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理论创新 应对时代挑战

时间:2022-04-23 11:02:00

坚持理论创新 应对时代挑战

——社会主义的发展进程与“三个代表”的历史地位

在刚刚过去的20世纪,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对立和斗争,无疑是最为重大的政治主题。经过80余年的较量,社会主义虽然有过高歌猛进,但到上个世纪末不仅没有取得优势,反而暂时处于低潮。这是所有社会主义者不得不面对的严峻现实。跨入21世纪后,一些与此相关的重大理论问题依然令人困扰:垂垂老矣的资本主义为什么还能“老当益壮”?“青春年少”的社会主义为什么并未“身强力壮”?其中的主要根源和基本教训是什么?中国社会主义的希望在哪里?本文试图从一个侧面作出回答。

一、潮起潮落:不改历史的走向

20世纪初,列宁曾经根据资本主义的内外矛盾和发展趋势,作出了帝国主义是寄生的腐朽的垂死的资本主义的著名论断。从那时开始,资本主义的运行轨迹似乎一直在印证着列宁的论断。然而到了上个世纪末,资本主义却在悄无声息中峰回路转,不仅没有腐朽、垂死,反而呈现出柳暗花明的迹象。显然,这是资本主义自我调整和更新的结果。资本主义之所以能暂获优势,其奥秘在于:一是善于操纵物质利益的杠杆,把社会力量的主体投入到创造财富的活动之中,从而形成经济发展的强大驱动力。二是具有完善的市场竞争体系,能够运用统一的竞争规则,为参与者提供大致均等的机会。三是善于协调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形成有序的权力更替和政治运作机制。四是能够吸收和利用社会主义的某些合理因素,调整劳资利益关系,保障社会的平稳运行。五是善于运用资本和技术优势,加强对世界资源的控制和垄断,不断拓展其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正是对这些因素的综合利用,使资本主义得以不断拓展市场,扩大投资,创新技术,增值利润,从而使社会物质财富急剧膨胀。

面对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现状,我们需要作深入的研究和借鉴,但无须顶礼膜拜,更不必邯郸学步。实际上,在资本主义社会,私有经济和自由竞争创造的不仅仅是巨额财富,同时也制造出贫富的两极,导致富人和平民的不平等。如果说,这种两极分化的趋势过去主要表现为资本主义国家内部阶级之间的对立和斗争,那么,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现在则日益演变为富国和穷国的对立,霸权与反霸权的斗争,从而将资本主义国家的内在矛盾扩展为世界范围的冲突。这是资本主义自身永远无法消除的痼疾,也是当今世界种种矛盾和冲突的根源。因此,只要资本主义的私有制不改变,其内在矛盾就不会消除,整个世界就不会安宁。我们相信:不管资本主义当下怎样兴旺发达,终将走向穷途末路。这是不可移易的历史辩证法。

社会主义的最初蓝图是在对资本主义的愤怒声讨和理性批判中绘就的。以列宁为代表的布尔什维克是社会主义社会制度的最初奠基人,他们率先在俄国把社会主义的蓝图变成了现实。按照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理论描绘,社会主义的苏联用公有制取代了私有制,用计划经济取代了市场经济,用按劳分配取代了资本剥削,用劳动者的民主取代了剥削者的特权;在思想文化领域则以集体主义取代了个人主义。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阶级对抗,没有经济危机,也没有官场腐败,这是一个完全不同于资本主义的新型社会制度。正是在社会主义的牵引下,苏联用不足20年的时间实现了工业化,又过20年,它已经一跃成为雄踞世界的超级强国。

在苏联的带动和示范下,从20世纪中期开始,一大批社会主义国家相继诞生,特别是社会主义中国的崛起,给饱受资本主义蹂躏之苦的人类带来了一片希望的曙光。当时,许多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新兴独立国家纷纷效仿,扛起了社会主义的大旗。从20年代到70年代,社会主义以整整半个世纪的辉煌历程和无可争议的骄人业绩,向世人证明了它的巨大优越性和超越资本主义的潜能。

社会发展的轨道从来都不是一条直线,事物的运动也不可能没有起伏。自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几度潮涨潮落,在曲折中发展,目前,又遭遇挫折,陷入低谷。但这并不能表明社会主义价值的消失和社会主义运动的终结。因为在当今时代,不仅中国这艘社会主义的巨轮仍在沿着既定目标破浪前行,而且在那些已经折断社会主义旗杆的国家,马克思主义者也正在总结经验、汲取教训,工人阶级政党正在调整策略,积蓄力量。即使在西欧、北美的资本主义堡垒,共产党人也从未停止过活动和斗争。据此完全可以预期:社会主义虽然路途漫漫,短期内难以凯歌高奏,但是,具有内在生机的社会主义运动绝不会永久沉寂。一旦时机成熟,条件具备,这些社会主义的力量必将发展壮大,并汇成不可阻挡的洪流。到那时,经过洗礼和磨炼的社会主义必将重振雄风,再创辉煌。这也是不可移易的历史辩证法。

