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科学发展观体现党的先进性

时间:2022-04-22 04:14:00

践行科学发展观体现党的先进性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党与时俱进的思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路线必须继续坚持,根本着眼点是用新的发展思路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快又好发展;要继续大力发展经济,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要体现“四位一体”的思想,还要大力推进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人类的文明发展向纵深推进,然而,我们还得考虑地球的承受力,其中有当代资源环境的平衡问题,更有与后代的“代际平衡”问题,要求我们把资源用得更为合理,把环境保护得更好。

判断一个政党是否先进,主要看它是否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代表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看它是否具有先进的纲领、科学的指导、坚强的领导、严密的组织、严格的纪律,看它是否有一大批能够舍己为人、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党员。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既由它的性质、纲领和宗旨所决定,又通过各个历史时期为人民谋利益的实践活动体现出来。

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5周年暨总结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衡量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否先进,要放到具体的历史的实践中去考察,归根到底要看在推动历史前进中的实际作用。”“党的先进性是历史的具体的,既是一以贯之的,又是与时俱进的。这就决定了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自身建设的根本任务和永恒课题。党中央提出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大战略思想,就是基于对这个重大课题的深刻认识,也是基于对不断解决好这个重大课题的战略思考。”我们进行党的先进性教育,有许多方面的要求,首要的一条,就是做到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出的“要紧密结合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

提出科学发展观表明党正确认识形势、站在时代前列

世界政党兴衰的历史告诉我们,能否适应变化了的形势,有自己清醒的认识、判断和理念,有自己应对形势的战略、措施和方案,有提高自身素质的着力点、思考和打算,是一个政党能否保持青春活力的关键所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观察分析新形势、适应新形势、驾驭新形势的历史,就是一部提升自身素质、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历史。党要经受形势发展的考验,立志永葆青春,首要的就是要对我们所处的形势和环境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所谓清醒,是对我们事业发展的态势、趋势的认识和判断。它包括对已经“走过来的路”的估计和评价,倘若成绩明显,我们会产生自信心,并进一步总结经验,有一个理论上的提升。要看到前进中还存在的问题和缺陷,关注遇到的挑战,由此作为自己思考的聚焦点,提炼成鲜明的理念,来警示我们的干部和党员,警示更多的人们,而这个“警示”之中有引导、提示和感悟,以此进一步凝聚人心,开拓前进。这个鲜明的理念集中了党宽阔的眼光和深厚的理论底蕴。

拨乱反正年月,邓小平同志所倡导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理念,廓清了迷雾,指明了方向,极大地推进了实践,使我们走出了“”阴影。改革开放全面展开以后,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念,引导我们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路径,大力发展现代化经济。在跨越新世纪的日子里,在改革到了攻坚阶段、发展到了关键时刻、阶层利益呈现多样化的形势下,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引领全国人民迈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更高台阶。

当前,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一些阶段性特征。比如,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但体制不完善的情况依然存在;经济增长迅速,但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未根本改变,能源、资源、环境、技术的瓶颈突出,形成继续前进的压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但农业基础薄弱状况没有根本改变,解决好“三农”问题的任务十分艰巨;科技事业不断发展,但许多重要领域的核心技术和关键产品依然依靠进口,自主创新能力亟待提高;我国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但这个小康还是低水平、不全面、不平衡的小康;区域、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成绩显著,但发展不平衡现象依然存在;对外开放不断拓展,但国际竞争日益激烈,与一些国家的贸易摩擦增多;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文化建设不断发展,但还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民主参与、文化消费的需求;我国社会结构和社会组织形式发生深刻变化,社会活力增加、人员流动加大,但人民内部矛盾出现新情况,社会管理难度提高;社会总体安定,但反腐倡廉、打击敌对势力的斗争依然艰巨,等等。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正是同我们党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这些阶段性特征联系在一起。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强调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时提出:“必须以宽阔的眼界观察世界,正确把握时展的要求,善于进行理论思维和战略思维,不断提高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如今,我们贯彻科学发展观,首先就要正确认识形势,认识当前的“世情、国情、党情”,把握动态发展中的阶段性特征,将本地区、本部门的发展与国家的发展大局联系起来,与国际经济发展的大势、趋势联系起来,形成自己地区或部门的发展思路、规划和战略。倘若我们对形势的认识和把握比较正确,我们的发展思路和方案就有可能比较符合实际,也比较能够获得成功,反之,我们就会脱离实际,就有可能在实践中走歪路、遭挫折。

科学发展观赋予党的先进性建设以新内涵

党的先进性是历史的具体的。也就是说,党的先进性与确定和完成党的各个历史时期的任务相联系,当前则与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大任务联系在一起。

科学发展观继续突出强调了发展这条第一要务。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就注意到人民掌握政权以后的发展课题,他们指出: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以后,要“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新时期,邓小平同志总结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判断。同志在此基础上提出“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用发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的重要论断,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上,我们党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这是我们党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可以说,科学发展观既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继承,凝聚着几代共产党人的心血,又反映了当代最新的发展理念,赋予党的先进性建设以新的时代内涵。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是强调为人民根本利益出发的发展观,符合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是历史发展的主体、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根本力量的基本原理,与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完全一致。

