隐性的和显性的,隐性的目标建构在自己的内心中,而显性的目标则是展露在日常的学习和工作中。而自我奖励则可以用来强化高校辅导员那些令学生、学校和社会满意的行为,从而有效地达成目标。同样,自我惩罚也可以有效地塑造高校辅导员的意愿行为,只不过是从自我奖励相反的角度,即通过减少师德失范等消极行为的方式。自我提示用来鼓励积极行为,减少消极行为,比如高校辅导员可以通过写师德评价表或列任务单等方式来把精力集中于塑造师德养成目标。总之,就是要求高校辅导员通过一系列自我约束、自我提高、自我管理的途径,提高师德建设的自我认知,强化师德建设的行为聚焦。这种强化的师德建设的行为聚焦,真正从心理层面使辅导员的师德建设转化成一种强烈的自我认知,有助于辅导员完成良好价值观念、理想信念的树立。

3.2突出师德建设的内在奖赏

坚持从品德优秀、成绩优异、能力突出,致力于高校教育事业的师资队伍中选拔高校辅导员。通过师德教育重点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重视理想信念教育,使之成为高校辅导员日常工作中令人愉快的部分。高校辅导员追求良好的师德、优秀的作风是一件愉悦的过程,而这种愉悦的过程既是高校辅导员工作的一部分,又是学校教育环境的一部分。使辅导员享受工作或任务本身,从而获得工作或任务中的胜任感、自主感。一方面要在社会上营造一种尊师重道的良好氛围,另一方面要在高校辅导员德育教育中优化德育教育方式,采用高校辅导员喜闻乐见的教育方法,充分利用电视、网站、微信等新媒体方式,增强高校辅导员德育过程的愉悦性。同时,学校要培育优秀的校园文化,把培育良好师德师风作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挖掘师德楷模、展示优秀事迹,形成一种积极、健康、快乐的师德建设氛围,使师德建设转化成一种持续性的内在奖赏,增强师德教育的有效性。在构建辅导员自我激励方面,侧重制定一些能够真正激发他们内在动力的条款,辅导员自己可以制定师德教育自我奖励机制,利用一些小奖励激励自己强化师德教育;学校层面则可以探索更多渠道,比如予以更多的自主权,更多地参与学校管理事务的权利,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上能够采用更灵活的方式等。

3.3创新师德建设的思维模式

师德建设论文范文篇4

1.1师德建设是构建社会诚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师德既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师德建设作为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贯彻“十七大”报告精神,深入推进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构建社会诚信体系,需要以政治和业务素质过硬,道德品质优良的师资队伍为德育工作的保障,而教师的行业价值和道德示范作用也需要通过师德建设在社会诚信体系中体现和传播。师德建设对社会诚信体系建设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而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又会不断对师德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以促进其可持续发展,二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1.2师德建设是推动社会诚信道德养成的重要力量。诚信属于道德范畴,理所当然地应成为教师普遍遵守的道德准则和必须应有的道德品质,并在开展教育活动和日常生活中传授给学生们。加强师德建设,可以培养更多具有高尚情操、渊博学识和人格魅力的教师,其理念和行为会对学生产生一辈子的影响。他们是青少年学生道德修养的标杆和学习的楷模,可以使学生们从小养成良好的道德情操和正确的价值取向,进而成为诚信道德品质的受益者和传承者,促进整个社会诚信体系的建立。

2现阶段我国师德失范的表现

2.1追求名利,价值取向扭曲。时代的发展使得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有了很大转变,各种利益的诱惑时刻冲击和考验着人们的道德理念。有些教育工作者在利益面前丧失了职业道德底线,将权力作为谋利的工具。他们抓住人们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求心理,利用手中的职权,进行暗箱操作和权钱交易。还有些教师在职称评定和经费申请方面不讲诚信,学位造假、论文抄袭,甚至指使学生助其在申报材料中弄虚作假,这种有违师德的行为,既损害了自己和学校的声誉,也带坏了学生。2.2成绩决定一切,忽视学生素质教育。有些学校将学生成绩和升学率做为教师业绩考核、职称评定与工资待遇的主要评判依据。教师往往只注重学生成绩的好坏,对学生的评价也只以分数的高低为标准衡量,忽视了对学生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和考量。这种“唯分数论”的教育方式,还导致了教师之间为了个人利益而产生矛盾,甚至为了抬高自己而蓄意贬低他人,使师德在不正当的竞争中走向滑坡。2.3管理方式不当,教学质量低下。有的学校在管理上采取行政专管的高压政策,一线教师无法直接参与学校的管理和决策,自身的诉求无法获得直接表达和及时解决,再加上激烈的竞争机制给教师带来的巨大心理压力,因而产生了对学校甚至是教育制度的不满和对工作的抵触情绪,这种情绪会给学生带来直接的负面影响;还有的学校尚未建立有效的竞争与激励机制,对教师管理及考核不严,使得某些教师不思进取,安于现状,工作缺乏主动奉献精神和创新精神,产生对职业的倦怠思想。2.4教师素质不高,对待学生态度蛮横。某些教育机构受到自身条件的限制,很难培养和引进优秀的师资力量,使得教师入职门槛低,教师道德素质良莠不齐。有些人根本不会主动接受师德的教育,更不会注重自身的师德修养,教育方式简单粗暴,率性而为,从不考虑学生的感受,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更无从谈起。

3以师德建设推进社会诚信体系建设

师德建设论文范文篇5

职业院校的一体化教学是指一体化课程体系的教学改革或理实一体化,通过构建有效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的教学模式和评价模式,突出学以致用,突出职业能力培养,寓思想道德教育于专业教学之中,进一步突出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和职业素养的培养。该模式的推广应用,被誉为“一场新的教学革命”、“一次特色升华”、“一次职业教育中意的回归”。为顺利开展一体化教学改革,配备一体化教师是最核心问题。根据课程体系要求,一体化教师既能讲授理论知识课,又能指导技能训练和生产实习,还要有一定的生产现场生产与管理经验。因此,一体化教学改革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更深、更广的要求。

二、师德建设中的突出问题

一直以来,职业院校的教师学为人师、行为世范,默默耕耘在职业院校的三尺讲台上,为职教事业做出重大贡献,体现出职业院校教师的高尚师德、无私奉献精神,但也应看到,在市场经济影响下,职业院校师德建设中尚存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如轻视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忽视师德修养,理想情操失落,师德水平下降;师德师风建设机制不够完善;专业技术职称评定要求中,师德标准仅是纸上软要求,实则偏重资历、科研成果、论文著作等硬件水平,对其师德师风表现和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情况不考、不量;受社会偏见影响,职业院校教师无论是政治影响,还是待遇、社会地位等都较低。因此,加强师德建设是职业院校教学软环境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三、师德建设的实践探索

