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怔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7 18:38:15

特怔范文篇1

[关键词]数字产品;电子商务;课税;税制改革

1电子商务课税研究的现状

目前,对数字产品电子商务进行课税的研究,绝大多数研究者(包括官方观点)都是主张不开征新税,而沿用现在的税制。在这一共识的基础上,对如何适用现行税制,即征收哪种税,则产生了严重的分歧。比如,在电子商务环境下,网上提供的数字产品(如计算机软件),究竟是有形货物、劳务服务,还是特许权转让?有形货物适用增值税,劳务服务、特许权转让则适用于营业税。

已有的观点及理由如下:

1.1认为是销售货物,应征增值税

此类研究者认为,通过网络直接发送或下载的数字产品(如电子书刊、音乐和影像等),在流转税属性上与其有形的形式,在功能用途上基本相同,在税收上应该与其有形的形式同样对待,视同货物销售,征收增值税。

1.2认为是网络服务或授权行为,应征营业税

认为在线交易中,卖方提供的并非是有形的货物,而是无形的数字产品,或者是转让、许可使用数据资料著作权的行为,应该像无形劳务或特许权转让一样对待,征收营业税。

1.3认为应该区别对待

持此种观点者认为,数字产品的性质介于有形货物和服务之间,应分类区别对待。其中像计算机软件、电子书籍等,尽管是通过网络传输,也应认定为有形货物销售。至于音乐、影像和动画之类的数字产品,依据消费者是否能通过网络合法下载并可永久性储存于储存装置内,可区分为购买有形商品或服务。近几年来,此类研究基本上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研究结论与以上观点大同小异,分歧和争论一直持续着。

2现有研究的评价

现有的对电子商务课税问题的研究,始终没有摆脱传统思维的束缚,在研究的视角、研究的方法以及研究的思路等方面,均存在着严重的缺陷。

2.1研究视角的时代错位

现有研究中的分歧,主要源于对数字产品认识上的模糊,即并未认清数字产品的时代属性,数字产品是知识时代的产物,已经不属于工业时代。当研究者试图用工业时代的税制,去对知识时代的数字产品征税时,发生了时代错位。

2.2研究方法的形而上学

所谓形而上学,就是指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去看待事物,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孤立的,永远不变的;如果说有变化,只是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这种增减或变更的原因不在于事物内部而在于事物外部。现有研究者没有摆脱传统的思维方式,把数字产品只看成是工业时代产品在形式上的变化,而没有看到其性质的改变,最终得出错误的结论。

2.3研究思路的舍本求末

现有的研究思路是对现行税制进行微调,以适应数字产品这一新生事物,着眼于怎样适用现行税制。结果陷入“数字产品属于哪种课税对象、征什么税”的细枝末节的问题中去,既浪费了时间精力又难以形成一致意见。而没有关注数字产品属性的根本变化,以及由此产生的“应不应该适用现行税制”的根本问题。

3数字产品的特征

数字产品是指用数字格式(即编码成一段二进制的字节)进行表示,并可通过计算机网络传输的产品或服务,包括计算机软件、电子期刊、各种网上音频视频产品、股票指数、电子邮件、定制服务和数据库等。数字产品作为信息产品,与工业产品有本质区别,具有显著的物理学和经济学特征。

3.1数字产品的物理特征

(1)非物质性。数字产品不同于工业经济中的物质产品,它也许只是一个方法、技术,或者是一个创意、理念,属于信息产品。其存在不具有一定的形态(如固态、液态等),不占有一定的空间,属于无形产品。

(2)可复制性。数字产品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它们可以很容易地以低成本进行复制,即可以无限次地复制而不影响效用。而工业产品的复制,只能是再造一个“同样”的产品。

(3)可修改性。数字产品由载体的物理性质决定,其内容存在可变性。从数字产品的生产,一直到其消费的全过程中,它们随时可能被修改。在生产时、网络的传输途中、到达用户手中后以及生产商对它们进行升级,都可能造成数字产品的改变。

(4)非磨损性。数字产品一旦创制出来,就能永久存在,是名副其实的“耐用品”。不像传统的有形工业产品,会随着使用时间和频率增加慢慢磨损,直至被消耗掉。

(5)传播的快捷性。该特征是虚拟的数字产品所特有的。人们通过网络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把数字产品传送至世界任何地方,如发送电子邮件。而工业产品只能借助各种交通运输工具进行传送,但再快的交通工具也无法与数字产品传播速度相比拟。

.2数字产品的经济特征

(1)生产方面。数字产品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制造过程和销售过程,研发后可以大量低成本复制,零库存,成本的虚化,收益的长期性,遵循边际收益递增规律,采用与工业品完全不同的定价方法。

(2)流通方面。数字产品的销售和货款的结算可以在线完成,贸易无形化,可以广泛地、快速地传送。传统的中间流通环节消失,生产消费直接接触,国际交流极为便捷,国际服务贸易持续增长。

(3)分配方面。数字产品在分配上采用更有效的技术,以一种产品或服务代替已过时的产品或服务,或通过其他方式改变获取数字产品的途径,都会导致数字产品分配与利用状况的改变。

(4)消费方面。数字产品属于经验产品、外部性商品。因其可复制性和共享性,又具有公共物品性质,在消费上有非排他性。

4基于数字产品的课税对策

在认清数字产品的物理和经济特征之后,就要纠正电子商务课税的传统研究视角、方法和思路,立足时代高度进行创新,抛开时代错位下的关于税种适用的无谓纷争,创建知识时代的电子商务新税制。

特怔范文篇2

关键词:遂昌县;生态休闲;旅游;对策

1遂昌县顺应生态文明兴起的历史潮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着眼于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按照省委“两创”总战略和市委“三市并举”发展战略部署,提出了“经营山水、统筹城乡,全面建设长三角休闲旅游名城”的发展战略。遂昌县地处钱塘江、瓯江两江源头,是丽水地区历史最悠久、文化底蕴最深厚、最适合休闲养生的地方。遂昌被誉为“金山林海、仙县遂昌”,最大的特色、品牌和优势在于山水和文化,是一个“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典型山区县。

2遂昌县发展生态休闲旅游的特色和优势

2.1自然资源丰富

据统计,遂昌县旅游资源单体总数321处,3级以上的优良级旅游资源60处,5级旅游资源4处,自然类旅游资源涉及25个基本类型,人文类旅游资源涉及40个,是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兼容并蓄的地区,有近10处景观景点具有打造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的资源禀赋和条件。遂昌是浙江省重点林业县,公益林面积位居全省第一,森林覆盖率达82.3%,境内有1000m以上山峰703座,大小河流600多条,享有“钱瓯之源、江南绿海”的美誉。九龙山部级自然保护区保存有华东地区几近唯一的原始森林,遂昌国家森林公园是全国唯一以县命名的国家森林公园,遂昌金矿国家矿山公园被誉为“江南第一矿”。神龙飞瀑被誉为中华第一高瀑,飞石岭号称“江南小九寨”,湖山温泉的单井日出水量全省第一。全县地面负氧离子含量超过了人类宜居标准的6倍以上,遂昌的环境质量综合排名位居全国前列。

2.2文化底蕴深厚

遂昌人文历史悠久,1997年发掘的好川文化距今有4000多年历史,填补了浙西南无史前文明的空白,被誉为“东方文明的曙光”。遂昌建县史有近1800年,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独特的汤显祖文化、红色文化、民间传统文化和产业文化,明代著名文学家、戏剧家汤显祖曾主政遂昌5年,在此写就了传世名著《牡丹亭》,开创晚明文化长达100多年,并誉遂昌为“仙县”;遂昌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遂昌昆曲十番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具有浓厚地域特色、展示农耕文化精华的“班春劝农”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正在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遂昌也是革命老根据地县,建立了浙西南第一个中共支部,红军挺进师在此安家并创建了浙江第一块红色根据地。

2.3生态休闲特色明显

在工业文明的背景下,山与水曾是制约发展的障碍和不足,而在生态文明的背景下,山水则从区域的劣势转变为最大的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遂昌所保留的山水、文化等原生态稀缺资源正成为遂昌参与区域合作和竞争的重要依托。在加强环境保护、弘扬生态文明和传承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做足山的文章,彰显水的特色,注入人文的内涵,充分发挥山水这一最大的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大张旗鼓地发展生态休闲旅游业,将资源优势和环境优势迅速转化为发展优势和经济优势,实现转型升级,加快建立以休闲旅游业为引领、一二三产统筹协调发展的新山区发展模式。

3遂昌县生态休闲旅游的发展对策

3.1以环境优化为保障,夯实旅游发展基础

围绕“硬环境景观化、软环境人文化”的要求,将遂昌县作为一个大景区来打造,从优化环境入手,大力开展生态的保护、修复和改善,不断加强旅游服务软环境建设,为长远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1)加快生态林业建设。2009年在全省率先以县人民代表大会表决形式通过《关于加快生态林业建设的决定》,并且主动将省定的林木采伐限额下调了57%,积极开展村庄绿化行动,做好沿江、沿路、沿景的综合整治与绿化工作。

(2)积极开展“微笑遂昌、洁净乡村”活动,并将活动与保洁长效机制建立、群众生活方式转变和产业培育结合起来。今年,在全县范围内启动了“洁净乡村”活动,计划每年投入不少于1000万元资金,通过3年努力,使全县20个乡镇全部达到洁净乡镇的标准,明显改善城乡环境面貌、改变农民生活方式、提高群众生活品质和生态理念,着力打造“中国最洁净乡村”。

3.2以文化融合为支撑,提升旅游发展内动力

遂昌丰富的文化资源是实现三产融合、培育旅游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载体。

(1)扎实推进节庆文化常态化、传统文化产业化和群众文化职业化。持续深入开展乡村特色文化节庆活动,全力办好遂昌汤显祖文化?劝农节,打响金竹原生态山茶油开榨节、北界红提节、大柯摄影文化节、高坪杜鹃节以及生态文化、乡村美食、民俗风情节等节庆品牌。

(2)做深做透汤显祖的晚明文化。依托“汤显祖世界文化名人、《牡丹亭》世界文化名著、昆曲世界文化遗产”3大世界品牌,全力打造汤显祖文化品牌,积极促成遂昌汤显祖文化与世界的交流,积极打造以汤显祖文化为引领的钱瓯流域民俗文化集群,有效提升文化在旅游发展中的核心力作用。

(3)着力提升名城建设的文化内涵。开展了“微笑遂昌”文明养成、环境改善、志愿服务、公共秩序维护、服务水平提升和创新发现等6大行动,进一步提升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努力塑造“大气包容、追求卓越、精品精致、善作善成”的遂昌新时期人文理念。让各地游客亲身感受到遂昌洁净温馨的自然人文环境。

