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范文10篇

时间:2023-04-11 09:35:18

申论范文篇1

(一)模拟国家机关工作的特点

现在中央国家机关在制定各项政策时,都要做充分地调研论证,要收集材料,这就是专项调研。然后对调研的材料进行分析、消化,找出问题,在分析材料的基础上分析出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并对相应的对策进行阐述,从而达到政策制定的目的。而这也是申论考试的逻辑,给考生一组材料的时候,专项调研这项工作已经做完了,接下来是让考生消化材料,摸清事实,发现问题,然后形成观点,提出对策,最后是合理论证,说服领导。具体如下所述:

1.专项调研:实地考察,收集材料。例如,为规范企业用工行为,创造和谐劳动关系,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促进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衢江区人大常委会组织区人事劳动局、区经贸局、区社保局、区总工会、区妇联、开发区管委会等部门参加的调研组,深入全区30多家企业,采取集中走访、召开座谈会、问卷调查等形式,对企业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以下简称《劳动合同法》)情况进行专项调研。

2.消化材料:摸清事实,发现问题。衢江区现有各类企业1200多家,自《劳动合同法》颁布实施以来,法律意识有了明显增强,劳动者合法权益有了基本保障,劳动关系有了明显改善。但调研组在深入调研后也发现,许多企业对照《劳动合同法》的要求,还存在着劳动合同签约率不高、劳动合同条款模糊、社会保险参保率偏低、社会保险关系接续难、企业内部管理欠规范等问题。

3.整理材料:形成观点,提出对策。对此,调研组提出五条意见和建议:(1)加强宣传教育力度,努力消除认识上的误区。(2)加大执法检查力度,积极规范协调企业、职工守法行为。(3)规范劳动合同的签订与管理,避免用工风险。(4)调整部分企业生产经营方式,缓解成本压力。(5)循序渐进逐步完善,引导企业严格执行法律。

4.说明理由:合理论证,说服领导。对提出上述意见和建议的论证如下:

(1)加强宣传教育力度,努力消除认识上的误区。一要加大宣传学习培训力度,努力形成认真贯彻《劳动合同法》的浓厚氛围。政府要结合当前执行中有误解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加大宣传力度,采取组织集中学习、举办研讨会、培训班、报告会、法制讲座等形式,加大对《劳动合同法》的学习宣传。二要把《劳动合同法》的宣传普及工作纳入“五五”普法工作计划。三要针对有等待、观望、侥幸心理的经营者,政府要组织各种培训活动。要分期分批地举办企业法人、劳资人员、工会干部法制培训班,全方位、多层面地进行广泛宣传,正确引导企业和职工依法用工、依法务工的行为,对有争议、异议的条款要重点解读,利用正反两方面的典型现身说法。

(2)加大执法检查力度,积极规范协调企业、职工守法行为。政府要加大劳动用工的检查和执法力度,运用定期不定期检查方式,掌握用人单位劳动用工情况,及时掌握当前形势下,企业与劳动者之间所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坚持依法处理违法行为,提高劳动争议处理效率,及时化解劳资纠纷,确保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

(3)规范劳动合同的签订与管理,避免用工风险。政府要研究制定相适应的管理方式,要加大对企业规范用工行为,建立健全招工录用登记、职工名册备查等制度检查,及时与被招用人员按法定程序签订劳动合同。为避免支出不必要的违法成本,用人单位应当树立不使用拒绝签订劳动合同的人员用人理念,要从根本上解决劳动者不愿签劳动合同的问题,提高人员聘用质量,预防潜在用工成本的增加。

(4)调整部分企业生产经营方式,缓解成本压力。对于一些社保缴纳历史情况较差、利润率低的企业,政府要与企业共同努力寻求对策,协助企业通过将工厂化生产改为家庭式生产,将部分或全部订单发给下属或其他地区同类企业进行加工,或提高生产自动化程度等办法来调整经营方式。并结合企业实际,推行以劳务派遣形式来化解风险。

(5)循序渐进逐步完善,引导企业严格执行法律。有法必依、执法必严是实施法律的重要原则。目前《劳动合同法》实施的时间不长,有的企业在管理工作中仍在沿用以前制定的制度及办法,还没有严格地依据《劳动合同法》执行,也有的少数企业对《劳动合同法》的实施还存在误解和存有侥幸心理,或期盼着实施细则早日出台。因此,政府及其职能部门要加大工作力度,要让企业树立信心,严格执行《劳动合同法》。

具体到申论考试当中,命题者就是围绕一个话题,给定几组相关的材料(包含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专家学者的观点、媒体的关注,等等),让考生根据给定材料归纳出主要问题或主要内容,再提出观点、对策、论证。由此可见,申论考试其实质就是模拟国家机关工作的特点来考察考生的能力,非常吻合上述特点。

