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点评之四

时间:2022-01-17 09:26:00

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点评之四

政府视野里的“民生”

范文例举1:关注民生先要倾听民声

关注民生、改善民生先要知道群众需求什么,这就需要多倾听民声。老百姓的需求通常都是通过民声、民谣来表现。执政者要善于听声,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通过民声摸准基层百姓的需求。

作为执政者,为百姓办好事一要尽心尽力。对群众要言之倾心,行之尽心,时刻把民生问题记在心上,重视民心民意。不做表面文章,不为“形象工程”,踏踏实实地做一些看得见、摸得着、信得过的实事。二要满腔热情。要融入自己的感情,在感情上贴近群众,亲民爱民,要从民众的实际情况出发,不能不切实际,贪大求洋。三要抓好结合。要把解决当前群众亟待解决的生计问题和解决群众长远的生计问题有机结合起来。在解决好群众最期盼、受益最直接的诸如就医、入学、就业、社保等民生问题,还要做好诸如送温暖、献爱心和给钱给物的个案处理工作,解决好群众的燃眉之急。

改善民生要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当前,关注民生、改善民生是个热点,但我们的头脑不能发热;在解决民生问题上要快马加鞭,但不能急于求成。解决好民生问题,需要我们耐住性子、脚踏实地,绝不能盲目攀高,片面追求“高、大、亮、全”。在关注民生、改善民生的工作上,条件好的地方,制定的目标高一些,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大一些无可非议。但如果经济还没有发展到这一程度,条件还不允许,我们就要从实际出发,以科学的决策避免和化解风险。绝不能超越自身发展现实,搞“”式的民生工程。

改善民生要统筹兼顾、合理规划。某地为了改善交通状况,准备修建一条公路,受到了群众的欢迎。但这条公路修建后,隔三差五就要忍受“开膛破肚”的痛苦,今天要铺设地下电缆,明天又要接自来水管道,后天准备铺暖气管道……,如此一来,好好的民生工程变成了劳民伤财工程,弄得怨声载道。因此,作为执政者,不能靠拍脑袋出政策、拍胸脯定决策,一定要审时度势,科学推进。确定一项民生工程,要深入到基层和群众中去,察民情、听民声、纳民智、悟民意;要通过深入调研,充分论证,从长计议;要立足眼前,着眼长远,谋定而后发。这样才能在改善民生的过程中少走弯路,避免走回头路;才能使工作决策真正得民心、顺民意、有实效;才能防止换一个领导换一个规划,甚至“换个领导,连垃圾筒也要换”现象的发生;才能确保民生工程的延续性,不让任何一项有利于改善民生的制度因人事的调整而改变,使惠民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范文例举2:关注民生是根本

为了应对全球性金融危机带来的经济波动,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成为了今年必须完成的三项重大任务,我们对其中的任何一项任务都不能掉以轻心。但有越来越多的同志在实践中自觉地把工作重心放在了保民生上,还有更多的同志从理论上呼吁所有发展都要围绕民生展开,社会群众更是从感情上对民生建设寄予了很大的希望与期待。为什么呢?因为无论是体现发展目的还是破解发展难题乃至走出经济困境,关注民生都是关键、是核心、是根本。

首先,关注民生是体现发展目的,保证人民群众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试金石。来源:考试大的美女编辑们

我们承认,没有一定速度的经济增长,就没有相应的物质财富的增加和社会就业的解决,民生的保障就无从谈起;没有相对的社会稳定,就没有发展所需要的基本环境与前提条件。但再重要、再不可少,这些都只是为了民生问题的真正解决与民生水平的切实提升这一目的服务的工具,是属于手段层面的内容。

人类社会不论干什么事情,目的与手段都不能等量齐观,更不能颠倒过来。发展当然是如此。如果处理不好这一关系,就会出现有增长而无发展,有GDP的不断攀升而没有民生的改善与提升。这种状况在过去一些地方的一些发展过程中已经有前车之鉴乃至令人痛惜的教训。而这种我们不愿意看到的情况之所以产生,就在于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发展的异化,增长本身成为了目的,稳定本身成为了目的,结果我们很多同志为增长而增长,为稳定而稳定,干了不少活,费了不少劲,不仅事倍功半、得不偿失,甚至还种下了苦果,留下了隐患。所以,在今年的工作部署中,我们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这就是,我们的增长是为了保障民生的增长,我们的稳定是为了更好民生的稳定。

