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居民养老保险问题研究论文3篇

时间:2022-01-28 10:50:26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问题研究论文3篇

第一篇: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是国家完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健全养老保险制度的重要举措,是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但是目前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还存在“两低一难”的问题。

一、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

(一)养老水平待遇低

一是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领取待遇水平还比较低。自治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设十三个缴费档次,最低年缴费100元、最高3000元,但是政府补贴相应档次低,投入回报率低,导致90%的参保人员选择最低的缴费档次100元/年。按最低档次100元/年,缴满15年,加上政府缴费补贴,60周岁后每月领取的养老金不到200元,连低保每月260元的标准都达不到,保障基本生活较难。即使按照自治区所规定的居民养老保险个人较高缴费档次(1000元)计算,缴费满15年,退休后的待遇约为430元/月,仍然低于职工养老保险的最低待遇水平(680/人、月)。二是同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相比在待遇水平等方面差距较大。从退休后待遇水平来看,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最低待遇标准为680/人、月,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标准为85元/人、月,远低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待遇水平。在待遇增长的速度和幅度方面也远远低于职工养老保险。此外,自治区各旗县都没有建立居民养老保险丧葬抚恤政策。三是退休后领取待遇时间较短。农牧民从事重体力劳动,平均寿命低于城镇职工平均寿命,但是养老保险领取待遇要从60周岁开始,晚于职工养老保险领取年龄,相比之下,领取的时间短、金额少。

(二)统筹层次低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主要以县级统筹为主,相比职工养老保险省级统筹,统筹层次较低一是统筹层次较低,导致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抗风险能力较弱,很容易造成基金流失,同时会造成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跨地区关系转移接续以及领取不便,不利于建立全国统一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二是县级统筹,导致基金实现保值增值难。每个旗县规模较小,难以形成规模效应,投资议价能力较差;投资渠道不畅,自治区尚未建立统一社保基金保值增值机制,旗县财政部门基本都是在等待自治区的政策,投资渠道不畅通。所以自治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保值增值率较低,平均增值率仅为3%左右。三是统筹层次低,各地区之间无法横向调剂,各自为政,加剧了社保碎片化程度,碎片化制度导致社保制度不公平。县级统筹,每个县实行的待遇标准、收取、发放方式不一致,易造成发放标准的攀比,管理上还存在很多安全隐患。

(三)征缴难

一是征缴体制不顺畅,征缴环节过长。村协理员挨家挨户以现金形式收取保费,集中到乡社保所核定,再到县社保局第二次核定,资金再交到县地税局出票,地税局再划转到财政专户。二是征收方式存在安全风险。保费由村协理员收取现金并集中保管一段时间后上交,有可能出现收取假币、多收少计、协理员发生意外等风险,资金不安全。三是基层经办机构人员少、岗位不固定、网速慢。有的基层部门没有成立相应的经办机构和配备人员编制,有的人员岗位不固定、没有专职人员,导致征缴、信息录入以及待遇核定不及时。四是协理员待遇低。协理员一般由村干部兼任,承担很多项工作,由于社保这方面专门的经费,待遇给的较低,工作积极性不高,导致少收、漏收。

二、对策建议

(一)提高居民养老待遇水平

一是完善激励措施,逐步提高政府补贴标准。根据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缴费不同档次相应设立政府不同的补贴档次,缴费档次越高政府补贴就越高,鼓励多缴多补,提高缴费积极性,提升待遇水平,减轻政府养老压力。同时在丧葬抚恤等方面实现与职工养老保险的统一,实现制度规则的公平。二是降低领取待遇年龄,实现与职工养老保险领取年龄同步。三是建立养老待遇长期增长机制,逐步提高基础养老金。将缴费年限和缴费金额与基础养老金提高挂钩,针对不同的缴费年限,按一定的标准增发基础养老金,鼓励参保人员及早参保和长期缴费,并适时按一定比例提高基础养老金标准。

(二)提高居民养老保险统筹层次

逐步实现省级统筹,有利于统一管理,实现待遇标准、收取、发放形式的一致性,有利于居民养老资金的安全和资金的保值增值。现阶段可以采取分步走的方式,比照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省级统筹模式,在参保政策、待遇水平、经办管理、调剂金等四个方面实现统一。在此基础上,先以盟(市)为单位,对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实行统筹管理,既有利于整合政策,为省级统筹奠定基础,也有利于在推行市级统筹的过程中,及时发现和解决提升统筹层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为实现省级统筹提供借鉴和参考,最终实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的省级统筹。

