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技术学院党政工作总结

时间:2022-05-28 10:13:33

职业技术学院党政工作总结

2014年,是学院省示范性高职院校培育建设的启动之年,也是学院新一轮人才培养工作的评估之年。一年来,学院深入贯彻落实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全体师生员工同心协力、扎实工作,各部门紧密配合、开拓创新,圆满完成年度八项重点任务,各项事业持续快速发展,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才保证、科技支撑和智力贡献。

本年度,学院取得十大成果:一是顺利通过教育部新一轮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并获好评,进入全省乃至全国高职教育第一方阵;二是“双元制”人才培养品牌形成,在全省人才培养工作会议上作经验交流,省委书记罗志军视察学院给予高度赞赏;三是以非示范院校身份入选第五届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成果展,政产学研融合发展的“模式”得到教育部肯定;四是成功举办吴百年华诞纪念活动,学院在国内外影响进一步扩大;五是机电一体化技术、信息技术服务外包专业群入选省级重点建设专业群,中德中心升格省级综合性实训基地,专业建设成果不断丰富;六是招生就业形势两旺,新生录取分数线、毕业生就业质量显著提高;七是依托高职院校建立的全国县域首家大学科技园和市企业联合大学揭牌运行,学院社会服务功能不断拓展;八是“两馆一场”(吴陈列馆、校史馆和吴广场)建成开放,形成校园文化新地标;九是推行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和领导力全员培训,管理队伍活力增强,正能量集聚放大;十是二期工程建成并投入使用,学院功能布局进一步优化。

一、着力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党风廉政建设进一步加强

2014年是创先争优活动总结阶段。学院以创先争优活动为抓手,大力推进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和基层组织建设,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不断发挥,为学院发展提供了组织保障和精神动力。

1.隆重举行创先争优总结表彰活动。9月份学院召开创先争优活动总结表彰大会,对争做党员“师德标兵”“成才标兵”主题实践活动进行全面总结,对创先争优活动中涌现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给予表彰,师生中逐渐形成“重德笃行、务实求新”的良好风尚。

2.全面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发动基层党组织开展十八大报告专题学习和知识竞赛活动。布置“感动中国”优秀人物事迹展和十八大图片展。举办文明伴我行“七个一”主题教育活动。开展郭明义、李吉林、徐其军、王强等先进典型学习活动。通过系列活动弘扬主旋律,引导师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价值观和荣辱观。吴薇同志荣获省高校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陈梅玉、顾准两位老师和江文珺同学的先进事迹入选市“身边的感动100人”。

3.深入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召开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动员大会,部署重点工作任务。对26个基层党组织分类定级。开展公开承诺、民主评诺、领导点评和民主评议党员活动。党员募集爱心基金10余万元,党员参与率和募集基金均创三年来新高。举办2期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严格党员发展条件和程序,发展党员67名。软件与服务外包学院和现代港口与物流管理系两个党总支荣获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4.干部队伍建设卓有成效。坚持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落实院领导对口联系系部制度,领导集体求真务实、团结协作,得到师生拥护。在市委和院党委领导下,完成新一届中层干部换届工作,按照“三定”要求,通过竞争上岗方式,公推公选中层干部19名,中层副职23名,一批年轻干部走上管理岗位,增添了学院干部队伍的活力。组织中层以上干部参加核能领导力实践阶段培训,干部队伍责任感和凝聚力增强。

5.扎实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实行党风廉政责任制,落实“一岗双责”。与市检察院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共建活动。组织干部观看廉政动漫教育影片,参观市阳光教育警示基地,教育干部秉公用权、廉洁从政。组织师生开展勤廉诗歌创作比赛等活动,廉洁文化影响力进一步增强。举办高校纪检工作现场交流会,学院廉洁教育活动得到好评。

二、着力完善发展规划体系,规划引领作用进一步发挥

依据省市县规划精神,修订完善学院“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并在教代会上全票通过,进一步确立学院发展定位、目标和思路。

