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养老保险制度管理论文

时间:2022-06-12 04:07:00

学校养老保险制度管理论文

[摘要]中国高校长期以来执行带有强烈计划经济色彩的、国家统一的工资福利制度,社会保障制度还很不完善。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改革高校现行的退休养老制度成为必然。文章分析了高校现行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对策研究,提出构建多支柱、多层次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养老保险制度。

[关键词]高等学校;养老保险制度;概述;问题;对策

相对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而言,中国高校长期以来执行带有强烈计划经济色彩的、国家统一的工资福利制度,社会保障制度还很不完善,社会各界以及高校本身对形成有自己特色的、社会化的养老保险制度,更是缺乏深刻认识和理性思考,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一、我国高校养老保险制度概述

1955年12月29日,国务院颁布了《关于颁发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退休、退职、病假期间待遇等暂行办法和计算工作年限暂行规定的命令》,从此普遍实行了机关事业单位退休养老制度。高等学校作为事业单位也实行了该制度,并延续至今。

退休是一种制度安排,它是确定劳动者在一定年龄和一定条件下可以退出劳动力队伍并获得相应收入保障的制度。主要涉及的是退休条件、退休待遇和退休费调整等问题。

1.退休条件。1978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安置老弱病残于部的暂行办法》(国发[1978]104号)首次对党政机关、群众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包括高校)干部的退休条件作了规定。后虽作过调整,但变化不大,即:男年满60周岁,女年满55周岁,参加革命工作年限满10年;男年满50周岁,女年满45周岁,参加革命工作年限满10年,经过医院证明完全丧失工作能力的;因工致残,经过医院证明完全丧失工作能力的。

2.退休待遇。自1955年机关事业单位退休养老制度建立以来,国务院对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养老待遇进行了多次调整。2006年国务院印发《关于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计发离退休费等问题的实施办法》,规定2006年7月1日后离退休的人员,在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前,暂按下列办法计发退休费: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退休后的退休费按本人退休前岗位工资和薪级工资之和的一定比例计发。其中,工作年限满35年的,按90%计发;工作年限满30年不满35年的,按85%计发;工作年限满20年不满30年的,按80%计发。退休费的计发基数为本人离退休当月的职务(技术等级)工资和工资构成比例所规定的津贴两项之和。

3.退休费的调整。目前退休费的调整是随在职人员的工资调整而进行的,在职人员调整工资标准时,退休人员按比例增加退休费,缺乏独立科学的退休费调整机制。

二、我国高校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

我国现行的退休制度建立于20世纪50年代,是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随着形势的发展和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化,一些问题也日益突出表现出来,越来越不能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要。

1.高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缺失,阻碍了我国统一养老保险体系的建立。以武汉地区某高校为例,截至2007年3月,其在职教职工总计8246人,离退休人员5324人,约占在职人员的65%,高校离退休人员队伍的庞大可见一斑。高校离退休人员是我国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中一支重要力量,建立适合这些人特点的养老保险制度是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对加强政权建设,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目前,非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导致国家机关、高校等事业单位与企业之间、各地区高校之间养老待遇水平的差距加大,致使企业与机关事业单位同类退休人员之间的攀比、高校与高校之间的攀比近年来反映强烈,也引发了一些矛盾和问题。这些阻碍了国家养老保险制度的全面推进与改革,不利于健全和完善统一的社会养老保险体制,进一步推进机关、高校等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将成为必然。

2.退休经费来源单一,缺乏雄厚的长期的积累。长期以来,高校教师的离退休费一直由国家和高校统包,每年列入国家和高校财政预算,实行现收现付,没有建立基金积累制度。随着离退休人员的大量增加,养老保险需求不断提高,各级财政用于离退休人员的费用开支增长很快,负担越来越沉重,严重影响国民经济持久稳定发展和高校自身的发展。

3.教职工对养老保险社会化认识不足,自我保障意识淡薄。一方面,由于对高校养老保险社会化认识理解的片面性,以及对高校养老保险改革的高预期,高校教师对该项改革缺乏积极性,阻碍了高校养老保险社会化的改革;另一方面,由于没有建立个人缴费制度,退休费用由国家和学校统包,助长了高校教师依靠国家养老的思想,自我保障意识淡薄。

4.养老金给付结构不合理,缺乏适当调整机制。离退休费以离退休当月工资为基数,而这一时间点的工资并不能合理体现实际贡献。退休费计发5年或lO年一个档次,结构不合理,水平差距大。退休待遇随在职人员一起调整,缺乏适合退休人员自身特点的科学正常的调整机制,难以解决退休待遇与物价挂钩、与社会经济水平相适应的问题。

5.阻碍了高校自身的改革与发展。在国家对教育整体投入不足的情况下,退休人员的养老保险占用了大量资金,使高校的发展基金愈发紧张。以武汉某高校为例,其2007年人员经费预算为54,000万元,其中发放离退休金19,650万元,占人员总经费的36.39%;而离退休经费中国家财政拨款为7325万元,学校自己要负担62.7%的养老金,严重影响高校的发展。此外,高校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滞后,没有实行个人缴费和建立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制度的缺乏阻碍了高校内部分配制度的改革;人员流动时养老保险关系难以转移和衔接,制约了教师的合理流动,使人力资源不能实现优化配置,严重阻碍了高校全员聘任制改革的实施进程。三、对策研究

建立统一的社会化的高校养老保险制度已成为我们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总目标,高校退休养老制度的改革势在必行。

