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业支持农村精准扶贫探讨

时间:2022-10-31 11:16:36

保险业支持农村精准扶贫探讨

摘要: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中国保险业发展迅速,随着其规模与影响力的不断扩大,保险业在建设和谐社会,服务“三农”以及补充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的作用得到不断深化。保险作为规避风险的金融产物,其基本职能是损失赔偿和经济给付,派生职能包括防灾减损和资金融通。而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把扶贫开发工作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大力实施精准扶贫。保险所具有的职能正好契合着精准扶贫的理念,可见保险在扶贫工作中可以大有作为。该文基于精准扶贫背景下,探究保险业在支持农村扶贫工作的有关内容,主要从保险扶贫的必要性、优势、发展现状及发展建议四方面展开,以期对保险扶贫领域提供有价值的探索。

关键词:保险;保险扶贫;精准扶贫

随着“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使我国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的目标要求,我国的扶贫工作已到了攻坚拔寨的关键时期,[1]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国务院扶贫办的《中国扶贫开发报告2016》(扶贫蓝皮书)显示,按照2010年价格,农民年人均纯收入2300元扶贫标准,农村贫困人口从1978年的7.7亿人减少到2015年的5575万人,减少了92.8%,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实现的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速度最快的大规模减贫”[2]。虽然总体扶贫态势良好,但是扶贫对象规模仍旧庞大,相对贫困以及返贫现象时有发生,扶贫工作任务仍旧艰巨。保险凭借自身职能在支持扶贫开发工作上独具优势,当下保险扶贫成为保险政策的热点问题之一,并且中国保监会与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赴多省调研于2016年6月联合下发了《关于做好保险业助推脱贫攻坚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要充分发挥保险行业体制机制优势,履行扶贫开发社会责任,全面加强和提升保险业助推脱贫攻坚能力,助力‘十三五’扶贫开发工作目标如期实现”。《意见》重点指出保险与扶贫工作的五大对接方面,即农业保险、健康保险、民生保险、产业脱贫保险、教育脱贫保险,明确了保险机构在保险助推扶贫开发的主体地位,为保险业支持精准扶贫工作描绘了完整蓝图,可见保险扶贫已然要在脱贫攻坚之战中大展身手[3]。虽然保险扶贫是近几年才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但其实保险早就作为扶贫手段出现在国际舞台上。世界上有近100多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探索用保险为低收入群体提供基本保障。如印度、孟加拉国等国家运用小额保险,以低廉的保费服务低收入群体,为其提供基本的风险保障,小额保险的实施降低了低收入者因为遭遇风险事故返贫的可能性,这在一定程度上看出保险扶贫在印度等国家取得了不错的成效[4]。因此,研究我国的保险扶贫,探索我国保险扶贫的现状问题,提出解决方法,不仅能使我国扶贫事业更加稳固发展,而且对我国农村的金融业的发展也具有重大意义。