3.3以项目建设为载体,加快旅游发展进程

旅游项目是促进旅游资源向旅游产品转变的有效载体,秉承精品精致、善作善成的理念,坚持做一件成一件,积小胜为大胜。近年来,围绕创建省级旅游经济强县的目标,着力抓精品景区建设,已建成南尖岩、遂昌金矿国家矿山公园、神龙谷、千佛山等4处国家4A级旅游景区,以及中国竹炭博物馆3A级旅游景区,先后建成了汤显祖纪念馆、湖山温泉、大柘汤沐园等文化休闲项目,启动了湖山省级旅游度假区、石姆岩景区、吴乐畈五星级旅游度假中心、长濂晚明文化园和王村口红色旅游项目的前期工作,以及白马山景区、九龙山景区等重大项目的谋划工作。同时,着力推进公路交通网络建设,彻底打破交通瓶颈制约,全面提升景区的可进入性。

3.4以全民参与为着力点,实现旅游惠民最大化

(1)让群众参与农家乐乡村休闲旅游开发。2009年县里成立了农家乐指导团,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扶持发展,对各乡镇加大了考核力度。

特怔范文篇3

[关键词]城市品牌街道家具地域特色城市个性城市形象城市内涵

一、城市品牌战略与城市特色发展

关于城市品牌和城市品牌战略的概念,国外早在20世纪就已经形成,我国则在2000年以后逐渐引入国外的相关观点,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张政与彭健的《城市文化品牌》(2003年)以及相关的学术论文。

城市品牌战略则是根据城市品牌的建立,规划城市未来的品牌建设方向和发展思路,建设有特色的城市品牌。城市品牌的建立主要是在当今城市发展“千城一面”的趋势下,建立城市自身的、有别于其他城市的特色面貌。由此,可以发现城市品牌战略是城市特色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城市特色发展的思路与方法。城市自身的定位、城市文化内涵、城市视觉识别元素等都是城市实态的具体内容,都是建设城市品牌战略必须考虑的内容。

二、街道家具对城市形象与城市品牌的影响

街道家具又叫公共环境设施、城市公共环境设施、街道设施等,英文名称streetfurniture,是伴随着城市的发展而产生的融工业设计与城市景观设计等于一体的新型环境产品。街道家具主要包括一下几类:①交通系统:公共汽车站等;②信息系统:电话亭、导示牌等;③购物系统:售货亭等;④卫生系统:公共厕所等;⑤游乐系统:游乐设施等;⑥休息系统:公共座椅等;⑦照明系统:路灯、景观灯等;⑧自助系统:自动售货机、自动售票机等。

街道家具是城市中直接跟人接触的物品,是体现城市人文关怀的重要终端,也是城市功能是否完善的一个重要体现。同时,街道家具又是城市视觉识别元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城市街道家具是城市功能完善、人文关怀、城市形象的重要体现,集此三个方面与一身的城市终端,因此,街道家具的优劣对城市形象的影响巨大,是从功能、人文和形象方面的综合影响。

街道家具对城市形象的影响巨大,良好的城市形象需要有良好的城市终端——街道家具来体现。但是对于建立城市品牌而言,良好的街道家具还是不够的,良好的城市家具体现的是城市良好的使用功能、人文关怀等,但要想体现城市的独特魅力和特色品牌,还需要有自己特色的街道家具,这样才能在各个层面展示出一个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品牌。其中,随着世界范围类城市建设的发展以及全球文化多样性的需要,城市品牌的建立均以每个城市自身发展的历史、地域特点为基础,从而形成有地域特色的城市品牌,如美国的拉斯维加斯、丹麦的哥本哈根、日本的奈良等。由此,街道家具由于其对城市品牌的独特影响,也理应跟着城市品牌走地域特色的发展之路。

三、地域特色街道家具对城市品牌的提升分析

街道家具走有地域特色之路,实际上是指街道家具在满足其基本功能的基础上,能从城市自身的历史、文化脉络和城市定位等方面汲取灵感,既能使街道家具特色发展,又能增强和丰富城市的特色。如同样是以现代科技和经济为城市定位的纽约和东京,其街道家具的使用由于东西方文化的不一样而不同,纽约的街道家具如标识牌、座椅等同东京的有着完全不一样的风格。这样的有地域特色的街道家具直接明确了各自的城市品牌,不会使人感觉到纽约和东京是完全一样的城市。

有地域特色的街道家具对城市品牌的提升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

1.特色街道家具体现城市个性

一件街道家具是城市中点睛之笔,一件普通的街道家具可能能从功能上满足人们的需要,如普通的一个路灯、一张户外座椅等,但是如果一个路灯、一张座椅没有任何倾向性和特点,这样的路灯只能是满足城市照明的基本需求、座椅只能满足休息的基本需求,而不能展示出一个城市的个性和特点,而一个有鲜明特色的街道家具则截然不同。

如北京鸟巢周边的街道家具,不论是照明灯还是景观灯,都是特色鲜明,以鸟巢的建筑创意为背景,综合展示出北京奥运会的精神,并以个性鲜明的形象体现出鸟巢的与众不同,成为北京市一张靓丽的名片,从而为北京整体城市品牌的形成提供重要的元素。当然,如果在鸟巢周边设置一般的路灯、景观灯一定能满足鸟巢照明的需求,但是这样的街道家具就没有任何特色,不但不能突出城市个性,反而会破坏城市的整体形象,破坏城市品牌战略。

因此,特色街道家具的设置,有利于体现一个城市不同于其他城市的个性,展现出一个城市不同于其他城市的发展理念。

2.特色街道家具提升城市特色视觉形象(城市VI)

街道家具对城市品牌提升的第二个方面就是提升城市有特色的视觉形象,对应于城市品牌的概念,本文认为就是提升城市VI,也就是城市的视觉识别系统。当然城市视觉识别系统不仅仅包含街道家具,但是街道家具由于其包含类别的广泛性,对城市视觉识别系统已经能产生很大的影响,如上述的鸟巢周边的街道家具就能说明这一问题。

同样,如果街道家具的设置是一般性的、随意的,那么就不会产生有特点的城市VI,反而会扰乱城市整体的视觉形象,破坏城市VI的系统性。一般意义上的视觉识别系统中主要表现元素就是标准色和特形图案,这二个设计元素只能在特色街道家具中体现,一般通用的街道家具在用色上、造型处理上考虑的是各个城市的通用性,不可能产生独特的视觉形象。而有地域特色的街道家具由于植根于每个城市自身的历史、文化脉络,自然能产生与众不同的造型元素和色彩,因而能提升城市的特色视觉形象。

图2所示的是开封市街道家具的设计方案,由于开封市是我国“七朝古都”,历史文化特色明显,方案集中体现了中式元素的造型特色,用色上使用了能体现古都的古木色与青砖色,用色古朴、造型典雅大方。这一方案在造型和色彩上均植根于开封市的地域特点,体现的是中原古都的文化,所以在造型上端庄、规矩、大气、硬朗,用色上古朴。暗合了视觉识别系统的造型特色,从而能丰富和提升开封市的整体城市视觉形象。试想一下,在中国当下的生活中,各式各样的售货亭很多,并不是所有的售货亭都能体现一个城市的视觉识别系统,只有符合城市历史文化脉络、城市定位的街道家具才能真正的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而这一点正是地域特色街道家具能做到的。

3.特色街道家具凸显城市特色内涵(城市MI)

街道家具在城市个性、城市形象方面的重要价值,仅是其对城市品牌外在的表达,同时街道家具在表达城市内涵层面上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城市内涵是一个城市内在的、深层次的文化,是同人类的精神文明相挂钩的,因此,对一个城市的品牌建立意义重大,在本次研究中认为这就是城市理念(MI)的核心部分。

城市内涵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一切城市中能表达深层次理念的物质都能从不同侧面体现一个城市的内涵,但是真正起主导作用的其实就只有几个具有代表性的物件。“说到经典的公共汽车,应道首推伦敦的红色双层公共汽车。它几十年不变,并且和红色电话亭、黑色出租车已经大本钟一样已成为英国的象征之一。”作为英国伦敦城市品牌及其内涵的象征,最具代表性的只有这几件物品,因为红色双层公共汽车、红色电话亭、大本钟等代表的是英国人的城市记忆,别的国家、城市所没有的,根植于人们的内心深处的。在这几件物件中,可以发现,红色电话亭、大本钟等其实都是街道家具。街道家具同人的接触最频繁,形成的城市记忆更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图3所示的是波兰克拉科夫市(Krakow)在“第三帝国”时期建造的协和广场,由于地处昔日犹太人街区的中心,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改名为“犹太英雄广场”。广场上的街道家具——椅子设计的灵感就是来自于犹太人的历史记忆。在第三帝国时期的一张旧照片上一个小女孩在广场上拿着一把下方藏有包裹的椅子,在当时犹太人总是带着他们最珍贵的财物离开。作为椅子的街道家具,现在人们时常在广场上休息,坐在这些椅子上面,除去休息的最基本功能之外,这些椅子带给人们最大的感受就是城市的记忆、民族的记忆,以至于成为这座城市的象征,表达了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及内涵。

试想一下,只有这样的座椅才能凸显城市的内涵,这是其他造型、种类的座椅所无法取代的,因为这样的座椅是独特的、有地域特色的。同样的作品还有很多,如北京大学俞孔坚先生为秦皇岛市设计的“红飘带”座椅凸显了中国的民族特色、荷兰人设计的“城市狗奇遇记”系列街道家具凸显了荷兰人保护动物的城市理念等。这些街道家具由于其特有的地域特色,凸显了城市的内涵,强化了城市的品牌。

特怔范文篇4

【关键词】新闻思想新视野创新与发展

“新闻思想是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革命新闻工作传统的继承和创新,是对中国共产党几十年无产阶级新闻实践经验的理论概括,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新闻思想与中国国情相结合而形成的经典新闻思想。”①由新华社高级记者刘见初先生编著的《新闻思想研究》②是一部广大新闻工作者案头必备的新闻读物,更是一部常读常新的新闻理论专著。《新闻思想研究》一书分为三个部分:《新闻思想研究的新视野》、《新闻作品赏析》、《新闻活动年表》。刘见初先生和一批资深新闻专家潜心多年认真研究和整理新闻思想,在更新、更深的层次上挖掘新闻思想宝库,系统总结了新闻理论与新闻实践。对新时期广大新闻工作者尤其对青年新闻工作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与时俱进:研究新闻思想要有新视野

“在长期的革命活动中,始终把新闻工作作为指导革命运动的重要手段。新闻思想主要是他个人新闻实践的理论概括,也包括中国共产党对新闻工作的领导经验以及广大新闻工作者的集体智慧。”③进入新世纪以来,新闻思想研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作者在《新闻思想研究》中指出:“新时期研究新闻思想,要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正确处理继承和发展的关系,站在时代前列,根据新的形势和任务和需要,不断总结新的经验,使他充满活力,更好地为新闻事业的发展和繁荣服务。”基于此,该书强调:实践意识、市场意识、世界意识决定了新时期研究新闻思想必须有新视野。

