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届六中全会学习体会5则

时间:2022-10-23 04:12:00

十七届六中全会学习体会5则

第一则

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我们的文化自觉提升到一个新高度,文化自信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也标志党对文化战略制定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首先标志着文化自觉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近代以来,由于受内外反动势力的压迫,我们的文化一直处于弱势状态。怎么样振兴我们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的新路何在,一直是有识之士在探寻的问题。这种探索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从太平天国寻求基督教文化到改良派的改良主义文化,直至孙中山资产阶级革命思想都是不成功的。辛亥革命失败之后,许多有识之士进一步从思想文化上反省,认为中华民族不仅应该学习西方的器物文化、制度文化,更多的是应该学习西方先进思想文化。新文化运动兴起之后,特别是十月革命之后,中国有识之士最后选择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自此中国的文化建设才有了光明的前途。我们党成立后,十分注重先进文化建设。在延安时期第一次全面地论述了新民主主义文化,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全面阐释了新民主主义文化的本质和内涵,那就是要建设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在推进经济建设、民主政治建设的同时要大力推进文化建设。改革开放之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大力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和培养“四有新人”等;同志提出了先进文化建设;hjt同志提出了和谐文化建设。这些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这次会议进一步全面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纲领、路线和方针政策,并把它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建设紧密联系在一起,作为一个系统来考虑,使得文化建设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第二点标志着中华民族文化自信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在当前形势下,党提出文化自信非常重要。文化自信问题是针对我们的文化不自信而提出来的,即针对文化自卑心理、文化弱势心理、文化防御心理等等提出的。文化不自信是有历史原因的,客观上是“三座大山”长期压迫的产物,主观上是我们的人民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由于落后而形成了弱势文化心理。从清朝末年到现在一直在争论“中体西用”,后来又争论“西体中用”等等,争论的背后都有这样一个心理问题。文化自卑心理、弱势心理、防御心理严重影响了我们的文化建设,也影响着我们的文化外交,影响了我们的文化“走出去”。怎样才能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如何激发我们的文化自信心理?一百多年来,有识之士一直在努力。孙中山提出了“振兴中华”,同志提出要创造我们的新文化,改革之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特别是近30多年来,我们在创造巨大的经济、政治辉煌成就的同时,也取得了一系列文化的成果,大大激发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随着我们在国际上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我们的思想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心达到空前的程度。这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我们的文化自信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第三,这次会议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现代文化战略的制定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要发展,必须有一套自己的战略和策略。六中全会比较完整地对此进行了论述,这就是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道路,就是要坚持社会主义文化这个方向,而不是资本主义文化的方向,更不是要回到封建主义的文化。文化建设的目标就是要推进科学发展,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文化建设的核心任务的就是要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使我们的人民有一个美好的精神家园。六中全会对整个文化建设战略进行了系统的阐释。如何实现这个战略?对此会议还提出了许多具体的措施,要求脚踏实地的推进我们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要维护我们的文化安全,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等等。其中,“文化走出去”不仅包括中国的传统文化,同时也包括中国现代文化,要给世界人民展现一个现代的、光明的、美好的中国形象。总之,通过中国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让文化不仅能造福中国人民,而且能引领现代人类文明的发展,为和谐世界建设作出中华民族的新贡献。

第二则

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今年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召开,主要议程是研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问题。

从建党90年的角度来看,十七届六中全会研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有很深的意味。回顾90年前,我们党是怎么成立的?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新文化运动。可以说,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以来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它具有世界眼光,掀起学习浪潮;它从一开始就抓住青年,极力唤起民众;它大力传播马克思主义,引领中国人民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新文化运动的两位主将就是相约建党的“南陈北李”,它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充分的思想基础、文化条件和人才保障。由此断言,没有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就不会有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换句话说,我们党从成立的第一天起,她的肌体上就注入了新文化的基因和血液,形成了文化立党的特色和品质。