1保险业支持农村精准扶贫的必要性和意义

精准扶贫是与粗放扶贫相对应的一个概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精准扶贫”的重要思想最早是在2013年11月,到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作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而后在贵州又讲了六个精准,“对象要精准、项目安排要精准、资金使用要精准、措施到位要精准、因村派人要精准、脱贫成效要精准”,更好地推进共同富裕的发展。而保险业作为规避风险的专业机构,在向贫困地区提供风险保障上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1.1保险业支持精准扶贫是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履行社会责任的需要。2011年国务院的《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以下简称《纲要》)是对今后扶贫工作的多方面部署。首先,《纲要》中指出的“部门协作,合力推进”原则说明了脱贫工作需要多方力量的共同发力,结合自身的职能把改善贫困地区条件与作为本部门的工作任务之一,合力推动扶贫事业的发展。而保险扶贫正是贯彻这一精神,保险机构在农村推行惠农的保险产品,与政府支持相结合,为贫困地区脱贫事业多方发力,符合中央的要求。其次,保险扶贫是扶贫机制创新下的产物。《纲要》中提出的“改革创新,扩大开放”的原则要求扶贫手段应适应经济发展要求,创新扶贫手段。而本身金融扶贫就是一项创新化的扶贫手段,保险作为一项最常见的金融工具之一,毫无疑问保险扶贫同样也能为扶贫工作注入新鲜血液。最后,保险扶贫是落实中央对保险企业的要求。《纲要》中明确指出“社会帮扶,共同致富”的原则,即要求社会各界参与扶贫。近年来,保险业在改革发展中“勇担责任、服务大局、团结协作、为民分忧”的行业精神逐步展现[5]。倡导“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以服务社会为企业己任,而农村扶贫开发为保险业承担社会责任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1.2保险业支持精准扶贫是开拓市场,促进行业发展的需要。传统的商业保险一直把客户定位在中高收入群体中,随着市场中保险主体的不断增加,中高收入群体市场竞争不仅越来越激烈并且日趋饱和。因此,此时需要开拓新的市场以保证保险公司的发展需要。并且,随着扶贫工作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脱贫农民群体渴望拥有自身经济所能承担的保险产品来规避一些突发状况带来的风险,以免导致因各类风险使自身重返贫困。根据需求供给理论来看,在农村地区已逐渐形成一定的保险需求,而需求产生供给。在此背景下,保险公司已经意识到必须要进一步细分市场,往以往所忽视的农村市场进军。通过对产品的开发设计,提供符合农村地区实际购买力所能承担的保险产品,不仅体现保险公司的社会责任,而且也是保险行业开拓新的市场的必然要求。并且,通过在农村开展各项保险服务,在农村地区建立庞大的客户群体,能够在农村地区培养购买保险规避风险的文化风气,潜移默化的影响农村市场的客户群,使农村市场得到有效发展,从而促进行业的发展。1.3保险业支持精准扶贫是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需要。从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内容来看,我国传统的农村保障体系主要由农村养老保险和“新农合”构成,这两项虽已取得重大成效,但是尚存在着农民看病难,看病贵,保障水平低的问题。而农民也还面临着意外伤害风险,财产损失风险,农业生产风险等,当面临这些风险时,因为农民收入水平低,往往应对能力不足,导致因灾致贫,因病致贫。由此看来,针对农民的保障问题还有很多方面需要提供。而保险业通过提供保费低、流程简单且针对特定风险的保险产品,助力农村地区的保障工作,正好填补了农村保障体系中的空缺。从农村保障体系的参与者来看,主要是从政府提供为主,而理论上最佳的保障体系模式应当是“政府+企业+个人”。因为单凭政府力量很难使社会保障落实到每个农民身上,而三方合力,可以互相弥补缺漏从而使保障更充分。保险扶贫,是以保险公司提供保险产品,农民自愿购买,政府提供相应补贴的模式,既能针对性地满足农民的需要,又能以自身能承担得起的低廉价格购买到保险产品,从而弥补了单纯由政府或保险行业提供社会保障的不足,提高了保障水平。1.4保险的费率杠杆作用可放大扶贫资金的效用。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不断深入,中央与地方财政对扶贫领域的资金供给不断加大,有利的保障了脱贫成效。但是,从各地的扶贫资金使用情况上看,在资源配置方面还存在着进一步优化的空间。而保险具有的费率杠杆作用,可以更好的提高扶贫资金的效能[6]。财政以补贴的方式使在农村推行的保险产品以低廉的价格为农民所购买,这不仅使财政资金的投入普及范围扩大,由于通过保险职能也使得产出的经济效益加大。通过大数法则和风险分散机制,保险可以放大财政资金的放大效应。以农房保险为例,财政资金补贴1000万就能使2000万的农民得到保障,总的风险金额可高达2000亿。这大大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能与资源配置水平。1.5保险的资金融通功能能有效激发农村金融活力。由于农民的资产单一,可担保物少的原因,信贷部门不愿贷款给农民,从而使其止步在缺少资金扩大农作物生产规模前。而保险行业在支持扶贫工作上,考虑将农民产业也纳入保险体系中,推出农产品保险,小额信贷保证保险等多种助力农民生产的保险产品,实现银保互动,实现农民贷得到款,信贷部门愿意贷款的良性互动,保险机制的加入,有利于优化农村的信贷环境,从而优化农村的金融环境[6]。

