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导师师德建设研究

时间:2022-05-06 08:30:03

研究生导师师德建设研究

一、研究生导师师德建设的总体情况

在党的报告中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研究生导师作为师德建设的落实者,肩负着为我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提供人才保障的重任。因此,在新形势下进行研究生导师的师德建设意义十分重大。从整体上看,当前我国的研究生导师师德建设呈现出积极、健康、向上的发展态势。第一,在思想动态方面,大多数导师都能够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贯彻正确的方针政策,深入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牢团结在党的周围,高举社会主义旗帜不动摇。将党的方针政策落实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去,认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精尖研究生人才。第二,在教学能力方面,大部分研究生导师都能够在工作过程中继续研究专业新动态,掌握专业新理论、新知识,不断用最新的理论成果来包装自己,时刻走在学术前沿。将学习到的新理论新知识运用到教学过程中,同学生一起研究,一起进步,拓宽自己的知识层面,扩大自己的理论视野。第三,在道德修养方面,多数导师都能够坚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在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的同时,做到爱岗敬业、恪尽职守、严于律己、甘于奉献、勇于创新。通过自己的高尚师德和学识风范来感化学生,从而提升研究生的思想层次和综合素质。

二、研究生导师师德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理想信念动摇,过度急功近利。教师是人类科学文化知识的继承者和传播者,尤其是研究生导师,培养的是高素质、高层次和高水平的研究人才,这种培养方式对导师自身的道德建设标准更高、要求更严。但是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全面深入,部分导师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和侵蚀,理想信念出现偏差,敬业精神开始淡化,工作渐渐趋于功利化,心态变得浮躁,不再把中国传统的“蜡烛式”和“园丁式”教育方式作为自己的职业目标和榜样,反而仅把教书育人当作自己谋生的手段,没有认识到教育工作的伟大之处。[1]由于缺乏崇高理想信念的支撑以及对研究生教育事业的深切认同感,这些导师在教育和管理研究生的过程中敷衍了事,在职业理想认识上定位模糊,在科学研究上无心进取,在晋级过程中投机取巧,从根本上影响了研究生人才的培养质量和高素质研究生导师队伍的建设,不利于我国研究生培养事业的健康发展。(二)敬业精神匮乏,学风浮躁严重。市场经济条件下,难免出现拜金主义的思潮。受此影响,一部分导师无法摆正心态,忽视自己作为教师的本职工作,过分追求金钱利益的最大化。事实表明,在少数导师中间,甚至产生了思想观念的根本性转变。从以前的无私奉献思想到现在的按酬付劳思想,教师的服务意识慢慢淡化,学风浮躁日益明显。尽管大部分研究生导师都是持有较高的学历学位进入工作岗位的,但在真正接触导师工作后,他们就放弃了对自身道德修养和业务水平的要求,不及时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在工作过程中治学不严谨,为名为利,缺乏对研究生培养教育的积极性,这些现象严重败坏了学术风气。(三)言行失准普遍,学术态度不端。第一,部分导师的日常言行有失水准。孔子曾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作为一名研究生导师,由于职业性质和社会地位的特殊性,必须时刻以超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做好学生的榜样,成为学生敬仰和尊重的对象。可是近年来,部分导师不注重自身形象,不自尊自爱,不以身作则,言行不一。尤其在学生面前,导师的个人主义和拜金主义思想都严重损害了导师形象,对研究生道德修养的培育工作百害而无一利。第二,学术不端行为频繁发生。近年来,国内学术界越发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然而国际学术界却对国内论文的认可度不高,甚至撤销许多已经发表在国际刊物上的文章。由此暴露出来的就是国内的学术不端行为。由于缺乏正确的研究动机和严谨的科研精神,部分导师为了奖励、升职等个人利益而违背最基本的学术道德和学术态度,出现急功近利的学术作风,抄袭、剽窃、现象层出不穷,严重污染了学术环境。[2]这些态度和做法扰乱了正常的学术秩序,造成了学术资源的极大浪费。