师德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各职业院校要建立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和保障体系,以规范建设抓落实,以评价表彰促发展,以严格自律抓培养,把师德建设落到实处,逐步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

1.立足于实际,长远规划,抓好教育信念学习。

加强师德建设,引导教师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自身修养,弘扬高尚师德,加强德育体系建设,立足实际,长远规划,抓好教育信念学习,增强教师责任感和事业心。建立政治理论学习平台,提升教师政治素养;搭建学术文化建设平台,创建名师道德讲坛;组建职业教育研讨平台,学习先进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构建师德学习交流平台,畅谈师德建设与践行情况。

2.创造和谐环境,落实尊师重教。

加大教学投入,实行必要的倾斜政策,改善工作条件,提高教师待遇,创造和谐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以就业为导向,以一体化教学模式为核心,以专业带头人为引领,强化课程和团队建设,提升教师一体化教学能力。从岗位教学技能入手,以一体化教学技能竞赛为基本手段,开展多形式的教学比武活动,加快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突出其成就感与幸福感。以校企合作为基础,鼓励教师以现场实践、挂职锻炼等方式深入企业学习,了解先进技术和企业文化,感悟职业道德,提升师德修养,加快一体化教师培养。

3.与时俱进,科学规范师德建设标准。

不断推进观念创新和制度创新,积极探索适应新时期师德建设的新内容、方式、手段,使师德建设更贴近实际、贴近教师,激励教师争做“品德优良,爱岗敬业,悉心育人,严谨笃学,开拓进取,淡泊名利,志存高远”的职校教师。

4.完善长效机制,规范师德建设管理。

校以育人为本,师以铸德为重,要彻底改变师资队伍建设中重业务轻师德的现象,必须全方位加强师德建设机制管理,规范师德建设过程,确保师德建设高效推进。结合一体化教学评价,完善师德评价机制,引进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建立目标责任制,健全评价指标体系,树立先进师德模范典型,在聘任、岗位津贴、职称晋升等方面加大政策倾斜力度,提升教师责任感与幸福感。

5.加强自身学习和自我反省,努力践行师德规范。

师德建设论文范文篇6

关键词:高职;师德建设;制度保障;对策

发展教育事业,教师队伍建设是关键,而师德建设又是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高职院校要将学生培养为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必须依靠一支敬业进取、乐于奉献的教师队伍,塑造高素质的教师群体是高职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关系到一代青年乃至整个民族的道德素质。因此,加强师德建设对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进而提高整个国民素质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师德是指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多品种、多规格的态势,这就要求高职教育改变过去人才培养规格单一的状况,使人才具有较强的知识基础、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新时期的高职教师师德具有政治性、开拓性、平等性、规范性等基本特征,从总体上讲,大部分教师爱岗敬业,乐于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以自己的言行树立了高尚的师德风范。但是,也要清醒地看到,由于受到一些不良社会风气的消极影响,高职师德也出现了一些另人担忧的下滑现象。

高职学校师德建设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加强师德建设是深入贯彻落实“以德治校”观念的迫切需要在学校里,由于教师的地位和职责的特征,决定了教师在学校道德体系中处于首要的核心地位,决定了“以德治校”必须构筑起以师德为核心的学校道德体系,充分发挥师德的示范、辐射与教化作用。教师是高职院校落实“以德治国”方略、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者,是学生增长知识和思想进步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是实现科教兴国战略的生力军,因此必须大力加强师德建设。

加强师德建设是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迫切需要近年来,高职院校师资队伍中职称结构与年龄结构的断层现象已经基本消失,逐渐趋于合理,这是多年来重视教师队伍建设的成效,广大教师献身教育、殚精竭虑、无私奉献,为发展我国高职教育事业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为维护和发扬高尚的师德传统做出了不懈努力。然而,高职教师队伍中仍有少数人思想政治水平不高,道德品质与人格存在缺陷,业务能力不强,治学不严谨,特别是有些人学术风气不正、学术道德失范,严重损害了高职教师与学校的形象,给教育事业带来了不良影响。因此,加强师德建设,对于保护教学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保持高职院校的创新能力与科技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加强师德建设是改进教风带动学风的迫切需要教师的教风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风,教师中存在的对教学不负责任、应付了事,对学生漠不关心、教书不育人,对自我要求不严、不能为人师表等现象,必然会损害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现实迫切要求我们将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放在首位,以师德建设为突破口,带动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以师德建设促进教师教书育人责任感的增强,以良好的教风促进学生良好学风的形成。

高职师德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学校领导不够重视重教学、轻教育,未将师德建设放在重要议事日程上抓紧抓好,主要表现在:没有单独制定

师德教育方案;宣传发动不够广泛深入;师德教育的针对性不强,缺乏新意;师德建设形式单调,仅采用传统的方式进行教育,教师缺乏兴趣。

学术道德失范,学术腐败现象严重近年来,高职院校的教学科研队伍不断壮大,学术氛围空前活跃,取得了令人可喜的学术研究成果,教师为维护和发扬高职院校良好的学风和学术道德传统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是,必须清楚地看到,在学术研究工作中仍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一些教师缺乏严谨治学、求真务实的精神,表现为学术心态浮躁,侵占他人劳动成果,抄袭剽窃,请他人文章,署名不实,粗制滥造论文,弄虚作假等,这些行为和现象给高职院校带来了不良影响,严重污染了学术环境,影响了学术声誉,是一种严重的学术道德失范与学术腐败的现象。

敬业意识淡薄,注重自身利益由于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影响,部分教师过分看重个人利益,敬业精神不够。部分教师在从教过程中敷衍了事,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不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把教师工作仅仅当作一种稳定的谋生手段,而未看成是传承人类科学文化知识、传播崇高理想的一项崇高事业。不少教师淡薄了对学校发展前程的关注,过多地注重体现个性和自我价值,仅从切身利益上寻求自己的位置,吃苦精神、奉献意识、全局观、集体主义观念、纪律观念比较淡薄。有的教师不求甚解,不思进取,不悉心敬业,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得过且过,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创新缺乏探索兴趣。还有的教师过分看重个人价值的实现和物质利益的获取,教学中精神不集中,用心不到位,热衷于利用第二职业挣钱。也有的教师对科学研究急功近利,不愿从事基础理论研究,学术心态浮躁,根基不牢。