2保险业支持农村精准扶贫工作的现状分析

2.1发展农业保险,助力农业保障工作。农业保险一直以来是中央惠农政策的一项重要举措,旨在帮助农民转移农业风险,保障农民在农业方面的收入稳定,防止因农业灾害而致贫、返贫。根据保监会的相关数据显示,2015年整个农业保险提供的风险保障达到1.9万亿元,2016年1-9月份提供的风险保障是1.36万亿元,2015年支付赔款达到了260亿人民币,2016年支付赔款已达200亿人民币,至2016年,受惠的农户已经达到了2290万户次,大部分都是贫困的农户。除此之外,开发备案了地方特色的农险产品792个,扶贫专项的保险产品48个。如福建省由于地处东南沿海地区,每年平均会遭受5次的台风袭击,且由于地处丘陵地段,易发生地质灾害。福建省基于此省情出发,在全国率先推出农村住房保险、渔工责任保险、渔船保险、水稻种植保险和森林火灾保险等5个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在2015年间,福建省仅在农险试点中就累计赔款支出2.8亿元,极大地推动农业保险的发展。2.2发展大病保险,助力健康保障工作。针对贫困群体致贫的原因调查,有研究指出因病致贫是第一大致贫原因,在全国建档贫困户中,此比例就高达44.1%,可见贫困群体对于健康权益的保障需求是极其巨大的。在提供基本医保的基础上,通过商业保险机构承办大病保险的方式,对贫困人口医疗费用给予进一步的支持。根据保监会的数据统计,目前大病保险已经普及9.2亿城乡居民,超过700万人直接受益。在多个贫困地区贫困人口还可以购买补充医疗保险,进一步加强了扶贫对象的医疗保障。2.3发展民生保险,助力民生保障工作。当前不论是城镇社会保障制度下还是农村保障制度下,对于意外伤害风险的关注都不大,而在致贫因素中,因意外致贫、返贫的情况也很严峻。针对意外伤害这一制度上的短板,保险业针对扶贫人口,推出适合于贫困人口的小额人身保险,保障其在日常劳作中意外伤害、意外疾病等突发情况的需求。而此种小额人身保险,保费低廉且针对性强,在实际运作中也吸纳了相当多的参保人员。2.4发展保证保险,助力资金保障工作。在农村地区农民在需要资金发展产业时往往会遇到贷款难、贷款贵的“拦路虎”,而这情况也严重阻碍了农村产业发展,影响贫困地区脱贫。针对这个问题,商业保险机构推出小额贷款保证保险、借款人意外伤害保险、保单质押等产品来保障农户信贷安全,而有了这重保障,不仅使贫困人员贷得起款,也使得信贷机构愿意贷款给农民。通过保险在中间的担保功效,推动金融资源向贫困地区投放,促进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

3保险业支持农村精准扶贫工作面临的问题与困境

3.1农民的保险意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受传统文化和经济条件的影响,绝大多数的农民还是习惯性的自己承担风险,不愿提前为可能发生的风险买单,他们认为这是多余的支出。并且,保险因为是在事故发生后赔偿,他们认为买了保险似乎在诅咒自己发生灾害,这是件不吉利的事。因此受这些落后思想的影响,他们的投保意愿不高,对保险的认可度不强,特别是在有些贫困地区,保险行业只能通过与政府合作才能勉强让贫困户投保,但往往这种类型的保险赔款力度也不大。因此,农民的保险意识不强是保险业加大支持力度的阻碍因素[7]。3.2贫困地区保险的有效供给不足。虽然上文中提到近年来保险业已加强在农村地区的保险业务开发,但是相对而言,在农村地区真正供给的保险产品相较于农民风险需求来说确是远远不够的。并且,进入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的保险机构往往只有几家国内比较大型的保险企业,因此易造成提供的产品过于单一的情况。这样既不利于保险行业服务质量的提升,也不利于其创新发展[8]。3.3保费补贴监管存在漏洞。我国一些重要的农业保险险种,是受中央、省、县三级财政补贴的,政府补贴保费的比例在80%左右。然而,在实际运作中,一些基层政府与保险公司串通,以为农户代缴保费为名套取国家财政惠农补贴资金。而这不仅使贫困农户的实际投保金额缩减,影响了其利益保障,而且为基层政府与保险行业腐败滋生提供了温床,严重影响了基层风气。3.4农村保险的规制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由于农村保险一直以来发展较缓,因此对于这块的法制建设也相对迟缓。虽然近些年开始重视农村保险行业的法制法规建设,但相对于城镇的保险行业制度来说,农村保险的法制建设尚存在有待健全的地方。对于各项优惠政策的落实情况,对于保险行业有序发展的监管以及受保农民的利益保障的法规问题都有待进一步的优化。