在我们党走过90年风雨历程之后,在我们党准备向建党100周年和新中国成立100周年的宏伟目标迈进的新征程上,十七届六中全会研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无疑是举起了文化兴党的旗帜,必将掀起新世纪的新文化运动热潮。如果说,第一次新文化运动为党的成立奠定基础的话,这一次的“新文化运动”必将为我们党兴旺发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插上腾飞的翅膀。

从迎接党的十八大召开来看,十七届六中全会研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有很深的意味。从时间上看,明年就要召开党的十八大。在此之前还将召开十七届七中全会。按照以往惯例,七中全会不会涉及文化议题。从这个角度来看,十七届六中全会将是以同志为总书记的这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最后一次以中央全会形式高规格专题研究和部署文化工作。从这个意义来看,十七届六中全会研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将是一个重要的总结,总结党的十六大以来,即以同志为总书记的这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履职以来领导文化工作的成就和经验以及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问题。同时,这次全会也将是一次具有承前启后意义的重要会议,这次全会通过的文件讲直接决定着未来即党的十八大以后中国的文化前进的方向、道路和战略。正是基于以上分析,这次全会研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就有了一种文化交班的深刻意味。

从文化独特的地位和作用来看,十七届六中全会研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有很深的意味。当前的形势很复杂,也很严峻,既不能一味悲观,更不能盲目乐观,需要的是清醒和理智。总的来看,主流是好的,但也确实存在不少问题和忧患。而那些问题错综复杂的背后,有一种更深刻、更可怕的乱象,那就是文化上的忧虑,不和谐的隐患。不论是经济,还是政治,最终的根源都可以归结到文化上。所以抓文化,就是抓根本,抓长远,甚至是抓系统。这就是文化为魂的深刻涵义。总书记在建党90周年上的讲话就指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精神上的旗帜。同志曾讲过:“主义譬如一面旗子,旗子立起了,大家才有所指望,才知所趋赴。”十七届六中全会研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就是要里程碑式的立起这样一面文化的旗帜,让大家有所指望,知所趋赴。发挥文化旗帜的凝聚力、向心力、塑造力,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同时,文化也是一种软实力,一种生产力、竞争力、创造力。这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源源不断的根本动力。

从文化建设现实的状况来看,十七届六中全会研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有很深的意味。这些年来,文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正是在这样坚实的基础上才催生了一种推动文化大发展大发荣的局面和要求。不过客观地说,由于文化建设历史欠账太多,所以现在文化建设遇到的最大的问题是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和不可持续,尤其是文化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因为发展文化事业主要是靠投入,从事的又是公益事业,在经营上无利可图。所以投资商,甚至是不少政府也不愿意在发展文化事业上下功夫、出力气。更令人担忧的是不少原本是文化事业范畴的东西被以文化产业的名义给商业化、市场化甚至私有化了。这是需要我们警惕和反思的。

从现在一些文化体制改革来看,不从实际出发,为改革而改革,尤其是自上而下的命令主义,一个模式套用,不管“水土不服”,一律照改不误。现实中,很多单位被强行“分”开了,却不能重新“合”起来。只有物理反应,不能化学反应,改革和实际脱节,与广大干部职工的愿望背离。说到底,这些问题还是对文化发展规律认识不清和把握不准,不切实际瞎折腾。有的基层干部群众甚至调侃说,文化体制改革就是“吹牛皮、出羊相。”所以,现在到了不切实际的改革该叫停、该整顿的时候了,否则就了乱了文化,乱了基层,甚至会动摇我们党的执政基础。因而,十七届六中全会研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将是一次重要的文化调整大会,是一次明确今后文化体制改革方向和道路的大会。社会舆论很关注,基层群众很期待。

第三则

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今年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召开,会议出台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个《决定》重点围绕“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和“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等重大问题作出专门的战略部署。从这一点来看,文化“三自”已然从“云杉”的思考上升为中央的战略。这也是一种高度的自觉和默契。特别是建设文化强国更是“文化自强”的题中应有之意和着重提出的一个的重大战略问题。这也是文化“三自”一文颇具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一个具体体现。

