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道德教育论文

时间:2022-05-12 08:13:33

中学语文道德教育论文

一、在中学课堂中适时进行道德教育的渗透,可以使学校在关于未成年人道德教育的内容和途径进行有效的方法方式补给,可以保障学校道德教育的结果和效果,完善学校德育工作的体系。未成年人的道德教育一直是社会、学校、家庭三方面所关心的重点工作,这三个方面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构成有机的整体。但不容置疑的是,社会和家庭对于未成年人的道德教育,可谓是费时费力、费思费法,但效果却不尽人意,甚至是收效甚微。可以说,在这三个方面中,学校依旧是对未成年人进行道德教育的主要阵地。如果学校也只是采取简单的说教、单纯的宣讲,就很难达到对未成年人道德领域中问题的净化和品德的提高。如果在这时,我们能重视并实施语文课堂中对道德思想潜移默化地渗透,并适时以各种道德教育活动中学生呈现出不同的思想品德发展情况来有目的有重点的解决问题,这样就很容易达到双管齐下、相得益彰的效果。语文课堂是追求“真、善、美”的课堂,是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其做人内涵的课堂,这和学校德育教学中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德育教育目标,在精神内涵方面是一致的。但是语文课堂是有生命力的、是鲜活的,它不但能摆脱简单德育工作枯燥的说教和单纯的宣讲,还能以各种富有生动性、趣味性、哲理性、思辨性的文章或活动呈现出应该达到的效果。这样既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又符合他们的理解能力,让学生既能在语文课堂中学习到丰富的知识和文化,又能让他学生在一个个妙趣横生的故事背后,学习到生活的哲学和做人的道理。如此,既能保障学校道德教育的结果,而且还能最大程度的获得学生受到道德教育的效果。

二、在中学语文课堂中渗透道德教育,是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需要。中华民族作为全世界优秀而又古老的民族之一,它有着上下五千年的文化情感和思想内涵。在这些光辉灿烂的文化精髓之后,我们可以领略到先哲们凝聚在中国历史中优秀的品质和卓绝的智慧,这些内容带来了现代文明发展过程中源源不断的文化指导和精神动力。可以说,它们即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又是我们国家、民族、得以继续稳步向前发展的动力支撑。所以在语文课堂中适时、适量进行道德教育的渗透,有利于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的传承,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纵观现行人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中的课文,基本上每一篇课文中都蕴含着思想品德中所追求的“真、善、美”,无论是《红楼梦》中具有反抗精神的贾宝玉,还是《老人与海》中面对鲨鱼群一次又一次进攻,却毫不退缩的桑蒂亚戈,亦或是《囚绿记》中为爱而放手的作者------这些都为学生们展现出了中华民族血液中最有魄力的精神内涵——生命不尽、奋斗不止!在教科书所选的伟大诗人屈原的一系列作品,如:《离骚》、《国殇》等课文中,作者更是以自己的亲身血泪经历书写着对国家的坚贞不渝、对集体的誓死不改。如果在我们授课的时候,忽略了这些内容的讲解,那么面对这些思想观、价值观、人生观还没有形成完整体系的中学生来说,无疑是误人子弟、害人不浅,更是没有完成一名合格老师对学生在思想上进行正确引导的教育使命。长此以往下去,中华民族五千年优秀的文化传统就会出现继承的断层,甚至消失!所以,在高中教育教学阶段,在学校依旧是未成年人教育的前沿阵地的阶段,在语文教育教学中适时、适量地用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品德滋养高中生尚未完善的道德体系,既能为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提供思想保障,又能在这种良好的作用力的影响下,提升学生在思想品德上的甄别能力,为其身心健康发展提供可靠精神动力支持。

三、能够强化新课改中以学生为主导的三维目标中“情感与价值观”的目标体系,能加大落实新课改中先进的教育理念的力度。新课改的提出,全面革新了现行教育体制下的高中教学。而语文课,这门能力与知识并重,人文与素养共存的学科,更是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怎样在优化现有语文知识结构的同时,提升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和兴趣,怎样在大面积提高语文高考成绩的同时,拓宽学生的文学视野,加强其文学素养,成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知识与能力,品德与素养齐头并进的接班人,成为每一个语文老师共同面对的困惑之一。语文学科是一门关于“人”的学科。所以,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不但要强调“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的同时,还要强化“情感及价值”体系。因为,只有在语文的教学中“清本溯源”,才能“根直苗红”,也就是说,我们在强调学习能力的提高、知识的掌握、过程的实效、方法的可靠的前提之下,更要侧重于学生在学完每篇课文之后和人作者的情感上保持一致、心理上达到共鸣。

综上所述,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要在实际的教学中合理地运用各种办法来加道德教育的渗透,因为道德教育的内容博大精深,方法灵活多样,如果常抓不懈,那才能使每一个学生在道德的滋养下,感受到道德教育创造的宽松、愉悦的环境和气氛中以及有归属感的校园;才能找到能够给其创造发展空间的课堂;才能找到令其身在其中,心暖融融的班集体;才能找到他们所渴望、所呼唤、所向往的学习之所、心灵家园。

作者:吴晓岚单位:甘肃省武威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