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理论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8 20:36:19

报告理论

报告理论范文篇1

首先我介绍一下亲临今天大会的上级领导:市委副书记xx同志,市委政研室副主任xxx同志;市规划和建设局局长xx同志。在此,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对两位领导的光临、指导,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参加今天会议的有:公司先进性教育活动领导小组成员,各单位党员领导干部、党员管理人员、在岗以及部份离退休、内退、离岗流动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共计2220余名。

按照市委、市直工委、市规划和建设局党委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安排部署,今天晚上,我们很荣幸地请到了市委政研室副主任xxx同志给大家作专题理论辅导,下面,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xxx为我们作理论辅导报告。

……………………………………(辅导报告完后):

同志们,刚才xxx结合实际,为我们作了一场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理论辅导报告。报告紧扣国内形势,紧扣省、市实情,详尽阐明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现实要求和具体目的,对共产党员如何保持先进性做了精辟的论述,主题鲜明,重点突出,既摆事实、又讲道理,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针对性。应该说,我们xx公司作为一线单位,改制近xx年来,还没有听到过像xxx这么精辟的讲解,党员领导干部一定要结合xxx的理论辅导,震动思想,并身体力行,切实将保持党的先进性落实到自己的思想和行动中。具体到我们xx公司,我就如何按照市委、市直工委、市规划和建设局党委的要求,深入推进我司的先进性教育活动,强调四点:

1、必须立足解决认识问题。要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增强基层组织、提高党员意识出发,进一步增强理论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进一步深化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解,进一步明确新时期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基本要求,自觉将学习理论与改造主观世界结合起来,与加快公司发展结合起来,与推动实际工作结合起来,做到真学、真懂、真信和能说、能写、能干。

2、必须紧密联系工作实际。要强化宗旨意识,始终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员工、乘客的根本利益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公司领导干部和各级党组织负责人,要紧密联系个人成长经历和工作实践,认真准备党课报告,进一步带动本单位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开展;要牢记“三个于”的经营宗旨,落实“八个一定”、“六个不到”的管理要求,认真排查、积极解决当前党员队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员工、乘客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让员工、乘客看得到、听得到、感受得到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实际效果,使先进性教育活动真正成为“员工、乘客的满意工程”。

3、必须合理安排学习时间。我司先进性教育活动前期尽管开局良好,推进有序,但仍然存在诸多不足,特别是在学习时间段的安排上显得相当紧促、工学矛盾相当突出,一边要保证市民有车坐,一边又要保证学深学透,学习动员阶段又要在一个月时间内完成,在这么紧的时间内,在这么大的压力下,要保证学习动员阶段真正取得实效,为此,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要在落实先进性教育活动要求上添好措施、想好办法,统筹兼顾,处理好学习、工作的关系,力争做到“两促进、两不误”。另外,公司领导必须结合这次理论辅导报告,准备出内容详实、切合实际,针对性和操作性都很强的党课报告,在规定时间内给定点联系单位的党员上好党课,各单位党组织负责人也要积极主动做好相关工作。

报告理论范文篇2

一、理论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我们党始终强调全党特别是领导干部要认真学习,并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倡导学习管用的内容,用管用的方法学习,促进了理论向实践的不断转化,为重大问题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提供了平台。我们在充分估计理论学习效果的同时,也看到其中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具体表现为:

(一)在理论学习的组织方面:有些理论学习的组织者照抄照转上级的学习通知。至于符不符合本地实际,无人过问。下发学习通知成了组织学习的唯一的动作,学习汇报自然就成了自下而上的空话、套话。还有的组织者热衷于所谓的“造势”,比如搞百题测试等,表面上轰轰烈烈,实际上却变成了“一人做题,大家传抄”,并未收到学习的实效。

(二)在理论学习的时间方面:有的党员认为理论空虚,离自己很遥远,没有兴趣,有时间也不能静下心来学习。有的党员领导干部工作热情很高,但对理论学习却采取消极应付的态度,甚至把学习当作包袱,认为学习会耽误工作,以致于将所有的学习都放松了。有的单位甚至把理论学习的时间一缩再缩,几近挤光。

(三)在理论学习的形式方面:理论学习本应以自学为主,集中学习只是一种辅助形式。但实际上,集中学习已成为理论学习的主要形式。在进行集中学习时,组织者通常采取点名、签到、通报等带有强制性措施。即使如此,一些人仍然寻找各种托辞,不参加学习。

(四)在理论学习的方法方面:在集中学习的现场,最通常的做法就是朗读原文,然后讨论。即使讨论,也是言不及义,天南海北地扯上一通,或者是三言两语就草草收场。理论学习被大家当作一种“过场”和“形式”。

(五)在理论学习的效果方面:各级党组织在组织干部群众学习方面花费了很多心血,但取得的成效与付出的努力相比显得很不相称。有的党员参加了学习,名词也学会了不少,但没有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有的党员连最基本的名词都没学会多少。例如在第一批先进性教育活动期间,上级单位对某单位进行现场考试,其中一道题目是要求写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容,一个科级干部的答案是:工青妇代表。某省原副省长进了监狱,写起检查来竟然不成句子,负责查案的纪检部门领导痛心地说:领导干部可不能混到连检查都不会写的地步!

以上的现象在各个单位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作为理论武装工作重中之重的以领导干部为对象的少数党组(委)理论学习中心组的学习,也存在着以上现象,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二、对理论学习中存在问题的剖析

以上现象的共同点是,不少党员理论学习的状态是“要我学”。下面从主观、客观两方面来分析“要我学”的原因。

(一)一些群众关心的重大理论问题得不到有说服力的解答,动摇着人们对共产主义的信心。我们党历来非常注重理论宣传,宣传部门和理论界紧密围绕干部群众在理论学习过程中迫切需要回答的理论问题进行研究和宣传。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理论界没有能够对人民群众关注的许多重大理论问题进行深入宣传和作出有说服力的解答,没有全面回答实践提出来的一系列问题。例如共产主义社会到底是什么样的、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体现在哪里、社会主义制度为什么能够最终取代资本主义等问题。这些重大理论问题对于坚定干部群众甚至是党员对共产主义的信心至关重要,目前理论界对这些问题回答的基本原则是“摸着石头过河,在探索中前进”,回答得不能完全令人信服。这种状况不但削弱了党的基本理论对于社会成员的吸引力,而且会导致马克思主义理论阵地的失守,使得资产阶级自由化、全盘西化等反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乘虚而入。

(二)受市场经济的负面因素影响,部分党员价值观念开始倾斜。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经济成分、利益主体、社会组织和社会生活方式日趋多样化,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多元化为各种思潮的产生、泛滥提供了生存环境。有的党员干部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时期,放松了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改造,以至于丧失了理想,动摇了信念。有的党员虽然亲身感受到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但对改革过程中遇到的一些矛盾、困难和问题看得过重,也会产生信念危机。社会处于巨大变革之中,思想变革是一种必然,但由于理论研究相对滞后,基层党组织对党员教育认识还不深,部分从事党员思想教育的同志心存困惑等原因,使得理论武装在社会大变革中显得比较脆弱,没有产生更好的效果。

(三)缺乏分类指导,助长了学习上的形式主义。虽然我们总是强调理论学习要联系实际,但在安排上,不分学习层次,忽视教育规律,使理论学习在同一水平上不断重复,因而使一些人产生逆反心理。另一方面,面对人数众多,层次复杂,范围广泛的党员,统统按专业工作者的要求,进行学习研究,这种专业化要求,不但没有达到预想的学习效果,反而严重助长了学习上的形式主义。

(四)理论学习找不到适合的切入点,不能激发党员理论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我们在积极引导党员进行理论学习的过程中也发现,来自省直机关的党员对党的理论有一定的领悟力。但由于我们通常都是“就理论学理论”,没有一个很好的切入点,使普通党员产生了一些思想误区。例如有不少党员认为,党的理论是我们国家进行建设和发展的指针方略,同党员个体的自身成长、岗位工作好象没有什么内在联系;又如不少人认为党的理论高深莫测,同大家面临的现实问题不能对接,等等。因此影响了党员学习的积极性和持久性。

(五)理论学习方法和形式的创新力度不够,不能激发广大党员参加理论学习的热情。尽管近年来各级党组织在推进理论学习的过程中十分重视方式方法的创新,以激发广大党员学习兴趣,但依然未能从根本上改变理论学习与市场经济体制不相适应的问题。理论学习长期以来单纯采用“台上讲,台下听”方式,这种方式容易使人自觉不自觉地把理论当成了单纯的说教,既影响了大家的学习兴趣,也使得理论的生命力无法充分地展现出来。组织者在制定学习计划时,习惯于规定学习笔记的字数,心得体会的篇数,外加上考试、检查等强制性措施,这种方式使人自觉不自觉地为了完成任务而学习,为了学习而学习。

三、关于加强理论学习的建议

加强理论学习的实践是一个很大的课题,在这里我们尝试着从理论学习组织者的角度,结合工作实践,就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的途径提出一些建议。

(一)分层次安排学习,不同学习对象有不同的学习要求。要针对不同的学习对象,从他们的特点和思想教育的规律出发,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分层次、有重点地加强分类指导,才能真正使理论进入党员的头脑。在省直机关,我们可以把学习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党委(组)理论学习中心组的学习,第二个层次是中层干部的学习,第三个层次是一般党员的学习。

1、在学习要求上。对第一、二个层次的党员的学习,要在培养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下功夫,在提高领导和决策水平上下功夫,在提高政治理论素养、增强班子凝聚力和战斗力上下功夫。对于第三层次的党员,大多数都是年轻党员,要在增强共产主义信念方面下功夫。

2、在学习载体上。对于第一层次的党员,要侧重于利用专家资源,专家授课,既能从宏观上把握大局,又能对重大问题进行深层次剖析,讲得系统透彻,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对第二层次的党员,要侧重把调查研究作为增强学习成效的重要环节,根据实际确定专题,研究思考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通过调研报告这个载体体现学习效果。对于第三层次的党员的学习,可以侧重于寓教于乐的学习形式,比如在研读原著、理论研讨等活动的同时,采用观看电教片的方式,增强学习的直观性、趣味性;采用知识竞赛等形式活跃氛围。

