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保标准化体系建设探讨

时间:2022-02-10 04:54:00

社保标准化体系建设探讨

全国社会保险标准委员会于2009年7月30日成立了,这是一个里程碑,标志着中国社会保险将进入标准化发展轨道。

标准化就是在专业性的基础上更加关注体系建设与相关领域的对接,具有相对开放的特征。标准化建设,就是要按照确定的标准体系进行工作检查和绩效评价,以提高组织各项工作能力。

党的十七大以来,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都把关注民生提到了更加突出更加重要的位置,作为建设服务型政府重要组成部分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要不断提升执行能力和服务能力,就必须重视管理标准化,制定和实施社会保险经办、管理标准,使之成为国家公共管理服务标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推进社会保险标准化意义重大

近年来,随着社会保险业务量剧增,业务交叉重叠多,复杂程度较高,管理难度加大。使社会保险经办能力不足,高度分散细化的管理体制,以及群众对管理服务的不满意问题,如:考核征缴率高低,涉及缴费基数、应缴费额和实缴费额,可不同地区不同标准,解释完全不同;还有当期补缴费额按不按当期实缴费额考核。以及保险关系转移难,异地医疗费用结算难等问题,可以说都与缺乏标准和标准化管理缺失有直接关系。在这种背景下,不同地区社会保险公共服务能力可比性很差,绩效考核工作难以执行。

要强化公共服务能力,不断改善服务水平和质量,提升服务绩效和公信力,就必须实现由经验型服务向标准化服务转变。社会保险工作不仅政策性强,而且程序性也很强,这就在客观上客观上具备了进行标准化作业并实现最佳秩序的条件。同时,通过制定社会保险标准,开展社会保险标准化建设,还能更好地评价社会保险工作的绩效,支持科学决策,推进社会保险事业科学发展。其次,我国社会保障事业已经进入需要标准化管理和服务的新阶段。党的十六大以来,社会保障事业进入到统筹城乡的创新阶段,社会保险项目向农村和城镇非从业居民扩展,正在走向全面覆盖、综合配套、统一管理。面对数以亿计的参保对象,要通过服务工作的标准化满足他们对社会保险公共服务的需求,为其提供“统一的、可追溯的和可检验的”服务,实现“记录一生、跟踪一生、保障一生、服务一生”,并努力提高服务效率,降低管理成本。再其次,社会保险标准化是实现管理规范化和信息化的基础。

二、对社会保险标准化体系建设的建议

2005年《国务院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各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要完善管理制度,制定技术标准,规范业务流程,实现规范化、信息化、和专业化管理。这是第一次把技术标准理念引入社会保险经办管理中,第一次把建立技术标准,实施标准化管理作为中央的宏观政策和要求加以推行。

近几年来,各地都在陆续探索社会保险的标准化建设。(1)陕西省社会保险管理局率先在全国养老保险省级统筹模式下开展了标准化工作的探索,建立了包括基础标准、管理标准和技术标准等内容在内的标准体系;(2)江苏省淮安市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中心将ISO9000管理标准体系引入社会保险服务领域,率先通过了ISO9001管理质量标准认证;(3)吉林省积极开展标准化经办服务大厅、标准化档案管理中心、标准化社区服务窗口的创建工作。

这些实践都为社会保险的标准化建设提供了非常宝贵的经验。

因此社会保险标准化体系建设应按照“先易后难,先程序后机构”的原则,先制定国家社会保险标准化体系,再形成国家标准、地方标准和单位标准。并采取“国家统一”和“地方差异”相结合的方式逐步推进。

一是国家可以考虑研究制定社保经办服务的基础标准、技术标准和服务标准。主要包括:对于各级社保经办机构的名称、社保经办服务所使用的术语以及标志等内容可以考虑制定基础标准;对于社保经办服务体系中需要协调统一的技术事项,涉及未来提高统筹层次目标中社会保险关系可转移、可接续的相关信息技术等内容可以考虑制定技术标准;对于涉及社保经办服务活动的服务人员仪表、语言、态度和行为,服务设施、安全、卫生,以及服务质量等内容可以考虑制定服务标准。

二是各地可以结合具体的工作实际探索制定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由于各地的管理体制和经办服务机构设置存在较大差异,而这些情况又决定着社保经办工作的业务管理和工作流程,对这部分内容目前还不适宜制定全国统一的标准,但国家应该指导并鼓励各地社保经办机构对经办体系中需要协调统一的管理事项、业务流程中的关键环节和服务人员的资格能力等内容探索制定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

只有真正构建起一个结构合理、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科学适用的社会保险标准化体系,才能把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社会保险服务、评价、管理等领域的全过程纳入标准化管理的轨道,实现对关键环节和关键因素的有效监控,以标准化工作提升社会保险公共服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