首先是实践意识。新闻思想的特征之一就是实践性。它来源于中国革命的实践,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无产阶级新闻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反过来又指导实践,经过实践检验来纠正其不完全性,从而获得丰富和发展。增强实践意识,就是要从新闻工作的实际出发,而不是从本本主义出发来研究和探索发挥新闻舆论工具作用的新路子。增强实践意识,我们的视野就会越来越宽广,研究的内容也会越来越深入。

其次是市场意识。当年提出的一系列新闻工作的指导方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再次是世界意识。新闻思想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我们必须用开放的眼光,揭示新闻思想的世界意义。

《新闻思想研究》吸纳了新闻思想的最新研究成果,很多篇章原系新华社新闻学术年会的优秀论文,观点新颖,立意高远。读来发人深省,获益非浅。

二、以人为本:新闻思想在新时期的创新与发展

新闻思想是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指导中国革命的新闻实践的产物,是对中国近代史上先进报刊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新闻思想在我国不同时代均有发展和创新。“同志《在人民日报考察时的讲话》中强调: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增强新闻报道的亲和力、吸引力、战斗力、感染力。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在新闻工作中的具体运用,这是进入改革开放时期以后我国新闻理论上的一个重要创新。”④

大量事实证明:只有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才能进一步增强新闻报道的亲和力、吸引力、战斗力、感染力,才能更好地发挥新闻舆论的引领作用。纵观近些年来发生在我国的重大新闻事件:无论是南方战胜冰雪灾害,西部汶川抗震,还是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等重大新闻报道,之所以牵动亿万华夏儿女,无不与以人为本的新闻理念有重要关系。正是坚持了以人为本,人民利益成为新闻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新闻作品才引发了人民群众的思想共鸣,从而进一步增强了人民群众自觉维护大局的政治意识。

三、温故知新:新闻工作者常读常新的新闻名篇

新闻思想不仅为党的新闻理论奠定了重要基础,而且其新闻实践进一步丰富和验证了正确的新闻思想。《新闻思想研究》不仅收录了的重要新闻名篇,而且站在时代高度对其新闻名篇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赏析。

新闻名篇为什么会成为我国新闻史上壮丽的诗篇?新闻名篇为什么会在国内外产生如此重大的影响?展读著名新闻评论专家的《新闻作品赏析》,令人视野开阔,深受启迪,由此对新闻实践的精髓有了更加真切的感悟。

1948年11月4日,在人民解放军的强大攻势下,南阳守敌王凌云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第二天,新华社播发了写的新闻《中原我军占领南阳》,新闻评论专家在《一篇罕见的杰作》中感叹:“历来写新闻重视阐述新闻事实的意义,笔下纵横捭阖,谈古论今,十分自然。在这篇新闻里,他非常巧妙运用历史背景,说明南阳的战略地位和我军占领南阳的意义,使新闻色彩斑斓。这篇新闻虽然发表在60年前,写的是战争题材,但给我们的启示远远超过时间局限和题材本身。它展示了一条新闻报道的规律:选择典型事例,加强综合性的前景报道,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是我们今天学习这篇新闻的意义所在。”

1949年4月22日,主席在挥师南下,指挥渡江战役中,接连为新华社写了两条消息,这两篇脍炙人口的新闻名作,载入新闻史册已60多年,今日重读仍感豪情激荡,当年渡江的历史画卷一一展现眼前。新闻评论专家在《壮丽的诗篇》中深刻评析道:“这两条新闻成为传世之作,原因不仅在于记述了我国革命战争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还在于作者用娴熟的大手笔,充分反映了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解放军的气势。政论家的文风在这两条消息中也得到充分体现。这就是简洁、明快、尖锐,一气呵成,前一条消息约200字,后一条消息600字,却报道了我百万大军过长江这样重大的捷报和战事进展,字字珠玑,掷地有声。新闻不能制造,但新闻宣传的造势功能,不可低估。”

此外著名新闻评论专家对《东北我军全线进攻,辽西蒋军五个军被我军包围》、《我军解放郑州》等亲笔所写新闻名篇的赏析,读来令人对不同凡响的新闻作品击节叫好,为我们写好新形势下的新闻作品提供了光辉的范例。

《新闻思想研究》一书中的《新闻活动年表》,让人对一生的新闻活动有了一个系统、清晰的了解,有助于读者对新闻思想作出更加准确、完整的把握。

特怔范文篇5

农历春节,时值年春,也刚好是花卉生产的旺季,各种花卉琳琅满目,争奇斗艳,选择赠以贺新年、庆吉祥、添富贵的盆栽植物为佳,再装饰些鲜艳别致的缎带、贺卡饰物等增添欢乐吉祥气氛。

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三大节日之一,中秋花礼大多以兰花为主各种观叶植物为次,兰花可用花篮、古瓷或特殊的容器组合盆载,花期长,姿色高贵典雅,颇受欢迎。

情人节传情意

每年的2月14日是西方的情人节。玫瑰是情人节最受欢迎的鲜花,除了玫瑰之外,尚有许多象怔"爱"的鲜花可作为赠花,同样能给对方传达爱意,如郁金香,洋桔梗、满天星、茉莉花、玛格丽特、爱丽丝、勿忘我、海芋等等。

母亲节父亲节表达孝心

母亲节最常用的花是康乃馨,它象征慈祥、真挚、母爱,因此有"母亲之花"、"神圣之花"的美誉。红色、桃红色代表祝福母亲的健康,热爱着母亲;白色康乃馨是追悼已故的母亲;因此必须注意花色,千万别送错。还有一种萱草(金针花),它的花语是"隐藏的爱,忘忧、疗愁",作为赠花也很相宜。

石斛兰具有刚毅之美,是父亲之花。花语是"父爱、喜悦、能力、欢迎。

生日祝福寿星

如果您的朋友生日那天出其不意的送给他一份礼物,一定能获得深刻的印象和怀念。尤其是男女初次追求异性朋友,生日赠花是最好的借口;热恋中的男女宜可利用生日赠花表达爱意,获得芳心郎心。

生日赠花可选择祝福寿星的"健康、快乐"为主。给年纪较大的老人家祝寿,则以象征长寿、幸福、财富的盆栽植物为佳。

结婚纪念日

新娘捧花可以将新娘衬托的更加独特迷人,让婚礼呈现浪漫的气氛,也能给宾客留下美丽的回忆。

结婚是人生大事,通常婚礼花束都比一般花束讲究精致,甚至要配合新娘的年龄、个性、肤色、发色、礼服款式、化妆色彩等不同的条件而设计。

结婚纪念日的那天,夫妻若能鲜花之花束互赠,定能勾起昔日的甜蜜回忆,增添夫妻感情。

生产探病祝平安

儿女降生是人生一大喜事,赠花、贺礼具有祝贺平安、幸运、喜悦的含义,花材的种类除了依照花语的含义外,宜可安生日花、十二星座、十二生肖幸运花相赠。

探望病人含有关怀、慰问、早日康复之意。探病的花应选花色、香味淡雅的鲜花。花色浓艳、香气浓郁或花粉多者节不适宜。

新居落成

买房是人一生中值得庆贺和炫耀的事情。常用盆栽植物作为贺礼,具有祝贺主人"飞黄腾达、金玉满堂"之意。中国人一向以红色代表喜庆,因此花材颜色应以红色系列为主,黄花色系可作为陪衬,纯白色绝对避免,因中国人在新居落成最喜红色讨吉利,纯白色视为忌讳,赠花时必须特别注意这些礼节。

演讲演唱舞会宴会

各种演讲、演唱、舞会、宴会之场所用花圈、花篮、盆花布置会场,具有美化场地,庆贺圆满成功之意。用花环、花束献给主持人或表演者,具有激励鼓舞作用,能缓和紧张的情绪,更能达到提高知名度之供效。

教师节谢师恩毕业祝前程

每年9月10日是教师节。为了感谢师恩,乘此佳节表达感恩、怀念之意,赠花是最好的选择。

毕业典礼用鲜花表达情意能给受赠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尤其男女同学之间,毕业赠花是追求异性最好的借口,用鲜花表达倾慕颇为顺理成章。

迎接贵宾

贵宾来访或者亲友返乡探亲、学成归国,一下飞机立即献上花环、饰花或花束,表示热烈欢迎,必能给宾客惊喜,留下难忘的印象。

迎接贵宾的鲜花以红花色系与紫花色系最受欢迎。选择的花语以代表"友谊、喜悦、欢迎、等待、惦念"的花材为主。

花卉禁忌

特怔范文篇6

论文摘要丘陵山区土壤侵蚀敏感性强,水土流失严重,农业灾害频发,农民生活得不到保障。利用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耕地质量,是落实保护土地资源国策、实行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确保农业生产安全的重要举措。通过对张家界市部分土地开发整理实施区的调查,总结了丘陵山区土地开发整理的成效、值得推广的经验,提出当前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

张家界市地处武陵山区余脉,有典型的丘陵地貌特怔,这里不但拥有绝美的风景,而且还具备农作物的生长的良好生态条件,是长江中下游柑橘、油菜等作物优势产业区。随着耕地资源的日趋紧缺,国家对耕地质量建设加大了投入力度。为充分发挥土地开发整理资金效益,切实提升耕地质量,增强农业发展后劲,笔者对张家界市2003~2004年2年实施的部分土地整理建设项目进行调查分析。调查涉及8个建设项目,投资幅度3535.06万元,分布全市4县区9乡镇23个行政村,整理面积2414hm2。调查区内累计搬填土方61万立方米,搬迁坟墓28余穴,修筑各类沟渠192.8km,修筑田间道路60.44km,新植绿化、防护树木6680棵,修建防洪堤22km,修建泵站4座,项目的实施使2414hm2土地得到了整治、改造和升级,实现净增耕地264.5hm2,年经济效益达2590.45万元,直接受益农户达2381户。

1成效显著

1.1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耕地质量

项目实施区道路与水利排灌系统得到改善,增加了有效灌溉面积,提高了土地利用率;道路绿化、防护林网的建设,增加了项目区内生态系统的容量;土地的局部平整和土壤的改良,增加了土壤的孔隙,提高了土壤肥力,生物资源得到保护和繁衍增殖。由于立地条件的改良,生产条件的改善,促进了耕地质量的提升,如桑植县澧源镇朱家坪、燕窝、肖家峪项目区通过农田整治,全区167.13hm2稻田耕地地力由4级上升为3级。慈利县苗市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区239.73hm2稻田,其耕地地力分别由原来的5级、6级上升为4级、5级(分级标准依据NY/T309—1996《南方稻田耕地类型区丘陵冲垅稻田亚区耕地地力评价指标体系》)。