(二)以“提高执政能力”作为当前理论学习的“切入点”,以解决实际问题作为理论学习的“落脚点”。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只有当我党执政能力得到大大提高的时候,才是很好地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之时,才是把中国事情办得越来越好之时。我们可以把“提高执政能力”做为当前搞好理论学习的“切入点”。

海南省气象局在组织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时,主动引导大家对准工作本身,深入查找与这一思想不一致的地方。通过对照检查,总结出机关作风不扎实、学风不浓等12个问题,党组围绕“转变工作作风,加快事业发展”进行了认真研讨和交流,努力寻找解决办法。又如在组织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学习中,针对部分同志对当前形势估价不准,依然习惯于用老眼光看问题,对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认识不清等状况,局党组书记在全部门处以上干部会议上就海南气象部门如何结合自己的实际,落实科学发展观做了专题报告,各部门的负责人就本部门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撰写书面材料,进一步理清了工作思路。同时在各级党组织兴起深入学习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的高潮,引导党员用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来思考海南气象事业的发展。由于局党组把工作的难点作为理论学习的重点,坚持把理论学习与全局工作紧密联系起来,提高了党员尤其党员领导干部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检验我们是否真正搞好了理论学习,关键是看我们能否运用所学的理论解决我们面临的各种现实问题。这是我们开展理论学习的“落脚点”,也是引导党员自觉参与学习的“激发点”。只有“切入点”找准了,才能有好的“落脚点”和“激发点”。

(三)创新学习方法,建立健全完备的学习机制,通过创新学习方法,建立健全了一套较为完备的学习机制,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学不进”为“学得深”,变“个人学”为“团队学”。就集中学习的环节,我们有以下的建议:

1、专家讲与实际工作部门负责人讲相结合。专家讲,可以提高学习的深度,深化对重大理论问题的认识。实际工作部门负责人讲,可以拉近理论与实践的距离。中国气象局20**年春季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的主要任务是进一步学习贯彻党的**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心组安排了两场报告,一场是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朱之鑫关于《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的报告,促使大家站在国家层面上,了解了我国当前的新形势,将我国的经济发展与中国气象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联系起来;另一场是中国科学院研究员张小曳的有关大气化学若干发展前沿的学术报告,对大家及时了解当代气象、气候变化以及与气候系统有关的业务科技发展前沿,有很好的启示作用。通过这次精心安排的学习,中国气象局理论学习中心组成员普遍认为是几年来中心组学习最为生动,也是最为成功的一次。

2、个人讲与大家学相结合。在举行集中学习时要改变以往的“一人读、众人听”的常规做法,可以采取1人为“主讲人”作中心发言,其他人对主讲人的中心发言进行讲评的一种学习形式。在第二批先进性教育活动学习动员阶段,省粮食局粮油信息中心支部根据支部党员学历高的特点,采取了每人一课,轮流主讲《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读本》中的17个篇目。每个党员通过查阅所讲文献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历史地位,客观理解原著的含义,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最后还要接受大家的评议和提问。通过这样的“团队学习”,党员们认为理论学习钻进去了,对个人的综合素质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报告理论范文篇3

不同的办公室具有不同的工作和不同的职责范围。是一个综合性的部门,工作范围大,任务也比较繁杂。在实习阶段,我主要的侧重点是文秘工作。

主要工作:

1.完成公司、部门交办的事项,追踪结果及时汇报

2.完成日常的正常管辖范围内的工作

3.接听电话做留言记录、讯息处理

4.工作资料的保存、分类、归档、保管

工作职责:

1.打字处理工作

2.信息的上传下达

3.文件归档、保管

4.工作记录

5.来访客人通报及接待

6.本工作区域清洁

工作内容如接电话,复印,打字,传真,写文稿,订票等等.

关键在于细心,主动,诚实,灵活.

回想起自己的这一个半月的工作经历,虽然有眼泪也有辛酸,但最多的还是历练与收获。记得刚到公司的第一天,我被安排在一个办公室文员身边学习。真的,第一天是最难熬的,从学校到社会的大环境的转变,身边接触的人也完全换了角色,老师变成老板,同学变成同事,相处之道完全不同,大家把你当成隐形人的感受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才能体会。幸好宿舍的女同事对我很好,告诉我她刚出来工作的时候也是从被当成隐形人开始的,从打杂的过来的,劝我要挺得住,坚持走过来就好了。

工作几天之后,领导对我的工作表现和态度有了一些肯定之后,交给我一些我可以独立完成的任务。

通过实习,加深了我对人事工作的理解,丰富了我的实际管理知识,使我对日常办公行政管理工作有了一定的感性和理性认识。认识到要做好日常企业行政管理工作,既要注重管理理论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要把实践与理论两者紧密相结合。在学校我学的是,这些学校的理论课程在我们这里都得到了实践的应用。像如何接听电话,如何接待客人等都是秘书学学过的知识;人员招聘、培训、绩效考核等是人力资源管理学过的知识;做ecel表格、word文档文件等式办公自动化学过的知识。所以说学校所学的知识并不是像有些人说的拿到社会上根本用不上,而是要看你会不会用,学校学习的是理论,社会用到的是实践,只要学会把理论联系到实践中去,那在学校学的东西就不会白学。

报告理论范文篇4

一、引言

随着世界经济的一体化,企业的活动范围已不再受到国家和地区的限制而走向全球化。为了抵御风险,抢占市场,越来越多的企业走上了多元化的经营道路。加之信息技术、交通技术的飞速发展,也为跨行业、跨地区、跨国界经营提供了条件。对于从事多种业务的企业来说,有关各种业务的信息,常常与有关企业整体的信息一样重要。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际上就出现了有关分部信息披露的制度规定。英、美是最早提出分部财务报告要求的国家。1965年英国的股票交易所率先要求上市公司编制分部财务报告,1967年英国公司法首次做出公司应披露分部信息的法律规定,1990年英国原会计准则委员会了SSAP第25号《分部报告》;1976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SFAS14"企业分部财务报告",1997年FASB对此进行了修订,并了新的SFAS131"分部报告";1981年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了IAS14"按分部编制财务资料",并于1997年重新进行了修订。1994年以来,我国的证监会、财政部也陆续了一些分部报告方面的规定,但总体上说,这些规定比较零散,操作性也不强。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规范企业分部报告的编制和分部信息的提供,我国财政部于2001年11月印发了《企业会计准则--分部报告》(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稿基本上与国际会计准则保持了一致,有利于同国际会计惯例接轨。本文拟从理论上和实务上对分部报告做一些简要的探讨。

二、关于分部报告的立足点和目标

信息使用者对跨行业、跨国界集团公司财务信息的需求,导致了合并会计报表与分部报告的产生和规范。从各国的实践情况来看,对合并会计报表编制、披露的相关制度规定早于对分部报告的有关规定。合并会计报表通过对集团内企业间的内部交易进行抵消,使信息使用者可以从整体上把握整个企业集团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合并会计报表的缺点在于尽管它可以展示出集团的全貌,但它所表达的集团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仅是对各个经营分部的盈利水平、增长趋势和风险情况的简单平均,未能反映出集团对各个经营分部的依赖程度,不利于信息使用者对集团整体风险与报酬进行更精确的预测。正因如此,作为对合并会计报表解释与补充的分部报告就应运而生了。合并会计报表与分部报告之间是一种综合-分解-再综合的关系。首先是合并会计报表在抵消内部交易的基础上对各个经营分部财务状况、经营成果进行简单综合,接着是分部报告按风险与报酬标准(IASC的做法)或内部管理框架(FASB的做法)对合并会计报表进行分解,最后是信息使用者在分部分析的基础上综合形成对企业整体经营情况、未来前景的判断。从这一意义上说,企业集团的合并会计报表是企业分部报告的立足点[]。明确了这一立足点,我们就能更好的理解征求意见稿的相关内容。这些内容包括征求意见稿第3条"如果母公司的会计报表和合并会计报表一并提供,则只需在合并会计报表的基础上提供分部报告信息"以及第23条"企业应列示按报告分部披露的信息和在合并会计报表或企业会计报表中的总额信息之间的调节情况";明确了这一立足点,也有利于我们更准确地把握企业分步报告的目标,即企业分部报告的编制和披露要建立在对整个企业作出更合理判断的基础上,分部及可报告分布的确定、分部报告主要项目的确认与计量、分部信息的披露等都只是作为一个过程、一种手段而存在,分部报告的最终目标应该是对整个企业集团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发展趋势作出更好的评估。