(二)依据思维逻辑过程的打分,努力使打分过程体现结构化和标准化

(三)主题材料具有热门性、易谈性、广泛性、非专业性、公共性、非政治性、中观性

1.热门性。多为近年来的热点话题。申论考试给出的材料虽然涉及面广,头绪较多,但一般重点都比较突出,考查的目的也比较明确。尽管每一年的考题在要求上都存在或大或小的差别,但一般还是可以归结为概括、对策、论证三个基本内容;考查的方面也不外乎阅读理解、分析归纳、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文字表达等几个方面的能力,目的非常明确。因此,在应考时,考生要仔细阅读材料,理清其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对于复杂的事件,要抓住问题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2.易谈性。从近三年申论给定材料的主题来看,2014年申论考试的材料主题为“农村土地征用与管理”问题;2014年的材料主题为“怒江水电站开发争议所涉及的人与自然”问题;2014年的材料主题为“产业结构调整与粮食安全”问题。这些问题考生在平时听过,在读报、听广播时也可能偶有涉及。因此,其话题并不生僻,考生都有话可说。

3.广泛性。申论考试十分注重考查考生是否关注社会生活中的热点、焦点问题,是否具有关心国家大事的大局意识以及是否具备日常工作中处理实际问题的行政潜能。因而,申论所给定的背景材料涵盖了政治、经济、法律、教育等诸多方面的内容,涉及范围极其广泛。其涉及面广,多来自互联网、主流媒体、流行语等。如《人民日报》及人民网、《光明日报》及光明网、《凤凰周刊》、《半月谈》及其专题部分,等等。

4.非专业性。从上述对申论材料的“易谈性”、“广泛性”分析可知,其主题材料都具有“非专业性”。其目的是尽可能准确地考察出考生的能力,而非专业水平。同时尽可能体现“专业公平”,这里所说的专业公平就是让不同专业背景的考生,都能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固有的知识结构发挥出自己最大的能力。

5.公共性。从政府自身工作出发,“非公不谈”。就是考生最终在答题的时候一定要落脚到政府应该怎么办?如果考生所学内容,跟政府没什么关系,那考生得分肯定不高。如2014年考的人与自然,主要是谁的关系?政府在进行资源开发的时候,要注意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要注意统筹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同当地人民生活改善的关系,这是政府要做的。在进行水资源开发之前要进行充分规划和论证,进行环境测评,这也都是政府要做的。

申论范文篇2

(一)模拟国家机关工作的特点

现在中央国家机关在制定各项政策时,都要做充分地调研论证,要收集材料,这就是专项调研。然后对调研的材料进行分析、消化,找出问题,在分析材料的基础上分析出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并对相应的对策进行阐述,从而达到政策制定的目的。而这也是申论考试的逻辑,给考生一组材料的时候,专项调研这项工作已经做完了,接下来是让考生消化材料,摸清事实,发现问题,然后形成观点,提出对策,最后是合理论证,说服领导。具体如下所述:

1.专项调研:实地考察,收集材料。例如,为规范企业用工行为,创造和谐劳动关系,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促进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衢江区人大常委会组织区人事劳动局、区经贸局、区社保局、区总工会、区妇联、开发区管委会等部门参加的调研组,深入全区30多家企业,采取集中走访、召开座谈会、问卷调查等形式,对企业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以下简称《劳动合同法》)情况进行专项调研。

2.消化材料:摸清事实,发现问题。衢江区现有各类企业1200多家,自《劳动合同法》颁布实施以来,法律意识有了明显增强,劳动者合法权益有了基本保障,劳动关系有了明显改善。但调研组在深入调研后也发现,许多企业对照《劳动合同法》的要求,还存在着劳动合同签约率不高、劳动合同条款模糊、社会保险参保率偏低、社会保险关系接续难、企业内部管理欠规范等问题。

3.整理材料:形成观点,提出对策。对此,调研组提出五条意见和建议:(1)加强宣传教育力度,努力消除认识上的误区。(2)加大执法检查力度,积极规范协调企业、职工守法行为。(3)规范劳动合同的签订与管理,避免用工风险。(4)调整部分企业生产经营方式,缓解成本压力。(5)循序渐进逐步完善,引导企业严格执行法律。

4.说明理由:合理论证,说服领导。对提出上述意见和建议的论证如下:

(1)加强宣传教育力度,努力消除认识上的误区。一要加大宣传学习培训力度,努力形成认真贯彻《劳动合同法》的浓厚氛围。政府要结合当前执行中有误解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加大宣传力度,采取组织集中学习、举办研讨会、培训班、报告会、法制讲座等形式,加大对《劳动合同法》的学习宣传。二要把《劳动合同法》的宣传普及工作纳入“五五”普法工作计划。三要针对有等待、观望、侥幸心理的经营者,政府要组织各种培训活动。要分期分批地举办企业法人、劳资人员、工会干部法制培训班,全方位、多层面地进行广泛宣传,正确引导企业和职工依法用工、依法务工的行为,对有争议、异议的条款要重点解读,利用正反两方面的典型现身说法。