1.2增加了农民收入,推动了农村经济发展

项目的建成,耕地地力的提高,使农业科技成果的生产潜力得到充分发挥,种植业结构得到了到合理调整,农作物产量随之增加,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稳步增长,农村经济全面发展。慈利县象市项目区通过土地整理后,粮食平均单产增加8%左右,直接生产成本降低10%左右。永定区沙堤项目区通过对99.2hm2农地的连片整理,当地农民利用整理后的土地进行生态旅游农业开发,大面积种植水果蔬菜和观赏植物等,平均产值由原11250元/hm2左右增加到45000元/hm2以上,还节约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1.3增强了抗灾能力,促进了环境改善

工程与生物措施的综合实施,提高了项目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降低了土壤侵蚀、风蚀、水土流失的可能,起到了调节气温,净化空气,美化环境的作用,从而达到项目区内生态良性循环,环境逐步改善的效果。如桑植县瑞塔铺乡项目区,溪河沿岸曾屡遭洪水侵犯,大片耕地被冲洗荒芜,沿河耕地逐年被浸蚀减少。国土部门利用土地整理项目投入资金建起15720m长的钢筋混凝土防护大堤,为项目区内111.53hm2耕地筑起了安全屏障。桑植县官地坪项目区修筑排灌水沟渠8558m,自车尔溪等水库引水,改变了历史以来该区农田缺水、人畜缺饮的局面,与此同时栽植防护林木1670棵,既起到防风护土作用,又达到美化环境效果。

1.4增加了有效耕地面积,实现了资源持续利用

项目区通过土地整理,大面积的未利用土地、河滩地得到开发利用,坡耕地梯改,山地截高填低,平地切弯拉直,实现了有效耕地面积增加。如慈利县2个整理项目实现净增耕地121.6hm2,新增耕地率11%;桑植县2个整理项目净增耕地48.6hm2,新增耕地率10.9%,其中官地坪项目区土地整理面积162hm2,新增耕地26hm2,新增耕地率达16.05%。由于基础设施的加强,人居环境的改良,不仅使人地矛盾得到缓解,粮食安全得到保障,而且促进了农村社会的稳定,实现了人口、资源、环境的良性循环和协调、持续发展。

2工作经验

2.1领导重视是关键

按照国家、省级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要求,市、县区政府分别成立了以分管市、县(区)长为组长,国土、农业、水利等相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项目领导小组,市、县区土地整理管理部门成立了项目实施与监督班子。各项目各区段都有专门机构和责任人监管、督促。由于领导重视,指导具体,管理到位,确保了项目建设质量与进度。

2.2科学规划是基础

只有充分了解土地整理项目区的资源状况,才能因地制宜地对项目区进行科学的规划,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确保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达到合理的协调统一和效益最大化的目的。

2.3机制创新是出路

土地整理项目的实施需要在实践中总结,探索中创新,只有这样才能有更好的发展。具体工作中应根据项目区的地貌特征、土地利用现状以及经济发展程度等进行土地整理分区,如河谷平地整理区、山丘岗地整理区、村镇用地整理区等,然后按照各区特点确定整理模式,选择相应的土地整理技术。

2.4强化管理是保证

土地开发整理涉及范围宽、环节多、内容广,强化管理是实现项目顺利完工的保证。在选址立项、规划设计、可行听证、招投标、施工、监理、验收、决算、竣工后续管理等每一个环节只有严格按照政策规定和操作规程要求实施,才能达到用最经济的成本换取最可观的收益的效果。

3存在的问题

3.1生物措施不到位,耕地地力偏低

桑植县澧源镇长潭村河滩开发项目,永定区槟榔坪河滩开发项目等,因后续培肥措施不到位,开发的耕地土层薄(有的虽较厚但全是新土)、耕层浅、质地非砂即粘,有机质含量低,未经培肥无法耕种,长期抛荒又将导致土壤板结,造成新的水土流失。有的地块虽已耕种,但肥水管理没到位,作物长势差,这样不但没有收成,还会导致土地更加贫瘠,有违土地开发整理的初衷。

3.2项目选址欠科学,投资分散,示范作用不强

慈利县高峰坡耕地改良项目区地方偏僻,修路工程量高于整理工程量,项目区耕地坡度较大,坡改效果不佳。大多项目受投资规模限制,而建设范围延伸,造成部分土地整理内容难以完善,工程示范作用不好。

3.3工程措施不配套,防灾控灾效果欠佳

部分坡改梯工程中,存在土地平整不够标准,梯壁、排灌沟渠、沉砂井、蓄水池等设备欠配套,将会影响防治水土流失的效果。

3.4工艺程序不够完善,工程质量欠牢固

部分坡改梯工程的梯壁为易滑坡的土坎,缺乏加固措施;部分干砌石工程砌筑的护坡,表面和边缘没有达到顺直、整齐、牢固要求,砌缝不紧密,有的宽度甚至超过25mm;有的排灌水沟未浆瓷或清缝等,达不到要求效果。

3.5耕作层遭破坏土壤和剥离耕作层利用不够现象

某些施工现场遭破坏的耕作层没用采取剥离措施,或剥离耕作层再利用不合理。

4应对策略

4.1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民思想认识

土地开发整理是国家耕地质量建设的主战场,我们在耕地质量管理等相关法规和政策宣传上,一是加强对管理部门自身的宣传力度,树立依法规、按规划进行土地开发整理的观念,增强公众参与和监督意识;二是强化对领导的宣传力度,增强领导干部对土地整理的时代感、紧迫感和责任感的意识,从而重视抓好土地开发整理工作;三是要强化对社会的宣传力度,造就土地开发整理的社会舆论氛围,提高全民对土地开发整理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的认识。

4.2加强横向联系,建立部门合作机制

土地开发整理涉及国土、农业、林业、水利、电力、财政、城镇建设、乡镇企业等部门。要建立长效机制,使这些部门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发挥各自的职能,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利用行政、经济、法律、科技等手段,积极行动,合力参与,充分发挥土地整理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确保粮食安全的功能。

4.3搞好规划设计,实现资源合理利用

土地整理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在编制规划时,必须围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建设规划、通盘考虑各种工程、生物措施,确保各项措施按规划、有步骤地落实。在山区集镇土地整理上,要会同有关部门,对原分散的、自然的村镇规划进行修订,重新界定村庄、居民点和乡镇界线,绘制村庄和乡镇驻地规划图。逐步做到农民住宅向中心村和小集镇集中,乡镇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农田向规模经营集中。在山区耕地整理项目的实施中,要以小流域为单元,在流域内,对田、水、路、林、村全面衡量,合理布局,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

4.4加强整理土地质量监测,实现耕地质量稳步提高

通过开展整理耕地质量监测,能够充分了解整理项目工程指标、布局规格以及相关效率模数是否合理、科学,耕层剖面构型、耕地物理参数和生化指标是否符合耕种要求,从而有针对性的指导土地开发整理规划设计与施工建设,促进生物配套措施落实,实现耕地质量稳步提高。

4.5创新管理制度,提升管理水平

4.5.1建立领导目标管理责任制。将土地整理纳入经济发展战略,列为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主要内容,实行目标管理。对完成土地整理任务好的要给予奖励;对完不成任务的要给予黄牌警告,并在评选先进时要实行“一票否决”。

4.5.2制定和完善丘陵山区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技术标准及操作规程。如规划设计规范、项目规划设计审查要点、项目现状图测绘技术规范、项目预算定额标准、项目实施管理规范、项目验收规范、项目工程建设标准、工程监理规范等。

4.5.3完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制度。积极推行项目立项审查会审制,进一步完善项目法人制,全面实行项目招投标制,严格执行项目监理制。形成土地开发整理按规划确定项目,按项目进行管理,按设计组织施工,按进度安排资金,按效益考核验收的项目管理规范体系。

特怔范文篇7

一、延展与“找回”

媒介信息传受的互动性特怔的形成,与人类社会及媒介本身的发展规律一致。人类所有的努力,都是通过“人化”的方式,最大限度地改造和利用资源,以方便和帮助人类在地球上的生存与发展。其中既包括对自然资源的利用,也包括对社会资源的不断整合。在人类漫长的社会发展史上,媒介进化:首先是口语、图画、文字符号的渐进出现、使用——如人类早期的亲身人际传播,岩画记录下的生活与劳动片段。中国早期的文字记录直至世界范围内印刷图书形成文字信息的大规模复制、传播,再到声音、影像的利用——早期无声电影,再到文字、音、像合一承载、传播信息的出现——有声电影后的电视以至新媒体,历史所呈现的媒介进步的轨迹,都表达着人类以前行与发展的态势,将媒介信息的传受,建立在不断兴起的新技术基础上,对媒介符号和元素进行完善地利用并整合。从媒介结构信息世界的完整性角度上看,到文字、音、像等合一的媒介传播形式出现,人类外在的,如声音与耳朵,文字、图像、影像与眼睛等,这两组互为但并在的传受信息的生物显性机能,已得到较为完全的实现。然而,在征服自然之后,其“浮士德”般改造自然的“本能”,使得人类对实现最大、最好、最完善信息传受的努力,尤其显在于形式上,一直没有停止脚步。于是,综合、延伸、拼贴、粘合,单项信息符号向其极致处去利用、发展——图像到影像,多项符号向综合与全面处去组合、联结——网络支持下身临其境的声像即时传递,在INTERNETER,出现与普及以后,人类的传受技能,还在以一种无可限量的前进趋势,经历巨大的变化并得到前所未有的整合与开发。

那么,什么是媒介传受的最佳状态?也就是说,人类具体的无止境追求的信息传受胜境是什么?美国传播学者保罗?莱文森的“媒介进化学说”,给我们做了提示。保罗,莱文森把人类社会整个媒介演化过程看作为一个“补救措施”。他指出:“首先我们借助发明媒介来拓展传播,使之超越耳闻目睹的生物极限,以之满足我们幻想中的苛求;其次,我们发明媒介,以便重新捕捉在初始延伸中已经失去的那部分自然”。正像这位学者指出的那样,即使人类实现了信息的大众化传播,以图书、报纸、杂志等为代表的传统纸质媒介基于文字符号的静态传播,以至在电影、电视为代表的影像媒体的文字、图像、影像、声音的动态传播,已经延伸和扩展了我们用以表达和交流、沟通的可能与方式,并在配合以人类想象的当口,努力回归到真实的生存景况——一个有声有色的世界。但是传统媒体因其传播的单向性和传播符号运用的有限性,依然与人类本身所处的表达与交流的自然此在相去甚远。于是,在媒介符号元素的他在走向自在的发展中,媒介最终要在人类不断的“补救措施”里,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类社会的“自然找回”。由此,媒介演化进程中,有着一定的过渡阶段——电影、电视阶段即是,一侔技术与文化环境具备,就会被再次颠覆并超越。如今,因为网络技术的发展,数字新媒体时代集通讯、计算机数据与广播电视三网的融合,已让我们回归人类生物自然交流情境的步伐加快。而互动,作为一种符合人类社会与媒介演化规律的人性化表达与交流方式应运而生。

