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构建和谐社会浅析大众传媒的价值取向

时间:2022-11-22 04:26:00

从构建和谐社会浅析大众传媒的价值取向

编前语:构建和谐社会,新闻媒体责任重大,肩负着引导社会舆论、维护社会安定、促进社会协调发展的神圣使命。但另一方面,构建和谐社会并不仅仅是媒体的责任,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

××××年×月×日至日,由湖北省委宣传部、武汉市委宣传部和华中师范大学主办的“和谐社会与媒体责任”研讨会在武汉举行,中央和地方从事新闻、出版和研究工作的多名代表就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在研讨会上,与会代表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为媒体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提供了必要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构建和谐社会这一理念,是党和国家在新世纪和新形势下提出来的,有其深刻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基础,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有益探索和科学总结,是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结晶,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有效促进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完善社会管理的必然选择,是全党和全社会的重要任务和光荣使命。在构建和谐社会这一历史性工程中,大众传媒有着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一、“和谐社会”的概念及内涵

提出“和谐社会”概念是基于这样一个事实,即中国社会出现了日益增多的不和谐现象。构建和谐社会,说到底是为了解决生存和发展问题,特别是解决长期发展问题。生存发展问题是分层面的,因此,和谐社会的构建也是分层面的。我们国家提出的要构建的和谐社会应该说是在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到一个新的时期、新的层面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层面提出来的。

近年来,随着国内人均生产总值突破美元,我国社会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关键时期,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各种社会矛盾与日俱增,“三农”问题、失业问题、腐败问题、公平和效率、公民权利保障问题等等无不考验着党和政府的执政能力。经济发展并没有像人们本来所希望的那样促使中国走向多元社会。利益的确多元了,但各种利益之间缺乏完善的调节整合机制,社会分化有愈演愈烈之势。经济愈发展,社会愈分化。中国社会群体间的、地区间的收入分配的差异已经高到危险的程度,这种不和谐的社会情况继续发展,中国整个社会的细胞有可能被破坏,最终导致社会不稳定。事实说明,经济的发展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提出来的。

××××年×月×日,同志在党的十六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报告中指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标志着构建和谐社会理念的初步形成。××××年×月×日,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五个统筹”的发展要求和“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进一步强化了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年×月×日,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第七部分的标题为“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其中将和谐社会的性质和特征表述为“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要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注重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增强社会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第一次明确提出和系统阐述了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发展眼光和发展思路相应地由经济、政治、文化“三维”走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维”,对我国新时期四位一体的建设和协调发展问题,作出了更加准确、深刻、全面、科学的论断,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和理论方面取得了新突破。××××年月,总理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进一步谈到,要“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央为此专门举办了“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年月,在北京召开的“两会”上,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对构建和谐社会这一新课题做出了全面、具体部署。至此,“和谐社会”成为中国社会发展中一个新的主题词,引起世人广泛关注。

近来,国家高层领导和有关专家对我国要构建的和谐社会不断提出新要求,作出新概括,即和谐社会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使构建和谐社会的内涵更加丰富、完整。

可以肯定地说,用和谐社会这一思想去看待、分析和处理国内、国际各项事务,一定会产生新思路,取得双赢和多赢的效果。

二、大众传媒的功能及责任

大众传媒的排行一般以报纸为首,依次为期刊、书籍、广播、电视、电影、网络等。大众传媒一般都具有政治、文化、经济、科技四大属性,其主要功能是传播政令、知识、娱乐等各类信息。每种大众传媒都有其自身的优势。但就一般意义讲,大众传媒的共同优势有以下五点:覆盖面广,影响力强,内容丰富,传播快捷,信任度高。

大众传媒自身的特殊功能和特点,决定了其对国家、政党、公众负有不可推卸的重要责任。这种责任可从政治、文化、经济、科技和社会五个方面来认识。当然大众传媒履行这种责任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大众传媒的影响力。而大众传媒的影响力一方面取决于其传播范围和受众需求,另一方面,传播内容对大众传媒的影响力至关重要。传媒所传播的内容要真实、有益,这就必然要求大众传媒要有一个真、善、美的灵魂——公信力。有了正面、可靠的公信力,大众传媒才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力,从而给自身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进而在社会上树立良好的形象,成为大众信赖的权威传媒。这是大众传媒生存和发展的一般规律,即大众传媒-公信力-影响力-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成功的大众传媒。从表面上看,大众传媒的生命力源于其影响力,影响力的产生则又来自其公信力,公信力是大众传媒立身之本。然而,公信力的核心是大众传媒对代表真、善、美的先进文化的追求、领悟和弘扬。因此,先进文化无疑应该成为走向成功的大众传媒最根本的价值取向。