(2)加大执法检查力度,积极规范协调企业、职工守法行为。政府要加大劳动用工的检查和执法力度,运用定期不定期检查方式,掌握用人单位劳动用工情况,及时掌握当前形势下,企业与劳动者之间所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坚持依法处理违法行为,提高劳动争议处理效率,及时化解劳资纠纷,确保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

(3)规范劳动合同的签订与管理,避免用工风险。政府要研究制定相适应的管理方式,要加大对企业规范用工行为,建立健全招工录用登记、职工名册备查等制度检查,及时与被招用人员按法定程序签订劳动合同。为避免支出不必要的违法成本,用人单位应当树立不使用拒绝签订劳动合同的人员用人理念,要从根本上解决劳动者不愿签劳动合同的问题,提高人员聘用质量,预防潜在用工成本的增加。

(4)调整部分企业生产经营方式,缓解成本压力。对于一些社保缴纳历史情况较差、利润率低的企业,政府要与企业共同努力寻求对策,协助企业通过将工厂化生产改为家庭式生产,将部分或全部订单发给下属或其他地区同类企业进行加工,或提高生产自动化程度等办法来调整经营方式。并结合企业实际,推行以劳务派遣形式来化解风险。

(5)循序渐进逐步完善,引导企业严格执行法律。有法必依、执法必严是实施法律的重要原则。目前《劳动合同法》实施的时间不长,有的企业在管理工作中仍在沿用以前制定的制度及办法,还没有严格地依据《劳动合同法》执行,也有的少数企业对《劳动合同法》的实施还存在误解和存有侥幸心理,或期盼着实施细则早日出台。因此,政府及其职能部门要加大工作力度,要让企业树立信心,严格执行《劳动合同法》。

具体到申论考试当中,命题者就是围绕一个话题,给定几组相关的材料(包含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专家学者的观点、媒体的关注,等等),让考生根据给定材料归纳出主要问题或主要内容,再提出观点、对策、论证。由此可见,申论考试其实质就是模拟国家机关工作的特点来考察考生的能力,非常吻合上述特点。

(二)依据思维逻辑过程的打分,努力使打分过程体现结构化和标准化

(三)主题材料具有热门性、易谈性、广泛性、非专业性、公共性、非政治性、中观性

1.热门性。多为近年来的热点话题。申论考试给出的材料虽然涉及面广,头绪较多,但一般重点都比较突出,考查的目的也比较明确。尽管每一年的考题在要求上都存在或大或小的差别,但一般还是可以归结为概括、对策、论证三个基本内容;考查的方面也不外乎阅读理解、分析归纳、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文字表达等几个方面的能力,目的非常明确。因此,在应考时,考生要仔细阅读材料,理清其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对于复杂的事件,要抓住问题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2.易谈性。从近三年申论给定材料的主题来看,2014年申论考试的材料主题为“农村土地征用与管理”问题;2014年的材料主题为“怒江水电站开发争议所涉及的人与自然”问题;2014年的材料主题为“产业结构调整与粮食安全”问题。这些问题考生在平时听过,在读报、听广播时也可能偶有涉及。因此,其话题并不生僻,考生都有话可说。

3.广泛性。申论考试十分注重考查考生是否关注社会生活中的热点、焦点问题,是否具有关心国家大事的大局意识以及是否具备日常工作中处理实际问题的行政潜能。因而,申论所给定的背景材料涵盖了政治、经济、法律、教育等诸多方面的内容,涉及范围极其广泛。其涉及面广,多来自互联网、主流媒体、流行语等。如《人民日报》及人民网、《光明日报》及光明网、《凤凰周刊》、《半月谈》及其专题部分,等等。

4.非专业性。从上述对申论材料的“易谈性”、“广泛性”分析可知,其主题材料都具有“非专业性”。其目的是尽可能准确地考察出考生的能力,而非专业水平。同时尽可能体现“专业公平”,这里所说的专业公平就是让不同专业背景的考生,都能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固有的知识结构发挥出自己最大的能力。

5.公共性。从政府自身工作出发,“非公不谈”。就是考生最终在答题的时候一定要落脚到政府应该怎么办?如果考生所学内容,跟政府没什么关系,那考生得分肯定不高。如2014年考的人与自然,主要是谁的关系?政府在进行资源开发的时候,要注意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要注意统筹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同当地人民生活改善的关系,这是政府要做的。在进行水资源开发之前要进行充分规划和论证,进行环境测评,这也都是政府要做的。