三、关于分部报告的信息质量特征和披露原则

分部信息涉及的最主要质量特征是相关性、可靠性和可比性。对于相关性,IASC的看法是"当资料通过帮助使用者评估过去、现在或未来的事件或者通过确证或纠正使用者过去的评价,影响到使用者的经济决策时,资料就具相关性"。我国对相关性的定义比较宽泛,CPA辅导教材《会计》对相关性是这样定义的:"相关性原则所说的相关,是指与决策有关,有助于决策,如果会计信息提供以后,对经济决策没有什么作用,就不具有相关性"。对于信息的可靠性,FASB认为是可证实性和如实描述。可靠性原则在我国又称为客观性原则。对于可比性,FASB认为它包含三个方面的意思,一是企业之间的可比性,二是各期间的一贯性,三是报表项目间的一致性。而我国一般所讲的可比性仅包括第一个含义。保持各期间的一贯性在我国称为一贯性原则。至于报表项目的一致性,目前还未纳入到我国的会计信息的一般原则中去。一般说来,信息的有用性是相关性、可靠性和可比性的效用函数。在该效用函数中,相关性、可靠性与可比性并非是相互独立的变量,因此,为了保证效用最大化,人们不得不经常在这三者之间进行权衡,作出取舍。分部报告准则制订者和信息使用者也同样面临这一问题。最初分部划分是参照政府或其它权威机?怪贫ǖ谋曜夹幸祷虿贩掷嘟械模悸堑酵恍幸捣缦蘸捅ǔ甏笾孪嗤畔⑹褂谜咭材艽庸ど坛霭嫖铩⒄臣谱柿系戎谢袢⌒幸底纯龅男畔ⅲ虼耍庵只直曜加欣笠导浣斜冉希杀刃越锨俊5捎谛幸当曜纪矸海贾鹿竟芾淼本衷诨址植渴贝嬖诤艽笞灾魅ǎ現ASB也承认"尽管对企业经营活动进行分类有多种体系,产业分布的确定主要还是依赖于管理当局的判断",分部信息可比性的提高是以降低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作为代价的。为此,1997年FASB了SFAS131,要求对分部的划分采用"管理法",即让企业分部报告与内部报告保持一致,企业在对外报告中所划分的分部,应该与向企业高层管理部门(或董事会)报告时所做的划分相一致。FASB认为"管理法"能够提高投资者对公司经营活动中出现的风险和报酬的洞察力,能够"直面"企业经营者是如何进行经营管理、如何有效利用资源、如何抵御风险的,即提高了分部信息的相关性。同时,以企业内部管理框架作为划分标准也保证了信息的可靠性。尽管"管理法"可能降低了分部信息在不同企业间的可比性,但它仍然可以做到:各期间的一贯性、报表项目间的一致性及分部间的可比性。两相权衡,"管理法"?挠诺闶敲飨缘摹T诜植康幕直曜忌希琁ASC及我国的征求意见稿采用了"风险和报酬法",即按业务或地区承担的不同风险和报酬作为划分依据。"风险和报酬法"也兼顾了企业的内部管理框架,"企业的内部组织和管理结构及其内部对董事会和总经理报告的制度,通常是确定企业面临的风险的主要来源和性质以及不同的收益率的基础,从而也是确定哪种报告形式是主要的,哪种报告是次要的基础"(IAS14,1997,第27段)。笔者认为,"风险和报酬法"理论上虽然较完美,但可行性较低。实务中,企业很难界定各种业务或各个地区的风险和报酬,分部的划分依赖于管理层的主观判断。而且,审计师也无可操作的标准对分部的风险和报酬进行验

证,使得企业能以"不同的风险和报酬"为借口而任意操纵分部的划分,从而降低了分部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同时,若按"风险和报酬法"划分的分部与企业内部报告所做的划分不一致,则将提高分部报告的编制和提供成本,武断的分配和估计可能进一步降低了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明显的,没有可靠性和相关性为基础的可比性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在我国目前会计人员素质普遍较低及会计信息失真较为严重的情况下,采用"风险和报酬法"可能得不偿失。此外,要引起注意的是,国际会计准则主要是用来协调各国会计准则的,它本身并不直接用于指导企业会计处理,因此,国际会计准则更多强调可比性而不是可操作性。相比之下,FASB的财务会计准则操作性要更强一些。

分部信息的披露受制于"效益大于成本"原则。FASB认为,有效信息的收益包括资本配置和计价的优化与信息使用者保护两方面。有效信息的成本包括处理和提供信息的成本、诉讼成本和竞争劣势。各国在对分部信息披露进行规范时,都努力使有效信息的净效益(信息收益减信息成本)最大化。如为了减少信息披露的竞争劣势,英国在其SSAP25《分部报告》中规定:"根据董事会意见,如果这些信息的披露将会对公司的利益产生严重的不利影响,那么这些信息可不必披露,但这些信息没有披露的事实必须予于声明。"FASB在采用"管理法"对分部进行划分时,也部分地出于对"效益大于成本"原则的考虑,认为"公司内部设立的利润中心对分部数据的收集和处理很有帮助,有利于降低信息的生产成本"。而我国的征求意见稿在分部披露信息的内容上虽然较好地做到了"简明扼要"和"充分披露"相结合,但"效益大于成本原则"体现并不明显,企业为分部信息披露的成本很大,这可能会不利于分部会计准则的实施。进一步讲,美国70年代开始的一些实证研究表明,对信息进行管制的结果并不一定具有帕累托法则意义上的社会福利最优(本斯顿,1973;周,1983)。管制的成本是巨大的,而没有证据表明管制的效益明显(巴斯塔波,1977)。因此,无论是从分部报告准则的更好实施,还是从信息的净效益最大出发,分部报告准则的制订都应该多从爱护企业角度出发,降低企业遵守准则的成本。例如,规定企业在特殊情况下就分部信息披露的免责条款等。

重要性是分部信息披露的另一个约束原则。FASB对重要性的定义是"根据周围的环境,会计信息的遗漏或错报很可能会改变或影响依赖这一信息的理性人的判断"(1980)。重要性原则同信息相关性、可靠性关系很密切。在会计中,一般认为重要性原则是财务会计的一个限制性或修正性惯例。根据重要性原则的要求制订具体的重要性标准是会计规范的重要内容。各国以及IASC在对企业可报告分部的确认上,都对分部的重要性做出了量化的规定。例如,FASB规定,当分部的营业收入、损益或可辨认资产只要有一项达到了企业集团的10%上,就应确认为一个可报告分部;IASC及我国征求意见稿规定,所有报告分部的外销收入合计应不低于整个合并收入的75%,否则,应增加可报告分部的数量,但同时又规定可报告分部的数量以不超过10个为限。这些都是重要性原则具体的量化指标。

分部报告的信息披露原则和质量特征是一种制约和反映的关系,具体见下图:

普遍性约束条件效益大于成本

分部信息的质量特征—相关性——————|——————可靠性—

||||||

||||||

业风报|如可

绩险酬|实验

理评预|反证

解估测|映性

可比性

———————|———————

|||

|||

分部间可比前后期一贯分部报告项目一致

-------------------------------

"确认"的界限-----------重要性------

-----------

四、关于分部报告的披露内容

征求意见稿要求企业应就报告分部分别主要报告形式和次要报告形式进行披露。其中主要报告信息披露的内容包括分部收入、分部费用、分部利润、分部资产和分部负债,还包括分部信息与公司合并数字之间的调节情况、分部会计政策及分部间转移交易及定价基础等项目。从定义及构成内容上看,分部收入、分部费用、分部资产和分部负债在确认和计量上保持了一致,例如,征求意见稿规定,若利息收入未计入分部收入,则利息费用也不应计入分部费用,相应的利息资产或利息负债也不能计入分部资产或分部负债。这样就满足了可比性的第三个含义"报表项目间的一致性",有利于信息使用者正确理解和分析分部信息。

在分部费用的构成内容上,财政部关于《企业会计准则--分部报告》(征求意见稿)的说明中认为:"营业费用是指企业在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过程中发生的费用,是与分部经营活动密切相关的费用,因此宜将其计入分部费用"以及"发生的营业费用有的可以直接计入,有的需要采用合理的方法分摊计入"。征求意见稿没有指出若营业费用没有合理分摊基础时的解决办法。我国《企业会计制度》中的营业费用指"企业销售商品过程中发生的费用,包括运输费、装卸费、包装费、保险费、展览费和广告费,以及………"。由于营业费用构成内容比较广泛,有些项目可能不宜计入分部费用,例如广告费。实务中,企业经常为整个集团的品牌而支付巨额的广告费用,这些费用若强行分配给各分部,必然导致主观、武断或不为财务报表外部使用者理解等情况[1]。因此,笔者认为,若没有合理的分摊基础,应该允许企业分部费用中不包括营业费用,但企业应就该事实提供说明。

五、关于分部报告的财务分析

对分部报告进行分析无疑是必要的。信息使用者必须十分了解有关报告基础的定义、共同收入与成本的分配方法、内部转移价格的定价方式等情况,否则,他们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因此,分析分部报告的前提是正确理解分部报告。分析分部报告的目的一般是为了评价企业的经营和财务风险、利润的来源以及未来的发展前景。分部报告的财务分析应结合"管理当局分析和讨论(MD&A)",并在对各报告分部经

营业绩单独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由于对分部的分析主要是为了评价企业整体的风险和报酬,分析方法应以比较分析法和因素分析法为主。具体的分析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1.通过对各报告分部的外销收入与内销收入的比较分析,了解各个分部的收入对外部客户的依赖程度。

2.计算各个分部的外销收入、外销利润对整个企业销售与利润的贡献大小,以确定各个分部的相对重要性。

3.计算和比较各个分部的收入、利润及资产增长率水平,揭示整个企业增长率变动原因。

4.计算和比较各个分部的资产收益率与销售利润率,以确定各分部的相对获利能力,并同企业整体获利能力进行比较。

5.通过计算企业总资产在各个分部的百分比分布及各个分部资产变动趋势的分析,更好地理解企业管理层有关的资本配置决策和各分部的重要性。

6.应用百分比分布分析各个分部的本年新增的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支出,以及计算各分部的资本支出对折旧费、摊消费的比例,更好地了解企业有关资本的投向情况、企业对各个分部的支持力度和各分部资本支出现状与需求。

7.计算和比较各个分部的资产周转率,以确定每一分部资产管理效率以及各个分部对整个企业资产管理效率的影响。

8.利用因素分析法对分部的资产收益率进行分解,以分别确定分部销售利润率和资产周转率对资产收益率的影响,并解释各个分部对企业整体资产收益率的影响。

此外,上述分析还应结合各分部所处行业的发展趋势、区域经济条件、产品生命周期、主要客户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甚至国内外的政治发展情况等各种因素,以确定这些环境因素对各分部发展前景以及对整个企业的预期报酬与承担的风险产生的影响。仅仅利用企业定期的财务报告是不够的。

分部报告的编制、利用在我国还处于不断摸索阶段。可以预见,随着《企业会计准则--分部报告》的实施[1],分部信息披露将对促进社会主义资源配置起到积极作用,但也会在具体实施中暴露一些问题,这些需要得到广大会计理论与实务工作者及证券监管部门的重视,并在实践中逐渐加以完善。

参考文献:

