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师德建设强化策略3篇

时间:2022-04-11 09:22:27

高校师德建设强化策略3篇

第一篇

一、师德建设的必要性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人才流动逐步市场化,面对新形势,加强高校师德建设,提高教师思想道德素质水平,对于培养、塑造一支政治优良、业务精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促进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的形成,推进高校健康持续发展和我国教育体制改革具有十分重大意义。

1.师德是个大问题。师德即教师的职业道德,它是一般社会道德在教师职业中的特殊体现,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师德问题说到底是一个人格人品和价值观问题。既是一个人的个人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师德是一个现实问题,也是一个长远问题。影响校风、教风、学风,影响教育效果,影响学生心灵,影响教师形象,影响学校和教育事业发展。

2.目前高校师德存在诸多问题。师德建设是教师素质建设一个重要方面。总的看高校的思想道德状况主流是好的,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淡泊名利,崇尚事业,认真做好教书育人工作。但其问题也令人担忧:不重视理论学习,理想信念不坚定,在岗不敬业,教书不育人,言行不检点,为人不师表等。客观地说,师德危机是存在的。在思想政治方面:政治观念不强,对理论学习忽视和淡漠,甚至认为只要能致富,哪个党派领导都可以,多党制也可以试一试。课堂上更把握不好分寸,给学生错误导向,导致不好的负面影响。在爱岗敬业方面:部分人对教师职业的崇高性认识不够,缺乏敬重感、缺乏兴趣热情,缺乏应有的责任心。备课不认真,上课没激情,辅导不用心,得过且过,敷衍了事。有的热衷于为社会服务,把主要精力和时间放在第二职业,搞形形色色的创收。在对待学生方面:有的不尊重学生人格,讽刺挖苦甚至体罚,忽视淡漠对学生的关爱,学生反应在高校找不到中小学时教师关心学生的影子。在教书育人方面:有的把教书与育人分开来,每天只“授业”,忽视“传道”、“解惑”,认为育人是辅导员和领导们的“专干”。在为人师表方面:有的没有良好的工作作风,上课迟到,提前下课,作业不批改等。有的不注意自己的言行,不分场合、不顾身份,在课堂上穿奇装异服,信口开河;有的凭借考试、学生入党、研究生录取等收受学生钱物。在团结协作方面:一些教师缺乏团队精神,存在着过分计较个人得失,动辄闹个人情绪,大局意识和奉献精神较差,片面夸大个人的作用和利益,文人相轻的现象也是时有出现。在严谨治学方面:有的明显缺乏上进心及进取心,缺乏勤奋好学钻研的精神,在教学上简单应敷,不求讲好,只求无错。在学术研究中缺乏创新开拓精神,有的弄虚作假、粗制滥造,甚至剽窃他人成果。对于上述问题的存在究其原因: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分配不公及待遇上的差别造成教师心态的不平衡;内部管理的松散使教师缺乏一般压力与动力;价值导向的偏差造成教师观念的失衡;同时,教师本身的素质也直接影响到师德的表现。

3.师德建设是国家、民族、学校、教师、学生发展的需要。高尚的师德是教师这个特殊职业的内在要求。合格的高校教师不仅应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业务水平、良好的个人修养和心理素质、良好的同事关系和师生关系。教师的职业道德不仅是个人意义上的品德问题,而且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它关系到千百万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系到每个学校的兴衰和教育事业发展的未来,更关系到整个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正所谓“师德兴则教育兴,教育兴则民族兴”。

二、师德建设的主要内容

师德内容比较宽泛:真于爱生见师德;勤于学习见师德;勇于创新见师德;甘于清贫见师德;乐于唯美见师德;长于沟通见师德等等。师德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对政治的关心和了解;对职业的热爱和投入;对同事的团结和合作;对学生的尊重和爱护;对学术的严谨和进取;对自己的要求和自律等方面的综合。三、师德建设的主要途径师德建设是一项长期化、系统化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要在踏实工作的基础上注意创新,注重实效。