以人为本的重要内涵,就是以最广大人民为本。以人为本要求我们,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强调以人民为本的整体利益的同时,以人为本还包涵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关注部分的、局部的、阶层的、特殊人群的人们的利益,即要协调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妥善处理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二是关注每一个公民的个体利益。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组织编写的《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很好地阐述了以人为本的深刻内涵和新意。在关注公民的个体利益方面,《读本》指出,“坚持在全国人民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关心每个人的利益要求,体现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和人文关怀,满足人们的发展愿望和多样性的需求,尊重和保障人权,就要关注人的价值、权益和自由,关注人的生活质量、发展潜能和幸福指数,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应该看到,在为人民谋利益的问题上,过去从整体的、长远的、根本的利益方面,讲得多些(这是对的,今后也应继续这么做),而相比之下,从尊重和保护每一个公民的权益方面,从群众直接、切身、眼前利益的获得方面,讲得则少了一些。以人为本理念的提出,2004年宪法修正案中增加了“尊重和保护人权”的条款,同志提出“群众利益无小事”和最近强调的“认真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等,都从履行党的宗旨的更深层次方面显示了我们党对这个问题认识的进步。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即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城乡、区域、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国内国外的“五个统筹”。这个基本要求体现了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发展观方面的丰富和提高。

建国以后,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有了很大的发展,但由于在指导思想上偏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度出现“短缺经济”。改革开放的年月,邓小平同志强调“扭住经济建设不放”,有力地解决了我国经济发展的许多关键课题,使我们的经济生活发生巨大的变化。实践证明,“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是正确的,大力发展经济是有效的。然而,当经济有了比较充分的发展以后,新的情况出现了,“成长的烦恼”出现了,非均衡发展以后的不平衡情况出现了,城乡、地区、人群收入差距扩大了,而且有继续扩大的趋势;经济有长足的发展,但社会事业的滞后,社会问题的凸现,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经济的大力发展,资源环境的压力明显产生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出现不和谐的情况;我国加入WTO组织后,与世界各国的贸易急剧增长,这是我国对外开放的成绩,然而,与一些国家的贸易摩擦增多了,等等,都需要我们对自己的发展观重新审视,重新认识。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党与时俱进的思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路线必须继续坚持,根本着眼点是用新的发展思路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快又好发展;要继续大力发展经济,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要体现“四位一体”的思想,还要大力推进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人类的文明发展向纵深推进,然而,我们还得考虑地球的承受力,其中有当代资源环境的平衡问题,更有与后代的“代际平衡”问题,要求我们资源用得更为合理,环境保护得更好。

科学发展观的时代新内涵,体现了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上的一以贯之和与时俱进。

认真实施各项国家战略是党的先进性的体现

由科学发展观统领而制定的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了国家一系列重要战略,主要包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区域发展战略、深化改革战略、构建和谐社会战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战略、走和平发展道路战略等,还有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战略。这些战略,是科学发展观在发展的方方面面的“转化”,在规划方面的“落实”。

比如,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是我们对城乡发展总体状况做出科学判断的结果。我国经历过建国以后相当长时期工农产品剪刀差,新时期农耕地转变为工业用地、开发区用地的农村,农业支持城市、工业的过程,现在,我国到了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阶段,对农村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非常及时,也深得人心。中共中央、国务院已经作出《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对这项战略作了全面的部署。“三农”问题的逐步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的逐步消解,成为我们的努力方向。

又比如,创新型国家的建设,是发展先进生产力的需要。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展,我国的GDP已经达到2.26万亿美元,进入世界四强,进出口贸易达到1.42万亿美元,已是世界第三位。然而,尽管我国的科学技术有相当程度的发展,但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尤其是科技的产业化水平不高,研发投入还处于低水平,品牌产品和知识产权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弱项,相当多的产业处于生产链的低端部分,走不出“打工经济”状态。当今时代,国家的核心竞争力越来越表现为对智力资源和智慧成果的培育、配置、调控能力,表现为对知识产权的拥有、运用能力,谁在这方面占优,谁就会在竞争中主动并取得优势。我们正在实施的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就是为实现现代化、振兴中华进行的重要战略,各行各业应为之作出自己的贡献。

再比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部署,是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现在,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由于增长方式的高消耗、高污染,一些地方以牺牲环境来增加GDP,能源、水、土地、矿产资源不足的矛盾越来越尖锐,是否能持续发展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我们要在生产、建设、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和环节,切实保护和合理运用各种资源,保护我们的环境。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有序,提高环境监管力度,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增强人们的爱护生态的意识。

如此等等,都需要我们认识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性,并认真实施这些战略。同志指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切实抓好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第一要务,推动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是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的神圣使命,也是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要着力点和衡量标准。”我们应该认真领会同志的这一重要讲话,认识到:科学发展观是贯穿各项国家战略的主线,这些重大战略思想是科学发展观在各个方面、各个领域的展开,掌握了科学发展观,就掌握了理解和把握这些国家战略的根本。由此,在实施各项国家战略、并结合完成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工作任务的过程中,每一个共产党员都应该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为共和国的强大、人民的幸福作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