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投资行为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3 12:17:55

安全投资行为

安全投资行为范文篇1

从某种定义上来说,安全投资是为了改善企业安全生产条件、预防各种事故伤害、消除事故隐患和治理尘毒等有害作业环境的全部费用,包括为了保护职工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健康所支出的费用。安全投资行为就是为了提高企业的系统安全性,防范各类事故的发生,保障生产经营持续顺利进行的一种经济活动。安全投资主要用于消除人的不安全行为、消除物的不安全状态及改善环境三方面。

企业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生产力系统,也是一个高度开放的社会经济组织系统,为了求得发展,应根据自身素质与收益结构和外部环境条件作出各种选择与判断,开展各种自觉活动,即发生现实的企业行为。企业安全投资行为就是企业作为行为主体对生产经营安全需求和外界环境变化的刺激,所作出的现实反应,它是由特定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结构两方面因素决定的。

长期以来,我国的安全投资资金主要是从企业更新改造资金中提取,其比率一直为10%至20%,对于矿山、化工等企业则大于20%。但目前的实际情况是,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企业获得自主经营权,一些企业片面追求经济收益而忽视安全与健康。企业往往把资金集中于直接生产性投资而忽视安全性投资,甚至是明知会造成严重后果却抱着侥幸的心理。致使安全投资不足,安全措施不力和安全装备严重不足,有的企业对项目中配套的安全卫生设施随意削减。在新建、改建、扩建、引进工程项目时,不按国家规定的劳动安全卫生要求设计、施工,致使安全隐患大大增加,使安全生产出现了不少问题。

当今我国经济正面临着如何进一步发展的问题,在经济的持续增长中,安全生产的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和突出。如果只是将有限的资源全都投资到生产规模的扩大上,忽视安全投资,那么事故和职业病就会增长,不可避免地要造成经济损失和社会问题,反过来就会降低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目前,企业的安全投资不足,安全基础工作薄弱日益成为了我国政府、社会关注的焦点,如何做好安全工作,规范和引导企业主动的安全投资行为、杜绝企业的非理性行为,是我国目前企业持续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目前关于我国企业安全投资研究多侧重于安全经济效益、安全投资的决策方法和安全管理体制方面,而忽视了对安全投资活动中最基本、最关键和最富有积极性的因素——企业安全投资行为的研究,缺乏对企业安全投资行为规律的系统总结。从这点出发,我们有必要借鉴行为科学、经济学、风险学、心理学等理论,从多角度对企业安全投资行为进行深入的分析,揭示企业安全投资行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规律,从而采取相应措施,增强企业的安全投资意识,调动企业依法进行安全投资的积极性,规范和引导企业安全投资行为。

2、企业安全投资行为的规范和引导

针对我国企业安全投资不足,安全基础工作薄弱的现状,如何规范我国企业安全投资行为,引导企业理性的安全投资,是一个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对于企业安全投资行为的改变,安全生产监督部门设立的近期目标是尽最大可能规范企业安全投资违规行为,远期目标则是强调企业的内在素质建设,从“心理”上感化企业,使其打消安全投资违规行为的念头,建立引导企业安全投资行为的长效机制。因此企业的安全投资要从法律和经济这两个角度出发来解决。

1.规范企业安全投资违规行为,建立完善的安全法规体系

目前我国企业安全投资违规行为主要表现为“自利性”。针对这样的情况,结合心理学家勒温的研究,本文认为在规范企业安全投资行为时,应当按照“服从”到“内化”的过程,有步骤、有重点的进行。在这个阶段,应当提高安全监察水平、加大安全执法力度,严厉处罚安全投资违规行为,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并用,使违规企业的违规投资行为在经济收益、政治前景、社会声誉等方面都得不偿失,从而使投资违规行为的动机得以有效控制。

要建立“规则”层面上的“和谐”社会,必须依靠法律制度。安全立法是强化安全监督监察的重要基础,也是治理企业安全投资违规行为的重要基础。治理企业安全投资违规行为,在整个安全立法上应突出“严”与“明”,加大安全投资违规行为的法律责任。通过建立完善的安全法律法规、安全技术标准,建立一个立足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安全法规体系是依法治国、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起点,它的实现理所当然是目前安全监督管理的中心任务。

2.运用经济杠杆来引导企业安全投资行为

(1)安全费用提取制度

企业要建立提取安全费用制度,根据地区和行业的特点,分别确定提取标准,由企业自行提取,专户储存,专项用于安全生产。在确定安全投资的计提标准后,国家相关部门应对企业的安全投资资金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防止专款费用挪作他用或低效使用,对专项资金的实际用途、安全投资计划、资金使用效率、生产安全环境改善状况等方面进行检查监督,将企业安全投资的措施落到实处。企业一次性安全投资成本大,不可能把所有的资金都用在安全设施的配置上,所以就要多渠道筹集安全投资资金,如建立风险抵押金制度等。提取一定数额的资金,作为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用于整治安全隐患和抢险救灾。积极争取国家安全生产专项资金、国债资金、财政贴息贷款及职工个人交纳安全保证金,征收事故或危害隐患源罚金,建立工伤保险与安全生产相结合的制度,实行工伤保险差别利率制度,用于事故隐患整改和安全生产宣传教育等等。

企业安全费用的提取,不能仅仅单从产品的销售额或产量中提取,这就意味着企业产量大经济效益好就应该多提取安全费用,这势必造成大型企业提取过多的安全费用,小型企业提取过少的安全费用的现象。这种安全费用的提取法不考虑企业的安全状况,显然是有所违背安全投资的本意的。所以企业安全费用的提取应该针对行业、企业的特点建立起安全投资的指标体系,包括企业的规模大小,产品销售额,安全现状评价结论等来确定安全费用提取比例。最后要建立企业安全投资资金的监督机制,依法确保专款专用,建立企业安全生产设施长效投入机制。

(2)风险抵押金制度

安全风险抵押金,在煤矿己经实行。煤矿企业先交一笔风险抵押金放在银行,专款专存。一旦发生了事故,政府用这笔钱抢险救灾。在风险抵押金的约束下,企业自身必须加强对安全保护的重视,这样就会大大降低安全生产监督部门的监察成本。借鉴风险制度在保险业及相关领域的实践,在企业安全生产过程中收取风险抵押金,既是防止企业发生事故的保证金,又是保证安全生产监督部门执法的切实可行的措施,能有力地防止企业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资格后,又对安全法规政策“阳奉阴违”的现象。

实行风险抵押金办法,从准入门槛对企业把关,从制度上建立企业自我约束的违规行为防范机制,有利于强化安全监督,对保障规范企业安全投资行为能起到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但是,安全风险抵押制度的推行和实施,应有足够的法律依据,应通过立法形式将该办法确定下来。同时,立法要广泛调查听证,以确立一个合理的提取和返还额度。对这个问题需要特别注意。该制度实际上是将企业的权利与义务制度化,安全监察的外部化转化为企业自身管理内部化,制定合理的风险抵押金提取和返还制度对于促进企业安全投资的主动性具有重要意义。

(3)事故赔偿制度

目前一些企业对发生事故、死几个人不太在乎的原因之一是现有的事故赔偿标准偏低,企业赔得起钱。企业在受收益驱动超负荷生产时,很容易诱发灾难性事故,因此,必须依照《安全生产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参照有关地方已出台的事故赔偿政策及标准,研究制定全国统一的事故赔偿方面的法规,大幅度提高事故伤亡的赔偿标准。提高事故的赔偿标准,可以增加矿难的经济成本,依法加大对事故责任人的责任追究,能激励企业安全投资行为的主动性。企业必须认真执行工伤保险制度,依法参加工伤保险,及时为从业人员缴纳保险费,提高生产安全事故伤亡赔偿标准,建立起自觉保障安全投资、努力减少事故的机制。赔偿标准的提高是希望在提高企业事故成本的前提下,促使企业重视安全投资,真正意识到预防的重要性.

3、结语

企业安全投资行为是企业为了达到保障生存经营活动的正常开展,更好地实现企业经营目的而将一定资源投放到安全领域的行为。做好企业安全投资行为,完善企业的安全投资法律,杜绝不安全行为的发生,是企业生存和发展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屠文娟,张超,汤培荣.基于生命经济价值理论的企业安全投资技术经济分析[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3(10):26-31.

[2]肖文质.浅谈企业目标管理[J].石油政工研究,2006,(3):68-69.

[3]刘静,雷淑虹.谈目标管理在企业质量管理中的实际应用[J].管理科学甘肃科技纵横,2006,35(6):69-71.

[4]孙和平.浅议企业目标管理[J].消费导刊,2007,10:102-103.

安全投资行为范文篇2

从某种定义上来说,安全投资是为了改善企业安全生产条件、预防各种事故伤害、消除事故隐患和治理尘毒等有害作业环境的全部费用,包括为了保护职工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健康所支出的费用。安全投资行为就是为了提高企业的系统安全性,防范各类事故的发生,保障生产经营持续顺利进行的一种经济活动。安全投资主要用于消除人的不安全行为、消除物的不安全状态及改善环境三方面。

企业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生产力系统,也是一个高度开放的社会经济组织系统,为了求得发展,应根据自身素质与收益结构和外部环境条件作出各种选择与判断,开展各种自觉活动,即发生现实的企业行为。企业安全投资行为就是企业作为行为主体对生产经营安全需求和外界环境变化的刺激,所作出的现实反应,它是由特定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结构两方面因素决定的。

长期以来,我国的安全投资资金主要是从企业更新改造资金中提取,其比率一直为10%至20%,对于矿山、化工等企业则大于20%。但目前的实际情况是,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企业获得自主经营权,一些企业片面追求经济收益而忽视安全与健康。企业往往把资金集中于直接生产性投资而忽视安全性投资,甚至是明知会造成严重后果却抱着侥幸的心理。致使安全投资不足,安全措施不力和安全装备严重不足,有的企业对项目中配套的安全卫生设施随意削减。在新建、改建、扩建、引进工程项目时,不按国家规定的劳动安全卫生要求设计、施工,致使安全隐患大大增加,使安全生产出现了不少问题。

当今我国经济正面临着如何进一步发展的问题,在经济的持续增长中,安全生产的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和突出。如果只是将有限的资源全都投资到生产规模的扩大上,忽视安全投资,那么事故和职业病就会增长,不可避免地要造成经济损失和社会问题,反过来就会降低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目前,企业的安全投资不足,安全基础工作薄弱日益成为了我国政府、社会关注的焦点,如何做好安全工作,规范和引导企业主动的安全投资行为、杜绝企业的非理性行为,是我国目前企业持续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目前关于我国企业安全投资研究多侧重于安全经济效益、安全投资的决策方法和安全管理体制方面,而忽视了对安全投资活动中最基本、最关键和最富有积极性的因素——企业安全投资行为的研究,缺乏对企业安全投资行为规律的系统总结。从这点出发,我们有必要借鉴行为科学、经济学、风险学、心理学等理论,从多角度对企业安全投资行为进行深入的分析,揭示企业安全投资行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规律,从而采取相应措施,增强企业的安全投资意识,调动企业依法进行安全投资的积极性,规范和引导企业安全投资行为。

2、企业安全投资行为的规范和引导

针对我国企业安全投资不足,安全基础工作薄弱的现状,如何规范我国企业安全投资行为,引导企业理性的安全投资,是一个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对于企业安全投资行为的改变,安全生产监督部门设立的近期目标是尽最大可能规范企业安全投资违规行为,远期目标则是强调企业的内在素质建设,从“心理”上感化企业,使其打消安全投资违规行为的念头,建立引导企业安全投资行为的长效机制。因此企业的安全投资要从法律和经济这两个角度出发来解决。

1.规范企业安全投资违规行为,建立完善的安全法规体系

目前我国企业安全投资违规行为主要表现为“自利性”。针对这样的情况,结合心理学家勒温的研究,本文认为在规范企业安全投资行为时,应当按照“服从”到“内化”的过程,有步骤、有重点的进行。在这个阶段,应当提高安全监察水平、加大安全执法力度,严厉处罚安全投资违规行为,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并用,使违规企业的违规投资行为在经济收益、政治前景、社会声誉等方面都得不偿失,从而使投资违规行为的动机得以有效控制。

要建立“规则”层面上的“和谐”社会,必须依靠法律制度。安全立法是强化安全监督监察的重要基础,也是治理企业安全投资违规行为的重要基础。治理企业安全投资违规行为,在整个安全立法上应突出“严”与“明”,加大安全投资违规行为的法律责任。通过建立完善的安全法律法规、安全技术标准,建立一个立足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安全法规体系是依法治国、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起点,它的实现理所当然是目前安全监督管理的中心任务。