1.重视理论学习,树立理想信念。组织教师学习《教师法》、《高等教育法》《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有关法律法规,提高教师对师德认识和重视;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及“科学发展观”等理论,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武装教师头脑,自觉树立高尚师德:确立热爱教育事业、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增强从事教育工作的光荣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主动探索教育、教学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

2.加强师德规范,注重教育引导。一方面通过建章立制不断完善师德建设的规章制度和理论体系,用这些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典章制度来规范教师行为。另一方面要教育引导教师,学校要有计划组织教师学习,尤其青年教师要严把入口关,并按照德才兼备原则严格考核和选拔后,同时进行严格岗前培训。定期举办培训、讲座、报告会、经验交流会等活动,以多形式、多渠道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专业技术素养。同时,利用各种传媒加大宣传身边德育标兵、优秀教师、三育人楷模的事迹,引领和带动教师讲师德、作师表。

3.完善规章制度,强化常规管理。健全学校日常管理的各种规章制度,充分发挥学校常规管理职能,结合学校实际情况,遵循科学的教育管理原则、教学规律,改进、完善行政管理过程,形成科学有效的学校管理常规。用规范化、制度化的学校管理常规去严格要求教师的教学行为,使教师有规可循、有章可依。

4.提倡尊师重教,营造良好氛围。国家规定的每年9月10日教师节、三年一次全国性的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表彰奖励师德标兵及提高教师工资待遇等的举措都昭示政府重视教育、尊重教师,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在全社会营造了良好的尊师重教大环境。高校也应充分利用学校每年教师节的评优评先、科研表彰大会等活动表彰奖励师德标兵、优秀教师、学科带头人等,利用召开教书育人交流会、师德标兵报告会及校园网、校报、宣传栏等媒体广泛宣传先进典型事迹,弘扬和倡导人民教师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勇于创新的高尚师德,在校园上下积极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

5.建立评估体系,健全奖惩机制。建立和健全有关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教育、培养、监督、评价、考核、激励、奖惩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并把短期考核(年度考核)和长期动态考核相结合,把行政管理部门的考核和学生为主的考核相结合,确保师德考核的公平、公正、公开。同时,学校把考核、评价等的结果与教师评职聘任、评奖晋升、出国进修等事项直接挂钩。对评选出的师德标兵、优秀教师等给予重奖,对严重违反师德的人和事加以曝光,并实行一票否决制。

6.强化自律意识,提高自身修养。师德需要培养,需要养成,需要每位教师的主动参与,因此,教师必须增强实施“师德建设”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人人参与“师德建设”的实践活动,在实践的过程中,按照师德原则和要求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改造、自我完善。同时,在实践的进程中,使师德的自律与他律相结合,互动互补,从外在的行为规范逐步内化为自身的道德要求,养成自觉的道德行为和责任意识,从而不断提高道德素质和水平。师德建设永无止境。随着国内外、校内外各种环境因素的发展变化,师德建设的难度也在不断加大,因此,师德建设是我国高校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应常抓不懈。

作者:杜敏工作单位:大连大学

第二篇

一、新时期高校师德建设的目标定位

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广大高校教师要切实肩负起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光荣职责,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加强师德建设,弘扬优良教风,提高业务水平,以高尚师德,人格魅力,学识风范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一)立德树人,存仁爱之心

教师首要的职业道德要求就是心存仁爱、教书育人,即在培养教育学生的同时,还要教会学生该如何做人。而实现教书育人这一目标的前提首先是教师要有良好的德行操守,在立身行事上起到榜样作用,这样才能做到潜移默化。关爱学生是教书育人的起点,是师德建设的理想目标。我国著名教育家霍懋征有句名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一个不热爱教育的教师绝对不是一名合格的教师,一个不关爱学生的教师也不配做一名教师。热爱教育关爱学生是师德建设的核心,热爱教育,忠诚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是搞好教育的基本前提,是师德最集中的体现;关爱学生是搞好教育的基础,是师德最具体的表现。[2]