示范作用欠缺,育人意识淡薄大学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做事的能力,更要教育学生学会做人。然而,有些教师师表意识淡薄,缺乏自尊自爱精神,自身素质与一个大学教师的行为准则相差甚远。有不少教师认为自己的职责就是给学生传授专业技术知识,帮助他们掌握就业一技之长,因此只满足于课堂教学,认为对于学生的道德素质教育与身心素质培养是学校领导和政工干部的事,与己无关。有些教师因自身缺乏师德修养,师表意识淡薄,难以起到表率作用。有的教师纪律观念差,上课迟到早退,随意调课,考试送“感情分”、“礼物分”,甚至将一些不健康的思想带进课堂,不注意自己言论的导向性。有些教师重言传轻身教,在对学生说教时,自己却不能身体力行。

精力投入不够,功利主义思想比较严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受趋利原则的影响,部分教师的价值取向发生了变化,主要表现为趋向实际,崇尚个人主义,价值标准注重实用,行为选择偏向实惠。有些教师视教学为副业,把大量精力用于社会兼职及一些商业性活动,无心钻研业务,备课不认真,教案缺乏新意,甚至连教案也不写。

加强与改进高职师德建设的措施

针对当前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开展师德建设,一要发挥学校的主渠道作用,二要完善师德建设的保障体系与监督机制,三要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对教师师德观念的影响。具体而言,高职院校的师德建设工作应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

加强师德教育,提高教师对师德的认识师德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教师是师德建设的主体,必须加强对教师的思想教育,深入开展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讨论,使教师树立起全新的教育观与人才质量观,这样,师德建设才能成为每个教师的自觉行动,才能提高教师对师德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提高热爱学生、服务学生的意识,提高团结协作意识,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与思想素质,自觉增强历史使命感与工作责任心。

健全机制,发挥榜样示范作用,使师德建设落到实处在规范教师的教育行为上,要强调制度化建设,依法执教,要根据《教育法》、《教师法》、《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法规制定教师管理的规章制度,规范约束教师的职业道德行为,实现依法执教。

培养教师的敬业精神教师要具备以事业为重,以学生为本的宽阔胸怀,在培养学生健康成长的过程中,感受实现人生价值的崇高境界,将幸福与快乐寄托于对教师职业的高度热爱和为实现教育目标而付出的艰苦劳动创造之中。发扬奉献精神,就是要求教师充分发掘自身的潜能,矢志于教育事业,严谨治学,勇于创新,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同时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不断提高与完善自己,使自己步入更加崇高的人生境界。

营造良好的师德建设氛围加强师德建设不但要对教师提出要求,而且要帮助教师创造达到这些要求所必备的条件,这就需要学校从教师工作和生活的实际出发,关注教师的利益要求,将教师的需要和冷暖放在心中,关心、理解、体贴教师,将思想道德建设寓于多做实事,为教师创造“多用武之地、少后顾之忧”环境的实际工作中,通过细心、周到、优质、高效的各种服务,创造良好的师德建设氛围,增强师德建设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大力提高教师的生活待遇,为师德建设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

建立健全师德评估与制约机制师德建设要取得实效,必须有一个有效的激励机制和完善的考核评价体系。进行师德考核不仅要掌握教师的师德状况,而且要形成一种竞争与激励机制,保证师德建设取得实效。应转变考核观念,逐步完善师德考核制度,使师德考核切实起到竞争激励的作用。一是应从短期考核(年度考核)向长期动态的考核转变,良好师德是在长期的道德实践中形成的,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二是应从以行政管理部门为主的考核向以学生为主的考核转变,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学生,其一言一行无不在学生的监督下,师德建设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因此,教师的师德究竟如何,广大学生最有发言权。

师德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高职院校的师德建设应以思想建设为主,同时必须建立相应的机制与措施作为制度保障。只有在实践中不断研究高职教育的教学规律,不断丰富师德建设的内涵,积极探索师德建设的新途径,才能使高职院校的师德建设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褚福银.论师德[J].淮海职业教育,2002,(4).

师德建设论文范文篇7

关键词:师德建设;民族素质;职业道德

师德是指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等职业实践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总和,是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是一定社会对教师职业行为的总体的道德要求。

一、师德的构成

师德主要体现在以下八个方面:

1.职业理想

教师要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即广大教师要有强烈的职业光荣感、历史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以培养优秀人才、发展先进文化和推进社会进步为己任,站在时代的前列,努力成为为人民服务的典范,要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努力做一名优秀教师。

2.职业责任

教师职业责任是教师必须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教师要忠实履行教育、教学职责,承担教书育人任务,努力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

3.职业态度

教师职业态度是指教师对自身职业劳动的看法和采取的行为,即教师的教育、教学态度。在社会主义社会,对教师职业态度的基本要求是:树立积极主动的教育、教学态度,努力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人才;要志存高远,爱岗敬业,忠于职守,乐于奉献,自觉履行教师职责,以高尚的情操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4.职业纪律

教师职业纪律是指教师对为保证教育、教学工作正常进行而制定的规章、守则等的维护和遵守。教师应认真学习并模范遵守教师职业纪律的有关规定,模范遵守教师职业道德及学校制定的各种规章制度,做到遵纪守法、实事求是、严谨笃学、严于律己。

5.职业技能

教师职业技能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应具备的技术和能力,是教书育人的本领。教师应当具有从事教育、教学所需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学识;要能及时吸收学科前沿的知识与研究成果,满足学生广泛的求知欲。教师还要有良好的育人技能,把教育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引入教育、教学过程,使教育、教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高度完美地统一起来。同时,要熟练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恰当有效地选择教学方法,把知识传授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结合起来。

6.职业良心

教师职业良心是教师在对学生、家长、学校以及对国家和社会履行义务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特殊道德责任感和道德自我评价能力,是教师坚持高尚道德情操、做好本职工作的重要精神支柱。教师教书育人要以学生为本,把学生成人成才作为自己的工作目标,本着对学生、对学生家长、对学校、对国家、对社会高度负责的态度履行教书育人职责,不误导人才,不耽误人才,不埋没人才,不浪费人才,一切从学生出发,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做学生的贴心人和学生成才的引路人。

7.职业作风

教师的职业作风是指在自身职业生活中表现出来的态度和行为。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循循善诱、求真务实、严谨治学、为人师表等是教师良好职业作风的体现。

