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十二五规划感悟5篇

时间:2022-08-22 04:21:00

新时期十二五规划感悟5篇

新时期十二五规划感悟(一)

我认真学习了“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它主要围绕“十二五”规划的三个主题、三个关键词、8大民生大事,以及“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等问题。现谈谈我作为教师的学习体会。教师直接为社会服务,是培养人才的人才,因而对教师的素质,包括思想政治、道德品质、专业知识、科研能力,应有较高的要求。

一、要有正确的政治方向

教师必须热爱祖国,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教学过程中能自觉运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因为学校的教学内容和方向,只能靠教师来掌握。所以,必须要求教师有正确的政治方向。

二、要忠诚于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

要有事业心。有事业心才有动力,不论碰到什么困难,始终站在教学第一线,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师德问题我也应该努力做到最好。教师工作对象是正在成长的学生,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起潜移默化的作用,必须有“诲人不倦”的精神,起“为人师表”的榜样,才能做到“教书育人”。

三、要热爱学生

教师对学生要充满友爱的情感,要全面关心学生,要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指导。要真正做到教书育人,没有爱心是不可能做到的。这点我要在实际教学中努力做得更好。

四、对自己所教的专业或学科,要精益求精

教师必须精通自己所教的专业或学科,结合科研或者注意搜集本专业本学科的新成果,了解其发展趋势。认真备课,精益求精。我应该努力学习英语专业知识,多扩充自己的知识,拓宽知识领域,为搞好教育教学工作做准备。

五、要团结协作

在学校里,不论是培养人才或科学研究,都要靠许多教师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因此,教师团结协作,形成合力十分重要。在教学方面,互相通气,避免重复疏漏,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是不容忽视的。在科学研究方面,现代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往往需要多种学科协作,仅靠个人的力量,许多课题是很难完成的。必须组织许多校内教师,甚至校外专家,能力合作,才能完成。因此,教师必须具备团结协作的精神。

我还应继续学习、领会精神,并应用于教育、教学工作中。

新时期十二五规划感悟(二)

“十一五”取得的辉煌成就,充分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强大力量,充分表明了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的极端重要性,充分表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极端重要性。

下一个五年,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的关键五年。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对推动“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全面部署,是今后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性文件。认真学习贯彻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就必定能够书写我国发展史上又一个五年的崭新篇章。大会的宗旨,旨在为我国全面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奠定体制基础,围绕“人本、绿色、创新、协调”的主线,推进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社会和谐化、生态文明化的发展,这也是来几年我国发展转型的基本方略。“十二五”规划的主基调是“加快经济方式转变”,从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入手,在健全市场配置资源机制、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破除城乡二元体制、创新公共服务体制等方面做出相应的举措。

五中全会对我国未来几年的发展具有决策性的意义,“十二五”更是关键的一程。只有把握过去,才能更好的展望未来。然而,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不仅成为“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内容,更是完成“十二五”规划面临的巨大挑战。

我们面临的不仅是机遇,更是挑战。在“十二五”期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核心任务,要推进我国工业化的关节点,扩大居民消费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进而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十二五”深切落实了科学发展观,在集约型经济增长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包括产业优化升级、节约能源资源、保护改善环境、分配合理、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在内的经济发展总体方式的历史转型。

学习了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的精神,我深受鼓舞,我决心努力学习,紧跟形势,认真个贯彻落实中央的精神,努力工作,更好地发挥一个基层党员的带头作用,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为贯彻和落实“十二五”规划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新时期十二五规划感悟(三)

“十二五”时期,全球经济在经历了百年难遇的金融危机之后,逐步走入一个调整和转型阶段。“十二五”规划充分考虑了全球经济进入“后危机时代”的基本世情,力求在规划制定中,“冷静观察,沉着应对,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把握好在全球经济分工中的新定位,积极创造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作为即将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而言,“十二五”规划将不仅仅影响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路径,而且将对全球经济产生广泛和深远的影响。

“十二五”时期的全球经济

“十二五”时期世界将进入“后危机时代”,这是一个相对较长的时期,其表现为世界经济在结构变动过程中的逐步复苏。在这个阶段,由于金融危机带来了全球经济格局的调整,世界经济的重心和主题也随之发生改变。具体而言,“后危机时代”,世界经济发展重心及其主题的变化表现为以下五个层面。