(二)淡泊名利,存公正之心

随着经济的发展,腐朽思想侵蚀了部分教师的头脑,他们过于看重个人价值和个人利益,难以将身心全部投入到工作中,不少教师因此而失去了作为教师最起码的道德和尊严,严重损害了教师在学生和社会公众中的形象。因此,教师只有自觉抵制各种诱惑,清正廉洁,公正无私,诚实守信,才能取得学生的信任,才会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自觉地接受教育;教师只有淡泊名利,秉持公平正义,才能在学生中树立权威,才能使教育教学工作得以顺利展开。

(三)以生为本,存宽厚之心

“以生为本”,是以人为本在师德建设中的具体体现,它要求广大教师要始终以服务学生为中心,将学生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将“培养什么样的学生,怎样培养学生”当成工作的第一要务。近年来,随着高校规模的扩大,师生之间发生冲突的事件层出不穷,如2008年发生在中国政法大学的“杨帆门事件”,在社会上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作为高等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扪心自问,为何本来应该“亲如父子”的师生关系会变得如此冷漠,这不得不让人深思。笔者认为,高校教师无论是在课堂内外,都应该言行谨慎,时刻作出表率,避免与学生发生矛盾;除了关注学生的学业外,还要关注学生的课外生活。这就要求广大教师要怀有一颗宽厚仁慈的心,循循善诱,主动和学生做朋友,正确处理师生关系,真正做到以生为本,建设和谐教育。

(四)严谨笃学,存敬业之心

《教师法》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着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应当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但有些教师仅仅将教师这个职业当成自身谋生的手段,对教书育人缺乏积极热情的态度,没有将全身心投入到教育事业中。课堂教学敷衍了事,对于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也不能做到正确的解答和引导,更有甚者,很多教师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第二职业上,不安于本职工作,影响了教学质量。在学术科研上不够严谨,学术腐败与造假现象严重。高校在师德建设中,应时刻告诫广大教师要严谨治学、爱岗敬业,坚决抵制在岗不爱岗的心态,怀着敬业之心,正确对待人民的教育事业。

(五)勇于创新,存进取之心

这是一个高等教育竞争尤为激烈的时代,这种竞争不仅表现为国内各高等院校之间对生源与教育质量的竞争,也表现为国内与世界各国之间高等教育水平和人才培养的竞争。当今世界各国都将高等教育的发展作为未来在世界民族之林立于不败之地的主要手段。可以说国家之强弱取决于人才,人才之优劣取决于教育,教育之兴衰取决于教师。高校教师要在继承传统师德精华的同时,做到与时俱进,开拓进取,适应时展对教师职业道德素质提出的新要求。高校教师要时刻保持高度的责任感,勇于创新,努力改进教学方法,提高科研水平,不断适应高等教育的新形势,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二、将纯洁性教育纳入高校师德建设

(一)将纯洁性教育纳入高校师德建设的重要性

纯洁性教育活动,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开展的一次提高党的战斗力、加强作风建设,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重要活动。同志在十七届中央纪委七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全党都要从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高度,从应对新形势下党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出发,充分认识保持党的纯洁性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不断增强党的意识、政治意识、危机意识、责任意识,切实做好保持党的纯洁性各项工作。”当前高校教师队伍中,党员教师已经成为主体,因此对于高校来说,在广大党员教师中开展纯洁性教育活动,是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应有之义和迫切需要,是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进一步实现教师服务教育,促进教师队伍健康成长的迫切需要。纯洁性教育活动与高校人才队伍建设、构建现代大学制度具有内在联系,将纯洁性教育纳入高校师德建设内容,就是要纯化教师的心灵,使之永远保持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积极向上的心态。