(三)加强管理,理顺体制,破解“征缴难”困局

一是建议由人社系统直接征收交到财政专户,地税部门不再承担征收职能,减少征缴环节。二是利用现代技术,创新直接缴费方式。自治区尝试开发智能软件实现通过参保人员智能手机直接缴费,保证了资金的安全,但是存在不能及时对账、边远农牧民没有手机或者没有信号的难题。今后要通过现代技术的应用,实现互联互通,实现直接缴费,保证社保资金安全及时入库。三是加强基层经办机构的建设。落实机构编制、人员设置、经费投入等,加强对经办人员和协理员的培训,逐步提高协理员的待遇。加强网络系统和信息化建设,通过升级服务器,加大网路硬件投入,确保系统通畅快速。

作者:李婷 单位:天津科技大学

第二篇: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层监管研究

近年来我国社会老龄化问题不断显现,人们将目光投向缴费标准低和缴费方式灵活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根据《中国社会保险发展年度报告2014》,我国2014年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50107万人,比上年增加0.7%,城乡居保基金收入2310亿元,较上年增加12.6%。累计基金结余3854亿元,比上年增长27.9%。然而由于城乡居保涉及人群复杂、资金管理链条长,风险点多,特别是县级以下经办机构由于人员素质、工作力量、管理手段等原因,是问题多发点,基层基金监管部门如何及时有效地监管养老保险基金成为我国社保事业发展中的重要课题。在构建科学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监管模式的基础上,通过改进和强化基层监管为我国养老基金保值增值提供保障,进而推动社会经济的长远发展。

一、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监管存在的问题

1.基层监管机制不健全

第一,基层监管部门间协调性不强。实践中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管理工作的规划性不强,基层部门间缺乏有效的衔接,先进的监管方式和理念在实际监管活动中还没有实现共享,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加之自2014年逐步开展城乡居保与职工养老保险互转、统筹地区间参保关系转移,进一步加大了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监管的难度。第二,基层监管人员专业性不强。城乡居保相关政策涉及面广,保险业务繁琐、数据量大,要求监管人员具备计算机、财务、审计等相关知识。而在基层监管部门中,由于基层基金监管岗位工作人员流动性大,岗位培训所费时日较长,导致养老保险监管工作难以持续发挥出监管的作用。第三,城乡居保基金监管机制手段单一。我国城乡居保基金的监管通常以定期报表和不定期的专项检查来实现,很难实现对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日常业务活动进行实时监控。第四,城乡居保基金监管信息化水平不高。当前在我国社保部门间、地区间还未建立起来有效的社保信息化系统,很难就相关社保信息和数据实现系统化的管理,而相应监管工作的主要内容只能是数据和信息的核实,进而给监管活动造成了阻碍。

2.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管理呈碎片化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和统筹以县为单位,由县级城乡居保经办机构分散管理保险基金,为了保障基金的安全,对基金的保值增值途径限定在定期存款和购买国债上。由于统筹层次低且管理分散,降低了我国城乡居保基金的规模,从而很难形成规模大、稳健的投资组合,基金的增值能力也非常低。

3.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监管法律不够健全

长期以来我国养老保险机构的工作重心一直是征缴养老保险金,忽略了核算和审查养老保险金、实现养老保险基金增值等工作,这种情况下建立的社会保险法律体系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第一,缺乏规范养老保险经办流程的法律。当前我国主要通过行政法规规范养老保险业务,而这些行政法规内容滞后、法律效力层级不高,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规范效果。为了促进养老保险事业的健康发展,我国相关立法部门应当根据当前养老保险发展实际和特点,将养老保险从参保到终止参保的业务流程纳入到法律规范范围,进而规范经办机构业务活动,为监管部门监管提供强有力的依据。第二,缺乏专门的社会保险基金管理法律。2014颁布的《社会保险法》进一步对社会保险基金进行了完善,但基金下拨、上缴等方面仍有很多需要规范的内容未被纳入。当前我国关于社保基金具体管理的规范都体现在条例和行政法规中,这就使得管理、发放、运营、收缴社保基金行为缺乏必要的法律支撑。这种情况下,我国养老保险金的监管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增加了社保基金运营和管理的风险。