2.运用经济杠杆来引导企业安全投资行为

(1)安全费用提取制度

企业要建立提取安全费用制度,根据地区和行业的特点,分别确定提取标准,由企业自行提取,专户储存,专项用于安全生产。在确定安全投资的计提标准后,国家相关部门应对企业的安全投资资金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防止专款费用挪作他用或低效使用,对专项资金的实际用途、安全投资计划、资金使用效率、生产安全环境改善状况等方面进行检查监督,将企业安全投资的措施落到实处。企业一次性安全投资成本大,不可能把所有的资金都用在安全设施的配置上,所以就要多渠道筹集安全投资资金,如建立风险抵押金制度等。提取一定数额的资金,作为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用于整治安全隐患和抢险救灾。积极争取国家安全生产专项资金、国债资金、财政贴息贷款及职工个人交纳安全保证金,征收事故或危害隐患源罚金,建立工伤保险与安全生产相结合的制度,实行工伤保险差别利率制度,用于事故隐患整改和安全生产宣传教育等等。

企业安全费用的提取,不能仅仅单从产品的销售额或产量中提取,这就意味着企业产量大经济效益好就应该多提取安全费用,这势必造成大型企业提取过多的安全费用,小型企业提取过少的安全费用的现象。这种安全费用的提取法不考虑企业的安全状况,显然是有所违背安全投资的本意的。所以企业安全费用的提取应该针对行业、企业的特点建立起安全投资的指标体系,包括企业的规模大小,产品销售额,安全现状评价结论等来确定安全费用提取比例。最后要建立企业安全投资资金的监督机制,依法确保专款专用,建立企业安全生产设施长效投入机制。

(2)风险抵押金制度

安全风险抵押金,在煤矿己经实行。煤矿企业先交一笔风险抵押金放在银行,专款专存。一旦发生了事故,政府用这笔钱抢险救灾。在风险抵押金的约束下,企业自身必须加强对安全保护的重视,这样就会大大降低安全生产监督部门的监察成本。借鉴风险制度在保险业及相关领域的实践,在企业安全生产过程中收取风险抵押金,既是防止企业发生事故的保证金,又是保证安全生产监督部门执法的切实可行的措施,能有力地防止企业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资格后,又对安全法规政策“阳奉阴违”的现象。

实行风险抵押金办法,从准入门槛对企业把关,从制度上建立企业自我约束的违规行为防范机制,有利于强化安全监督,对保障规范企业安全投资行为能起到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但是,安全风险抵押制度的推行和实施,应有足够的法律依据,应通过立法形式将该办法确定下来。同时,立法要广泛调查听证,以确立一个合理的提取和返还额度。对这个问题需要特别注意。该制度实际上是将企业的权利与义务制度化,安全监察的外部化转化为企业自身管理内部化,制定合理的风险抵押金提取和返还制度对于促进企业安全投资的主动性具有重要意义。

(3)事故赔偿制度

目前一些企业对发生事故、死几个人不太在乎的原因之一是现有的事故赔偿标准偏低,企业赔得起钱。企业在受收益驱动超负荷生产时,很容易诱发灾难性事故,因此,必须依照《安全生产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参照有关地方已出台的事故赔偿政策及标准,研究制定全国统一的事故赔偿方面的法规,大幅度提高事故伤亡的赔偿标准。提高事故的赔偿标准,可以增加矿难的经济成本,依法加大对事故责任人的责任追究,能激励企业安全投资行为的主动性。企业必须认真执行工伤保险制度,依法参加工伤保险,及时为从业人员缴纳保险费,提高生产安全事故伤亡赔偿标准,建立起自觉保障安全投资、努力减少事故的机制。赔偿标准的提高是希望在提高企业事故成本的前提下,促使企业重视安全投资,真正意识到预防的重要性.

3、结语

企业安全投资行为是企业为了达到保障生存经营活动的正常开展,更好地实现企业经营目的而将一定资源投放到安全领域的行为。做好企业安全投资行为,完善企业的安全投资法律,杜绝不安全行为的发生,是企业生存和发展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屠文娟,张超,汤培荣.基于生命经济价值理论的企业安全投资技术经济分析[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3(10):26-31.

[2]肖文质.浅谈企业目标管理[J].石油政工研究,2006,(3):68-69.

[3]刘静,雷淑虹.谈目标管理在企业质量管理中的实际应用[J].管理科学甘肃科技纵横,2006,35(6):69-71.

[4]孙和平.浅议企业目标管理[J].消费导刊,2007,10:102-103.

安全投资行为范文篇3

一、积极开展县城整治工作

县城整治建设工作不仅是县委、县政府今年的主要工作,而且是我局的工作中心,我局对县城整治建设工作十分重视,专门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并且配置精兵强将,把业务素质好、技术能力强、工作积极性高的同志配置在各个工作小组,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较好的完成县城整治建设工作的目标。

1、加大资金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快城市建设

虽然县城整治建设工作任务艰巨、困难很大,但是我局有信心、有决心,严格按照县委、县政府县城整治建设的工作部署,认真抓各项工作的落实。今年,我局完成县城整治项目有:一是平湖小区道路(经一路、经二路、纬二路、一级站宿舍至工商局宿舍道路、浙溪宿舍至稽征所道路)、照明、绿化人行道铺设及下水道建设改造,总投资110万元;二是配合铁路局完成下立交宽6米,高4.5米下立交涵涵洞建设,总投资160万元;三是江滨路路灯,安装路灯1.2公里,总投资50万元;四是垃圾场建设(一期)包括征地,道路2公里,垃圾坝、截洪沟、垃圾平台、3个5吨焖烧炉建设,总投资286万元;五是县城夜景工程(二期),总投资150万元,其中政府投资的公建项目12个,投资80万元,其他单位8个,投资70万元;六是县城零星整治项目,总投资60万元,包括平安亭电力铁塔加固,华丰立交桥下菜市场整治,漳华路铁路立交桥段排水沟改造及零星城建维护工程。

在建项目有:城东大桥南岸抛石护坡建设,总投资61.5万元;政府面前人行栈道建设,总投资250万元;大同西路拓宽,总投资430万元;江滨路道路建设,总投资375万元;华电进水渠中桥工程,总投资200万元;平安亭工业区道路(一期),一期投资200万元。

2、优化美化环境,加大了对城区的绿化建设力度

为响应县委、县政府提出创建“山水园林县城”的目标,我局园林管理处加大了对城区的绿化建设力度:(1)完成丰山、新圩、沙建等处漳华路节点景观苗木调运及指导补植工作,调运苗木5万余元。(2)做好新圩往仙都路口三角地道路绿化美化工作,投资约3万元。(3)做好隧道口景点绿化美化工作,投资约1.5万元。(4)做好铁路下立交至下坂路口两侧绿化工作,投资约2万元。(5)投资3000元完成平安亭围墙外侧绿化建设。(6)做好政府门口人行栈道绿化,总投资近2万元。(7)完成江滨路栏杆绿化,总投资3万元。(8)投资1.5万元对大同西路、靖河路、技术监督局等处死亡苗木的补植。(9)投资约1万元对县城内树木和花草的修剪。

3、加强县城周边环境整治

我局以3月“*县文明县城考评”为契机,城监大队对县城周边环境进行整顿。上半年来,城监大队共收到70份户外广告设置申请;立案查处乱张贴广告行为1起;制止乱张贴广告行为12起;查处“城市牛皮癣”行为1起;清理不规范横幅广告、过期横幅广告20多起。同时,大队加大对城区环境卫生的监督力度,加强对建筑工地的管理,采取有力措施,有效制止运输车辆“滴、洒、漏”行为,及时清理肇事车辆遗撒的沙石、泥土等,控制道路扬尘污染。上半年,大队共立案查处建筑工地运输车辆“滴、洒、漏”行为1起;制止车辆运输沙石、泥土等造成道路扬尘污染行为30多起。

城监大队建立三班制度,加强城区各街道的巡查力度和沿街各商店、街道车辆停放的管理力度,共立案查处占道摆摊行为1起;制止占道摆摊行为200多起;展开专项行动整治店外堆放行为,共发出60份责令改正通知书;制止违章停放车辆行为600多起,发出违章行为通知书39份。

根据《省道西港线*段道路两侧环境整治建设议定事项》的内容要求,城监大队积极参与省道西港线道路两侧环境集中整治活动。上半年,城监大队与联合执法队联合出动巡查人次共600人次,巡查公里数13000多公里,强制拆除违法建设行为7起;强制拆除违章临时搭盖行为17起;强制拆除面积约830平方米;制止违法建设、违章临时搭盖行为8起;依法立案查处盗采*玉行为4起,处罚金额11000元;制止盗采*玉行为10起;整顿乱占地种植行为2起,乱堆放奇石、木材行为14起;依法查处违章停车行为7起。

二、扎实推进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工作

1、科学规划,合理分配建设用地

*年是《城乡规划法》开始实施的第一年,我局严格按

照《城乡规划法》的法律法规,以严肃认真和负责的态度对待规划工作,科学地指导了我县的城乡建设。上半年来,我局规划部门共办理11个项目的选址意见书,总拟建用地面积为422亩;7个项目的建设工程用地规划许可证,总用地面积102亩,总投资1*10万元;2个项目的工程规划许可,总用地面积18272平方米,总建筑面积46525.5平方米,总投资5250万元。村建站办理1份村镇建设许可,完成新村地形测绘600亩。

根据《城乡规划法》,城监大队对乱搭盖、加层建设、违法抢建为重点,对违法建设进行专项整治,对新发生的违法建设做到及时发现、有效制止、严格处罚,坚决杜绝违法建设的滋生和蔓延。半年来,共制止违法建设行为30多起,发出停止建设通知书26份,立案查处违法建设房屋行为5起。

2、大力开展“安全生产百日督查”活动

为进一步加强我县建设系统落实20*年安全生产“隐患治理年”各项工作要求,根据全省安全生产百日督查专项行动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和省建设厅、县政府下达的有关文件的要求,结合我县建设行业实际,我局召开6次全县建设系统安全生产会议,制定布署工作方案和应急预案,并转发8份上级文件,下发6份全县建设系统开展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专项行动及开展安全生产百日督查专项行动的通知,与建筑企业签定安全责任书15份。组织3次全县建设系统的质量安全生产进行专项大检查,签发20份责令整改通知单,办理1个工程的安全监督申请,总建筑面积4800m2。安全生产月通过电视宣传,街道、工地悬挂宣传标语,上街开展安全月宣传咨询日活动,现场分发有关建筑生产安全知识150份。质监站办理新开工3个工程,建筑面积为99020m2,工程造价7884万元;检测建筑材料包括:钢筋原材142组;钢筋焊接485组;水泥软练52组;砼试配101组;矿浆强度285组;砼试块957组;砖24组。

*县燃气管理处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关于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一系列部署,进一步加大了燃气安全督查力度,遏制和减少燃气安全事故。上半年对全县共50个燃气经营站点进行4次燃气安全督查,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发出限期整改通知书18份,责令负责人限期整改,消除不安全因素。在今年6月份,举办“全县燃气行业规范化管理培训”活动,进一步增强我县居民安全用气的知识,减少燃气安全事故。

三、下阶段工作计划

1、组织全局干部职工认真学习十七大精神,把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与具体工作相结合,充分发挥部门的职能作用。

2、认真学习贯彻《行政许可法》、《城乡规划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积极开展机关效能建设,把依法行政、转变机关作风、提高办事效率、提高服务质量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3、认真组织实施江滨人行道、栏杆;县政府至华电新村人行栈道;大同西路坝头段拓宽;后坑铁路连接线;城东南北两岸景观水下工程;平安亭工业区道路等工程建设。

安全投资行为范文篇4

美国对外国投资的基本政策是,坚持公平对待,同时保留相当数量的例外。这些例外可以分成两类,一是行业例外,即排除某些行业中外国投资者的所有权,这些行业通常包括海空运输、采掘业、能源行业、通信行业、银行业及政府采购,以避免公共服务和公共利益落入外国投资者的控制中;二是审批程序,即将通过并购、收购方式进入美国市场的部分外国投资者的并购、收购程序中断。

1.外国投资委员会和《艾克森·弗洛里奥修正案》作为《综合贸易法案》的一部分,美国国会在1988年通过了《艾克森·弗洛里奥修正案》,并由外国投资委员会专门负责执行。该委员会的12名成员负责审查外国直接投资者提交的收购报告,进行调查,并确定该项收购交易是否涉及国家安全问题。该修正案同时赋予总统广泛的自由裁量权,即对外国直接投资者提供的收购进行否决、暂缓,或是进入审议程序。①该修正案没有给出国家安全的具体含义。但美国财政部规定,所有委员应结合自身代表的部门,将其评估的重点放在关系美国国防安全的产品和关键技术上,重点考查可能改变被收购公司所有权的项目,不要过多考虑经济因素。除了外国投资委员会,各行政部门也可以根据自身的目的和要求,制定涉及外国投资的法规,同样可以阻挠外国投资项目。比如,美国国防部制定的《国家工业安全计划》中,规定涉及关键技术、机密情报和特种机密情报的行业,不允许外国投资者通过收购的方式获得相关企业。这类行政部门的评估,与投资委员会并行,互不干涉,但都会影响外国投资者收购、并购的顺利进行。