8.职业荣誉

教师职业荣誉就是教师在履行职业义务后,社会给予的赞扬和肯定以及教师个人的尊严和自豪感。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育事业是光彩的事业,教师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尊重,教师应该以教师职业为荣,以自己是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而骄傲和自豪。

二、加强师德建设的意义

1.有利于人才培养

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关系到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努力。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和造就千千万万具有高尚思想品德和良好道德修养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既是一项长远的战略任务,又是一项紧迫的现实任务。这需要有大批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教师走在教育、教学的第一线,走在培养人才的第一线。

2.有利于教育事业的发展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发展教育事业,必须依靠人民教师这支队伍。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的实现,必须有一支德才兼备的人民教师队伍。教师是学生道德的启蒙者和引导者,要以其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去教育和引导学生,要以其良好的言行去影响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自己先接受教育,就必须自身有较高的道德素质。

3.有利于社会公德建设

师德建设对于提升全体国民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具有重要的意义,公民的社会公德教育相当一部分是通过学校阶段的道德教育来实施的。所以,应通过良好的师德来引导整个社会风气的改善。加强师德建设对推动其他行业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广大教师不仅应该是家庭美德的继承者、发扬者,也应该是家庭美德的教育者、传播者。教师要以先进的家庭伦理规范要求自己,探讨家庭伦理教育的新方法,通过宣传教育使更多的人成为家庭美德的履行者。

4.有利于科学发展观的落实

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落实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具有重要意义,它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未来。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教育工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任务。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工作全局,要坚持“教育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加强师德建设,提高国民道德素质,既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又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有效手段。师德建设以人为本,才能在全社会形成崇尚师德、弘扬师德、激励广大教师不断提高师德水平和整体素质的良好风气,充分调动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推动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三、加强师德建设的措施和途径

1.精心制定“一个规范”

学校要依据《教育法》、《教师法》、《高等教育法》、《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等法律、法规及有关规章,结合学校实际,研究制定学校自己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这个规范必须突出学校特点,突出教师教书育人功效。通过制定、完善、落实师德规范,进一步规范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教育引导教师自觉履行《教师法》规定的职责和义务,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关和人才观,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学识学风上,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2.充分运用“两个载体”

要以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为载体,广泛组织教师参加精神文明建设活动。按照拓展领域、充实内容、改进方法、提高水平的思路,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把着眼点放在办实事、办好事上,进一步增强创建活动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深入开展学校文明创建活动,推动师德建设。

要以“三育人”活动为载体,使教师在自我教育中不断提高师德素质。“三育人”活动是教师践行社会主义师德的有效途径,也是教师自我教育的道德实践活动。教师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应自觉地、自然妥帖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坚持知识性和思想性的有机结合,在课外活动和日常交往中做到为人师表,使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得到锻炼和提高。

3.切实抓好“四个环节”

(1)要抓好典型示范。要大力弘扬师德先进典型,特别要注意挖掘带有普遍意义的好思想、好作风、好经验、好方法的典型,并运用多种形式加以宣传推广。宣传先进典型,一定要避免人为地拔高,要用真人、真事、真情,感染教师、引导教师,让师德标兵可亲可敬可学。

(2)要抓好基层阵地。基层单位是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的落脚点,师德规范的落实,归根结底要靠基层。加强师德建设的成效最终要通过教师体现出来。教师的大部分时间在基层,加强基层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使教师受到基层环境的感染和熏陶,能促使教师自觉提高师德水平。

(3)要抓好党员作用的发挥。在师德建设中要特别重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大力倡导共产党员要带头实践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教师中的共产党员,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教兴国战略的带头人,应当具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思想道德素质,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带动广大教师。要扎实开展“以党风带教风、以党性铸师魂”主题教育活动,促进师德建设的健康发展。

(4)要抓好机制建设。师德建设固然重要,但必须有一套有效的机制作保证。一是要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进一步搞好评选表彰教书育人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的工作。对教书育人成绩突出者,要予以表彰和奖励,并在教师职务评聘晋升等方面优先考虑。二是建立和完善考核机制。要把师德建设作为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及教育、教学工作考核的主要内容。对教师的考核应突出教书育人的实绩,重点考核教师的职业道德状况、教学态度、育人效果等。三是建立和完善监督机制。应制定规范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教师的师德行为,对违反师德的教师要进行必要的批评教育和相应的处罚。

总之,学校要不断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水平。要弘扬高尚师德,履行师德规范,强化师德教育,优化制度环境,不断提高师德水平,努力造就一支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为人民服务、让人民满意的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

师德建设论文范文篇8

师德主要体现在以下八个方面:

1.职业理想

教师要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即广大教师要有强烈的职业光荣感、历史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以培养优秀人才、发展先进文化和推进社会进步为己任,站在时代的前列,努力成为为人民服务的典范,要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努力做一名优秀教师。

2.职业责任

教师职业责任是教师必须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教师要忠实履行教育、教学职责,承担教书育人任务,努力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

3.职业态度

教师职业态度是指教师对自身职业劳动的看法和采取的行为,即教师的教育、教学态度。在社会主义社会,对教师职业态度的基本要求是:树立积极主动的教育、教学态度,努力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人才;要志存高远,爱岗敬业,忠于职守,乐于奉献,自觉履行教师职责,以高尚的情操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4.职业纪律

教师职业纪律是指教师对为保证教育、教学工作正常进行而制定的规章、守则等的维护和遵守。教师应认真学习并模范遵守教师职业纪律的有关规定,模范遵守教师职业道德及学校制定的各种规章制度,做到遵纪守法、实事求是、严谨笃学、严于律己。

5.职业技能

教师职业技能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应具备的技术和能力,是教书育人的本领。教师应当具有从事教育、教学所需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学识;要能及时吸收学科前沿的知识与研究成果,满足学生广泛的求知欲。教师还要有良好的育人技能,把教育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引入教育、教学过程,使教育、教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高度完美地统一起来。同时,要熟练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恰当有效地选择教学方法,把知识传授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结合起来。

6.职业良心

教师职业良心是教师在对学生、家长、学校以及对国家和社会履行义务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特殊道德责任感和道德自我评价能力,是教师坚持高尚道德情操、做好本职工作的重要精神支柱。教师教书育人要以学生为本,把学生成人成才作为自己的工作目标,本着对学生、对学生家长、对学校、对国家、对社会高度负责的态度履行教书育人职责,不误导人才,不耽误人才,不埋没人才,不浪费人才,一切从学生出发,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做学生的贴心人和学生成才的引路人。