其次,关注民生是破解发展难题,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治本之策。

在目前经济形势不乐观的情况下,保增长、保稳定的紧迫性与必不可少性是毋庸置疑的。一方面,中国三十年来平均经济增长速度在9.6%以上,近些年来更是屡屡突破10%甚至12%,这么高速的经济增长突然嘎然而止,会对中国社会经济层面乃至社会政治层面产生巨大冲击。我们承受不了这样的冲击,也不愿承受这样的冲击。因而通过有效行为保增长,保证一定的增长速度是必须的选择;另一方面,在经济繁荣期,各种社会问题容易被顺水推舟在不经意间解决而使得社会能相对稳定,一旦经济滑坡,泡沫退去,各种问题就会凸现出来,在不能得到比较妥当解决的情况下,社会不稳定现象就会出现,产生一系列威胁。为了消除可能的隐患,未雨绸缪的保稳定同样不容忽视。

但我们一定要记住,这些都只是权宜之计,虽然可以称之为是必不可少的权宜之计。因为,在整个世界经济大气候不景气的背景下,在我们宏观调控成效尚未真正巩固的环境下,在产能过剩和结构低下问题没有真正改观的情况下,保增长并不是想保就能保得了的。如果把握不好度,甚至容易引发经济更剧烈的下滑;同样,在我们不能从本质上消除不稳定深层原因的情况下,保稳定也不是想保就能保得了的。过于刚性的行为,简单捂盖子的思维会招致更大的不稳定。

而只有通过保民生,扩大内需,让群众有工作可挣钱,有钱可花,有钱敢花,才会消除现有的产能过剩,才可能使得经济运行中生产与消费这一最基础的过程呈良性循环。更进一步看,当需要工作的人有岗位可做,当需要消费的人有能力可消费,当群众心平气顺的时候,经济增长速度肯定不会低,社会也肯定不会不稳定。更何况,在目前的经济环境下,民生领域的建设本身就是很好的实现经济增长的优质项目。

再次,关注民生是走出经济困境,战胜经济困难的信心的沃土、力量的源泉。

越是经济困难时期,越要有战胜困难的信心;越是经济困难时期,越要有战胜困难的力量。但信心何来,力量何在。老去喊要有信心是不行的,信心不是喊出来的;鸵鸟策略,回避困难、装作看不见困难,也装不来真实的信心。力量亦是如此。单靠政府赤膊上阵不是没有做为,但能有多大作为需要谨慎乐观。毕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环境下,还要依靠更加广泛的市场主体。尤其是,当我们把眼光放得更深远一些,社会发展规律告诉我们,推动历史进步的真正力量还是广大的人民群众。考试大整理

那么如何能让群众有信心,如何能把群众的力量调动起来,这又依赖于我们对民生问题的切实解决。当我们通过政策的安排、利益的调整、措施的完善,改革的深化,把教育、医疗、收入分配、就业、社会保障等等事关民生的各项工作都做好,做到位,真正做到了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群众能对我们的经济发展没有信心吗?能对我们的社会没有信心吗?同样,他们能不支持、拥护我们政府为做到这一切所采取的政策与所付出的努力吗?他们能不信心百倍、全力以赴、心甘情愿投身保增长、保稳定的各项工作中去吗?