申论范文篇3

(一)模拟国家机关工作的特点

现在中央国家机关在制定各项政策时,都要做充分地调研论证,要收集材料,这就是专项调研。然后对调研的材料进行分析、消化,找出问题,在分析材料的基础上分析出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并对相应的对策进行阐述,从而达到政策制定的目的。而这也是申论考试的逻辑,给考生一组材料的时候,专项调研这项工作已经做完了,接下来是让考生消化材料,摸清事实,发现问题,然后形成观点,提出对策,最后是合理论证,说服领导。具体如下所述:

1.专项调研:实地考察,收集材料。例如,为规范企业用工行为,创造和谐劳动关系,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促进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衢江区人大常委会组织区人事劳动局、区经贸局、区社保局、区总工会、区妇联、开发区管委会等部门参加的调研组,深入全区30多家企业,采取集中走访、召开座谈会、问卷调查等形式,对企业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以下简称《劳动合同法》)情况进行专项调研。

2.消化材料:摸清事实,发现问题。衢江区现有各类企业1200多家,自《劳动合同法》颁布实施以来,法律意识有了明显增强,劳动者合法权益有了基本保障,劳动关系有了明显改善。但调研组在深入调研后也发现,许多企业对照《劳动合同法》的要求,还存在着劳动合同签约率不高、劳动合同条款模糊、社会保险参保率偏低、社会保险关系接续难、企业内部管理欠规范等问题。

3.整理材料:形成观点,提出对策。对此,调研组提出五条意见和建议:(1)加强宣传教育力度,努力消除认识上的误区。(2)加大执法检查力度,积极规范协调企业、职工守法行为。(3)规范劳动合同的签订与管理,避免用工风险。(4)调整部分企业生产经营方式,缓解成本压力。(5)循序渐进逐步完善,引导企业严格执行法律。

4.说明理由:合理论证,说服领导。对提出上述意见和建议的论证如下:

(1)加强宣传教育力度,努力消除认识上的误区。一要加大宣传学习培训力度,努力形成认真贯彻《劳动合同法》的浓厚氛围。政府要结合当前执行中有误解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加大宣传力度,采取组织集中学习、举办研讨会、培训班、报告会、法制讲座等形式,加大对《劳动合同法》的学习宣传。二要把《劳动合同法》的宣传普及工作纳入“五五”普法工作计划。三要针对有等待、观望、侥幸心理的经营者,政府要组织各种培训活动。要分期分批地举办企业法人、劳资人员、工会干部法制培训班,全方位、多层面地进行广泛宣传,正确引导企业和职工依法用工、依法务工的行为,对有争议、异议的条款要重点解读,利用正反两方面的典型现身说法。

(2)加大执法检查力度,积极规范协调企业、职工守法行为。政府要加大劳动用工的检查和执法力度,运用定期不定期检查方式,掌握用人单位劳动用工情况,及时掌握当前形势下,企业与劳动者之间所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坚持依法处理违法行为,提高劳动争议处理效率,及时化解劳资纠纷,确保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

(3)规范劳动合同的签订与管理,避免用工风险。政府要研究制定相适应的管理方式,要加大对企业规范用工行为,建立健全招工录用登记、职工名册备查等制度检查,及时与被招用人员按法定程序签订劳动合同。为避免支出不必要的违法成本,用人单位应当树立不使用拒绝签订劳动合同的人员用人理念,要从根本上解决劳动者不愿签劳动合同的问题,提高人员聘用质量,预防潜在用工成本的增加。

(4)调整部分企业生产经营方式,缓解成本压力。对于一些社保缴纳历史情况较差、利润率低的企业,政府要与企业共同努力寻求对策,协助企业通过将工厂化生产改为家庭式生产,将部分或全部订单发给下属或其他地区同类企业进行加工,或提高生产自动化程度等办法来调整经营方式。并结合企业实际,推行以劳务派遣形式来化解风险。

(5)循序渐进逐步完善,引导企业严格执行法律。有法必依、执法必严是实施法律的重要原则。目前《劳动合同法》实施的时间不长,有的企业在管理工作中仍在沿用以前制定的制度及办法,还没有严格地依据《劳动合同法》执行,也有的少数企业对《劳动合同法》的实施还存在误解和存有侥幸心理,或期盼着实施细则早日出台。因此,政府及其职能部门要加大工作力度,要让企业树立信心,严格执行《劳动合同法》。

具体到申论考试当中,命题者就是围绕一个话题,给定几组相关的材料(包含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专家学者的观点、媒体的关注,等等),让考生根据给定材料归纳出主要问题或主要内容,再提出观点、对策、论证。由此可见,申论考试其实质就是模拟国家机关工作的特点来考察考生的能力,非常吻合上述特点。