7.职业作风

教师的职业作风是指在自身职业生活中表现出来的态度和行为。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循循善诱、求真务实、严谨治学、为人师表等是教师良好职业作风的体现。

8.职业荣誉

教师职业荣誉就是教师在履行职业义务后,社会给予的赞扬和肯定以及教师个人的尊严和自豪感。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育事业是光彩的事业,教师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尊重,教师应该以教师职业为荣,以自己是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而骄傲和自豪。

二、加强师德建设的意义

1.有利于人才培养

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关系到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努力。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和造就千千万万具有高尚思想品德和良好道德修养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既是一项长远的战略任务,又是一项紧迫的现实任务。这需要有大批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教师走在教育、教学的第一线,走在培养人才的第一线。

2.有利于教育事业的发展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发展教育事业,必须依靠人民教师这支队伍。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的实现,必须有一支德才兼备的人民教师队伍。教师是学生道德的启蒙者和引导者,要以其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去教育和引导学生,要以其良好的言行去影响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自己先接受教育,就必须自身有较高的道德素质。

3.有利于社会公德建设

师德建设对于提升全体国民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具有重要的意义,公民的社会公德教育相当一部分是通过学校阶段的道德教育来实施的。所以,应通过良好的师德来引导整个社会风气的改善。加强师德建设对推动其他行业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广大教师不仅应该是家庭美德的继承者、发扬者,也应该是家庭美德的教育者、传播者。教师要以先进的家庭伦理规范要求自己,探讨家庭伦理教育的新方法,通过宣传教育使更多的人成为家庭美德的履行者。

4.有利于科学发展观的落实

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落实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具有重要意义,它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未来。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教育工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任务。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工作全局,要坚持“教育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加强师德建设,提高国民道德素质,既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又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有效手段。师德建设以人为本,才能在全社会形成崇尚师德、弘扬师德、激励广大教师不断提高师德水平和整体素质的良好风气,充分调动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推动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三、加强师德建设的措施和途径

1.精心制定“一个规范”

学校要依据《教育法》、《教师法》、《高等教育法》、《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等法律、法规及有关规章,结合学校实际,研究制定学校自己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这个规范必须突出学校特点,突出教师教书育人功效。通过制定、完善、落实师德规范,进一步规范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教育引导教师自觉履行《教师法》规定的职责和义务,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关和人才观,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学识学风上,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2.充分运用“两个载体”

要以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为载体,广泛组织教师参加精神文明建设活动。按照拓展领域、充实内容、改进方法、提高水平的思路,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把着眼点放在办实事、办好事上,进一步增强创建活动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深入开展学校文明创建活动,推动师德建设。

要以“三育人”活动为载体,使教师在自我教育中不断提高师德素质。“三育人”活动是教师践行社会主义师德的有效途径,也是教师自我教育的道德实践活动。教师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应自觉地、自然妥帖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坚持知识性和思想性的有机结合,在课外活动和日常交往中做到为人师表,使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得到锻炼和提高。

3.切实抓好“四个环节”

(1)要抓好典型示范。要大力弘扬师德先进典型,特别要注意挖掘带有普遍意义的好思想、好作风、好经验、好方法的典型,并运用多种形式加以宣传推广。宣传先进典型,一定要避免人为地拔高,要用真人、真事、真情,感染教师、引导教师,让师德标兵可亲可敬可学。

(2)要抓好基层阵地。基层单位是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的落脚点,师德规范的落实,归根结底要靠基层。加强师德建设的成效最终要通过教师体现出来。教师的大部分时间在基层,加强基层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使教师受到基层环境的感染和熏陶,能促使教师自觉提高师德水平。

(3)要抓好党员作用的发挥。在师德建设中要特别重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大力倡导共产党员要带头实践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教师中的共产党员,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教兴国战略的带头人,应当具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思想道德素质,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带动广大教师。要扎实开展“以党风带教风、以党性铸师魂”主题教育活动,促进师德建设的健康发展。

(4)要抓好机制建设。师德建设固然重要,但必须有一套有效的机制作保证。一是要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进一步搞好评选表彰教书育人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的工作。对教书育人成绩突出者,要予以表彰和奖励,并在教师职务评聘晋升等方面优先考虑。二是建立和完善考核机制。要把师德建设作为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及教育、教学工作考核的主要内容。对教师的考核应突出教书育人的实绩,重点考核教师的职业道德状况、教学态度、育人效果等。三是建立和完善监督机制。应制定规范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教师的师德行为,对违反师德的教师要进行必要的批评教育和相应的处罚。

总之,学校要不断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水平。要弘扬高尚师德,履行师德规范,强化师德教育,优化制度环境,不断提高师德水平,努力造就一支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为人民服务、让人民满意的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

[1]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新时期师德建设与师德修养读本[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

[2]教育部法制办公室.高等教育法律法规规章选编[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师德建设论文范文篇9

教师的主要劳动对象是青少年,青少年这一特殊年龄段的人群情绪不稳定,个性品质易变,人生观,道德观等还未形成,正处于确立阶段。而学校教育在青少年的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教师的道德思想对学生有着明显的影响作用。教师的崇高的道德信念对学生有很大的支持作用,能坚定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信念。教师的积极的道德情感对学生有强烈的熏陶作用,能影响学生培养丰富的情感和健康的情绪。教师坚毅的道德意志对学生有巨大的激励作用,能鼓舞学生锻炼坚定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教师的高尚的道德行为对学生有直接的示范作用,能指导学生选择正确的道德行为。可以说,教师的道德常常是学生的道德的先导。一个人在学生时代受到怎样的教师道德的教育和影响,直接关系到他今后成为什么样的人,具有什么样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教育实践一再证明,教师道德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只有那些具有高尚道德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道德高尚的学生。

教师劳动对象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决定了教师道德比其他职业道德有着更高更严格的要求,也决定了师德在道德建设中的重要地位。教师的道德水平决定了青少年的道德素质。要想培养青少年具有高尚的道德,必先提高教师的道德素质。教师的道德状况决定着青少年的道德状况,也通过青少年而影响整个国家和民族的道德状况。教师的道德建设是青少年道德建设的基础工程,也可以说是我们国家和民族道德建设的基础工程。