第一,全球经济发展重心将“回归”实体经济领域。相关研究表明,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虚拟经济的发展超出了实体经济承受范围,是产生此次全球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虚拟经济是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产物,是金融深化的必然结果。虚拟经济具有高度流动性、不稳定性、高风险性和高投机性的基本特征,它以服务于实体经济为最终目的。随着社会信用的扩张,虚拟经济的规模迅速扩大,甚至超过了实体经济。以美国为例,2007年其虚拟经济是实体经济的30倍。这种情况下,虚拟经济发展严重脱离了实体经济,虚拟经济“泡沫化”极为严重,成为导致本次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之一。由此,“后危机时代”,通过金融体系“去杠杆化”挤压经济中的“虚拟泡沫”,使整体经济发展重心回归实体经济,将成为全球经济一大特征。

第二,全球经济结构调整将“重塑”经济平衡状态。全球经济失衡被认为是此次金融危机的根源,失衡的经济增长模式在危机后必将难以为继,世界经济结构将出现一次大的调整。而世界经济结构调整的支点在于各国经济结构的转变,体现为各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由此,各国经济结构转变带来的世界经济重新平衡将成为“后危机时代”全球经济的基本特征之一。

第三,全球经济格局变动将“催生”新一轮产业革命。从世界经济发展历程看,人类应对经济危机并最终摆脱危机“后遗症”的方式有两种:一是对外战争和国内革命,另一种是新技术革命。其中,实施新技术革命的社会交易成本较低,是最为积极和有效的“去危机”手段。1857年,以生产过剩危机为主要特征的经济危机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美、英及欧洲大陆许多国家的企业在此次危机中纷纷破产。但是,之后十年内,以电气化为核心的产业革命给资本主义国家注入了增长动力,使这些国家迅速摆脱危机,走上经济高速发展的道路。而1929-1933年的“大萧条”之后,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广泛应用为特征的产业革命的发生,为美国等发达国家在20世纪保持经济长期稳定增长提供了新的源泉。由此,经济危机往往伴随着新的科学技术革命,而本轮危机带来的全球经济格局变动必将“催生”新一轮的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

第四,全球经济发展亮点将“凸显”低碳经济和绿色增长。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迹象趋于明显,以发展“低碳经济”为核心的“绿色增长”模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新的“标准模式”,各国只有在这个基本模式框架中寻找符合本国的发展路径,才能融入新的世界经济体系,促使本国经济良性发展。“低碳技术”可能成为“后危机时代”新技术革命的主要方向。在“低碳技术”推动下,走“低碳经济”发展道路,创造“能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相结合的新增长动力,寻求经济的“绿色增长”,将是“后危机时代”世界各国经济发展遵从的主题。

第五,全球经济合作主题将“锁定”区域经济一体化。金融危机发生后,由于各国经济迅速下滑,导致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势力重新抬头。由此,各国开始强调地区合作的地域开放性和领域协调性,区域经济一体化步伐有加快的迹象。例如,欧盟通过地中海联盟扩大了区域合作的边界,东非共同体、东南非共同市场和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南共体)决定加强合作,西半球国家决定成立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共同体等。与此同时,中国-东盟(10+1)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和清迈倡议多边化协议也是此次危机中区域一体化的亮点。由此,“后危机时代”,全球范围内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可能迎来新的高潮。

“十二五”规划的全球战略

从本质上来说,“十二五”规划是我国的国内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方案。然而,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针对“后危机时代”全球经济发生的新变化和新调整,“十二五”规划中比较系统的“蕴含”了中国政府的“全球战略”。

第一,扩大居民消费需求,加快内外结构调整。“十二五”规划将通过推进城镇化进程、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强政府民生投入,以及加快市场流通体系建设等多重措施,进一步释放城乡居民消费潜力;同时,构建扩大内需长效机制,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最终,使我国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并以此促使中国从“外供型”经济转向“内供型”经济。

第二,加快出口商品结构升级,优化对外贸易结构。“十二五”规划将通过资源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和培育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竞争力的新优势等措施,延长加工贸易国内增值链,促进出口结构的转型,加快在全球价值链上的攀升和升级,力争从“世界工厂”转变为“世界办公室”和“世界总部”。

第三,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参与全球科技革命进程。“十二五”规划将通过推进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加强基础前沿研究、实施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工程和将科技进步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改善民生紧密结合起来等措施,增强共性、核心技术突破能力,力争在某些领域与发达国家共同引领全球科技革命;同时,加快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增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

新时期十二五规划感悟(四)

“十二五”是蒸湘区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全面转型期、快速跨越期。“十二五”规划编制的过程是认识不断深化提升的过程,是从更深层面理解中央和省市委决策精神、准确把握当前发展阶段特征的过程。科学编制好“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对蒸湘区今后五年乃至更长时期发展至关重要。

