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文化现象研究开题汇报材料

时间:2022-05-20 09:25:00

公开课文化现象研究开题汇报材料

一、选题的理由和意义

公开课,应该说,从事教育工作的人都很熟悉,特别是在中小学、幼儿园,这几年的公开课活动搞得是轰轰烈烈、如火如荼。随着2000年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改革的推行,公开课成了教育教学活动的宠儿,但凡与教学沾上点边儿的活动都少不了公开课。翻开杂志是公开课课例;看看新书,不少是公开课实录;专家学者分析的也是一个个公开课的片断……公开课垄断了我们关于课堂教学的视与听,影响面很广。这样被热捧的事物本身就是吸引研究者的很好议题。

但我们选择它来研究的目的缘于公开课自身表现出来的矛盾。名义上,公开课是教研活动,而且是被当作教师的教学实际来公开的,公开课是独立于日常教学之外的另类课堂。原国家督学成尚荣有这样的描述:“日常课总体上仍是以灌输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仍是以训练为主,简单、机械的训练逼仄着学生的思维,个性化阅读还处于边缘;课堂仍比较封闭,学生的视野还是被限制在文本里和教室里。总之,日复一日的日常课呈现着与公开课不同的状况和问题……”

不难想见,公开课是另类于日常教学的课,它有一套另类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规则。概括地说,就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因此,我们尝试从文化分析的角度剖析公开课现象。

二、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1.公开课:

一般地说,“公开课”是学校或教学研究部门组织教师进行教学实践活动的俗称。追溯公开课历史,它始于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是职前培训的一种方式,是请中小学骨干教师、特级教师为高师院校学生作学科教学的示范课。80年代初,为规范教学行为,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素质,公开课的范围扩大到中小学的教师。示范课、研讨课逐渐成为中小学教师从事课堂教学研究的一种观摩、交流形式。

通过访谈教师和查阅资料,我发现人们日常所说的公开课,内涵不统一,界定也模糊。所以我们从公开课的功能这个角度把它分为三类:

(1)示范型(一般称示范课、指导课、观摩课等)。这类公开课大多以从事教学工作多年、教学经验丰富的特级教师、名教师,或是在教学岗位上有创新的崭露头角的年轻骨干教师承担,起示范引领作用,有很强的观摩价值和指导意义。

(2)探索型(如课题研究课、网络课)。这类课的目的在于探索,是“反传统”的课,是体现“新流派”、“新运动”、“新思想”和“新方法”的课。

(3)汇报型。多以教学研讨为名,功利性较强,或为宣传学校吸引生源而设,或为职称评定获取通行证而设,有些展演性的比赛课也属于此类。

三类公开课中,我认为,第三类汇报型公开课中表演所占的比重最大,也是本研究中所指。具体界定为:公开课是指在公开场合进行的,带有功利性质的,脱离或违背教学及研究本质的汇报展示活动。

2.公开课文化:

首先,“文化”是什么?有人说,文化是个时髦词,从“文化”一词繁多的定义上便可见一斑。据我了解,文化的定义有一千多种,仅学者提出的可检索的就有三百多条,各有其指向。依据定义权威性原则,鉴于本研究领域是教育,所以选用郑金洲在《教育文化学》一书中的定义,即文化是一定社会群体习得且共有的一切观念和行为。

公开课文化可以界定为:在以汇报展示为主要目的的公开课活动过程中,师生、教学相关人员共有的价值观和行为系统。

三、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

在以“公开课”为关键词搜索资料的过程中,我很难找到国外的有关内容,国内的一些杂志上开展过一定规模的讨论,许多教师参加论坛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一些学者专家也发表文章亮出了自己的观点。所以我的文献综述就集中在国内这个范围。