如此,体现在媒介信息表达与交流层面上的互动性,是人类在延展和找回的双重努力中的一种媒介传受的呈现方式:它是人类真实社会中早已存在和熟知的行为。为了连接和构建人类作为群体性动物存在的社会,个体间的表达和交流,既是一种需要,也在长期进化中成为本能,形之为人类存在的素质与能力。而互动性在人类交流的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显性层面上,作为信息互换与流通的基本手段,可用于人类社会现实的信息表达与交流,以便在一定的自然、社会情境下,形成特定主体与客体间的信息遇合与传播;在实际情形中,是现实存在。在人类社会真实情境中,信息表达的主体和接受信息的主体的实际站位,通常情况下边界不清,可以随时并任意进行身份互换,信息内容传受的流向,多在双向性、甚至多向性的并在下,动态行进、回转。人类社会中所发生的真实而自然的信息传受,是特定情境下生动而鲜活的生物互动的交流行为。互动性作为人类社会本能和实际应用,存在着也发生着。电子媒介所呈现的信息传受的互动性特点,正体现出人类对真实自然“找回”的一种努力与部分实现。

二、模真和营造

在“找回”自然的努力中,媒介互动性也现实地模仿了人类社会自然态的信息传受及传播形态,营造、体现为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传受主体身份的非确定性

与传统大众媒介的传播不同,以往大众媒介是在信息传受之前,早已给定传输主体与接主体的身份,而各自安守本分,以完成单向性的信息传播行为。传播活动一般由掌握媒体资源的组织或机构发起,大众则作为受体被传输信息。其中,传播主体的组织、机构思想意识形态的存在,利益驱使出发点的不同,传输平台的垄断地位等特点,使传统的大众传播在社会功能方面,附带有更多的意识形态、利益纷争及社会使命等大社会成分。

其实,一种新的媒介总是应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某种需要而出现,其后才被有心的组织或机构,因经济或政治、文化的功利目的,去运用甚至利用。所以,传统媒介的单向性和垄断性,并不是媒介存在的本原形式,当社会与科技的发展,足以支持媒介自在存在,属于媒介本质的自然形态就能再次出现。在电子技术所建立的开放式平台上,媒体的垄断被突破,只有拥有一定经济或政治资源的组织与机构担当信息传播主体的历史被改写,传受主体的规定性被打破。在大众传播所具有的限定性与规范性、利益竞争性与意识权威性等,不再是新媒体全部而统一的信息表达模式的时候,人类个体开始成为媒介信息表达和交流网络上的主体。“越来越多的人能够在工作时或在家里接触到因特网的无限空间,通过印刷文字和音频开辟了新闻、娱乐和商业史无前例的空间。”处在电脑终端的每一个主体,既可能是传播的主体,也可能是接受的主体,并在信息传受的过程中,随时进行信息互动和身份互换。

2,信息内容的日常性

在即时而互动的信息互动和身份互换中,表达与交流的主体也模糊了传与受的界限。信息内容的严正与重大被祛魅,更多是对如正发生在我们实际生活中的行为和信息的表述:没有特别准备的主题,向庸常生活层面下移和倾斜。或者完成陌生主体的相识,或是完成一次商业交易,或是进行一回信息互换,不管信息传受实现的是怎样具体目的的表达与交流,在双向或多厨的媒体信息传受中,新的媒体信息传播,更多以日常与平常意味,完成人类媒介中的社会交流与表达,并形之现实、日常的生活模真。

3,信息传受的随意、随时性

“数码平台包含了几乎所有的媒体形式”,新媒介技术平台能综合运用文字、图画、声音与影像等符号,并结合静态与动态传播形式,使得当下媒介信息传受亲和性和日常性得以出现、加强。没有在语言、文字、音像上的公众社会规定性,信息的构成,从形而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云端,降落在生活的世俗场域,新媒体传播更多采用、体现为生活常态中的表达、交流形式,让信息传受过程紧紧贴近人在实际生活中的状态与活动。于是,信息传播在互动的形态中,其表达与交流的过程和状态,是随意的。这种随意性最显在的表征体现在口语的广泛运用上。口语,“被称作信息的第一载体”,“被称为早期人类交换信息的重要形式”。口语作为一种无中介的传播,“具有一种交流的亲近性、直接性和生动性”。因为表达与交流内容的日常性,带来了口语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广泛运用。而个性化交流和不同语气、语调,也被这种对口语的运用,带到信息传播中来。其次,在文字以外,音频、视频的运用,比如在MSN平台上的信息传受时,人的语音与影像能够同步出现,更加强了信息传播的随意性:如同自然发生的表达与交流,传受主体以各自的声音、影像,随意进行日常联络。再次,声音与影像的在场,体现出人类交流的生动性与形象性,使信息传受成为一个模真的跨地域的人际交流过程——音像毕竟是现实通过技术而实现的再现。这样,信息互动以类似于现实社会中真实的状况,因需要随时形成和发生。

三、自足及在场

既然是人类自然“找回”的努力和真实社会的模真,媒介最大限度地表达、呈现着人类现实的存在,是互动性体现出的媒介存在与发展的追求。

在真实社会中,人类的表达与交流,是一个附加有自然与社会多方面辅助性元素的“场域”,或在物质性的层面,如室内或室外,冬天或夏天,晴天或雨天等等,或在精神性的层面,如引发愉悦或哀伤,引发怀想或畅想,引发狂暴或静谧等等,诸多复合元素配合着人类实际的表达与交流的形成与实现。所以,人类所发生的真实表达与交流,并不单纯是一种意义内容的单纯传输,而是结合进特定情境、具体的、以信息传受为衔接的社交行为。主体在场以及情感在场,是作为高智能情感动物的人类社会联系以至维系的常态。

但是,以传播机构为信息传播主体,受众为信息传播受体,传统媒体结构的信息传受过程,不仅在内容的规定性中,拘囿了传受双方的信息生产与接受,限定了信息传播的广度与深度,同时媒介符号传递的有限性和传播手段的单一性,使得传播成为一个他在于现实生活常态以外的自足场域,缺失鲜活与生动。

特怔范文篇8

【关键词】环境艺术;色彩;设计与表现

坚持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当今中国社会发展的主旋律。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生活环境出现了来自多方面的破坏,致使生态环境出现危机,这迫使人们对自己的行为和生存作出选择,因而有目的、科学的环境艺术设计成为较引人注目的亮点,并逐渐形成一种不可逆转的潮流,其中色彩设计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色彩”是大自然赋予人类最丰富也是最简单的礼物,它能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同时,色彩对人们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影响也是非常直接和广泛的。如果在环境艺术中有目的地合理运用色彩的感情定位,能体现业主在某一领域的鲜明个性,引发业主的心理联想而产生感情共鸣,从而达到预期的设计效果。如《红楼梦》贾宝玉、林黛玉各有自己的色彩。贾宝玉喜爱红色,是怡红院的主人;林黛玉的“黛”有墨绿的含意,潇湘馆则是她性格的象征。因而成功的环境艺术设计离不开先声夺人的色彩美感,同时依附于环境艺术设计的色彩,不仅能表达设计师独特的情感体验,而且承载着设计师的审美趣味与文化趣味,是形成环境艺术整体美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环境艺术色彩表现的特性

环境艺术设计是人类在实践活动中为“实现”和“美化”生活设施和空间环境而进行的一种创造性思维活动,它是整体的、立体的、活动着的设计艺术,色彩在这种活动中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墨子语)”就说明人们不仅在物质生活上得到得到满足,而且更需要心理上的关怀、精神上的审美升华。因而,环境艺术色彩设计与表现的创新也随人们不断更新的审美需求不断地发展与变化。

1.1色彩的隐喻性

色彩的隐喻是建立在环境基础之上,传达出文化内涵、意象、心理感觉、价值取向等较为高层次的审美信息。例如兴建中的08年奥运会场馆设施,就通过色彩的隐喻性来彰显来自于各大洲人们的精神状态和审美认同。只有奥运场馆和五环旗鲜丽的色彩、各色人种的各色服装、独异色彩的各类物品发生联系时,才构成完整的环境艺术,色彩的隐喻性在这里是不言而喻的。

1.2色彩的象征性

色彩设计在环境艺术形式美中蕴涵着较为丰富的意境。如中国古代建筑的红墙、黑瓦,表现了一种肃穆、神圣而崇高的意境。意境美的核心就是其所具有的象征意味。即“一朵花中窥见天国,一粒沙中表现世界”。色彩的象征,往往具有群体性的看法,它是一个民族的历史与文化长期积淀形成的心理结构,与宗教意识、信仰习惯相联系。“红红绿绿,图个吉利”,中华民族是乐观的民族,善于用红、黄、绿、金色表达完整、圆满、喜庆、和谐的文化特怔,呈现鲜艳、明快、热烈而轻松的视觉效果。“中国红”就是最有代表的民族色彩,陶瓷釉彩、青铜色、木质等质朴的色彩也极具文化色彩特征,象征古老的神韵与文化品位。

1.3色彩的情感性

由于生活经验的积累,我们对色彩的反应会下意识的考虑到相关联的事物,准确的色彩组合能引起人们思想和情感上的交流与反应,能表现色彩的情感特性。例如家居床上用品多用暖色,令人感觉温馨舒适;家具多采用色彩厚重的颜色,体现质感,令人有典雅的感觉;而家居中绿色草本植物的渲染,让人感受到自然芳香的气息。

1.4色彩的地域性

环境艺术的色彩会因地理环境、文化背景等差异而不同,白种人钟情白色、黄种人偏爱黄色、黑种人喜爱黑色,黄土高原的人喜欢浓艳的大红大绿,都市的人喜欢清新的奶黄和天蓝;对同一种颜色,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联想,黄色在我国象征高贵而在巴西则表示绝望;白色是我国葬礼上的色彩而在印度则象征吉庆等。设计师在环境艺术色彩设计时,必须要充分考虑不同民族对色彩喜爱的差异,与当地民族习俗、宗教信仰保持一致,才会使人产生美感。一般来说,少数民族或者边远山区的人们,喜爱大红大绿等一些“足”“透”的颜色,城市居民由于快节奏生活与周围噪音的影响,容易对强烈色彩的刺激产生疲劳感,因而偏爱的是淡雅、清新、明快、舒适的颜色。环境艺术色彩的这种个性化设计,在迎合人们需要环境的舒适、精神的满足等赏心悦目之余,也应感受到来自色彩设计下的迎合各个不同地域环境美感上的审美享受,这正是环境艺术色彩设计的最终目的。

