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险问题及措施

时间:2022-07-26 01:44:04

农业险问题及措施

从2008年起,黑龙江省被国家纳入农业保险试点范围,采取商业保险公司与各级政府联办共保的形式,积极探索农业保险发展的有效途径,逐步建立起覆盖全省的农业风险防范体系,为全省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保障。据统计资料显示,2011年黑龙江省农业保险保费收入16.41亿元,同比增长17.29%。其中,政策性种植业保险承保面积6758万亩,同比增长11.05%,覆盖率37.13%,较上年同期提高3.53个百分点。2011年,全省种植业保险赔款4.86亿元,受益农户达30.59万户次。经过近几年的发展,逐步呈现一些问题,本文详细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探寻解决措施。

1存在的问题

作为农业大省的黑龙江省,随着自然环境的逐步恶化,灾害频繁,对农业保险的需求不断增加。但是在近几年的农业保险的发展过程中,逐步暴露出一些问题。

1.1从保险公司的角度分析

1.1.1保险标的分散,农业保险点多、线长、面广,经营分散黑龙江省地域广阔,农村交通不便,开展农业保险工作存在一定的困难,逐户承保和逐地块查勘等方面有一定难度。

1.1.2经营方式单一目前农业保险公司开展的业务品种较为单一,主要是在垦区推行“互助共济,风险共担”的互助式保险模式。

1.1.3逆选择现象普遍存在在农业保险投保期间,农民往往选择性地参保,有目的地投保风险较大的标的,使危险集中。大量逆选择行为导致保险公司赔偿金额剧增,农业保险发展资金周转困难。

1.1.4农业巨灾风险难以规避一般性的商业保险可规避“巨大风险”,一般约定战争、骚乱、核爆炸、地震,甚至酒驾等均不属于保险责任。农业生产的风险主要来自自然灾害,而自然灾害有不规则性、突发性、损失巨大等特点,“特大灾难性事故不会发生”这一可保条件不能满足,从而使农业保险的超赔风险始终伴随左右。

1.1.5农业保险信息不对称从保险公司的角度考虑,保险公司无法详细准确地了解农民参保的实际信息,如种了几块地,每块地种什么品种,地块的名称、位置、边界四至,每块地的品质特征及风险程度等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黑龙江省地域广阔,信息量大,且保险标的处于动态中,保险公司的工作人员无法在短时间内掌握详细信息。

1.1.6农业保险专业性强,人才匮乏农业保险工作涉及农学中的植物学、畜牧学以及气象学、经济学等多种学科,需要专业人才支撑。但目前黑龙江省农业保险的现状是,有丰富的农业保险实际经验的专业人才匮乏。这给大规模开展农业保险业务带来许多困难。

1.2从农民的角度考虑

1.2.1农民缺乏风险意识,对农业保险认识不足几千年来传统思想影响,农民普遍存在靠天吃饭的想法,在农业保险推广的过程中甚至有农民认为这是向农民变相收费。农业保险的发展是渐进的过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农业保险从建立到制度完善,花了近50年的时间,而我们农业保险工作刚刚起步,需要花时间和精力来完善。

1.2.2农业保险的高费用与农民的低收入之间的矛盾其一,农业生产受自热条件影响较大,有受灾害频繁、广泛的特点,保险的费用与费率不可能减低。其二,黑龙江省地广人希,农户与农作物种植地块分散。目前保险公司仅在县一级设置,且县级保险公司工作人员不多,无力深入乡村开展保险工作。若深入乡村,交通不便,业务成本增加,增加的成本势必转移到农民身上。其三,借鉴国外发展农业保险的经验,农作物保险的费率一般在2%—15%之间,高于其他财产保险。而投保人是农民,农民的可支配收入相对较低,缺乏投保的支付能力。农业保险的高费用、高费率与农民的低收入之间的矛盾,成为农业保险工作进一步推进的主要障碍之一。

1.2.3缺乏法律法规支撑一方面,缺乏法律的支撑。目前我国尚无明确的关于农业保险的法律法规,仅《保险法》第150条有“国家支持发展为农业生产服务的保险事业,农业保险由法律、行政法规另行规定”。这不足以支持农业保险工作。二是缺乏强硬的政策支持。发达国家的农业保险充分利用财政与金融政策手段,结合市场机制,大力支持农业保险,确保农民利益得到有效保障。目前农业保险试点工作以政府的红头文件为支撑,但是地方财政保费补贴不具有可持续性、部门之间难以协调,不能有效地推进政策性保险工作,削弱了农业保险的吸引力,导致农民对投保农业保险缺乏积极性。

1.2.4经营管理的影响农业生产的特点决定,农业保险的经营中存在管理问题。一是定赔理赔工作难。农业保险的标的都是有生命的动植物,标的价格在不断变化,赔付应根据灾害发生的价值计算,但要正确估测损失程度,预测未来的产量、产品质量以及产品未来的市场价格较难,保险公司的赔付与农民的需要存在一定的差距。二是道德风险防范难。从农民的角度考虑,农业保险的保险利益是一件难以事先确定的预期收益,因此农业灾害损失中的道德风险因素分辨较难。作为被保险人的农民是弱势群体,由于信息不对称,农民保险知识有限,容易出现交保险容易而理赔困难的情况,影响农业保险工作的推进。

