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点评二

时间:2022-01-17 09:28:00

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点评二

短评经典:充分利用网络“三问”于民

两会召开前夕,总理与网民进行在线交流,受到海内外数以亿计网民的关注和欢迎;新华网等网站推出两会专题,开辟专区征集网民建言,大量帖文承载着各种意见和建议滚滚而来。这一个个生动鲜活的画面,勾勒出2014年全国两会的新气象,记录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前进步伐,更显示出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的重要性。

通过网络“面对面”听取民意,可以广开言路、了解民情、集中民智。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既是以人为本的体现,更是科学决策的必要,是走群众路线的新形式。在经济形势复杂困难的情况下,政府问政于民,以知施政之得失,决策有依据;问需于民,以知群众所需所急,决策有针对性;问计于民,以凝聚民智,使各项重大决策更加切合实际,转化为群众的自觉实践。

全国两会期间,我们期盼更多社情民意搭乘互联网的直通车汇入人民大会堂,为政府决策提供民意支持。我们也期待更多代表委员亲近网络,利用网络平台密切联系群众,了解社情民意,积极履行职责。

观点集锦:延续“网络问政”,可让网民“间接”开两会

“我是带着心来的,带着诚意来的,我并不以为每个问题都回答的好。但是我讲的话是诚实的,我希望我许诺的事情能够真正做到。”充满温情与智性的话语,皆出自近日互联网上进行的一场网络对话,对话一方是国务院总理,另一方则是来自天南地北的网民。

温总理与网民赤诚相见,乐意回答他们提出的大事小情,从中国的未来之路,到农民兄弟提出的“晴天一脚灰,雨天一脚泥”的“俺们村”的路。舆论纷纷给予积极评价,表示温总理做客中国政府网与网友在线交流,堪称一场“国民招待会”,希望这种“网络问政”能够成为民意与政府的“直通车”。

而将这种“网络问政”风尚延续下去,有待更多的“制度努力”。

政府与网民之间,并没有一堵“墙”

“和网友交流是我期盼已久的事,我觉得这种交流能使我看到网友的意见和要求。一个为民的政府应该是联系群众的政府,与群众联系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但是利用现代网络与群众进行交流是一种很好的方式。”

《新京报》载文指出,与其说温总理这次是与网民进行实时交流,毋宁说是一场情怀流露的“民声招待会”。

互联网时代,公众也有强烈的表达诉求,有与总理零距离交流的朴素想法。先进的技术使亿万网友和总理网络交流由梦想变为现实。在相对虚拟、隐秘的互联网上,很多人平时在现实社会中不敢说、不方便说的话与事,往往都能原汁原味地展现出来。

《人民网》载文指出,党和国家领导人与网民的“面对面”,给各级领导干部提出一个新的问题,那就是怎样积极、主动地运用互联网这个人民群众表达诉求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把互联网作为各级领导了解社情民意的窗口。

舆论指出,网络成了民意和中南海的直通车,但人们更盼望网络能够成为民意与基层政府的直通车。尽管问计于民、问计于网已成一种趋势,然而,对有些地方、有些官员而言,做到这一点却不易。

《广州日报》的文章说,某些基层领导干部“不把真实情况告诉大家,不愿倾听群众真实的声音”,而是与民意“躲猫猫”。像最终发展成社会公共事件的“周老虎”、“俯卧撑”、“躲猫猫”等,网络民意很早就指明了事件的真相,可是真相总是姗姗来迟,甚至依然被蒙蔽。

《荆楚网》的文章说,党和国家领导人与网民在线交流说明,政府与网民之间,并没有一堵墙,有的只是领导干部的心态:是不是适应网络政治来临的这个时代;是不是适应网民这个参政议政的特殊群体;能不能把网民作为一个平等、开放的个体与之对话;有没有一颗真正尊重网民、期待从网民中获取最多民意信息的心。

《华商报》的文章认为,党和国家领导人与网民的坦诚交流,为基层领导干部如何问计于网指明了方向:尊重每一个网民的表达、参与、监督的权利,满怀诚心地面对群众,心怀责任感地去履行职责。