1.“十二五”发展规划修订。组织20多名国内知名高职教育专家论证、修订了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规划明确了学院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明确了学院的四大优势、四大特色和四大理念,明确提出:按照“稳定规模、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延伸层次、彰显特色”总体要求,大力推进八项工程建设,2015年前建成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2020年建成特色鲜明、全国知名的高等职业教育品牌院校。规划为学院未来一段时期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设计了蓝图。

2.子规划体系进一步完善。在总规划修订完善的基础上,制定了“专业建设、实训基地、师资队伍、科技服务、校园文化和联合研究院、继续教育学院”等子规划,各子规划根据总规划目标任务要求,结合本单位本部门实际,进一步细化发展目标和实施方案,为总体发展规划“落地”奠定了基础。

3.规划实施力度不断加大。党委行政高度重视规划落实,广泛发动规划讨论学习,在规划指导下制定年度党政工作意见,根据党政工作意见审定年度重点项目,并成立项目工作办公室,专门负责项目化工作的管理和督查。截止2014年12月底,195个立项项目(30个重点项目)完成160个,完成率82%,有效推进了学院规划的实施和事业的发展。

三、着力加强师资内培外引,师资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

学院把师资队伍作为第一资源,不断推进师资队伍建设七大工程的实施,修订完善“名师选拔、团队培养、岗位聘任、绩效考核”等一系列管理办法和激励政策,促进师资队伍学历机构、职称结构、双师结构、专兼结构不断优化,提升了学院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1.师资培养渠道不断拓宽。建立企业“双元”师资培养工作站和大学研究生工作站。34位专业教师赴企业挂职锻炼,认定138位教师双师资格,专业课教师中双师素质教师比例提高到74.4%。选派110位教师参加国内外培训。组织400多人参加全员核能领导力培训,师资队伍正能量迅速积聚放大。新增博士4名,硕士以上学位教师比例达66.2%。新增教授3名,副教授以上职称教师增加到79人。新增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1人,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3人。评选院级优秀教学团队4个。

2.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力度加大。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原则,聘任行业企业能工巧匠等50人担任兼职教师,双师结构教学团队日渐形成。兼职教师担任专业课学时比例不断提高,管理不断规范。聘请等全国高职领域18位专家担任学院改革与发展顾问,成为建院以来层次最高、人数最多的一次“招才引智”行动。

3.岗位设置与考核管理进一步完善。成立“绩效津贴方案制定小组”,广泛征求意见后制定的《岗位设置与聘用管理试行办法》提交教代会通过。根据新办法聘任在职在编教职工327人。根据上级规定实施绩效工资,兑现了在职教职工、退休人员等391人的绩效工资,有效调动了教师从事教学和科研的积极性。

四、着力深化专业内涵建设,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提高

以迎接新一轮人才培养工作评估为契机,全面启动省示范性高职院校培育建设,召开第三次教学工作会议,精心组织职业技能、创新创业和教学大赛,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扎扎实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重点专业群建设成效显著。围绕区域六大主导产业建设六大重点专业(群),逐步形成国家、省、校三级专业梯队。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通过了省级特色专业验收(良好),并成功申报中央财政支持的建设项目。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群和信息技术服务外包专业群入选省级重点建设专业群。组织全院性专业剖析活动8次,各教学单位专业剖析活动超过70轮次,专业建设定位、目标和思路进一步明晰。

2.实践教学不断加强。率先规划建设五大教学产业园,精密机械和生物医药两个教学产业园启动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分别增加到84个、132个。“中德中心”升格为省级综合性实训基地;国际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基地通过省级验收,获得省财政补助38万元,累计获得专项资助248万元。顶岗实习全覆盖,实践教学管理不断加强。实践类课时占总学时58%。组织考级考证10520人次,双证获证率99%以上。在省级以上技能大赛中获4个项目一等奖、1个团队项目一等奖。省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立项14个,其中4个项目参加省首届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成果展示会。