1.2师德建设是道德建设的关键教师劳动的特点,决定了教师道德比其他职业道德有着更严格的典范性和鲜明的表率性。教师劳动的介质不是机械工具或者其它实物,而是教师本身所具有的知识,思想,道德。教师思想的好坏,道德的高低,知识的多少,能力的强弱,以及情感和意志的状况,直接反映了教师劳动工具和劳动手段的质量与效果。教师本身对学生就起着一种巨大的教育作用,教师劳动具有其他职业劳动所没有的直观示范性。

教师劳动的特点决定了为人师表对做好教书育人任务起重要的保证作用,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德行为树立了教师良好的道德形象,其人格魅力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了学生的道德品行。可见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核心是教师以人格培养人格,以灵魂来塑造灵魂,以人来促进人的发展。教师的道德对学生的渗透性影响是难以估量的。教师道德水平的提高对青少年道德素质的提高起着巨大的作用。这种作用是其他任何人都不可替代的。只有提高了教师的道德素质才能提高青少年的道德素质。青少年道德素质的提高也只有通过提高教师的道德素质才能实现。教师的道德素质高低直接关系着亿万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健康成长,也直接关系到整个中华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因而决定了师德建设是青少年道德建设的关键,也是我们国家和民族道德建设的关键。

1.3加强师德建设是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关键从教师的劳动成果和意义来看,教师劳动是一种同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密切相关的脑力劳动,教师劳动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人才。人类社会的延绵继续和进步发展需要人才,人才的成长离不开教师的培养教育。教师既是人类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宝贵遗产的继承者和传授者,又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树者和传授者。教师劳动是一种精神生产,是通过继承和传授、建树和传播,培养教育出社会有用之才。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影响,绝不只存在于在校期间,而是存在和作用于他们走上社会从事工作,甚至于他们的一生。这就是说,教师劳动的效果和作用要存在并作用相当长的时间。教师劳动的这一特点,决定了教师道德在影响上比其他职业道德更深、更广、更远。所谓深,就是说教师道德会影响青少年人生观的形成,培养其道德,塑造其心灵;所谓广,就是说教师道德的影响广泛作用于每位青少年,通过青少年,作用于整个社会;所谓远,就是说教师道德将持久地存在并延续到青少年的今后,从而影响国家与民族的未来。因此,师德建设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人才培养离不开教师。教师在培养完善人才的道德人格时,当然需要也必然会注意自身道德形象的完善。一般情况下,教师的整体道德素质高于其他职业。青少年生活在社会中,会受到社会中各种消极道德因素的影响,还会受到家庭道德的熏陶。教师为了培养人才,巩固青少年在学校接受的积极道德教育,会千方百计地改变社会道德环境。师德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意识形态,会影响上层建筑中其他意识形态。教师努力影响消极道德,创设积极道德。教师所做的这一切,都是因为教师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人才功在社会,而教师自己却默默无闻。教师以自己的道德促进了社会道德的进步和发展[1]。

2.当前师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受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教育管理中的价值偏颇导致了教师的角色模糊。本来是以培养人、发展人为根本目的的教育管理,却忽视了对育人精神的塑造。在教育管理中,创收渐成压倒一切的硬任务,一些教育管理者误将教师职称晋升、工资调整、发放奖金作为管理人的第一要素,结果使许多教师只看到市场经济功利性一面,而忽视了市场经济同样需要奉献的一面,把自己纯粹置于一个社会经济人的位置,而忘记自己首先是一名人民教师,再加上社会不健康风气的影响,少数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灵魂有所缺损。

2.2教师的“主体性”问题。经济繁荣与教师“主体性”的矛盾导致了教师人生理想的淡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高速发展,出现了繁荣的景象,在这个变革阶段,教师与其他知识分子一样为社会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教师在社会中的“主体性”却得不到应有的体现。虽然1985年我国为教师专门设定了“教师节”,号召全社会都来尊重教师、关心教师,但从整个社会来看,教师在生活中较难找到自己的轨迹,难以确定自己的价值、地位和作用。比如教师的社会地位还得不到应有的提高,教师的工资收入与某些科研人员、个体老板、金融企业和垄断行业的员工相比,差距较大,教师的住房问题、子女就业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为此少数教师认为自己为这个社会付出了一定的代价,牺牲了一定的个人利益而得不到应有的补偿,于是产生了消极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丢弃了敬业、兢业和钻业精神,淡漠了人生理想,也淡化了事业心、责任心和职业道德心。

2.3缺少师德建设的责任心。长期以来,我们在学校建设中只注重了学科建设、教学研究和学科带头人的培养,而忽视了师德建设和德育工作者的培养;在指导思想上,往往注重通过学生工作实现教育目标,而忽视教师的德育功能和教师的道德规范;突出了教研成果、著书立说在学校中的主导性而忽视了思想政治工作、道德素质建设的灵魂地位。在处理“德与智”、“红与专”的关系中,只强调“智与专”的重要性而轻视“德与红”的能动性,导致了教学科研工作一手比较硬,思想道德建设比较软的状况。缺乏构建大德育体系的紧迫感[2]。

3.师德建设的对策与措施

3.1加强教师自身的道德修养。要热爱本职工作,关爱学生。高尚的职业道德的树立,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以学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重视培养学生独立的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适应社会需求的能力。树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样的观念,才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去追求宏伟的人生目标,启发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那种认为“听话、顺从”就是好学生的陈腐理念应破除。教师要以十倍的忠诚,炽热的爱去铸造锐意进取,具有改革创新精神的一代新人。

要刻苦钻研,严谨笃学。“严谨治学,探求创新”是教师从事教书育人工作应具备的业务素质。一方面,严谨的治学精神可以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能杜绝学生中的不劳而获、投机取巧的不良风气,进而为建立良好的班风、校风打下坚实的基石。另一方面,要不断求知,为学生做好榜样。在科学和技术发展迅速如此之快的背景下,如果不经常处于学习状态,那么原有的知识结构很快就会落后于实践的需求。所以,时代要求教师必须转变学习观念,确立“边学边干、边干边学、终身学习”的观念,紧跟当代知识核技术的发展步伐,不断创新。

要诚实守信,身正为范诚实守信是教师之本。总书记提出要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对诚信教育提出明确要求。教师要自觉维护学术尊严和学者声誉,加强学术自律,恪守学术道德和学术诚信;要刻苦钻研、严谨笃学,坚守、弘扬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忠于真理,力戒浮躁学风,避免急功近利;要严格遵守教学纪律,恪守职责,钻研业务,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就是要教师树立法制观念,保护知识产权,尊重他人劳动成果和权益;要尊重科学规律,发扬优良学风和团队合作精神。