1.尽快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养老保险制度。改革高校现行离退休制度,尽快构建社会化的高校养老保险制度,有利于调整国家、学校和个人的分配关系,有利于社会养老保险金的筹集和积累,提高高校教职工的自我保障意识,建立健全的高校养老保险体系,进一步提高社会养老保险的保障功能。改革高校养老保险制度要充分考虑高校的性质和特点、资金有限和退休人员急剧增加的实情,兼顾国家、单位和个人三者的利益,兼顾目前利益和长远利益,既要保障教职工退休后的基本生活,又要有利于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社会的安定团结,要不断地探索和创新,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养老保险制度。

2.高校养老保险制度要充分体现高校教师的职业特色。高等学校是国家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与国家机关单位在财政经费来源上是统一的;高校教师担负着教学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的双重责任,要为国家培养下一代人才,为国家创新体系的建立和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同时教师资格的认定、聘用与管理的主体都是政府,这就决定了高校教师不可避免地具有公务员的色彩,带有“准公务员”的性质。此外,长期以来,高等学校作为事业单位其工资福利政策是与我国国家机关单位工资福利政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我们应当借鉴国家公务员的养老保险改革特色,参照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建立我国教师养老保险体系,充分体现高校教师的职业特色,保障高校教师的合法权益。

3.形成多支柱、多层次的高校养老保险特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教师养老保险制度应该形成多支柱、多层次的特点,坚持国家、地方、高校、个人共同负担的多支柱体系;坚持公共养老金、教师年金、个人储蓄等补充养老保险的多层次取向,即在保障公共养老金给付的基础上,根据地方和高校自身的财力情况建立教师年金制度,年金基金享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可以考虑退休后一次性发放;同时鼓励教师增加个人养老储蓄或参加商业人寿保险,逐步形成公共养老金、教师年金、个人储蓄和商业人寿保险三层次的高校教师养老保险体系。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关于教师年金制度的构建。教师年金制度应该是由政府统一制定政策并实施监管,采取多元经办的方式,不以盈利为目的的一项改善高校退休教职工生活的社会政策。简单地说,教师年金制度是政府给予政策支持,高校自主建设的养老保障项目;由教师与高校协商建立,基金由高校和教职工共同缴纳,可以委托金融机构进行市场管理和运营;计划替代率20%—30%左右,略高于企业年金替代率;政府为了减轻自身的经济和政治压力,对高校建立教师年金制度和教职工领取教师年金实行税收的优惠甚至是免税政策。

4.建立科学合理的养老金给付和调整机制。改变现有退休教师以工作年限和本人工资为主要依据的退休金计发办法,养老金给付实行与养老保险缴费年限和缴费额挂钩。改革后退休的人员,其基本养老金包括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两项合计替代率约为60%为宜;考虑到教师年金制度的建立,总的替代率预计达到80%—90%为宜,以保障退休教师的养老生活待遇水平。建立符合高校特点的基础养老金正常调节机制,寻求确切的调整依据,规定明确的调整参数,体现公平与效率原则,避免养老金发放平均化。

5.加强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减轻高校财政负担。减轻高校财政负担不能仅仅依靠国家拨款的增长,要进一步加强高校内部的管理体制改革。我们先看一组数据,武汉某高校教职工总数为8246人,其中院系4164人,工勤人员为1049人,机关和直属单位3033人。从这组数据中我们就可以看出,要减轻高校财政负担可以从高校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人手。

(1)进一步加强高校后勤社会化的改革,缩减学校财政的支出。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已经进行了几年,初见成效,但是目前仍有一部分所谓的服务型后勤没有按照市场规律运作。这部分人员仍然占据很大的比重,被戏称为“吃了皇粮吃杂粮”。所以现在的改革应该是逐步减少甚至断绝“皇粮”的供应,实现真正的社会化,这必将大大缩减学校财政的支出。

(2)精简机构,定岗定员,实行财务刚性预算。一方面,机关和直属单位人员庞杂,队伍规模偏大,要进一步精简机构,实行定岗定员,控制规模的进一步增长,实现自然减员;另一方面,对于机关和直属单位要严格实行财务刚性预算,提高职能部门负责人的理财意识和理财水平,花小钱办大事;同时要大力提倡节约,减少铺张浪费,缩减各类宴请的开支,控制各类会议的规模和规格,杜绝利用公款进行所谓的春游和秋游活动等等。

(3)转化高等学校校医院职责,探索高校辅助护理保险制度。从某种角度讲,老年人的养老保障也可以部分的由辅助的社会化的护理保险制度来替代,将部分养老保障实现从现金支付的方式到护理保险制度的转变,而不仅仅拘泥于现金支付的形式,相对缓解养老金支付的压力。根据中国的国情,独生子女政策使家庭养老和护理逐渐弱化,部分老龄人缺少护理和照顾成为必然,社会化的辅助护理保险制度的存在具有充分的社会背景和市场需求。

在高校探索实施辅助护理保险制度的条件相对比较充分。在进一步完善高校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前提下,逐渐将校医院的职责实现转化,在基本不需要重大投入的情况下即可以得到基建设施、医疗设备、技术人员等方面的保障,从而使校医院实现从以治疗为主到以护理为主的职责转化。在此基础上,注意多元化、多渠道筹措资金,在高校和被护理者个人出资基础上,同时吸纳社会资金,接受校友的捐赠等。也可以成立大学生青年志愿团,为高校退休老龄教师提供基本生活护理,一方面,可以发挥退休老教师的余热,给青年学生以学术指导和人生价值观的引导;另一方面,也可以将此作为大学生勤工助学的一种途径,支持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可谓一举多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