(二)依据思维逻辑过程的打分,努力使打分过程体现结构化和标准化

(三)主题材料具有热门性、易谈性、广泛性、非专业性、公共性、非政治性、中观性

1.热门性。多为近年来的热点话题。申论考试给出的材料虽然涉及面广,头绪较多,但一般重点都比较突出,考查的目的也比较明确。尽管每一年的考题在要求上都存在或大或小的差别,但一般还是可以归结为概括、对策、论证三个基本内容;考查的方面也不外乎阅读理解、分析归纳、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文字表达等几个方面的能力,目的非常明确。因此,在应考时,考生要仔细阅读材料,理清其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对于复杂的事件,要抓住问题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2.易谈性。从近三年申论给定材料的主题来看,2014年申论考试的材料主题为“农村土地征用与管理”问题;2014年的材料主题为“怒江水电站开发争议所涉及的人与自然”问题;2014年的材料主题为“产业结构调整与粮食安全”问题。这些问题考生在平时听过,在读报、听广播时也可能偶有涉及。因此,其话题并不生僻,考生都有话可说。

3.广泛性。申论考试十分注重考查考生是否关注社会生活中的热点、焦点问题,是否具有关心国家大事的大局意识以及是否具备日常工作中处理实际问题的行政潜能。因而,申论所给定的背景材料涵盖了政治、经济、法律、教育等诸多方面的内容,涉及范围极其广泛。其涉及面广,多来自互联网、主流媒体、流行语等。如《人民日报》及人民网、《光明日报》及光明网、《凤凰周刊》、《半月谈》及其专题部分,等等。

4.非专业性。从上述对申论材料的“易谈性”、“广泛性”分析可知,其主题材料都具有“非专业性”。其目的是尽可能准确地考察出考生的能力,而非专业水平。同时尽可能体现“专业公平”,这里所说的专业公平就是让不同专业背景的考生,都能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固有的知识结构发挥出自己最大的能力。

5.公共性。从政府自身工作出发,“非公不谈”。就是考生最终在答题的时候一定要落脚到政府应该怎么办?如果考生所学内容,跟政府没什么关系,那考生得分肯定不高。如2014年考的人与自然,主要是谁的关系?政府在进行资源开发的时候,要注意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要注意统筹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同当地人民生活改善的关系,这是政府要做的。在进行水资源开发之前要进行充分规划和论证,进行环境测评,这也都是政府要做的。

申论范文篇4

申论考试范文

农民工,顾名思议,是“农民”和“工人”的结合。那么,农民工究竟该姓“农”还是姓“工”呢?

可以说,这是农民工最关心的一个问题。回答这一问题,必须从农民工队伍自身的发展变化中去寻找。

20多年来,农民工队伍本身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除了一部分亦工亦农的季节工外,绝大多数进城就业的农民工与土地之间已没有劳动和收入上的关系。他们长期在城市就业,取得工资收入,广泛分布在国民经济各个行业,并在很多行业已占从业人员的半数以上。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2014年的调查,农民工已占企业员工总数的近60%.

2014年9月召开的中国工会十四大提出,“农民工已经成为我国工人阶级的新成员和重要组成部分”,农民工加入工会被首次写入这次大会的报告。2014年初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第一次明确认定“进城就业的农民工已经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作出这样的论断,有着充分的实践依据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申论范文篇5

一、高大全重近五大特点彰显浙江申论命题特色

浙江省申论的选材倾向于选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方面的重大问题和现象,总结起来,主要有如下五大特点:

1、浙江申论之“高”。浙江申论命题,习惯于从宏观高度组织题材,从经济社会总体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认识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的问题,命题思路层次高、站位高。例如2014年应对金融危机主题的试题,就不是从微观层次、一行一业或一个地区、一个企业、一个经济活动微观主体的角度来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而是从整个经济社会总体发展的高度来组织题材。

2、浙江申论之“大”。浙江申论命题,习惯于采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宏大课题、宏大主题,如“公平与效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转型升级”,这些问题意义重大、涉及面广,背景复杂,解决难度大,既有较高的理论认识价值,又有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体现出命题思路紧扣党和政府大政方针,紧扣当前地方政府施政重点,紧扣理论界研究与争议热点。

3、浙江申论之“全”。浙江申论试题的给定材料内容全面,包括有待解决问题的各个方面,如2014年对“金融危机对浙江经济的影响及浙江省政府和企业的应对思路”的全面介绍,以转“危”为“机”为主线,从国际国内背景到浙江的具体情况,从宏观经济形势到微观经济主体、从企业到企业家、从地方政府到省政府,总体上全面反映了“危机的影响与应对措施”,在“应对”部分又全面反映了各个层次的应对态度、思路、措施和应对成效,突出地反映了题材、材料内容全面的特点。

4、浙江申论之“重”。浙江申论试题的题材,偏重经济问题,习惯于从经济角度考察各个领域的问题。浙江的9年申论命题中,有8年题材为经济问题,占题材总量88.9%;其中专门考察经济问题的4次,占总量44.4%。

