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校办企业财务管理问题及对策

时间:2022-04-15 03:06:39

高校校办企业财务管理问题及对策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宏观经济缓慢增长,高校校办企业正面临经营风险增大、资金短缺、融资困难、并购风险加大等方面的挑战。针对当前高校校办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观念陈旧、体制不合理、人员素质不高、监管难度大、缺乏科学的绩效考核等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新常态;高校;校办企业;财务管理

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给我国高校校办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特别是科技型校办企业发展迅速,竞争优势明显,已成为校办企业的主力。近年来,校办企业纷纷呈现多元化经营、集团化管理、并购扩张、结构调整、独立上市等新局面。根据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公布的高校产业数据,2010年排名前10位的校办企业收入合计为1097.33亿元,其中排名前3位的分别是北京大学创办的北大方正集团有限公司、清华大学创办的同方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创办的山东石大科技集团有限公司。[1]通过搜集这3家校办企业2009—2014年的收入,计算出2010—2014年的平均增长率分别为8.79%、10.12%、9.24%,比国内生产总值(GDP)8.54%的平均增长率略高。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宏观经济缓慢增长,高校校办企业正面临着经营风险增大、资金短缺、融资困难、并购风险加大等方面的挑战。传统的校办工厂、农场、房地产等企业发展缓慢,市场竞争激烈,经营风险不断增大,许多企业暂时只能依靠相关单位的照顾才得以维持。科技型校办企业发展潜力大,但竞争不断加剧,行业风险也逐渐凸显。因此,传统的财务管理观念、方法、机制、人员素质等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的发展需要,如何加强高校校办企业的财务管理已成为当前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一、高校校办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财务管理模式和观念陈旧

由于绝大多数校办企业是高校全额出资成立的,校办企业的管理常常带有浓厚的行政色彩,导致企业长期无法自主经营。有的校办企业产权关系模糊、产权主体不明,从而影响到企业的发展,造成了国有资产流失。同时,校办企业自身也缺乏战略发展规划和现代管理思想,对财务管理观念和方法缺少应有的认识和研究,从而导致制度不健全、资产利用率低、成本费用大、经济效益不佳、内部控制失效、监督考核不严、财务信息披露不完整等问题。

(二)财务管理体制、机制不合理

为了更好地统一管理,降低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校办企业大多采用集权式财务管理体制,所有的重大财务决策权都归属于母公司。由于母公司的决策管理层主要由高校委派或职能部门兼任,信息传递和反馈时间长,常常延误决策时机,还可能导致决策错误或失败。母子公司收益分配机制不合理,随意性也很大,有的子公司长期不上缴利润,有的利润上缴后没有发展资金,这很容易挫伤子公司和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同时导致子公司在资金管理、投资决策等方面缺乏创造性。

(三)财务管理人员素质不高

一个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企业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高校校办企业的财务人员主要来自高校委派和校外招聘,专业素质普遍不高,学习和创新能力不足。被委派的财务人员通常职位较高,统筹管理企业的财务、会计工作,大部分还享有国家事业编制,优越感强,逐渐丧失了进取心,对企业的新业务、新发展认识不足,导致企业整体的财务管理水平落后。招聘的财务人员主要从事基层的财务或会计工作,职位低、收入低,大局意识较差,流动性也比较大。

(四)内部控制薄弱

由于高校校办企业风险管理意识差,内部控制制度建设落后于其他企业。内部控制主要依靠工作人员的自觉。即使实行了内部控制制度,对于高级管理人员也难以实施有效的监督。如作为“中国第一校企”的方正集团,2015年初4名高管被相关部门要求“协助调查”,疑涉大笔国有资产流失。高校校办企业在公司治理上虽然完善了董事会、监事会的设置,但在人员配备上,董事会主要是由学校的资产管理部门、科技开发单位的相关领导和人员担任,监事会主要由财务、审计、纪检监察等部门人员担任。相关人员的知识背景和管理能力差别很大,教授、讲师、科长们直接管理公司难以实现技术和市场的整合,监事们也很难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实施有效的监督、控制。[2]