三、研究生导师师德建设的途径

研究生导师师德建设的成效,不仅关乎我国高校教育全面深化改革的成败,而且还关乎我国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转变的发展战略的推进。由于我国研究生人员的数量巨大和导师情况的良莠不齐,研究生导师的师德建设也无法做到一蹴而就。(一)要建立和完善宣传教育机制和导师准入制度。第一,学校要将导师师德建设的重点放在提高导师思想政治觉悟和业务能力水平方面,同时要在导师队伍中大力弘扬高尚师德、践行师德规范、强化师德教育、优化制度环境。要发挥好校内外舆论监督媒体的作用,将师德建设中涌现出的优秀先进事迹在社会上进行宣传,弘扬导师的高尚师德,打造高口碑导师队伍,扭转导师在社会上的负面形象,向社会展示新时代研究生导师的精神风貌。第二,学校要从源头上把握研究生导师队伍整体素质,认真做好研究生导师的选拔和准入工作。在遴选研究生导师时要综合考察其学术水平和道德素养,不能只重视其中一面。此外,学校还可以建立科学合理的师资引进、师德标准评价机制,严把导师从业准入关,实行“底线管理”,从根本上提升研究生导师队伍的水平。[3](二)要建立和完善研究生导师师德考核评价体系。为了促进导师业务能力和思想觉悟的提高,最有效的方法是建立科学公正的考核评价体系。研究生导师师德考核体系可以作为导师职业道德的评估标准和奖惩工作的有效依据,从而加快研究生导师师德建设的步伐。第一,导师的师德考核要坚持由导师自己主导,力求考核过程和考核结果的透明、公开、公正。将师德考核表现与导师个人利益联系起来,作为年度考核的直接依据,从而开展各项导师聘任及评优评先工作。对于严重违反职业道德的导师可以实行一票否决制,遏制不正之风,剔除害群之马。第二,考核要全方位的从教育教学着手,把导师的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行真正纳入考核评价机制。认真执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不放过任何细小层面,从不同角度选取研究生导师师德的考察标准,通过设立评分制度,进一步形成科学有效的师德考核体系。第三,要建立师德建设工作评估制度。在考核完成之后,学校相关部门要及时全面地告知导师考核结果,并将最终评价写入导师档案,作为长期考核的参考依据。同时要将导师的师德建设作为衡量学校办学质量与水平的重要标准,不断推动研究生导师的师德建设向良性的方向发展。(三)要建立和完善研究生导师师德监督机制。师德监督是充分发扬民主,引导群众自觉自愿地关心和参与师德建设的有效途径。学校只有建立公平公正的研究生导师师德评价制度和公开透明的监督制度,才能不断提高学校对研究生人才的培养质量和学校自身的发展水平。第一,学校可以在公平公正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全方位的评价监督体系,将所有评价主体包括导师、家长、社会等全部纳入这一体系,做到无死角、无漏洞监督。同时要给导师的职业道德设立一个明确的底线,凡越线者,均严惩不贷,从而增加导师的危机感,促进导师的严格自律。第二,可以建立师德建设信息的反馈机制。学校的相关职能部门要定期深入研究生教学科研的第一线,及时了解和纠正师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充分运用校园网络媒体和社会舆论对师德建设的监督功能,建立信息反馈制度。[4]不仅要对导师本人的道德诚信等问题进行监督,更重要的是要深入跟踪了解各项已出台制度在工作中的实现情况和执行力度。及时发现问题并向决策部门进行反馈,积极寻找解决办法,从而推动研究生导师师德建设机制的长期有效运行。第三,学校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新时代自媒体作用,设立网上监督平台,包括微信、微博等,同时要发动导师之间的相互监督、学生对老师的监督以及群体舆论监督,准确掌握导师师德方面的信息动态,及时纠正导师的不良倾向,有效防止导师的失德失范行为。(四)要建立和完善研究生导师师德奖惩机制。建立和完善研究生导师师德建设的奖惩制度,充分发挥先进代表的榜样力量和示范作用,激发广大导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使导师把加强职业道德内化为自身的迫切需要。第一,激励机制是约束导师自身行为的外部手段。从整体上看,大部分导师仍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学校只需要通过简单的引导和激励便可以激发出导师对于研究生工作的积极性和责任感。激励机制包括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在精神激励方面,学校可以举办各类评优评先活动,给表现突出者颁发奖项,宣传先进事迹,弘扬优良师风。在物质激励方面,可以将考核机制与奖励机制相结合,通过分数考核评选出优胜者并根据其现实需要进行物质奖励,彰显学校对研究生导师的人文关怀。第二,除了奖励机制,在导师师德建设过程中也要注意惩处。为了建立健全高校教师师德惩处的有效机制,教育部提出了教师行为不得逾越的七条“红线”,对研究生导师具有重要的警示作用。[5]对严重违反教师职业道德并造成不可挽回的恶劣影响的导师,应当追究学校主要负责人的责任,做到责任到人;对于犯错后仍不知悔改的,可以将其直接清除出导师队伍,净化队伍风气,提高队伍素质。研究生导师高尚师德的形成既需要导师自身在长期教学实践中的自律和修炼,更需要良好环境的培育和熏陶,导师不仅要将师德规范内化为思想的认识,更要将其贯彻到生活工作中的各个方面。研究生导师的师德建设作为我国高校教育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打造高水平导师队伍,培养高精尖研究人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断奋斗。

【参考文献】

[1]甘路有,刘延刚.我国高校师德建设的现实困境与对策[J].现代教育科学,2016,1:38

[2]杨万义.当前高校师德建设的主要问题与解决路径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2,9:75

[3]黎开谊.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师德建设[J].思想教育研究,2011,4:83

作者:张蔚 李海涛 单位:河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