三、和谐社会的构建与大众传媒价值的实现

构建和谐社会这一理念的提出,不仅在党的执政理论和国家建设思路、方针等方面带来了发展和突破,对大众传媒基本属性和自身价值的认识也产生了新的、重要的影响。随着对人类社会认识由三维向四维的推进,大众传媒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四个属性,似乎也应增加一个“社会”属性,而成为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社会五个属性。基于这种发展和变化,大众传媒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要努力增强自身社会责任意识,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自觉弘扬先进文化,从而更好地实现其价值。笔者认为,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大众传媒价值的实现,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积极发挥大众传媒的信息传播功能

信息传播是大众传媒的基本功能,其任务是将信息、政令准确而迅速地传播给受众,以达到服务受众、影响受众的传播效果。传播效果是信息传播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大众传媒既要关注传播内容和渠道,更要重视传播方式和效果。要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配合形势、因势利导,周密策划、科学组织,调控传播节奏,正确引导舆论,实现有效传播。

党和政府的政策在层层执行中往往因为某些腐败分子或执行不当的个人,造成扭曲变形,致使同样的政策在不同的地方招致完全不同的结果。由于上下信息传播通道不够畅通,百姓对中央高层的真实意愿往往不甚了了,面对因为执行中变形而看不懂的政策,只能嗟叹“天意自古高难问”。而中央高层,也往往会因为一本《中国农民调查》而产生震动。

打通信息传播的上下通道,让百姓的意见“直达天庭”,让中央的意愿直入民心,基本的一点是要保持言路畅通。畅通的言路就如信息高速公路,不会轻易造成社会阻塞;当各个阶层都有自己的诉求渠道,社会冲突就会大大降低,因为社会冲突作为一种群体行为,必然都是有先兆的;畅通的言路犹如社会的气象台,可以使高层及时、准确地了解民生、民意,能通过预警防范措施,减少社会冲突的次数和烈度,也可以使民众及时准确地了解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和主张,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并利用政策维护自身的权益。有了言路畅通的前提,才能贯彻落实党和政府发展社会事业的各项措施,中国社会才能走向和谐。

大众传媒全面、及时、深入的信息传播功能,决定了其在构建和谐社会实践中上情下达、下情上达的责任与使命。这就要求大众传媒首先要对党和国家有关方针政策有充分、明确的认识和认同;其次要对相关部署及落实情况给予充分的关注和及时的报道。

(二)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积极发挥大众传媒的导向功能

“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这是党和政府对我国社会科学界工作提出的指导思想,更是大众传媒所必须遵循的指导思想。党的十六大指出:要“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这是党和政府对大众传媒加强舆论引导,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明确要求和原则。

构建和谐社会人人有责,需要全社会各级组织、各行各业以及全体人民的共同参与。大众传媒本身在利用自身优势积极参与构建和谐社会各项工作的同时,还要按照党和国家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充分发挥自身的宣传、教育和引导功能,热情宣传和报道构建和谐社会的本质和意义,教育和引导公众理性思考,使其以清醒和理智的态度对待各种矛盾和问题,把自身的心理和行为调整到最佳状态,积极投身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还要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用科学发展观、用人才强国战略和公平正义等原则,宣传和引导各级组织、各行各业履行职责,改进工作,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积极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大众传媒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导向作用的发挥,一定是伴随着先进文化的传承,表现为一种广泛、深刻、自然的思想、道德、科技、知识的社会教育活动。这也是大众传媒导向功能的重要内容。

通过大量有目的、有效果的宣传和报道,大众传媒可以体现出较强的舆论倾向性,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的舆论支持。这既是大众传媒责任的具体体现,也是大众传媒价值取向的具体体现。如此,才能满足党和人民群众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发展。媒体的公信力也必将由此产生。

(三)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积极发挥大众传媒的监督功能

构建和谐社会虽然顺民心、合国情,但也应十分清醒地看到,这是一个既涉及眼前又关乎长远、既艰巨又光荣、既重大又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我国的基础还很薄弱,面临的问题和困难还很多,建设国家的经验、能力和素质还不够强,更要紧的是有相当一些人的认识和行为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存在着很大的差距,甚至背道而驰。这些问题无疑将给构建和谐社会带来极大的障碍。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大众传媒的舆论监督作用越来越强,这种监督反过来对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又产生了巨大的积极的推动作用。现代社会中,大众传媒的监督作用已成为社会民主生活不可或缺的一种力量。因此,在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大众传媒要充分认识到自身所担负的重要使命,认真探索、把握和履行好舆论监督的职责,为构建和谐社会营造抑恶扬善、弃恶从善的舆论监督环境。

大众传媒的力量是影响和推动社会进步的一种力量,大众传媒的价值取向,对我国构建和谐社会意义重大。我国的大众传媒只有通过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不断学习和实践,才能使自身公信力不断提高,才能发挥好自身功能,实现自身和社会价值,才能为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和舆论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