(五)资金管理困难

随着中国经济政策的正常化,中国经济将失去高投资和信贷刺激,整体投资回报率下降。传统的高校校办企业投资回报率下降明显,科技型校办企业投资回报较高,但也在逐渐回落。随着外部环境压力的不断增大,高校校办企业应收账款不断增加且回收难度加大,资金回笼速度变缓,融资需求不断上升。大多数校办企业将发展战略定位为“技术+资本”,但资金往往是企业发展的一大难题。由于高校不能投入更多的资金给校办企业,高校也不能作为担保主体为校办企业提供担保,企业只能通过市场来解决资金短缺的问题。贷款、融资租赁、保理、贴现等业务在校办企业频繁出现,这样导致校办企业资产负债率高,财务风险大。尽管许多校办企业采取了一些措施,建立了财务预警机制,严格控制财务风险,但由于研发投入、规模扩张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企业的资金短缺问题始终得不到解决,在经济新常态下问题更加严重。

(六)缺乏科学的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

当前,各级单位实行绩效考核,将经营业绩和奖惩挂钩,充分调动经营者的积极性。而高校校办企业性质特殊,人员结构复杂,大多数都没有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体系。年度考核一般只关注企业的收入和利润,常常将上一年作为基数进行比较,由于没有考虑环境、市场等方面因素,评价过程和方法不科学,评价结果也不准确。[3]由于没有完善的绩效激励机制,经营者常常比较消极,甚至导致有的经营者内外勾结,损害校办企业利益,最终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具有事业编制的管理人员工资总额不确定,在学校和校办企业都有薪酬,这也导致了新的不公平。

二、加强高校校办企业财务管理的对策

(一)树立全新的财务管理观念

随着竞争全球化和消费者需求的日益多样化校办企业必须意识到只有通过不断的创新才能超越竞争对手,获取竞争优势,实现战略目标。首先,企业应根据对内外部环境的分析,明确自身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战略。其次企业应对竞争对手和自身竞争优势进行分析,选择差异化、低成本或集聚化的竞争战略。最后,制订并实施职能战略。财务人员应根据当前的经济形势企业发展阶段等因素合理选择财务战略,保障企业可持续发展并不断创造价值。现代信息社会,要求校办企业树立全面风险管理意识,正确认识风险与企业的关系,即环境的不断变化,企业不断追求发展,风险也同样不可避免。如何有效管理并降低风险是高校校办企业财务管理重点关注的内容之一。校办企业应将风险意识融入到企业文化中去,不断增强各级各类员工的风险管理意识,使之成为员工的共同认识和自觉行动,并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不断提升员工的风险管理知识和控制手段。校办企业还应加强风险管理人才队伍建设,运用科学系统的管理方法降低风险,保障风险管理目标的实现。现代管理的发展趋势更加关注人的开发和管理。高校校办企业应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建立责权利对等的财务运行机制,加强对财务人员的激励和约束,充分调动和激发财务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通过对财务人才的开发与管理,企业的财务工作效率可以得到提高,财务管理水平也能不断提升保障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二)完善财务管理体制