二、加强我国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监管的措施

1.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监管的组织体系

第一,强化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应当不断深化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工作,明确监管部门及其职责,完善养老保险基金监管体制,在养老保险基金管理机构的内部监管的基础上,接受国家和社会监督。通过科学划分部门的责任,确保各项工作的有效落实,实现养老保险基金的全方位监管和运行。同时还应当建立相关部门间的定期交流机制,有效、科学、战略的开展养老保险基金监管。第二,强化国际合作,提升工作人员职业素养。强化和国际机构、企业的合作,认真学习和借鉴国际上监管养老保险基金的经验,并利用内部选拔和公开招聘等方式引入综合素质高、专业能力强的监管人员,进而提升基层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监管工作的水平。第三,完善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监管制度。根据我国实际情况,构建评价和监测养老保险基金风险的体系,在此基础上做好养老保险基金监管防范和预警工作。与此同时还应当合理设定养老保险基金的监管标准,强化基金运用投资全过程的监控,实现对养老保险基金全方位监管。第四,强化信息建设。首先是构建统一、规范的养老保险基金信息管理体系,进而获得准确的统计指标,从源头上强化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其次,责任机构应当创建养老保险信息传输系统、养老保险数据库,建立健全信息披露机制。最后,提升运用和研发基金管理软件的水平,将安全防范功能和管理功能作为开发的重点,保证信息系统运行的安全性和高效性。

2.拓展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监管的广度

经办机构要强化养老保险的宣传,让民众更加深入地了解养老保险,提升他们的参保热情,使我国养老保险基金规模不断增加。传统的城乡养老保险基金监管主要对城乡养老保险基金运作的关键环节进行监督,为了提升监管水平相关机构部门应当将监管活动扩大到城乡养老保险基金运作的全过程。

3.健全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监管的法律法规

在2014年人社部、财政部《城乡养老保险制度衔接暂行办法》中,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两种制度的衔接,实现了养老保险多层次、可持续发展,对于城乡养老保险的发展将会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2014年社会保险法将一些问题纳入到调整范围,但是对于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如何监管的问题规定却少之又少。立法部门应当加快立法进程,对我国城乡养老保险法律体系进行完善。应当构建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城乡养老保险法律体系,并尽快建立专门的城乡养老保险法律,解决城乡养老保险政策性文件效力层级低、规定不全面等问题。具体实践中,应当做到如下方面:对已经颁布的法律法规进行梳理和修订。其次,对我国当前的养老保险基金监管法律条文进行完善和补充。最后,进行养老保险基金管理实施细则的完善,通过管理质量评估体系的完善推动保险基金监管效率的提升。

三、结语

养老保险基金的运作和经营关系到我国养老保险事业的发展,一旦在运作中出现问题就会威胁养老保险基金的安全,进而造成国家和社会的损失,影响社会的稳定。所以相关部门应当给予养老保险基金监管充分的关注,深入分析和研究监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提升养老保险基金监管水平。本文分析了当前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监管中存在的问题,并据此探索了强化社保基金监管的措施,以求提升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的监管水平。但本文还存在一定局限,希望行业人员能够重视,通过提升养老保险基金管理的水平实现我国保险事业的健康稳定发展,进而为社会发展和稳定作出贡献。

作者:龚建芬 单位:威远县居保局

第三篇: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风险及防范

一、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弊端分析

(一)职工养老保险的实施范围狭窄

大多数是在国有企业中施行,集体企业与外资企业并没有严格执行职工养老保险制度,而私营企业的实行数量就更少了。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之后,各种不同类型的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但是,在职工养老保险方面要求不够严格,没有及时跟进,非国有企业职工无法正常享有养老保险权利,这也成为我国当前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二)养老保险社会化程度不高

我国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形成于计划经济时代,基本上是企业主办养老保险,形成了企业负担过多的状况。国有企业担负着职工的养老保险、工伤保险、疾病保险、伤亡保险等,增加了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造成负担过重的局面,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经营效益。伴随着经济社会的深入改革,原有养老保险制度已无法适应现实发展要求,各种问题和矛盾日益显露。 

(三)企业职工的自我保障意识还非常低

长期以来,我国城镇企业职工的退休金基本不用个人缴纳费用,全部是由企业负担,这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水平不相符。因此,企业的负担显得越来越重,而国有企业正是我国各个行业的骨干和中坚力量,所以对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造成一定影响。另一方面,由于个人无需缴纳养老保险费用,导致自我保障意识欠缺,此外还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职工依赖国家的思想。 

(四)企业原有的养老保险制度与当前社会保险的互助共济原则相悖

我国的社会保险机构是通过社会统筹的方式来征集保险费的,把所有参保单位和个人的保费集中起来形成一个社会保险基金,整个基金的运作是以互助共济为原则的。当前,各企业的养老保险负担不均,一些建厂早的老企业,由于退休职工比较多,因此负担非常重,而一些新办的企业,由于职工普遍年轻化,退休职工非常少,因此负担比较轻。在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竞争机制逐步被引进到企业中,特别是在养老保险方面企业不在同一个起点,造成老企业出现负重难行的局面。 

