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对高校道德教育的影响

时间:2022-09-05 11:20:35

网络对高校道德教育的影响

摘要:网络作为一种新兴的、能与传统媒体抗衡的传播渠道,已经普遍应用于现代生活、工作和学习中,极大地拓宽了大学生信息获得的渠道,受到越来越多大学生的青睐。网络的多元化日渐影响了大学生的成长与成才,网络容易导致大学生产生错误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而影响大学生的健康问题。高校在网络环境下开展道德教育,应将网络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并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重要的教育内容,同时将家庭教育、自我教育融入学校教育中,而大学生自身也应加强媒介素养教育。

关键词:网络;高校;道德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当今社会,网络技术迅速发展和普及。由于网络具有信息量大、获知迅速等特点,大学生成为网络的主要使用群体。据不完全统计,大学生中经常上网者占总数的80%左右。在网络热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通过QQ、微信、微博等新媒介技术获取知识信息,形成了高校以网络为载体的新型的、特有的教育环境。网络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等方面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尤其会引发大学生在伦理道德、价值观念的形成以及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方面的深层次变革。因此,高校必须高度重视网络时代特有的教育环境,以及那些影响和改变大学生思想观念和精神世界的因素,并提出网络时代提高大学生道德教育实效的对策与方法。

一、大学生成为网络主要使用者的原因

网络技术是当代最普及、最具人气、最接地气的高新技术,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中所呈现的信息具有内容的庞杂性、传递的快捷性、交流的互动性和功能的独特性等。(一)外因———网络自身的特点容易吸引大学生。首先,网络不同于传统媒介,它以计算机和手机为载体,利用各种网站、软件和APP等向外界传递信息并实现信息的交互。它具有内容丰富、信息量大、信息传播速度快、影响面广等特点,这是其吸引具有强烈好奇心和求知欲大学生的重要因素。其次,网络使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简捷、便利。各种购物、学习、娱乐网站或者手机APP为校园内的大学生提供了便捷的生活,大学生的衣、食、学、行、沟通和娱乐、休闲等均无需走出校园,通过网络就可以完成。因而,大学生成为使用网络最早、最广泛、最活跃的群体。(二)内因———大学生自身容易受网络影响。以网络为载体的各种新兴媒体之所以能够吸引广大大学生,与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人生观有关。首先,就心理状态而言,大学生在高中的学习和生活中,家长、学校、社会对其各方面均高度重视并严加管束,其精神始终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高考结束进入大学后,大学的生活和学习节奏与高中截然不同,自由时间增多,使一部分大学生一时之间不知所措,从而选择在网络上花费更多的时间。其次,就人生观和价值观而言,部分大学生并没有成熟的认知。在高中阶段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和家长为了激励大学生努力学习,向大学生灌输“考上大学就可以放松”的思想,以至于部分大学生在大学的学习和生活中得过且过,甚至沉迷于网络游戏不可自拔。除此之外,还有一部分大学生由于家庭或者自身经历等原因比较自卑,他们害怕接触身边的新事物、新朋友,不善于与其他人交流、沟通。而网络具有虚拟性,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他们能够完成在现实世界无法做到的事情,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从而导致其热衷于虚拟网络世界,以满足其心理需求。

二、网络对高校道德教育的影响

包括大学生在内的“网民”群体成员,拥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民族特点、不同的年龄和知识水平。网络平台上,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交织在一起,信息交流与共享的内容难免鱼龙混杂。如西方意识形态的传播,传教布道等反科学、伪科学的滋生;又如黄、赌、毒及诈骗等犯罪问题等。这给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不巩固、好奇心又强的大学生带来的冲击是直接和强烈的。(一)网络对高校道德教育的有利影响。网络为大学生提供了一种全新认识和把握世界的工具,拓宽了大学生人际交流、知识学习、情感沟通的渠道,同时也拓宽了大学生的思路和视野,对大学生形成优良的道德品质和健全的人格、提升综合素质有着积极的影响。1.大学生自主意识增强。网络具有开放、自由等特点,并且不拘泥于现实生活中的条条框框。大学生可以在网络中自主选择自己的社会角色,并且不加掩饰地发表自己的真实想法,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他们的权利意识,提升和强化了个体的平等意识,有利于大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独立的个性。2.大学生社会参与度提高。虚拟网络世界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行使自己参与权利的平台,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国家、社会和人民的各项事情中,增强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社会责任感。3.大学生分辨是非能力增强。网络可以让大学生处于虚拟交流环境中,面对多元信息的冲击可以锻炼大学生自我的独立思考能力、理性分析问题能力和判断事物的能力。4.大学生综合素质大大提升。互联网开辟了一个全新的学习空间,延伸了学习的宽度与广度,这一时代变革带给了大学生更多学习的权利和机会,也使得这一群体能更好地享受高校以外的学习资源。大学生获取知识的场所、时间、观念、内容都随着互联网在国内的兴起而产生质的变化。大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合理地安排空闲时间学习需要的内容,使大学生这一群体在这个全新的世界里,拥有更多丰富自身素质、提升自身能力的途径。除此之外,越来越多的高校辅导员通过博客、微博等与大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网络在大学生管理工作中起到一定的推进作用,并通过网络对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使学校的管理工作更趋于人性化。(二)网络对高校道德教育的不利影响。1.网络易导致大学生产生错误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大学生是在社会和学校关爱下成长的群体,尚未走入社会,其心理发育并不足够成熟,自控能力相对较差,辨析是非能力较弱。而在虚拟的网络中,各类信息未经甄别,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大学生极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从而作出一些违反校规校纪的事情,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除此之外,大学生在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尚未完全形成的情况下,容易相信网上流传的谣言,甚至会传播谣言。2.网络易影响大学生的健康问题。不良的上网习惯和上网环境会损害大学生的身体健康,其眼睛、皮肤、大脑、颈椎、腰椎等都会受到影响,甚至会导致植物神经紊乱、体内激素水平失衡,严重的会造成死亡。同时,网络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也存在消极影响,长期上网的大学生往往人际情感淡漠,对现实社会产生不认可甚至逃避的心理,同时变得孤独、敏感、忧郁,长此以往会导致时间失控,甚至形成网瘾,难以戒掉。在虚拟网络世界里,人们主要通过抽象的文字、数字、符号进行交流,不利于提高大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长期沉迷网络的大学生甚至可能出现“社交恐惧症”,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能和他人侃侃而谈,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与别人交谈时却语无伦次,不敢直视他人的眼睛。