3.课程建设成果不断丰富。在北师大赵志群团队指导下启动系统化课程开发建设。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任职要求,参照相关职业资格标准,优化课程体系和优选教学内容。汇编2014级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截止2014年底,校企合作开发课程29门。新增院级精品课程8门、教改课程4门,累计建有省级精品课程3门。教改项目27个、精品课程5门通过中期检查。教学资源不断丰富,新增省级精品教材1本(累计5本),选用精品教材比例不断提高;校企合作开发教材19本,案例库、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资源建设不断推进。

4.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创新。“定岗双元”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探索进一步深化,受益面进一步扩大,校企按照六大原则组织实施,“六双”特征不断彰显。部分专业根据专业特点和企业需要,不断探索“双元制”本土化更多的有效模式,丰富了学院人才培养的路径。

5.质量保障体系不断健全。与麦可思数据有限公司合作开展毕业生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跟踪测量评估及新生调研分析,把调查报告作为改进教学的重要依据。完成2014年状态数据采集工作。督导“督教、督学、督管”工作力度加大。构建了外部评价与内部保障贯通的全方位、多元化、互动式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形成全程监控、实时反馈、阶段调节和持续改进的质量保障机制。

6.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2011届毕业生就业率、专业对口率、月收入均高于省平均水平,毕业生对母校满意度高出省平均5个百分点;2011届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排名全省第4位。学院在全省人才培养质量工作大会上作了经验交流。在11月26—28日教育部新一轮人才培养工作评估专家组现场考察中,专家组给予学院人才培养工作高度评价。

五、着力构建合作办学体制,学院办学活力进一步增强

充分发挥学院四大优势,强力推进校政、校企、校校和国际合作办学,广泛集聚国内外资源服务学院人才培养。

1.校政合作持续推进。学院把贡献不可替代作为事业发展的根本。随着学院对区域贡献度的不断提升,市政府为学院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保证、制度环境和足额的经费投入。在政府大力支持下,大学科技园、市企业联合大学相继揭牌,创业公共实训基地启动建设,投资近3亿元的二期工程竣工使用,“建成省示范性高职”列入市“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学院与政府相互兼职渠道逐渐打开。学院与地方“相生相伴”共同发展格局逐步形成。

2.校企合作规模扩大。各专业加大企业调研,服务企业发展,新增合作企业40余家,合作内涵不断丰富。中德中心“一董三委”体制优势不断显现,新增伯合乐公司、诺坦尼亚公司等多家合作德企,获赠加拿大爱克公司价值155万元设备。首创与大型国企——佳木斯电机股份公司“定岗双元”模式培养学生项目运行良好。七大校企联盟成员企业突破百家。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功能不断发挥。学院二级合作教育网络逐步健全。

3.校校合作领域拓宽。与中专、昆山一中专、昆山二中专等三所学校合作开展“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与“物流管理专业”试点“3+2”分段培养项目,项目实施受到省专家好评。借助联合研究院高端平台“磁吸”合作高校25家。依托临沪优势,积极探索与上海高校“专升本”教育合作。

4.国际合作稳步开展。与德国AHK-上海合作项目“中德中心”每年招生两个专业学生100名,该合作项目成为学院品牌和亮点日益受到广泛关注,3月29日省委书记罗志军视察中心时,对学院培养企业需要的技术人才做法给予赞赏。与英国奇切斯特学院国际合作项目顺利开展,与德国GRONE基金会合作项目稳步推进。

六、着力强化职业素质教育,学生工作水平进一步提升

以现代职业人为培养目标,大力推进职业素质教育和职业发展教育两大载体建设,拓宽学生管理三大中心功能,整合学工处、团委、思政课程组等软硬件资源联合开展职业素质教育,逐步形成特色的职业素质教育体系。