《北京青年报》的文章满怀希望地说,希望总理的这一亲身躬行,能带来更多基层领导的“为民行动”,带来更多基层政府部门的“务实作为”。

“互联网政治”正在渐入佳境

在美国华盛顿罗斯福广场,有一座平民坐着倾听的雕塑。他在听什么?知情者会告诉你,他听的是罗斯福的“炉边谈话”。1933年,罗斯福在横扫全球的经济大萧条中宣誓就任第32任美国总统。为了最大限度地凝聚民心,共克时艰,罗斯福一改刻板严肃地向各界发表讲话的传统,通过“新媒体”广播向民众传递新政的种种打算。这些讲话被形象地称作“炉边谈话”。

去年6月,总书记在“强国论坛”通过视频直播同广大网民在线交流,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当时已有评论认为,此举肯定了互联网作为一个公众舆论集散地和交流平台的功能和作用,就此掀开了中国民主的新一页。

《潇湘晨报》的文章说,党和国家领导人与网民的互动交流,可称之为网络时代的“炉边谈话”。

《南方都市报》的文章说,总理与网友在线交流说明,党和国家领导人对网络这个新兴舆论平台的重视是持续的,他们了解民情民意、与普通百姓直接交流的愿望是强烈的。

网民的本质是公民,网络民意被重视的本质,是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得到了尊重。

《华商报》的文章说,如果说去年总书记与网民的在线交流,还更多地被解读为一种信号意义,体现了党和政府“对网络功能的重视”的话,那么这一次总理对话网友,更多地体现出,中国的“互联网政治”正在渐入佳境。

中国“互联网政治”渐入佳境,这个理解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网民对社会事件正表现出极大的参与热情,从监督官员台上台下、到对国家政策真诚地出谋划策,网络的正面作用得到不断凸显。

有了这种“渐入”,每一个公民被激发出旺盛的参政热情;有了这种“渐入”,国家与公民正获得极大共鸣。

让网民“间接”开两会,是有益探索

网络拓展了党和国家领导人把握民意的新渠道,开辟了公民有序参与政治的新途径。

《人民日报》的文章指出,通过互联网了解民情、汇聚民智,问政于民、问计于民,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更是一个政治命题。

党和国家领导人与网民“面对面”的“网络问政”、“互联网政治”,固然是非常直接、亲切,但对于现代民主政治、体制而言,只是一种非制度化的辅助补充议政、问政方式。如何才能将这种“网络问政”风尚延续下去呢?

《燕赵都市报》的文章说,如果人们想将这种“网络问政”风尚延续下去,进而升华、发扬光大,需要在现有的制度安排中寻找它的突破口和载体。眼下即将召开的全国“两会”,正是一个极好的载体──数千名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面对代表和委员的政府、法院、检察院等国家机关,十余天的两会会期,所能提供的问政空间和条件无疑要更加宽裕、充分。

如果我们的代表委员都能像网友们那样积极热切地问政、议政,而国家机关及其负责人都能像总理那样虚心倾听诚恳回答,那么,将会带来一种怎样空前的民主问政议政效能。上述令人振奋的“网络问政”风尚一定会从网络走向现实,从随机走向制度化,迸发出空前巨大的民主政治活力。

舆论还指出,开好“两会”要靠“两会”代表委员认真履职。然而,“两会”代表委员尽管有很强的代表性,但是毕竟只有数千人,与13亿相比,仍然是少数。但一旦广大的网民参与进来,那么“两会”的民意将更充分更准确,“两会”更有代表性。

《东方网》的文章建议说,动员广大网民关心“两会”,间接投入“两会”是一种有益探索。这个探索,就是要实现会内会外相结合,即数千代表委员在会场内开会,而千万网民在网上“开会”──会内讨论的情况通过互联网传遍全国,而网民的建言又通过互联网为代表委员所注意并采纳,推动“两会”不断地吸纳民意,为党和政府的正确决策建言献策。

这个探索是有道理的:通过建立常态机制,利用互联网去听民意、汇民智、聚民心,形成和网民随时通畅、充分、有效沟通与互动的稳定渠道,能够把互联网的优势转化为一种现实的执政“生产力”。

希望广大的网民与“两会”能够“越走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