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建设共同享有和谐社会

时间:2022-12-10 03:41:00

共同建设共同享有和谐社会

中共中央*引人注目地提出,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富有创意。

社会发展的基本宗旨是为了人,所以社会成员应当共享社会发展的成果,这是贯穿马克思主义的一条红线,是马克思主义的主导观念。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共产主义社会,是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是物质产品极大丰富、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社会,其中就包含让人民群众共享社会发展成果。恩格斯指出,应当“结束牺牲一些人的利益来满足另一些人的需要的情况”,使“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同志指出:“我们的重点必须放在发展生产上,但发展生产和改善人民生活必须兼顾。”“生产和生活两方面,必须同时抓起来。不抓生活,要搞好生产,是困难的”。“生产、生活同时抓,两条腿走路,不要片面性”。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后达到共同富裕。”同志指出:“在整个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都要努力使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群众共同享受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同志也指出:“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广大民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他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要清醒地看到,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结构的深刻变革,不同地区和部门、不同群体和个人,在享受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多少上是不同的,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也是有差异的,分配不公、贫富差距扩大,教育、就业、医疗、住房、社会保障等方面的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就不利于最大限度地激发和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就会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甚至影响安定团结的大局。六中全会针对性地提出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就是要把改革发展取得的各方面成果,体现在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上,体现在不断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上,体现在充分保障人民享有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各方面权益上。在整个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一定要使全体人民得到应该得到的、看得见的实际利益,而且随着发展不断递增。

让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就要把维护公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在促进发展的同时,综合运用多种手段,依法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高度重视收入分配问题,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合理调节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积极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进一步理顺分配关系,完善分配制度,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并推动先富带未富、先富帮未富,同时要通过改革税收制度、增加公共支出、加大转移支付等措施,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切实保障各方面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让他们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要从法律上、制度上、政策上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从收入分配、利益调节、社会保障、公民权利保障、政府施政、执法司法等方面采取切实措施,逐步做到保证社会成员都能够接受教育,都能够进行劳动创造,都能够平等地参与市场竞争、参与社会生活,都能够依靠法律和制度来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

让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就要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特别是从困难群众的切身利益入手,为群众办好事、实事。在现实生活中,部分困难群众的温饱问题、老百姓看病难和看病贵问题、就业问题,一些地方特别是贫困地区儿童上学难问题、养老保障问题、环境污染问题、社会治安问题以及安全生产问题等等,都是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紧迫问题,需要高度重视并切实加以解决。必须努力扶助困难群众,想方设法安排他们的就业和生活,增加他们的收入,逐步提高最低生活保障和最低工资标准。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好事实事,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满腔热情地为群众服务,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