1.职业素质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开设《现代职业人》课程,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学生职业素质能力、就业创业意识显著增强,学习目标更加明确。思政教师与辅导员互动加强,理论与实践联系更加紧密,思政课程教育形式多样化、内容本土化、考核多元化成功实施。体育俱乐部制教学改革受到学生欢迎。人文艺术类课程教学管理不断加强。

2.学生管理队伍建设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力度加大,组织27人次参加省教育厅培训,举办思政教育研讨会、教学反思征文,不断推进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发展。辅导员、班主任以学生为本,注重心理沟通和管理育人收到实效。加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学生整体素质有所提高,本年评选产生“优秀学生干部”129名、“三好学生”147名、“优秀毕业生”145名。

3.学生活动丰富多彩。组织实施五项青春行动,每月开展特色主题活动,服务青年学生成长成才。举办校运会、校园文化艺术节和各类技能竞赛,通过话剧、摄影、朗诵、征文等系列活动大力弘扬吴精神,丰富学生第二课堂。积极拓展人文艺术教育基地,组织广大青年志愿者走出校园服务社会。全年开展学生活动78项,参与市级以上活动16项,获得省苏南片区运动会团体第六名、第十三届运动会啦啦操第一名。

4.推进生命教育工程。成立“大学生生命教育工程”领导工作组,开展新生心理普查、心理健康月、“防艾”系列活动、紧急救护技能大赛、同伴健康教育、模拟法庭等,引导学生健康成长。荣获“市教育示范学校”称号,中国红十字会华建敏会长视察学院工作,给予生命教育高度评价。

5.关心关爱学生生活。加强宿舍软硬件建设,完成2幢宿舍地砖铺设和2幢宿舍楼公共区域美化,宿舍环境不断改善。做好学生奖、助、贷、补工作,秉承“公平、公正、公开”原则,发放奖助学金320万元,未收到一封学生来信。297名学生获得助学贷款163.8万元。多渠道资助学生中的弱势群体,确保学生不因贫困而退学。

6.招生、就业形势两旺。175位教师、355位学生参与招生宣传,录取考生1728名,报到率93.06%,省内同类院校中名列前茅,文史类专业高出省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21分,理工类专业高出省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24分,9个专业第一志愿录满。逐步健全学生就业平台和网络,2014届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97.53%,高出省4%,年终就业率98.89%,荣获“省学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承办全国高职高专招生就业协作会暨就业工作模式创新研讨会。本年度“专转本”学生100名,应征入伍学生37名,均创历史新高。

七、着力增强服务地方功能,服务地方领域进一步拓宽

学院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上,继续加强科技创新、科技服务和继续教育,在区域创新型、学习型城市建设中的贡献度不断提升。

1.科研成果量质并升。修订教科研工作量计算办法、科技成果奖励办法等科研激励政策,完善科技项目管理、科技创新团队认定等管理办法。调研72家高新技术企业人才与技术需求。全年各级各类课题结项33个,其中立足的社科应用和科技软课题近20个。新立项科研课题43个,其中市科技局项目15项,到账科研经费73.4万元,比上年增长66.7%,首次获得省科技项目软科学研究项目1项,省高校科研成果产业化推进项目1项。市级以上科研成果评奖中获6个一等奖。大力推进知识产权申报工作,专利授权24件,软件著作权6项,新受理专利79件,均取得历史性突破。

