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腐制度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2 00:08:05

反腐制度

反腐制度范文篇1

关键词:;制度;反腐倡廉

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1](P131)。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探求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特色反腐制度,力求用制度保障权力,用制度推进新时代廉政建设。制度反腐是抵制腐败的外在规制,构成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的制度保证。报告指出,我党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以永远在路上的决心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可见,制度建设构成了党的建设这个新的伟大工程的桥梁枢纽并由此不断推进反腐败斗争向纵深发展。

1.制度反腐思想的提出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高度重视党风廉政建设,各历史时期的党中央领导人都不断探索执政党建设规律,为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的科学化水平提供了宝贵经验。运动是党的建设历程中的一个伟大壮举,对后来的历史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经过整风阶段,我们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形成了高度的统一[2](P207)。在运动中,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为一体的党建布局初步确立并沿用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随着世情国情党情的发展,党建布局也不断迈向更高的层次。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一定要把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3](P38)随后,在十六届二中全会上指出:“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从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和制度上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3](P152)制度建设在党建中的地位逐渐清晰,任务指向也日趋明确。与此同时,党内对反腐倡廉建设的认识也不断深入,廉政建设成为我党亟需解决的大事。中共第十七次代表大会上将反腐倡廉作为党建的一项重要内容单独列出,十八大依旧将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作为党建的五个方面加以强调。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全面从严治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推进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这一要求使制度建设的整体效应更加突出,使制度建设与党建的其他方面的相互作用更加明确。报告中将“反腐倡廉建设”修改为“纪律建设”,使党风廉政建设有了更充实的内涵[4]。

2.制度反腐思想的新特色

以习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推进从严治党,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倡廉斗争中形成了一系列独具特色的法律法规制度体系,赋予制度反腐新的时代内涵。2.1标本兼治,夺取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在推进反腐败斗争的过程中,“治标”取得重大成效情形下,“治本”必须紧随其后,我们要以始终在路上的决心为治本开辟道路,只有“标本兼治”才能巩固压倒性态势,夺取压倒性胜利。我党需要最大限度减少体制障碍和制度漏洞,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5](P135-136)。在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指明:“要深化标本兼治,夺取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标本兼治,既要夯实治本的基础,又要敢于用治标的利器。要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坚持重遏制、强高压、长震慑,坚持受贿行贿一起查,坚决减存量、重点遏增量。”[6]“治本”是党风廉政建设的终极目标,只有“标本兼治”才能保证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才能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2.2以制度整体效应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十八大以来,以习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制度建设,郑重提出“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关键领域重点发力,着力推动党风廉政建设的系统化、规范化,在不断探索实践中扎细扎牢扎严制度的笼子。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强调“要加强反腐败国家立法,加强反腐倡廉党内法规制度建设,深化腐败问题多发领域和环节的改革,确保国家机关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利”[7](P388),这就为制度反腐提供了法制化的方向和实现路径。这表明制度反腐是复杂性、连续性的综合形态,多领域多环节的改革必须整体发力,使各项法律规章制度有效衔接,从而推动制度化反腐深入发展,使其协同效应和系统效能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3.制度反腐思想的实现路径

十八大以来,以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完善反腐倡廉法律法规机制体制,扎紧、扎密、扎严笼子,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3.1构建不敢腐的惩戒机制。明确指出,要“实现不敢腐,坚决遏制腐败现象滋生势头”[8]。新一届领导集体制定八项规定,坚决纠正“四风”,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不管腐败分子逃到哪里,都要缉拿归案、绳之以法。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不断进行制度创新与完善,先后颁布了《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制定条例》《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备案规定》等一系列法规条例,使得腐败治理有法可依。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该决定不仅明确地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目标和法治体系内容,更强调了要将法治作为我们党和国家治国理政的根本方略,而且也为今后我国反腐败工作提供了更加明确的方向指引,为我国反腐败工作实现标本兼治提供了最重要的遵循。推进反腐败国家立法是在法治轨道上深化反腐败斗争的迫切需要。十八大以来,反腐败国际合作也取得了一定成效。2016年9月23日,G20反腐败追逃追赃研究中心在杭州成立,G20峰会也围绕反腐败行动以及合作达成多项共识,使反腐败国际合作机制日益规范化、程序化。不敢腐的目标初步实现,反腐败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3.2完善不能腐的防范机制。反腐倡廉的核心是制约和监督权力。十八大以来,以习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当前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入推进党的纪律检查体制改革,激发体制机制活力,强化法规制度保障,着力构筑不能腐的制度体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启全面深化改革的序幕,全会明确指出:改革党的纪律检查体制,健全反腐败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和完善各级反腐败协调小组职能。3.2.1确立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2014年6月,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了《党的纪律检查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形成了党委纪委齐抓共管的强大合力,明确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党委负主体责任,纪委负监督责任,制定切实可行的责任追究制度。3.2.2巡视制度“利剑”作用愈显锋芒。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巡视工作,多次发表重要讲话,对加强和改进巡视工作提出要求,政治巡视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巡视工作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成果。巡视是党内监督的战略性制度安排,是“党之利器,国之利器”。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审议《关于中央巡视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研究部署巡视工作情况的报吿》时的讲话指出:“巡视是党章赋予的重要职责,是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举措,是从严治党、维护党纪的重要手段,是加强党内监督的重要形式。”将巡视监督作为党内监督的战略性制度安排,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8],“研究制定加强对主要领导干部监督的制度,切实加大对一把手的监督力度”[9](P487),重点巡视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加强巡视干部队伍建设,创新巡视工作方法,将巡视结果落实到实处。赋予巡视制度新的活力,建立巡视巡察上下联动监督网。3.2.3监察体制改革逐渐深入监察是发现、惩治腐败、制约监督权力的关键。从党内监督向国家监察的演进,是反腐倡廉制度建设的必然选择。党的十八大以来,坚持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试点成立国家监察委员会。2016年11月7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北京市、山西省、浙江省开展国家检察体制改革试点方案》(以下简称《方案》),这三地监察委由省级人大选举产生,作为行使国家监察职能的专责机关,与纪委合署办公[10]。监察委员会的设置完善了党和国家自我监督,是制度反腐的创举,是由同体监督转向异体监督的质的巨变。这一政治体制改革,着力解决行政监察范围过窄、纪律与法律衔接不畅等问题,实现对所有行使权力的公职人员监察全覆盖。2017年6月,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草案)》进行了审议,这一法案弥补了现行监察制度的不足。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不能腐”的防范制度体系日益完善。3.3健全不想腐的保障机制。教育制度是反腐倡廉制度建设的基础。强调:“要加强反腐倡廉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设,督促领导干部坚定理想信念,保持共产党人的高尚品格和廉洁操守,提高拒腐防变能力,在全社会培育清正廉洁的价值理念,使清风正气得到弘扬。”从严治党最根本的是要坚定理想信念,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十八大以来,我党加大反腐教育力度,克服党员干部的冒险投机心理,加紧筑牢思想防线,努力营造不易腐、不想腐的良好政治生态。十八大以来,制度建设成果显著,我国特色反腐制度在探索实践中日益完善,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一定成效。但仍要看到全面从严治党形势依旧严峻,我党仍需加大惩戒力度,积极稳妥地推进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加强统筹协调,坚持标本兼治,巩固不敢腐的惩戒机制,完善不能腐的防范机制,构筑不想腐的堤坝,全面净化党内的政治生态。

参考文献

[1][5][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4].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6].全面贯彻落实党的精神,以永远在路上的执着把从严治党引向深入[EB/OL].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www.ccdi.gov.cn/toutiao/201801/t20180111_161586.html,2018-01-11.

