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报告

时间:2022-04-18 05:27:00

教育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报告

市委,市政府:

日前,在**召开的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场经验交流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出席并作重要讲话)上,市被授予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先进地区(全国表彰92个市县,其中省3个,其它两个是胶南和东营)。12月中旬,全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场经验交流会还将在我市召开。近年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城乡、县域和校际间教育差距不断缩小,教育公平化程度不断提高。所辖三市一区全部创建为省教育工作示范县。在省政府对17地市教育水平综合督导评估中,已连续6年总分名列前列(5年第一,1年第二)。现将我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报告如下:

一、完善教育管理体制,建立健全保障机制,统筹教育均衡发展

为切实加强政府对教育的统筹,我市在实行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管理的过程中,进一步细化县、镇两级政府的责任,加大了各市区对教育发展规划、学校建设、布局调整、教师队伍、教师工资、教育教学等的统筹力度,明确了镇级政府在改造和维护中小学校舍、依法保障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等方面的责任。2009年,撤消镇级教育行政管理机构,中小学的基建、教师、经费等实行由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管理,教育教学业务由镇中心学校校长直接负责。管理体制的进一步理顺和完善,使县、镇两级政府的办学责任更加明确,也便于县级政府对教育资源和经费投入的统筹,特别是在经费和建设方面重点向薄弱学校倾斜,为教育的均衡发展提供了保证。

建立健全经费保障机制。

一是完善教师工资管理体制。自2010年起,市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全额纳入县级财政预算,并通过银行按时、足额、直接拨到教职工个人账户。目前,全市城镇教师人均月工资3171元,农村教师人均月工资3031元,位居省前列。

二是公用经费逐年增长。将义务教育经费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并逐年提高义务教育阶段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标准。目前,全市农村义务教育阶段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小学达到499元,初中达到751元;城市中小学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初中达到790元,小学达到508元,均高于省定上限标准。

三是健全助学保障体系。市、县两级教育部门都成立了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加大了对贫困学生的资助力度。在继续落实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杂费、义务教育阶段家庭贫困学生免课本费、补助生活费等政策的基础上,自2010年秋季新学期开始,又全部免除了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杂费及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课本费,按每生每年300元标准给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乘班车补助,建立了高中段贫困学生政府助学金和中职补助金制度,健全了从小学到高中完善的助学体系。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做到了全部由公办学校接收,并免除杂费、免收借读费,划拨生均公用经费。

四是严格执行“一费制”收费政策。通过抓政策宣传、抓标准公示、抓监督检查等措施,进一步规范各项教育收费。所辖三市一区全部创建为“省规范教育收费示范县”。

实施援教工程。2010年—2011年,市委、市政府实施了市直部门和市属企业帮扶农村薄弱学校活动,由100个市直单位和46个市属企业对全市办学条件相对薄弱的农村学校,开展“一对一”的帮扶,并把帮扶结果列入市政府对市直各部门的年度考核中。帮扶工作开展以来,各帮扶责任单位通过物资帮助、钱款救助、智力支持、技术服务等方式,切实为所帮扶的学校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到2010年底全市被帮扶学校共接受捐助达到2151.2万元,有力促进了薄弱学校的快速发展。

二、合理调整中小学布局,加快学校规范化建设,推进办学条件均衡化

为提高有限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益,集中改善办学条件,保持规模与效益的统一,市一直将农村学校的布局调整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工作,常抓不懈。到目前,全市农村学校的布局调整基本到位,现平均每个镇只保留了1.8所小学、1.3所初中,农村小学、初中平均在校生规模分别达到585人、980人,使原本分散的教育资源得到适度集中和优化,学校的规模效益、管理效益和办学质量得到了很大提高。针对布局调整带来的学生上学交通问题,市实施了学生班车工程,自2002年10月起,启动了以“政府采购、社会参与、财政补贴、费用减免、统一标识、学生专用、部门监管”为模式的农村学生班车工程。凡购买学生班车的,县级政府一次性补助1.5—2万元,并减免养路费、保险费等费用,年底每辆车每年给予8000—9000元的补助。对贫困学生乘车,财政每生每年补助300元。目前,全市共运行学生班车630多辆,基本解决了农村学生上下学的交通问题。2008年10月,教育部、公安部联合在我市召开了校车管理现场会,推广我市的经验。