(二)将纯洁性教育纳入高校师德建设的可行性

纯洁性教育与高校师德建设存在区别,比如从参与主体上看,纯洁性教育主要是在党员教师中开展,而师德建设是针对全体教师;从内容上看,纯洁性教育主要是针对党员教师中出现的不良思想而进行的主题教育活动,以增强党员教师的政治意识、危机意识和责任意识为内容,而师德建设是我国传统师德修养在新时期的发展,以提高教师教书育人、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水平为主要内容。同时,二者也存在本质上的一致性。首先,在当前高校教师队伍中,加入党组织的教师人数过半,因此无论是开展纯洁性教育还是进行师德建设,在主体上有很大程度的重合性,目前各高校党组织正在认真贯彻党中央的有关精神,在党员教师队伍中开展纯洁性教育活动。其次,纯洁性教育与师德建设都是当前中国社会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社会不同领域的反应,在本质上都是为了追求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实现社会和谐进步。最后,高校进行纯洁性教育活动与师德建设在主旨、评判标准、政策方面都有显著的一致性,其目的都是提高教师的道德水平,在教育方式方法上都需要通过宣传、引导、示范等具体措施。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在教师队伍中开展纯洁性教育是新时期对高校师德建设提出的新目标和新要求,因而将这一活动纳入师德建设是重要的也是可行的,具有广泛而深远的意义。

三、建立高校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

(一)完善岗位设置,加强师德建设

为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健全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制度,实现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2006年原国家人事部出台了《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国人部发[2006]7号)。目前各高校岗位设置工作已经完成或正在进行。笔者认为,高校应该以岗位设置工作为契机,进一步加强高校师德建设。在制定岗位设置具体实施办法时,应将师德标准纳入岗位职责;在制定具体职责时,应该明确将教师职业道德素质和思想政治素质置于岗位职责首位;在制定具体条件时,应将师德评价优劣作为是否聘任的条件;在制定考核办法时,应严格执行“师德一票否决制”。

(二)健全规范立法,创造制度环境

各高校应该针对师德建设制定切实可行符合校情的规章制度,使师德建设有章可循,目前已有不少高校制定了关于师德建设的规范办法,比如2001年天津大学率先在全国高校制定了《天津大学师德(干部、后勤员工职业道德)规范》,《天津大学师德建设工程实施方案》,北京化工大学2005年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实施意见》,并将有关师德建设的文件汇编成《北京化工大学师德建设手册》,这表明高校已经开始注重师德建设制度规范的建设。但各高校制定的有关规范制度还流于表面,过于粗糙,执行力度欠缺,而且目前我国尚没有专门针对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方面的立法,为了强化师德建设的严肃性和有效性,国家应该出台相关教育法律规范,提高师德建设的权威性。各高校应在国家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再进一步细化,明确师德建设的具体目标,建立具体的师德评价体系,将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纳入法治化、制度化的轨道。

(三)强化监督机制,实现外部制约

当教师无法自我约束职业行为时,就需要外部监督机制的制约,师德问题之所以产生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对教师职业行为缺乏有效的监督。因此高校师德建设中要建立合理有效的监督机制。对于这一问题笔者有如下几点思考:1.学校可成立教师师德评价监督委员会,其成员由学校纪检部门、教师代表与学生代表组成,委员会设立投诉电话并实行接待日制度,定期对教师师德进行评价;2.把学生评教工作落到实处,发挥广大学生对教师职业的监督评价作用,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是最直观的评价,可通过发放师德调查问卷的形式收集相关信息,作为对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重要参考;3.落实惩罚措施,对于发现师德方面存在问题的教师要给予批评警告,对于违背职业道德的不良行为要给予惩处,对于那些严重违反职业道德的教师要坚决调离教师岗位或辞退,只有这样监督机制才能真正发挥实效。

(四)建立激励机制,彰显人文关怀

高校教师具有较高的知识层次和较全面的知识结构,渴望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而这种心理需要正是学校加强师德建设强大的内在动力。[3]高校应该努力为教师实现人生价值创造和谐优质的文化环境,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应该包括良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教风、学风和校风。高校一方面要为教师创造良好的生活条件和物质待遇,除了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之外,更应彰显人文关怀,促进其自我价值的实现,激发他们的归属感、使命感和成就感,将他们的个人成长与成就同实现学校发展总体目标联系起来;另一方面要创造“兼容并包、自由和谐”的学术氛围。高校要在营造和谐宽松的政策体制环境之外,注重创造兼容并包、相互尊重的和谐氛围,以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自由空间,使广大教师得以充分张扬个性,以更鲜明的姿态投入到人民教育事业中。