二、色彩设计组合的基本原则

色彩属于视觉艺术,环境色彩的组合应以满足视觉需求为原则。视觉需求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因子;同时,它也有相对稳定的一面。通常是指人们的色彩观念常受到理性文化传统的影响,在漫长的封建社会,统治者强调经学,忽视科学,以“中庸”“中和”作为美的标准,要求统一、整齐划一的美,人的一切思想与行为都要循规蹈矩,因此在色彩的选择上势必以暗色或中性色为主,注重色彩的单纯、和谐及其内涵,不求色彩、色度的丰富性,即使有对比也是适可而止。所以,虽然北方皇家园林也曾为显示豪华、夸耀权威而饰朱粉金,但总体来说,中国古典园林仍以追求高雅、柔和、温润、质朴的色彩美感为目标,这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淀凝聚成的,而且这种积淀代代相传,时至今日,影响仍很广泛。

另一方面,在环境色彩的组合时,我们也应注意到视觉需求不断发展、变化这一特点,以求景观环境色彩的组合顺应时代要求。环境色彩虽然不可能象流行色那样有规律地变化,但其顺应时代需求的规律不可逆转,社会发展带来审美观念的变化,现代色彩审美趋向于简洁、明快、醒目、亮丽,因此明度较高,色度较低的颜色愈来愈受到人们的欢迎。

所以,在考虑环境色彩的组合时,我们应兼顾视觉需求的稳定性和时代性,即在色彩协调统一的基础上,做到局部色彩的活跃对比,既不能呆板单调,也不能过分刺激。

三、环境色彩设计组合方法

色彩本身没有绝对的美或不美,应该说只有不美的色彩组织,而没有不美的颜色。它的美是在色彩之间的相互组合的关系中所体现,这与音乐的道理相同,不同的色彩组合能形成富丽华贵、热烈兴奋、欢乐喜悦、文静典雅、含蓄沉静、朴素大方等不同的情调。当色彩搭配的形式与人心理形式相吻合时,人就会感到和谐愉悦。

3.1同类色相的组合:既有色相上的同一基调,又有色调冷暖、明暗、浓淡的细微变化。是一种“大同”中有“小异”的同类色调和方式。它具有平和、大方、简洁、清爽、完整静寂的性格。最能使环境色彩取得整体协调和完美统一,常用于庄重而高雅的空间,它也可以使那些形态杂乱、陈设繁杂的空间得以整顿。

3.2对比色相的组合:对比是两种以上不同个性的色彩的对抗程度,形成强烈、鲜明、活跃的环境性格,是一种富有表现力和运用感充满力感的色彩配置,在空间环境里要特别注意色块的“面积效应”,慎用大面积的对比色块和同等面积的色块对比,以造成色感紊乱。

3.3有彩色系和无彩色系的组合:有彩色系的各种色调与无彩色系的黑、白、灰都很容易取得和谐的视觉效果,无彩色系显得平静、素雅。有彩色系与无彩色系的配置既可避免无彩的过分沉寂,也可避免重色的过分喧闹,在环境艺术中不论是空间环境或建筑设计中,都运用的非常广泛

环境艺术中植物的不同绿色度可形成同类色的配合;植物的色彩与非生物的山石、水体等的色彩也可形成同类色的组合。同时,植物本身叶色变化、花与叶的色彩又可形成对比色的组合。这些同类色与对比色都是自然物本身所固有的,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们对色彩的运用,因此使我们不能随心所欲地操纵它们,只能有目的加以利用。建筑、小品、铺装、人工照明等这些人为物的色彩我们可以直观地进行设色,使它们的色彩与其它要素的色彩形成对比色的组合或同类色的组合。因此,在色彩组合时,我们常可利用人工物的色彩在景观中形成画龙点睛之笔,如法国拉·维莱特公园中的“folly”(红色建筑)就是一例,耀眼的红色与周围的环境形成强烈对比,给人以视觉刺激。总之,色彩组合协调是我们的目标,无论采用色彩对比还是色彩和谐,一般而言,设计时两者都应考虑到,做到“大调和、小对比”。公务员之家

此外,在环境景观色彩组合时,还应考虑到:设计景观色彩组合时,应注意色彩数量以少为好,并应有主调、配调之分。引用画论也许更能说明这个问题:“五彩彰陈,举一色为主,而它色附之。”说明色彩组合不能群龙无首,不能平均分配力量,应有主次之分,以免过分刺激或杂乱无章。

结束语

环境艺术的色彩设计与表现是一个综合性课题,应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从整体上入手,把握好色彩的特性,正确处理好色彩的组合表现关系,积极认知、实践、开拓、利用时代的固有色,把人们生存空间布置得更加合理、美观,给我们带来的或亲切或温馨或有趣的情感体验。

参考文献:

[1]张敏.论广告设计中的色彩应用与艺术传达[J]艺术教育2006,11.

[2]牟琪.论色彩在居室设计中的运用[J]美与时代2006,5.

[3]姚晓东编著色彩传递[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03.

特怔范文篇9

关键词:传播;互动性;模真;在场

新媒体技术既改变了人类进行社会表达与交流的内容与形式,也改变了我们所生存在和置身于的世界文化格局与面貌。网络平台支持了媒介融合,使得媒介传播的基础与环境,媒介承载的信息状态与呈现,媒介受众接受的形式与方式等,在声像化里发生趋同性变异:文字、图像、声音、影像等符号的整合性运用,使人类的信息传受更容易完成。其中,传播主体与接受主体的关系,也开始表现出新的特点:互动性传受,成为了当下新媒体传播中一个显在的现象和特征。而互动性对于媒介发展,对于信息传播,是有着重要的文化、社会意义的。

一、延展与“找回”

媒介信息传受的互动性特怔的形成,与人类社会及媒介本身的发展规律一致。人类所有的努力,都是通过“人化”的方式,最大限度地改造和利用资源,以方便和帮助人类在地球上的生存与发展。其中既包括对自然资源的利用,也包括对社会资源的不断整合。在人类漫长的社会发展史上,媒介进化:首先是口语、图画、文字符号的渐进出现、使用——如人类早期的亲身人际传播,岩画记录下的生活与劳动片段。中国早期的文字记录直至世界范围内印刷图书形成文字信息的大规模复制、传播,再到声音、影像的利用——早期无声电影,再到文字、音、像合一承载、传播信息的出现——有声电影后的电视以至新媒体,历史所呈现的媒介进步的轨迹,都表达着人类以前行与发展的态势,将媒介信息的传受,建立在不断兴起的新技术基础上,对媒介符号和元素进行完善地利用并整合。从媒介结构信息世界的完整性角度上看,到文字、音、像等合一的媒介传播形式出现,人类外在的,如声音与耳朵,文字、图像、影像与眼睛等,这两组互为但并在的传受信息的生物显性机能,已得到较为完全的实现。然而,在征服自然之后,其“浮士德”般改造自然的“本能”,使得人类对实现最大、最好、最完善信息传受的努力,尤其显在于形式上,一直没有停止脚步。于是,综合、延伸、拼贴、粘合,单项信息符号向其极致处去利用、发展——图像到影像,多项符号向综合与全面处去组合、联结——网络支持下身临其境的声像即时传递,在INTERNETER,出现与普及以后,人类的传受技能,还在以一种无可限量的前进趋势,经历巨大的变化并得到前所未有的整合与开发。

那么,什么是媒介传受的最佳状态?也就是说,人类具体的无止境追求的信息传受胜境是什么?美国传播学者保罗?莱文森的“媒介进化学说”,给我们做了提示。保罗,莱文森把人类社会整个媒介演化过程看作为一个“补救措施”。他指出:“首先我们借助发明媒介来拓展传播,使之超越耳闻目睹的生物极限,以之满足我们幻想中的苛求;其次,我们发明媒介,以便重新捕捉在初始延伸中已经失去的那部分自然”。正像这位学者指出的那样,即使人类实现了信息的大众化传播,以图书、报纸、杂志等为代表的传统纸质媒介基于文字符号的静态传播,以至在电影、电视为代表的影像媒体的文字、图像、影像、声音的动态传播,已经延伸和扩展了我们用以表达和交流、沟通的可能与方式,并在配合以人类想象的当口,努力回归到真实的生存景况——一个有声有色的世界。但是传统媒体因其传播的单向性和传播符号运用的有限性,依然与人类本身所处的表达与交流的自然此在相去甚远。于是,在媒介符号元素的他在走向自在的发展中,媒介最终要在人类不断的“补救措施”里,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类社会的“自然找回”。由此,媒介演化进程中,有着一定的过渡阶段——电影、电视阶段即是,一侔技术与文化环境具备,就会被再次颠覆并超越。如今,因为网络技术的发展,数字新媒体时代集通讯、计算机数据与广播电视三网的融合,已让我们回归人类生物自然交流情境的步伐加快。而互动,作为一种符合人类社会与媒介演化规律的人性化表达与交流方式应运而生。

如此,体现在媒介信息表达与交流层面上的互动性,是人类在延展和找回的双重努力中的一种媒介传受的呈现方式:它是人类真实社会中早已存在和熟知的行为。为了连接和构建人类作为群体性动物存在的社会,个体间的表达和交流,既是一种需要,也在长期进化中成为本能,形之为人类存在的素质与能力。而互动性在人类交流的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显性层面上,作为信息互换与流通的基本手段,可用于人类社会现实的信息表达与交流,以便在一定的自然、社会情境下,形成特定主体与客体间的信息遇合与传播;在实际情形中,是现实存在。在人类社会真实情境中,信息表达的主体和接受信息的主体的实际站位,通常情况下边界不清,可以随时并任意进行身份互换,信息内容传受的流向,多在双向性、甚至多向性的并在下,动态行进、回转。人类社会中所发生的真实而自然的信息传受,是特定情境下生动而鲜活的生物互动的交流行为。互动性作为人类社会本能和实际应用,存在着也发生着。电子媒介所呈现的信息传受的互动性特点,正体现出人类对真实自然“找回”的一种努力与部分实现。

二、模真和营造

在“找回”自然的努力中,媒介互动性也现实地模仿了人类社会自然态的信息传受及传播形态,营造、体现为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传受主体身份的非确定性

与传统大众媒介的传播不同,以往大众媒介是在信息传受之前,早已给定传输主体与接主体的身份,而各自安守本分,以完成单向性的信息传播行为。传播活动一般由掌握媒体资源的组织或机构发起,大众则作为受体被传输信息。其中,传播主体的组织、机构思想意识形态的存在,利益驱使出发点的不同,传输平台的垄断地位等特点,使传统的大众传播在社会功能方面,附带有更多的意识形态、利益纷争及社会使命等大社会成分。