5、浙江申论之“近”。体现在两点上:一为时间之近,一为内容之近。首先,浙江申论选题的时效性强。所选题材通常为当前理论界与政府、社会现实关注的热点问题,党和政府最新出台的大政方针、浙江省委、省政府确定的最新施政重点。其次,浙江申论选题紧扣本省省情,地方特色突出。2014年浙江申论试题紧扣本省省情,详细从金融危机对浙江宏观和微观经济的冲击德角度进行了介绍。

二、概括对策作文三题模式已成常规

从浙江省以往真题来看,题目数量基本稳定,主要以三道题为主,只有在2014年考过两道题,一为概括,一为作文;2014年第二大题又下设两道小题,出现了在保持三道题基本模式的前提下,又具体分化为四道题的情况。而第二大题的两道小题紧密联系,密不可分,如不过分追究,仍可作一道题处理,也就是说2014年的这种情况可以说是三道题的一种变体,仍然可以看作三道题。因此浙江省的申论考试可以说是比较典型的“3题模式”的代表。

浙江省的申论考试大部分是以“概括+对策+作文”的题型组合模式出题。纵观浙江省九年申论考试,可以发现,分析题并不是浙江省申论考试单独考察的一种题型,对分析题的考察往往与概括题、对策题或者是判断题相结合,考查考生的综合分析能力。由此可见,概括+对策+综合作文是当前浙江申论考试中的“3题模式”,大变的可能性不排除,但只是个别情况。鉴于概括+分析+对策+作文的4道题模式能涵盖所有申论的基本题型,具有更大的典型性,有可能成为未来命题的趋势,因此,考生在复习准备的过程中也要加强对这种题型的练习。

三、三大试题类型考查方式倾向明显

从2014年浙江省申论试题情况看,其试题设计极为特别,与国考申论和其他地方申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具体来说:

第一,概括部分的试题更加注重对于材料浅层次的概括,如2014年要求就材料内容写一份情况反映。其可能的命题趋势如2014年国考大纲中所规定,要求考生能够理解给定资料的主要内容,把握给定资料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对给定资料所涉及的观点、事实作出恰当的解释,

申论范文篇6

一、高大全重近五大特点彰显浙江申论命题特色

浙江省申论的选材倾向于选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方面的重大问题和现象,总结起来,主要有如下五大特点:

1、浙江申论之“高”。浙江申论命题,习惯于从宏观高度组织题材,从经济社会总体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认识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的问题,命题思路层次高、站位高。例如2014年应对金融危机主题的试题,就不是从微观层次、一行一业或一个地区、一个企业、一个经济活动微观主体的角度来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而是从整个经济社会总体发展的高度来组织题材。

2、浙江申论之“大”。浙江申论命题,习惯于采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宏大课题、宏大主题,如“公平与效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转型升级”,这些问题意义重大、涉及面广,背景复杂,解决难度大,既有较高的理论认识价值,又有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体现出命题思路紧扣党和政府大政方针,紧扣当前地方政府施政重点,紧扣理论界研究与争议热点。

3、浙江申论之“全”。浙江申论试题的给定材料内容全面,包括有待解决问题的各个方面,如2014年对“金融危机对浙江经济的影响及浙江省政府和企业的应对思路”的全面介绍,以转“危”为“机”为主线,从国际国内背景到浙江的具体情况,从宏观经济形势到微观经济主体、从企业到企业家、从地方政府到省政府,总体上全面反映了“危机的影响与应对措施”,在“应对”部分又全面反映了各个层次的应对态度、思路、措施和应对成效,突出地反映了题材、材料内容全面的特点。

4、浙江申论之“重”。浙江申论试题的题材,偏重经济问题,习惯于从经济角度考察各个领域的问题。浙江的9年申论命题中,有8年题材为经济问题,占题材总量88.9%;其中专门考察经济问题的4次,占总量44.4%。

5、浙江申论之“近”。体现在两点上:一为时间之近,一为内容之近。首先,浙江申论选题的时效性强。所选题材通常为当前理论界与政府、社会现实关注的热点问题,党和政府最新出台的大政方针、浙江省委、省政府确定的最新施政重点。其次,浙江申论选题紧扣本省省情,地方特色突出。2014年浙江申论试题紧扣本省省情,详细从金融危机对浙江宏观和微观经济的冲击德角度进行了介绍。

二、概括对策作文三题模式已成常规

从浙江省以往真题来看,题目数量基本稳定,主要以三道题为主,只有在2014年考过两道题,一为概括,一为作文;2014年第二大题又下设两道小题,出现了在保持三道题基本模式的前提下,又具体分化为四道题的情况。而第二大题的两道小题紧密联系,密不可分,如不过分追究,仍可作一道题处理,也就是说2014年的这种情况可以说是三道题的一种变体,仍然可以看作三道题。因此浙江省的申论考试可以说是比较典型的“3题模式”的代表。

