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师德建设的思考

时间:2022-04-18 02:50:35

民办高校师德建设的思考

一、一个中心: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这里有五个关键词:学生、每一个、发展、可持续、一切。一个学校的中心是学生的发展,而不是其他。当然教师要发展,管理人员要发展,学校也要发展,但这一切发展,根本地还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切不可主次不分、舍本逐末,甚至本末倒置。同时每位教育工作者还必须深刻认识并身体力行;“发展”应是“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而决不是部分甚至少数学生的发展;发展是可持续的发展,决不是急功近利、鼠目寸光;更不是“停滞”不前,甚至复古“倒退”。“可持续发展”被广泛认可的定义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2]。或者,“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要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利益”。那么,具体到学校教育,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考虑学生当前发展的需要,更要考虑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因为,学生代表着未来。此外,还要特别强调的,是“一切”。即我们学校的全部人员而不是部分人员,我们学校的全部工作而不是部分工作,我们学校的全部时段而不是部分时段,都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这是需要时刻牢记并切实执行的。总而言之,学校要始终坚持的一个中心就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二、两个基本点:相信学生、依靠学生

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我们党和国家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的法宝。具体到高等学校,就应当是相信学生、依靠学生,因为学生是高等学校的最大的群体,通常占高等学校总人数的90%以上。此外,高等学校就是为学生而设立的,没有学生就没有高等学校。通观古今中外所有高等学校,凡是这样做的,其工作就必定卓有成效;反之,不管如何努力成效都不大。相信学生,就是充分信任学生,不怕他们出问题、允许他们出问题、容忍他们出问题,让他们在大胆实践、探索中,在解决问题、修正错误中成长、成熟。通过相信学生,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民主意识、敢闯意识、敢创意识。依靠学生,就是放手使用学生,充分调动与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让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创造、自我发展、自我提高、自我完善。通过依靠学生,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主体意识。理论与实践告诉我们:相信学生、依靠学生,是高等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根本出发点;相信学生、依靠学生,是搞好教育教学工作的根本途径。但在实际中,民办高等学校的教师与管理者,却往往把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搞不好的原因,归结为学生素质太差,其依据就是学生高考分数太低。这是完全错误的,是违背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的。这不由得使人想起的一句话:“‘对牛弹琴’这句话,含有讽刺对象的意思。如果我们除去这个意思,放进尊重对象的意思里去,那就只剩下讥笑弹琴者这个意思了。”[3]目前,造成民办高等学校学生的层次参差不齐主客观因素较多。从生源看,报考民办高等学校的一般是达不到公办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分数线的学生;从学生个体分析,这批学生一般文化基础较差、自制力较弱,普遍存在自卑心理(主要是对自己没有信心);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掌握好的学习方法。尽管如此,我们仍然应当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任何情况下,坚持“相信学生、依靠学生”这两个基本点,这是根本原则,也是世界观问题、立场问题。工作没做好,应当多从教师与管理者自身找原因,而决不能一味地责怪学生,归罪于学生。“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是有着深刻的哲理的。这就是教育的前提,也就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的信念和追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永不满足,绝不放弃,“教好”所有的学生,让每一个生命都焕发出瑰丽的色彩!“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4]“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5]

三、三借:借力使力、借力打力、借脑用脑

“借力使力、借力打力、借脑用脑”的宗旨是:教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尽可能地调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并创造性地发挥这些资源的作用去充分地调动与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挖掘他们的潜能,使每一个学生都在自身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充分的可持续发展和提高。“借力使力”,就是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借学生自身之力使力,“四两拨千斤”。“借力打力”,就是借学生自身之力,实现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花最小的气力,取得最好的效果。这里的“自我”,既指作为个体的学生,也指作为群体的学生。“借脑用脑”,就是借学生自身之脑,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去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和问题。推而广之,“借力”之“力”就是借天地人之力,即一切外力和资源。比如,仅借信息化之力,就可以做出无限的华美文章来。

四、四搏:以无搏有、以小搏大、以弱搏强、以新搏旧

“新陈代谢是宇宙间普遍的、不可抗拒的趋势和规律。”[6]在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总是新生事物战胜并代替旧事物。整个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新生事物发生、发展与旧事物不断衰亡的历史。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辩证法,新生事物的发展,从来就是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代替旧事物的过程。任何新生事物,开始都是弱小的,甚至是脆弱的;有很多缺点,不完善的;但是他们同时又是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和百折不挠的精神,处在不断成长、不断进步、不断完善之中。满腔热情地扶植和支持新生事物,以开放、宽容、乐观的姿态对待新生事物,不断为新生事物的成长壮大开辟道路,这是马克思主义者对待新生事物应有的正确态度。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就是新生事物,每一个学生都是新生事物。那么作为人民教师,首先必须要像对待新生事物那样,满腔热忱地、充满关爱地、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从教师那儿得到关爱、受到鼓舞、获得启迪,汲取到成长前进的无穷动力。更重要的是,作为人民教师,要遵循人才培养规律,因人施教、因人施育、因人施导,使每个学生都能自觉和比较自觉地遵循新生事物的发展规律,在成长过程中以无搏有、以小搏大、以弱搏强、以新搏旧,人人都健康地成长为社会的有用之才,不断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五、五化:化被动为主动、化不利为有利、化消极为积极、化坏事为好事、化腐朽为神奇

一个人、一个单位、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常常会处于各种不利、被动状态之中,也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问题和困难乃至坏事。教师也不例外,尤其在民办高校,问题和困难则更为突出。面对这些情况,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首先要有一个正确的积极的态度,懂得这是工作的常态,事物的发展往往就是这样的。其次就是需要我们每一位教师,敢于和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努力去做转化工作。其实,革命者的天职就是做转化工作,即促使事物向好、向上发展。因此,教师的天职不仅要求每一位教师首先必须努力使自己成为善于做转化工作的能手、高手,还必须努力教育、引导、培养、培育好每一位学生的转化能力。让他们坚定转化的信心与恒心,增强转化的力量,掌握转化的方法,个个朝着积极向上的方向发展,共同营造一个“化被动为主动、化不利为有利、化消极为积极、化坏事为好事、化腐朽为神奇”的人才成长大环境。要坚决扭转“有教无育”、“有管无理”的肤浅的被动的状况。这里要特别提到“化腐朽为神奇”。教师的天职,要求每一个教师都应当努力培养自己具有“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的能力。为此,每一位教师首先必须要树立“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人皆可以为尧舜”[7]、“人人是创造之人”[8]的理念,才能使“人人都能成才”的科学人才观深入人心,并成为全体学生的自觉行动。事实上,人不缺才能,缺的是发现;人不缺潜力,缺的是发挥潜力的平台。俗话说,“鲁班眼里无废料”,如果教师能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独特个体的独特潜能,挖掘并发挥其所长,每一个学生都必将成为有用的人才,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中华民族要重新崛起并为人类作出伟大的贡献,高等教育的普及化是必经之路,而民办高等学校则是实现这一伟大目标的强大生力军,发挥着重要作用。努力吧!每一位从事民办高等学校工作的教育工作者!让美好的未来在我们不懈的共同努力中早日到来!

本文作者:陈冀平工作单位:广东培正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