3.2创造一个良好的师德环境。要提高对师德教育的认识。学校领导,教育行政单位、教育工会以及社会各方面,都要提高对师德教育的认识,抓好师德教育。通过开展表彰、总结和推广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先进活动,使教师明确既要教书,又要育人是每个教师的天职。同时学校还应制定和完善各种奖惩制度和责任目标,开展教育评估工作,多教师进行全面考核,克服重智轻德现象。

要解决教师生活上的后顾之忧。针对目前学校教师生活上存在的许多实际问题,我们应加强学校管理工作。努力改善教师的生活条件,使教师能安心于自己的职业,忠于职守,以他们的高尚人格和楷模行为为社会培养有用人才而努力奋斗[3]。

3.3建立对教师的监督机制。教师也是人,他也有自己的个性和正常的情绪表现。但教师职业毕竟是塑造人的灵魂的工作,我们必须要求教师要严格履行教师职责,要为塑造青少年健康的心灵负责。所以,教师师德行为要受到自我的约束和社会的监督。家校合作应是家长与学校、教师工作的合作、配合,同时家长委员会也要接受家长的反映,监督教师的教学行为,真正在实际工作中发挥作用,这样家长对教师不履行职责的行为才会有投诉之门。学校管理上真正对教师成长负责,接纳家长的意见,完善学校的管理制度。对学生的不良表现,家长与教师应做到常沟通,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4]。

参考文献

[1]吴建荣.试论师德建设的重要意义[J].科技创新导报,2008(34):124

[2]白利波.浅谈当代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9,2(21):118-121

[3]张国平新形势下师德建设探究[J].消费导刊o理论广角,2009,3:253-254

[4]刘东菊.中小学教师师德规范落实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天津教育,2009,2:34-35

师德建设论文范文篇10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师德是一个历史的、永恒的话题。一支素质良好的教师队伍是一所大学办学质量的根本保证。长期以来,广大高校教师的确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也赢得了全社会的广泛赞誉和普遍尊重。但是,在市场经济和开放的条件下,高校师德建设也暴露出了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有的教师责任心不强,教书育人意识淡薄,缺乏爱心;有的学风浮躁,治学不够严谨,急功近利;有的要求不严,言行不够规范,不能为人师表;个别教师甚至师德失范、学术不端,严重损害人民教师的职业声誉。因此,加强高校师德建设势在必行。地方高师院校作为培养本地中、小学、幼儿教师的摇篮,其师德师风建设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对高校师德的研究中,除了少量专门研究师德概念、内容的成果外,大都对目前高校师德的现状给予描述,并进行原因分析。有的通过调查数据来实证地说明当前师德的现状,并对这种现状作出一定的说明,但为数不多;大部分是从总体上对当前高校师德的现状进行描述,一般的叙述方式是主流或是总体是好的,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即以往的高校师德研究多为宏观笼统的分析成因,提出的措施和对策也缺乏针对性。而对于高师院校的师德建设问题研究甚少,为了有针对性地解决宁夏师范学院(以下简称我院)师德建设的问题,通过对部分教师和学生进行调查和访谈,深入了解我院的师德现状,并提出建设性对策。

二、研究方法与过程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一所地方高师院校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的工具包括研究者自编问卷和访谈提纲。自编问卷从教师的职业信念、师生关系中的道德规范、与同事关系中的道德规范、在教学中的道德规范和在教学研究中的道德规范五个维度对宁夏师范学院的师德现状进行全面的调查了解。本研究共发放问卷520份,其中教师问卷120份,回收有效问卷106份,回收率为87.5%;学生问卷400份,回收有效问卷386份,回收率为96.5%。访谈提纲围绕问卷的五个维度,主要深入了解我院的师德现状。

(三)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根据问卷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同时选择部分教师进行深度访谈,旨在进一步了解教师师德现状,对问卷收集到的资料进行补充,以便研究者做出更贴近现实的描述和分析。

三、结果分析

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首先来看师生对地方高师院校师德师风建设的整体评价。调查数据显示,教师对“您认为目前高师院校师德现状好吗?”选择“很好”和“一般”的比例分别为21%和36%,选择“不好”的比例为43%;学生选择“很好”和“一般”的比例分别为13%和69%,选择“不好”的的比例为18%。这些数据说明,多数师生认为我院师德师风建设的整体情况是不错的,主流是好的,但也有近半数的教师对师德现状不满意。具体来看,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大部分教师的职业信念比较坚定,但职业认同度低,且有性别差异

教师们对“您认为教师职业有前途吗?”选择“一般”的比例为57.5%,“很有”的比例为30%,“没有”的比例为12.5%,且存在较大的性别差异(见图1);对“如果您有机会转行,您会怎么选择?”,答案为“不转行”的比例为75%,“转行”的比例为17.5%,“很难说”的比例为7.5%,也存在较大的性别差异(见图2)。可见,大部分教师的职业认同度较低,但职业信念却较坚定,且男、女教师认识差异较大。图1“您认为教师职业有前途吗?”各选项与性别的相关分析图2“如果您有机会转行,您会怎么选择?”

(二)师生关系淡漠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是衡量师生双方学校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对于担负未来中小学、幼儿教师的重担的师范生来说,和谐师生关系的养成就显得更为重要。但是从统计数据看,我院师生关系令人堪忧。如对“您和学生(教师)在课下有联系吗?”,无论教师和学生选择比例最高的都是“从不”(见图3)。而题目“您(您的老师)对课堂违纪现象怎么处理?”,80%以上的师生都选择“顺其自然”,选择“会管”的不到10%(见图4)。可见,一方面,现代师生的交流越来越少;另一方面,大部分教师对学生没有基本的要求,也就意味着教师对学生缺乏真正的关心和爱护。图3“您和学生(教师)在课下有联系吗?”的师生选项的百分比图4“您(您的老师)对课堂违纪现象怎么处理?”