[7]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反腐制度范文篇2

一、要遵循规律,防止制度创新中看不中用

反腐倡廉需要真正意义上的制度创新,而不是“花花衣”、“作秀工程”。质量是制度的生命和灵魂。制度建设质量和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各项工作能否依照法规和制度顺利有效地开展。一个好的制度,关键是在工作中能行得通、用得上、管得住。

一是突出一个“严”字。主要指制定制度要严密,不留空白点。对于以前的制度,要通过完善填补空白点。如在反对和制止公款吃喝、送礼问题上,过去对党政机关与企业的制度不一样,党政机关严、企业宽。实际是在治理权钱交易上只抓了“权”的一面,而忽视了“钱”的一面。加之在执行制度上不够严肃,结果,吃喝和收受礼品问题解决的不好。今后制定制度应围绕严密去创新,力争使制度形成一个严密的运行圈,成为一个制度体系,至少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要有规范性、要求性方面的内容,即提倡做什么,禁止做什么,应该怎么做,不准怎么做。二是要有措施性、制裁性方面的内容,即对违反了的怎么制裁。三是要有激励性、保障性方面的内容,即激发人们积极参与监督及保护监督者民主权益的措施。四是要有监督主体方面的内容,即落实监督的责任单位、责任人及其职权和行使职权的要求与程序等。五是要有再监督方面的内容,即对行使监督职能的单位及个人进行监督,对没有履行监督职能或履行监督职能有偏差的进行处罚,以保证行使监督职权的责任单位、责任人不得不尽职尽责地去狠抓监督工作。

二是突出一个“实”字。主要是指在制度创新上要密切联系实际,使制定出台的制度更具有可行性、可操作性。可行性是制定制度的目的,也是制度实现其自身价值的前提条件。制定、修改制度,应注意“四忌”:一忌“照葫芦画瓢”,人云亦云的“拿来主义”以及“奉旨办事”的教条主义。要深入实际,对一些腐败现象进行深入具体的剖析,从过去的规章制度中找出原因,找出漏洞,创建出新的有针对性的制度。二忌随意性。反腐倡廉制度的目标、措施不能随着某些领导情绪的变化而变化。制定制度一定要针对实践中的各方面情况,提出成熟地、有主见地目标、措施,以防止有的领导提出不现实的过高要求和无价值的过低要求。三忌“空”。反腐倡廉制度的条款不能过于原则、笼统。要经过认真的调查研究,把本地、本单位的情况吃透,把制度内容定的具体明确,才能起到指导实践,规范行为的作用。四忌“松”。就是出台的制度不严谨,有漏洞。容易导致一些人钻制度的空子,打“擦边球”。因此,我们制定反腐倡廉的各项制度时,必须紧密联系客观实际,使其切实在实践中发挥作用

三是突出一个“简”字。主要是指制度创新要朝着简明扼要,明确实用,变化幅度小的方向发展。目前,我们有些制度规定过于笼统、原则,加之内容变化幅度大,不易操作。如同一种错误可以给予党内警告至开除党籍的处分;同一项违规在经济处罚上可以从几百元到几千元甚至几万元。这种现象应该通过改革创新逐步解决。我认为,中央对的处理规定就比较好,只要定性为,不论次数多少,不论何时何地,一律开除党籍。再就是今年中纪委和省市纪委着重对五类顶风违纪行为的领导干部进行严肃处理的规定简洁明了。如市纪委对什么是利用婚丧嫁娶等事宜收钱敛财界定得相当清楚,操作性很强。今后制定出台制度,就应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去创新。

四是突出一个“防”字。就是制度创新要朝着预防为主,事前防范的方向发展。现在的大部分制度是事后惩罚类的,事前预防,事前堵漏,防止违纪,规范行为的比较少。有些规范行为的规章制度,又往往只规定不准怎么办,而没有违反了怎么办,使制度本身缺乏刚性,执行起来缺乏力度。因此,今后应突出事前防范的制度创新,以真正实现监督关口前移,预防为主,减少违纪,减少犯罪,进而促进党风、政风、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

二、要统筹谋划,防止制度创新顾此不顾彼。

反腐倡廉制度体系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牵涉到许多部门。因此,在制度体系建设过程中,必须切实按照统筹谋划、科学配套的要求,克服部门之间自成系统、各行其事的做法,避免可能导致的制度缺位、错位和越位以及各制度之间不协调、不科学、不配套情况的出现,尽量做到各项制度协调统一,相互配合,互为补充,形成一个运转协调的工作体系,发挥体系运转的整体功能。制度创新,应从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来进行。

一是使人不能为的制度创新。要按照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现代市场经济制度,推行“阳光政务”,做到简政、放权、公开化,实行市场竞争机制,使政府从一些不必要的经济活动中充当“婆婆”的角色里退出来,最大限度地降低党员干部发生腐败的可能性,使制度创新有利于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符合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

二是使人不敢为的制度创新。要针对反腐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加快建立具有强大约束力的事前监督和事后惩罚机制,公开曝光其腐败行为,让腐败分子在经济上倾家荡产,在政治上身败名裂,在心理上后悔莫及,使腐败分子在经济、政治和社会上得不到任何好处,并使其真正感受及警示教育他人感受搞腐败的高成本、高风险。通过提高搞腐败的成本,从而使想腐败的人望而生畏,不敢腐败。

三是使人不必为的制度创新。要创新适合我国国情的保廉激励机制,进一步裁减政府冗员,将干部的工资收入与所担负的工作责任和实际贡献挂起钩来,将干部的录用辞退、升降奖惩与本人的能力素质和工作业绩挂起钩来,确保干部能按其贡献大小获得相应的政治和经济待遇,做到以俸养廉、以俸保廉,使想腐败的人不必去冒险利用公权牟取私利走腐败之路。

四是使人不愿为的制度创新。要建立健全思想教育和道德约束体系,进一步完善领导干部廉政谈话、诫勉谈话、警示谈话和廉政承诺、廉政情况报告、重大事项报告等制度,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境界和道德水准,使广大党员干部从内心厌恶腐败,不愿腐败,从而主动抵制腐败。

三、要掌握方法,防止制度创新讨力不讨好

创新没有经验可循,但其方法值得我们讲究,方法对头,就会事半功倍,方法不对路,就会事倍功半甚至弄巧成拙。

一是要在发展中创新。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反腐倡廉实践的深入,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要抓住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抓住一些长期治理但一直得不到好转的问题,抓住新形势下产生的新问题,抓住可能发生腐败苗头的领域,抓住本地区本部门党风政风方面的突出问题,找准解决问题的切入点和工作着力点,大胆探索,重点攻关,求得突破,使制度更好地体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体现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要求,体现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的客观规律和发展方向。

反腐制度范文篇3

一、制度反腐中存在的误区

1、制度设计变成反腐政绩。从目前情况看,有的地方和单位不乏“反腐制度”,文件成堆,禁令不断,承诺连连等。这些制度往往是原则规定多,具体细则少;应急措施多,长效配套少;口号要求多,操作规程少;不下为例多,严厉惩治少;针对下面多,严以律己少,显现出很大的空隙和弹性。这些地方和单位的领导把制度、文件、禁令、承诺当成是反腐倡廉的“政绩”。为此防腐反腐成效甚微,这不免给人一种“制度秀”之感。这些反腐制度不是束之高阁,就是走过场;变成说在嘴上,订在纸上,挂在墙上的一纸空文。

2、灵活变动换味以言代制。据《中国青年报》报道:马德在担任绥化市委书记时,非常“重视”制度建设,曾提出坚持完善干部推荐责任制、干部考察预告制、干部任前公示制、常委会投票表决制及“五个不用”等。马德还就曾如何落实《关于领导干部廉政述职的实施意见》,大言不惭地说:“领导干部述廉、群众评廉、组织考廉等有效措施,使全市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工作取得新突破。”然而马德案是建国以来最大的卖官案,牵涉众多高官和一批官员,仅绥化市各部门的“一把手”就有50多人。马德案,辛辣地嘲讽了这些作秀的“反腐制度”。这也表明制度在不受制约的权力面前软弱无力。为此,权力一旦称寡道孤,制度只得俯首称臣,最终形成决策一言堂、用人一句话、花钱一支笔,绝对权力对制度、以言代制、阳奉阴违,视制度可灵活变动而被丢弃一旁。原本期盼制度制约权力,却遭到权力的蔑视。

3、腐败牵着制度监督乏力。我国关于与反腐败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各种规定不少,无论在容易发生腐败的人事制度、行政审批,还是经济领域工程建设等权力运作的各个环节,都有不同形式的规章制度。如《关于领导干部收入申报的规定》,它只是个人工资、福利、奖金等收入的申报,并不是家庭财产申报,这很难体现真实性,而且不对外公布,缺乏监督。至于那些监时制定的,诸如严禁公款吃喝、禁止公费旅游等各种反腐规定,则更难起到令行禁止的效果。随着腐败花样的不断翻新,如果我们只是跟在后面追,制度永远也追不上腐败现象,最后只得出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二、解决制度反腐误区的对策

