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能源产业发展总体汇报

时间:2022-08-01 08:20:51

关于新能源产业发展总体汇报

自2010年我市提出新兴产业爆发式增长的战略目标以来,新能源产业取得了快速发展。2011年全市新能源产业实现销售收入367.2亿元,比上年增长67.5%;实现利税45.5亿元,比上年增长43.5%;实现利润29.8亿元,比上年增长49.3%。今年以来,尽管经济下行压力很大,光伏产业受欧美“双反”调查影响困难较多,但全市新能源产业仍然保持了较快的增长。1-8月份,我市新能源产业实现销售收入353.73亿元,比上年增长37.3%;实现利税39.66亿元,比上年增长24.9%;实现利润27.64亿元,比上年增长27.3%。

一、我市新能源产业发展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产业范围覆盖广。智能电网和晶硅太阳能光伏产业为目前我市新能源支柱产业。扬中电力电气产业正在全面向智能电网产业转型。晶硅太阳能光伏产业有比较完整的产业链。位于新区的恒顺达生物能源有限公司是国内最大的生物柴油生产商。

二是光伏产业链较完整。目前已经形成了硅料提纯—铸锭切片—组件封装—集成应用等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在硅料提纯环节:大全集团先后在重庆万州、新疆石河子启动实施了硅原料生产项目,为我市光伏产业的发展解决了原材料瓶颈制约。在铸锭拉棒和切片环节:目前环太硅科技、荣德新能源、大成新能源均已成为该领域的核心企业,其中环太硅科技年产单、多晶硅片能力已达到1.8亿片、720MW;荣德新能源年产能达到1.45GW。在太阳能电池制造环节,在建项目中总投资12亿元中节能科技()有限公司年产300MW电池片及组件,目前一条生产线已投产。在太阳能配套产品、照明产品等光伏系统应用环节:有兆伏新能源、银佳集团公司、尚昆光伏等一批规模超亿元、市场占有率较高的成长型企业。

三是具有较强的研发力量。大全集团参与了国家能源局有关智能电网8大系列标准的制订,研发生产的2兆瓦风电变流器打破国外企业垄断;兆伏新能源引进以卢强院士为核心的创业团队,研发出500MW逆变器样机,确立了在光伏逆变器领域的领先地位。环太硅科技有限公司拥有省硅材料技术研究中心、博士后工作站。

四是重大项目支撑作用显著。投资85亿元的二重集团()重大装备制造基地项目已完成投资30亿元,正进行核电厂房辅房去离子水站及制冷机房设备安装和110KV降压站电气设备安装,为带动提升能源装备发展水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总投资10.8亿元的哈电通用风能项目是由我国第一大发电设备制造企业哈电集团和世界500强企业、世界上最大的发电设备制造企业美国通用电气共同投资建设,项目建成后将形成年产320台3.5MW-4MW海上风机组的制造、销售和研发基地。由国电联合动力有限公司、国信集团与文德新能源有限公司共同投资的国电联合扬子江新能源大功率风电机组项目,项目投产后将形成3兆瓦海上风机400台,6兆瓦200台的生产能力。总投资50亿元的中节能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总投资15.5亿元的中建材()新能源有限公司薄膜太阳能项目正在推进中。

二、我市新能源产业在发展中存在或急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产业总体规模偏小。除智能电网、光伏产业产出相对较大外,其他风电、核电企业受市场和政策影响,尚未到产出期,没有形成市场竞争优势;二是光伏企业面临困难多。企业普遍开工不足,部分企业处于限产或半停产状态,多数微利和亏损,企业资金链紧张;三是产业发展层次需要提高。部分产业环节尚未形成自主知识产权,核心竞争力不强;平台建设相对滞后,产业配套环境有待进一步提升;高端人才引进较为困难;政策环境需要进一步优化。

三、关于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建议

1、强化政策支持,增强御寒能力。有针对性地出台促进新能源产业健康发展的政策,如设立新能源产业发展专项基金,扶持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建立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的投融资体制,鼓励引导各级金融机构根据不同光伏企业的实际提供差别化的信贷支持,对优质订单和优质货款开展质押贷款业务,缓解光伏企业因收帐周期拉长而造成的资金压力,降低企业资金成本。同时,可对光伏企业暂缓征收部分税费,帮助企业度过难关。

2、强化正面引导,增强发展信心。越是困难的时期,越要坚定发展的信心。光伏产业目前的“过剩”只是“相对过剩”。过剩的只是那些技术水平低、能耗高、成本高的产能,而技术水平高、能耗低、成本低的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先进产能永远不会过剩。而“相对过剩”恰恰是促进有效竞争,推动企业技术进步的利器,是一个地区整合资源,推进产业集群的最佳时机。对光伏领域出现的困难,只要我们科学分析、积极应对,将会赢得转机。

3、强化政府帮扶,营造良好环境。更加关注新能源产业发展的诉求,引导企业趋利避害,确保行业平稳运行。以培育“百亿企业”为抓手,重点围绕2015年销售可望达到50亿元以上的培育企业,特别是销售100亿元以上培育企业,开展梯次培扶。通过政策扶持、资金支持,引导和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研发中心,加快突破关键技术,努力研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积极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推进企业间优势互补,拓展生存空间,降低市场风险,实现抱团取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