2.联合研究院“智汇”功能不断彰显。一是高层次人才培养已见成效。与11所高校合作探索“双元制”多导师培养模式,入学研究生197人。新增会计硕士专业,承接昆山教育硕士培养任务,招生专业和范围不断拓宽。引进东南大学、南京大学“大四”、“研二”学生到企业“多元培养”得到认可。与市经信委共建省内首家企业联合大学挂牌,首批开办“能源管理师、国际物流经理、行政人事总监”三个研修班,定向服务区域企业高层次培训拉开序幕。二是领军人才团队初具规模。建立领军人才团队10个,其中美国黄新江生物医药研发团队和李湃物联网技术研发团队,名列市“522人才计划”评出的29个团队前列。黄新江团队市政府重点培养申报省“双创人才”及国家“”。三是科技服务平台建设加快推进。大学科技园10月30日揭牌运作,已入驻企业132个,员工800多人,其士30人。市创业公共实训基地前期投入219万元全部到位,基地建成后将成为全国创业实训的样板工程。新材料实验室投入使用,分析检测中心、物联网工程研发中心建设不断推进,与上海大学共建技术转移中心分中心达成协议。四是高品质技术服务成果增多。联合研究院专家库汇聚各行业专家85名,与20余家企业签定产学研合作协议,促进企业产生专利15个,帮助20多家传统企业向研发型、总部型转型升级。外派教师为斯迪克公司获得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5项,填补了国内该领域空白。学院《政产学研共铸高职教育新模式》成果入选第五届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成果展。

3.继续教育规模不断扩大。一是成教生源市场不断开拓。电大成人开放教育、远程网络教育、成人业余函授教育和大学独立段本科教育招生1073人。校外第二个函授站——连云港大港中专校教学点开始招生。二是职业培训规模稳步扩大。

八、着力转变服务保障观念,学院内部环境进一步优化

服务保障部门围绕学院中心工作,树立主动服务观念,提高服务管理水平,为师生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本年度评选表彰了服务意识强、服务质量好、群众满意度高的12名劳动模范和2个先进集体。

1.经费筹措和使用监管力度加大。加强资金筹措和管理力度,建立“争、筹、贷、节、奖、管”等经费管理体制,争取到预算外资金1152.79万元,收缴学费3600万元,根据建设需要净融资1100万元,为学院发展提供了经费支持。成立并运行“教育基金会”,多渠道筹集办学经费。科学设置预算科目,预算管理不断规范。招待费、办公费、差旅费等监管力度加大。撰写财务分析报告,完善财务信息化系统,重视业务培训和部门管理,财务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2.后勤服务质量不断提高。加强食堂从业人员培训和食堂运行监管,被评为省百佳餐饮A级单位、省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百千万示范工程建设单位。狠抓节水节电,节水18554吨,同比下降8.51%。重视公共卫生安全管理,做好传染病防治工作。完成校园110平台建设,提高报修响应速度,加强绿化、物业、电梯、空调等服务外包单位监管和考核,后勤服务保障效能提升,师生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进一步改善。

3.营造书香校园。发挥图书馆的情报与检索优势,根据专业建设需求,建立教学资料信息库,主动服务教育教学改革。积极倡导多读书、读好书,大力开展读书节活动,参加人数超过1万人次,获得第七届阅读节“优秀组织奖”(高校中唯一获得者)。启动图书馆改造工程,推进图书资源共建共享,馆藏资源不断丰富,服务形式现代化和多样化,图书馆利用率不断提高。

4.校园信息化建设加速推进。CRP工作按计划有序推进,完成硬件建设,采购CRP虚拟服务器,为每位教职工配备一台上网电脑和一台上网手机,并提供每月70元上网补贴;逐步完善CRP软件系统,系统从五大模块29个子模块增加至84个子模块;CRP系统应用取得突破,人事、后勤管理和门户及任务系统全面应用,教务、学工管理系统部分运用,毕业定岗实习、毕业设计系统开始试用。

5.切实维护教职工权利。发动教职工参政议政,召开三届一次教职工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学院发展规划和岗位聘任办法。丰富教职工业余生活,组织教职工参加省、市、校活动18次。关爱困难教职工,慰问教职工45人次。关注教职工身体健康和财产安全,组织全体教职工和退休教师体检,为教职员工办理人生意外保险和家庭财产保险。千方百计提高教职员工福利,发放福利5次,截止2014年底,工会总支出38万元。关心女教师发展,女教师中产生市“劳动模范”、市和市“巾帼建功标兵”,创建了市“五一巾帼标兵岗”。