三、网络环境下高校开展道德教育的策略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其成长与成才关系到国家兴衰、民族存亡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当今多元的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成长与成才的影响不容忽视。因此,应基于网络教育环境,利用网络的优势,避开网络带来的弊端,确保高校道德教育实效的提高,从而把大学生培养成为服务社会的栋梁之才。(一)将网络和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由于大学生在使用网络时缺乏监管,使得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中缺乏自我约束意识,影响了现实生活中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因此,引导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应将网络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第一,应注重网络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既可以喜闻乐见的形式丰富现有的思想教育形式,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其中,又可以利用网络这一宣传平台作为正确舆论导向的窗口,积极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第二,应注重网络思想教育与现实思想教育的现实融合,提高大学生的判断力,增强大学生的自律能力,帮助大学生正确使用网络,形成健全的网络人格,在网络的使用中能实现自我监管。第三,应及时培养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人才。这类人才自身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深厚、信仰坚定,熟悉网络特点,了解网络文化,擅长网络多媒体技术管理,同时,有敏锐的政治鉴别力、政治判断力和政治应变力,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能更好地将网络和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从而利用网络有的放矢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二)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重要的教育内容。在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中,应重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通过以下三种途径实现。第一,在第一课堂中增加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课程,从而增强大学生对网络的识别能力、自律能力和免疫能力。第二,在第二课堂中,通过组织网络新媒体相关知识讲座、征文、论坛、辩论、竞赛等活动,将普及网络知识和“网络素养”教育、网络爱国主义教育融入校园文化活动中,从而努力提高大学生的网络道德修养。第三,营造健康的网络道德教育氛围,充分利用网络的超信息量、立体化、交互性强及方便快捷等特点,建立网络宣传窗口,强化网络道德监管手段,形成具有鲜明马克思主义立场和观点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系统。(三)将家庭教育、自我教育融入学校教育中。网络教育已成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教育工作者、政府部门还是家长及大学生自身,都应高度重视。配合学校的道德教育,家庭教育也应与时俱进,针对网络时代特色及大学生成长的特点,创新教育模式,做好引导,增加与大学生的互动交流,充分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而不是单纯地把精力集中在大学生的学业上,一味地限制或强制隔离大学生使用网络。高校教育应增强大学生与网络的互动,探索网络环境下道德教育的新途径,充分利用网络宣传道德教育,营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氛围,教育大学生正确使用网络。大学生作为网络使用的主体,也应从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角度出发,提高自身素质,注意自我修养,加强道德自律,严格遵守网络秩序,培养良好的网络道德意识,做网络环境中遵规守纪的大学生,做引导他人文明上网的志愿者。(四)大学生应加强媒介素养教育。“媒介素养是指人们获取、分析、评价和传播各种媒介信息的能力以及使用各种媒介信息服务于个人的工作和生活的能力。”“媒介素养教育是指指导大学生正确理解、建设性地使用大众传播资源的教育。”强化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可以“培养他们发现信息、组织信息与保存信息的能力,辨别大众传媒信息的真伪并且判断其价值的能力,利用媒介发展和完善自我的能力”,从而在进入社会后以自身良好的媒介素养影响周围人。因此,网络时代的到来要求高校将道德教育与媒介素养教育结合起来,在培养大学生过硬政治素养的同时,对大学生进行专门的媒介素养教育,引导大学生形成良好的网络道德,正确使用网络。网络是社会进步的产物,也是文化进步的一种形式,我们不可否认其带来的时代革新与社会利益,但在对大学生的影响上,利弊并存。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新兴产物,扬长避短、趋利避害,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与成才开拓一条光明大道。

参考文献:

〔1〕张红霞,张秀乐.网络文化对未成年人思想品德的影响、成因及对策〔J〕.教育研究,2009,(9).

〔2〕吴健.网络文化对青少年的消极影响及对策〔J〕.时代教育,2009,(7).

〔3〕何雪玲,刘星毅.网络对青少年问题行为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钦州学院学报,2009,(3).

〔4〕宫承波.新媒体概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

〔5〕张国良.新媒体与社会变革〔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6〕曾保春.当前高校思想品德教育新取向的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1,(11):55-56.

〔7〕PotterWJ.ArgumentfortheNeedforaCognitiveTheoryofMediaLiterature〔J〕.AmericanBehavioralScientist,2004,(48):266-272.

作者:韩立 单位:长春师范大学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