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定位和发展调查报告

时间:2022-06-17 08:31:00

城市定位和发展调查报告

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城市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国内一大批中小城市蓬勃兴起,在吸引投资、整合资源、促进发展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突出的作用。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们市作为具有比较鲜明特色的中小城市,要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必须依托自身的比较优势,明确城市的战略定位,塑造独特的城市个性,提高城市的核心竞争力。

一、坚持三个原则,进一步明确城市定位

城市定位是城市发展的导向性目标,具有一定的阶段性。建国后,市进行过三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1958年将城市定性为以纺织、地毯、刺绣、食品、加工、渔业为主的轻工业城市;1978年定性为以电子仪表为领航,以纺织工业为主体的工业、港口、旅游城市;1996年定性为以高新技术为主导的生态化城市。这三轮总体规划在不同时期较好地指导了经济社会和城市建设的发展,但是都过分注重规划的技术性功能,忽视了战略作用的发挥。为此,自2002年开始,我们着手启动了新一轮城市发展战略研究,邀请中国城市规划研究院等有关专家,多方论证,形成了《市城市发展战略研究报告》,确定了新的城市发展定位,即以现代制造业、旅游业为主的综合性生态城市。这一定位,充分考虑到了以下三个原则:

一是坚持错位竞争。城市定位既要考虑前瞻性,又要立足现实,应该是跳起来就能摘到的一个桃子,才能起到激励和鼓舞的作用。在半岛城市群、环渤海经济区以及中日韩东北亚大三角区域中,不具备区域中心城市地位,也尚未成为重要的城市节点。因此,在确定城市定位上,我们坚持摆正位置、找准区域角色,不贪大求洋,不好高骛远,不提不切实际的口号。同时,尽管高新技术产业是的一大亮点,但是我们考虑到以高新技术为主的产业定位与的现实产业基础有一定的距离,所以把其调整为重要的发展战略之一,不再直接体现在城市定位中,使城市定位既切合实际,又具有明显的时代性和可操作性。

二是突出比较优势。环境优美,资源丰富,风景秀丽,气候宜人,是旅游、避暑、疗养的好地方。同时又与朝鲜半岛、日本列岛隔海相望,是中国大陆距韩国最近的城市,区位优势得天独厚。改革开放以来,充分发挥这些比较优势,坚持不懈地打环境和开放“两张牌”,经济社会取得了快速发展。去年,全市GDP突破千亿元大关,达到1008.8亿元,近17年来年均增长18%以上;累计实际利用外资超过40亿美元,外贸依存度达到45.9%,在承接韩日等周边国家和地区制造业转移方面,具有坚实的产业基础。要在新一轮的城市竞争中取得主动,也必须保护好、发挥好、利用好这些优势。为此,我们在城市定性中,鲜明地提出了发展现代制造业和旅游度假业,不仅深基于的产业基础,也完全符合未来的产业发展方向,大大增强了城市战略规划的导向性作用。

三是凸现城市个性。城市必须有自己的特色、响亮的品牌,才能在“注意力经济”中脱颖而出。多年来,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不断地丰富和提升“人居”品牌,获得了一系列省级、部级和世界级荣誉称号,先后成为中国第一个国家卫生城市,第一个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群和优秀旅游城市群,两次被联合国评为“迪拜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城市”,2003年又获得了联合国“人居奖”,去年成功举办了首届中国国际人居节,被国内外朋友誉为“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城市”。为进一步提炼城市特质,凸现城市特色与优势,我们又提出在“最佳人居城市”的基础上,打造“最佳创业城市”,打响“居住在、创业在、成功在”的城市品牌。为此,我们在城市定位中突出了“综合性生态城市”,目的就是不断提高城市发展的特色竞争力。

二、围绕四个重点,确立城市的发展战略

城市发展定位明确后,便具有了自己独特的个性和灵魂,便可围绕塑造自己独特的个性来确立城市的发展战略。

(一)从区域经济上,明确了的区位功能。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区域经济既融合又竞争的态势越来越明显,要取得更快更好的发展,必须坚持区域协调发展的观点,从宽广的视角、长远的眼光出发,在更大的地域空间,充分发挥城市在区域中的竞争优势,实行优势互补、长短取齐和联动发展,提升城市的区位功能地位。为此,我们确立了“四个面向”的思路,就是面向东北亚,构筑中韩经济带的桥头堡;面向国内,建设一流的旅游城市;面向,接轨、,实现互动发展;面向市域,强化优势,中心带动。按照这个思路,既可以强化优势,又可以培育新的竞争优势,增强应变能力和竞争力。

(二)从空间结构上,推动了城市的形态创新。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是推动经济重心转移、塑造城市个性、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手段。下辖的三个县级市都是全国“百强县”,均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和发展潜力,都处于一小时工作圈范围内,彼此联系紧密,产业关联度高。在确定城市发展空间结构的过程中,我们意识到,稳定蔓延型形态已经被证明是不成功的城市发展结构,自然式蔓延、惯性发展是无序、低效、危险的扩张状态。的城市形态还远未稳定成型,完全有机会在不同效率的城市结构中进行选择。为此,我们规划了“1个中心城市、4个次中心城市、12个中心镇”的组合型城市集群,推动次中心城市向中心城市对接,小城镇向次中心城市对接,农村向小城镇对接,加速城乡一体化进程。近期优先整合中心市区与文登市的对接,通过建设快速通道,实行基础设施共享,实现区域内的双赢、多赢,增强在半岛城市群建设中的竞争力。