其实,一种新的媒介总是应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某种需要而出现,其后才被有心的组织或机构,因经济或政治、文化的功利目的,去运用甚至利用。所以,传统媒介的单向性和垄断性,并不是媒介存在的本原形式,当社会与科技的发展,足以支持媒介自在存在,属于媒介本质的自然形态就能再次出现。在电子技术所建立的开放式平台上,媒体的垄断被突破,只有拥有一定经济或政治资源的组织与机构担当信息传播主体的历史被改写,传受主体的规定性被打破。在大众传播所具有的限定性与规范性、利益竞争性与意识权威性等,不再是新媒体全部而统一的信息表达模式的时候,人类个体开始成为媒介信息表达和交流网络上的主体。“越来越多的人能够在工作时或在家里接触到因特网的无限空间,通过印刷文字和音频开辟了新闻、娱乐和商业史无前例的空间。”处在电脑终端的每一个主体,既可能是传播的主体,也可能是接受的主体,并在信息传受的过程中,随时进行信息互动和身份互换。

2,信息内容的日常性

在即时而互动的信息互动和身份互换中,表达与交流的主体也模糊了传与受的界限。信息内容的严正与重大被祛魅,更多是对如正发生在我们实际生活中的行为和信息的表述:没有特别准备的主题,向庸常生活层面下移和倾斜。或者完成陌生主体的相识,或是完成一次商业交易,或是进行一回信息互换,不管信息传受实现的是怎样具体目的的表达与交流,在双向或多厨的媒体信息传受中,新的媒体信息传播,更多以日常与平常意味,完成人类媒介中的社会交流与表达,并形之现实、日常的生活模真。

3,信息传受的随意、随时性

“数码平台包含了几乎所有的媒体形式”,新媒介技术平台能综合运用文字、图画、声音与影像等符号,并结合静态与动态传播形式,使得当下媒介信息传受亲和性和日常性得以出现、加强。没有在语言、文字、音像上的公众社会规定性,信息的构成,从形而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云端,降落在生活的世俗场域,新媒体传播更多采用、体现为生活常态中的表达、交流形式,让信息传受过程紧紧贴近人在实际生活中的状态与活动。于是,信息传播在互动的形态中,其表达与交流的过程和状态,是随意的。这种随意性最显在的表征体现在口语的广泛运用上。口语,“被称作信息的第一载体”,“被称为早期人类交换信息的重要形式”。口语作为一种无中介的传播,“具有一种交流的亲近性、直接性和生动性”。因为表达与交流内容的日常性,带来了口语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广泛运用。而个性化交流和不同语气、语调,也被这种对口语的运用,带到信息传播中来。其次,在文字以外,音频、视频的运用,比如在MSN平台上的信息传受时,人的语音与影像能够同步出现,更加强了信息传播的随意性:如同自然发生的表达与交流,传受主体以各自的声音、影像,随意进行日常联络。再次,声音与影像的在场,体现出人类交流的生动性与形象性,使信息传受成为一个模真的跨地域的人际交流过程——音像毕竟是现实通过技术而实现的再现。这样,信息互动以类似于现实社会中真实的状况,因需要随时形成和发生。

三、自足及在场

既然是人类自然“找回”的努力和真实社会的模真,媒介最大限度地表达、呈现着人类现实的存在,是互动性体现出的媒介存在与发展的追求。

在真实社会中,人类的表达与交流,是一个附加有自然与社会多方面辅助性元素的“场域”,或在物质性的层面,如室内或室外,冬天或夏天,晴天或雨天等等,或在精神性的层面,如引发愉悦或哀伤,引发怀想或畅想,引发狂暴或静谧等等,诸多复合元素配合着人类实际的表达与交流的形成与实现。所以,人类所发生的真实表达与交流,并不单纯是一种意义内容的单纯传输,而是结合进特定情境、具体的、以信息传受为衔接的社交行为。主体在场以及情感在场,是作为高智能情感动物的人类社会联系以至维系的常态。

但是,以传播机构为信息传播主体,受众为信息传播受体,传统媒体结构的信息传受过程,不仅在内容的规定性中,拘囿了传受双方的信息生产与接受,限定了信息传播的广度与深度,同时媒介符号传递的有限性和传播手段的单一性,使得传播成为一个他在于现实生活常态以外的自足场域,缺失鲜活与生动。

曾有学者将电视接受的现场性时,将受众参与分为三种:“日常收看的心理参与”、“现场直播的场外间接参与”和“进入演播现场的直接参与”。这种所谓的“现场体验”和“现场感”在单向性的传播中,需要更多借助间接的想象去实现。而在网络技术支持下,当今新媒体所建立的互动。却是在立体而综合的模真情境中,再设了鲜活的信息传受场。其中,更多的媒介元素被注意和运用,比如,即使进行即时表达与交流,网络聊天室里常见的诸如生气、大笑等符号被引入,可供选择的表情图像的设置,使文本可以有机而随意地进行“形象粘贴”。而日常声音、影像及文字表达等参与信息互换,体现了新媒体环境不仅在媒介层面上实现了信息传受新的点与面的开发,而且是对人类表达与交流活动情境信息的找回。它设定了这样一个情境:令互动中进行信息传受的双方及多方主体,完成全面而立体的表达与交流。这种新媒体平台上的全面、生动与现场性,已经成为人类借助媒介实现的日益普泛的行为与方式,并成为一种自觉的追求。公务员之家

特怔范文篇10

一、全球营销大势所趋

“在20世纪90年代,全球化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现实。衡量企业(业绩)成功与否的标准只有一个:国际市场占有率。成功的企业通常依靠在全球各地找到市场而获胜。”通用电气公司的前任CEO杰克·韦尔奇(JackWelch)这样说道。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市场不再是某一个国家的内部市场,顾客也不再是某一个国家的内部消费者,所有的一切都是世界的,是没有国界的。所以企业只有在世界市场上取得成功,才能算得上是真正的成功。《财富》杂志以营业收入为标准排序的2001年前500家最大的服务和制造公司中,日本电话电报公司(NTT)虽然具有最高的市场价值,但其营业收入却排在第16位,利润则排在第129位。一个国家的“外部市场”的潜量是如此的巨大!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国家市场吸纳着全世界市场约为25%的产品和服务,由此可以考虑到,其余75%的市场存在于美国之外。对日本公司来说,尽管其本国市场的美元价值在西方国家排在第二,仅次于美国,但日本以外的市场要占世界市场潜量的85%。因此,走向全球,谋求更大的发展和发挥最大的潜能才是根本!“不能抓住全球机遇的公司可能最终会丧失其国内的市场,因为更强更具竞争力的全球竞争者会将他们挤出跑道。”

全球营销是指为了实现公司整体目标而集中组织资源,选择、开发国内与国外营销机会的过程。全球营销是一般国际营销发展的高级阶段。它淡化了国家的界限,模糊了本国市场和外国市场,强调各主要职能的全球分工与整合,倾向于使用标准化的策略来服务于全球的目标顾客。

二、跨文化管理,全球营销之必须

实行全球营销,满足全球消费者的需求,而全球的目标顾客所处的环境是不同的,包括交流沟通的第一要素的语言不同、所处国家的风俗习惯不同、各个国家的历史不同导致的民族感情的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而导致的受教育的程度不同以及宗教信仰和家庭构成等不同,从而导致购买模式、生活方式等的不同。而且这些就是在同一个国家内部就是千差万别的,何况是在全世界范围内呢?而这一切主要缘于各国的文化环境不同。

实行全球营销,跨国经营企业面临的是一个诸多差异之间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经营环境,企业经营环境的跨文化差异是企业跨文化管理的现实背景。一般的说,跨国经营企业所面临的经营环境包括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法律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等。其中文化因素对企业运行来说,其影响力是全方位的、全系统、全过程的。在跨国经营企业内部,东道国文化和所在国文化相互交叉结合,东道国和所在国之间以及来自不同国家的经理职员之间的文化传统差距越大,所需求解决的问题也就越多。在跨文化管理中,形成跨文化沟通和谐的具有东道国特色的经营哲学是至关重要的。

伴随着全球营销的发展,经济学家将文化因素引入了消费者行为模型,强调了文化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主流的购买行为模型将文化定义为影响消费者行为的关键因素,科特勒认为文化因素将对消费者行为产生最广泛最深刻的影响。主流的消费者行为模型,如恩格尔—考莱特模型对文化变量的重要性给予了证明。在EKD模型中,环境影响、个体差异和心理过程是塑造消费者行为的三个核心力量,对这三个力量影响下的因素分析表明,大多数因素是直接或间接的文化范围的变量,如社会阶层、家庭、动机、态度、价值、生活方式以及学习。因此,他们得出文化因素在分析消费者行为中起到关键的作用。华纳曾指出:“在跨文化管理中,一个被普遍接受的观点是:在某个特定的文化中有效的办法在另一个文化里可能没有效果。”因此,进行跨文化管理是实行全球营销企业管理的核心任务。

三、冲突管理,跨文化管理的核心

跨文化管理又称交叉文化管理,就是在跨国经营中,对不同种族、不同文化类型、不同文化发展阶段的子公司所在国的文化采取包容的管理方法,其研究的是在跨文化条件下任何克服异质文化的冲突,并据此创造出公司独特文化,从而形成卓越有效的管理过程。,其目的在于如何在不同形态的文化氛围中设计出切实可行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机制,在管理过程中寻找超越文化冲突的公司目标,以维系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共同的行为准则,从而最大限度地控制和利用企业的潜力与价值。

(一)跨文化冲突的特征

在进行全球营销时,跨国公司由于加入了另一种文化的观念,势必会造成文化冲突(Cultureshock)。跨国公司跨文化冲突的特征有:1、非线性不同质的文化像不同的水域,几片或多片水域的冲突与交融,常常表现出错综复杂的状态,因而具有非线性特征。2、间接性文化冲突一般都在心理、情感、思想观念等精神领域中进行,其结果是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变化。但是这种变化需要通过较长的时间才表现出来。3、内在性文化是以思想观念为核心的,因此,文化的冲突往往表现在思想观念的冲突上。比如,对于美国人而言,任何超过50年的建筑物都可以作为国家历史圣地,因此,许多美国人并不为拆掉这样的建筑而代之以现代化的办公大楼而感到丝毫遗憾。而在欧洲,人们为拥有数千年历史的圣地而感到自豪。这样冲突就发生了。1990年6月,麦当劳想在巴黎一家有180年历史而且毕加索和其他一些著名艺术家曾经驻足过的建筑物中设立一个餐馆,尽管他拥有位于香格里拉大街的建筑物某些特许权,但巴黎市民宣称城市的历史纪念地不容侵犯,麦当劳最后屈服了。4、交融性。文化冲突与文化交融始终相伴而行。跨文化管理的任务在于从不同的文化中寻求共同的能体现各种文化精髓的东西,这样才能在各种文化环境中生存。

(二)跨文化冲突的表现

跨文化冲突表现在国际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其中某些特定的管理职能对文化更加敏感些,主要表现在员工激励、协调组织、领导职权和人力资源决策等方面。

