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嵌入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探索

时间:2022-06-03 09:42:23

微博嵌入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探索

摘要:立足新时期我国向信息社会转型的时代背景,反思高校传统道德教育的弊端与困境,审视当代大学生对开展主体性道德教育的诉求。微博具有传播速度快、趣味性强、接纳度高的特点,如何将之嵌入到大学生道德教育中去,是学者需要关注和探究的话题。本文对新媒体语境下微博生道德教育实践的路径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微博;大学生;道德教育;路径

新媒体时代,微博具有传播速度快、互动性好、趣味性强的特点,是当今经济社会的一种新型媒介,其所具备的特点正好能够满足当代年轻人强烈的求知欲和求新欲。对于当代大学生,微博已经成为他们生活和学习上不可缺少的伙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随着社会科技的快速发展,微博技术也取得了飞快的发展,微博的功能不断扩增,很大程度上方便了大学生的使用,但是,由于微博的信息量过于繁杂,难免夹杂一些不利于大学生德育培养的信息,因此,必须科学、谨慎地使用微博这种新型媒介,否则会严重损害自身的身心健康。因此,在当今科技发达的社会背景下,加强对90后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微博在90后大学生道德教育实践中的重要作用

(一)微博与多媒体教学有机结合,德育资源多样化

微博的资源表现形式丰富多样,一般包括文本、图像、动画、音频以及视频,是这些信息资源组合而成的一个集合体,除此之外,微博也可以通过和网络资源的链接来实现对其信息的共享。微博资源内容来自于各种渠道,包括各种不同的学科,不同地域,还包括不同领域的信息资源,大量的信息资源构成了微博资源的全面性。当今社会无线终端已普遍使用,即时通讯工具的推广应用,为在大学生德育教学内容中引入微博资源,为学生掌握更为丰富的知识提供了可能。只是在共享学习过程中须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和引导,将德育的理念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另外,通过微博的传播,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对德育教育的兴趣度,形成一个积极向上的网络德育环境。

(二)微博促进“建构式”德育的发展,提升德育效果

高校必须构建一套完善的道德教育体系,同时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应给予学校教学工作相应的协助,共同努力,建立起大学生道德教育体系以此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微博因其良好的互动性和操作的便利性,可以有效提高师生参与自主交流的能动性,帮助师生选择合适的交流方式,柔化师生互动中的的教育生硬感。作为一种工具,微博可以将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学、家长的协助构建成一个德育集合体,协助提升学生的德育水平,使得教师可以完善自己的教学内容,家长可以敦促学生积极投入到德育学习中,从而促进建构式德育的发展。

(三)微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的个性发展

培养大学生对德育教学的学习兴趣是教师教学工作一项重要任务,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德育教学的效果。微博一方面具有大量的网络德育资源信息,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图片、视频、音频等有趣味的形式将这些网络德育信息更为生动地传递到学生的大脑,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提高他们对德育学习的兴趣,从而为增强德育教学的效果打下了基础。微博“面对面”的交流方式,除了可以使学生得到更全面的德育知识外,还能够关注到学习伙伴的学习动态,及时改善自己的学习现状,形成你追我赶的学习态势。微博具有较强的互动性和丰富的信息资源、方便快捷的沟通方式等特点,都有助于营造浓厚的德育互动学习氛围,提高学生和家长的自主互动性,更加符合大学生的个性需求。

二、微博环境给90后大学生思想道德造成的消极影响

(一)网络教育的缺失导致更多的大学生网络犯罪

微博环境本质上就是一个安全系数不高的环境,在其背后隐藏着很多人们不知道的秘密操作,有时在微博上出现的很多交易活动和论坛活动都是带有很大的目的性,参与的好多人都是匿名的,所以这样就为网络犯罪提供了很好的网络环境,而且目前没有加强对网络环境的监管,这样就大大增加了微博环境的危险性。对于微博环境中的犯罪分子,由于我国没有一套健全的网络监管体系和网络立法程序,不能有效实施对犯罪分子的制约,反而促使网络犯罪分子更加猖狂,从而促使网络道德教育缺失的问题表现的更为透彻。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都不够重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网络教育,好多院校都缺少完善的网络教育体系,这样将会造成大学生不能正确认识现实的微博环境,对于微博环境下鱼龙混杂的信息不能作出合理的判断,久而久之,就致使更多90后大学生构成网络犯罪,但是即使是他们已经触犯了有关网络的法律,他们也是无意识的。由此可知,加强对90后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网络教育就很有必要了。90后大学生经常在微博环境下为了同学之间的一些小事,而利用微博媒介故意诽谤侮辱他人,发表一些不道德的言论,甚至还会对他人造成人身攻击。在商业界这种现象也比较严重,比如,商业人士为了获取更大的商业利益,而不顾一些手段地通过微博环境来偷盗其他商业人士的机密,这些都属于不合理的行为,必须受到相应法律的制裁。