作者:郭号林工作单位:天津美术学院

第三篇

一、新时期师德的科学内涵

师德是一个亘古的话题,我国在几千年的教育实践中,无不倡导教师应具有良好的师德,除“师者,传道、授业、解惑”外,更有“以身立教、为人师表”,“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等师德观。传统意义上的师德内涵包含着教书育人,即指教师的主要工作分为教书和育人两个方面。从教书方面讲,就是教师传授知识;从育人方面讲,就是教师培养学生成才。在新的历史时期,古代师德的精髓应予以继承和发扬。不同的时代对师德要求不尽相同。而在各领域职业道德中,师德作为教育领域的职业道德,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师德也必然富有新的内涵。当今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信息时代职场观念的影响,各种物质利益的诱惑无不对师德提出新的挑战。时代在变,教师的角色也发生着变化。教书育人,育人是根本,是教育的核心,教书只是一种工作形式,是达到育人的一种手段。育人不仅仅靠教师的博学多才,靠课堂知识的传授,更需要教师以身作则的榜样力量。这是因为教师是一种特殊的职业,教师工作有强烈的示范性,教师教给学生的最重要的在于教师自身所具备的品德。中外教育实践证明,教师对学生影响最大的是道德人格力量,教师的人格与魅力大小高度相关。人格魅力源于何处?教师的人格魅力首先来自于教师的良心,教师要有一颗育人的良心才能安心在岗位上勤奋敬业、无私奉献;其次,人格魅力来自于渊博的学识和对事业的忠诚,教师不仅需要把教书当作谋生的手段,更要毫无私心杂念地投身其中,以教书育人为崇高的职责,并能从中享受到人生的乐趣;教师的人格魅力还来自善良和慈爱,来自于以自己的真诚去换取学生的真诚,以自己的正直去构筑学生的正直,以自己的纯洁去塑造学生的纯洁,以自己人性的美好去描绘学生人性的美好,以自己高尚的品德去培养学生高尚的品德。因此,时代的发展赋予师德以新的内涵,即教师应该是具有人格力量和渊博学识双重魅力的人。

二、加强新时期师德的建设

青年学生具有模仿性强,可塑性大的特点,他们在步入大学校园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正处在关键的定型阶段,由于他们的自主分析能力较弱,容易受到来自外界的影响。加之,青春的好奇和对新环境的新鲜感,使之很容易去接受新鲜的理念和生活方式,此时若没有正确的教育导向,极易被社会中各种非正向思想影响,从而导致社会生活价值取向紊乱,道德意识弱化,对传统教育产生质疑和反感。青年学生如果长期得不到正向引导,负面影响很容易侵蚀他们的个性,造成心理上的危机,久而久之,这种危机就会以心理疾病、学习成绩下降、行为另类等形式表现出来,如通宵上网、行为不检点、攀比消费甚至盗窃等都是这一问题的体现。如果学校教育不能占据学生的主要思想阵地,那么就必然会由外来形形色色的思想来占领。学校学生的多数时间是在课堂上度过的,教师可以说是学生最鲜活的范本和最直接的“镜子”,教师的言行将或多或少地渗入学生的心田,因而师生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塑造和被塑造的关系。教师的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高,学生易学到真知;教师的品行、师德高,身体力行对学生的影响胜过说教,恰如“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在新的历史时期,高校师德建设之所以及其重要,是因为师德建设不仅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需要,而且师德建设也是“以德治国”“以德治校”的基础,更是转变社会风气的需要。教师道德对整个社会道德具有辐射效应,它不仅影响一所学校的风气,而且影响到社会的风气。高校教师的道德对社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通过培养具有一定道德水平的学生来影响社会的道德风气,这也是教师道德的重要作用所在。教师通过自己的道德教育和影响,培养一批又一批具有一定道德水准的个体,这些个体的道德水平如何,必然影响着社会的道德风气。此外,对于高校来说,要在学校形成一股良好的道德风气,最主要的还是需要依靠教师。教师以身作则、以德育人,是培养品德优良学生的前提和基础,而师生双方道德共建,又是以德治校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加强师德建设,是高校道德建设实现“以德治校”的源头性工程,是实现“以德治校”的关键环节,同时又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一环。社会对人的素质的要求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然而无论有什么样的变化,其变化的只是做人的具体要求,而学会做人是不变的。学校建成道德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基地,师德建设是关键。教育的好坏取决于教师的水平,道德教育的好坏取决于师德的水平;没有一支师德高尚的教师队伍,学校就不可能成为道德教育的基地。

