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廉洁修身读书心得体会

时间:2022-10-28 04:12:00

党员廉洁修身读书心得体会

国之四维;四维不张,礼义廉耻。国乃灭亡”早在两千多年前,齐国管仲就发出了这一千古警世名言。管仲看来,廉洁乃立人之大节,盖不廉,则无所不取,祸乱败亡亦无所不至。腐败,作为廉洁的对立面,千百年来始终如幽灵一般伴随着各朝各代的政权。国着名经济学家王亚南先生曾说:中国的二十四史,其实就是一部贪污史。读罢《从政警戒》更深刻的体会到腐败犹如梦魇,纠缠着我某些领导干部,更腐蚀着我党和国家的肌体。

众多有识之士发出过这样的感叹:能吏寻常见,自古以来。公廉第一难”可见,领导者能否廉洁自律,直接关系着领导工作的成败;对于身居要职的领导者来说,更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存亡。刘青山和张子善一生在枪林弹雨中未被敌人的枪杆子征服,却在新中国成立后,放松了思想改造,蜕化变质,含泪批示处决。同济大学原常务副校长吴世明,科研成果丰富,屡获大奖,面对诱惑却无法把握自己,也逃不过“贪”字。荣获“全国劳动模范”中国水产舟山海洋渔业有限公司原总经理孙信昌,曾为舟渔公司的发展作出过巨大的贡献,但在其“贪内助”怂恿下,一步步滑向犯罪的深渊。河南省交通厅原庭长张昆桐、台州市委宣传部原部长梁骏、中国银行温州市分行原行长叶征,还有慕绥新、胡长清、成克杰等等都欲壑难填,大肆索贿受贿,结果成为人民的罪人。这些原本优秀的领导干部之所以沦为阶下囚,根源之一在于他放松了世界观的改造,淡忘了艰苦奋斗的作风,造成自身思想道德防线的失守,使得“腐败”有机可乘。

倡廉更难。如何防止腐败现象的发生是摆在面前的当务之急。作为一名党员,反腐难。如何在本职工作中廉洁从政,关键在于:

提倡自律。刘禹锡的一句诗:出淤泥而不染,一、要加强学习。濯清涟而不妖。可以代表党员廉洁自律的决心,只有坚定了这个决心,才能牢固地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律”一种自我约束,要求时刻以道德、国法、党纪、党规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从根本上增强政治免疫力,自觉抵御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错误思想的侵袭,经得住改革开放、市场经济浪潮的考验。不要等上了被告席,悔恨的说:一定要管住自己的脑,见钱不贪;要管住自己的嘴,不该吃的不吃;要管住自己的手,不该拿的决不能拿”才明白自律的重要性。有鉴于此,当举国上下都在同一切贪污腐败现象作斗争的今天,应该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协力创造一个风清、民乐、国泰的和平世界。

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优良传统。孔子曰:道之以政,二、要崇尚道德教育。崇尚德治。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意思是说,以行政手段引导民众,以刑罚来整顿、约束民众,虽然可以使民众暂时免于犯罪,但却无法使他树立以犯罪为耻的观念。如果用道德来引导民众,用礼仪来规范民众,民众就会树立以犯罪为耻的观念,自觉端正自己的行为。孔子“为政以德”理念,确立了中国古代几千年的德治”传统。党也历来重视道德的作用。的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等着作,全面阐述了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新型道德观。60年代初期,号召全国人民“向雷锋同志学习”社会主义道德实践蔚然成风。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进一步强调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大意义,指出“没有这种精神文明,没有共产主义理想,没有共产主义道德,怎么能建设社会主义”新世纪初,同志科学总结古今中外国家兴亡废替的经验教训,创造性地提出了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结合起来的重要思想。

立党为公,三、要密切联系群众。牢记并坚持“两个务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执政为民,贯彻“三个代表”要求的本质所在也是以德从政的核心。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指出: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核心问题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是党80年奋斗历程的宝贵经验,也是新世纪加强作风建设的根本要求。密切联系群众,不在于要做多少轰轰烈烈的事情,而在于心里要时刻装着群众。要树立“为人民服务”思想和敬业精神,职为民守、责为民尽、利为民谋、益为民求、业为民兴、绩为民创,以民忧而忧,以民乐而乐。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关心群众的疾苦,倾听群众的呼声,准确把握群众的思想脉搏,诚心诚意地为人民办实事、办好事,以真诚踏实的办事作风,拉近与群众间的距离,消除与群众间的隔阂。

推进依法治国、以德治国的过程中,四、要起模范带头作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党员领导干部的一言一行对广大群众的影响很大。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领导干部任何时候都必须树立良好的道德形象,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身体力行社会主义道德和共产主义道德,以德修身,以德服众,以德行政,发挥道德示范的作用,以高尚的人格力量影响和带动广大群众,成为先进思想道德的引导者和模范的实践者。

为有源头活水来”作为新时期的年轻共产党员,问渠那得清如许。要以“粉身碎骨浑不怕”精神来恪守“廉洁”二字,不为金钱、美色、权力所羁绊。应该牢记“八荣八耻”常怀律己之心、常思贪欲之害,时刻牢记党的纪律,做党领导伟大事业的坚定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