(二)不良信息严重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微博创建的网络环境是一个虚拟的环境,部分信息没有一定的可信度,很大程度上都存在造假现象,90后大学生对网络的这种特性虽然有一定的认识,但是网络信息量太庞大,就是大学生有意识去分辨信息内容,也不能避免不良网络信息的误导,走上网络犯罪的道路。微博一方面为学生间搭建了有利的交流平台,另一方面也利用一些恶意软件来诱导学生,严重侵蚀着学生的心灵。此外,网络交流平台的虚拟性影响到对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散布的虚假、欺诈信息导致微博环境的恶化,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受到严重的威胁。

三、微博嵌入大学生道德教育实践的路径

(一)更加注重网络道德教育,用好微博这个工具

微博语境下的德育教学,对网络的道德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网络信誉的健康持续发展离不开积极向上的网络道德,因此网络道德教育在网络教育中占据的地位越来越重要。高校必须重视对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敦促大学生合理健康地利用网络进行学习。在科技发达的今天,大学生的学习离不开网络的协助,但是网络学习优势的发挥是建立在学生合理利用网络的前提下,缺失了健康的网络学习环境和积极向上的网络学习态度,网络教育只会导致学生学习重心的倾斜和方向的错位。要在微博使用过程中,将网络道德教育充分融合进去,注重技术工具和道德教育的交融,引导学生正确使用微博。

(二)创建一元主导、多元交融的健康微博环境

微博是一个多种价值观组成的价值组合媒介。在当今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网络使用极其普遍的背景下,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已经成为一种潮流,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求。多元化的价值观念不是将原本单一的价值观念组合到一块,而是一种有机的融合、发展,甚至创新。哲学强调社会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历史的产物,具体的方向是由核心的价值体系决定的。在新媒体时代,对于多元价值观,应抱有一种包容理解的态度,在构建网络道德教育体系时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体,统筹兼顾多种价值观念,促进共同发展。

(三)构建完善的网络风险预防机制

首先,构建专人监管网络体系。高校创建的微博网络学习平台必须由专门的人士进行管理,管理人员必须具备较强的责任心和较高的政治觉悟、较强的综合管理能力等,其主要任务一方面是要确保网络平台提供给学生的资源信息是健康的,及时清除掉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网络信息;另一方面在微博互动中要维护学生各自的话语权,积极引导学生合理利用网络平台。其次,构建相应的舆论监测和信息反馈机制。针对微博上发表的各种舆论,要通过建立的舆论监测机制对其进行过滤,力争将不良的舆论信息扼杀在摇篮中。信息反馈机制要注重对信息的定期反馈和及时处理突发事件。

(四)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网络道德感,正确对待网络信息

提高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水平,诚信上网。网络环境具有虚拟的特性,为了进一步提高网络信息的可信度,学校必须在网络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大学生的网络道德素质,敦促大学生诚信上网,不得随意在网络环境中散布不实信息。提高大学生分辨网络信息的能力。面对各种各样的网络信息,大学生必须网络学习过程中擦亮自己的眼睛,辨别信息内容的真假,不得盲目利用网络资源。

(五)对学生进行多元化的道德教育

对大学生开展思想道德教育要深入到生活及学习的各个方面,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对大学生进行多方位的道德教育。在学习上,要不断的扩大范围,不能局限于从思想政治教育中去开展道德教育,要渗透至其他学科,把其它学科如社会学、政治学、历史学甚至法学中所包含的德育功能充分发挥出来,把知识和道德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形成网络化的道德教育体系。比如,让学生对先进典型进行学习,开展对先进事迹进行学习及感受的活动,让他们了解先进道德规范。在生活上,可以把学生的实践与思想道德教育相结合,从生活中的不同方面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为了学生能更好的认识并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要给学生建立道德行为的实践活动,并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到社会实践及社会生活中,让学生从实践过程中了解到不同的行为方式及社会规范。学生要学习社会生活中必要的礼节、礼仪、礼貌等,并将所学充分运用到社会生活之中。

四、结语

社会对人才的现实需求要求高校对当代大学生传授必要的网络技术知识,确保大学生对网络学习软件的熟练掌握。但是对当代大学生来说,更重要的就是对大量网络信息的辨别,必须慎重对待来源于各种渠道的网络信息,否则,将会致使自己及他人受到一定的伤害。所以,各高校必须加强对90后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确保网络教育的顺利实施,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健康发展。

作者:魏新欣 单位:重庆工商大学

参考文献:

[1]杨立淮,徐百成.“微博”网络生态下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J].中国青年研究,2011,(11):126-127.

[2]郁晓华,祝智庭.微博的社会网络及其教育应用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0,(12):143-144.

[3]谷建国,莫忧.加强高等教育中思想道德教育探析[J].湖北社会科学,2013,(7):89-90.

[4]刘玉珠.积极应对网络时代的挑战[J].求是,2005,(1).

[5]施威,刘青.新媒体语境下的科学文化传播机制[J].青年记者,2015,(20).

[6]张娜.新媒体时代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创新对策分析[J].高教学刊,201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