2解决措施

面对黑龙江省农业保险推行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2.1从政府的角度考虑

2.1.1加快立法工作专业的农业保险法是农业保险工作顺利有效快速发展的有力保障,应尽快制定农业保险法及其实施细则,保证农业保险体系的建立和保险业务的协调运作。

2.1.2加强政府对农业保险的支持力度农业保险具有非盈利的性质,借鉴其他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农业保险的发展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双重支撑。就政府的宏观调控,主要有两点,一是建立财政补贴制度。如黑龙江省,应根据黑龙江省的农业生产情况和省级政府的财政支付能力,在现有补贴范围的基础上,加大对农业保险费补贴的投入。二是提供税收优惠。因农业保险的非盈利性,发达国家都对农业保险经营者实行免税政策。可借鉴此经验,减免经营农险的保险机构的所得税及其他税种,提高保险机构经营农业保险的积极性。

2.1.3建立巨灾风险分散转移机制自然灾害是农业生产面临的主要风险。自然灾害发生有时间和空间的高度相关性,保险公司无法分散风险,经营风险较大。因此,笔者建议建立巨灾风险分散转移机制。一是建立再保险机制。应建立政策性农业再保险公司,最大限度分散农业保险的风险。二是建立农业保险风险基金。基金主要由国家、主管部门与保险公司共同出资组成一旦出现巨灾补偿,除了利用再保险机制转移风险外,剩余部分可通过农业保险风险基金来弥补保险公司因巨灾风险的亏损。以上两种方法,可增加保险公司的效能,保险公司无后顾之忧,可分出精力开发更多灵活有效的保险险种,促进农业保险业的发展。

2.1.4加大对农民的宣传力度对于几千年来靠天吃饭的农民来说,农业保险是从国外借鉴过来的新鲜事物,农民需要一定的时间来接受。笔者建议,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方式,加大农业保险的宣传力度。一是通过广播电视系统、墙体广告、文化下乡等文化娱乐形式,大范围宣传农险保障意识,使农民对农业保险的作用和功能有一个直观和正确的认识。二是宣传到村,保险公司定期或不定期开展主题宣传活动,县级公司要宣传到位,深入村镇,增加宣传力度,提升保险公司的形象和服务。三是结合已经发生的、有一定影响力的重大农险理赔事件进行宣传,使农民对农业保险有一个理性的认识。

2.2从保险公司的角度考虑

2.2.1健全农业保险经营模式作为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黑龙江省农业保险需求巨大,应建立完善多元化的经营主体。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发展经验,探索多种形式的农业保险。如上海的“安信模式”、吉林省的“安华模式”、浙江省的“共保体”模式以及法国的“安盟模式”等,借鉴这些模式的有利部分,并结合黑龙江省的实际,探索由政府成立非营利性的专业农业保险公司,通过政府推动、政策支持、商业化运作的经营模式,不断提高农业保险的经营管理水平。

2.2.2建立灵活多样的投保机制农业生产中,农户更倾向于投资高风险的标的,在自愿投保的前提下,逆选择就难以避免,增加了赔付率。可以借鉴车船险的经验,实行强制投保和自愿投保相结合的方式。对重要农产品实行强制保险,以减少逆选择和营销费用,扩大农业保险的覆盖面。而对附加值较高的农副业产品,可采取自愿投保的方式。灵活多样的投保机制,需要以政府的财政支持为基础,如强制性保险部分,需要政府予以一定的补贴。

2.2.3加强对农业保险人的培训和管理黑龙江省农村地域辽阔,县、乡、村分散,农业保险服务需求量大,需要大量的农险人来开展业务。保险公司需要对农险人进行上岗前培训,加强管理。一是农业保险人的农村化、本土化,在县级公司重点培养镇村级农险人。二是加强对农业保险人的培训。制定并实施强有力的人才培养及储备战略,多层次、多渠道地挖掘农业保险人才,提供业务培训,通过农业保险人细致的营销工作,提高农户对农业保险产品和保险公司的接受度。三是加强对农险人员的管理。制定并严格执行符合农村实际的农险人业务管理和业绩考核办法。

2.3从农民的角度考虑

2.3.1增强参保意识,获得保险利益农民投保农业保险,运用保险机制转移农业风险是大势所趋。在农业保险及养老、医疗保险逐步普及后,农民投保意识逐渐增强。农民是农业保险的直接参与者和受益者,应根据农业保险的费率缴纳保费。同时,农民可通过多种途径分摊保险成本。一是由政府补贴农民部分保费,另一个则是农民将一部分保险费通过市场价格转嫁给消费者。

2.3.2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社,降低保险成本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目前,农业专业合作社在黑龙江省广大农村生根发芽,已获得了较大的发展。以农业专业合作社的身份代替单个农户投保保险,可增强农民与保险公司的谈判能力,维护农民利益。同时,团体保险可降低道德风险和心理风险,节约保险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