对公开课的态度,有截然不同的两种意见。

持肯定态度的一方分析了公开课在教学研究、教师发展、学生成长三方面的价值。

在教学研究上,公开课最大的特征是示范性,它为常态教学提供了鲜活的教学参照;它传递了崭新的课程理念,形式最为深入人心;它唤醒了教师强烈的成长意识,是教师“自助式”成长的重要支撑环节(吴勇,2005)。它是反观日常教学的窗口,在一定程度上对日常教学有提升作用(郭华,2003)。

在教师的发展上,它是一种锻炼,一种追求(王永成,2003)。它让执教者在精心选课、反复磨课、个性化做课中,经历了难得的专业成长(吴勇,2005)。它提供了许多集体教研的机会,使每位参与的教师在教学能力上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韩艳红,2005)。

在学生的成长上,它营造了一个最为美好的学习场景,让学生获得自信和成功感(吴勇,2005)。

持否定态度的一方指出了目前公开课活动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他们的看法主要可以概括为假、空、玄三个字。

为了追求课堂的完美,展现课堂的理想,人们做足了“预设”之功,如精心设计导入、过渡,精心安排提问,精心制作课件,细化到一举手一投足(管宏斌,2005),甚至于精心导演好学生的表现,以至于不惜牺牲课堂的真实性,把教学当成了“秀”(王淦生,2003),公开课成了“公演课”、“拔高课”(封锦,2003),忽视了学生的直觉思维,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茅雅琳,2003)。所以说其假。

“空”说的是课堂教学的改革是一个长期的渐变的过程,新理念与实践的结合也绝非易事。有的公开课为了体现新理念,追求形式上的新颖,结果形似而神不似(顾青山,2000),成为贴了新理念标签的“翻新课”,失去了研究的价值。

“玄”说的是有一些公开课可以称之为“概念课”,意识很超前,教学手段很独特,比如基于网络的语文课、数学课、综合实践活动课等等。这类课对教师和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要求特别高,前期的准备工作量是同等课的几倍甚至几十倍,效果却往往不如日常的教学好,付出与收益有很大的反差。即便是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听课的老师也只能感慨“想说爱你不容易”了(李永进,2003)。

有人指出了公开课活动本身的问题。学生在公开的场合下,很少有不认真听讲的,坐得端正,思考积极,回答问题时声音宏亮。教师在众人的期待中,精神饱满全身心投入教学,态度友好而积极。教学时间可自行掌握,延长20分钟缩短10分钟都是正常现象。内容可以选择,要便于操作,易于体现当下流行的教改思想,便于展示先进的教学媒体。日常课的生成的,公开课是预成的,“一切尽在掌握”。公开课成了匿名化的教学,几近完美地体现着教学形式化、抽象化的(即非具体的)特征,凸显出被日常教学所掩盖的教学观念(郭华,2003)。

也有人指出了一些隐藏在公开课背后的问题。比如,公开课的执教者在接受任务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全身心投入到公开课的打造中,无暇顾及本班的教学和学生管理。公开课通常借班上课,班里总有一部分沉默的学生被忽略。公开课的评价标准随潮流而动,专家的评课不少是无效评价,客套与赞美多,批评与建议少,听课教师越看反倒越茫然(李陈荣,2005)。

有教授对公开课现象进行了道德上的审视:公开课首先公开了学校教育中的一个谎言:言行一致、诚实守信;其次是公开将学生工具化,学生成为教师提高教学技艺、博取名利的手段(高德胜,2005)。

我认为,以上的讨论大多还停留在公开课活动现象的描述上,大多以短小的杂文样式出现,缺乏对这一现象较为完整和深入的思考。没有能对这一现象的成因进行分析。对于公开课的发展及改造方面,未提出具体的实施建议。这正是本课题的研究方向。

四、研究目标、内容和关键问题

1.研究目标:

通过对公开课文化现象的分析及其成因的揭示,对公开课文化进行合理改造,以期推动教学研究和教师专业化的发展。

2.研究内容:

1)分析公开课活动的现实状况,包括组织者、执教者、学习者、听课者的述评和公开课课堂实录评析。

2)分析公开课文化现象的特点和作用。

3)分析形成公开课文化现象的条件、背景、过程和主要因素。

4)对比公开课应然与实然状况间的差异,提出公开课文化现象的改造目标和方法。

3.研究的关键问题:

分析、综合和概括人们对公开课的种种讨论,借用教育社会学的分析方法剖析现象。

五、研究思路

本研究将基本遵循这样一条思路:从现象到本质,从事实到追因,从探究到实践的思路,解释现象,解决现实中的问题,为公开课朝着更为健康有效的道路上发展提供例证。

具体分解为以下五个部分:

研究的思路文化分析的进程

1.公开课是什么样子的现场描摹——走进公开课。

2.公开课是怎样打造出来的现象透视——潜藏的冰山底座

3.公开课的存在有什么价值价值追寻——在预设之外

4.公开课为什么是这样的审思追问——公开课文化成因

5.公开课该怎样回“家”未来召唤——公开课回归与走向

先用类似于纪录片的方式,真实地再现公开课是什么样子的。然后从公开课的台前走到幕后,如同影片花絮一般把种种不为外人道的东西呈现出来,说说公开课是怎样形成的,谈谈公开课的问题和弊端。再本着有一说一的态度,从公开课的有利方说它的存在价值。接着就事实追问,看看公开课为什么是这样的,公开课文化何以形成?最后,试图通过实例说出公开课该怎样回家,回到教研,回到师生的日常教学生活中来。

六、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

以“公开课”为核心词,搜集范围包括教学研究、教师发展。广泛查阅文献,深入调研,收集资料。

2.政策分析:

选用部分城市优秀教师评选和职称评定的文件,比照优秀教师成长经历,分析公开课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关系。

3.观察法:

在公开课现场感受执教者、教研人员、专家、听课人、学生的状态,观察教师的教学语言、方法、手段,对突发事件的处理;学生的发言、参与度、情绪状态;师生的关系、互动方式;专家的评课内容;听课人的反应及与上述行为相对应的教学效果。

4.访谈法:

公开课文化主要关系到教师、学生、学校领导、同事群体、教研员和教学方面的专家,其中主体是教师。本选题按教师的年龄、职称、性别、职务上的差异性和层次性进行了分层目的型抽样访谈,并抽取通过公开课实现专业化发展的教师代表进行典型个案访谈。了解执教者在公开课从准备到完成的全过程中所经历的心路历程,了解学生对公开课的看法和感受,了解听课者对公开课活动的需求,了解以公开课为载体的教学研究现状。

七、研究进展及实践反思

1.明晰本研究中“公开课”的定位

“公开课”这个概念看似平常却很难说清楚,在前期所作的访谈中,大家都说公开课的确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之所以说不清楚,主要的症结是公开课表现形式繁多,没有统一的标准对它进行分类。经过访谈、查找资料、反复思考,现在已经有了比较清晰的定位,这在本报告概念界定部分已作了叙述。

2.观察公开课

课题确立以后,我们以研究者的身份进入公开课现场,用批判性的态度去审视上课、评议的过程。对学生学习状态、教师执教情况、听课者小声讨论情况进行了观察,并在课后找了上课学生、听课老师进行询问,了解他们的真实感受,做好观察记录。

3.开展访谈活动

根据开题报告的设计,我先草拟了一个提纲,利用工作间隙开展了此项活动,先后分别对教育官员1人、教研人员1人、学校领导3人、公开课执教者听课者7人、学生9人进行了访谈,用录音笔记录了访谈内容,整理了近2万字的访谈记录,为后续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分析相关政策

为了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各地教育局(包括常州)都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我把与公开课相关的政策收录了下来,做了粗浅的分析。

除我以外,课题组成员都是一线教师,进入文化分析这个领域确实有一定的难度,许多见解还很不成熟甚至是错误的,请各位专家和老师予以批评指正。特别让我们感到困惑想求教于各位的是,在分析公开课利弊之后我们还需要从哪些方面去行动,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