2.重点行业的重新定义“9·11”事件后,布什总统签署了《美利坚合众国爱国者法案》,以期联合和加强美国各部分的力量,在必要的时候,能够提供适当的工具,拦截和阻止恐怖主义活动。该法案规定,国会将为重点行业提供特殊支持。其中,重点行业被定义为“系统或资产,无论有形还是无形。如果此类系统或资产不能正常运转,或被破坏,将严重影响美国的国家安全、国家经济的安全、公共健康及公共安全,或以上任何方面的结合”。②这一定义扩大了重点行业的范围,尤其是特别指出的经济类行业。这类行业包括电讯、能源、金融服务、水业、运输业以及对“国防、经济繁荣、政府连续性、人民生活质量至关重要的网络基础设施”。②2002年,通过《国土安全法案》,国会将识别重点行业的责任转交给国土安全部。同时,该法案增加了关键资源的清单,并将这些资源定义为对“政府和经济运行可能产生微小影响的、公共或私人控制的资源”。通过上述一系列规范的出台,国土安全部确认了17项经济产业属于重点行业和关键资源,并将这些产业分别划归不同的联邦政府部门负责审查,来履行基本的保护义务。2008年,国土安全部在内部备忘录中,将生产加工作为第18项产业,加入到清单中。国会和国土安全部门的一系列行为,彻底改变了决策者对国家安全的定义。虽然有决策者认为,在涉及国家安全的项目中,应将经济因素单独考虑。但仍将外国投资者,尤其是由外国政府拥有或控制的外国投资者的投资行为,等同于恐怖袭击,认为这样的投资会给美国经济带来重大风险。

3《.外国投资与国家安全法案》2007年,美国国会通过《外国投资与国家安全法案》加强了对外国投资的审核。第一,是要求外国投资委员会在审议和调查外国投资的过程中就要向国会汇报。第二,将与国家安全相关的重点行业和国土安全领域的产业,加入到了要求委员考虑和汇报的范围中。国家情报部门的负责人也加入到审议委员行列。另外的变化是,要求投资委员会在不考虑投资涉及行业的前提下,对所有与外国政府有关的外国投资者参与的交易进行调查。在这样的一系列审议要求变化之前,所有的交易都是被首先认定为,对美国经济有积极影响的。而变化之后,所有的交易都被首先认定为,对美国国家安全有威胁。这样,所有与外国政府有关的投资者,必须首先证明,其交易行为对美国国家安全不构成威胁。但是,在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解体后,尤其是其后几次金融危机的影响,美元作为储备货币的地位和价值受到了影响。为应对这种变化,很多国家都拿出外汇储备,建立主权基金,用来对外进行投资,包括美国也在这样操作。所以,相对美元的地位受到质疑之前,与外国政府有关的外国投资的数量和比例都大大增加了。综上所述,外国投资委员会、《国家安全工业计划》和与重点行业相关的各政府部门都会同时、但相对独立地参与到对外国投资项目的审核当中。

二、经济角度考量外国投资政策

对国家安全问题的过渡关注带来的问题是,当所有的政策、措施的设置都是为了限制外国投资者的并购、收购时,决策者们如何评估成本与收益。事实上,所有政策与措施审议的焦点都是非经济性因素,而不是如何获得经营效率、如何支持市场对资源的再分配。又因为政策制定者持有不同的政治观点,不同的政府部门对国家安全的内涵理解不一致,与之配套的政策、措施也有很大差异。结果是,这些政策直接否定了投入产出的经济学原理,给市场经济的运行穿上了保护主义的外套。目前,没有明确的、量化的指标体系,可以评估因涉嫌危及美国国家安全而被否决的外国投资项目的经济影响。大多数情况下,对此类外国投资案的否决,都是在预防某些事情的发生,都是在考虑潜在的,而非现实的威胁。当投资者来自多个国家,因为其背景不同,评估的过程则会浪费更多资源。以国家安全为出发点,对外国投资的审核以及否决,扰乱了市场正常的运行秩序。这种扰乱,大致可以分成三类:

一是当被并购、收购的公司,其生产的产品是带有美国特质时,会因为这种带着美国人民情感的产品即将落入外国企业控制而对外国投资过程进行审查;

二是对外国投资者的母国有质疑,尤其是那些被主权基金支持的外国投资者,其中,对来自中国的投资者的审查占有很大的比例;

三是外国投资案中涉及的行业或产品,在美国的政策中,原本就存在对外国投资者的限制性措施,为避免投资者试图通过收购,而非购买而获得相关产品,所以要对外国投资过程进行审查。

劳动力和资本是生产活动必备的要素。劳动生产率随着资本的累积而提高,并与经济的增长互相促进。如果行业的劳动生产率高于整个社会的平均劳动生产率,就可能高于社会经济的整体增长速度,该行业则会相对运行良好。所以从其他行业吸收资本和劳动力,可以使本行业达到相对良好的目标。短期之内,这种生产要素的转移会导致行业发展的不平衡,劳动者劳动技能的不匹配,以及部分生产要素的低效使用和浪费。但不同的行业竞争劳动力与资本这样的稀缺生产因素时,供求关系会决定其价格,对这些稀缺要素进行有效分配。不论出于什么原因,对这一分配过程的阻断,都会造成资源的错误分配,降低市场效率,增加整个社会运行的经济成本。比如,上述三种类型,或归入存在潜在的威胁国家安全的原因,阻碍外国资本的进入,会导致被意向收购的企业丧失应得利益,包括但不限于外国投资者可能带来先进的技术,或其他的生产要素,政府的人为阻碍行为会减弱企业获得这些竞争优势,此类虽然属于间接成本,但和直接成本的增加一样,将会降低生产效率。经济学家通常将生产过程和相关的经济行为分成短期和长期来考量。这种分类并不是绝对的,主要是根据市场上各生产要素在不同行业间的流动性而定。

一般而言,劳动力通常是会在短期内,以较低成本就可以在行业间流动的生产要素,而短期内,资本的转换则比较困难。所以,短期内,劳动力是可变成本,而资本是固定成本。从长期角度来讲,所有的生产要素都是可变的,所有的要素都会因市场的变化在各个行业中重新再分配。这种短期与长期的划分意味着,在正常的市场条件下,通过政策或一些政府行为阻碍外国资本在某些行业中的再分配,与生产要素在市场中的自然流动不符,会导致企业短期成本的增加,并需要企业长期和短期利益的总和来弥补这样的损失。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参战后,其经济由和平时期的消费者导向,在短期内改变成战争中的、以武器生产为主要内容的生产体系。这种改变确实带来了生产要素短期内在行业间的转换,但这种短期成本的增加可以由国家安全保障的迅速提升、反抗外来入侵能力的提高来弥补,是真实存在、即刻出现的收益。但是在和平时期,没有实际的外来威胁,无法量化评估重点行业、国土安全和关键资源的具体指标。当遇到具体的外国投资项目时,也不能准确评估外国投资会带来的好处。在不能准确判断外国投资可能带来的威胁成本和经济收益时,对外国投资项目的否决,就完全是政策制定与执行者根据个人偏好和臆想而做出的草率决定。

三、结论与建议

在经历了三十几年市场的洗礼和培育之后,随着综合国力的强大和企业自身的成熟,中国越来越多的企业将全球市场纳入到企业的长期战略中,对外投资的规模不断扩大。而在经历了金融危机后,目前仍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的美国,是中国有规模、有实力的企业一定要抢占的市场。虽然遇到华为多次收购项目的挫折,但中国的企业不应对美国市场产生恐惧心理,仍应按照自身的发展规划执行。

第一,为保证更多的企业成功进入美国市场,相关行业协会应积极进行公关活动。因为美国的现行法规体系没有提供关于什么是威胁美国国家安全的具体标准,完全是决策者的集体决定。由于东西方意识形态的问题,公关活动不能够在短期内彻底改变所有决策者对中国企业的看法,但至少可以争取到大多数,可以保证对中国企业投资项目的评估不受到个别利益集团的牵制和影响。只要美国现行的评估机制正常运转,中国企业在美投资过程中遭遇不公平待遇的情况就会大大降低。

第二,目前在美投资受阻的企业多数是通过并购、收购的方式进入美国市场。实际上,在资金上,很多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是有能力采用绿地投资的方式,在美国独立开始经营自己的企业的;在人力资源方面,大量的中国留学生和留学归国人员也可以满足企业经营的需要。通过绿地投资的方式,可以绕过投资委员会等机构的评估,达到企业拓展国际市场的目的。原并购、收购过程中看重的技术等资源,可以在经营过程中,通过其他的方式获得。

安全投资行为范文篇5

一、构成要件与案件性质

窃用他人账号、密码进行证券交易导致投资者损失的纠纷(以下简称窃用交易或者窃用交易纠纷)通常具有以下构成要件:

1.受害人与加害人。受害人为在证券公司开户进行证券交易的个人或者法人投资者(一般称为客户、股民)。如果不是在证券公司开户进行投资的公民或法人,不能成为此类纠纷的受害人,也不能成为此类案件的原告(法律有特别规定的除外)。加害人为证券公司或者证券公司的工作人员,或者非证券公司的其他人员。在实践中,有的受害人能够明确指认具体的加害人,有的只能提出表面证据合理怀疑证券公司或者其工作人员为加害人,或者基于证券公司未履行安全保障义务而对其提出赔偿请求。

2.加害行为。通常是加害人盗用受害人的账号、密码等买入或者卖出股票或其他证券。这种加害行为可以是在证券公司的交易厅通过刷卡方式进行的,也可以是通过电话委托交易进行的,还可以是通过操作证券公司的计算机进行的,或者通过网上交易进行的。加害行为原则上为积极的作为行为,但是在受害人对证券公司以未履行安全保障义务为理由提出的相关诉讼中,加害人(被告)的行为则可能是消极的不作为行为。字串3

3.损害后果与因果关系。在这样的案件中,损害后果是受害人遭受的经济损失,主要指对高价买入的证券不得不低价卖出的差价损失和应当高价卖出但是被低价卖出之间的差价损失。此外,受害人为取得证据花费的合理费用以及进行诉讼的合理费用也应当算作损失。加害人的行为与受害人的损失之间应当有法律上认可的实际因果关系。如果受害人的损失不是由于加害人的窃用交易行为造成的,而是由于其他原因造成的,则加害人不承担民事责任。

4.在这样的纠纷中,加害人实施加害行为是有过错的,而且通常是故意或者重大过失实施加害行为。至于加害人出于何种动机进行窃用交易,不属于构成要件方面的问题。但是,受害人如果是针对证券公司提出赔偿请求,则只要提出表面证据证明其有过错即可。如提出证券公司交易系统存在重大不安全的隐患、证券公司没有采取法律法规或者行业规范要求的保密措施等,即可推定证券公司存在过错。

窃用交易致人损失的案件属于广义的民事侵权案件,这种案件在实质上是平等的民事主体之间的财产权益纠纷。但是,证券交易又属于典型的“商事行为”,投资者和证券公司都是商人,加害人无论是其他人还是证券公司(或者其工作人员),都是在“商事领域”进行窃用交易,对另一个“商人”(即作为受害人的投资者)进行的侵害。从这个意义来说,窃用交易致人损害的案件又属于商事法领域的纠纷。我国法律虽然没有严格区分民法与商事法,但是人民法院将审判职能分为民事审判、经济审判、刑事审判、行政审判等部分(最高人民法院和一些地方人民法院进行改革,将经济审判庭更名为民事审判二庭。尽管名称发生了变化,但是其审理商事案件的职能并没有改变),窃用交易的案件由经济审判庭负责审理比较合适。

二、证券公司直接进行的窃用交易和证券公司工作人员进行的窃用交易

在窃用交易纠纷的案件中,证券公司被作为被告起诉有三种情况:一是作为直接加害人被起诉,原告要求证券公司对其窃用交易行为造成的损失承担赔偿责任;二是作为雇主被起诉,原告要求证券公司对其雇员的窃用交易行为造成的损失承担赔偿责任;三是作为违反安全保障义务的人被起诉,原告要求证券公司对他人的窃用交易行为造成的损失承担赔偿责任。我们首先讨论前两种情况。

证券公司直接从事窃用交易行为。通常是证券公司的经理人员、操盘手或者其他从事操作或有权进行操作的人员盗用客户的姓名、账号和密码等进行交易,“为”客户买入或者卖出证券。该行为有两个主要特征:(1)窃用交易是证券公司自己的行为或者经证券公司授权的行为;(2)没有得到客户的事先授权或者事后追认。从某种意义上说,类似于民法中规定的无权行为。证券公司直接从事窃用交易行为,依据侵权行为法自己责任和过错责任的原则,无疑应当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王利明教授提出的侵权行为法建议稿第一百六十八条第一款规定:“证券商在托管投资者证券过程中,未经投资者授权擅自处分其证券,给投资者造成损失的,应承担赔偿责任。”)