(三)在产业发展战略和空间布局上,夯实了城市发展的基础。城市发展必须有坚实的产业基础。从全球发展趋势和所处地缘条件看,真正能够支撑我们经济持续健康增长的主导产业,是与高科技融合发展的先进制造业和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为抢抓国际资本和产业转移的有利机遇,打造产业竞争的新优势,我们紧紧围绕新的城市定位,提出了建设“三大基地”,即努力把建设成为面向韩日等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现代制造业基地、旅游度假基地和以海产品为主的农副产品出口加工基地。在制造业基地的布局中,确立了重点发展运输设备、电子信息、机电工具、轻工纺织服装、食品医药“五大产业群”。根据这一产业发展战略,我们对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进行了优化布局,规划了“一带两线”,即沿千公里海岸线的滨海现代旅游度假业和临港工业带,沿青威高速公路和中心市区—荣成—石岛一线布局了两条制造业产业带,引导加工制造企业向城市内陆区域聚集,让出优美的岸线资源发展旅游度假业,从而实现城市区域空间布局的科学化、合理化。

(四)在生态规划上,推进了生态市建设步伐。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城市发展中资源和环境的保护问题提出了新的要求。建设生态化城市,不仅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为此,我们在全市牢固树立生态是“借贷”而非“继承”的理念,即生态环境是我们从子孙后代手里“借”来的,必须连同“利息”,也就是发展成果,完好无损地还给子孙后代,而决没有对其破坏的权力。在实际工作中,严格执行环保第一审批权和一票否决权,凡是污染环境、耗能高、耗水多的项目坚决不上,宁肯牺牲一些发展速度,也绝不增加新的污染源。同时,我们围绕争创全省第一个部级生态示范市,出台了《生态市建设总体规划》,引导城市空间有序拓展,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提高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落实五大措施,推动城市发展升级转型

目前,已进入一个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要牢牢抓住这个时期的每一个机遇,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统筹安排好开发时序,切实把城市发展战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和特色竞争力。

第一,提高城市的整体功能。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建设“世界精品城市”的要求,我们从提高城市的文化内涵,增强城市的整体功能,提升城市的品位上着眼,正在着手抓三件事:一是强化和完善中心市区功能,继续鼓励市区企业“退二进三”,引导工业企业向工业园区转移,腾出更多的空间发展第三产业。二是加快中心商业区建设,近期着手迁出一些非商业设施,引进一批名企名店,将主题商场与休闲、娱乐、餐饮融为一体,形成“扎堆效应”,打造我市消费市场的特色品牌。三是坚持市场化运作,加快国际商品交易中心、文化艺术中心、城市博览馆等大型公共设施建设,推进文化、体育产业与旅游业的相互融合、协调发展,打造的文化品牌,树立高品位的城市形象。

第二,统筹发展滨海旅游。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休闲度假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旅游业也将逐步从观光游为主的阶段转变到观光和度假并重,包括会议度假和展览度假阶段,而作为旅游度假阶段的休闲度假游所带来的经济效益,远高于纯观光游。海岸线绵延千公里,生态环境优美,旅游资源丰富,山、海、岛、林各有景致,温泉、游艇、高尔夫球场极具特色,特别适合发展休闲度假旅游。我们要珍惜这些宝贵的资源,加大保护和开发力度。临海岸线原则上不进行工业化建设和普通城市化开发,尽量保留原生态,为发展休闲度假预留足够的空间;我们暂时不能开发的,也要加强保护,留给子孙后代开发,绝不为了短期利益使环境受到破坏而影响旅游业的发展。

第三,着力打造科技新城。面对新的世纪、新的挑战,要取得更快更好的发展,必须在更高层次上打好环境、开放这“两张牌”的同时,补打一张“科技和人才”牌。要加快培育科技教育文化中心,使之成为未来城市的创新区。我们借鉴美国圣地亚哥市的发展模式,依托高技术产业开发区、驻威高校和职业技术学院,加快国际生物技术研发中心和国际微电子技术研发中心发展,扶持职业技术学院发展,搞好大学城的整体规划,积极创造条件引进更多的高校和科研院所来落户,使的整个城区成为名副其实的大学城、科技城。

第四,大力发展临港工业。拥有三个一级口岸,是中国至韩国客货班轮密度最大的城市,经国务院批准,今年机场正式对外开放,与韩国的空中航线已经顺利开通。要充分发挥这个优势,必须大力发展临港工业和港口物流业,建设集运输、储存、加工、物流配送于一体的港区经济,以“大物流”接应“大制造”,形成生产制造环节与物流通关环节相映成辉的发展局面。要全面加快港口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建设一批大型集装箱专用码头,形成核心竞争力。要积极推进以公路、铁路、管道运输方式为支撑的集疏运体系建设,提高通关效率。要进一步优化港口资源配置,运用市场手段,积极引导港口资源整合,鼓励和支持各类生产要素向重点口岸和优势港口企业集中。要依托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出口加工区,利用港口的集聚效应和热点效应,搞好招商引资,活跃港区经济。

第五,加快建设工业新区。为进一步拉开城市发展的大框架,我们决定在离市区相对较远的草庙子镇建设新的工业园区,通过这枚远投的“棋子”,带动城市重心向开阔的腹地迁移。同时,加快草庙子工业区与苘山工业区的连片开发,推进中心市区与文登等次中心城市的对接,实现城市形态创新的战略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