1、FASB-131,IASC-14(1981),IASC-14(1997),SSAP25

2、《企业会计准则--分部报告》(征求意见稿).江苏财经信息网.2001.11

3、《分部信息披露:制度比较与会计难点》.丁兆军、卢文彬.《会计研究》.1998.10

4、《关于企业分部财务报告》.桑士俊.《会计研究》.2000.2

5、《国际会计准则第14号的新旧比较》.朱海林.《会计研究》.1999.2

6、《论改进企业报告》.陈毓圭译.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年

7、《会计准则研究--借鉴与反思》.曲晓辉等著.厦门大学出版社.1999年

8、《企业会计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制定.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

9、《现代西方财务会计理论》.葛家澍、林志军著.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年

释义:

[☆]若报告企业无下属子公司,则应以企业财务报表为分部报告立足点。但目前我国上市公司一般均有子公司。

报告理论范文篇5

一、关于**市非公有制企业的主要特点及企业党建工作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积极鼓励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对以股份合作,个体私营为主的非公有制经济积极引导、大力扶持,使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成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全市共有私营企业29789家,雇用人员110万人;登记在册的个体工商户22.19万户,从业人员196万人;股份合作企业达2.9万多家。在工业总产值中,20**年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中,集体经济仅占5%,非公有制经济在全市经济总量中占绝对的优势。

从**市非公有制企业的情况看,主要有以下一些特点:

一是经济总量持续增长,已经成为全市经济的重要增长点。**是中国股份合作制诞生的摇篮。历史上**人就有重商传统,在文化上向来推崇气节,注重实践。自宋以降,又深受永嘉学派的影响,这些都对**的人文精神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铸就了**人性格中的灵气与硬气。改革开放以来,**人不等不靠,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自强不息精神,实现了**经济的第一次腾飞,其中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据统计,全市在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工业总产值中,20**年股份合作经济所占比重为10.8%,股份制经济占41.18%,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占14.8%,联营企业占0.32%,私营企业占24.9%,而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分别仅占5.56%和2.35%。

二是企业规模扩大,实力明显增强。**市非公有制企业的发展轨迹,一般是从家庭经营工商业开始,逐步成为合伙经营或股份合作企业,进而发展成为规范的股份制企业,也有一部分是国有、乡镇、集体企业转制为非公有制企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党的十五大以来,中央对于非公有制经济的政策进一步明确,使非公有制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有些企业已成为本行业的强势龙头企业,在国内有较高知名度,如生产家用轿车的吉利集团,生产缝纫机的飞跃集团,生产冰柜的星星公司,生产压力锅的苏泊尔集团,生产有机玻璃纽扣的伟星集团,生产药品的华海集团,生产建筑管材的公元集团,生产胶合板的德仁集团等等,这些企业已成为区域性经济的重要支柱。

三是企业产品科技含量不断提高,组织形式进一步优化。随着企业规模扩大和组织结构优化,部分非公有制企业积极引进、消化、吸收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经验,不断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在产权结构和要素组合上,已从产权不明晰向完全明晰方向转化,从单一个人投资向多形式、多层次混合持股方面发展。要素组合已从资金入股扩大到人才、资源、知识产权等多形式入股。有的吸收外资,成为中外合资企业;有的通过股权收购,兼并劣势企业而使企业规模扩大,资源得到优化。在管理体制上,逐步走向了所有权和经营权的“两权分离”和管理方式的制度化。如有些企业从外地聘请或从优秀员工中选拔管理层人员。非公有制企业的产业结构趋向合理,组织形式逐步优化,私人资本的改组、重组呈良好态势。

四是机制灵活,区域特色明显。该市各地以专业市场为依托,以地方资源为基础的各具特色、主导产业的个体私营产业群体不断崛起,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特色经济的发展。全市已形成了许多各具特色的专业乡镇,涌现了数十个产值超亿元的块状经济群体,形成了“小商品,大市场”的经济格局。如椒江的医药化工业、**的精细化工塑料模具业,路桥的日用品市场,临海市杜桥的眼镜市场,天台县平桥的筛网市场,仙居县的工艺美术品,温岭大溪的泵业,横峰的鞋业,松门的水产品市场,玉环的汽配业等,这些不同类型的专业市场背后,是数以万计的个体、私营企业和灵活畅通的销售网络,它们把**的产品与全国的大市场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五是发展领域不断拓宽,从工业扩展到交通、能源、农林、水产、金融、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各个领域。金融方面,如**市商业银行、泰隆城市信用社,是按股份合作制形式组建起来的,现存款余额达十几亿,甚至上百亿元。**的民间办学也发展迅速,市全日制民办学历教育机构截止20**统计,社会力量办学已达近百所,如椒江的书生中学、温岭之江高级中学、路桥蓬街私立中学等。

六是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非公有制企业的党建工作逐步走上规范化轨道。就整体而言,我市非公有制企业绝大多数为中小企业。这些年来,非公有制企业从业人员的素质不断提高。与此同时,企业经营者的素质近年来也有较大的提高。不少业主积极参加当地政府组织的有关培训班,有的参加高校、党校举办的一些研究生班和研究生课程进修班,有的甚至化高价购买门票参加一些民营经济研讨班的报告会。经过各级党委的不懈努力,我市的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截止20**年底,我市非公有制企业党员总数已从19**年的200多名,增加到22915名,党组织从19**年的不到20个,增加到**个。全市100名职工以上的非公有制企业1**9家,其中已建立党组织的1**7家,占99.8%;50—99名职工的非公有制企业1321家,其中已建立党组织的956家,占72.3%,有党员的企业1321家,占100%。党的力量不断壮大,党建覆盖面逐步提高,党组织的作用得到了有效发挥,有力地促进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据组织部门对全市50家建有党组织的非公有制企业的抽样调查表明,约82%的人认为党组织能够发挥较好作用。

二、关于非公有制企业中社会阶层结构与党建工作的关系问题

1、正确认识当前社会阶层结构发生的新变化及其对党建工作的影响,是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前提

社会转型,体制转轨,导致了社会结构和经济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而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又有不同的社会阶层结构。工业化、现代化社会的社会阶层结构和传统的农业社会的社会阶层结构是完全不一样的,虽然前者是由后者逐步演变而来。19**年以来的改革开放使我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经济体制转轨和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使得我国社会阶层结构发生结构性的改变。原来的工人阶级、农民阶级、知识分子阶层等社会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分化,一些新的社会阶层逐渐形成,各阶层之间的社会、经济、生活方式及利益认同的差异日益明晰化,以职业为基础的新的社会阶层分化机制逐步取代过去的以政治身份、户口身份和行政身份为依据的分化机制。这些情况表明,社会经济变迁已导致了一种新的社会阶层结构的出现,并且这种结构正在趋于稳定。正如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报告中说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出现了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阶层。”“这些新的社会阶层中的广大人民,通过诚实劳动和工作,通过合法经营,为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和其他事业作出了贡献。他们与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和解放军指战员团结在一起,他们也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正确认识当前我国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可以拓宽和加深对于目前我国国情的认识,有利于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应当注意的是,研究和分析现阶段社会阶层结构问题应从当前的时代特征出发,应该有别于马克思和对阶级分析的一些方法和标准,因为马克思和所研究的时代,生产资料的占有形式主要是个人(私人)占有,而当代中国社会中,最重要的和最大量的生产资料是由国家和集体占有的。同时,当代中国社会结构比较复杂,并且明显具有多元特征,这就决定了仅用生产资料占有这一指标来解释社会阶层分化是不充分的。马克思和的分析阶级和阶层问题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改造社会制度,动员广大民众起来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和半殖民半封建社会,因此,他们的分析特别强调阶级(阶层)之间的对抗。而现阶段,中国共产党已经从一个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一个领导人民掌握着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从一个在受到外部封锁的状态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在全面改革开放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因而研究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分化问题的目的,应当是为了团结和动员更多的社会力量来实现社会经济的发展目标,是为了建设好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国家。因此,执政党目标的变化也需要相应调整阶级阶层问题的分析思路,需要客观地分析当代我国各社会阶层的变化地位和特点,研究他们的经济、政治、社会状态,从而更好地协调各社会阶层之间的利益关系,更好地吸纳各社会阶层中的优秀分子加入到党内来,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促进经济和社会的进一步快速健康地发展。

2、从社会阶层变化的进程看,这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正确分析形势任务和国情,作出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逐步确定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形式,坚持和完善对外开放,使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在这个进程中,我国的经济制度和社会阶层构成已经并正在发生着重大变化。

在农村,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农业产业化的推进,农民与市场有机地联结起来,一部分农民从土地上分离出来,从事第二、第三产业,有的进了乡镇企业,有的成为个体户,有的成为私营企业主。这种阶层变化,有力地推进了农村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极大地推动了农村生产力的大发展,使得农村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于长期以来阻碍地方经济发展的城乡二元结构产生了很大的冲击。

在城市,社会阶层结构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主要表现在:第一,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一些企业的改制改组,越来越多的工人持有股份,出现了一些控股股东和大股东,有产者大量增加;第二,社会中介组织越来越多,从业人员不断增加;第三,在极具活力的民营科技企业中,活跃着一批年纪轻,知识层次高,掌握高新技术的管理人员;第四,外商投资企业快速发展,受聘于这些企业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数量众多。这些新的社会阶层中的广大人员,对推动科技进步,活跃城乡市场,优化资源配置,扩大就业门路,满足人民多样化的需求,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非公有制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对于象**、温州这样的国家重点投资不多,民营经济先发的地区来说,非公有制经济在经济总量中占据着绝对的优势地位,非公有制经济成为推动本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导力量。

从以上分析可见,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尤其是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得非常快,充满着生机和活力,成为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支撑点,而个体工商户阶层和私营企业主阶层则是这一支撑点的主要组成部分。这对于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而言,是一种非常有利的变化。一般而言,经理人员和私营企业主多,意味着投资主体多,投资数量多,这无疑会带动当地经济更快地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现代化社会阶层结构的基本构成成份在中国已经具备,凡是现代化国家所具备的社会阶层,都已经在中国出现,有的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只是各个阶层规模有大小区别而已。随着中国现代化建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第三产业会越来越发达,会使各个职业的比重出现比较大的变化,从而影响和改变各阶层的变化。对我国现代化发展而言,阶层比例的变化是必然的,其中社会中间层的规模会大大扩张,农民阶层和贫困层的规模会大大缩小,一些过渡性群体(如农民工群体)会逐渐融合在其所属的阶层之中。这种社会关系的变化,就要求我们党把握住这种发展趋势,整合各种社会资源,不断在这些组织中扩大党的影响力,增强党的控制力。