二、警钟长鸣:执政党的建设最关键

社会主义毕竟是一种新生制度,因而各方面都显得十分稚嫩,十分脆弱。这种稚嫩和脆弱,往往会被其初期的胜利所掩盖,被一些盲目乐观的共产党人所忽视。事实上,伴随着苏联的崛起,其内部的种种弊端如体制僵化、活力不足等就已开始出现,但最致命的还是党内特权阶层的逐步形成和官僚主义的日益蔓延。执政的共产党是社会主义列车的发动机。一旦执政党内部发生故障,形成沉沉暮气,社会主义的朝气和优势就不复存在,其运转的效率也势必急剧下降。这是最可怕的病态。在这种病态下,无论什么样的体制设计和改革措施都难免在操作中走样变形,无法收到预期的成效。这就是苏东各国自50年代至80年代以来,体制改革屡兴屡挫,直至失败的症结所在。

不幸的是,面对这个生死攸关的问题,苏联共产党的一些领导人麻木不仁。他们忽视了共产党自身的建设,忽视了主人对公仆的监管和控制,对损害党的威信和形象的各种问题视而不见、充耳不闻,任凭党政干部日益脱离群众,任凭党群关系日益恶化。当党内的经济蛀虫成群滋生,政治投机分子大量繁衍,僵化之风充斥党内,官僚习气浸透政坛时,党的性质就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人民群众也就自然而然地将共产党视为异己的力量。在这种情势下,苏共就如同希腊神话中的安泰脱离了母亲大地一样,其结局也就可想而知了。

令许多人困惑不解的是,经营了半个多世纪的苏联社会主义江山为什么会顷刻土崩瓦解,拥有上千万党员的苏共为什么那么不堪一击?其实,这个答案很简单:当一部机器的动力系统遭到严重破坏时,整部机器是不可能照常运转的。的历史业已证明:执政党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而社会主义长治久安的关键在于加强党的建设。苏东演变的惨痛教训应当永远铭刻在我们共产党人的记忆中,成为21世纪社会主义长鸣不息的警钟!

三、时代启示:最硬的道理是发展

是中国社会主义的开创者,他具有非凡的哲学思维和战略远见。他对共产党自身的建设看得比什么都重要。在数十年时间里,他力图以整党整风的群众性运动方式强行抑制官僚主义的滋生和泛滥。但是,群众性政治运动社会成本过于巨大,极易导致社会运行的无序;同时,“运动群众”也会强化个人的权威,有悖于现代社会的民主与法治精神。而且随着党的“左”的指导思想的发展,这种副作用日益暴露和扩大,终于使它走向了反面。

鉴于群众性政治运动的各种负面影响,邓小平把巩固社会主义的基点放在了发展经济上。他认为这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最可靠保证。中国从上个世纪70年代末开始,实行大规模的改革开放,生产力得到快速发展。20多年来,人民群众深受其惠,国家实力大为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显现出一派盎然生机,也有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始终坚持“发展是硬道理”。他频频告诫全党:空洞的争论徒劳无益,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邓小平的社会主义观虽然朴实无华,却反映了时代的要求。

四、应对挑战:必须锻造新的理论武器

环顾苏东那片社会主义的故土,反观社会主义中国的独特风景,我们由衷地感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大理论成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巨大指导作用。正是经过党的第一代和第二代领导人的相继开拓,为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提供了深刻的教益和启示。

当我们步入新世纪,举目前瞻时,我们也面临着严峻考验,其中最紧要、最关键的,就是执政的共产党怎样在发展市场经济和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条件下,始终保持自己的先进性,怎样有效克服僵化、蜕化、腐化的危险。登高才能望远。我们必须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以宽广博大的胸襟,继往开来的气魄,继承前人的理论成果,结合新的形势和任务,在新的实践中创造出能够正确回应时代挑战、科学反映实践进程,成功指导21世纪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理论。这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者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

面对这个历史挑战和时代课题,以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高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大旗,以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巨大勇气和智慧,结合新的实践,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作出了符合时代趋势的科学回答。特别是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紧紧抓住党的建设这个决定社会主义命运的关键问题,从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大方面,指明了加强党的建设的方向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任务,为保证党永远走在时代的前列,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提供了理论纲领和行动指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和力量之源。

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必须以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改革开放为动力,进一步加快推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使党在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中,获得更加巩固的执政基础;就必须自觉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着眼于世界科学文化前沿,植根于中国深厚的民族文化土壤,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和发展,使之成为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支柱和前进动力;就必须坚持执政为民,把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党的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真正做到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道,善谋富民之策,多做利民之事,进一步巩固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就必须坚持“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的方针,严厉惩治腐败行为,坚决清除官僚主义,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和浩然正气。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党的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境界。随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日益深入人心并转化为全党的实践,我们党的执政水平和领导水平必将跃上新的高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将开拓出一个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