中国是举世公认的文明古国之一,与其他文明古国相比,最大的特点就是中华文化绵延数千年而不曾断流,是当之无愧、独一无二的传世文明古国。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传世文明古国在近代却沦落为一个积贫积弱、被人讥讽为“东亚病夫”的国家。改变“东亚病夫”的形象就要“站”起来;甩掉“积贫”帽子就要“富”起来;根治“积弱”的毛病就要“强”起来。要建设一个经济强国,要建设一个军事强国,还要建设一个文化强国。这就是中国人的强国梦。

建设文化强国,就要重视文化工作,懂得文化建设规律,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那么文化是干什么的呢?搞不清文化内涵,就抓不到文化精髓,就建不成文化强国。在笔者看来,文化的内涵至少包括以下四个基本方面:

一是文化的政治功能,表现为意识形态,根本是其倡导的核心价值体系。以文化人这是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和途径。这需要灌输也需要引导,就是说既要强化理论武装又要强化思想引领,既要注重思想观念的培养又要注重伦理道德的规范。说到底是一种国民性人格的长期培养和根本塑造。

二是文化的社会功能,表现为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根本是发展社会文化事业。人,从其根本属性来讲,是物质性、精神性和政治性的有机统一体,有物质的,精神的、政治的需求,相应我们要建设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文化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就是,在满足人的精神需求过程中对人从精神上加以安顿。

三是文化的对外功能,表现为文化的民族性,根本是提高文化的软实力、对外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古往今来的一切战争,形式上都是生存空间即利益的争夺,而究其根本还是文明的冲突,即不同文化间的同化和异化现象。哪种文化强大,就会表现为民族的优越性和民众的自豪感上,最终要看其文化的科学性和先进性。

四是文化的经济功能,表现为文化的生产力,根本是发展文化产业。文化能够从精神财富变成物质财富,这要归功于市场化和产业化的贡献。特别是在当代,开发文化消费市场,发展文化产业,对于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走科学发展之路、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说到这里,有必要讨论一下经济崛起之后是否会自然出现一个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高潮的问题。按照马克思主义的逻辑和观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来看,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唐朝的时候,我们强大,周边的国家比如日本来学我们;近代的时候,日本明治维新强大了,我们又去学日本。后来美国强大了,我们又去学美国。现在中国逐渐强大了,别的国家也应该来学中国。孔子学院在国外的兴起似乎就是这样的征兆。在我们建设经济强国的同时,好像一个文化强国也将横空出世一样。说实话,这样的论断不免有些太理想化了。

试问当代中国有多少可以像孔子和《论语》那样传世的巨匠和巨著呢?如今的文化盛世有多少含金量?文化的天空上星星闪耀,总抵不上一个火红的太阳。我们现在不缺星星,只是缺一个红太阳。所以还需要一个艰辛的沉淀和结晶的过程。而文化上的奇迹最终还是得靠人去完成,靠天才一样的人物去实现。这样的天才需要很多优秀的品质,但至少一点是不能缺乏落差性、震撼型那样一种思维。这种思维的形成,有赖于社会重大变迁的影响,至少是人生经历的坎坷造成的那样一种刻骨铭心的灵感触动。而我们现在的人几乎被物质的盛世已经平庸化了,这对于创意性的文化而言是致命的软肋。所以,从传统的模式中很难有这样的奇迹,除非打破常规,包括打破常规的思维和方式,从更大视野、更大范围去寻找和发现这样的天才。说实话,这样的天才人物几乎没有一个专门培养出来的,只能由社会环境和人生经历去造就出来。