三、关于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若干问题的思考

社会是人们相互交往的产物,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在每个社会中生活的个人结成了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每个人都处在特定的社会关系网络中,而在这些关系中,生产关系是社会的本质和基础。上文所分析的由于社会转型,阶级结构发生变化而导致的经济关系的变异对于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的影响是十分深刻的,本文试从经济关系等角度对几个涉及到非公有制企业党建的重大问题作一些理论探讨。

1、经济关系性质及党员标准的实践与理论突破

人的社会本质是在与他人的关系中认定的。由于一直来对经济关系中的焦点——“剥削”问题的争论,使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在理论上存在一个亟需突破的难点。在实践领域,对于实践经验的总结,或者有些地方率先对某些原则的突破,也都反映了这一现实的矛盾。理论是反映人们的实践的需要并且为其服务的,在认识和评价各种事物时,必须着眼于实践的需要。所以在这个特殊的发展时期,理论上的诠释与澄清显得尤其重要。特别是对私营企业主的身份的认定以及与此相关的私营企业主能否入党的问题直接关系到非公有制企业的党建工作。在此着重讨论由于“剥削”这一经济关系对于私营企业主入党以及党员标准的实践与影响。

中国私营经济对于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已为世人所共识,私营企业主阶层在经济建设中发挥的积极作用也是显而易见。但是要给私营经济和私营企业主正名必然要涉及重大的理论问题。从生产关系的角度来看,宪法予以确认的只是前两者即生产资料与收入分配的问题,在生产资料的占有上,宪法承认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结构并存的状态,在收入分配上,也承认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共存的状态,但是,唯有在劳动者之间的关系上,由于“剥削”这一非常敏感的问题,它既是一个经济学问题,又涉及到政治学和社会心理学,所以在国家的意识形态中对此话题的讨论要么是不敢越雷池一步,要么是“犹抱琵琶半遮面”,未能从理论上予以突破,直至20**年的“七一”讲话。“七一”讲话对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阶层的政治身份作了明确的界定,认为他们也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对私营企业主阶层来说,这既是政治身份的认定,又从生产关系的角度明确了私营企业主与其他劳动者之间的关系,即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与建设者的关系。这实际上解决了私营企业主能否入党的可能性问题。

对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而言,理论上的突破后,更为重要的是要积极组织调查研究,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就**的实际情况来看,近年来,市委高度重视非公企业的党建工作,出台了很多政策措施,积累了许多经验,取得了不少成效。但毋庸讳言,在组建率和作用发挥方面仍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和加强。当前工作的重点是如何加强组织建设,扩大党组织在非公企业中的覆盖面和影响力问题。就组织建设而言,一是要加强在非公企业中发展党员工作,二是做好非公企业主的入党工作。对于私营企业主的入党问题,现在要考虑的是如何完善私营企业主入党的手续,即既按照规定的程序,严格把关,同时又要借鉴党的八十多年的历史实践,对要求入党的私营企业主加强考察,具体而言,可以通过适当延长考察期(党的“七大”为二年)、增加介绍人(“七大”为三人)并加强对介绍人的监督、成立专门的考察机构或者增加审核程序等形式加强考察。在考核内容方面,实践中把握起来的难度也是较大的,如财产来源和使用情况、其政治觉悟、思想品质与入党动机等等,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就扩大影响力而言,实际上也即是党组织作用的发挥问题。建立党组织重要,发挥党组织的作用更重要。为此,一要拓展工作领域,扩大党组织的影响力,二是创新工作载体,激发党组织的内在活力,三是树立党建品牌,促进企业又快又好发展。总之,没有量的扩展就不会有质的提高。

2、怎样从经济关系的地位特征审视党建工作

(1)关于业主的政治态度与党建工作的关系

业主在企业中的最高领导地位决定了其行为的重要性。对党建工作而言,经常探讨的问题主要是企业主的“戒备”意识以及党组织的“从属”地位。这两者是相关的。企业业主认识到位,则比较有利于开展工作,不仅从资金还是其他方面都会予以支持,如**的星星集团拿出数十万元支持党建工作,并专门成立该市首家非公有制企业党校。在**几个党建工作开展较顺利的非公有制企业如飞跃、星星、中捷、九洲、东港、方远等企业中,企业主都显示了支持的态度,党组织活动开展得较好。但是,相当部分非公有制企业业主对在其企业组建党组织开展党的活动持疑虑的心态。突出表现在四个担心:一担心建立党组织会削弱自己的权力;二担心党组织以钦差大臣自居,搞外行领导内行,特别是那些有过国有企业工作经历的党务工作者;三担心党组织对其非常敏感的工人超负荷劳动及税收等问题实行严格监督;四担心党组织各种活动影响生产秩序。企业主的“戒备”,在客观上则表现为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对建立党组织的阻力。在政府的社会动员能力相对减弱的情况下,来自企业主的这种阻力成为一大难点。在这些企业中,党组织由于无法赢得支持而对开展工作感到信心不足,作用发挥不理想。这两方面的情况表明,非公有制企业业主的经济地位特征直接影响企业的党建工作,这种认识也反映在职工的心理层面上。根据对788名非公有制企业职工的随机问卷调查,认为党组织在企业中居比较次要和从属地位的占45.7%。新型的经济关系由于其在企业中的显性特征,拒斥着政治关系介入。

一方面,先不论国家政策和法律法规在宏观层面寻求引导监督与规范的介入,党的支部并没有确立其政治的边界,只要符合条件的,依照党章规定其触角延伸至社会的任何一个角落。因此,对于党建工作,在此应当加强宣传,做好业主的思想工作。在党组织的定位上,只要我们党是执政党,只要我们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争论“第一位”还是“第二位”没有任何意义。因此,首先应当加以保证的是党组织的活动不会给企业的生产经营带来负面影响,是围绕经济抓党建。但是在符合条件的情况下,建立党组织并开展党建工作的原则不容讨论。当然,企业党组织必须通过作为赢得地位,赢得企业当局的支持。

另一方面,非公有制企业的业主,作为一个特殊的新生的社会阶层,也开始表现出其参政的意愿。而伴随企业的成长与经营规模的扩大,其政治参与的意愿与人数也在不断地增长。据对本市152家拥有职工人数超100人的非公有制企业的调查,业主为党员的52人,占该类别企业的34.2%;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人数26人,占17%,其中6人担任县以上人大政协常委以上职务,占3.9%,派并担任地方组织委员以上职务的人数有3人,占2%。在304家拥有职工人数超50人的非公有制企业中,业主为党员的79人,占该类别企业的26%。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人数16人,占5.3%,其中1人担任县以上人大政协常委以上职务,仅占0.3%。前者均强于后者。

在非公有制经济日益增长的现阶段,这些人士的政治参与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他们必将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参与政治生活以试图影响政治系统决策过程。“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由于经济、政治和社会地位的高度不整合,非公有制企业的业主必然由其经济利益的要求而在政治和社会方面争取较高的地位。在四个多样化的现阶段,特别是在象**这样的非公有制经济占比重大的经济基础上,非公有制经济的业主作为一个阶层而参与政治生活应当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必须对这些人的参与动机加以考察。可以看出,现阶段约大多数非公有制企业业主是从寻求自我保护的角度参与政治,是为了解党和国家的政策,为企业的发展寻求定心丸,有的是为了抵御非规范化的行政干预,寻求趋利避害的途径,有的也是为了试图影响决策过程,寻求沟通和联系的渠道。另外,有些人是为了提高自身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除了满足虚荣心,还试图通过获取各种各样的荣誉和头衔以扩大企业的知名度,提升企业的地位和形象。所以对他们的政治参与要规范其参与的行为和途径,进行适当的引导,以提高其参与质量,以作出更合理的、符合大多数人利益的政治选择。

对党建工作而言,一是上文所说的在发展他们为党员的问题上要加强考察,认真识别,同时要利用党的熔炉作用,加强他们的党性锻炼;二是增强其组织性,加强制度建设,规范其市场行为。对于业主担任支部书记的情况,这具有合法性的一面,但同时,虽然有人认为在平等的交换前提下不可能产生剥削,但是资本本身所具有的“剩余索取权”的特征和资本的社会权力特征,应当对业主作出一定的限制。再则,在调查中我们也发现,在一些党建工作开展得较好的企业中,往往规模较大,经营也较规范,并且业主倾向于让党务工作者专门负责党的工作。所以,我们认为在这个过渡阶段对业主担任党支部书记的情况可以实行劝导制,比如规定,在企业员工超过100名的非公有制企业中,党支部书记宜由专门的党务工作者担任。在社会主义社会,党一方面自身要注意其阶级性和群众性的关系,同时也要考虑其执政的社会基础,不能一味地“堵死”,但是也应适当地加以“引导”。

(2)关于党员职工的政治地位和政治诉求问题

在社会生活中,人的社会身份只是一个符号,它反映的本质是一种社会关系。“人是最名副其实的政治动物,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社会性是人的本质,考察人的本质要从人的社会行为以及结成的社会关系入手。从这一角度看,党员职工的党员身份来源于其与党组织、与他人的那些由社会认定具备党员身份的行为标准及相应的观念和意识。从社会学意义上,党员的身份以及所反映的社会关系只有在可被实践的并且在被不断的实践时,才成其为党员。

而在非公有制企业中,经济关系是显性的,被不断实践的,所以业主与员工的经济关系——雇佣与被雇佣可以由此认定。但是这种认定只能在确认在这一社会关系的领域时才成为可能。也就是说,党员要成其为党员,必须将之置于另一社会关系的领域,这一领域对我们来说是党建工作所涉及的诸种关系。所以党建不开展或开展不正常都可能导致某些员工党员身份的丧失。