要走出制度制约权力、遏制腐败,权力蔑视制度、导致腐败的怪圈。笔者认为应做好以下工作。

1、健全机制,完善制度。要从腐败的成本考虑,增大领导干部腐败风险,既要让领导干部不敢腐败,同时又要设计一套让其不能腐败的公民参与、权力制约、程序制约的制度,从源头上防止腐败。目前反映的人事权和财政权已成腐败分子攫取非法利益的最重要资源,为此我们必须重点处理好这两个问题,一是人事权。要将少数人在少数人中选人的权力交到老百姓手中,每个领导干部由对上负责转变为对上对下负责,做到千百双眼睛盯住你,从而消灭腐败的机会。二是财政权。要建立一套现代公共财政制度,将少数人甚至一个人决定的暗箱操作,变成公开的、阳光的程序,使财政收支完全透明化。

反腐制度范文篇4

在小平同志制度建党大思路的引领下,改革开放30年来,我党成功地走出了一条不搞政治运动,而靠改革和制度建设的新路子,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党内制度体系,使党内生活的各方面基本做到有章可循,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根本大法与时俱进

党章是党的根本大法,是党的全部活动的基础和依据。党章的修改是党内制度创新的一个缩影。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次党代表大会是党的十二大,这次大会以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的创新精神,承担起了纠正九大、十大党章中“左”的错误,恢复七大、八大党章优良传统,并适应时代要求进行改革创新的历史重任,制定并通过了一部拨乱反正、内容充实、形态完备的新党章。自党的十三大到**大,历经各次党代表大会的修改,十二大党章在原有框架的基础上得到与时俱进的全面完善,党的根本大法日益走向成熟。

党的**大以来,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反复告诫全党要自觉学习党章、遵守党章、贯彻党章、维护党章,加强监督,严明法纪,在党章和党纪面前人人平等。**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集中全党全国人民的智慧,充实了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的重大成果,对党员权利和义务、党代表任期制、基层党组织的选举制度、党务公开制度、巡视制度、报告制度、流动党员教育和管理制度等都作了重大修改和补充,是一部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当前与长远相结合的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党章,是党的制度建设最新成果的集大成,是在新时期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根本法规。

思想理论建设走向制度化

30年来,我党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些成果通过党的**大、**大和**大,以党的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指引全党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行。

30年来,我们党积极推进干部培训制度和体系的改革,大幅度提高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多次就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作出决定,建立了党委中心组学习制度,中央政治局带头坚持集体学习,为推进学习型政党建设作出了榜样。

**大以来,中央提出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的战略任务,制定了《**-**年全国党政领导班子建设规划纲要》《**年-2010年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试行)》。中国浦东、井冈山、延安干部学院和中国大连高级经理学院开始承担培训任务。干部队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专业知识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30年来,我们党建立了一整套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学习制度,学习型政党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基层党组织通过“”、党员活动日等形式,切实加强对党员的教育,并通过有效的激励机制鼓励党员自学,党内的学习风气日益浓厚。

党内民主形成制度体系

**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着力加强党内民主制度建设,把党内民主提高到关乎党的生命的高度来认识,党内民主逐步形成一整套制度体系。

——党的代表大会制度更加健全。**年《关于党的地方各级代表大会若干具体问题的暂行规定》的出台,标志着党的各级代表大会制度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的党代表大会常任制的试点范围不断扩大,党的代表大会代表提案制度、代表提议的处理和回复机制等逐步得到落实。党的**大又作出实行党代表任期制的重大决定。党代表大会已经成为广大党员行使民主权利的重要平台,在党和国家的政治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党内选举制度不断完善。**年党的十三大报告提出差额选举的范围应扩大到各级党代会代表,基层党组织委员、书记,地方各级党委委员、常委,中央委员会委员。**年和**年中央分别颁布了党的基层组织和地方组织选举工作暂行条例。**年党的**大再次提出,把组织提名与党员提名结合起来,扩大差额选举的比例,逐步扩大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直接选举的范围。

——党的集体领导制度更加规范。**年党的十三大以后,新当选的中央政治局分别通过了十三届中央政治局、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三个“工作规则(试行)”,连同**年的《中国共产党地方委员会工作条例(试行)》,标志着党委集体领导和民主决策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创造性提出了“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和“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并写入党章。党的**大进一步提出,推行地方党委讨论决定重大问题和任用重要干部票决制,实行中央和地方各级党委常委会向全委会负责、报告工作和接受监督的制度,这是党内集体领导制度的一个重大突破。

——党内民主生活更加活跃。新时期以来,党内生活制度不断完善和创新,如,党员领导干部参加双重组织生活制度,民主评议党的干部、党员制度,党委民主生活会制度,党的活动日制度,“”制度,离休、退休、退职党员的组织生活制度,等等,为健全和规范党内生活提供了制度保证。

——党员民主权利得到进一步保障。**年1月中央印发《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试行)》(后经修改,于**年颁布正式的条例),使党员的各项民主权利得到有效保障,党务公开范围逐步扩大,党内情况通报制度、党内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等逐步完善,党组织工作的透明度得到增强,广大党员对党内事务有了更多的了解和参与,彰显了党员的主体地位。

干部制度改革成果丰硕

30年来,我们党废除了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度,成功实现了新老干部合作交替。中国共产党按照干部队伍“四化”方针,造就了一批又一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栋梁之才。

积极推进领导班子配备改革,在精简领导班子职数、减少副书记职数、适当扩大党政交叉任职等方面取得了实质性进展,班子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整体素质明显提高,大批德才兼备、年富力强的优秀干部走上领导岗位。

同时,我们党形成了一整套干部培养、选拔、任用、管理和监督的制度体系。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不断改革党管干部、党管人才的方式,扩大干部选任中的民主,建立和完善民主推荐、民主测评、差额考察、任前公示、公开选拔、竞争上岗、两推一选、全委会投票表决、领导干部辞职、干部交流、干部监督等一系列制度,符合机关、企业和事业单位不同特点的科学的干部分类管理体制已经基本形成。

**年《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和**年《国家公务员法》,是我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成果的集大成。**年中央连续出台了关于干部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全委会票决、领导干部辞职等“5+1”法规性文件;**年底到**年,中办又集中转发了关于对干部诫勉谈话和函询、述职述廉以及干部任期制、交流制、回避制的5个文件;另外,中组部还印发了《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试行办法》。

基层组织制度充满活力

农村基层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显著提高。改革开放以后,农村基层党组织经历了深刻的变革。**年,全国普遍开展了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配套建设。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后,中央又决定开展以好班子、好队伍、好路子、好体制、好制度为目标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大以来,中央于**年下发文件,要求以“领导班子好、党员干部队伍好、工作机制好、小康建设业绩好、农民群众反映好”为目标,开展“五个好”村党组织、乡镇党委和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先进县(市)“三级联创”活动,有力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城市社区党组织的服务功能不断增强。经过30年的改革创新,城市基层党组织坚持以服务群众为重点,不断完善组织体系和工作运行机制,城市社区党建工作新格局逐步形成,截至**年底,全国城市和建制镇的“一社区一支部(总支、党委)”率都达到了99.9%以上,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

国有企业基层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年中央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工作的通知》,党的**大以来,又紧密结合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的要求,先后开展以落实“三句话”和开展“四好班子”创建活动为主要内容的国有企业党组织建设。

积极探索“两新组织”党的建设新途径,党的工作覆盖面不断扩大。党的**大第一次把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的职责任务写入了党章。据统计,截止到**年底,全国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数量达到17.8万个,有3名以上正式党员的非公有制企业建立党组织的比例达到94.2%。各地还把社会团体和中介组织党建工作纳入基层党建的总体规划,许多地方采取建、联、挂、派等方式建立党组织,党的工作的覆盖面不断扩大。

此外,党的**届三中全会以来,机关、学校、科研院所、文化团体等事业单位党建工作也得到了全面加强,形成了完善的基层组织制度体系和充满活力的工作运行机制。

先进性建设长效机制初步形成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第一,确立了“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发展党员工作方针。**年中组部印发《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试行)》,对党员发展工作作了规范。党的**大对新形势下党员先进性标准和入党条件提出了新认识,在注重发展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中的先进分子入党的同时,注意把符合党员条件的其他社会阶层的先进分子吸收到党内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党员总数由党的十二大时的3965万增加到**大时的7336.3万,其中非公有制单位职工党员318万名,占党员总数的4.3%。

