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和保障

时间:2022-11-22 03:14:00

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和保障

内容提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经济发展的基础地位,充分发挥先进文化的先导作用,切实提高政府的行政能力,正确反映和兼顾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坚持以人为本,不断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和保障。

筑牢经济发展这个基础

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表明,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具备坚实的物质基础,需要生产力水平的极大提高。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经济发展的基础地位。只有加快发展,才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只有加快发展,才能更好地调节不同阶层和群体的利益关系,解决好各种社会矛盾;只有加快发展,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但是,这种发展不是单纯追求速度的发展,而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发展,是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的发展,是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对于哈尔滨市而言,加快发展就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抓住国家实施振兴老工业基地战略的重大机遇,努力把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推上新的水平。在解决“三农”问题上,应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加大工业对农业、城市对农村的支持力度,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农村公共设施建设和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步伐,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妥善处理农村土地承包纠纷等新问题、新矛盾;在结构调整上,应重点发展机械、医药、食品等优势产业,加快培育化工等后续主导产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节约型经济,推动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科技含量高、符合环保要求的新兴产业发展;在城市空间布局调整上,应加快实施“开发江北,两岸繁荣”战略,推进工业园区建设、老城区改造和区域性整体开发改造,进一步增强城市承载产业发展的能力;在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上,应把重点放到能形成未来产业发展支撑、能带动产业链或促进产业集成的大产业、大项目上来,积极引进战略投资和民营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在社会事业上,应加大财政投入的力度,把有限的财力更多地投入到教育、科技、文化、医疗卫生、环境保护和社会保障等事业的发展中,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强固先进文化这个支撑

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文化具有基础性、先导性作用。只有用先进文化引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才能形成和谐稳定的社会氛围和环境。

强固先进文化这个支撑,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断巩固和发展全党全国人民继续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应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持以人为本,紧紧围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开展文化建设。注重用先进文化培育人、塑造人,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提升人们的公德意识、文明素质、自律能力、奉献精神;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积极倡导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良好风尚,形成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加强城乡文化设施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满足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文化需求;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用社会主义道德规范指导、约束社会公众的交往行为,努力形成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良好社会氛围。同时,应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加大体制创新、资源整合和优化配置的力度,培育和壮大文化产业。

突出以人为本这个核心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以人为本、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正确反映和兼顾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正确处理加快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关系。在不断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水平,让广大人民群众都能享受改革发展的成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近年来,哈尔滨市在实施振兴老工业基地战略的过程中,坚持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使人民群众真正从中得到了实惠。一是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进一步落实财政投入、小额贷款、税收减免、社保补贴、岗位补贴、培训补贴等政策,发展劳动密集型加工业、第三产业和社区服务业,发展民营经济、劳务经济,努力扩大就业容量。二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积极推进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建立依法参加社会保险的机制,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扩大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试点范围,逐步建立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正确处理提高人民生活总体水平和扶助生活困难群体的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妥善处理不同阶层、不同利益主体的关系,在提高人民生活总体水平的同时,注重关心困难群众,通过政策和资金扶持切实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在这个问题上,哈尔滨市坚持抓好这样几项工作,取得了良好效果:一是大力做好农村扶贫开发工作。通过开展扎实有效的农村扶贫,最大限度地缩小贫困群体,仅××××年就解决万贫困户、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同时,改造所农村学校,安排万名农民工子女入学,对所乡镇卫生院实施危房改造。二是完善扶贫工作机制。有万城市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实现了应保尽保。推动最低生活保障向农村延伸,将部分农村特困人口纳入低保范围。三是开展经常性社会救助活动。积极构筑以城市低保的基本生活救助为基础,医疗、教育、住房、就业、用水、供暖、法律援助等专项救助为辅,社会互助为补充,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救助体系,仅××××年,就为社会孤老、重残疾人、义务教育阶段的在校学生加发低保金万元;深入开展低保对象医疗救助工作,万名低保对象享受基本医疗救助,发放基本医疗救助金万元;为特困家庭解决廉租住房套,为万户低保家庭减免水费和污水处理费;有针对性地为受灾群众、低保对象、农村特困群众、五保户解决生活困难。

抓住提高行政能力这个重点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政府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应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提高行政能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强的保障。

提高科学执政的能力。按照科学执政的要求,增强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保证社会有序运行,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为此,应更新社会管理观念,改进政府管理方式,强化社会管理职能,依法管理社会事务,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维护社会秩序,加快建立健全各种预警和应急机制,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

提高民主执政的能力。在利益主体多元化的条件下实现社会和谐,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应不断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证人民群众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进一步畅通社情民意的反映渠道,建立利益协调机制和利益表达机制,让各个社会阶层、不同社会群体都有充分表达意见和要求的渠道,使政府的决策部署和各项工作更好地体现人民的意志、实现人民的利益,从而建立起政府与民众的良性互动关系。

提高依法执政的能力。政府工作人员是否坚持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对于地方的改革发展稳定具有重要影响和作用。针对当前的实际,坚持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应大力推进政府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改进工作方式,提高行政效率;完善群众参与、专家咨询和政府决策相结合的决策机制,健全重大决策的规则和程序,促进依法决策、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加强队伍建设和作风建设,反对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不断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