在非公有制企业里的党员职工,不少人认为自己不过是打工仔,是受雇于人,在企业里完成任务即可,所以只顾挣钱,不问政治,党员不党员无所谓,党组织的活动也不参加,有的甚至不愿意暴露自己的党员身份,这样一来,自己的党员意识和身份就逐渐被长期的工作和时间所遗忘,“政治人”的身份往往更多的让位于“经济人”的身份。根据组织部门的调查,在341名党员中有51%的党员认为经济需求是第一位。对这些人,一方面要加强教育,提高其思想觉悟,另一方面对确实属于党员意识淡化的应当按照党章的规定予以执行。

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引起人们就业方式和就业结构的多样化,人们在不同经济部门、不同所有制企业之间的流动日益频繁,党员流动性比较大。由于对未来职业的预期的不确定,非公有制企业中有很多党员认为自己是临时的,饭碗掌握在老板手里,随时有砸破的可能,再者有些党员不愿意丧失流出地可能拥有的利益,因此出现了许多宁愿把党组织关系放在村里或其他单位而不迁入企业的“隐身”党员,口袋里装着党组织关系介绍信却不拿出来交给企业党组织的“口袋”党员。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基础,也不利于各级党组织抓好党员队伍的教育管理,对党员自身而言,也不利于权利的行使和义务的承担,失去了党员应有的作用。随着非公有制企业的发展壮大,现在从农村、外地及其他企业进入非公有制企业长期工作的党员人数将逐渐增加,这一问题必须走向规范化。

所以对于隐性党员的问题,应当抓好其组织关系接转。根据**有些地方的经验,对在非公有制企业工作半年以上的外来党员,原则上可将党组织关系转到所在企业党组织或企业所在乡镇工办支部等代管其组织关系。对农村党员在行政村担任职务的,确因工作需要,经所在地乡镇党委批准,采取缓迁的办法,其组织关系可保留在原行政村,待条件成熟后再迁组织关系,但必须参加企业党组织的有关活动。对原单位不给迁的,要积极做好协调工作,尽快迁转组织关系。对在企业发展入党的,原则上不允许迁回村里,情况特殊的,各地组织部门应有明确的规定和要求。对在企业从事临时性、季节性工作三个月以上的党员,应持《流动党员证》或党员证明信,参加企业党组织的活动。另外,还应根据其流动的特征,积极探索其他有效的工作形式,为党员人才的流动提供条件。在组织机构的设置上,也应考虑由于党员流动可能导致的党组织不稳定的情况,同时,对于季节性或企业不稳定的暂不建立党组织。考虑现在的企业规模和党员数量的一般情况,虽然党员数达到三人时即可建立党组织,但可以考虑在未超过6人前可继续实行联建的形式,一方面有利于规范化建设和组织活动的经常开展,另一方面也可以使组织不至于由于党员的流动而解散或陷入瘫痪。

3、企业家族化的劳动关系对党建工作的影响及其发展方向

台温模式的非公有制企业,在前期发展中,都有企业家族化经营的问题,雇主与员工一般具有血缘与地缘关系或都比较熟悉,这种用工制度与整个社会信用水平较低有关,最主要的还是出于对产权关系的考虑。但在党建实践中,有几种情况是必须考虑的。

第一、发展党员除了严格履行入党培养、教育、考察和入党后的跟踪教育制度外,对于企业经营管理者或企业党组织负责人的直系亲属要求入党的,组织部门应慎重考虑。

第二、一半党员是血缘姻亲关系的不能建立党组织

这两者涉及到防止企业党支部家族化问题。调查发现,企业经营的规范化以及经营规模的大小是开展组织工作的重要环境条件,在一个比较好的组织环境中,容易形成稳定的工作机制和活动的气氛。在**一些党建工作开展得比较好的企业往往规模比较大,经营比较规范,而那些党建工作比较落后或者一些没有建立党的组织或党员数量较少的企业却往往是规模相对较小的企业。在对温岭市456家企业的调查中,比较50名以上企业与100名以上职工的企业显示了这一点,据我们所收集的资料来看,企业的规模与党组织和群众组织建立的情况持正相关性,在这些非公有制企业中,职工在50名以上的企业,平均年销售收入375.9万元,建立党组织比例为23.7%,每家企业拥有党员1.26人,而职工100名以上的企业,平均年销售收入1917.8万元,建立党组织比例为36.2%,平均每家企业拥有党员4.13人。在这些企业中,即使在未建立党组织的企业中,前者拥有入党积极分子的企业比例为4.3%,而后者为20%,有党支部而单独建立党支部的前者为40.1%,后者为87.3%;单独建立工会且工会主席党员或党支部书记担任的前者为13.1%,后者为36.2%;单独建立团组织的前者为17.4%,后者为44.8%。可见,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企业的党组织及相关组织渐趋正常化与规范化。

这样就出现了一个矛盾,即我们急需建立党组织和发展党员的企业正是一些规模相对较小的企业,而这样的组织大部分由于家族意识较强而容易导致建立支部和发展党员时走向家族化。这一矛盾使得党建工作必须谨慎。

第三、高层管理者中业主(老板)、其他主要出资人(如二老板等)、老板娘等与党组织负责人选的问题

报告理论范文篇6

我们党是执政党,肩负着历史的重任,经受着时代的考验,必须加强党的建设,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要把党建设好,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要加强党建理论的研究和建设工作。同志曾指出,指导一个伟大革命运动的政党,如果没有革命理论,没有历史知识,没有对实践运动的深刻理解,要取得胜利是不可能的。邓小平同志也指出,为了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怎样改善党的领导,不研究这个问题,不解决这个问题,就坚持不了党的领导,提高不了党的威信,所以在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加强党建理论的研究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加强党建理论研究,是适应改革开放新形势,提高党建工作水平的需要。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前无古人的事业。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党在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要认识自己、加强自己、提高自己的任务。所谓要认识自己,最重要的是要认识我们党所面临的形势、任务、目标和措施。认识自己的目的是加强自己。以进一步加强党的思想、理论、作风、组织建设。在加强自己的基础上要进一步提高自己,从而把党的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党建工作面临的新形势,也给党的理论建设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比如改革开放给党的建设带来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要求我们去研究、去探索、去解决、去发展、去完善。比如市场经济的竞争性、平等性要求建立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用人机制;市场经济的开放性、法制性,要求建立现代化的监督机制;市场经济的效益性、效率性,要求建立现代化的优胜劣汰的激励机制;市场经济的自主性、规律性,要求建立现代化的工作运行机制。另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等价交换的原则开始侵蚀党的肌体,一些意志薄弱者搞权钱交易,动摇宗旨、信念,只讲索取、不讲奉献;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等腐败现象滋生。有的甚至把严肃的组织关系变成庸俗的个人关系,搞人身依附,亲亲疏疏。因此,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我们既要看到对党的建设的正确影响,也要看到可能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正确处理好继承与开创的关系,使党的建设在新形势下不断加强和改善。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中并没有现成的答案,要靠我们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的基本原理,结合新的实际进行研究、总结,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比如在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党的执政地位和领导作用,如何把反腐败斗争深入持久地进行下去,如何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如何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使之成为团结和带领群众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战斗保垒,都需要我们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建党理论,密切结合党的建设的实际给以正确的回答。加强党建理论的研究,从理论上弄清新时期党的建设的特点和规律,才能够确立新时期党的建设的新思路,拿出好的措施和办法,才能保证党建工作的正确方向,增强党建工作的预见性、科学性和有效性,从而提高全省党建工作水平,促进全省的改革、发展和稳定。

二、加强党建理论研究,是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的需要。回顾建党以来的历史和党的发展过程,都离不开党建理论的研究、发展、完善和提高。从我党的党建理论的发展来看,一是以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新民主主义条件下党的建设的基本理论和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并用以指导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建立社会主义的新中国。二是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其内涵极为丰富。正如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在当代世界风云变幻的条件下,在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变革中,把党建设成为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完全可靠,能够经受住各种风险,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这是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创的、以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集体领导全党正在进行的新的伟大工程。我们研究党建理论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小平同志党建理论的发展,包括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重新恢复和确立的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政治路线以及德才兼备原则的“四化”方针的干部路线。十多年改革开放实践,我们实行了两个伟大的转移,一个是政治上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是确立党的政治任务、政治路线的一个核心问题。第二是经济上从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转移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上来。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小平同志党建理论的升华和发展,提出了社会主义条件下搞市场经济这一重大课题,这是小平同志对马列主义、思想建党学说的继承和发展。我们研究党建理论,要抓住这两个伟大转移,把实施新的伟大工程落到实处。

三、当前应当特别注意加强研究和探索的几个问题:

1、关于建立优秀年轻干部培养选拔机制问题的研究。抓紧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这是当前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特别要解决的问题是:一要造成一种人才公平竞争的环境,形成一种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并使之健康运行,形成制度,不因人而异,因时而废,才能做到人才辈出,事业长盛不衰。二要正确处理和解决好培养一批人与培养一代人的关系问题。选拔培养一批优秀年轻干部,要带动一代人的成长或者说着眼于一代人的培养,来选拔一批优秀年轻干部,使我们党的基本路线有忠诚可靠的接班人,保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三要正确处理好教育、培养和管理使用的关系问题。当前教育不力、管理不严的问题普遍存在,需要引起高度重视。搞好干部的管理使用,首先必须加强对干部的教育和培养,这是基础,是源头。选拔任用优秀年轻干部,必须把革命化摆在第一位。不仅要有跨世纪的年龄优势,更要有跨世纪的德和才。

2、关于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和干部交流工作,增强领导和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力和水平问题的研究。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把提高现有领导干部素质作为一大战略任务提了出来,意在使现有领导班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不断提高领导水平、执政本领和驾驭能力。做好干部交流工作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一个重大措施。交流能促进干部的成长和创造一个宽松的工作环境。但现在交流干部难度很大,需要对如何建立干部交流的制度以及干部交流的难点、问题及对策加以研究,用以指导干部交流工作。