第二,着力巩固先进性教育成果,健全让党员经常受教育、永葆先进性长效机制。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我党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建立永葆党的先进性长效机制”这一新理念,是党的制度建设理论和实践的一次重大突破。集中教育阶段结束后,**年6月,中央办公厅颁发了四个长效机制文件。同时,远程教育工作在全国农村全面推开。

第三,坚持把服务群众作为基层组织建设的落脚点,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机制不断健全。积极探索党员发挥模范作用、服务人民群众的有效形式,形成了“双带”、“三培养”、“党员活动日”、“党员责任岗”、“结对帮扶”等一些行之有效的载体。

第四,改革党员管理制度。切实加强流动党员管理,逐步建立起以流入地党组织为主、流出地和流入地党组织共同管理的流动党员管理工作格局。中央组织部印发了新式样《中国共产党流动党员活动证》,在各级党委组织部门设立流动党员咨询服务电话,形成了一个覆盖全国的流动党员咨询服务网络,使流动党员不论流动到哪里,都能接受党组织教育和管理。

党的领导体制和执政体制更加科学

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党的领导体制和执政体制实现了由“党政不分、以党代政、高度集权”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历史性跨越。

首先,理顺党政关系,解决党政不分的问题。改革开放之初,**年代领导体制改革的具体措施包括:各级党委不再设立分管政府工作的专职书记、常委;撤销党委与政府机构重叠对口的部门,并将其管理的行政事务转由政府有关部门管理;由上级行政部门党组织垂直领导的企事业的党组织逐步改由所在地方党委领导,企业和事业单位的党组织不再对本单位实行一元化领导,而支持推行厂长负责制和首长负责制。自那以后,党和国家的领导体制进入到建立科学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新时代。

其次,改革党的执政方式。早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就提出了党要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的思想,并被作为党的民主集中制度的一条重要原则写入十二大党章。党的**大对党的领导方式作出明确规定,指出:“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通过制定大政方针,提出立法建议,推荐重要干部,进行思想宣传,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坚持依法执政,实施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同时还明确阐述了党政关系的新思路,提出要规范党委与人大、政府的关系,支持人大依法履行国家权力机关的职能。

党的**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要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思想,党的执政方式不是采取党对政府直接作出决定的方式,而是经过法定程序,使党的主张成为国家意志,使党组织推荐的人选成为国家政权机关的领导人员,并对他们进行监督,支持政府履行法定职能,依法行政。党对经济和社会事业的领导方式是把握方向,谋划全局,提出战略,制定政策,推动立法,营造良好环境。

历经30年改革,党的执政方式已经发生历史性变化。

反腐倡廉法规制度建设成效显著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把执政党的党风建设提高到关乎党的生死存亡的高度来认识,强调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都要反对腐败,开启了一条不搞政治运动,而靠制度反腐败的新路子。

党的**届三中全会根据**大党章的有关条款,重新建立了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并明确规定其根本任务就是维护党规党法,切实整顿党风。同时,30年来,我们党初步形成了一套反腐倡廉的法规制度体系。如:《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关于高级干部生活待遇的若干规定》《关于对党员干部加强党内纪律监督的若干规定(试行)》等一系列制度。

反腐制度范文篇5

同志在十七届中央纪委第五次全会上指出:“要以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各项制度为重点,以制约和监督权力为核心,以提高制度执行力为抓手,加强整体规划,抓紧重点突破,逐步建成内容科学、程序严密、配套完备、有效管用的反腐倡廉制度体系,切实提高制度执行力、增强制度实效。”这一重要论断,科学总结了我们党反腐倡廉制度建设的经验

,深刻揭示了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的基本规律,是我们推进反腐倡廉建设的重要遵循。我们一定要按照这些新要求,把握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的规律,着力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

增强约束力,提高反腐倡廉制度的科学性。首先,着力抓好教育制度建设,增强反腐倡廉教育的约束力。坚持和完善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主要负责同志定期讲廉政党课等制度,建立健全党性定期分析、反腐倡廉专题民主生活会制度,完善示范教育、警示教育、岗位廉政教育制度,建立基层党员轮训、流动党员教育制度,建立健全联席会议、新闻、对外宣传等制度,研究制定贯穿干部培养、选拔、管理、使用全过程的反腐倡廉教育实施办法,进一步提高反腐倡廉教育制度化水平。其次,着力抓好监督制度建设,增强反腐倡廉监督的约束力。按照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的要求,积极探索加强监督的有效途径,认真落实加强对党政正职监督的办法,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行使权力的监督,加强对重点人员、重点岗位、重要职能、重要事项的全方位全过程监督。改革和完善党内监督体制,加强党的代表大会、委员全体会议、党代表大会代表的监督作用,健全和规范常委会向全委会定期报告工作并接受监督制度;加强上级监督和领导班子内部监督,严格执行党内监督的各项制度,加强巡视监督;拓宽监督渠道,构建“大监督”格局,健全监督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形成监督合力,增强监督的权威性和有效性。第三,着力抓好预防制度建设,增强预防腐败工作的约束力。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抓好预防腐败制度建设。坚持把预防腐败的要求落实到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各个环节,形成一套有效的预防腐败制度。第四,着力抓好惩治制度建设,增强惩治腐败工作的约束力。建立健全腐败案件及时揭露、发现、查处机制;建立腐败现象易发多发领域调查分析和专项治理制度;健全查处案件协调机制,建立重大案件督导督办机制;建立健全依纪依法安全文明办案的纪律要求以及责任追究制度;完善举报人和证人保护制度,探索建立举报人奖励制度;建立健全查办重大案件情况通报和剖析分析制度,充分发挥查办案件的治本功能。与此同时,切实抓好纪检监察制度建设,进一步提高纪检监察工作能力和水平。

增强执行力,维护反腐倡廉制度的严肃性。一是坚持把制度执行摆在突出位置,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委、政府和纪检监察机关要把制度执行摆在突出位置,以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为抓手,建立健全保障制度执行的工作机制,完善保障制度执行的程序性规定和违反制度的惩戒性规定,保证反腐倡廉各项制度得到切实执行。二是加大监督检查力度,推动制度贯彻执行。建立健全制度执行的监督机制,每项制度都要明确监督执行的责任部门,建立健全制度执行问责机制。把制度执行情况纳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检查考核和领导干部述职述廉范围,对执行制度不力的坚决追究责任。三是领导干部要自觉遵守制度规定,发挥模范执行制度的表率作用。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学习制度、严格执行制度、自觉维护制度,在执行制度上既率先垂范、又敢抓敢管,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制度面前没有特权、制度约束没有例外,以自身的模范行动带动广大党员干部自觉遵守和执行制度。四是切实查处违反制度的行为,坚决维护制度的严肃性。坚持有纪必依、执纪必严、违纪必究,坚决同一切违反制度的现象作斗争。对有令不行、有禁不止、随意变通、恶意规避等严重破坏制度的行为,要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决不姑息迁就,以维护制度的严肃性。

增强创造力,强化反腐倡廉制度创新的系统性。积极顺应人民群众对反腐倡廉提出的新要求新期待,及时研究反腐倡廉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认真总结反腐倡廉建设的新成果新经验,按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目标新任务,不断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创新。在制度创新中,注意抓好法规制度的系统配套,既重视基本法规制度建设,又重视具体实施细则完善;既重视实体性制度建设,又重视程序性制度配套;既重视党内法规制度建设,又注意与国家法律法规协调配合;既重视中央立法,又重视地方立规,做到统筹兼顾、系统推进。当前,尤其应针对一些领域腐败现象易发多发的特点,按照与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相适应、重大举措相配套的要求,配合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紧紧围绕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来改革创新,在群众最不满、最关切、最盼望的地方加以推进。同时,切实加强反腐倡廉制度建设理论研究,把握反腐倡廉建设规律,实现反腐倡廉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有机统一,尊重基层和群众的首创精神,积极借鉴国外防治腐败的有益经验,不断推进制度系统创新,从而保证反腐倡廉制度行得通、管得住、用得好。

反腐制度范文篇6

思考之一:建立反腐倡廉制度体系必须构建科学的框架内容

当前,如何构建反腐倡廉制度体系,是一个急需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从反腐倡廉形势和工作需要来看,我们认为,应建立健全以下五个方面的制度体系:

一是从政行为约束机制。在此机制中,要着重研究解决党员干部什么可以为,什么不可以为,用制度纪律加以明示。要努力创新和完善从政行为的方式、手段和程序规则,将各级领导干部和国家工作人员从政行为纳入宪法和法律范围内,使行政权力依据法律,行政行为遵守法律,从而做到依法、规范、有序的正确运行。

二是权力运行规范机制。要按照*大的要求,从制度上对权力进行分解制约,健全和完善权力运行程序,保证权力规范运行。重点要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的监督,加强对人财物管理和使用的监督。要进一步改革决策机制,完善重要决策的规则和程序,建立重大事项公示制度、听证制度和专家咨询制度。要坚持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原则,进一步完善党委内部的议事和决策机制。要认真贯彻执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条例,严格选拔任用程序,扩大党员和群众对干部选拔任用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要认贯彻执行《党内监督条例(试行)》,实行多种形式的领导干部述职述廉制度,健全重大事项报告制度、质询制度和民主评议制度,更严密地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要坚持和完善民主制度,积极发展民主,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

三是不易腐败的防范机制。要针对腐败现象的易发部位和多发环节进行体制创新,从源头上铲除腐败现象产生的土壤和条件。当前,要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契机,以管权、管钱、管资、管人为重点,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切实把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转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深化财政、税收、金融体制改革,健全公共财政体制,强化税收征管,完善金融监管体制;深化投资体制改革,进一步确立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健全政府投资决策和项目法人约束机制;同时,要继续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建立和完善产权交易、土地征用、工程管理、政府采购等制度,大力发展产权、土地、劳动力和技术等市场。

四是不敢腐败的惩治机制。构建惩治机制的基本方向是建立严而不厉、疏而不漏的严密法网,使抱有侥幸心理的人望而生畏、不敢腐败。惩治机制应涵盖两个基本层面:一是建立健全对腐败分子的严厉惩处机制,足以让腐败分子政治上身败名裂、经济上倾家荡产。与此相配套,建立跨部门、跨地区、跨行业、跨国界的大案要案协查机制,切断腐败分子对抗调查、转移赃款、策划出逃的渠道。二是建立健全对不正之风的综合治理机制。针对性利用职权公款吃喝、乱收费、收受礼金、买官卖官、刁难群众等突出问题,深入研究发生机理,提出全领域治理对策,抑制其蔓延势头。同时,坚持和完善"谁主管,谁负责"的纠风工作责任机制,积极探索专项清理与源头治理的最佳结合形式。此外,应加强腐败成本动态模型研究,适时补充、修订和制订相关法律法规和纪律条规,提高腐败行为的风险成本,降低惩处腐败的支付成本;着手建立反腐败趋势预测机制,提高反腐败的科学预测能力、战略谋划能力、战术应变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

五是不需腐败的保障机制。其根本出路,就是大力发展经济,加快分配制度改革,建立以俸养廉的薪金制度和体现终极关怀的社会保障机制,使公务员不必冒险通过接受礼品甚至贿赂弥补收之不足。应继续深化政府机构改革,不断提高国家公务员人均社会贡献率和与之相对应的报酬率;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地区先行规范公务员工资外补贴,开展公务用车货币化改革,探索建立国家公务员廉政基金制度;着手调查研究和统筹解决国家公务员工资制度和职务消费中存在的不合理问题,大力推进公务接待管理制度改革;建立适合基本国情的公务员保险制度,尽快解除其可能产生的各种后顾之忧。

思考之二:建立反腐倡廉制度体系必须提高立法质量

立法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各项工作能否依照法规和制度顺利有效地开展。要坚持检验法规制度质量的最终标准是反腐倡廉工作的实践,要看制定的法规制度能否解决反腐倡廉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是否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能否取得预期的效果。要提高立法质量,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加强理论研究。理论研究是法规制度建设的基础,理论研究的滞后,必然导致法规制度建设的滞后。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注意增强理论研究的针对性和应用性,务虚和务实要相结合。要在出成果上下功夫,只有拿出材料翔实、论证充分、观点正确、说服力强的研究成果,才能为立法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二要改进工作作风。紧密结合工作任务开展调查研究,是提高立法质量的重要保证。法规工作部门的调研主要是立法前可行性论证的调研、立法过程中征求意见和听取建议的调研,对已经颁布实施的法规贯彻执行情况的调查了解,为下一步法规修订提供实践基础的调研。调研工作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反腐倡廉第一线,认真倾听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呼声,认真倾听有反腐败工作实践经验的同志的意见和建议,认真倾听法规制度涉及的利害关系人的意见。一般来说,通过法规制度解决的问题都要有实践经验,切忌从主观愿望出发,从本本出发而立法,否则所制定的规章制度在实践中很难行得通。特别是涉及到人民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和党员干部切身利益的法规制度,更要注意听取人民群众和党员干部的意见,特别是不同意见。要探索征求意见的新方法,真正使立法过程成为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全面反映广大党员干部意愿的决策过程。

三要坚持法制统一。没有法制的统一,就不能维护党和国家的集中统一,就不能维护政治的安定和社会的稳定,法制统一是保证法规制度权威性的基础,也是评价法规制度质量的首要指标。坚持法制统一要做到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要统一,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要与国家法律法规互相协调。要按照法定权限、法定程序制定法律制度、防止超越职权、违反程序立法。下位的法规制度不得同上位的法规制度相抵触。要防止通过制定法规制度搞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保护主义。

四要提高立法技术。立法是一项政治性、专业性、技术性都很强的工作。一部质量好的法规,应该是一部立法技术运用得好的法规。在立法工作中,既要注重宏观的立法技术,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和工作原则,严格按照立法程序办事;又要注重微观的立法技术,科学地设计法规制度的结构和体例,准确地表述法规制度规范的内容,正确地运用法律语言和符号。

五要注重前瞻性和适时性。制定政策法规是一项十分严肃的事情,一经,就要在一个阶段、一定时期发挥作用,不能朝令夕改。这就要求我们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注意政策法规的"跨度"和"容量",保持长期性和稳定性。必须分清主次,突出重点,选准主攻方向。要认真分析形势和任务,善于了解掌握群众和基层的呼声,抓住当前工作最需要、各级要求最迫切的问题,选准时机,及时立项,尽快出台有关规定,以期达到最佳效果。

思考之三:建立反腐倡廉制度体系必须把握的几个问题

一是正确处理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的关系。党内法规要及时转化为国家法律。要通过法规制度建设,把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转化为具有约束力的法规制度,并用党的纪律和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得到贯彻落实。党内法规要与国家法律相一致。要把党风廉政和反腐败法规制度建设置于国家法制建设中统筹安排,并注意使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法规相辅相成,相互协调,维护法制统一。党内法规要与国家法律相互补充。

二是正确处理法规制度与落实的关系。从当前反腐倡廉的实践看,已有法规制度的落实不仅与新法规制度的制定同样非常紧迫,而且在一定的意义上比新法规制度的制定更加重要,更需要我们下工夫、花力气。这也是弘扬求真务实精神的具体要求。要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对违风廉政和反腐败法规制度的行为,一经发现严肃追究。

反腐制度范文篇7

一、牢固树立更加注重制度建设的理念

制度建设是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的一个带根本性的问题。无论是通过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来预防腐败,还是依靠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来预防腐败,制度建设都关系全局。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致力于制度创新和制度建设,形成了一整套以党章为核心的党的制度法规体系,为从严治党、预防和惩治腐败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为防治腐败奠定了良好的体制基础。但是,制度不健全、机制不完善等问题仍然存在,腐败现象还有滋生蔓延的可乘之机。我们必须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更加注重制度建设,抓紧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堵塞体制机制上的漏洞,更有效地从源头上预防和解决腐败问题。

要坚持把制度建设作为构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核心与重要载体,紧紧围绕加强教育、发展民主、健全法制、强化监督、创新体制来建立健全制度,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高监督的规范性和约束力。要找准制度建设的切入点和着力点,针对违纪违法行为易发多发的领域和关键环节,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做到治标与治本、惩治与预防两手抓、两手硬,形成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整体效能。

二、制度建设要注重研究新情况新问题

制度建设既要总结经验、坚持已有的好做法,更要注重研究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探索新思路、新办法,及时制定和完善有关制度,增强主动性、前瞻性和有效性。