三、新时期高校师德的现状分析

(一)新时期高校师德的主流是勤勉敬业

长期以来,广大高校教师把教书育人作为自己神圣的职责,学为人师、行为世范、默默耕耘、无私奉献,“在高校教师队伍中绝大多数教师的职业道德是好的,他们的学历层次高、知识视野广、思维活跃,多数人能忠于职守、爱岗敬业、乐于教书育人,能够为人师表,为培养国家的栋梁之才呕心沥血。达到了作为一名高校教师的基本要求,甚至也涌现出了不少专业过硬、教学一流。德艺双馨的优秀教师”,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北京大学中文系孟二冬教授为支援新疆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主动要求支教,在剧烈的咳嗽中坚持讲完最后一节课,倒在讲台上。在他49岁的短暂生命中,诠释了教师职业的深刻内涵。在当下这个充斥着各种诱惑的时代,这位普通的人民教师谱写出了感人至深的华美乐章。西南财经大学张树民老师为提升教学水平给学生上好课,勤奋钻研,废寝忘食,过度透支自己的身体,最后累到在教学岗位上,去世时年仅36岁。还有许许多多战斗在教学一线的老师们,他们甘为人梯,教书育人,全身心奉献给了教育事业,受到学生尊敬和爱戴。

(二)新时期高校师德建设存在的问题

伴随着汹涌而来的市场经济大潮,曾经被人们称之为“最后一片净土”的教育界,如今也出现了种种问题,一些教师“流露出对当前日新月异的社会环境的复杂情感,交织着向往、困惑和迷惘的矛盾情绪”。在各种利益的诱惑下,一些教师丧失自我,丧失职业道德,体现在敬业精神不强、职业态度不端正、职业良心有所欠缺、职业理想不明确、职业纪律有所涣散、职业作风有所滑坡;教学工作投入不够,热衷课外“走穴”;为人师表意识弱化,不注重自身言行;育人意识淡薄,没有意识到教书育人的重要;对学生缺乏爱心,缺少责任心;价值观念失衡,名利思想严重,随波逐流,有时甚至丧失做人的基本准则,将社会不良风气带入学校,从而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三)新时期高校师德缺失的成因分析

纵观新时期高校师德缺失的现象,其问题的产生既有外部环境因素,也有个人的内在因素。就环境而言,高校师德问题是职业道德约束机制缺失与教师面对的社会压力、工作压力增大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从个人角度讲,是部分教师职业道德理想迷失、不能抵御外界诱惑、自律意识弱化的结果。首先,受市场经济大潮的影响,难免受到物质利益的诱惑,市场经济带来了教师价值观念的冲突;其次,受高校制度建设滞后的影响,体现在管理制度不完善、激励机制不平衡,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未得到充分的调动;再次,由于工作压力大、个人心理素质较弱使教师心理失衡;最后,传统师德教育提倡教师无私奉献,而教师利益得不到保障,加之教师的经济压力较大、科研任务较重、晋迁困难等等。面对形形色色的诱惑和各种压力,高校教师该何去何从,是继续保持不为一斗米折腰的清高品质“两耳不闻窗外事”,还是随波逐流、物质至上,成为摆在教师面前的一个复杂问题。