所以,为了2014年中国经济能先于世界经济实现复兴,为了2014年中国社会能有又好又快的发展,让我们带着使命去关注民生,带着理性去关注民生、带着感情去关注民生吧。

申论材料新类型例举:“来信选登”——百姓关注两会五大民生热点

全国“两会”召开在即,老百姓十分关心,企盼很多,特别是有关民生问题,希望“两会”予以关注和解答。(新东方刘源注:本专题三篇文章全部由上海新东方刘源老师选编自《半月谈》历期文章。)

一就业:新形势,老问题

北京读者刘思齐来信说:“我是一名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上的学校还算不错,按往年的经验,找工作应该不成问题。可现在都过了春节了,面试通知却没有收到几个,心里特别着急。现在,每个招聘会我都尽量参加,有时还得跑到外地,希望我的努力能换来一份好工作。”

的确,受金融危机影响,今年就业形势异常严峻。这其中,大学生和农民工是受冲击最大的两个群体。针对这一情况,中央和地方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帮助寻找就业门路,鼓励自主创业,开展技能培训等等,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就业压力。

然而矛盾并没有根本解决,相反,当前的困难形势凸显出长期存在的问题。

甘肃读者张闯说:“我是一名农村学生,找工作对我来说就更加难了。我周围发生的一些事,让我觉得,就业难这种情况,只存在于没钱、没权、没关系的家庭,因为我没见过也没听说过,哪个官员的子女或哪个有钱人的子女没找上工作!”

山西读者抱怨道:“想要自己创业,可资金是个问题,银行贷款难,没关系根本贷不到。”

重庆读者说:“大家为什么挤破脑袋要考公务员、要进国企、要到大城市?为什么不愿意到人才紧缺的基层去、农村去?光讲奉献不行,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生活好一点。如果基层、中小企业的条件有改善,我想不用号召,大家也会去。”

来信来电中,读者表达了对中央关注就业的感激之情,希望一些好政策、好措施在落实的过程中不要走了样,更期盼当前就业困难暴露出来的一些老大难问题能得到重视,从根本上为就业、创业提供一个公平的环境。

二教育:免费之后,任务仍然艰巨

近年来,国家逐步免除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对于这一政策,读者来信给予很高评价。成绩应该肯定,但同时还要向前看。免费之后,教育领域的新老问题还有不少,任务仍然艰巨。

河南读者韩进来信说,公立学校免费之后,老百姓得到了很大实惠。“可是,私立学校的高薪也拉走了许多优秀教师,使公立学校人才流失严重,特别是许多农村公立学校名存实亡。学生无奈只能转学到私立学校,缴纳更加高昂的学费。”

湖南读者罗理力说:“教育界流行一句玩笑话:爷爷奶奶教小学,叔叔阿姨教初中,哥哥姐姐教高中。玩笑归玩笑,但也反映出一些实际情况。由于农村小学条件差、教师待遇低,很难留住青年教师,尤其在许多村小,基本上都是‘民转公’的老年教师。因为农村小学教师编制紧,许多老教师一人包一个班,教学总感到力不从心,加之知识结构相对老化,对英语教学更是无从下手。”

城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许多读者的来信都沉痛提及,而在城市,存在同样的问题,这导致择校风屡禁不止,变成公开的秘密。

重庆教师田意献来信说:“一学年即将结束时,我总会看到一些并不富裕的家长,为了让孩子毕业后能进一所重点学校而忙碌:找关系、托人情、积极筹备‘赞助费’……一位家长心有余悸地对我说:‘想去的实在太多了!我为孩子能进重点学校,托人找关系,还提前交了2.5万元的赞助费。如果交迟了或没有关系的话,就是抱着钱也进不了大门。’”

三医疗:冀望医改解民忧

看病难、看病贵就像一座大山,压在全国老百姓的身上。江西读者彭润英来信说:“去年2月初,我老公查出得了皮炎癌,在上饶治疗花了七八万元,把家里的积蓄都用光了。医生说,得了这病不能操心,不能心烦气躁,可治病吃药都得花钱,这让我们如何不着急?”

即使不得大病,平时有个头疼脑热的,也可能花上数百元。重庆读者秦定云认为,医院自定药价,药价混乱虚高,是看病贵的直接原因。“一般卫生院都是开单提成,以药养医,出售药品的利润在50%以上”。

医院的企业化运作,导致了医疗机构的两极分化。部分大中型医院不断积累优势资源,做大做强;而广大基层卫生机构则资金短缺,难以为继。考试大编辑整理

江西读者李诗彪来信沉痛地指出:“在广大农村地区,村级卫生所是最基层的医疗机构,也是离老百姓最近的医院。村级医务人员用简单、实用、廉价的治疗技术解除了广大农民的病痛。然而,他们的工作待遇却不容乐观——没有财政补贴,没有养老保障,相当一部分人平均月工资不足600元。如今,村级卫生队伍的补充存在不小的困难,有不少村级卫生所已经关门停办。”

