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内思想道德素质教导的路径及作用

时间:2022-12-31 11:11:04

校内思想道德素质教导的路径及作用

本文作者:姚丽君工作单位:黑龙江省商务学校

21世纪,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如何克服传统教育模式的弊端,与时俱进,增强其吸引力和实效性;如何体现职业教育的规律和特点,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为其人生的健康发展奠定思想基础;如何培养学生成为有正义感和道德感的社会人,为国家输送合格的职业劳动者,是目前亟待解决的严峻课题。注重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偏重爱国主义教育。列宁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爱国主义教育一般可分为五个方面,即爱国主义认识的提高、情感的培养、意志的培养、信念的培养、行为习惯的养成等。爱国主义情感的培养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核心。爱国主义教育能最大限度地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社会力量,起到凝聚人心、稳定社会和巩固政权的政治功能。这也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功能。

注重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两者优势互补。显性教育是指教育者、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对象是完全外显的,常采用直接的方式以引起受教育者认知的变化。职业院校将思想道德教育列入教学计划,把它作为学校的重要教学内容,对学生道德认知水平的提升具有基础性的作用。显性课堂教学是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主要解决的是学生的认知问题,但这种教育方式有时往往并不能很好地解决情、意、信、行等问题,被学生误解为空洞的说教而产生抵触和逆反心理。思想道德教育不同于其他课程的教学,有其自身的特殊规律,教育的效果不仅体现在“知”上,还要更实质性地体现在“情、意、信、行”上。为了增加教育的实效性,除了重视教学计划中的显性课程外,还必须注重隐性课程挖掘和利用,使两者优势互补,发挥其综合效应的积极作用。隐性教育是指教育者、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是间接的、隐藏的,是课程以外的非计划的教育。在隐匿的教育环境中运用各种喜闻乐见的手段,把思想道德教育贯穿其中,寓教于乐,寓教于行,寓教于游,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这种方法具有愉悦性、渗透性和隐蔽性。隐性教育弥散遍布于校园文化活动、教师工作精神、学生行为习惯等方方面面,只有将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构建完整有效的思想道德教育体系。

注重思想道德教育内容的生活性与实践性。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心平气和、轻松愉悦状态下对外界所传播的思想观念、情感信息更容易接受。价值澄清方法论的倡导者拉恩斯认为,价值是与某个群体中的个人相联的,它是个人的发现与选择。思想道德教育不能单单给学生灌输某种规范,每个人都可以各自的价值去选择,教育只能引导他们怎么去选择,而不是选择什么。所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举行知识竞赛、辩论赛等健康有益的活动,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络、报刊杂志等大众传媒,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更易于被认可和接受。同时,鼓励学生走出课堂,通过实地参观、社会调查和社会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获取价值体验,培养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提高道德修养水平。

注重强化职业意识养成,特别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职业道德是人们在从事职业活动、履行职责的过程中,所遵守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德行者本也”,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更是职业院校教育的重要内容。职业意识是人们对职业劳动的认识、评价、情感和态度等的综合反映,是支配和调控全部职业行为和职业活动的调节器,它包括创新意识、竞争意识、协作意识和奉献意识等。具体表现为工作积极认真,有责任感,具有基本的职业道德。职业教育的特点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就是利用学校、企业两种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交替安排学校理论及技能学习和校外顶岗实习工作,对学生进行“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一种教育模式。在校企合一、学校和企业共同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办学模式下,创设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紧密结合的教育环境,通过实践教学,让学生充分接受企业的独特文化氛围,受其感染与熏陶,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将学生培养成为优秀的“职业人”,认同职业角色,成为既懂技术又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的、敢于承担社会责任的、积极为社会做出贡献的实用性技术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