(三)部分教师在教学中的道德规范不尽人意

教学是学校工作的核心,也几乎是教师工作的全部,一所高校的教学质量直接决定其生存和发展,教师在教学中的道德规范会直接影响到学校的教学质量,主要体现在教师对教学的态度和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1.部分教师对教学的态度不够认真数据显示:部分教师对教学的态度不够认真,如对“您(您的老师)会因私事耽误正常教学吗?”教师选择“偶尔”的比例为40%,选择“会的”的比例为10%,而学生选择“偶尔”的比例为40%,选择“经常”的比例高达34%,教师和学生的回答存在较大差异(见图5)。对“您在工作之余,在校外兼职赚钱吗?”,选择“是”和“可能”的比例为7.5%和10%,说明有少部分教师在校外兼职。2.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的表现与学生的期望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在整个教学工作中,对“您(您的老师)的教案每学期会更新吗?”教师选择“没有”的比例为12%,而学生选择“没有”的比例为15%;对“您(您的老师)会力求上好每一节课吗?”教师选择“不会”的比例为10%,而学生选择“不会”的比例高达39%;对“课下时,学生找老师答疑,您(您的老师)会不耐烦吗?”教师选择“会的”的比例为5%,学生选择“会的”的比例为12%。可见,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部分教师的表现和自我认知与学生的期望存在较大差距。

(四)部分教师缺乏学术道德精神,对学生的不道德行为纵容理解

教学和科研是学校工作的两个主要方面,二者是相互促进和推动的作用,但因二者在直接目的和所需时间和精力方面存在冲突,两者关系的处理也是高校教师面临的一个难题。长期以来,地方高师院校重教学,轻科研,致使教师们对科研的重要性的认识和如何去做科研方面存在很大问题。随着地方高师院校对科研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明确,加之引进高学历的人才增多,很多地方高师院校对科研成果奖励力度加大,职称评定中科研分值也日益提高,这就出现了近年来地方高师院校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但是此类院校的教师大部分少搞科研,甚至不知如何去搞科研,就滋生了论文、用钱购买科研成果甚至盗用、剽窃等现象。如对“您如何看待撰写论文或科研中的剽窃或弄虚作假行为?”认为“很正常”的教师比例竟高达17.5%;对“学生抄袭和伪造数据可以理解吗?”认为“可以”和“无所谓”的比例分别为25%和25%。可见,部分教师不但自身缺乏学术道德,对学生的不道德行为也纵容理解、视而不见,这对于担负着地方中小学、幼儿教师的地方高师院校来说,的确令人警醒。

(五)教师希望首先解决社会对教师的期望和教师实际地位之间的矛盾

为了了解我院师德建设的影响因素,本研究设计了表1、表2的问题。可以看出前两组矛盾主要是社会期望与教师的实际待遇,以及教师的奉献精神与物质追求之间的矛盾,选择这两项的比例共计为80.5%。从表2中,教师对影响学校师德建设工作的影响因素排序来看,在学院师德建设中,多数教师更多担忧的是外部因素,而较少人考虑自身因素。

四、建议与对策

(一)构建师德培育与榜样示范平台

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发现,我院教师专业理论知识扎实,有着先进的教育理念,但敬业意识和教学精力投入有待加强。首先,要加强学院师德教育和培训。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新教师的入职教育和培训,这既包括加强新教师教学技能的教育和培训,也包括新教师职业道德的教育和培训;二是中青年教师的继续教育与培训,中青年教师是地方高师院校的中坚力量,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但是由于他们教龄较长,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又因为长期以来重教学,科研能力较低,为了达到职称评定中逐步提升的科研要求,和青年高学历教师相比更容易出现学术道德问题,这就要学校提供条件让他们继续学习、提升自身的教学科研水平和职业道德修养;三是发挥老教授的榜样带头作用。教授的多少是衡量一所高校学术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之一,教授也应具有高尚的道德修养,成为中青年教师学习的榜样,但地方高师院校的部分教授由于之前职称评定对科研要求较低,相应的学术水平较低,加之评上教授后,也没有相应的考核要求,致使许多地方高师院校的教授得过且过,只待退休。这就要求学校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真正把青年教师导师制落到实处,发挥他们的指导和督导作用。其次,构建学校榜样示范平台。由学校工会组织牵头,借助现代化的信息传播技术平台开展学校优秀教师“、吾爱吾师”我最喜爱的老师、优秀学生工作者、优秀导师评选等系列活动,对在师德师风、人文素养等方面表现突出的教师给予表彰和奖励,并作为职务晋升、岗位聘任的必要条件之一。

(二)开展师德教育活动,提高教师生命质量及营造关爱学生环境

鉴于我院教师对本职业的前途缺乏信心、师生关系淡漠的现状,学校应从提升教师生命质量和关爱学生的角度来加强师德建设,树立“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一方面,真正关心教师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将师德建设同解决教师困难结合起来,增强师德建设工作的感召力和影响力;积极推进民主治校,让教学一线的教师能够充分参与学校的管理与建设;培养高校教师的团队精神,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带动和融洽师生关系;通过教师音乐会、艺术展、文化交流、心理咨询等活动,丰富高校教师的业余生活。另一方面,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地位,真正地关心和爱护学生。加强学生班主任、辅导员、学院书记、副书记和学生的紧密联系。如晚上轮流到学生宿舍值班,不仅关心学生的学习,更要关心学生的生活;建立学生导师制,把普通教师和学生紧密联系起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重视每位学生综合素质和良好个性的培养,与学生建立平等、和谐、融洽和相互尊重的关系,教学相长,共同促进。

(三)确立更加科学、合理的地方高师职称评定机制和师德考核制度

我院应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为依据,确立更加科学、合理的地方高师职称评定机制和师德考核制度。1.建立合理的职称评定机制由于地方高师长期以来重教学、轻科研的情况,近年来在职称评定中加大科研成果的分值,的确激发了教师们科学研究的热情,但也“使师德建设陷入极为尴尬的两难处境:不全身心投入教学,势必误人子弟;而全身心地投入教学,势必影响科研论文的数量和发表刊物的级别,自己的职称得不到提升”,甚至还滋生了学术腐败现象。为了发挥每个教师的最大潜力,职称评定应该“两条腿走路”:擅长教学的教师职称评定以教学工作为核心;潜心钻研科研的教师职称评定以科研成果为侧重点。营造民主、自由、宽松的学术环境,搭建学术交流合作的平台,激发教师奋进的事业心和拼搏精神。2.加强师德考核制度建设严格师德考核制度规范,实现师德评价从无序到有序、从随意到标准的法制化转变。促进教师正确对待自身在教育活动中的权利、义务,正视学生的个体存在和权利存在,做到依法施教、依法育人。建立一整套包括目标体系、内容体系、指标体系、组织体系、实施体系、奖惩体系、监控体系、反馈体系以及循环改善体系等的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实现对学院师德建设的制度化、规范化管理,切切实实把考核结果与教师切身利益紧紧挂钩,以最大化发挥考核的效用。

(四)通过反思和行动,提升教师的自我道德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