在实践中,还有可能出现的情况是证券公司对其雇员进行的窃用交易行为承担赔偿责任。虽然证券公司没有指示其雇员进行窃用交易,但是雇员利用其从工作中得知的客户账号、密码等信息进行窃用交易,“为”客户买入或者卖出证券。证券公司的雇员进行窃用交易的情况通常比较复杂,但是一般都具有以下特征:(1)雇员利用从工作中得到的客户信息进行窃用交易;(2)雇员的行为没有得到证券公司的事先授权或者事后追认;(3)雇员的行为没有得到客户的事先授权或者事后追认。雇员的这种窃用交易行为,对于证券公司而言,类似于表见-尽管他事实上没有代表证券公司进行窃用交易的权,但是这种行为足以使客户相信其具有权,是证券公司进行的窃用交易。证券公司应当对雇员进行的此等窃用交易承担民事责任。其法理依据或者是表见的理论,或者是替代责任(雇主责任)的理论。证券公司在承担这一责任之后获得对有重大过失的雇员的追偿权。字串4

三、证券公司违反安全保障义务

尽管证券公司没有进行窃用交易,其雇员也没有进行这样的行为,它也可能因为疏于履行安全保障义务而承担第三人窃用交易导致客户损失的赔偿责任。在某些特定的法律关系中,一方当事人对另一方当事人的人身、财产之安全负有关照和采取积极措施加以保护的义务,这种义务谓之安全保障义务或者安全关照义务(参见刘士国:《安全关照义务论》,《法学研究》1999年第5期)。安全保障义务的目的在于避免他人的人身、财产遭受损害,所以安全保障义务也可以界定为避免他人遭受损害的义务。“一般说来,避免损害的义务通常以加害人和受害人或危险源之间的近因关系为前提。两者都会引起责任,责任进而导致介入的义务。父母亲必须保护孩子自伤之损害就属于典型的第一种情况。类似的安全(保障)义务也产生于那些自愿对他人负责的个人或组织,包括无合同基础而承担责任的情况。甚至那些拘留了犯罪嫌疑人的警察也必须确保后者在这种紧张的情形下不受伤害。雇主对雇员的安全责任更是为各国法律制度所强调。”(克雷斯蒂安。冯。巴尔:《欧洲比较侵权行为法》,焦美华译、张新宝审校,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267页)

安全保障义务主要出现在一些交易关系或者准交易关系的当事人之间。在这样的交易关系或者准交易关系中,一方当事人对对方的人身、财产安全负有保障安全的义务。比如,银行营业场所应当配备一定的保安人员;超级市场、餐厅的地面应当防滑;旅店对旅客的人身安全负有保障义务;危险游乐活动(如蹦极跳)应当有相应的急救措施;游泳场馆应当配备救生员等。这样的安全保障义务有的是法律、法规或者行业规范明确要求的,有的则是依据经营的实际情况和社会生活的一般常识所必须的。双方当事人可以在其合同中对此等安全保障义务加以约定;即使没有约定也不能否认其存在;而在格式合同条款中免除此等安全保障义务的,相应条款无效(参见我国合同法第五十三条、第四十条)。安全保障义务应当被作为法定义务对待。违反安全保障义务造成损害的,承担的是侵权责任而非违约责任。

证券公司对其客户承担的安全保障义务主要包括:在交易场所对客户人身和财产安全的保护(如配备保安人员,防止抢劫的发生);提示客户对自己的账号、密码保密不被他人窃用的义务;交易系统符合安全标准(证监会要求的标准或者证券行业认可的标准);采用适当的办法对刷卡台进行隔离,以免客户在输入交易密码时被他人窥视或知悉;保存合理期间完整、准确的交易记录,以便在客户的账号、密码被窃用时追查,等等。如果证券公司违反上述安全保障义务,第三人窃取客户的账号、密码进行窃用交易造成客户损失的,证券公司也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

证券公司对违反安全保障义务情况下发生的窃用交易到底应当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呢?现行法律对此没有明确规定。理论界有连带责任说、按份责任说、分别责任说等主张。我们认为证券公司承担补充责任比较合理。最近发表的《中国民法典。侵权行为法编建议稿》也采用这一主张(参见张新宝等:《中国民法典。侵权行为法编建议稿》,《法学研究》2002年第2期。王利明教授提出的侵权行为法建议稿则用专门一节规定了“证券侵权”。参见其3月20日提供给人大法工委的讨论稿第二章第十五节):

第13条?煱踩?保障义务人的补充责任??民事主体的人身或财产遭受损害的,由加害人承担赔偿责任和其他相关责任。字串1

无法确认加害人或者加害人无资力承担赔偿责任的,由对受害人的人身或财产负有安全保障义务的人承担补充责任,但义务人证明自己没有过错的除外。

第37条?熐杂眯彰?、账号、密码进行交易??窃用他人姓名、账号、密码等进行交易造成他人损害的,受害人有权请求加害人赔偿损失。即使不能证明此等交易造成受害人实际损失,加害人从此等交易中获得的利益也应依据本法关于不当得利的规定返还给受害人。

对交易安全负有义务的人应当按照本法第十三条的规定承担补充赔偿责任,但能够证明自己没有过错的除外。

证券公司承担这种补充责任应当遵循以下规则:(1)推定的过错。证券公司的过错是推定的,但是它可以反证自己履行了安全保障义务而拒绝承担赔偿责任;(2)只有在无法找到真正的加害人或者真正的加害人无力承担赔偿责任时,证券公司才承担补充责任;(3)证券公司在承担补充责任之后获得对直接加害人的代位追偿权。

四、直接加害人的责任、直接加害人与证券公司的连带责任

(一)直接加害人的责任

窃用交易也通常发生于证券公司以外的第三人窃取客户账号、密码“为”客户非法买入或者卖出证券的情形。加害人可能也是同一证券公司的客户,也可能是受害人的同事、亲属等。直接加害人进行窃用交易可能出于各种动机,如报复受害人、嫉妒受害人,甚至出于好奇。无论动机如何,直接加害人的主观方面都应当具有过错,而且通常是故意或者重大过错类型的过错。受害人遭受损失以及窃用交易行为与损失之间的因果关系是直接加害人承担赔偿责任的要件。

受害人对直接加害人的加害行为进行举证时往往需要得到证券公司的配合,需要证券公司提供相关的交易记录。证券公司不提供相关交易记录导致受害人举证失败的,受害人可以以证券公司违反安全保障义务为由对其提出损害赔偿请求。

(二)证券公司与直接加害人的连带责任

如果证券公司或者其工作人员许可直接加害人窃用受害人的账号、密码等买卖证券造成受害人损失,证券公司与直接加害人的行为属于共同侵权行为,应当按照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条的规定承担连带责任。在这种情形,证券公司与直接加害人之间存在意思上的联络,构成典型的共同侵权(王利明教授提出的侵权行为法建议稿第一百六十八条第二款规定:“证券商擅自允许第三人利用投资者的证券账户和资金进行证券交易,给投资者造成损失的,应与第三人承担连带责任。”)。无论是证券公司许可直接加害人窃用交易还是证券公司的工作人员许可直接加害人进行窃用交易,无论是以明示的方式许可还是以默示的方式许可,都不改变共同侵权的性质。

五、赔偿范围

窃用交易赔偿范围的确定是司法实践中比较困难的问题。我们在此提出如下规则供参考:(1)赔偿全部实际损失;(2)原则上不赔偿间接损失;(3)原则上不赔偿精神损失;(4)进行诉讼的合理费用可以主张赔偿。进行诉讼的合理费用是指调查费用、鉴定费用、旅差费用、交通通讯费用以及律师服务费用等。之所以对赔偿范围作出比较严格的限定而且原则上不支持间接损失的赔偿请求和精神损害的赔偿请求,是考虑到窃用交易毕竟是发生在商事领域的侵权行为,受害人对此等损失的预见性和承受能力应当高于一般公民。

如果窃用交易是非法买入,实际损失的计算公式是:实际损失=(窃用交易的买入价格-合理卖出时间的价格)×交易的股票(或者其他证券)的数量。合理卖出时间的价格是指提起诉讼后法院认可的卖出时间的价格、加害人认可的卖出时间的价格或者交易上认可的合理卖出时间的价格。

安全投资行为范文篇6

一、国企投资失职所暴露的经济刑法问题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国有公司企业在海外投资市场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然而不尽人意的是,近年来国企投资失利频繁,造成国有资产大量流失。这一情况并没有随着金融危机的缓解而解决,其原因除了海外收购经验不足、国际金融炒家算计等,更严重的是失职问题,诸如冒险投资、式投资等。这些问题不解决,必将对我国国企海外的发展构成长期威胁。追究投资失职的法律责任,是完善法律监管的重要方面。但是因重大损失而追究刑事责任,把握不当,容易出现结果归罪。在国际投资领域,成则为王,败则为寇的思维有损我国国企投资的长期发展;而不追究重大损失的责任,对其严重的危害没有适当的评价,则不足以预防犯罪。在我国刑法中,既不允许结果归罪,也不能放纵国企人员失职犯罪。根据5刑法6第168条第1款的规定,国有公司、企业人员,由于严重不负责任,造成国有公司、企业破产或者严重损失,致使国家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构成国有公司、企业人员失职罪。其中,失职行为即严重不负责任的行为,是其关键。通说持职责(或义务)违反说。如严重不负责任是指不履行职责,即行为人应该履行且能够履行职责,却不履行或不认真(或不正确)履行职责,或行为人虽然履行了一定的职责,却不尽心尽力。通说观点暴露出我国经济刑法学的一些问题。因为:(1)职责违反抑或义务违反均非刑法的概念。此两种观点所谓的严重不负责任都是指违反因职务或职权而产生的义务,包括不履行、不认真履行、不充分或不正确履行,本质无殊。这些职责、义务都规定于公司法、公司章程等规范性文件,只有刑法外的意义,将其违反简单地等同于5刑法6第168条的严重不负责任,实际上偷换了概念;(2)职责违反或义务违反是开放的概念,可以应形势、时势的变化而作适当的理解,由法官具体确认。这种解释的灵活性固然很强,但不确定因素太多,不够明确。从这个意义上讲,义务违反或职责违反都是一种初步的解释,尚且模糊、不确定,如不加必要的限定,就无法提供清晰的观念指导形象;(3)职责违反或义务违反都只是表明了不负责任,不能说明其严重性。如果按照其思考逻辑,对严重性仅进行程度上的解释,就会出现一个矛盾现象:一方面,职责违反或义务违反本针对着公司法、企业法或公司企业章程的规定,不属于刑法评价的范畴,公司法意义上的职责违反或义务违反,再怎么严重,也不是刑法意义上的严重不负责任;另一方面,如果脱离公司法、企业法或公司企业章程的规定,其职责违反或义务违反尚且不能确定,也就更无所谓刑法上的职责或义务违反,无所谓严重不负责任。因此而暴露出的刑法问题是,如果严重不负责任没有确定的刑法意义,不得不依附于其他法律规定,那么对国有公司、企业人员失职罪就只能依据结果定罪。若适用于投资失职问题,仍面临前述难题,即要么依结果定罪,要么无法定罪。可见,国企海外投资失职所暴露出的经济刑法难题不解决,也就难以对其进行正确评价。

二、对投资失职的刑法解释基础

经济学中主张海外收购经验不足说、国际金融炒家算计说等观点影响很大,其结论是不应追究国企海外投资失职行为的刑事责任。这种观点在刑法学中也找到了呼应,有学者主张借助抽象的法益概念解释失职行为,也有学者主张以其他规范取代经济刑法规范,还有学者主张以所谓开放的构成要件增加刑法规范的功能性,实际上均使严重不负责任概念失去确定性,如此等等,其结论均难以解释投资失职行为的刑事责任。

