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发展调查汇报

时间:2022-06-12 09:46:00

文化产业发展调查汇报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发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动员令,提出了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部署和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结合实际,采取更加得力的措施,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是摆在全市各级面前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围绕这一任务,市政协于近期组成调查组进行了专题调研,力求在分析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梳理出与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和我市文化产业布局相吻合,与全市经济发展相协调,与市场经济规律、文化发展规律以及市民文化需求相适应的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路与措施,为市委、市政府决策提供有益参考。

一、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推动下,我市文化产业发展呈现良好态势。一是产业结构日趋合理。全市形成了网络文化业和文化娱乐业、艺术培训业、广播影视业、新闻出版业、印刷复印业、出版物发行业、动漫业等门类齐全、结构比较合理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各类文化企业总数发展到2400多家。二是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召开了全市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振兴大会,制订出台了《关于促进文化产业振兴的意见》(威办发[2010]28号)、《关于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等文件,营造了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三是体制改革纵深推进。组建了市县两级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局。稳步推进了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梦海演艺公司、广电宽带网络公司、报业集团发行公司、市电影发行放映公司等一批股份制公司应运而行。四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臻完善。投资5亿多元的市文化艺术中心建成并投入使用,市图书新馆和市群众艺术新馆建设已被纳入“十二五”规划。公共文化设施网络覆盖城乡,群众性文化活动常年不断线,被命名为目前全国唯一的“歌咏之城”。文化艺术精品不断涌现。搭建的中韩文化交流月、国际人居节、国际渔具博览会、荣成国际渔民节、乳山母爱文化节等文化交流平台,推动了对外文化经贸交流。五是产业投资快速增长。目前在建的文化产业项目达100多个,其中投资过亿元的16个。总投资55亿元的华夏文化城、4亿元的仙姑顶如意园、50亿元的大乳山母爱文化基地开始运营,投资20亿元的乐天世纪城已完成二期工程,韩乐坊韩文化主题公园和韩国风情街等项目实现投资过半。投资5.6亿元的荣成三和影视基地、投资5亿元的文登中韩影音创意基地已开工建设。投资30亿元的金石湾国际美术馆群正在建设中。文化名居艺术市场、乳山胶东古玩字画城、文登圣东字画城等已投入使用。六是文化产品生产势头良好。“梦海”、“神游华夏”等文化演艺影响力不断扩大。国内首部原生态鸟类电影故事片《天赐》在全国院线上影,并获得德国科隆电影节“最受观众喜爱”大奖。长距离铁人三项世界杯系列赛、世界霍比帆船锦标赛等品牌赛事,永久落户。高技区投资3亿元建设了“省软件基地”,已有50多家内外资软件动漫落户,除承接服务外包订单外,原创作品也开始陆续问世。

我市文化产业发展尽管态势良好,但与先进城市比,产业化程度低、竞争力较弱等问题现实存在。主要表现:一是文化产业“有支无撑”。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产业发展水平高低的基本数据,“文化产业增加值”这一数值一直未能列入全市国民经济统计指标序列。据查阅有关材料,2010年我市文化产业增加值为54.7亿元,占GDP的比重2.78%。依此数据比较,我市与全国2.5%的比重相当,低于省的3.12%,与发达国家及国内先进城市则相差甚远。2010年,美国、日本的这一比重分别达到33%、17%,、六省市均超过5%,达到了支柱产业的标准,其中为12.8%。相比之下,显露出我市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体系中“有支无撑”的弱势地位。二是文化企业“有山无峰”。我市现有文化骨干企业数量偏少,文化基础设施个头小、层次低,力量松散,产业链短,影响力弱,不足以带动和支撑产业快速发展。如我市着力打造的印刷业,目前企业年产值最高的不过7000万,而日照市产值过亿元的印刷企业就有3家。我市多数文化企业的产品和服务面向本地市场,开发市外以至国际市场的甚少,缺乏拓展更大市场空间的能力和水平。三是文化产品“有牌无名”。近年来,省文化产业独领风骚,“超级女生”、“广电湘军”、“出版湘军”、“动漫湘军”等著名“湘”字号文化品牌不断闯入人们视野,在国内133个著名文化产业品牌中,“湘”字号有29个,占21%。这种“经济被文化所娱乐、文化被经济所涵盖”的文化产业驱动了经济的崛起。而纵观我市,能够在国内外叫得响的文化产业品牌几乎没有,就连市民熟知的地域性文化品牌也没有几个。缺少了品牌的文化产业,难以形成磁场效应、辐射效应和拉动效应。

二、影响和制约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的问题分析

我们分析认为,我市文化产业目前仍处在起步、探索、培育的初级阶段,其影响和制约因素主要有五点:

一是产业发展基础薄弱。我市文化产业发展先天不足。地级市成立后,各级在发展上更多关注与经济建设密切相关的产业或行业,促使二产特别是制造业迅速崛起,而三产则相对滞后,作为三产重要组成部分的文化产业更是滞后于其它产业发展。近年来,随着国内外文化产业蓬勃兴起,我市各级制订目标,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但基础薄弱的状况仍没有得到实质性改变,相反与先进城市的差距越拉越大。这种格局,深刻影响着我市文化产业的发展规模、速度和效益,不断削弱着其优势和地位。