体现前瞻性

一要做到科学定位。在新的起点上谋划“十二五”时期的发展,必须在认真分析国内外环境变化的基础上,深刻认识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准确把握中央、省、市“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走向,正确判断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综合分析,转方式、调结构、抗通胀是上级各层面的主调,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是蒸湘区的主攻方向,要将现代化的城市经济业态定位为蒸湘区的主要标志。二要勇于跨越发展。“十二五”时期,根据衡阳市的发展定位和产业布局,以及蒸湘区在全市更加突出的中心城区地位来看,商贸中心将更加巩固,现代服务业将更加成熟,钢管配套产业将更加强劲,税源财源将更加丰富。要以跳起来摘桃子的魄力,在制定经济发展指标体系上更加积极,在规划重大产业布局上有大手笔。三要突出持续稳健。把握好三个方面要求:一是更加体现以人为本。城市规划要在满足城市生产、服务、消费、就业功能的同时,在商业网点设置、交通网络设置、公辅设施设置等细节上更加考虑群众的实际需求;二是充分彰显城市特色。充分考虑和依托雨母山、蒸水河、南华大学等文化、生态、环境资源禀赋,把新城建设与城中村、老城区改造结合,更加重视文化、生态、文明、和谐的宜居功能;三是倡导和实践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的理念和做法。逐步地、适当地推广新技术、新能源,形成良好的政策导向,鼓励业主采取节能减排、生态保护措施,引导经济社会按照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前进。

突出可行性

“十二五”规划既是宏伟蓝图,更是实践手册,规划编制最终要落实到项目上来,力争使总体规划起到提纲挈领、统揽全局、指导发展的作用,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可行性。要突出在产业基础好、配套能力强、成长空间大、社会效益广等四个方面筛选、引进、培植项目,注重引进新兴战略产业和重大民生项目,要以重大项目的不断落户推动区域经济的持续跨越发展。

要紧盯上层争项目。准确把握中央、省、市的发展方向和投资走向,积极与国家、省、市规划对接,争取更多、更大的项目和资金向蒸湘区倾斜,有效推进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

要对接外地引项目。根据湘南地区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的有利政策和地缘优势,大力引进沿海产业梯度向内地转移,做大做强“蒸湘中小企业创业基地”,逐步集聚发展、形成规模。

要把握特色建项目。衡阳“世界一流钢管制造加工基地”这一工业巨舰坐落蒸湘区,衡阳“国家现代服务业试点城市”这一金字招牌也以落户,而蒸湘区正处于衡阳的中心城区和商贸中心。要围绕这“一工一商”大力推进新兴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增强二三产业的竞争力和带动力。

注重系统性

在规划的科目设置上,要突出重点、以点带面。紧紧抓住产业发展规划这个重点,做好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体系内各项规划间的衔接,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各项规划与城市规划体系的密切衔接,做好产业布局和城市功能分区的密切衔接,带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各项事业健康有序推进。在实施方式上,要以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共同推进。以法律途径提升规划的权威性,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召开听证会,充分征求社会和广大群众的意见,做到集思广益、共同参与;加强行政约束,建立相应的考核机制和评价体系,落实保障规划实施的相关配套措施。对一些目标应制定相应的实施步骤和考核机制,一旦规划目标无法实现,要有相应的调整和补救措施。

反映包容性

要牢固树立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人民共享的理念,统筹各社会群体、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协调发展,充分反映“十二五”时期的包容性增长要求。社会资源不能失衡。发展成果要辐射到社会各个群体,把更多的资源向民生方面倾斜,特别是要更多的关心困难群众、弱势群体,使他们在社会保障、经济收入方面,能够得到明显的改善和提高。产业结构不能偏废。在加强重大经济项目建设的同时,要坚持抓大不放小。充分发挥中介服务、信息服务等非主导经济实体在完善产业结构体系中的补充作用,构建合理完备的生产性服务业链条;充分发挥小门店、小市场、小作坊在服务市民、全民创业的平台作用,形成功能完善、覆盖广泛的生活性服务业网络。社会事业不能遗漏。在编制“十二五”规划中,要特别重视社会事业发展,要将民生方面的规划作为“十二五”规划中的一个重要特点来体现。

新时期十二五规划感悟(五)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拉开了未来5年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深化改革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攻坚战的序幕。

《建议》在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后,深刻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为此,《建议》明确提出了“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并从经济发展、经济结构调整、城乡居民收入、社会建设和改革开放等五个方面,提出了发展的主要目标。毫无疑问,《建议》的主题、主线和目标,是未来5年我们做好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

涉及国土资源领域,《建议》提出的坚持扩大内需战略,推进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等一项项具体任务,更指明了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未来5年的工作重点。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在“十二五”期间将继续肩负重任。