(一)抽象的法益概念与投资失职行为理论上有观点认为,既然犯罪构成要件是在保护特定法益的目的下设计的,那么,对构成要件的解释理所当然必须以法益内容为指导。刑法上的法益概念被抽象化后,实际已很难发挥构成要件的指导功能。当代德国功能主义刑法学大师罗克辛(Roxin)也承认,法益概念对历史演进和经验知识的增进保持开放,没有可以推导出最终结论的定义¹。国企投资失职行为,即使侵犯了国有公司、企业的管理制度或国家利益º,也未必构成国有公司、企业人员失职罪。如国有公司人员在未进行严密的风险论证的情况下进行海外投资的行为,从管理制度违反的角度看,已经侵犯了国有公司、企业的管理制度;再如国企人员遵守国资委关于扩大对外投资的决议,贸然对外投资,造成巨亏的行为,从管理制度违反的角度看,似乎符合国资委的决议,但从国家利益的角度看,则其行为造成巨亏,侵犯了国家利益。因为国有公司、企业的管理制度或国家利益都属于抽象的概念,是超个人的法益,外延几无边际,没有确定的规范内容,也没有具体的现实表现,规范性和现实性均较弱,没有人能够区分国企管理制度、国家利益与职责、义务在内容上的界限。无论择一抑或综合,用以解释严重不负责任客观上都不会有太大区别。以这种规范性弱、随意性大的抽象概念来解释失职行为即严重不负责任这个同样模糊的构成要件要素,其难易程度不得而知。因此,不能依据重大损失的结果及其背后的抽象法益来解释失职行为,也不可以此为根据追究投资失职的刑事责任。

(二)经济法规范违反与投资失职行为经济法规范不能代替经济刑法。以5刑法6第168条规定的严重不负责任为例,虽然5公司法6、5企业法6、国资委的有关规定、公司企业章程或行业管理标准等方面都有关于职责违反的规定,但如果不加区分地引入刑法规范,不符合罪刑法定的明确性要求。对法益侵害的事实支配也不足以说明职责违反或义务违反的刑法相关性,容易为监督过失开脱责任。在海外投资失职的案例中,直接参与期货投资决策、合约的谈判、签约等的职责违反固然可恶,但那些因疏忽风险控制、疏忽内部管理,并有监督过失的职责违反行为,其危害实不为小,无疑也不能放纵。对投资失职的判断,即使援引经济法规范,也应该在刑法意义上理解。对同一概念,刑法与其他规范的判断出现落差时,就应该从刑法的角度,而不是从民法或行政法的角度进行理解。»5刑法6第168条的失职行为,应该有其刑法的规范意义。之所以是严重不负责任,决非严重违反一般意义上的岗位职责或管理职责,不是简单程度上的提高,而应该本质上高于公司治理或公司法意义上的职责(义务)违反,并威胁国有资产的安全。如果对国企海外投资失利中的所有失职都加以处罚,那么对于那些内部管理混乱、企业文化废弛的国企而言,肯定不堪其负,刑罚只会加速其灭亡,而不是治病救人。

(三)开放构成要件与投资失职行为韦尔策尔认为,刑法中除了构成要件要素和客观的可罚性条件外,实际上还存在第三个要素,即纯粹的法律义务要素,该要素并没有表明行为人的构成要件行为,只是表明了他的法律义务。在此之中,实证法规范没有记述被禁止行为的完整内容,剩下的那一部分由法官来补充,此即开放的或需要补充的构成要件¹。阿明#考夫曼(ArminKaufmann)认为,这些法律义务附着于特定的主体,除了定义行为(构成要件)的实行之外,也直接作用于不法。因此,-行为人要素.同时构成义务、义务违反和不法的前提,也即义务要素和不法要素。º这样,行为人主体义务评判同时也进入不法范畴,此即所谓开放的构成要件。还有一种所谓义务犯理论。罗克辛主张,义务犯没有刑法规范尽可能明确描述的行为特征,如抢劫罪,无需研究主体对其行为的支配关系,而以损害逻辑上前置刑法规范而产生于其他一般性法律领域的义务为核心内容。刑法的处罚根据是,某人违背了他所接受的社会角色的功效性要求(Leistungsanfor-derung)»。雅各布布斯(Jakobs)认为,义务犯是破坏制度性角色责任(institutionelleZustaendigkeit)之期待而构成的犯罪,即损害了某种特别的、制度上确保利益安全的、被共同关怀的义务,此制度性角色责任并非只是通过未侵害而得以消极确定,更须通过义务人在利益关系中的地位而积极地判断。¼无论是开放的构成要件抑或义务犯,都是借助于主体之义务违反而使构成要件具有了开放的、不确定的意义。韦尔策尔自己也承认,-开放的.构成要件缺乏补充构成要件的具体指导形象,却包含着纯粹的价值评判,法官在考察某行为充足开放的构成要件之后,还需借助于特定的法律义务要素才能积极地进行违法性评判,因而不具备完全的违法性指示功能,其结果是对于禁止的内容具有很大不确定性½。而义务犯的着眼点为功效性要求或制度性角色期待,毕竟其没有规范的明确性,以此为构成要件,不仅价值的说服力不够,而且也鲜有确定的裁判指导力。开放的构成要件和义务犯都在构成要件中留下了一个开放的空间,用刑法外的意义进行弥补,且以非刑法的角度来考察其刑法性意义,其立场、逻辑都不适宜解释严重不负责任,无助于投资失职行为的刑法评价。刑法上的失职虽然具有一定的模糊性,但刑法性特征十分明显。5刑法6第168条的严重不负责任,并非普遍意义上的职责(义务)违反,也与第167条的严重不负责任存在重大的区别。5刑法6第167条的严重不负责任是合同签订、履行过程中发生的,是一种合同审查、监督的失职。而5刑法6第168条的严重不负责任则没有这个意义。如果笼统地以义务违反或职责违反来解释失职,承认所谓的开放构成要件或义务犯,则不能区别上述两个概念。因此,严重不负责任具有特定的规范意义,是刑法的职责(义务)违反,投资失职不能是开放性判断,不可以简单地理解为严重的一般职责(义务)违反。

三、对投资失职的定罪依据

根据刑法谦抑性的要求,刑法意义上的失职不同于一般的职责(义务)违反,也不是一般职责(义务)违反的简单程度上的提高。

(一)从法益保护的角度看,5刑法6第168条第1款的失职行为必须给国企管理制度、国家利益造成具体、现实的威胁信任关系是保障国有资产安全的关键,也是职责、委托关系赖以存在的基础,是国企管理制度的核心。对信任关系的背反,就是全盘放弃、损害国有资产之保护义务,使国有资产面临风险敞口,相应对其危害结果就应负全盘的责任。当信任的基础不复存在,保护缺位,委托关系之核心价值受到损害,其严重不负责任行为已使职责和委托不再具有诚信,国企管理制度被背弃,国有资产脱离保护并遭受重大损失时,就需要动用最后的法律手段,进行特殊的法律保护,即刑法保护。一般公司法的职责(义务)违反,只应引起非刑法的责任。一般的职责(义务)违反,仅威胁某方面的利益或损害某方面的管理制度,不动摇国企管理制度的核心,没有威胁整个投资资产安全,无须对整个投资失败承担刑事责任。以中国平安保险公司(简称平安公司)收购比利时富通银行失利案为例。自27年11月27日开始,平安公司先后出资共计238亿元人民币收购富通银行4.99%的股权,至28年底浮亏达到228亿元¹。本案有多种义务(职责)违反,如没有健全的公司企业投资风险管理体系、没有进行必要的风险评估、风险预警、风险监控和外部审计等、事后又放弃了权利主张等等,如果只是违反国企风险管理制度,没有直接损害整体利益,也没有具体、现实地威胁投资财产安全,就不应承担全盘责任和最后责任。真正威胁、破坏国有资产安全,否定国企管理制度的,是那种无任何海外投资经验,冒险投资或强令工作人员冒险投资的行为。这种行为违背了国家的信任关系,未履行保护的责任,使国有资产因保护的缺位而任人宰割,使原本可避免、可控制的风险变成现实的损害,威胁到国家利益和国有资产的安全,应构成5刑法6第168条第1款的严重不负责任。

(二)从职责(义务)违反的角度看,其失职必须达到严重的程度信任关系构成国有资产安全保障之关键,需要通过刑法来强化。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在国有公司企业的内部治理结构中,代表出资人(国家)履行职责并接受国家任命或建议任命的人员为国有独资企业的董事长、副董事长、董事、监事会主席和监事、经理、副经理、财务负责人和其他高级管理人员,以及国有资本控股公司、国有资本参股公司的董事、监事。这些人负有特定的保护国有财产的职责,一般有计划、组织、决定、执行、监督国有资产投资经营的职权,其职责违反一旦置国家信任于不顾,威胁国有资产安全,即构成刑法意义的失职,达到严重不负责任的程度。其失职之行为未必局限于事必躬亲,那些对自己所委托的人员及自己所负责的项目没有尽到监督、管理责任的行为,也可以对重大损失负刑事责任,此为监督过失的责任。在一些投资失职案中,董事会主席宣称事前毫不知情,不能作为推卸监督过失失职责任的理由。实践中最常见的是贪胜的式投资。如中信泰富有限公司自27年8月至28年8月间与汇丰、花旗、摩根士丹利等多家外国银行签订澳元累计目标可赎回远期合约,约定的交易价格为1澳元=.87美元,如果跌破该汇价,中信泰富不仅必须不断高位接货,而且每月平均以2.5倍的杠杆放大损失。随着金融危机的扩大,澳元出现大幅贬值并跌破约定汇价,给中信泰富公司造成155亿港元的巨亏º。因为中信泰富在衍生品上的投资远远高过实业投资所需的规模,已超出套期保值的范围,而在虚拟经济中决高下,拼输赢,成为单纯的对赌牟利。财务董事从事非授权交易,进行式投资,其委托关系之信任基础已不复存在,所造成的巨大投资风险威胁着国有财产的安全,其失职行为已达到刑法意义的严重程度。至于一般以套期保值为目的所进行的衍生产品交易,则应该区别对待。以深南电投资燃油期权巨亏案为例,深圳南山热电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深南电)为了控制、降低燃料成本,28年派人和高盛全资子公司新加坡杰润公司接洽,要求套期保值。因深南电燃油发电全年至少需耗油629万桶,其期权合约头寸为每年48万桶,合约价格为62美元桶,以套期保值。随着国际成品油价从147美元桶跌至4美元桶以下,该合约的杠杆效应所造成的风险敞口不断放大,深南电公司遭受严重的亏损。¹该行为是否符合刑法意义的严重不负责任,应该考虑其是否接受国家的监管,是否授权交易,是否违反公司内部的风险管理制度,是否恪尽谨慎审查的义务等。那些进行场外交易和非授权交易,盲目相信中介,或者因为个人私利,而投资复杂的金融衍生工具行为,实际上破坏了委托信任关系,应属严重不负责任。

(三)从构成要件角度看,失职行为必须有刑法的特定意义严重不负责任概念虽然比较模糊,但可以从比较法上把握其刑法意义。德国5刑法6第266条第1款第2项规定,违反其因法律、机关委托或法律行为所负有之管理他人财产利益的义务,因而使受信托之财产利益遭受损害者,构成背信罪。其客观上违背信任、放弃义务之含义,与我国5刑法6第168条第1款的严重不负责任具有同构性。失信行为在我国一些国企官僚主义严重、管理人员责任心低下的条件下,其社会危害性反映于投资失职问题上十分明显。更重要的是,失信的概念清楚、刑法含义准确,用来解释我国5刑法6第168条第1款的严重不负责任,恰如其分地表达了其职责(义务)违反的核心内容和法益侵害的意义。因而,失职的刑法意义就是违背因职责、委托而产生的信任关系,本质上属于失信行为。投资失职中的决策失误需要特别讨论。在对外投资中,一些董事长、总经理、执行董事等为了追求任期政绩或制造社会影响,急功近利,根本不进行投资的可行性研究,或者无视可行性研究,刚愎自用,大搞一言堂,或者为了私利,任人唯亲,使公司严重缺乏专业人才参与决策,基于该决策所进行的对外投资具有很大的盲目性,使国有资产面临巨大的风险,其决策失误就应该引起刑法的重视。行为是否构成国有公司企业人员失职罪,关键在于是否失信。单纯就失误而言,一次两次投资失误尚可解释为决策失误,但多次犯同一种错误的决策失误,就不能理解为一般的失误,而是对国家委托和国家利益的漠视,构成对国家的失信,即刑法意义的失职。因此,从对国家失信的角度看,那些因缺乏必要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或者虽有科学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但负责人仍一意孤行,并多次犯同一错误而出现的决策失误,就应该理解为一种对国家的失信行为,构成5刑法6第168条的失

安全投资行为范文篇7

【关键词】羊群效应盲目从众证券市场股票

一、羊群效应的概念

羊群效应是行为金融学的术语。在一定时期内,当采取相同策略(买或卖)交易特定资产的行为主体达到或超过一定数量时,羊群效应就发生了。关于羊群效应的分类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理性的羊群效应(RationalHerding);另一种是非理性的羊群效应(IrrationalHerding)。非理性的羊群效应主要研究行为主体的心理,认为行为主体只会盲目的相互模仿,从而忽视了理性分析的重要性。而理性的羊群效应认为,由于信息获取的困难,行为主体的激励因素以及支付外部性的存在,使得羊群行为成为行为主体的最优策略。

在证券市场上,羊群效应主要是指在一个投资群体中,单个投资者总是根据其他同类投资者的行动而采取行动,在他人买入时买入,在他人卖出时卖出。这样投资者就会形成一种从众的心理,而从众很容易导致盲从,而盲从往往会陷入不可控制的境地。