近年来,我省针对建设工程领域的腐败问题,特别是工程发包中存在的暗箱操作等问题,全面推行建筑市场建设,完善公开招标投标制度。针对施工企业围标、串标等突出问题,及时在全省推行随机抽取法、经评审的最低投标价法、综合评估法等改革措施。2007年,省政府又出台了《湖北省防治工程建设领域商业贿赂行为暂行办法》,对有商业贿赂行为的施工企业在我省参与工程招标时给予资格限制,把防治商业贿赂从打击受贿方向惩治行贿方拓展。在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干部人事制度、中介机构的监管制度等方面,也进行积极探索,逐步向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轨道发展,使制度在防治腐败中的作用逐步显现,预防腐败的水平也逐步提高。

三、制度建设要增强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加强制度建设,必须增强制度的科学性、针对性、实效性,遵循制度建设的客观规律,努力使所制定的制度立得住、行得通、做得到。

反腐倡廉制度建设要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客观实际,就必须做到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民主法制建设相统一,与反腐败斗争实践需要相配合,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有利于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促进政府转变职能;符合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要求,更好地维护党员和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与监督权;符合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要求,更好地促进反腐倡廉工作沿着法制化的轨道推进;符合反腐败斗争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更好地将反腐倡廉制度建设融入各项工作之中。

近年来,我省针对用人中存在的“跑官要官”和干部“带病提拔”、“带病上岗”等问题,制定实施了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制度、全委会投票表决制度,推行干部任用群众提名、差额考核、差额票决等制度。针对少数领导干部“官商勾结”、用权力“投资入股”和“期权化”等问题,注重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把能够由市场机制解决的问题推向市场。通过深化改革,建立健全防治商业贿赂的长效机制,割断行政权力与微观经济活动的联系。针对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建立健全乡镇领导班子议事规则,完善村民会议民主决策制度,进一步建立健全农村集体资金、资产和资源管理制度以及农村财务集中制度等。这些制度的实行取得了良好效果,有力促进了全省的改革、发展与稳定。

四、制度建设要运用平台和载体加以推进

一项重大的制度改革和建设,离不开一定的平台和载体。抓平台和载体建设,有利于集中物力财力,为制度建设提供物质保障;有利于整合力量,各方动手、上下联动推进制度建设;有利于建立系统的、规范的制度体系、运行机制和监督机制,保证制度建设顺利推进。

在落实建设工程招投标等制度过程中,我们以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机制为核心,在全省推行综合招投标中心建设,将建设工程招投标、经营性土地使用权出让、政府采购、产权交易等归集到综合招投标中心这一平台进行公开招投标,把信息、资质资格审查、评委库建设、评标开标的过程全部纳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防止工程建设、土地出让、政府采购、产权交易中的暗箱操作和招投标中的不规范行为。在财政体制改革过程中,我们着力抓国库集中收付中心平台建设,全面推行“收支两条线”、部门预算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加强对财政资金的监管,推进财政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中,我们着力抓行政服务中心建设,把政府部门中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企业发展的审批事项,纳入行政服务中心集中审批,简化审批程序,规范审批流程,强化对审批行为的监督,建立廉洁高效的行政审批工作机制。

2007年以来,省委、省政府加强电子政务建设,把建立电子监察系统作为一件大事来抓,以电子政务这个载体和电子监察系统这个平台,打造阳光政务。通过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强化对行政审批全过程的行政监督、群众监督,保证了行政权力的规范运行。

五、制度建设要狠抓落实

反腐制度范文篇8

各级领导班子中的主要负责人,在班子中处于核心地位,对一个单位,一个部门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我从事检察工作多年的实践经验来看,面对社会上许多“一把手”由于经不起考验,抗不住诱惑纷纷落马的现实,聆听着人民群众强烈的加强对“一把手”监督的呼声,直面党纪国法对“一把手”监督力度的日益加强。我始终坚信,以健全、规范的制度来推进反腐倡廉工作的有效开展,是遏止腐败的最佳办法,而加大对“一把手”的监督力度,则是建设有中国特色法制社会的必由之路,是势在必行之举。

一、当前“一把手”腐败现象的典型特征。

特征一:财务“一支笔”。以受贿罪、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被判处死缓的原沈阳市市长慕绥新,自称是“党内个体户”,市委常委会他说来就来,说走就走。政府年度计划、财政收支情况、城建计划等,他不在市委常委会上作详细报告,工作部署模糊不清。重大项目以及大块土地批租,都由他自作主张,土地出让金说免就免。

特征二:用人“一言堂”。安徽省原副省长王怀忠,任阜阳市委书记期间,经常把主管人事工作的负责人找来,当场口述干部任命名单,并安排作为组织部意见提供给书记办公会。1998年12月,王怀忠一次提出75名干部的任命意见,让组织部长作为组织部的意见向书记办公会汇报,对有争议或考察明显不合格的干部,仍强行安排。阜阳市原来两个干部因和王怀忠个人关系密切,王力排众议,安排他们任副市长,后来两人均因受贿被立案查处。而被称为“河北第一秘”的原河北省国税局局长李真,竟然能“让谁当厅级干部,写个条子就能解决;让谁当处长,打个电话就行”。李真在国税局作风霸道,为了表明不同一般,他为自己配备了3个秘书、两个女服务员和一名在部队服役的警卫人员;他每天上下班,一部电梯不准别人用,只供自己专用;副局长及其以下人员要向李真汇报工作得提前预约,否则,不得进入他的办公室。

特征三:大权“一把抓”。鞍山一名叫周伟的干部向沈阳市市长慕绥新行贿后,慕便力主举荐他到沈阳任烟草局副局长、局长。在要求省烟草局吸收周当党组成员遭拒绝时,慕狂妄地表示:不给这个职务就不交税。仅此一项给国家造成税收损失高达上亿元。沈阳市物价局新建办公大楼时不成立基建办,不公开招标,一切都由局长王秀珍和原办公室主任暗箱操作。新楼施工质量差,群众议论纷纷,王勃然大怒:“谁再敢议论,就把他调出去。”而安徽省原副省长王怀忠在阜阳任职期间,直接干预土地批租和出让事务,造成国有土地资产大量流失。据有关部门调查,1993年~1999年,阜阳城区共出让国有土地179宗,其中王怀忠利用职务便利,批条子,开协调会,直接插手干预79宗土地出让事务,造成损失上亿元。

二、“一把手”腐败现象的主客观原因。

高检院一位反贪专家面对当前“一把手”腐败现象曾直言不讳地说:这些腐败“一把手”,用人事权来扶持自己的党羽,且深谙舆论的力量,往往千方百计地“包装”自己,头上耀眼的光环越来越亮,官帽越戴越高,他也就越来越不可一世。人到了这样的程度,再想去监督,也就更难了。这些“一把手”的腐败行为,直接影响到的是一个地区、一个单位的风气。市长收受局长们的钱,局长就收处长们的,处长再收科长的,形成了“对上送,对下收,不送则办不成事”的怪圈。据此分析当前“一把手”腐败现象的主客观原因不外乎有三:

一、位置重要,身份特殊。“一把手”是谋划一方发展的过程中,对大政方针的决策起着关键作用。但他们不是恪尽职守,励精图治,带领广大群众努力奋斗,而是凭借“一把手”的特殊位置追名逐利,弄虚作假,搞假繁荣,假政绩,突出表现自己,并以此为敲门砖,图谋个人私利。尤具特色的是,这些身居要害部门的“一把手”,任何一个单位、地区都有一整套规章制度,但往往又都是“贴在墙上,说在嘴上,做做样子,搞搞形式”。如沈阳市物价局共制定出各种规章制度49项计150多条,分别以《加强机关党风廉政建设有关规定》和《沈阳市物价局管理制度》汇编成册,并人手一份。然而,这些制度只能约束副局长以下的机关干部,惟独约束不了原“一把手”王秀珍,用物价局机关干部的话说,“各项规章制度对王秀珍仅是一纸空文”而已。正是手中权力的无限制扩张,导致其游离于监督之外,随意侵占和挪用公款,最终成为“阶下囚”。可见,监督必须以权力、权威为后盾,否则对权力监督就是一句空话。毕竟班子成员、下级和党员群众拥有的权力和权威在中国当前的社会格局下是不足以制约“一把手”的权力的。

