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先进文化建设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精神支撑

时间:2022-11-22 04:04:00

加强先进文化建设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精神支撑

党的*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第一次鲜明地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命题和历史任务。总书记最近在若干重要讲话中也一再强调“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我们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认识和把握,充分体现了党与时俱进的理论创新勇气和统揽全局、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政治智慧与战略眼光。

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文化建设地位重要,作用巨大,影响深远,必须大力加强中国先进文化的建设。通过文化建设,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又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不断推进文化建设的繁荣与发展。

学习中央的《决定》和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角度来思考,我认为,文化建设要着重把握好以下五个问题。

一、搞好理论武装,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思想政治基础

我们党是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我们国家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社会主义国家,要推进党和国家的事业不断发展、繁荣兴旺,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全党,教育干部和人民。理论武装工作是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要组织广大党员和干部紧密联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深入学习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工作,不断增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个领域,体现在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落实到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和行动上。要通过各种生动活泼的形式和扎实具体的工作,深入开展理论学习、宣传和研究,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教育,从而激励和引导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团结奋斗。有了这样共同的理想信念,共同的奋斗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有坚实的思想基础和正确的政治方向。

二、把握宣传导向,为构建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当今时代,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媒,对人们的思想情绪和价值取向有着广泛的影响。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出现,又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国际国内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都表明:“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

搞好新闻宣传,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是文化建设的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必须始终坚持党和政府对媒体的领导。所有的新闻媒体都应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把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原则。要大力宣传党领导人民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取得的巨大成就;大力宣传广大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精神和生动实践;大力宣传各条战线、各行各业、各个地区的先进典型和先进经验;切实搞好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引导。要加强对各类媒体尤其是网络宣传和小报小刊的管理,绝不给错误的东西提供传播的渠道,绝不让低俗之风蔓延滋长。牢牢把握好正确的舆论导向,在全社会努力营造“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良好氛围;努力营造“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良好氛围;努力营造“倍加顾全大局、倍加珍视团结、倍加维护稳定”的良好氛围;努力营造“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良好氛围;努力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这样才能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的舆论支持。良好的舆论氛围是构建首都和谐社会极其重要的条件。舆论引导不和谐,不时出现“噪音”、“杂音”,甚至误导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社会也就难以和谐。

三、促进文艺繁荣,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精神力量

文艺是时代的号角,是民族精神的火炬。一部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对于陶冶人们的情操,培养人们正确的审美情趣,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有的甚至可以影响一代人、几代人。今天,当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之后,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日益强烈。北京作为全国的文化中心,我们在文化建设中,必须把创作更多更好的精神文化产品,促进文艺繁荣,作为一项重要的任务,努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文艺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大力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我们强调促进文艺繁荣,用丰富的文化产品去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了人们的身心健康。因此,必须旗帜鲜明地弘扬时代的主旋律,在我们的文艺创作中,大力倡导一切有利于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和精神,大力倡导一切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和精神,大力倡导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大力倡导一切用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在这个基础上,努力创作多样化的文艺作品,创造多样化的文艺形式,满足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群众对文艺的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业余文化生活是当今广大干部群众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文艺团结人民,引导人民,鼓舞人民,就会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

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良好人际关系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先要求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社会安定有序。和谐社会的主体是人,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目的也是为了人。要创造人人平等、团结友爱、和衷共济、和谐相处的人际关系,实现社会的平安稳定、活跃有序、协调和谐,必须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

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是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我们党历来重视思想道德建设。在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党中央一再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提出:“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近年来又专门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并进一步在全社会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我们处在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和国内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新的历史时期,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利己主义倾向有所滋长。因此,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十分重要、十分紧迫。我们要通过艰苦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通过持之以恒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通过各种形式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树立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发扬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助人为乐的社会新风尚;培养人们的法制意识、公德意识、公民意识;形成扶正祛邪、扬善惩恶,追求高尚、崇尚先进的社会风气。要特别重视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使人们从小培养文明礼貌、遵纪守法、尊老爱幼、讲究公德的良好行为规范。思想道德建设是我们党的一大政治优势,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中也包含了传统道德的精华。只要我们像邓小平同志所要求的那样,一天不放松地抓,从具体的工作抓起,从一件一件事情做起,思想道德建设就一定会不断结出新的硕果,逐步形成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相适应的崭新风尚,为举办一届有特色、高水平的奥运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五、促进文化生活公平,为构建和谐社会夯实坚强群众基础

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环节,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社会成员之间追求的公平和正义,既包括经济生活的需求,也包括文化生活的需求。必须看到,目前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中出现了一些比较突出的社会公平问题。城乡之间、行业之间、部分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在经济生活上出现贫富悬殊,反映在文化生活上也呈现明显的不公平。城里人文化生活比较丰富,农村群众的文化生活相当贫乏;一部分人享受着各种高水准的文化消费,低收入家庭、困难家庭有的几乎与文化无缘,相当一部分进城务工的农民仍然处在“除了干活就是睡觉”的状态,享受不到基本的文化生活。这些问题是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需要着力加以解决的。

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这样的一个历史阶段的文化公平,不可能是绝对的,只能是相对的。但我们必须努力创造条件去逐步缩小城乡之间、不同职业的社会群体之间、贫富状况不同的社会成员之间在文化生活上的过大差距。在文化建设中,要特别关注城市基层社区和广大农村乡镇。新增文化、教育等方面的经费主要应向郊区农村地区倾斜;要向城乡基层群众提供必要的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大力提倡艺术院团、文艺工作者下基层、下厂矿、下农村,为广大基层群众送去精神食粮。在城市组织的各类演出、展览等文化活动,要尽可能满足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多方面需要,注意兼顾低收入家庭、困难群众的承受能力。要组织更多的公益性文化活动进社区、进校园、进工地、进农村、进营房。要特别关注进城务工农民的文化生活和他们的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问题,努力为他们创造必要的精神文化生活条件,比如,在民工比较集中的建筑工地,开办图书室、阅报室、文娱活动室,组织放电影、看电视以及各类健康有益、自娱自乐的文化活动。

毫无疑问,关注并逐步解决城乡基层群众和各类困难群体的文化权益问题,不仅可以有效地缩小城乡之间、社会成员之间在文化生活上的过大差距,而且文化建设所带来的知识的力量、精神的动力,将极大地提高全体人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准,使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建立在可靠的坚强的群众基础上,进而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