当前我国证券市场上存在的羊群效应就非常明显。在股指从1000多点涨到4000多点的过程中,大批中小投资者蜂拥而入,而这些新股民很多人对股票都不了解。他们是在看到周围人都在股市中赚了钱,自己便也投入进来了。由于很多人缺乏股票方面的专业知识,其在炒股过程中就会依照别人的行动而采取行动,从而产生从众行为。而在当前,许多投资者都盲目地沉陷股市中,并且深信股市会越涨越高。于是,在他们的行动下,股市的泡沫也被越吹越大。没有永远的牛市,根据市场规律,股市总要会跌下来的。而现在众多投资者几乎处于疯狂的群体非理性状态。

二、羊群效应的表现及危害

1、羊群效应的表现

羊群效应主要表现在三个阶段,即股票的上涨阶段,下跌阶段和调整阶段。

在上涨阶段,投资者对市场信心空前高涨,受市场情绪感染,投资者纷纷购入股票,推动股价一路飙升。从去年开始到目前为止,我国的证券市场就一直处于这个阶段。受宏观经济向好,企业利润大幅增加,今年秋天召开党的十七大,以及08年奥运会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许多人对证券市场相当看好。因此股票市场异常火爆,认为股市黄金十年的大有人在。

在下跌阶段,投资者人心惶惶,盲目从众现象表现的更为突出。投资者集体溃逃。大家争相抛出股票,割肉清仓。而最近5月30号出台印花税从0.1%调高到0.3%之后,许多投资者仿佛发现了政府要打压股市的意图,疯狂地抛售股票。沪指也从4000多点,直泄一千多点,就说明了人们的从众现象。在调整阶段,投资者多处是迷茫心态。对入市找不到方向,股市处于观望状态。一旦出现反转,投资者就会蜂拥而至,或者集体入市,或者集体逃离。

可见,在股市发展的三个阶段过程中,羊群效应相当明显。分析羊群效应产生的影响,在这里主要谈它的危害,才能更好地认识它,为广大中小投资者在股市操作中提供有益启示。

2、羊群效应的危害

羊群效应的危害主要是指股市一旦暴跌,将会造成的许多不利的影响。股民将遭到惨重损失,并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有人搞抵押贷款炒股、卖房炒股、典当炒股,还有人把养老、保险的钱都拿出来炒股。一旦暴跌,许多人将由此负债,生活环境也将恶化,有人可能因此而做出违法犯罪的活动。这终将扰乱社会秩序,不利于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和人民群众的生活。

股市的暴涨暴跌也将对我国经济造成严重损害。它将严重损害经济的发展,造成投资、消费低迷。我国现在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阶段,虽然最近这些年,我们的经济实力日趋上升,国家综合实力日趋增强。但经济是命脉,一旦股市暴跌将会影响到人们的心理预期,造成投资低迷,社会消费缺乏动力,而出口也将会产生极大的危害。这样,对我国经济将造成致命的伤害。日本股市泡沫破灭后,经济长达十年停滞不前就是最好的例证。因而有必要对当前中小投资者的盲目从众现象进行深刻地心理分析。

三、羊群效应的心理分析

人与生俱来就有一种从众行为,比如去饭店吃饭,哪家人多就去哪家。这可能源于人的一种天生的群体意识。当自己掌握的信息并不多时,也许别人对这方面更了解,我们应该看看别人怎么做,并跟随他们采取行动。这样就会更安全,至少在心理层面上,能够使自己感觉到有安全感。

羊群效应产生的原因有很多方面,在心理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因素:

1、迷信权威

相对于专业投资机构(基金、QFII等)、证券分析师,和一些比较专业的个人投资者来说,广大中小投资者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两个方面:客观上信息不对称,主观上专业知识、投资经验不足。这就容易导致他们在股票买卖上易听从小道消息,采取跟风行动,从而采取盲目的从众行为。在心理学上,这被称为信息影响。

专业的投资者往往能够对国家经济发展的大环境、整个证券市场发展的形势、上市公司的各种消息进行详细而深刻地分析,因而他们掌握的信息也是全面的。并能够在此基础上进行科学的市场交易。而中小投资者,由于他们进行股票买卖主要是作为一种副业,不可能把主要的精力都花在这上面,他们在信息掌握上就不充分。这就造成了信息上的不对称。同时,在专业知识、投资经验方面,中小投资者也是处于下风。很多人对股票了解甚少,只是在听说别人炒股赚钱了,自己也就贸然进入了股市。这样在主客观方面的原因,造成了中小投资者往往是通过电视、报纸上财经评论员、证券分析师的建议,而采取行动。权威人士在这方面更有研究,他们之所以是专家,就是说明在这方面有专业的研究。我们更应该听他们的意见。于是迷信权威行动就开始形成了。这在心理学家米尔格拉姆所做的著名的服从实验中也得到验证:人们很尊重权威们提出的看法,然后会对这些看法提出近乎迷信的信任感,并把这种对权威的信心转移到自己的无决断中去(这些判断也是在权威的观点的基础上得出的)。

2、获得安全感

从众行为产生的另一个重要心理因素在于为了获得安全感。也许一个投资者能够对市场做出他自己独立的判断,但当大部分人都看涨股票时,而他自己的判断是看跌时,在他内心的冲突就会产生了。当不与集体保持一致时,个体内心就会产生冲突。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人都会改变自己的观点。采取与大部分人一致的行动,买入股票。以缓解内心的冲突,而拥有安全感。这被叫做与群体保持一致的规范影响。与群体保持一致会使人们特别容易获得证实自己的决策是正确的解释(Buebler&griffin,1994)。同时,心理学家阿什所做的著名的阿什实验也得出这种结论:人们普遍认为,当大部分人都做出相同判断时,那么差不多可以肯定,他们是正确的。在社会心理学上,这种为获得安全感而保持与大众一致的行为被称为规范影响。

这种心理在基金经理中也表现的较为突出。凯恩斯(Keynes)在《通论》中说道:“违反常规的胜利与符合常规的失败相比,后者更有利于维护声誉。”基金经理为了避免意外的失败,往往忽略个人的私有信息,而模仿其他基金经理的行为,这正是由基金经理业绩评价体系的相对性而非绝对性造成的,从而产生了羊群效应。这在行为金融学中被称为委托模型。

3、群体影响

行为金融学认为,投资者并非完全理性的,其投资行为受其情绪、态度等各种心理因素的影响。这就使得投资值者不可能采取完全理性的行动。而他们又都处在相互影响的投资群体中,通过群体的力量,推动羊群效应不断地放大。

社会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在群体活动中,容易出现去个体化倾向,即个体的自我意识变弱,更倾向于采取与集体一致的行动。同时搭便车行动应运而生:既然那么多的专业研究人员和投资者在研究股价并且对其表现给予了肯定,那么还有必要浪费时间试图找出合理价格吗?因此,人人都认为,其他细心的投资者已经研究过股价了,所以干脆学他们的:买进!同时,受到群体极化的影响,即群体会做出比单独个体行动时,更加趋向极端的行动。这样在投资市场的中小投资者们就会形成一股整体合力,推动股价或者突破巅峰,或者跌入谷底。这就是群体非理性从众行为的结果。

四、结论和启示

投资者盲目从众的羊群效应,在股市一片大好的时候,可能会表现出其好的一面。但是,一旦股市崩盘,将会产生难以估量的后果。中国股市向来有“政策市”这一说法,有人认为政府在奥运会之前是不会让股市跌下来的,这只能是一部分人的皮毛之见。中国要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将会采用更多的市场调控的手段,而不会像以前一样采用较多的行政手段来调控股市。因此,“政策市”也将离我们越来越远。如最近央行连续的加息和上调银行存款准备金利率政策,证监会的教育投资者对自己的投资行为负责的通告等,都说明政府认为股市存在的一定的风险。另外很多人还存在着侥幸心理,“击鼓传花”自己不会接到最后一棒,依然痴迷在股市中。这也是盲目从众的表现,问题是当大部分人都这样想时,最后会是谁接到最后的一棒呢。

政府希望我们的股市平稳的上涨,而不是暴涨暴跌。广大投资者则能够分享到我国经济增长,所带来的成果。而前几天出台调高印花税的政策,就是政府意图的证明,不是为了打压股市,而是为了让其平稳地发展。

羊群效应有理性与非理性之分,理性的行为有利于加快证券的发现速度,维护市场稳定;而非理性行为则加剧了市场的动荡。当前我国证券市场上所出现的羊群效应则为非理性行为。中小投资者在股票市场上处于劣势地位,对信息掌握的可能并不充分,专业知识、防风险经验意识也并不多,但在从事股票交易活动中要记住:股市有风险,入市须谨慎。投资者要对自己的投资行为负责。现在我国的股票指数已经涨得太高了,如果继续盲目从众,对投资者来说,风险是相当大的。我认为,在市场操作中,投资者应深刻理解羊群效应产生的心理机制,在自己的投资活动中,独立地做出分析、判断。同时,认清当前的经济形势,合理的选择投资工具。比如,在投资股票风险大时,可以选择基金、保险等其他投资手段,多元化的进行组合,这样可以达到分散风险的目的。同时才能不至于盲目跟随而掉入羊群效应的陷阱。

【参考文献】

[1]吴福龙:羊群效应理论及其对中国股市的现实意义[J],预测,2003(2).

安全投资行为范文篇8

(一)企业并购及跨国公司并购

1.企业并购

所谓并购,英文mergersandacquisitions,缩写“M&A”,亦称兼并收购,是指一家或数家公司重新组合的手段和形式。[1]

《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对兼并这样给予解释的:兼并是指“两家或更多的独立的企业、公司合并组成一家企业,通常由一家占优势的公司吸收另一家或更多的公司。”[2]而收购是指“一家公司用现金、股票或债券购买另一家公司的股票或资产以获得对该公司(或者称为目标公司)本身或其资产实际控制权的行为。”[3]

兼并与收购的表现形式及行为方式是不同的,但两者本质上都是一种企业产权有偿转让的民事法律行为,反映的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控制与反控制的关系。从经济意义上讲,公司兼并和收购行为的目的都是为增强企业竞争能力、扩大规模经营效益、提高企业经营效率。因此,简单地将兼并和收购区别开来并没有太大的实际意义。现今社会并购浪潮向广泛和纵深推进,二者区别逐渐减少,“并购”已经成为企业经常性的活动,它也成为经济、法律上的常用语。笔者认为,公司并购实际上就是指经由收购行为而完成的兼并。这里的“收购”既包括上市公司的收购,又包括股市外通过产权而完成的收购。而这里的兼并既包括吸收合并,又包括对另一公司控股权的获取和新设合并。

2.跨国公司并购及其分类

谈及跨国公司并购,我们首先必须对跨国公司作一个简单的论述。事实上,在英文文献中,有关跨国公司的名称多种多样,而跨国公司的定义更是数不胜数。在这众多的跨国公司的定义中,《跨国公司行动守则(草案)》所表述的跨国公司的定义最具代表性。其解释是这样的:“本守则中的‘跨国公司’一词,系指一种企业,构成这种企业的实体分布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而不论其法律形式和活动范围如何。各个实体通过一个或数个决策中心,在一个决策系统的统辖之下开展经营活动,彼此有着共同的战略并执行一致的政策。由于所有权关系或其他因素,各个实体相互联系,其中的一个或数个实体,对其他实体的活动能施加相当大的影响,甚至还能分享其他实体的知识、资源、并为它们分担责任。”

跨国公司并购就是指某一家跨国性企业或若干家跨国性企业对其他企业的股东权益之特定归属权即企业产权进行重组的自主性商业活动,跨国公司通过收购而完成对目标企业的兼并。[4]从该定义可以看出,跨国公司并购是公司并购中的一种特殊类型,跨国公司并购可以分为跨国公司的国内并购和跨国公司的国际并购(或跨国公司的跨国并购)。跨国公司的国内并购其实质与国内企业并购相同,而跨国公司的国际并购(Cross-borderMergers&Acquisitions或InternationalMergers&Acquisitions)更是一国国内企业并购的延伸。众所周知,某一国企业以并购他国企业的形式进入他国市场,即可成为跨国公司。因此,跨国公司的国际并购就是指一国跨国性企业为了某种目的,通过一定的渠道和支付手段,将另一国企业的一定份额的股权直至整个资产收买下来。跨国公司的国际并购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企业,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市场和两个以上政府控制下的法律制度,其中“一国跨国性企业”是并购发出企业或并购企业,“另一国企业”是他国被并购企业,也称目标企业。这里所说的渠道,包括并购的跨国性企业直接向目标企业投资,或通过目标国所在地的子公司进行并购两种形式,这里所指的支付手段,包括支付现金、从金融机构贷款、以股换股和发行债券等形式。而跨国公司的国内并购是指某一跨国性企业在其国内以某种形式并购本国企业。