在激励方面,工资是调动员工积极性的关键因素,但各个国家由于文化不同而导致对工资的态度和政策不同。当美国的海外经理给东道国墨西哥的工人长工资时,却适得其反,墨西哥的工人减少了工作时间而去享受闲暇。这是因为美国人和墨西哥人对诸如工作这样的基本概念所持的态度因文化不同而不同。美国文化中人们对工作的态度是积极热情,而墨西哥人对工作的态度则是,工作仅是为了维持所期望的生活水平而采取的方法,是一种谋生的手段。

在协调组织方面,跨文化冲突从日本企业进军马来西亚的企业的苦衷可见一斑。在马来西亚时常发生工人“集体歇斯底里”的情况。因为区区小事,一个工人大喊大叫便会引发整个车间的骚动,造成停工。由于多数工人来自各个不同的地方,还不习惯城市工厂的现代化劳动管理。这种心理压力增多就会发生歇斯底里现象。当遇到这种情况时,只能请当地的巫师来驱邪加以解决。

在领导职权方面,中意合资企业迪玛公司陷入困境也是由于跨文化的冲突。这家拥有丝绸处理高新技术的企业市场前景是相当广阔的。但企业的中方董事长耐不住“大家长”脾气,对企业的产供销直接干预,甚至将企业从银行的贷款放在老厂的帐户上,终于将外方总经理气回国,企业陷入困境。

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微软公司的原则是,需要人力时立即到市场上去找现成的,最短时间就能担当某个最具体的工作;培训5%的人员,另外的95%靠自学和在职“实习”;公司业务成长而员工没能“跟着成长”,就会被淘汰。其前任总经理吴士宏则主张帮助员工“跟着企业成长”,在中国市场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源策略。由于不能克服这种跨文化的冲突吴士宏辞职了。

四、跨文化管理的策略

(一)树立正确的跨文化管理的观念

首先承认并理解差异的客观存在,克服狭隘主义的思想,重视他国语言、文化、经济、法律等的学习和了解。当跨国公司的管理人员到具有不同文化的东道国工作时,往往会遇到很多困难。反映了特有文化的语言、价值观念、思维形式等因素在跨文化管理中会形成障碍,产生矛盾,从而影响跨国经营战略的实施。理解文化差异是发展跨国文化管理能力的必要条件。理解文化差异有两层含义:一是理解东道国文化如何影响当地员工的行为;二是理解母国文化如何影响公司派去的管理人员的行为。不同类型的文化差异可以采用不同的克服措施。因管理风格、方法或技能的不同而产生的冲突可以通过互相传授和学习来克服则比较容易改变;因生活习惯和方式不同而产生的冲突可以通过文化交流解决,但需较长的时间;人们基本价值观念的差异往往较难改变。只有把握不同类型的文化差异才能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文化冲突的办法。

其次把文化的差异看成是一种优势而不只是一种劣势,恰当、充分地利用不同文化所表现的差异,为企业发展创造契机。西方有谚语: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文化也是一把"双刃剑"。文化给企业开展国际运营带来了机遇,但更多的却是巨大的挑战。广州本田汽车公司总经理门胁轰二先生曾说:“我们企业内部的矛盾颇多,但这也正是本田好的一面。我们在中国选择合作伙伴时,总是喜欢挑选一些与我们想法不同的合作者,这使我们经常发生意见的碰撞,这样不同思想的碰撞就会产生新的想法,从而创造出本田新的企业文化。”在广州本田看来,矛盾和冲突的正确对待,不仅不会形成障碍,反而会是企业发展的动力,企业创新的源泉。

第三,要充分认识到跨文化管理的关键是人的管理,实行全员跨文化管理。这是因为:1、跨文化管理的客体是人,即企业的所有人员。跨文化管理的目的就是要使不同的文化进行融合,形成一种新型的文化,而这种新型的文化只有根植于企业所有成员之中,通过企业成员的思想、价值观、行为才能体现出来,才能真正实现跨文化管理的目的,否则跨文化管理则流于形式。2、实施跨文化管理的主体也是人,即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在跨国公司中,母公司的企业文化可通过企业的产品、经营模式等转移到国外分公司,但更多的是通过熟悉企业文化的经营管理人员转移到国外分公司,在跨国公司的资源转移中,除资本外就是经营管理人员的流动性最强。由于跨文化管理的主体和客体都涉及到人,因此跨国公司的跨文化管理中要强调对人的管理,既要让经营管理人员深刻理解母公司的企业文化,又要选择具有文化整合能力的经营管理人员到国外分公司担任跨文化管理的重要职责,同时要加强对公司所有成员的文化管理,让新型文化真正在管理中发挥其重要作用,促进跨国公司在与国外企业的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三)跨文化管理的策略

1、本土化策略。要本着“思维全球化和行动当地化”的原则来进行跨文化的管理。通常跨国企业在海外进行投资,就必须雇用相当一部分的当地职员。这主要是因为当地雇员熟悉当地的风俗习惯、市场动态以及政府方面的各项法规,而且和当地的消费者容易达成共识,雇用当地雇员无疑方便了跨国企业在当地拓展市场、站稳脚跟。“本土化”有利于跨国公司降低海外派遣人员和跨国经营的高昂费用、与当地社会文化融合、减少当地社会对外来资本的危机情绪;有利于东道国在任用管理人员方面,主要考虑的是该雇员的工作能力及与岗位的匹配度,选用最适合该岗位的职员。但其缺点也是致命的。由于公司的各个成员都只重视自我的发展,无法形成一个集体价值的企业文化,使得企业对个体来说缺少长久的凝集力。全球营销种产品的快速创新和多样化,以及人类种族之间的空前交往和融合,“多向交叉文化”策略己经成为许多跨国公司采用的人事管理制度。在具体运用中,可采用以下的方法,来避免由于个体之间存在的巨大的文化差异而造成的“文化冲突”:(1)尽量选用拥有当地国籍的母国入;(2)选用具有母国国籍的外国入;(3)选用到母国留学、工作的当地外国入;(4)选用到当地留学、工作的母国入等。

2、文化相容策略。根据不同文化相容的程度又可以细分为以下两个不同层次:(1)文化的平行相容策略。这是文化相容的最高形式,习惯上称之为“文化互补”。就是在跨国公司的子公司中并不以母国的文化或是开发国的文化作为子公司的主体文化。母国文化和东道国文化之间虽然存在着巨大的文化差异,但却并不互相排斥,反而互为补充,同时运行于公司的操作中,充分发挥跨文化的优势。一种文化的存在可以充分地弥补另外一种文化的许多不足及其比较单调的单一性。美国肯德基公司在中国经营的巨大成功可谓是运用跨文化优势,实现跨文化管理成功的典范。(2)隐去两者的主体文化,和平相容策略。就是虽然跨国公司中的母国文化和东道国文化之间存在着巨大的文化差异,而两者文化的巨大不同也很容易在子公司的日常运作中产生“文化摩擦”,但是管理者在经营活动中却刻意模糊这种文化差异,隐去两者文化中最容易导致冲突的主体文化,保存两者文化中比较平淡和微不足道的部分。由于失去了主体文化那种对不同国籍的人所具有的强烈影响力,使得不问文化背景的人可以在同一公司中和睦共处,即使发生意见分歧,也很容易通过双方的努力得到妥协和协调。

3、文化创新策略。文化创新策略即母公司的企业文化与国外分公司当地的文化进行有效的整合,通过各种渠道促进不同的文化相互了解、适应、融合,从而在母公司和当地文化基础之上构建一种新型的国外分公司企业文化,以这种新型文化作为国外分公司的管理基础。这种新型文化既保留着强烈的母公司企业文化特点,又与当地的文化环境相适应,既不同于母公司企业文化,又不同于当地企业文化,是两种文化的有机整合。因为要从全世界角度来衡量一国或一地区文化的优劣是根本不可能的,这中间存在一个价值标准的问题,只有将两种文化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才能既含有母公司的企业文化内涵,又能适应国外文化环境,从而体现跨国企业竞争优势。

4、文化规避策略。这是当母国的文化与东道国的文化之间存在着巨大的不同,母国的文化虽然在整个于公司的运作中占了主体,可又无法忽视或冷落东道国文化存在的时候,由母公司派到子公司的管理人员,就必须特别注意在双方文化的重大不同之处进行规避,不要在这些“敏感地带”造成彼此文化的冲突。特别在宗教势力强大的国家更要特别注意尊重当地的信仰。

5、文化渗透策略。文化渗透是个需要长时间观察和培育的过程。跨国公司派往东道国工作的管理人员,基于其母国文化和东道国文化的巨大不同,井不试图在短时间内迫使当地员工服从母国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而是凭借母国强大的经济实力所形成的文化优势,对于公司的当地员工进行逐步的文化渗透,使母国文化在不知不觉中深入人心,东道国员工逐渐适应了这种母国文化并慢慢地成为该文化的执行者和维护者。

6、借助第三方文化策略。跨国公司在其他的国家和地区进行全球营销时,由于母国文化和东道国文化之间存在着巨大的不同,而跨国公司又无法在短时间内完全适应由这种巨大的“文化差异”而形成的完全不同于母国的东道国的经营环境。这时跨国公司所采用的人事管理策略通常是借助比较中性的,与母国的文化己达成一定程度共识的第三方文化对设在东道国的子公司进行控制管理。用这种策略可以避免母国文化与东道国文化发生直接的冲突。如欧洲的跨国公司想要在加拿大等美洲地区设立子公司,就可以先把子公司的海外总部设在思想和管理比较国际化的美国,然后通过在美国的总部对在美洲的所有子公司实行统一的管理。而美国的跨国公司想在南美洲设立子公司,就可以先把子公司的海外总部设在与国际思想和经济模式较为接近的巴西,然后通过巴西的子公司总部对南美洲其他的子公司实行统一的管理。这种借助第三国文化对母国管理人员所不了解的东道国子公司进行管理可以避免资金和时间的无谓浪费,使子公司在东道国的经营活动可以迅速有效地取得成果。

7、占领式策略。占领式策略是一种比较偏激的跨文化管理策略,是全球营销企业在进行国外直接投资时,直接将母公司的企业文化强行注入国外的分公司,对国外分公司的当地文化进行消灭,国外分公司只保留母公司的企业文化。这种方式一般适用于强弱文化对比悬殊,并且当地消费者能对母公司的文化完全接受的情况下采用,但从实际情况来看,这种模式采用得非常少。

总之,全球营销企业在进行跨文化管理时,应在充分了解本企业文化和国外文化的基础上,选择自己的跨文化管理模式,从而使不同的文化达到最佳的结合,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五、跨文化培训,一个有效的途径

在进行全球营销时很多公司都偏重于员工的纯技术培训,却忽视了对员工尤其是管理人员的跨文化培训。而跨文化培训恰恰是解决文化差异,搞好跨文化管理最基本最有效的手段。通常来讲,跨文化培训的主要方法就是对全体员工,尤其是非本地员,进行文化敏感性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