浙江省的申论考试大部分是以“概括+对策+作文”的题型组合模式出题。纵观浙江省九年申论考试,可以发现,分析题并不是浙江省申论考试单独考察的一种题型,对分析题的考察往往与概括题、对策题或者是判断题相结合,考查考生的综合分析能力。由此可见,概括+对策+综合作文是当前浙江申论考试中的“3题模式”,大变的可能性不排除,但只是个别情况。鉴于概括+分析+对策+作文的4道题模式能涵盖所有申论的基本题型,具有更大的典型性,有可能成为未来命题的趋势,因此,考生在复习准备的过程中也要加强对这种题型的练习。

三、三大试题类型考查方式倾向明显

从2014年浙江省申论试题情况看,其试题设计极为特别,与国考申论和其他地方申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具体来说:

第一,概括部分的试题更加注重对于材料浅层次的概括,如2014年要求就材料内容写一份情况反映。其可能的命题趋势如2014年国考大纲中所规定,要求考生能够理解给定资料的主要内容,把握给定资料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对给定资料所涉及的观点、事实作出恰当的解释,

第二,对策部分重点考查应对思路,对具体措施不做过多要求。如2014年浙江省申论的第二题,就仅仅要求考生“提出浙江经济发展应如何走出困境的思路”,并且在要求中明确指示要“视野开阔,思路清晰”。

申论范文篇7

近来的申论试题,除拓展命题的宽度外,还明显地拓展命题的深度。申论试题不仅在每类题型中加大深度,而且着重在文章写作一题中加大深度和难度。例如,国家2014年的申论试题第四题:“总书记到河南、安徽考察,引发我们许多思考。请联系‘给定资料’,整理自己的思考,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报考省级(含副省级)以上综合管理类职位的考生,“要深入思考,紧密结合‘给定资料’所反映的问题,写一篇视野开阔、见解深刻的文章。”要求报考行政执法类职位的考生,“可结合‘给定资料’中所反映的一个主要问题,写一篇见解比较深刻的文章。”该题较之以前的命题明显增加了深度,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要求从总书记“到河南、安徽的考查”中,“思考”出写作文章的主题,这不仅需要一定的抽象概括能力,而且更需要对重要现实问题的敏锐觉察、深入思考和对国家大政方针的理解和把握。该题这样设定,实际是在深入考查考生对重大现实问题的敏锐度、理解力和政策水平。

二是要求考生“紧密结合‘给定资料’所反映的问题,写一篇视野开阔、见解深刻的文章”或“结合‘给定资料’中所反映的一个主要问题,写一篇见解比较深刻的文章”在这里,无论是“写一篇视野开阔、见解深刻的文章”,还是“写一篇见解比较深刻的文章”,都要“见解”要“深刻”。而“见解”要“深刻”,就要深入挖掘所论主题“粮食安全”的重要性,展开阐述重视粮食安全的理由和依据,从而体现文章的深度。这是有相当难度的。

近年的申论试题深度在不断加大,已不限于以往的考查难度,而是不断拓展命题的深度,2014年的大纲通过对几种能力的要求看,已对考试的命题趋势加以透露,呈现如下特点:

首先,对给定资料的把握的要求,抽象程度更高;其次,对问题理解的要求,内容更为深刻;再次,对问题分析的要求,视角更为多元;再其次,对解决方案的要求,措施更为切实周密;最后,对文字表达的要求,更为朴素干练。

申论范文篇8

近来的申论试题,除拓展命题的宽度外,还明显地拓展命题的深度。申论试题不仅在每类题型中加大深度,而且着重在文章写作一题中加大深度和难度。例如,国家2014年的申论试题第四题:“总书记到河南、安徽考察,引发我们许多思考。请联系‘给定资料’,整理自己的思考,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报考省级(含副省级)以上综合管理类职位的考生,“要深入思考,紧密结合‘给定资料’所反映的问题,写一篇视野开阔、见解深刻的文章。”要求报考行政执法类职位的考生,“可结合‘给定资料’中所反映的一个主要问题,写一篇见解比较深刻的文章。”该题较之以前的命题明显增加了深度,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要求从总书记“到河南、安徽的考查”中,“思考”出写作文章的主题,这不仅需要一定的抽象概括能力,而且更需要对重要现实问题的敏锐觉察、深入思考和对国家大政方针的理解和把握。该题这样设定,实际是在深入考查考生对重大现实问题的敏锐度、理解力和政策水平。

二是要求考生“紧密结合‘给定资料’所反映的问题,写一篇视野开阔、见解深刻的文章”或“结合‘给定资料’中所反映的一个主要问题,写一篇见解比较深刻的文章”在这里,无论是“写一篇视野开阔、见解深刻的文章”,还是“写一篇见解比较深刻的文章”,都要“见解”要“深刻”。而“见解”要“深刻”,就要深入挖掘所论主题“粮食安全”的重要性,展开阐述重视粮食安全的理由和依据,从而体现文章的深度。这是有相当难度的。