为进一步解决农村中小学相对薄弱的问题,2011年9月,市政府召开全市农村教育工作会议,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意见》,确定了全面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的四大工程:

一是规范化学校建设。到2012年全市所有农村中小学校全部达到市级以上规范化学校标准。

二是农村中小学“食暖行”工程。到2012年,基本解决农村学生中午就餐、冬季取暖、上下学交通问题。

三是农村中小学教学仪器更新工程。

四是农村中小学信息化工程。为了确保按时完成目标任务,市政府出台“以奖代补”政策,拿出128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规范化学校”和“食暖”工程建设的奖励,并按照与省财政1:1的比例配套农村中小学校教学仪器更新专项资金。同时市政府与市区政府签订了目标责任书,把完成情况纳入了市政府对市区政府的工作考核中,有力地调动了县级政府办学的积极性。

目前,全市农村小学、初中已全部创建为市级规范化学校,提前2年完成规划目标,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发生了根本变化,城乡教育的差距进一步缩小。

三、建立城乡教育共同体,同步推进教育改革,确保教学质量均衡化

一是保持学校间的均衡发展。市取消重点学校与非重点学校的划分,更加注重每一所学校的规范化程度和办学特色。小学、初中和普通高中全部实行划片招生、就近入学,义务教育阶段无择校。城区学校之间、农村学校之间生源质量相当,保证了各学校的公平竞争和良性发展,使教育质量能够一直保持整体上升。

二是推动城乡学校教育管理和教学水平的均衡发展。全市城市每所学校普遍与农村2所学校共建一个学区,成立学区教育委员会,发挥城区学校的管理优势和师资优势,建立干部交流制度,城乡学校选拔优秀的青年干部相互挂职交流,提高农村学校的办学理念和管理水平。城乡学校开展“中心教研组”活动,充分利用教育网络加强教研,达到“同研一节课,同上一节课”的目标,以此提高农村学校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

三是推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同步进行。在一些重大的教育改革与发展方面,全市实行市区、城乡一盘棋战略,同步规划,齐头并进。在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中,全市所有学校实行“齐步走”。从2008年至2011年,全市的小学、初中和普通高中分别进入新课改实验,全市统一进度,避免了将来教育发展过程中出现区域性差异。

四、优化教师结构,加强教师交流,强化教师培训,促进教师资源的均衡化

一是优化教师队伍结构。一方面合理分流,解决农村教师超编问题,畅通出口。2012年全市农村教育工作会上出台政策:对工作年限满30年或距法定退休年龄5年以内且工作年限满20年的人员,本人申请,经组织批准,可提前办理退休手续。到目前,全市已分流2000多老龄教师。一方面每年为中小学特别是农村学校补充新教师,畅通入口。2010、2011年,分别招聘录用新教师428、399人,新任小学教师全部达到专科学历,初中教师全部达到本科学历,其中到农村任教的新任教师分别达到了81.3%和56.3%。

二是实施城乡教师交流制度,城乡教师交流达2359人次,促进了城乡教师间的相互学习和共同发展。

三是大力实施教师继续教育和培训工程。将教师培训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市级财政每年设立10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全市中小学教师的市级培训。适应新课改的需要,市、市区两级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小实体、多功能、大服务的原则,将教学研究、教育科研、电教仪器、进修学校等机构进行有机整合,成立教育教学研究培训中心,实现了“教、研、训”一体化。其中有3个市区的教学研究中心被评为省级以上示范性教师教育基地。

2011年,省教育厅在市召开全省教师培训机构建设经验交流会,推广市教师培训机构建设的经验。积极探索以校本培训为主体,学区培训与网络培训相结合的教师培训方法,形成了以校本培训为重点,“校本培训、远程培训、集中培训”相结合,“学习、教研、培训一体化”的培训模式和“名师带动,整体优化”的培训机制,促进了教师教育理念、学科素养及育人水平的提升,全市广大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有了较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