3、关于培养和造就企业家队伍问题的研究。企业家队伍建设是我们党在新形势下加强三支队伍建设(党政干部队伍,能经营、善管理的企业家队伍,科技队伍)之一。这是深化改革、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别是发展以国有经济为主体的一个很重要的组织保证。对这个问题,一是研究不够,二是办法不多,三是措施不力。还有一个如何培养、如何发挥作用、如何管理的问题,也需要研究。

4、关于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过程中,加强和改进企业党建工作问题的研究。现在面临的问题,一方面是私有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迅速,活力很大;另一方面国有经济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活力不足,党的领导弱化,这是一个较大的反差。党在国有大中型企业的领导只能加强和改善,不能削弱。企业党组织的核心作用如何发挥,党组织如何参与企业的重大问题决策,要从思想上、理论上、组织上、制度上进行研究,制定一些相关的办法和措施。有的认为企业要与国际惯例接轨,就可以不要党的组织了,这是十分错误的。

5、关于如何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问题的研究。对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新时期党员新先锋模范作用?其内涵是什么?我认为,新时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还是要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如果脱离了生产力的发展,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可以说不是完整的。第二要研究新形势下如何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的问题。现在有的共产党员降低标准,把自己混同于一般老百姓。这些问题怎么解决?有一个教育、管理问题,还有一个党员活动的组织形式问题。

报告理论范文篇7

不知不觉地,党校培训的理论课程于昨天结束了,但并不代表党校培训就这样结束了。我们并没有松了口气,我们没有停止学习,我们时刻准备着实践课程。实践是检验真理客观性的唯一标准,因而实践课程更需要我们的努力,我们的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

经过党校培训的理论课程的学习,我们意识到端正入党动机十分重要。我认为端正入党动机首先要有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一个人可以没有梦想,但他不能没有理想,不能没有前进的方向,不能没有指路的明灯。共产主义是每一位共产党员的理想信念,是每一位共产党员必须为之奋斗的唯一目标。

其次,入党就意味着牺牲,牺牲时间,牺牲精力,牺牲享乐,甚至是牺牲生命。入党就意味着奉献。只有当人民的公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才能真正做到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才能真正做到奉献自己。

最后,我们应以实际行动争取加入共产党,自觉接受党组织的教育和考察。每一个要求入党的当代大学生,都应按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学习和践行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投身于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锻炼成为符合时代要求的共产党员。

端正入党动机极为重要,能否端正入党动机关系到一个党员能否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因此,每一个要求入党的大学生必须端正入党动机。

报告理论范文篇8

一、当前基层分局干部队伍的基本状况

近年来,国税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从当前国税干部队伍来看,税务干部的年龄结构已出现了与税收工作不相适应的状况,就以我分局为例,分局现有人员34人,近三年来新增加的只有1人。据统计,40岁以上的干部已达到47.06%,30岁以下的只有3人,只占8.8%。从思想上来说,现有干部绝大部分年龄在40岁左右,税务工龄也在20年上下,由于近年来国税部门补充的新生力量十分有限,随着年龄的增长,干部队伍正在逐步老化,干部的工作激情正在逐步丧失。由于职位有限等客观条件的限制,加上人事制度、考核制度尚存在不完善的地方,一些工作无法做到真正的量化考核,干部的价值难以科学公平的衡量,影响了一些干部的工作情绪,于是,就在一些干部的头脑中出现了船到码头人到岸的思想,安于现状,工作马马虎虎,得过且过,不求上进,工作积极性受到影响。从工作上来说,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税收工作的任务年年递增,随着依法治国进程的不断推进,依法治税的力度也不断加大,征管工作规范化程度大幅提高,工作量逐年增大,分局范围内的纳税人户数年年递增,现在已达到企业2100多户,个体户2600多户的规模,人均管理纳税户达到100多户,可见工作任务的繁重程度。在此情况下,以致一些干部只能被动应付,工作创新少。再说,随着税收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一些年龄大的干部不熟悉乃至不会操作征管软件,难以跟上形势发展的需要,他们感到工作压力越来越大。这种状况是很有代表性的普遍状况。

作为农村基层分局的领导及管理者,既要承担大量日常税收工作,又要面对现实干部队伍的实际情况。近年来,税收征管已引进了不少科学的管理理论、科学的管理思想进行了开创性的工作,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同样,在干部队伍管理方面,科学管理也是生产力,运用得好,也可以有效地发挥出其无穷的力量。

二、基层分局运用激励理论加强队伍建设的初步探索

激励理论是管理科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管理理论。其中对实际工作最具有指导意义的是双因素理论和期望理论。双因素理论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激励因素,主要包括工作的成就感、工作器重被承认、工作的责任感、个人的发展前途等;二是对激励作用不大,但能引起不满情绪的“保健因素”,如工作关系、工作条件、工资待遇等。作为管理者,在实际工作设计中,就是要设法增加激励因素,减少“保健因素”,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激励作用。根据双因素理论,在调动人的积极性上,不能把金钱与物质奖励看成是万能的,金钱与物质对人的激励作用是有限度的;而基于人们普遍存在的内在心理需求而采取的内在激励方法,往往比单纯的金钱物质家里方法更为有效和持久。期望理论认为:人们从事任何工作的激励将取决于经其努力后取得的成果的价值,乘以经其努力后将在实质上有助于达成目标的信念。下属要是相信目标的价值,并且可以看到做什么才有助于实现这样的目标时,他们就会受到激励去工作以实现整个组织的目标。个人的目标与组织的目标是完全一致的,是可以协调的。

在运用激励理论进行人力资源管理中,我们采取了物质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的方法来进行有效的激励,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种激励方法。

1、领导行为激励

领导的一言一行会直接影响到下属的精神状态。作为基层分局的领导,应区别不同的情况,综合应用各种不同的激励方法。

(1)榜样激励。作为分局的领导,是“一家之长”,其行为如何,直接影响到分局干部的精神状态。为此,在税收工作中,作为分局长,必须严于律己作好榜样。一方面加强自身的政治业务学习。政治上,努力学习邓小平理论,自觉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税收工作;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地位观,做到廉洁自律,带头执行上级的法律法规和各项规章制度;不断提高自我修养,深入实际,善于决策,科学决策,并把自己的学识水平、品德修养、工作能力、个性风格贯穿于日常工作之中,做好干部的思想工作,平时经常开展座谈会、谈心活动、结对帮扶等活动与分局干部进行交流,发现问题的及时进行批评教育,帮助改正缺点,发现典型时及时进行表扬,肯定成绩,激发他们的进取精神;业务上,不断学习新的政策法规,多次参加上级组织的更新知识培训,学习领导科学,学习《征管法》、《行政许可法》等法规,提高自身的业务技能。另一方面,确立以人为本的思想,采取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信任人的激励原则去振奋干部职工的精神,实行人性化管理,把分局干部的积极性、创造性调动起来,带领分局一班人努力把税收工作不断推向新的高度。

(2)情感激励。情感激励就是加强与干部的感情沟通,尊重干部,使干部始终保持良好的情绪以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为此,我们积极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加强分局领导与一般干部之间沟通与协调。为此,分局领导经常换位思考,把干部对群众的关心理解落实在实际行动上,进行人性化的管理。近年来,分局领导每年都要利用春节放假的时间,带着鲜花,慰问走访每一个一般干部的家庭,对他们一年来的工作表示感谢、并送上新春的祝愿;平时,还利用多种形式,与干部交流谈心,沟通思想;当干部职工生病住院时,分局领导总是到医院探望慰问,让他们感受到组织的温暖;当干部在工作中遇到困难时,分局领导及时与他们沟通,想方设法帮助解决;当干部家里遇到难题时,分局领导也尽力联系解决。做到人性化管理,平等对待每一个人,尊重干部,使干部有了一个心情舒畅的工作学习环境,他们工作有热情、干活有劲头、前途有盼头,积极性得到了较好的发挥。

(3)尊重激励。人都有一种受人尊重的愿望,希望在一个单位中能有更多的创造机会,以实现自身的价值。作为分局长,在工作生活中,一是充分信任下属干部,相信他们能干好他们的本职工作;二是平等真诚待人,做事公平合理;三是十分注意听取干部的意见,发扬民主。使干部的人格受到尊重,从而激发其内心的感激之情。

一是创造和提供让干部职工参与分局管理的一切机会。分局领导把每个干部当成主人翁对待,在工作上,广泛发扬民主,特别是重大决策及难点、热点问题都广泛征求干部的意见,创造了一个和谐的工作氛围。分局从**年起先后开展了多次金点子征集活动,让他们的智慧发挥出来,分局对好的建议及时采纳,肯定了他们的聪明才智。鼓励他们不断创新。通过参与,形成干部职工对分局的归属感、认同感,进一步满足了他们的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二是给干部职工以更多的荣誉,肯定自我价值的实现。分局在每年一度的先进评比中,分局领导胸怀坦荡,总是把有限的荣誉让予一线干部尤其是一般干部,让他们获取那份光荣,让他们有一种荣誉感,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平时,分局领导对工作中出现的好人好事、工作成果、工作才能及时予以肯定,尤其是对个别相对落后的干部,分局领导一旦找到他们的“闪光点”后,便在分局会议等多种场合给予表扬,使受表扬者无形中增添了金钱无法替代的精神力量。

2、工作激励

工作激励就是最大限度地让干部知晓工作目标的内容,从而在日常工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表现自己的才能,得到最大的满足,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激发其最大的工作积极性。

(1)目标激励法。分局工作目标是分局全体干部为之而奋斗的共同愿望,明确后,有利于干部为目标而奋斗,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为此,分局的阶段目标,如税收征管与执法质量管理体系、优化简化流程工作、税收征管预警监控软件、个体税收计算机定额软件的试点等目标;分局的总体目标,如年度工作计划、年度文明创建目标等,都及时通过有关会议或分局创办的《工作动态》资料传达到每一个干部职工。同时还经常宣传在目标实现过程中干部职工所做的工作,宣传分局的先进人物,从而使干部职工更加了解了分局,了解自己在分局目标实现过程中个人所起的作用;宣传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两者的一致性,同时,将工作目标管理与年度公务员考核、岗位责任制考核、奖罚制度结合起来,在管理上使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联系起来,使大家了解到只有在完成分局目标的过程中,才能实现个人的目标,个人事业的发展、待遇的改善与分局税收事业的发展悉悉相关,看到个人目标与单位目标的关联性。这样,使干部职工对分局产生了强烈的感情和责任心,自觉地关心分局的工作目标和发展前途。