问题的关键在于投入太少。即将推出的医改新方案,重申了政府职责,明确政府在提供公共医疗服务中应发挥主导作用,让人充满期待。安徽读者魏成全说:“国家计划投入8500亿元进行医改,让我们看到了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希望。”

与此同时,不少人也表达了对政策落实的担忧,呼吁加强监管。重庆有位农村读者来信说:“到医院看病,接诊医生总是先问是否参加了‘新农合’。参加了的和没参加的,医治方法、检查程序、开的处方和用的药都不同。看同一个病,参加‘新农合’的花费要比没参加的高许多。”

四收入差距:期待合理公平

广西读者来信说:“我们企业退休职工的工资太低了,每月只有750元,今年国家给长了80元,吃饭都紧巴巴的,还要供小孩读大学。我很迷茫,不知日子该咋过。太难了!给我们提高一点工资吧!”

辽宁省盘锦市某农村学校的一名公办教师说:“农村教师10年教龄的工资约1400元/月,每月还要从工资中扣大约7%的养老保险和1%的失业保险,还有2%的医疗保险,农村教师也没有住房公积金等,生活费所剩不多。”

与此同时,一些国企高管的工资却高得惊人。河北一名企业职工来信说:“让我感触最深的是,现在企业领导和普通职工的工资差距,何止十几倍,几十倍、上百倍都有,太不合理了!”

而在各个行业之间,垄断行业的工资又明显过高。福建读者陈志强来信说:“尽管已经采取了措施,但垄断行业工资收入水平依然过高,与其他行业职工工资收入差距仍有扩大趋势。政府应该高度关注。”

另外,一些企业正式工、临时工、农民工的收入差距极大,虽然干同样的工作,却得不到同样的工资和待遇。湖南读者李小华来信说:“我是一家大国企的临时工,平时脏活累活干得最多,但拿的工资却与正式职工没法比。不是讲‘同工同酬’吗?为什么不实行?”

江西读者李芬说出了她的期盼:“工资制度需要改革,现在有关部门已经着手这方面的工作,我希望能够公平、合理地取得收入,尤其要杜绝以权谋私、官商勾结等不良现象。现在社会上有仇富心理,有不满情绪,主要也是眼见耳闻的不公平、不合理现象太多。只有好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真正建设和谐社会。”

五食品安全:应有长效机制

近年来,食品安全是个大问题。什么“苏丹红”、“劣质奶粉”、“三聚氰胺”等,危害人们生命健康的食品、药品层出不穷,让老百姓吃尽了苦头。安徽读者李泽芳来信说:“今年食品安全问题,能不能让我们放心,这是我关注的,老百姓不需要那么多宏伟的口号,只希望国家有关部门能够脚踏实地地管好奶粉、面粉、大米等等食品。这个要求不过分吧?”

广西读者洪亮反映:“现在农村小学附近小摊小贩云集,出售的全部是劣质的小食品,无生产厂家、无检测结果、无成分说明,包装极其简陋,一般都是个体或者私营小厂暗地生产的。这些低劣食品在学校很畅销,严重残害了孩子们的身体,真该好好管管了!”

还有的读者来信说:“现在电视、报纸等媒体的广告严重浮夸,尤为严重的是电视直销广告和医疗广告,简直就是黑心广告,希望引起高度关注,如果继续放任的话,说不定哪天又会出现一个震惊国内外的事件!”

为什么食品安全问题接二连三?读者来信指出,以往哪种食品出了问题,总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这不能解决根本问题,需要建立长效机制。

内蒙古读者赵四平认为,首先监管机构不要太多,什么工商、质监、农业、卫生都在管但又管不好,俗话说,和尚多了没水吃。主管部门要明确,责任要到位,绝不能挂虚名、踢皮球。其次处罚一定要重,让违法者真正有所顾忌。对做不良广告宣传的媒体和代言名人也要严厉处理,同时追究监管部门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