最后说一点文化强国的印象。在笔者看来,至少应该有这样三个基本条件。一个是绝对的自信。没有自信就强不起来。一个是绝对的有力。包括实力、活力、竞争力,说到底就是创造力。没有这些力的支撑和作用也强不起来。一个是超凡的魅力。文化强国应该有这样一种气度和品质,不能一味地让人怕,让人感觉是文化霸权,或者文化殖民、文化侵略的野心昭然若揭,而要让人觉得崇敬、向往。而这些归根结底还是要有文化的巨人。一个文化强国没有一个文化巨匠,无论如何也是说不过去的。这样的天才是这个文化强国的旗帜、灵魂和标志。我们建设文化强国的目的未必是为了造就这样一个文化的巨人,但如果没有这样一个代表的符号,总归是一个缺乏灵气的庞然大物而已。从文明古国向文化强国的转变和进发,没有天才人物的薪火相传,总觉是是有一道无法逾越的沟壑,让人难以释怀和动容。

第四则

10月18日晚,银监会召开党委(扩大)会议,传达学习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

十七届五中全会以来,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任务,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制定实施“十二五”规划纲要,着力稳物价、调结构、保民生、促和谐,克服各种风险挑战,推动国民经济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为实现“十二五”时期良好开局打下了坚实基础。

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体现了我们党对世情国情党情的准确研判和对文化建设规律的科学把握。《决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系统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领导文化建设取得的成就和积累的经验,科学分析文化建设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深刻阐述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明确提出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要方针和重大举措。

作为一名银监会系统的领导,在学习贯彻会议精神中必须做到:

一是认真组织好六中全会精神传达学习。银监会系统各级党组织、机关各部门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周密安排,认真组织好全会精神的传达学习,要抓好落实,把思想统一到六中全会精神上来,确保把六中全会精神体现在具体实际工作中,反映到银行业监管工作成效上。

二是不断加强和改进对文化产业的金融服务。根据全会精神,继续贯彻落实好国务院相关文件精神,积极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不断推进适应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的信贷管理制度创新,推动适应文化产业特点的金融产品创新,为文化产业的做强做大作出应有贡献。

三是积极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特别是诚信文化的培育,强化诚信建设,推进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建设,加大失信行为惩戒力度。引领银行业金融机构执行好“三个办法、一个指引”贷款新规,重点打击非法集资活动,健全有利于银行改革发展和有效监管的金融法治环境。

四是广泛开展银行业金融机构和银监会自身文化建设,注重培育银行良好的合规文化、信贷文化、服务文化和责任文化,不断总结提炼先进监管理念和实践做法,积极培育银监会核心价值观和监管文化。

第五则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新形势下推进文化改革的指导思想、重要方针、目标任务、政策举措,是今后一个时期指导我国文化改革发展,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局面,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纲领性文件。我们要以这次会议为契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客观要求,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举措,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迫切需要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能否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能否满足人民的需求,关系到人心向背,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的成败。而人民群众的需求既包括物质需求,也包括精神需求。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既要让人民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又要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我们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既要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物质文明的飞跃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需求;又要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繁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我们必须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自觉把文化繁荣发展作为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重要内容,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基本要求,进一步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为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动力、有力舆论支持、良好文化条件。只有使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全面发展,才能不断实现亿万人民的根本利益,才能充分调动、激发并集中起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积极性、主动性,推动科学发展的深入进行。

着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当前,我国改革发展已进入关键时期,呈现出许多新的阶段性特征,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复杂多样,主流的与非主流的同时并存,先进的与落后的相互交织,呈现出多元、多样、多变的特点。社会思潮越是纷繁复杂,越需要主旋律,越需要用一元化的指导思想引领多元化的社会意识,牢牢掌握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主动权、话语权,最大限度地凝聚社会思想共识。这就要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就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教育干部群众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认识经济发展的大势,认识社会思想意识中的主流与支流,筑牢思想防线,自觉划清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同私有化和单一公有制的界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同西方资本主义民主的界限,社会主义先进思想文化同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的界限,坚决抵制各种错误思想的影响,从而进一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就要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深入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和民主法制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要引导人们摆正个人、集体、国家的关系,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竞争与协作、先富与后富、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等关系,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推动形成知荣辱、讲正气、树新风、促和谐的社会主义文明风尚。