(2)危机激励法。我分局在实施工作激励的过程中,一方面放手让干部做事,使干部敢于做事,敢于承担艰巨的工作任务,敢于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另一方面,给干部以压力,让他们有一种危机感。分局从**年起,通过实施税收征管与执法质量管理体系,强化工作量与质的考核,使干部的法制意识、责任意识明显增强,压力转化成了动力,当年分局税收征管质量指标均取得了新的突破。**年起,分局通过对“铁本案件”的警示反思,寻找工作中的薄弱环节,让干部看到存在的不足,增强危机意识。为此,分局采取措施,实施了税收征管预警监控软件,实施了税收管理员制度,进一步明确职责,深化责任区管理,加强对税源的监控,并首次实施了问责制,从而既使干部对做好税收工作充满了信心,又使他们感到有形的压力,激发了干部做好税收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新的管理员制度实施以来,尤其通过税收征管监控预警软件的试点实施,原来不下企业的干部现在下去了,原来跑得少的现在跑得多了,纳税人动态信息和税源变化情况得到有效地掌握,保证了分局征管质量的持续高水平运行。

3、成果激励

成果激励,就是作为管理者要对下属在一个阶段取得的成绩,及时公平地予以肯定或批评。对取得成绩的人来说,通过对其工作的肯定,能激发其进一步干好本职工作的热情;对出现问题的人来说,通过正确善意的批评,能发现自己的不足,有利于变压力为动力,真正激励下属的工作积极性。

(1)公平激励。近年来,我们分局严格制定各类考核标准,落实各项业务管理及行政管理制度,加强岗位责任制的考核,做到奖勤罚懒,彻底改变了做好做坏一个样、多做少做一个样等弊端。在实施过程中,做到公平、公正,不搞“平均主义”,对所有干部职工一视同仁,按统一标准奖罚,不偏不倚,防止了负面效应的发生。今年以来,我们率先实施绩效考核,改变了以往的考核方法。工作人员的业绩考核,由纳税人来评议服务质量、由计算机内的记录来考核工作量、建立工作质量评议制度来合理评定工作的好坏,真正做到考核的公开、公平、公正。通过公正的评议,考核结果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公认,相互之间比较服气。分局对待考核结果,做到赏罚分明,赏得合理,罚得合情,从而调动了干部的积极性,激发了干部的工作热情。

(2)价值实现激励。价值的实现,是分局文明建设的重要体现,为此,在实施激励工作中,我们与文明创建相结合,先后开展了“四心五珍惜”、“税收与服务同行百日竞赛”、“三创一树”、“三强化一弘扬”等活动,让干部的工作成果在文明创建中得到升华。一方面,我们将文明创建的各项工作分解到每个岗位,使人人参与,人人是主角,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光荣感。另一方面,作为分局领导,对每个干部所做的工作,只要其做出某项成绩、完成某项任务时,都给予恰如其分的肯定和评价、表扬和奖励,鼓励中青年干部在本职岗位上积极地创造性地工作,以实现自身的价值。同时,在分配工作时,尽量根据各人的特长来安排,让特长与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业务技能和长处,以保证干部自身价值的完美实现。

4、培训教育激励

个人的工作热情与干部的自身素质有极大的关系。为此,作为分局长如何来提高下属的素质,增强自我激励能力,表现出高昂的士气和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确实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为此,分局从教育培训着手,来提高干部的素质。

一是通过思想政治工作来调动干部的积极性。经常开展国内外形势教育、党和政府方针政策教育、党纪党规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等,保证干部的思想统一到上级的各项要求上来。同时,结合分局国税工作实际开展思想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为国税事业的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二是着重加强干部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的培训。近年来,分局以建设学习型分局为目标,使干部树立起“工作中学习、学习中工作”“终身学习”等先进的学习理念,制定学习制度和计划,大力倡导良好的学习风尚。一方面鼓励干部学习税收业务知识,把学习作为最大的福利让干部享受,用学习的手段激发大家的学习力,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内动力,增强为完成分局工作任务的战斗力。另一方面鼓励干部参加各类学历教育及各类资格考试学习培训。经费上支持,学习时间上合理调度。分局先后开展了各类读书活动、征文活动,组织干部参加更新知识培训、《行政许可法》等专题业务培训、各类软件的操作培训、等级考试的辅导学习等,为干部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使他们学有所获,学有所成,提高了他们的整体素质。

三、激励理论运用取得初步成效

分局运用激励理论后,干部的积极性明显高涨,工作质量显著提高,服务水平明显改善,分局的各项工作取得了新的成效。

一是税收收入计划年年超额完成。**年完成“两税”任务19113万元,比上年增收3007万元,**年完成“两税”任务26922万元,比上年增收7862万元,今年的“两税”收入也保持了序时进度,税收收入年年跨上新的台阶。

二是征管质量逐年提高,并保持高质量运行。上级的各项税收征管执法软件、优化简化流程、征管监控预警软件、个体税收计算机定额软件等试点工作在分局取得了圆满成功,有的还在全省、全市推广。这些软件的试点运行,不仅使税收征管基础和质量明显提高,经常保持在较高的平台上运行,今年以来,分局的征管质量指标一直在全系统名列全茅,1-7月份考核获得第一名的成绩。而且为全系统征管质量的提高起到了“试验田”的示范作用,为今后如何进一步夯实征管基础作出了贡献。

三是干部队伍整体素质有了新的提高。到今年8月止,分局干部全部达到大专以上学历,其中,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干部有16人,占分局全体干部的47.06%,目前还有6人在读本科。干部中党员有19人,占全体干部的55.88%。**、**年,先后有2名同志被苏州市国税局记三等功,**年初,一名同志当选吴江市人大代表、一名同志当选苏州市人大代表、吴江市政协委员。通过学习型分局的建设,干部的学习力显著增强,初级考试获得了吴江市国税系统各管理分局之首的成绩,学习成果得到上级的肯定,在“三创一树”活动中,分局也被省局命名为“创学习型组织示范单位”。

报告理论范文篇9

同志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进一步强调: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成功地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扎根于当代中国的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最新发展,是在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中形成发展并指导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科学理论、创新理论。

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孕育催生了党的创新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实践进程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并借鉴其他国家谋求发展的成败得失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是一个全新课题、一项全新事业,老祖宗没有讲过,我们的前人没有做过,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没有干过,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学,只能从当代中国的客观实际出发进行实践探索。正是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我们党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形成和发展了党的创新理论。这一创新理论,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改革开放的宝贵经验具体丰富了党的创新理论。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在这场伟大革命中,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的壮丽史诗,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我们党带领人民经过艰辛探索,形成了“十个结合”的宝贵经验。“十个结合”的宝贵经验是对改革开放实践的深刻总结,体现了我们党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的创造性探索和回答,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进一步丰富了党的创新理论。

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必将为党的创新理论不断发展开辟广阔空间。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新情况会不断出现,新问题会不断产生。任何一种理论要保持生机和活力,都必须及时回答时代提出的重大问题。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就是在探索回答改革开放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推向前进,这是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心愿和坚定信念。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必将为党的创新理论不断发展开辟广阔空间,使党的创新理论不断获得新的内涵,始终保持盎然生机。

报告理论范文篇10

一、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研究方向

党的建设,一定要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列宁指出:“只有以先进理论为指南的党,才能实现先进战士的作用。”(《列宁选集》,第1卷,312页)这里所说的先进理论,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邓小平说,老祖宗不能丢,指的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能丢,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能丢。这是党建理论研究一条不可动摇的原则。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趋多样化,大量的“单位人”变为“社会人”,人们的活动范围和活动空间不断扩大,受各种思潮的影响更加直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唯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才能辨方向,明是非,正确地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党建理论研究之所以不能背离马克思主义,是因为它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党性。我们是站在工人阶级和人民利益的立场上,站在工人阶级党性的立场上,研究执政党建设的。我们只有坚持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才能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被历史长河中的漩涡和逆流所迷惑;才能登高望远,深刻认识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的客观规律,保证党建理论研究始终坚持正确的方向。

二、要结合党的历史进行研究

党的建设理论是在党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和发展的,研究党的建设不能离开党的历史。注重党的历史经验的借鉴和研究,这不仅是党建理论研究的需要,也是实践提出的迫切要求。说:“如果不把党的历史搞清楚,”“便不能把事情办得更好。”(《文集》,第2卷,399页)在新的历史时期,同志高度重视党史在理论研究中的作用。他多次强调: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是一部蕴含和体现马列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活生生的教科书。作为当代中国的领导干部,如果不了解中国的历史,特别是中国的近代史、现代史和我们党的历史,就不可能认识和把握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党建研究要给人以信服的道理,要达到一定的历史高度,就应该寻究我们党各个历史时期党建工作的基本经验,并结合新的实际运用到新时期党建理论研究工作中去,从而推进党建实践的发展。比如,要研究“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党的建设的重要指导意义,从哲学的高度总结党的建设规律,就要深入研究分析我们党80年的历史进程,特别要研究在党的事业发展的重大转折时期,全党面临新的形势和任务的重大历史关头,党所采取的路线方针政策及其对党的建设的影响和促进。如果重视党的历史这个丰富多彩的、活生生的教材,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阐述会更有说服力。

三、要坚持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进行研究

党建理论研究只有与党的实际工作相联系才会有活力,有作为。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就要以推进新的伟大工程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党建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党的建设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要密切关注国际形势的发展,研究当今时代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深刻变化;要密切关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进展,按照“三个代表”要求,深入研究和切实解决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要密切关注现实中的新变化对党的建设产生的影响,研究如何有针对性地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党建工作。

四、要坚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进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