四、对新时期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几点思考

“师德是一个历史性、发展性的概念,在社会转型的当下社会,师德也处于嬗变之中。”“师德必须与时俱进,必须有新鲜的血液输入,否则,它将会失去生命力,也无法面对新时代的要求。”高校育人在新时期必须认真思考师德建设的问题。教师是学生道德学习的重要榜样,教师的一言一行深刻地影响到学生的人格发展。大学生在学校生活中,受各种教育因素影响,最终形成一定的道德人格。在新的历史时期,加强教师道德建设,有利于整个教师队伍道德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净化学校的道德环境,从而有利于发挥教师对学生的道德影响,提高学校德育的实效性。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以人格来培育人格,以灵魂来塑造灵魂。高尚的师德本身就是一本好的教科书,对学生的教育力量是巨大的、深远的。教师的道德人格以知识、情感、意志和信念作用于学生的心灵,直接影响学生的成长,塑造学生的品德、个性、人格,影响其一生。在新的时期,加强高校师德建设最重要的方面在于探索有效的途径和方法。第一,构建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体系,规范教师的职业行为。构建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体系是高校师德建设的基础工作。师德标准立足于规范行为、主流引导,高校应依据国家要求,结合学校实际,把一些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做出科学的总结概括,同时要继承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果,把一般师德标准具体化,从而建立和完善提高教师道德素质的规章制度,制定更贴近学校实际、接近教师的道德水平、具体而细致,便于评定和考核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应该从传统的宏观层面,走向可操作的微观层面。第二,要建立有效的政策导向机制。长期以来关于师德问题的导向存在一定偏差。由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大学在其发展过程中表现出一定的商业化倾向,教育产业化对师德建设带来了不小的冲击。一些高校为提升办学实力或者获取经济利益,单方面的追逐学术研究、科研成果,忽略了师德建设和教师素质的提升。提高教师的道德水平和整体素质,在高校就是要坚持正确的政策导向。为推动师德建设,学校政策导向的重点在于通过深化教学管理、分配制度改革,把师德摆在首要地位,强化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意识,形成有利于教书育人的制度环境和良好氛围。在教师资格认定、注册和职称评聘中实行职业道德一票否决制,充分体现正确的政策导向。第三,要建立科学的师德评价机制和有力的激励机制。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是提高教师师德素质的一个重要环节。2013年6月,教育部提出了“师德红线”的问题,师德评价已经成为当前师德建设的重要突破口。教师总体及个别的道德现状应进行经常的、及时的评价,也只有通过评价,才能发现这一工作的不足,有的放矢。评价的结果与任职的基本条件挂钩,又强化了提高道德素质的导向作用。因此,师德建设对师德修养起着极为重要的指挥棒和调节器作用。建立积极科学的师德评价机制十分必要。目前高校在师德评价方面比较欠缺。开展师德评价,要避免流于形式。当前高校开展师德评价中应重点解决好三个问题:一是师德评价标准,二是师德评价方式,三是师德评价结果的功用。解决好这些问题,才能科学地规范和引导教师道德行为,促进师德建设。师德建设还应引入激励机制,为师德修养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增强内在动力。要弘扬伟大师德,褒扬先进、崇尚进步、追求卓越,在成就教育事业中体现个人价值。同时,对违反师德的行为,要视具体情况给予惩戒和处罚。通过惩处、鞭笞后进,促进教师师德不断提升。第四,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师德建设在促进教师队伍建设的同时,要创造条件解决教师的工作环境和个人待遇。只要求教师“无私奉献”、而不考虑教师的切身利益是不符合实际。只有充分肯定教师劳动的作用,确立教师职业在社会各行各业的优越地位,才会激发和保护他们敬业、乐业和爱业的精神,使之认同和遵守该职业所要求具备的职业道德。因此,切实落实《教师法》,大力提高教师的物质待遇和社会地位,让全社会“尊师重教”,真正体现“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是师德建设的首要方面。国家兴盛,人才为本;人才培养,教育为本,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而教师唯有高尚的师德才能为学生所敬仰,才能为学生做出表率,才能为学生正确导航,才能培养出社会主义的可靠接班人和建设者。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的历史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大批高素质人才,高校肩负着这一重要的神圣使命。在充分发挥高校人才培养功能的过程中,师德建设是关键因素,它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决定着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成败。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的师德水平和整体素质,是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迫切要求。

作者:彭智平张晓丹王继翔工作单位:成都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