二、权力集中,监督乏力。国家行政学院杜钢建教授说,全国省部级干部有2000多人。但迄今为止,对省部级干部的监管却一直是一个令决策层头疼的问题,很多对下级官员行之有效的监督体制到省一级就失效了,省内的人大、纪检都无法对省部级干部形成有效的监督。

我国现在领导班子结构均是“金字塔”型,位于塔尖上的“一把手”位高权重,长官意志强,一些副职干部习惯于“一把手”拍板,真有意见也不敢提,一怕伤了和气,二怕打击报复对自己前途不利。原本行使监督职能的一些“要害部门”如纪律检查部门、人事组织部门的领导,大多由“一把手”提拔任用,不听话的就频繁“调动”,“要害部门”很快“清一色”地与“一把手”绝对保持一致,致使领导班子的内部监督流于形式。如从阜阳市的基层干部一路升到副省长的王怀忠,平均每两年就加官晋级一次。对王怀忠的骄奢淫逸、腐化堕落,群众早有反映。当地还有句民谣:“只要反腐不放松,迟早抓住王怀忠!”然而,王怀忠就是在群众的质疑声中一路高升。一位曾参与考察王怀忠升迁的干部反映,早前就耳闻了对王怀忠的诸多不良评价。但当考察组前去征求意见时,听到的全是对王怀忠的赞誉;持不同意见的干部和群众根本不敢或者没有机会向考察组反映问题。

一些党建专家认为,理论上中国对领导干部的监督机制是健全的,但实践中却经常遇到问题。对“一把手”权力监督,对他们是“管得着的不了解,了解的管不着”,同级纪检监察部门的监督难度较大,上级纪检监察机关又无法监督,人大监督则隔着一层皮,群众监督更是无能为力。更何况在“一把手”集人、财、物支配权于一身之际,发生诸如违规操作,办事不按程序,决策主观臆断,用人不讲原则,以权谋私,把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视为私有财产,独断专行,为所欲为,把权力商品化、私有化、资本化,不受监督、逃避监督、干扰监督,甚至赤裸裸地反对监督,使权力得不到相应的制衡的情况时,腐败也就自然产生了。

三、违规界限模糊,出现问题查处难。一个单位里,自主决策、指挥有力与独断专行、滥用职权有时很难划清,有些“一把手”往往打着自主决策的旗号而贪求个人私利。为满足个人私欲,置党纪国法于不顾,搞权钱交易,贪污受贿,侵吞国有财产,从而走上犯罪道路。有专业学者曾指出:党内监督在反腐败斗争取得明显进展的同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突出表现为——监督机制不顺畅,纪委权力来源于、依附于同级党委,很难履行对同级党委及其领导成员的监督制约,同级监督难以取得明显效果;监督重点不明确,多为对下级监督,没有形成以领导干部为重点的监督机制;党的民主生活会制度不能坚持,没有形成有效的上下结合的党内民主监督机制。

综上可见,当前导致“一把手”腐化堕落的主客观原因已呈多样性,即:在思想道德上,一些领导干部的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化;在权力运行上,民主机制不完善,法律体制缺失;在法制建设上,规章制度不完善,法律体制不健全;在惩治腐败上,查处力度偏小,腐败风险系数低;在社会环境上,各种面向领导干部的公关活动时有发生。

三、遏制“一把手”腐败的对策。

近年来,中央及地方先后出台了一系列规范、完善的遏制“一把手”腐败的监督措施,如民主生活会制度、述职述廉制度、纪委负责人同下级党政主要负责人谈话制度、诫勉谈话制度、巡视制度、政务公开制度、重大事项报告制度等。一系列的制约措施,抓住了要害,体现了反腐战略的重大转变。强调了主要领导干部要自觉接受监督,不能成为特殊党员,更不能成为“党内个体户”。

1.充分发挥现有监督机构的作用。现阶段我国具体负责反腐倡廉的机构主要是党的纪委、行政监察部门和检察机关。这些机构相互分立,工作各有侧重,在反腐倡廉工作中负有重要职责、发挥着重要作用。但这种机构设置也存在不少问题。首先是机构分散、性质不一,缺乏独立性和权威性,难以配合协调,影响整体监督效能。其次是难以对各级党委和政府进行有效监督。纪委,行政监察部门分别受同级党委、同级政府的全面领导,人事任免、人员编制、经费均受其辖制。这就使得纪委、行政监察部门对同级党委、政府特别是其主要领导难以进行真正的监督。检察机关因未能真正实现检察独立,同样也难以在此方面有大的作为。要解决上述问题,就必须理顺监督机构之间的相互关系,形成党政齐抓共管,纪委组织协调,部门各负其责的工作格局。在制度建设的过程中,注意通过专门立法,明确划分不同种类、不同层次机构的职责权限,并对其进行统一协调。要通过制度的创新解决难以监督“一把手”的问题,如将纪检机关、监察机关、检察机关的反腐败职能划为一体,成立单独的反腐败机构,这一反腐败机构实行上下垂直领导,不受同级党委的领导,避免行政干预,防止司法权地方化。应强调检察机关优先受理原则,进一步健全案件受理、移送制度。

2、建立高效的防范体系,使腐败行为“不能为”。“一把手”之所以能够利用职务进行犯罪,是因为具有犯罪的环境条件,有可乘之机,也就有空可钻。因此,必须通过对一个时期以来的腐败案件的发案原因、特点和规律进行认真的分析,在行业和部门的管理流程上找出存在的漏洞,建立和完善严格的管理制度和防范体系,堵塞漏洞,使腐败行为没有产生和环境和土壤。一是建立行为规范。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借助于社会舆论、自身的理想信念、社会习俗等来调整“一把手”的思想和言行,使其热爱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珍惜自己的职业。二是强化对“一把手”行为的监督。没有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腐败的本质就是权力的失控,是权力拥有者超越授权的范围和程序进行的活动。要通过内部监督,把问题和错误解决在萌芽状态。充分发挥各监督主体的作用,将“一把手”所有的行为都置于监督之下,努力做到权力行使到哪里,监督就实行到哪里。

3、注重现行制度执行的实效。制度的生命在于执行,即使是建立得最完美的制度,如果未能被严格执行,就不能作用于现实生活,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反腐倡廉视制度建设为关键环节,就是要经健全制度的充分实施,规范社会行为,发挥制度廉政的优越性。在制度建设中,不仅要求制度本身对其执行作出具体规定,而且各级监督机构要严格执法执纪,各部门“一把手”在制度面前要令行禁止。其中,司法公正非常重要,因为查处构成犯罪的严重腐败行为是司法机关的职责,惩治腐败最能体现制度的强制性,事关制度建设的成果,是公众关注的焦点,因而只有司法公正才能确保重要廉政制度的严格执行。为此,要从机构设置、人员任免、经费保障、队伍素质等方面着手,保证司法独立,提高执法水平,使廉政制度得到严格执行。

4、进一步加大打击和预防腐败犯罪的力度。要通过对违法乱纪、贪污受贿,以权谋私、严重渎职等行为的查处,追究权力行使者的责任,以打促防,给腐败分子以威慑。一是建立健全“一把手”腐败现象的发现机制。采取多种有效形式进行法制宣传,让全社会都了解腐败现象的特征、危害和查处的管辖机关,使人们知道到哪里举报、怎样举报、举报后的查办结果等,扩大对腐败现象进行揭露的信息网络,完善对腐败现象举报渠道。二是提高对“一把手”腐败案件的查处技能。查处腐败现象时要不为事物的表面现象所迷惑,要抓住最本质的东西,在错综复杂的案件线索处理和查办过程中,善于审时度势,随时解决实际问题。检察机关要找准立足点以及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结合点,选取腐败现象严重,党和人民群众关注的领域作为主攻方向。对重大疑难案件要争取党委、人大的支持,统一协调,统一指挥,集中优势力量进行突破。要提高办案质量,把每一件案件都办成经得起历史考验的铁案,让党和人民满意、放心。