4保险业助力农村精准扶贫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4.1营造农村保险的发展氛围由。于农村低收入群体长期对保险没什么意识,甚至有些存在着偏见,这就需要加强对农村保险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农民对扶贫领域中的保险产品的认识。其次,保险公司也须意识到在农村推销保险产品的复杂性,因而不能依靠传统的营销方式,需要保险公司自身创新方式。需做好在农村开展保险教育活动是场持久战的心理准备,不能急功近利,也不可半途而废,应循序渐进稳固推进。最后,采取多种措施切实提高贫困地区农民的收入,农民手中可支配收入提高了,购买保险也会列入支出计划。4.2构建多层次的产品供给体系。首先需要明确在保险扶贫中应以保险公司为主体的商业化运作模式作为主导地位,这样才能够充分发挥保险公司在技术、资源、管理等方面的优势,从而降低运行成本。其次,推动政府支持,有了政府支持,一方面可使得保险产品的销售难度降低;另一方面,在政府的监管下也可保证农村保险良性发展。最后,发展多主体合作模式,增进与当地的金融机构合作,由于当地的金融机构长期驻扎在本地,与当地农户接触时间长,业务关系密切,与其合作不仅解决了销售渠道与客户群体的问题,也能降低相应的各项成本。4.3促进农村保险险种与服务的创新。由于农村地区的农民大多文化程度不高,对于条款太复杂、保险流程太繁琐的保险产品大多不喜欢购买。这就要求保险行业需进一步加强产品创新的工作,开发出适应农村地区实际情况的,且能被大多数农民所接受的产品。这不仅是提升保险行业的服务水平,更是有利于保险行业加快产业升级的有效措施。4.4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培养工作。目前人才紧缺是整个保险业普遍的一个现象,因此在农村市场方面大多数的保险机构投入的专业人员都不多,甚至于委托村民来销售保险,这就容易造成农村保险服务水平低下。而这就需要保险公司重视人才队伍的建设工作。首先,尽可能的在农村地区投放专业素养高的专业人才;其次,在农村地区可选取一些文化水平较高的农民组成营销队伍,对其进行系统的培训,加强保险方面的知识教育。这样不仅能够缓解保险机构的用人紧张问题,还能给村民创造就业机会,增加他们的收入。4.5进一步健全农村保险法制建设。需进一步完善现行农村保险的相关法规和政策,将农村保险的发展纳入法制化轨道。良好的法律环境能够使保险业在农村地区有序健康的发展,并且能够通过法律为投保农民增加制度保障,使其更加放心的购买保险产品。通过加大监管力度,能够有效的防止农民与保险机构发生利益冲突,保障保险行业在农村地区的规范化运行。4.6提高财政对保费补贴的比例,优化扶贫资金投入结构。对于尚未脱贫的贫困县可对其主要的农业保险产品实行全额保费补贴,扩大保费补贴险种,不仅使贫困群体真正受益,提高其保障水平,也能有效激励保险行业对扶贫领域的投入。可将扶贫资金适当转化为农民的保险保费,发挥保险的杠杆作用,体现财政扶贫效果[9]。

作者:魏诗晴 单位:福建农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新华社.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召开[J].中国扶贫,2015(23):4-7.

[2]高峰.扶贫依然是一场攻坚战[J].前进,2015(5):58.

[3]吕岩.保险扶贫,贵在“准”字[J].金融博览,2016(18):54-56.

[4]湖南保监局课题组.湖南农村小额保险发展对策研究[J].金融经济,2012(6):38-40.

[5]廖新年.商业保险支持农村扶贫开发初探[J].保险职业学院学报,2012,26(3):44-46.

[6]曹晨光.农村金融供给:一个基于制度经济学的分析视角[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7(8):67-69.

[7]罗皓,郭红卫.论我国农村保险的现状与发展对策[J].乡镇经济,2006(3):23-25.

[8]杨思思,郝志军,张增显,等.我国农村保险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J].西南金融,2009(5):46-47.

[9]辛波,于淑俐.对我国政府农村财政扶贫资金效率的分析[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9,23(2):6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