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和谐本质属性初识

时间:2022-03-11 11:16:00

社会和谐本质属性初识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开宗明义、言简意赅地告诉我们: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如此准确地深刻揭示社会和谐与社会主义的内在联系,这不仅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又一次新的飞跃和深化,而且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做出的重大贡献,使我们从中深切体会到:只有和谐的社会才是真实的社会主义,也只有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四位一体”科学发展的社会,才能从本质上全面充分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回顾几千年来,社会和谐一向是人们孜孜以求的梦想,无数贤哲和仁人志士为此提出过各式各样动人心弦的构想。到了近代,空想社会主义者更是精心设计种种充满绚丽色彩的和谐环境和氛围,同样令人只能望梅止渴。

马克思主义问世之后,通过创立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深刻分析了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局限性,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并对未来社会发展的根本趋势做出了科学的预见。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地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就是说,社会主义是以所有社会成员都能全面自由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设想,这就必须打碎旧的国家机器,消灭私有制并且进而消除“三大差别”,使社会产品极大丰富,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在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形成和谐的关系,从而实现每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崛起,成为二十世纪最重大的历史事件之一。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为促进社会和谐进行了长期的艰辛探索。

以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辉煌胜利,开创了在一穷二白的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直接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先例,为实现社会和谐提供了根本政治前提。同志的《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重要著作,对正确处理我国社会一系列重大关系、矛盾和问题进行了深刻的阐述,对构建和谐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通过改革开放,确立了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伟事业的正确道路,并且明确指出:“发展是硬道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从而为实现社会和谐指明了正确的途径。

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注重发挥集体智慧,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明确提出“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并且把“社会更加和谐”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成为构建和谐社会重大战略思想的最初萌芽。

随着实践的进一步发展和认识的持续深化,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广泛发挥集体智慧,以与时俱进的精神进行了一系列理论创新,把构建和谐社会作为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目标更鲜明地提到全党全国面前,并且使之成为可操作性相当强的纲领性文件加以周密部署,动员全党全国人民致力于全面贯彻落实,共建共享社会和谐硕果,为顺利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四位一体”科学发展的现代化目标而努力奋斗。

综上所述,构建和谐社会的极端重要性及其深远意义由此可见一斑。更加发人深思的是,经过几代中国共产党人持续不断而又与时俱进的艰辛探索,终于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取得了如此重大的新进展新成果,既令人欢欣鼓舞又深感来之不易,必须倍加珍惜并且以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的实际行动坚定不移跟党走,自觉尽责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