高校校办企业不管选择集权还是分权的财务管理体制,都各有利弊,现代企业更趋向于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财务管理体制。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财务管理体制的核心是母公司应统一制度、集中管理资金、集成财务信息和委派财务人员。其中,需要集中财务机构设置权、制度制定权、筹融资权、投资权、担保权、固定资产购置权和收益分配权,分散经营自主权、人员管理权、业务定价权和费用开支审批权等。[4]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财务管理体制保障了企业的各项经营管理活动处于“受控状态”,但在实施前和实施过程中母公司应积极听取子公司及工作人员的意见,并保持良好的沟通,这样才不至于打击子公司和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三)运用现代科学方法和技术,不断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高校校办企业应根据战略管理目标,制订全面预算管理办法,从预算的编制、审核、分配、执行、调查、考核、监督等方面进行科学管理,并结合企业实际,制订在不同形势下的操作细则,不断提高预算管理水平,最终实现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将预算管理体系与会计核算系统有机结合,通过日常的会计核算信息,随时掌握、监控预算的流程,及时、准确地反映预算执行的偏差,这样能更有效地发挥预算的控制职能。资金管理是保障企业正常运营的关键环节之一。高校校办企业采用集权与分权的管理体制,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资金的集中管理,有的集团公司专门为此形成了资金池或财务公司。在集权与分权有效结合的原则下,母公司集中管理重大资金投向、信贷、银行账户和收益分配,子公司自主管理与自主生产经营权相匹配的筹融资权、限额内的投资权、部分采购权以及日常资金收付调度管理权等。通过集中管理和自主管理,校办企业在保证集团内部资金流动性的前提下,可以减少资金闲置,降低资金成本,充分发挥集团整体资金的规模优势,最终实现资金留存和运用的合理化。高校校办企业应认真分析内外部环境,正确认识经济“新常态”给企业带来的各种挑战,结合企业的发展战略适时调整财务战略,具体包括融资战略、投资战略、并购战略和利润分配战略等。校办企业需要优化资本结构,严格控制资产负债率。并购时认真调查分析目标企业信息,严格制定并购资金预算,控制并购后的整合风险。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通过不断完善资金流动监管、财务风险预警、并购风险控制等措施,努力提高财务战略的引领作用和竞争优势,促进校办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的财务管理方法。财务管理人员不仅可以通过计算机软件进行核算、资金管理、预算管理等工作,而且能根据管理者的要求进行各式各样的财务分析。高校校办企业应加强财务软件的采购和开发,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提高财务工作效率,提升财务管理水平,及时、准确地为管理者提供对决策有用的信息,最终实现企业更好的发展。

(四)完善财务机构设置,提升财务人员素质

高校校办企业应不断完善财务机构设置,逐渐将财务和会计机构分设,加强财务分析。人员配备实行财务总监和关键财务人员委派制度,引进和培养高级财务管理人才。高校及校办企业领导应高度重视财务管理人才队伍建设,鼓励财务人员提升学历层次和职称水平。财务人员也应与时俱进,加强理论学习,通过参加政府财政、教育职能部门以及高校举办的各类培训,加强业务交流,以期更好地为高校及校办企业的发展服务。

(五)建立健全监督机制

在鼓励校办企业自主经营、积极创新的同时,也应加强各类监督,建立健全校办企业的内外部监督机制。首先,应完善校办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强化内部监督的作用。其次,应加强高校对校办企业的监管,特别要关注校办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和独立性,通过外部审计、纪律检查等对校办企业实施有效的监督。最后,政府审计高校时也应对校办企业做一个详细审查,必要时可以对校办企业实施专项审计。

(六)完善绩效考核与激励机制

绩效评价的目的主要是理顺内部关系,确定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和管理职能,从而改进工作标准,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建立有效的奖惩机制。[5]高校校办企业应结合实际,根据现代企业要求实行全面目标管理,建立绩效评价体系,具体包括明确绩效考核范围、科学设计考核指标、科学赋予指标权重,客观评价评分结果,最后按考核结果实行奖惩。对企业做出特殊贡献的人员应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同时实行绩效工资制度,核定工资总额并严格执行,严禁通过其他方式侵吞、侵占国有资产。

作者:刘羽 单位:重庆第二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网站

[2]林丽珍,陈微云.浅析高校资产经营公司财务管理[J].会计师,2013(22):29.

[3]胡付强.高校校办产业财务管理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3:21.

[4]财政部会计资格评价中心.财务管理[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4:20-27.

[5]陈冬妮.高校经营性资产管理公司财务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J].国际商务财会,2013(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