6.平安校园建设成果进一步巩固。加强校园安全信息收集,确保敏感时期学院政治稳定和各类矛盾及时化解。在新生中首次举行全员安全知识竞赛,提高了全体新生的安全意识。在校园人员密集场所,增加二条减速带,有效防止了交通安全事故。调整保安工作方式,提高保安工作效率,降低了保安运行成本。加强校园110报警电话的接听,随时解决突发事件,全年校园安全稳定。

九、着力打造校园文化地标,校园文化氛围进一步营造

校园文化是学校的灵魂。学院充分发掘历史底蕴和文化资源,“软硬兼施、内外兼顾”,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不断形成。

1.校园文化软环境不断改善。完成校园景观雕塑群、吴园浮雕群、名人题词石雕群、籍院士墙和文化走廊建设。完成校园道路、建筑命名。征集制作了校歌。出版了48万字校史一部。成立校友会,集聚三校校友资源服务学院发展。《吴》画册制作。完成《走进》、《积健为雄》两个专题片制作。无处不在的文化渗透丰富了校园文化内涵,提升了学院人文气息和教育品质。

2.“两馆一场”新地标建成。全面展示核物理女王一生风采的吴陈列馆5月31日建成开馆,并成为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浓缩百年发展华章的校史馆10月20日正式开放。气势恢宏的吴广场建成,雕塑大师章永浩制作的吴汉白玉半身雕像、铸铜全身雕像安装到位。“两馆一场”成为校园文化的新亮点和对外宣传的新窗口。

十、着力搞好大型活动宣传,学院社会影响进一步扩大

作为高职领域的“新秀”,学院借助大型活动举办之机,广泛宣传办学成果,内聚人心,外树形象。

1.借吴百年华诞纪念活动扩大学院的社会影响。举办吴百年华诞纪念活动吸引了海内外嘉宾,也吸引了《中国教育报》、《扬子晚报》、《教育电视台》、《光明网》等10多家主流媒体集聚,《职业教育的“洋经验”如何本土化》等三篇专稿在《光明日报》等媒体报道后被广泛转载。借纪念活动“东风”,邀请省内外高职专家举办了“传承吴精神,办好示范性高职”论坛,分享高职教育成果,共谋发展大计,学院知名度与社会影响力迅速提升。

2.借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活动提升学院行业内的知名度。教育部评估既是检验办学水平的“国考”,也是扩大学院行业内影响的“广告”。各部门通力合作,通过横幅、标语、网络、校报、卡通宣传册等多种渠道学院办学理念、特色、成果以及评估专访和新闻报道,营造了浓厚的迎评创建氛围。学院的“精、气、神”给评估专家留下很深印象,杨应崧教授用五个“不简单”充分肯定了学院校园文化、精神面貌、服务地方、办学成效等方面取得的可喜成绩。

此外,本年度,学院在资产管理、监察审计、学报编辑、档案管理、研究所、关工委、校友会、基金会、外事、统战、退协等各方面工作中也都有很多亮点和可喜成绩,为学院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2014年,是学院事业大发展、成果大丰收的一年。但是,学院的整体发展水平与市委市政府的要求、行业企业的需求和师生员工的诉求还有一定的差距。近年来,高考报名人数以每年2-3万的速度萎缩,2013年高考报名人数锐减到44.86万,高职教育的形势不容乐观,高职院校的竞争日趋激烈。特别是作为高职办学历史不长的学院,自身的师资水平、专业特色、成果积淀、社会影响还存在诸多短板,如何在外部环境变化中化“危”为“机”,迎难而上;如何在自我全面审视中扬“长”补“短”,后来居上,需要人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脚踏实地,不骄不躁,凝心聚力,攻坚克难,努力开创学院各项事业新局面,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