内容摘要:证券投资安全问题关系到证券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关系到社会经济秩序的稳定。我国《证券法》十分注重证券投资安全的价值取向,通过信息披露制度、强化对证券机构的监管等一系列具体制度的设计,切实保护证券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关键词:《证券法》;证券投资安全;证券机构;监管

利用证券进行投融资活动,资产证券化是现代市场经济的一个显著特征。证券投资活动具有规模大、流动性强、涉及面广、交易环节多、高风险与高利润相伴且同样难以预期等特点。而证券投资安全问题则直接关系到投资者利益的保护以及证券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关系到社会经济秩序和社会公共利益。尤其是在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引起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之后,证券投资安全、金融风险防范已经上升到国家安全的高度而为世界各国所关注。1999年7月1日开始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以下简称《证券法》),从立法宗旨、价值取向、法律调整范围到具体制度的设计,都突出了对证券安全的维护。

1.《证券法》中维护证券投资安全的价值取向

作为一部调整证券发行和交易的法律,应确立下列价值:一是证券投资安全。这主要表现为证券交易安全,其含义不在于消灭证券市场的正常商事风险,而在于将市场风险限制在一定幅度内,提高市场风险的可预期性。我国《证券法》第19条专门进行了风险提示。证券法所努力追求的就是消灭证券市场正常风险之外的系统风险和道德风险。二是交易效率。在证券市场上交易效率主要表现为成交速度、资金流转速度和交易频率。三是市场广延度。即市场主体能够利用证券这一金融工具进行融资、投资活动的可能性,通常表现为证券品种的多寡,企业发行证券条件的宽严程度。若证券发行和交易的条件宽、证券品种多,则不仅能满足大企业、而且还可满足中小企业的证券融资需求,满足不同层次的投资需求,这样市场广延度就高。

上述三个价值中,证券投资安全、交易效率和市场广延度之间存在着价值冲突。我国《证券法》突出了对证券投资安全价值的强调。首先,我国《证券法》没有像多数国家证券立法那样给“证券”下定义,而是在第2条里有限地列举了股票和公司债券及“国务院依法认定的其他证券”,规定其发行和交易适用《证券法》。而政府债券的发行交易不适用《证券法》。“国务院依法认定”,为国家限制《证券法》适用范围提供了依据。其次,第10条规定了公开发行证券必须符合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条件,并依法报经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或国务院授权的部门核准或者审批。目前,实践中证券发行尤其是上市交易的额度管理仍十分严格,证监会通过控制证券发行上市额度进而控制股市容量,控制证券市场的广延度。第29条规定境内企业境外发行或交易证券,必须经国务院证券监管机构批准,对国际证券融资进行了限制,这虽不利于利用国际资金,但却有利于避免国际资金、尤其是国际游资对国内证券市场的冲击,有利于维护我国金融市场的稳定。再次,第32条、第33条,规定了证交所公开集中竞价的挂牌交易方式,排除了我国目前尚不成熟、不易管理的柜台交易方式。

另外,《证券法》第35条规定现货交易,排除证券期货(包括期权、期指)的交易。第36条规定证券公司不得从事向客户融资或者融券的证券交易活动。第106条规定了T+1的交易方式,而没有采用T+0的交易方式。上述这些规定显然与证券市场已经发展成熟的发达国家的证券制度不同。我国《证券法》的这些规定虽然在局部、短时期内有损交易效率,但却有利于交易安全,有利于保护投资者。

2.信息披露制度与证券投资安全

《证券法》的“三公”原则(公开、公平、公正)中,公开原则是公平、公正的前提,是证券投资安全的保证。其含义不仅是证券市场的每一个参加者,即证券市场主体的信息公开,还包括对证券市场能够有影响的其他主体,如证券监管部门的有关政府行为的信息公开。也就是说,与证券市场相关的每一主体的行为,都应当是公开的,每一主体都可以依法得知其他主体的行为信息,并根据信息作出自己的行为选择。只有在充分完全信息下,才能展开公平的博奕。《证券法》的公开原则表现在制度设计上,主要是信息披露制度。

(1)发行核准程序公开(证券监管行为公开)。《证券法》第15条规定:核准程序应当公开,依法接受监督。第16条规定:证券监管部门对发行申请作出决定的期限为三个月,不予核准或不审批的,应当作出说明。上述规定结合行政处罚法听证会制度,对公开政府证券监管行为提出了要求。

(2)发行前的信息披露。《证券法》第17条规定:发行人应当在证券发行申请经核准或者经审批后,在证券公开发行前,公告公开发行募集文件,并将该文件置备于指定场所供公众查阅。

(3)证券上市交易公告。依据《证券法》第45条、第47条、第48条的规定,上市公司应当在股票上市交易的五日前公告经核准的股票上市的有关文件,并将该文件置备于指定场所供公众查阅,这些文件包括:上市报告书,申请上市的股东大会决议,公司章程,公司营业执照,经法定验证机构验证的公司最近三年、或者公司成立以来的财务会计报告,法律意见书和证券公司推荐书,最近一次的招股说明书。并公告下例事项:股票获准在证券交易所交易的日期,持有公司股份最多的前十名股东的名单和持股数额,董事、监事、经理及有关高级管理人员的姓名及其持有本公司股票和债券的情况。

根据《证券法》第54条,公司债券上市交易申请经证券交易所同意后,发行人应当在公司债券上市交易的五日前公告公司债券上市报告、核准文件及有关上市申请文件,并将其申请文件置备于指定场所供公众查阅。

(4)持续信息公开。《证券法》第60条、第61条、第62条分别规定了股票或者公司债券上市交易的公司的中期报告、年度报告和重大事件临时报告制度,第59条、第63条规定公告的文件必须真实、准确、完整,不得有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否则,有责任的发行人、承销的证券公司应当承担赔偿责任,发行人、承销的证券公司的负有责任的董事、监事、经理应当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5)上市公司收购中的信息披露。《证券法》第41条规定了股东大额持股报告制度,第79条进一步规定了股东持股达到法定比例或者持股增减变化达到法定比例的报告、公告制度。投资者通过证券交易所的证券交易持有一个上市公司已发行股份的5%时,应当在该事实发生之日起三日内,向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证券交易所作出书面报告,通知该上市公司并予以公告。投资者持有一个上市公司已发行的股份的5%以后,通过证交所的证券交易,其所持该上市公司已发行的股份比例增加或者减少5%,应同样进行报告和公告。报告和公告的内容包括:持股人的名称、住址,所持有的股票的名称、数量,持股达到法定比例或者持股增减变化达到法定比例的日期。在报告期间和作出报告、公告后二日内,不得再行买卖该上市公司的股票。

3.中小证券投资者投资安全的特殊保护

对中小证券投资者投资安全的保护,是《公司法》、《证券法》的重要内容。公司法对小股东利益的保护,侧重于公司内部组织机构的形成、小股东自益权和共益权的赋予和行使方面。如小股东通过累积投票权的方式推选董事、小股东对董事会决议瑕疵的异议权、诉权的享有和行使等。《证券法》对中小证券投资者合法权益的保护则侧重于证券市场的交易环节。

首先,《证券法》禁止通过单独或合谋,集中资金优势、持股优势或者利用信息优势联合或者连续买卖,操纵证券交易价格。其次,《证券法》还将持有公司5%以上股份的股东视为知悉证券交易内幕信息的知情人员,非依有关上市公司收购的规定,不得买入或者卖出所持有的该公司的证券,并且不得泄露内幕信息或者建议他人买卖证券。这些规定有利于克服大股东与中小股东在证券交易中的不公平竞争,从而保护中小股东利益。另外,在上市公司收购的立法中,也强调了对中小证券投资者的保护。在上市公司收购过程中,可能侵害中小股东合法权益的情况主要有三:一是大股东主宰收购过程,迫使中小股东放弃股权。二是大股东与公司董事、经理等公司代表、公司高层管理人员串通,侵犯中小股东股权。三是公司董事、经理等公司代表、公司高层管理人员从自身职务利益出发,不管收购的“善意”1与否,违背中小股东意志,以种种反收购措施抵制收购,从而侵犯中小股东合法权益,致使资金不能自由流动,资本得不到有效配置。

我国《证券法》在上市公司收购一章中关于中小股东的保护作了一些规定,主要是针对侵害中小股东利益的前两种情形。至于抵制收购制度,目前西方各国的规定差别较大,有的国家较为宽松,有的国家较为严格2,而我国《证券法》对此问题尚无规定。因此,对抵制收购操作实务中的违规现象、争议纠纷,就很难给予合理合法的解决,极易损害广大中小股东的权益。如1993年我国第一起上市公司收购事件——“宝延风波”中,“延中”以“宝安”犯规为由向法院提起的诉讼。1995年“北旅、江铃事件”之后,深圳发展银行针对收购,在公司章程中对增持股份新制订的报告、批准条款,虽有利于阻止“恶意收购”的情况,但却阻止了“善意收购”行为3。为了切实保护中小证券投资者的合法权益,维护广大小股东的利益,我国法律有必要对反收购的原则、范围以及方法加以具体规定。

在论及抵制收购制度中对中小证券投资者的保护问题时,就不能不涉及到联合收购4问题(或称为联手收购)。我国1993年的《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第48条规定:“发起人以外的任何法人直接或间接持有”一个上市公司发行在外的普通股达到30%时,就应当向该公司所有股票持有人发出收购要约。该条立法意义是说计算某个持有人所持有的股份是否达到强制性收购要约的法定比例,不论其是“直接持有”的、还是通过其他相关公司“一致行动”“间接持有”5的,都应视为一人持有、合并计算。显然,该条规定有利于防止某些收购方为节约收购成本,规避执行强制性收购要约的法律规定,采取联合收购的情况,更有利于对中小股东的保护。有学者认为,尽管“这一规定对于执行强制性收购要约及大股东的报告义务,防止联手收购行为非常重要”,但是,对联合收购行为“用‘直接或间接持有’等表述方式加以规定,这不利于证券管理部门对此类行为实施准确有效的监管。因此,在未来的《证券法》中,应对这一行为的概念、范围及法律后果作出明确的规定”6。遗憾的是,我国新颁布的《证券法》并未对此作出明确的规定,却在第81条规定:通过证券交易所的证券交易“投资者持有一个上市公司已发行的股份的30%时”,继续进行收购的,应当依法向该上市公司所有股东发出收购要约。该条与《暂行条例》相对应的第48条相比,使人不能不感到是一种倒退。

4.强化对证券机构的监管与证券投资安全

证券市场最大的系统风险源自于证券机构。亚洲金融风暴离不开金融证券机构的炒作,巴林银行的破产曾引起欧洲经济的震荡,而银行破产的一个主要原因就在于内部风险管理的薄弱。因此,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对证券公司等证券中介服务机构的监管,把它作为防范金融风险,保护证券投资安全的一个重要立足点。

首先,我国《证券法》第6条规定了证券业、银行业、信托业、保险业分业经营、分业管理,证券公司与银行、信托、保险业务机构分别设立的金融体系制度。并禁止银行资金违规流入股市。这一作法虽然与当今世界各国全能银行的发展趋势不相符合,却符合我国现阶段金融业务刚刚起步,内部管理和政府监管经验不足的现状。

其次,为加强监管,《证券法》规定了证券交易所、证券公司、证券登记结算机构、证券交易服务机构、证券业协会等特殊法人制度,其中与保护投资安全相关的内容主要包括:

(1)风险基金制度。证券交易所应当从其收取的交易费用和会员费、席位费中提取一定比例的金额设立风险基金。证券登记结算机构应当设立结算风险基金。风险基金应存入银行的专门帐户,不得擅自使用。证券公司应从每年税后利润中提取交易风险准备金,用于弥补证券交易的损失。

(2)经纪类证券公司与综合类证券公司分离,综合类证券公司的自营业务与经纪业务分业管理制度。综合类证券公司必须将其经纪业务和自营业务分开办理,业务人员、财务帐户均应分开,不得混合操作。严禁挪用客户交易结算资金。证券公司办理经纪业务,必须为客户分别开立证券和资金帐户,并对客户交付的证券和资金按户分帐管理,如实进行交易记录。

(3)证券公司的资产负债管理制度。证券公司的对外负债总额不得超过其净资产额的规

定倍数,其流动负债总额不得超过其流动资产总额的一定比例。其具体倍数、比例和管理办法,由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规定。这一规定要求证券公司能够以一定金额的自有资产作为债务的担保,防止证券公司因资产状况恶化而危及证券投资安全。

随着我国企业股份制改造的深入进展,在政府的直接推动下,我国证券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其范围越来越广,参与者越来越多,人们的投资意识、金融意识也越来越强。但是,我国的证券业发育尚不成熟,立法也不够健全,对证券投资安全的保护无疑也存在着许多缺陷和不足。实践证明,在我国证券业高速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很多问题都或多或少地直接涉及到证券投资安全。作为证券法核心价值之一的证券投资安全,无论是从证券投资的专业技术性,还是对各阶层利益影响的广泛性,都愈来愈受到人们的极大关注。认真审视社会主义特定条件下中国证券市场的现状与发展,对证券投资安全规范、完整的立法、司法保护亟需进一步完善和探索。

注释:

1上市公司收购就双方的协商一致与否,可分为“善意”与“恶意”两种情况。“善意收购”一般指被收购方接受收购方提出的收购建议,并就收购条件、出售价格等达成一致意见,从而平和完成收购的情况。“恶意收购”一般指被收购方反对收购方的收购意图,或双方对收购条件、出价等未能达成一致意见,从而发生收购与反收购争夺的情况.