《建议》提出,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这就要求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必须坚持积极参与国家宏观调控工作。《建议》提出,要构筑区域经济优势互补、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国土空间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区域发展格局。“国土空间高效利用”这一新提法,为我国本轮国土规划的编制指出了新的目标与方向。我们要科学编制和实施土地利用规划、能源和矿产资源规划、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等各专项国土资源规划,以及国土资源“十二五”规划。坚持海陆统筹,增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各相关规划间的有效衔接和协调,促进城乡统筹和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国土空间的高效利用。譬如,我们要像《建议》中指出的那样,通过加强土地政策调节,科学合理安排用地,实施有保有控的差别化供地政策,制定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的土地政策,做好房地产用地供应管理和调控,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

《建议》提出,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十一五”期间,国土资源领域涌现出了众多顺民心、为民意的“惠民工程”和“民生项目”,大大凸显了国土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益。“十二五”期间,我们要坚持以保障农民权益作为出发点,加快城乡土地一体化进程,为实现《建议》提出的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大任务而奋斗。《建议》强调要严格保护耕地,这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我们要积极主动做好服务,推进耕地保护政府领导干部离任审计,扩大耕地保护补偿机制建设试点,优化城乡用地布局和结构,加快农村土地整理复垦,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为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供有力支撑。推进农业现代化,还必须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完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和宅基地管理机制,促进土地增值收益主要用于农业与农村。

《建议》提出,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这就要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深入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建议》将“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作为一节单独提出,强调落实节约优先战略,全面实行资源利用总量控制、供需双向调节、差别化管理。加强能源和矿产资源地质勘查、保护、合理开发,形成能源和矿产资源战略接续区,建立重要矿产资源储备体系。完善土地管理制度,强化规划和年度计划管控,严格用途管制,健全节约土地标准,加强用地节地责任和考核。高度重视水安全,建设节水型社会,健全水资源配置体系,强化水资源管理和有偿使用,鼓励海水淡化,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

要认真落实节约优先战略。节约能否出实效,关键在于落实,落实就是战斗力。面对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我们要全面实行土地、矿产、海洋资源利用总量控制,提高资源产出效率。为此,我们要解决好包括能源资源在内的矿产资源供给和管理的深层次矛盾,在保障资源供给的同时,认真做好资源战略储备工作;在加强新能源勘查开发的同时,向资源综合利用和节约集约利用要效益,促进资源开发管理方式的全面升级;坚持土地供需双向调节,实行有保有控的差别化供地政策;坚持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严格用途管制,健全资源节约使用标准,有效遏制盲目扩张和重复建设。

在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中,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无疑是重中之重。从“十一五”到“十二五”,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有增无减。“十一五”期间,国土资源系统有力应对了汶川大地震、玉树强烈地震、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等严重自然灾害。但要建设“两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我们还要从“应对”走向“主动出击”,增强服务保障。为了落实《建议》提出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的要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编制好“十二五”地灾防治规划事不宜迟,构建地灾易发区调查评价体系、监测预警体系、防治体系、应急体系刻不容缓,加大重点区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不容有误。地质环境管理工作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任务更加艰巨。

《建议》提出,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十一五”期间,我们始终坚持改革与开放的方针,推进了土地管理与利用制度的改革,推进了地矿管理与地质工作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初步建立起地质找矿新机制,积极支持企业“走出去”实施与国际互利共赢的矿产资源开发战略,一系列联系国土资源管理实际的“顶层设计”,解决了国土资源领域中的突出问题。学习《建议》,我们要继续结合实际,把握好中央对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新要求、新任务,在理解中央精神的同时,注重研究体制、机制性障碍等根本性的问题,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解决好深层次的体制机制改革问题,从而在“十二五”期间更好地发挥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积极保障促进作用。

《建议》提出,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近年来,国土资源管理利用高科技手段推出的“一张图”监管平台,充分发挥了在土地和矿产领域的实时监督作用;科技进步,大大推进了土地整治和矿产综合利用水平;新的找矿理论和方法,推动了深部找矿工作的开展;国内天然气水合物样品的捕获,开创了我国新能源开发利用的前景。“十二五”期间,我们必须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为支撑,为土地、矿产、地质、海洋、测绘等各项工作,插上科技的翅膀,飞向新的高峰。

我国正发生着经济社会领域的深刻变革,我国国土资源事业正处于新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国土资源事业大有可为。面对已经绘就的“十二五”规划蓝图,我们必须抓住和用好机遇,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国土资源保障和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全局出发,为全面实现“十二五”各项任务,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