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居民国庆优秀征文

时间:2022-08-27 03:34:00

社区居民国庆优秀征文

1954年腊月,天出奇地冷,城北高桥附近一间几个平方米的出租屋,却连门都没有,主人只能用一张破草席抵挡刺骨寒风。初六大早,我就出生在这间小破屋里。

过了两年,我家从高桥搬到渡江路西侧木香巷,新家比小破屋好不到哪去,但这毕竟是20多个平方米一间带一厢的房子,而且紧靠父亲工作单位,因此父母还是高兴的。

1962年冬季,我们由租屋住上父亲单位分配的公管房,不仅房租低廉(月租金只要8毛钱),而且有了安全感。一晃几年,我们兄妹四人逐渐长大,住房小的问题日益突出,我们动了许多脑筋,在天井搭披屋,在屋内搭楼阁,尽管如此,18平方米狭窄的有限空间,让杂七杂八的家什和大小5辆自行车填充得严严实实,即使你侧身走路(母亲常说,我们是属螃蟹的),衣服还时常不是被门搭子钩住,就是被自行车车把套住。还有一次,挂在墙上的小木梯(上阁楼睡觉用)掉下来,把母亲的脚面砸成骨折。住房问题也给我的婚姻造成困难,以至我领了结婚证两三年却办不成事……公务员之家:

1983年1月,先是父亲单位分了套厨卫设施齐全的61平方米的新房,紧接着我单位5月又让我享受到18平方米(12平方米的房间、6平方米的厨房)的婚房。

1993年的盛夏,当我们一家三口居住在64个平方米的厨、卫、煤气配套,装饰一新的楼房时,感受绝对是屋宽心更宽,庆幸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好时光。1998年,趁着房改的东风,我用不到两万元买下了单位租给我们的住房。当我们的新房尚未褪去装修的色彩,2008年底,我们又在东区购买了一套三室两厅两卫的大户型住房和30多平方米的车库,光车库面积就超过了当初我们的婚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