近年的申论试题深度在不断加大,已不限于以往的考查难度,而是不断拓展命题的深度,2014年的大纲通过对几种能力的要求看,已对考试的命题趋势加以透露,呈现如下特点:

首先,对给定资料的把握的要求,抽象程度更高;其次,对问题理解的要求,内容更为深刻;再次,对问题分析的要求,视角更为多元;再其次,对解决方案的要求,措施更为切实周密;最后,对文字表达的要求,更为朴素干练。

申论范文篇9

近来的申论试题,除拓展命题的宽度外,还明显地拓展命题的深度。申论试题不仅在每类题型中加大深度,而且着重在文章写作一题中加大深度和难度。例如,国家2014年的申论试题第四题:“总书记到河南、安徽考察,引发我们许多思考。请联系‘给定资料’,整理自己的思考,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报考省级(含副省级)以上综合管理类职位的考生,“要深入思考,紧密结合‘给定资料’所反映的问题,写一篇视野开阔、见解深刻的文章。”要求报考行政执法类职位的考生,“可结合‘给定资料’中所反映的一个主要问题,写一篇见解比较深刻的文章。”该题较之以前的命题明显增加了深度,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要求从总书记“到河南、安徽的考查”中,“思考”出写作文章的主题,这不仅需要一定的抽象概括能力,而且更需要对重要现实问题的敏锐觉察、深入思考和对国家大政方针的理解和把握。该题这样设定,实际是在深入考查考生对重大现实问题的敏锐度、理解力和政策水平。

二是要求考生“紧密结合‘给定资料’所反映的问题,写一篇视野开阔、见解深刻的文章”或“结合‘给定资料’中所反映的一个主要问题,写一篇见解比较深刻的文章”在这里,无论是“写一篇视野开阔、见解深刻的文章”,还是“写一篇见解比较深刻的文章”,都要“见解”要“深刻”。而“见解”要“深刻”,就要深入挖掘所论主题“粮食安全”的重要性,展开阐述重视粮食安全的理由和依据,从而体现文章的深度。这是有相当难度的。

近年的申论试题深度在不断加大,已不限于以往的考查难度,而是不断拓展命题的深度,2014年的大纲通过对几种能力的要求看,已对考试的命题趋势加以透露,呈现如下特点:

首先,对给定资料的把握的要求,抽象程度更高;其次,对问题理解的要求,内容更为深刻;再次,对问题分析的要求,视角更为多元;再其次,对解决方案的要求,措施更为切实周密;最后,对文字表达的要求,更为朴素干练。

申论范文篇10

一、事实性材料和理论性材料

所有申论给定资料中涉及的材料,不管形式和内容如何,万变不离其宗,按其性质都可从根本上归结为事实或理论两类,同时也有两者混合一体、交叉出现的情况。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经过、实例、做法、经验、数字,均属于事实;访谈、讲话、官方文献、理论文章、网上言论所透露出的观点,均属理论;两者交错互见的,则属混合性材料,混合的形式并不能改变材料本身为事实或理论的本质。因此,所有的给定材料本质可归为两类,一种是用于反映事实的,一种是用于说明理论观点的。

二、依据性材料、参考性材料和干扰性材料

按照给定资料对于作答有无价值、价值大小、起什么作用,可将材料分为必须依据的、只需参考的、干扰作答的三种,即依据性材料、参考性材料、干扰性材料。

1.依据性材料

典型的依据性资料有两种情况:

A、是客观再现资料内容类试题的依据:2014年浙江省考申论第一题,根据“给定资料1-18”提供的信息,整理一份情况反映。给定资料1-18均为作答这一题必需的依据。

B、是主观作答分析原因、提出对策和作文立意的依据:2014年上海市申论材料2,陈述事实与观点,分析了农民子女接受教育难问题的两点原因:一是户籍制度的限制,二是相关政策没有充分落实,是作答第二大题第1小题“分析我国教育不平等原因”的依据。

2.参考性材料

所谓参考性材料主要是作答主观题型的参考。材料的内容对分析原因、提出对策和作文立意有参考价值,但不是必须利用,材料反映的观点和事实可以作为论据,也可不加利用;要以提炼出答案的思路,也可不加提炼。

2014年国考材料10,介绍了美国在田纳西河流域开发水电资源实行综合治理、带动当地经济全面发展的经验,对于《从“怒江水电开发”说开去》一文的撰写,有其对策思路的借鉴价值,如可提出借鉴田纳西流域管理局的治理经验,在开发水电资源的过程中完善流域管理、加强环境保护,全面发展经济、使居民共享开发利益。但这种借鉴并非作答所必需,只属于一种参考。

3.干扰性材料

干扰性材料是与全部材料的主旨相脱离、与题意相背离、对作答没有利用价值,起干扰判断、增加试题难度作用的材料。干扰性材料不是所有的申论试题都有,但在给定资料中占有一定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