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

创作生产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是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标志。必须全面贯彻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立足发展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激发文化创作生产活力,提高文化产品质量,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要大力弘扬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事业这一鲜明的时代主旋律,热情歌颂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大力唱响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伟大祖国好、各族人民好的时代最强音,鼓舞和激励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不懈奋斗。

要坚持正确创作方向,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加强和改进新闻舆论工作,推出更多优秀文艺作品。要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准确把握网络文化发展规律,积极鼓励优秀网络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推动优秀文化产品数字化、网络化、加强高品位文化信息的传播,充分发挥网络滋润心灵、陶冶情操、愉悦身心的作用。要完善文化产品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坚持把人民群众的评价作为评判文化产品的最终标准,建立科学的文艺精品评判标准和评价机制。

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

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建立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实现和维护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加大财政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力度,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益性文化建设,拓宽服务渠道,健全服务网络,不断提高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要积极发展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事业,重点扶持党和国家重要新闻出版单位和社会科学研究机构,扶持体现民族特色和国家水准的重大文化项目和艺术院团,扶持重要文化遗产和优秀民族民间艺术的保护工作,扶持老少边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文化发展。要统筹城乡、区域文化发展,着力加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优先安排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文化项目,切实抓好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电视进万家、农家书屋等重大公共文化服务工程,着力解决基层特别是农民群众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电视难的问题。要继续推动公共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文化馆、青少年宫、科技馆、群众艺术馆以及基层文化活动中心向社会免费开放。“管好”、“用好”现有公共文化设施,使其真正发挥应有作用。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必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发展文化产业要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不断增强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要充分考虑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单位的性质和特点,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在面上展开、向纵深发展;紧紧抓住重塑市场主体这一关键环节,加快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步伐;强化政府宏观调控、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职能,推动形成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体制机制。这就要努力推动形成新的文化产业格局,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多样性的精神文化需求。要大力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推动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和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的文化市场格局;坚持以市场为主导,通过积极的产业政策和有序的市场化运作,充分发挥国有文化企业的骨干作用,保持好、引导好民营企业投资文化产业的积极性,迅速壮大我国文化产业的规模,使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明显提高、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这就要努力促进文化产品和服务“走出去”。要在拓展国内市场的同时,积极开拓国际市场,用好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更好地推动我国文化产品和服务“走出去”,推动中国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积极完善和落实鼓励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的政策措施,培育外向型骨干文化企业和对外文化中介机构,积极开展对外文化贸易,努力扩大我国文化产品和服务在国际文化市场上的份额;加强国际合作,着重抓好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影视剧、出版物、民族音乐舞蹈和杂技等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出口,不断拓展对外文化交流渠道,进一步扩大我国文化传播范围。

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构建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

文化引领时代风气之先,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必须牢牢把握正确方向,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为文化繁荣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要大力培育市场主体。在推动出版、发行、电影、广电等全行业转企改制的基础上,进行跨地区跨行业重组整合。积极推进一般性文艺院团、非时政类报刊社、新闻网站等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积极培育文化产业的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扶持文化创意企业,支持中小文化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

要深化国有文化单位改革。按照国家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总体要求,科学界定现有文化事业单位的性质和功能,进一步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内部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探索建立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强化内部管理,增强公共服务能力和活力。

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加强各类文化产品和要素市场建设。加快发展现代文化产品流通组织和流通形式,进一步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

建设宏大文化人才队伍、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要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思想,全面贯彻党管人才原则,加快培养造就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结构合理、规模宏大的文化人才队伍。要按照“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原则,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把那些思想政治坚定、组织领导能力强、具有开拓精神、熟悉文化工作的优秀干部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要创造条件、完善措施,继续推动文化领域人才培养工程,努力造就一批名家大师、一批各专业领域的领军人物、一批懂经营善管理的文化经营管理人才、一批掌握现代传播技术的专业技术人才。要认真总结各地区各部门创造的成功经验,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努力在提高队伍整体素质、培育职业道德、树立良好社会形象等方面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要认真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加强与知识分子的沟通联系,主动听取意见和建议,引导广大知识分子更好地承担起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崇高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