二、建立健全养老保险制度的必要性分析

(一)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进一步建立健全企业养老保险制度成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

推行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有助于企业更好地参与市场竞争,在发展中掌握更大的主动权,与其他企业平等的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社会保险是国家通过保险的形式对劳动者提供的一项保障措施,而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则是其中的一个重要项目,目的是保障企业职工退休以后的生活。这样可以使企业无需终身负担职工的生活,极大地减轻了企业的经营负担,有助于企业更好地发展。 

(二)完善的养老保险制度有助于企业劳动人事制度改革的推进

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不断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是发展的必然要求,现阶段,只有在全国形成一个统一的劳动人才市场,才能使人才的选用和辞退正常化,使机构的精简更加规范,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而实行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则是实现上述目标的根本要求。只有在完善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下,经济的改革才能不断深化,社会的发展才能更加稳定。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国家推行的一项基本政策,主要是通过全社会的力量建立一个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最终保障劳动者退休后的基本生活,有利于帮助职工解除后顾之忧,同时也帮助企业解除后顾之忧,促进社会的改革、稳定、发展。 

(三)大力实施养老保险制度能够有效缓解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危机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越来越严重,国家的养老费用投入越来越大,负担越来越重,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仍然沿用过去的企业保险制度,就显得不合时宜,也将会给企业造成难以承受的负担。实行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后,就能够提前建立一个养老保险基金,形成社会统筹储备运转,这样在面对人口老龄化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更加从容地应对了。 

(四)实行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也是国际社会采取的一致行为

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加快迈向世界的步伐,企业保险制度也必然要与国际接轨,采取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三、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措施探讨

(一)在企业中树立社会化养老新观念

通过社会统筹的方式保障企业职工的退休费用,有利于为企业减负,促进企业更加稳定健康地发展。随着国家社会的发展,我国初步完成了从企业养老保险向社会养老体系的改革,企业职工退休费用越来越大,必须通过全社会统筹的方式才能更好地运行。

(二)促进职工养老保险体系更加完善、更加科学

在社会养老保险体系下,企业职工的养老保险费用是由企业与职工共同负担的,企业通常是以职工的工资数额为参照,按照一定比例缴纳职工养老保险费用,同时个人也需要缴纳一部分养老保险费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国家逐步建立起更加完善的养老保险体系,由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养老保险、职工储蓄养老保险三个方面相结合。这样通过改革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可以促进职工养老保险体系更加完善、更加科学,在国家制定的缴费比例的基础上,有条件的企业和个人也可以适当调高缴纳费用。

(三)提高职工养老保险资金的管理水平

实行社会化养老保险制度后,所有缴纳的养老保险费用均转入社会保险管理机构的养老保险基金中,做到专项储存并保障专款专用,此时就需要加强对职工养老保险资金的管理,确保任何单位与个人不得擅动。另一方面还要改革养老金的计发办法,以前是按照职工退休前的工资比例来计算和发放养老金的,实行社会化养老保险制度后,个人养老金的给付数额是根据个人缴纳保险费年限、数额来确定的。 

(四)养老保险社会统筹层次须不断提高

随着经济的日益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职工的待遇标准必然是越来越高,而养老金的发放标准也只能提高不能降低,因此仅仅靠国家制定的基本养老保险标准,难以解决不断发展所要面临的问题,所以必须实行多层次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使职工在工作期间积累个人养老基金数额,这样才能保证在退休之后拿到更多的养老金,不至于降低生活标准。平等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而各企业的经济条件和发展水平具有一定的差别,一些实力较强的企业为了吸引人才,增加企业的凝聚力和竞争力,就会给予职工优厚的待遇,除了提供高额工资,还会在职工养老保险方面给予更多的照顾,这样又能进一步提供劳动生产力。

(五)建立多元化的企业职工养老保障制度

在实行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企业中,职工退休后能获得基本的养老保险待遇,因此能够保障退休后的正常生活,而在没有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的群体中,如果有企业的补充养老保险,也可以得到一定的退休保障。但是,补充养老基金的经办机构没有明确的规定,需要建立一个统一的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制度,并且实行商业化的经营模式。 

四、结语

本文分析了我国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问题,并对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进行了探讨。随着我国老龄化阶段的到来,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只有建立多元化的企业职工养老保险体系,才能保障职工老有所养。

参考文献:

[1]梁颖.我国城镇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对策[J].财经科学,2010(1).

作者:姜燕 单位:临西县社会保险事业管理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