5、健全“一把手”廉洁自律制度。要反腐倡廉,必须使“一把手”摆脱非法物质利诱,自觉廉洁自律。在制度建设上,要健全以防止经济领域腐败为核心的“一把手”廉洁自律制度。首先是实现工资福利、离职后待遇的规范化、制度化,奠定廉洁奉公的物质基础。低薪和对生活保障的担忧是诱发腐败的重要因素,在国力许可的条件下,改善“一把手”的经济条件,能使“一把手”自觉权衡得失,抵制非法的物质利诱。其次,要健全廉洁自律的各项具体制度,通过制度建设为“一把手”的廉洁自律提供外部环境。“一把手”要在指定的日期内通过一定的方式将财产情况公之于众,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公民有权查阅“一把手”的财产与纳税情况;建立和完善重大事项报告制度,述职述廉制度、接受质询制度;建立和完善金融实名制度,存款用实名,清查匿名,打击各种形式的洗钱活动;建立独立审计制度,审计部门与党政系统脱钩,独立行使职权;改革现行行政审批制度,建立和完善招标投标制度,分解重要岗位公务人员的权力,切实保证权力运行透明;建立和完善有关领导干部晋升、管理和法律制度,政治透明制度,民主评议、民主选举、弹劾制度,以及组织监督、司法监督、立法监督、内部监督和社会公众监督制度等。坚持制度建设和创新,从源头上遏制腐败现象的蔓延,从根本上消除腐败。

反腐制度范文篇9

第一条为了切实保障纪委履行协助党委组织协调反腐败工作的职责,充分发挥有关部门在反腐败工作中的职能作用,形成反腐败合力,促进反腐败工作深入开展,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和其他有关党内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纪委协助党委组织协调反腐败工作(以下简称组织协调工作),是指纪委在同级党委的领导下,按照同级党委和上级纪委的总体部署和要求,协助同级党委研究、部署、协调、督促检查反腐败各项工作。

第三条纪委开展组织协调工作,应当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坚持依照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各司其职。

第二章组织协调的主要任务

第四条贯彻落实《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围绕领导干部廉洁从政,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查办违纪违法案件,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等开展工作。

第五条根据同级党委的要求和实际情况,研究反腐败工作的重要问题,及时向同级党委提出意见和建议。

第六条根据同级党委和上级纪委关于反腐败工作的总体部署和要求,按照有关部门的职责进行任务分解,明确责任,提出要求,组织落实。

第七条加强与各方面的联系和沟通,协调有关部门的关系,解决工作中的矛盾和问题。

第八条对有关部门承担的反腐败任务落实情况进行督促检查。

第三章组织协调的程序

第九条纪委进行组织协调工作应当遵循以下步骤:

(一)确定需要组织协调的事项;

(二)召集有关部门研究、制定实施方案;

(三)组织实施;

(四)督促检查有关部门承担任务的进展情况;

(五)要求有关部门书面报告承担任务的落实情况;

(六)向党委报告组织协调事项完成情况。

第十条纪委组织协调的事项除同级党委和上级纪委交办的以外,根据需要,由纪委常委会或者纪委分管领导确定;纪委认为重要的组织协调事项,应当报同级党委或者党委主要负责人批准并报上一级纪委备案。

有关部门认为需要纪委组织协调的事项,可以向纪委提出建议,由纪委决定或者由纪委报党委决定。

第十一条经纪委组织协调确定的事项,应当以实施意见、工作安排意见、会议纪要等书面形式交有关部门实施;在查办案件中,因紧急或者保密等特殊情况,经纪委分管办案工作的领导同意,也可以采取当面通知或者电话通知等方式向有关部门提出,但应当作好记录,留案备查,事后应当及时补办相关手续。

实施意见、工作安排意见、会议纪要等文件的内容应当包括:部署或确定的事项、牵头部门和参与部门、工作任务分工和要求等。

第十二条纪委对有关部门承担的反腐败任务落实情况的督促检查,可以采取听取汇报、按规定调阅有关材料、听取有关人员意见、实地了解情况、要求书面报告等方式定期或者不定期进行。

对在督促检查中发现的问题,纪委应当采取相应措施帮助解决或者及时纠正,重要问题应当及时向党委报告。

第十三条有关部门在落实所承担的反腐败任务中遇到的问题,应当及时向纪委报告。纪委应当根据情况,采取相应措施,必要时可以召开由有关部门参加的协调会议加以解决;经协调不能取得一致意见的,由纪委提请党委决定。

第四章组织协调的保障

第十四条党委应当加强对纪委组织协调工作的领导,明确任务和要求,支持纪委履行组织协调职责。

第十五条纪委应当依照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开展组织协调工作,正确处理与有关部门在反腐败工作中的关系,支持、配合有关部门的工作,保证反腐败各项任务的落实。

第十六条有关部门应当支持、配合纪委履行组织协调职责,对经纪委组织协调确定的任务和要求,应当依照法定职责和程序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加强协作配合,并接受纪委的督促检查。

第十七条有关部门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应当按照《关于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规定》,对本部门承担的反腐败任务切实负起领导责任,并组织实施。

第十八条巡视工作机构应当把纪委组织协调事项落实情况作为巡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加强监督。

第十九条违反本规定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职责的,由党委或者纪委对责任人给予批评教育或者予以组织处理,并责令限期改正;情节严重或者造成严重后果的,依纪依法追究纪律责任,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第五章附则

第二十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党委,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以及其他实行垂直管理部门的党委(党组),可以根据本规定,结合各自工作的实际情况,制定实施办法,报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备案。

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的纪委协助党委组织协调反腐败工作的规定,由中央军委参照本规定制定。

反腐制度范文篇10

1、制度创新缺少操作性

制度创新必须要做到可操作性,丧失了操作性的反腐倡廉制度必然意味着制度流于形式,实践也往往证明,反腐倡廉有制度但是没有可操作性所带来负面后果要远远甚于没有制度。我国反腐倡廉各类制度这些年不断出台,制度创新的步伐可以说从来没有止步,但是一个尴尬的现实情况却是绝大部分的反腐倡廉制度都没有太强的可操作性,制度仅仅就是停留在宏观层面、原则层面,细化不足、不够具体,缺少针对性,这就带来了制度可操作性的大打折扣。从这一个角度来看,制度创新中操作性是一个基本指导思想,没有了操作性,制度创新本身也就失去了基本意义。

2、制度创新缺少权变性

反腐倡廉制度创新的权变性是指制度创新应能够根据环境的变化来进行不断调整,制度创新本身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工作,制度创新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现实情况却是的反腐倡廉制度创新方面缺少权变性,制度设计静态有余而动态不足,做不到根据这一工作的实际需要来进行不断调整,举例而言,反腐倡廉领域,很多制度都已经明显过时,虽然与反腐倡廉实际出现了脱节,但是却也普遍存在,这充分反映出来了制度创新权变性的缺失,制度因此没有了前瞻性。实践证明,已经过时的反腐倡廉制度很难在实践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从而导致了反腐倡廉工作效果的走低。

二、反腐倡廉制度创新思路

针对目前我国反腐倡廉制度创新中存在的不足,需要痛定思痛,明确创新方向,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制度创新思路,确保制度的更加有效。

1、制度创新科学化

我国反腐倡廉制度创新必须要走的科学化的道路,制度创新充分体现出来系统性、全面性以及重点性,制度创新不能够将反腐倡廉作为一项孤立工作来看,同时还要充分发考虑到反腐倡廉与其它方面制度的衔接性以及层次性,保证制度之间的合力。同时反腐倡廉制度创新要突出重点,着重预防以及治本,抓主要矛盾以及问题,制度创新在全面性的基础之上,以解决主要问题以及根本问题为基本目标,从而提升制度的有效性。

2、制度创新操作化

反腐倡廉制度创新需要以能够在实践中较好的运用为基本点,毕竟制度创新的最终目的还在于进行制度的现实操作。这就要求制度创新必须要具体而微、要做到的刚性约束,针对反腐倡廉中的具体性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做到制度设计的针对性。针对目前各种宏观性、原则性的制度,需要依托制度创新这一手段以及载体进行细化,制定可衡量、可操作监督、评价指标以及行为,保证相关制度都能够的被有效地运用到反腐倡廉实践中去。

3、制度创新权变化

反腐倡廉制度创新是一个没有终点的过程,制度创新需要做到根据反腐倡廉工作的需要进行不断调整变化,确保制度的前瞻性、有效性。在反腐倡廉制度创新中做好制度以及环境之间适应性的一个充分分析,以适应性为制度创新基本指导思路,一旦反腐倡廉工作出现新的要求、新的变化,就要及时的进行制度创新层面一个调整,绝对不能够固步自封,更不能够闭门造车,要突破思维定式,提升制度的实用性,这样的制度创新才更加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