236周长征,李桂娟.论公司收购中对小股东利益的保护[J].中外法学,1997(1).

4联合收购是指一个投资者联合其他投资者通过达成某种协议或默契,积极配合,共同进行收购,而在表面上每个收购行为是独立的,从而规避法律规定的行为。此时一个投资者在名义上所持有(即直接持有)的股份不足30%,但其通过其他法人间接持有的股份可能已超过30%.

安全投资行为范文篇9

关键词:企业理财;货币市场基金

企业作为社会经济的主体,其行为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企业在从事主营业务的同时,如何开源节流,降低成本,增加资产收益,成为企业决策层考虑的问题。当企业有大量的资金苦于找不到更好的投资项目时,一般的选择是将其存放在银行,以备不时之需。企业的这种选择本无可厚非,但是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前提下,企业有没有更好的选择呢?这时,企业理财就孕育而生。企业理财是指企业将闲置资金投资于股票,债券,基金等易变现资产或将资金短期内交由他人打理,以获取超额收益的行为。但是,长久以来,企业理财没有受到重视。

1企业理财不被重视的原因分析

从具体实际来看,企业理财不被重视的原因有:第一,在传统观念中,企业被定位为生产经营为主,与经营无关的其他行为受到限制,也不被人所了解。第二,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融资渠道单一,很多企业经常面临资金短缺的窘境,何谈富余资金进行投资?第三,企业对于理财资金有很高的要求,比如风险要低,流动性要好等。过去,很少有这样的投资品种。第四,企业缺乏投资方面的专业人才,对投资市场缺乏客观公正的评判,如果投资失误,将会给企业带来很大损失。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步完善,企业的社会定位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政策的宽松,融资渠道的拓宽,金融衍生品种的增多,使得企业运用资金的能力逐步加强。企业是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当企业有大量的闲置资金,寻求超过银行存款收益的行为就成为可能。在企业理财中曾经红火一时的当属委托理财。它是券商将企业托付的资金进行运做,并获得收益的行为。其刚推出时,以承诺的高收益,低风险倍受企业青睐。但随着市场风险的增大,券商违规行为与日俱增,很多企业被抛进了资金无底洞,有的甚至血本无归。这种理财方式也成为昨日黄花,被大家所诟病。

其他的理财方式呢?债券,风险较低,但流动性差;股票,流动性好,但风险较高;外汇,专业性太强。有没有适合企业投资的品种呢?答案是肯定的,那就是货币市场基金。

货币市场基金是证券投资基金的一种。而证券投资基金是一种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集合证券投资方式。它通过发行基金单位,集中投资者的资金,由基金托管人托管,由基金管理人管理和运作,从事股票、债券等金融工具的投资。其特点如下:投资基金的单位面值较低,在我国是1元人民币;管理费、购买费较低,有利于吸收社会资金;基金由基金管理公司管理,由专家经营,有利于降低风险,得到较高回报;实行投资组合,《证券投资基金法》规定,“基金管理人运用基金资产进行证券投资,应当采用资产组合的方式。”这样,有利于分散风险,保障投资者资产的安全。而货币市场基金具有证券投资基金的所有特征,又有其独特性。

2货币市场基金的特性

货币市场基金主要有以下特征:(1)货币基金与股票基金,债券基金类似,是投资于货币市场上短期有价证券的一种基金。如国库券,商业票据,银行定期存单,政府短期债券,企业债券等有价证券,安全性很高;(2)货币市场基金可随时申购,随时变现,流动性极强;(3)货币市场基金面值恒定为1元,收益体现在其份额的增加,而且每日分配收益,按月结转基金份额,享受复利;(4)货币市场基金投资于国债、央行票据等,收益稳定;(5)货币市场基金无申购费、赎回费,交易手续费为零;(6)货币市场基金的收益免税,不交20%的所得税;(7)赎回资金到帐迅速,T日赎回,一般T+2日资金即可到帐。

3货币市场基金的历史

货币市场基金最早发源于1971年的美国。由于对存款小户的利率歧视,货币市场基金应运而生——将小户的资金集中起来,以大户的姿态出现在金融市场上。一般投资者因市场准入资格、资产规模等原因无法投资,而货币市场基金则成为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借道进入货币市场的便捷途径。它通过资金的汇集可进行金融“批发”业务,争取到银行间货币市场的较高收益,而且这种收益非常稳定。资金量较小的投资者在债券市场不具成本优势,无论是信息,资讯或交易方面都会产生较高成本,通过基金公司进行大批资金的运做可以有效降低成本,产生明显的规模经济效应。

货币市场基金诞生以来,全球货币市场基金的资产规模迅速扩大,到2004年年底,全球最大的25家基金管理公司中货币市场基金的总资产达到1.25万亿美元,高于债券基金和混合基金的总和,以25.11%的比例高居全球共同基金市场的第二位。在很多发达国家,它几乎是家庭和企业最主要的理财工具。

表1数据来源:CCER中国证券市场数据库

基金种类股票基金货币市场基债券基金混合基金

所占比重52.9%25.1%16.6%5.4%

表2几种投资方式的比较

风险性收益性流动性安全性

银行存款低低强高

国债最低中弱最高

股票高高强最低

货币市场基金低中强高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货币市场基金的收益性、风险性、流动性和安全性都非常适合企业进行投资。难怪在西方国家,货币市场基金已经成为企业现金管理的工具。当然,低风险并不意味着没有风险,将闲置资金投资于货币市场基金并不等同于将钱存入银行,任何投资都是有风险的。但是截至2006年3月7日,从运作满一年的12只货币市场基金最近一年的总回报率的平均值2.24%来看(摘自wind资讯),资金的安全性和收益性都是非常理想的。2004年9月我国出台的《货币市场基金管理暂行规定》,更强化了资金的安全性。其明确规定货币市场基金不得投资可转债券;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正回购的资金余额不得超过基金资产净值的40%;投资组合的平均剩余期限不得超过180天。这些规定增强了货币市场基金的风险控制力度,突出了货币市场基金的低风险,高流动的可靠性,保护了投资者的利益。

再如,同样是1000万元,如果存放在银行,只能享受活期利率0.72%,以一年为限,利息收入为7.2万元;投资货币市场基金,按2%收益率计算,一年可获利20万元,而且享受活期般的便利。

安全投资行为范文篇10

关键词:企业理财;货币市场基金

企业作为社会经济的主体,其行为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企业在从事主营业务的同时,如何开源节流,降低成本,增加资产收益,成为企业决策层考虑的问题。当企业有大量的资金苦于找不到更好的投资项目时,一般的选择是将其存放在银行,以备不时之需。企业的这种选择本无可厚非,但是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前提下,企业有没有更好的选择呢?这时,企业理财就孕育而生。企业理财是指企业将闲置资金投资于股票,债券,基金等易变现资产或将资金短期内交由他人打理,以获取超额收益的行为。但是,长久以来,企业理财没有受到重视。

1企业理财不被重视的原因分析

从具体实际来看,企业理财不被重视的原因有:第一,在传统观念中,企业被定位为生产经营为主,与经营无关的其他行为受到限制,也不被人所了解。第二,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融资渠道单一,很多企业经常面临资金短缺的窘境,何谈富余资金进行投资?第三,企业对于理财资金有很高的要求,比如风险要低,流动性要好等。过去,很少有这样的投资品种。第四,企业缺乏投资方面的专业人才,对投资市场缺乏客观公正的评判,如果投资失误,将会给企业带来很大损失。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步完善,企业的社会定位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政策的宽松,融资渠道的拓宽,金融衍生品种的增多,使得企业运用资金的能力逐步加强。企业是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当企业有大量的闲置资金,寻求超过银行存款收益的行为就成为可能。在企业理财中曾经红火一时的当属委托理财。它是券商将企业托付的资金进行运做,并获得收益的行为。其刚推出时,以承诺的高收益,低风险倍受企业青睐。但随着市场风险的增大,券商违规行为与日俱增,很多企业被抛进了资金无底洞,有的甚至血本无归。这种理财方式也成为昨日黄花,被大家所诟病。

其他的理财方式呢?债券,风险较低,但流动性差;股票,流动性好,但风险较高;外汇,专业性太强。有没有适合企业投资的品种呢?答案是肯定的,那就是货币市场基金。

货币市场基金是证券投资基金的一种。而证券投资基金是一种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集合证券投资方式。它通过发行基金单位,集中投资者的资金,由基金托管人托管,由基金管理人管理和运作,从事股票、债券等金融工具的投资。其特点如下:投资基金的单位面值较低,在我国是1元人民币;管理费、购买费较低,有利于吸收社会资金;基金由基金管理公司管理,由专家经营,有利于降低风险,得到较高回报;实行投资组合,《证券投资基金法》规定,“基金管理人运用基金资产进行证券投资,应当采用资产组合的方式。”这样,有利于分散风险,保障投资者资产的安全。而货币市场基金具有证券投资基金的所有特征,又有其独特性。

2货币市场基金的特性

货币市场基金主要有以下特征:(1)货币基金与股票基金,债券基金类似,是投资于货币市场上短期有价证券的一种基金。如国库券,商业票据,银行定期存单,政府短期债券,企业债券等有价证券,安全性很高;(2)货币市场基金可随时申购,随时变现,流动性极强;(3)货币市场基金面值恒定为1元,收益体现在其份额的增加,而且每日分配收益,按月结转基金份额,享受复利;(4)货币市场基金投资于国债、央行票据等,收益稳定;(5)货币市场基金无申购费、赎回费,交易手续费为零;(6)货币市场基金的收益免税,不交20%的所得税;(7)赎回资金到帐迅速,T日赎回,一般T2日资金即可到帐。

3货币市场基金的历史

货币市场基金最早发源于1971年的美国。由于对存款小户的利率歧视,货币市场基金应运而生——将小户的资金集中起来,以大户的姿态出现在金融市场上。一般投资者因市场准入资格、资产规模等原因无法投资,而货币市场基金则成为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借道进入货币市场的便捷途径。它通过资金的汇集可进行金融“批发”业务,争取到银行间货币市场的较高收益,而且这种收益非常稳定。资金量较小的投资者在债券市场不具成本优势,无论是信息,资讯或交易方面都会产生较高成本,通过基金公司进行大批资金的运做可以有效降低成本,产生明显的规模经济效应。

货币市场基金诞生以来,全球货币市场基金的资产规模迅速扩大,到2004年年底,全球最大的25家基金管理公司中货币市场基金的总资产达到1.25万亿美元,高于债券基金和混合基金的总和,以25.11%的比例高居全球共同基金市场的第二位。在很多发达国家,它几乎是家庭和企业最主要的理财工具。

表1数据来源:CCER中国证券市场数据库

基金种类股票基金货币市场基金债券基金混合基金

所占比重52.9%25.1%16.6%5.4%

表2几种投资方式的比较

风险性收益性流动性安全性

银行存款

低低高

国债

最低中弱最高

股票

高高强最低

货币市场基金

低中强高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货币市场基金的收益性、风险性、流动性和安全性都非常适合企业进行投资。难怪在西方国家,货币市场基金已经成为企业现金管理的工具。当然,低风险并不意味着没有风险,将闲置资金投资于货币市场基金并不等同于将钱存入银行,任何投资都是有风险的。但是截至2006年3月7日,从运作满一年的12只货币市场基金最近一年的总回报率的平均值2.24%来看(摘自wind资讯),资金的安全性和收益性都是非常理想的。2004年9月我国出台的《货币市场基金管理暂行规定》,更强化了资金的安全性。其明确规定货币市场基金不得投资可转债券;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正回购的资金余额不得超过基金资产净值的40%;投资组合的平均剩余期限不得超过180天。这些规定增强了货币市场基金的风险控制力度,突出了货币市场基金的低风险,高流动的可靠性,保护了投资者的利益。

再如,同样是1000万元,如果存放在银行,只能享受活期利率0.72%,以一年为限,利息收入为7.2万元;投资货币市场基金,按2%收益率计算,一年可获利20万元,而且享受活期般的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