二是产业发展缺失“蓝区”规划。蓝色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为我市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文化产业的经济、文化双重属性,也决定了其在蓝色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份额。我市2010年出台的《关于促进文化产业振兴的意见》,把文化产业发展提高到了更加突出的位置,顺势将其纳入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对于进一步提高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层次和水平,十分重要和必要。但我市制定的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并没有将文化产业纳入其中,这不能不说是政策制定上的一个缺失。而这种缺失,对于已经进入、正在进入或准备进入我市文化产业的人来说,都是一个不利影响因素,并且会直接反映到产业发展的层面。

三是财税金融的扶持力度较弱。文化产业发展的特殊性,决定了财税金融扶持的必要性。中央财政于2008年底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当年及2009年分别安排10亿元,2010年增加至20亿元,2011年已累计安排60亿元。在中央的带动下,各省市纷纷纷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加大财税引导力度。近几年,我市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投入持续增长,但总量相对较少。据粗略统计,全市文化产业投入中民营企业占95%以上,政府财税引导作用发挥不够明显。2010年我市设立的1000万元文化产业专项资金,至今尚未完全到位;制订的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28条政策,多数流于形式,用民营企业的话说如“隔靴搔痒”。此外,由于文化企业贷款不能像工业企业可以用实物抵压,加之又多是中小企业,几乎无法获得银行贷款。为解决这一问题,2010年国家和省都出台了金融部门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但在我市尚未落实。缺少金融平台的支持,成为我市文化产业发展难以逾越的一道“门槛”。

四是人才和科技满足不了产业发展的需求。文化产业对专门人才的知识与能力结构有着特殊的要求。由于我市文化产业发展滞后,形不成产业“洼地”,进而产生不了人才聚集效应,导致专业人才匮乏,尤其是能适应多种产业融合需求的文化资本运营人才、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行业领军式人才,更是稀缺。这对科技应用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一个“梗阻”。另外,全市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普遍层次偏低,且数量不足。高层人才和其他从业人员的缺乏,科技应用和自主创新能力的不足,是制约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又一“瓶颈”。

五是特色优势不明显。我市的文化产业,在规划布局、市场开拓等方面,与一些城市尤其是周边城市存在着同质化竞争的现象,自身特色不鲜明,品牌形象难以树立。如很多人觉得,我市与韩国有“近台楼水”之区位优势,不论是在产业合作,还是在浓郁韩国风情方面,都应当有所作为。但多年来我市缺乏有影响力的大动作,“到体验韩国”的文化品牌一直不温不火。中央电视台在建立了少儿影视基地,以此为平台举办全国少儿艺术大赛,在国内有较大影响力。打造“少儿艺术之城”这张文化产业的名片顺理成章,但我们没有很好利用这一优势。

三、关于我市发展文化产业的对策建议

面对经济文化化、文化经济化的时代潮流,各级都在制订雄心勃勃的文化产业发展计划,加快构建结构合理、富有创意、竞争力强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以抢占文化产业发展的制高点。我市坐拥文化资源的“富矿”和产业发展的“沃土”,发展文化产业时不我待。要切实增强危机感和紧迫感,以贯彻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为动力,深化措施,加大力度,狠抓落实,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实现新突破。我们认为,应着重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引领文化产业发展。品牌是一个城市特有的印记或符号,引领着产业聚集、产品提升和市场开拓。打造我市文化产业品牌,应在明确品牌定位、挖掘品牌内涵的基础上,找准突破点,推动品牌创立,树立品牌形象。根据我市的地域环境、历史渊源、人文习俗和发展方向,遵循时代性、独特性、继承性的原则,建议将我市文化产业发展定位为“三个城”,即:融鲜明海韵与浓郁民俗为一体的海洋文化之城,融厚重历史与红色激情为一体的历史文化之城,融现代气息与异域风情为一体的特色文化之城。根据这一定位,重点打造“五个品牌”:一是海洋文化品牌。紧密结合蓝色经济区建设,实施“四个一批”海洋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即打造一批文化产业园区,整合一批文化产业资源,聚集一批文化产业大项目,培植一批文化产业龙头,努力把打造成高端文化产业聚集区、创意文化产业高地、文化体制改革先行区、国际海滨旅游目的地、参与文化竞争的重要增长极,成为国内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的示范区。二是英租文化品牌。广泛收集英租历史文物,建立向公众开放的“英租卫博物馆”。建设复原0.37平方公里的卫古城,创作历史题材剧《风雨卫》,再现英租卫这段历史。可由政府出题目、定调子,由民营企业出资,聘请金牌编剧、大导演、名演员进行大制作,使《风雨卫》成为叫响历史文化品牌的一大力作。三是甲午文化品牌。在刘公岛上再现北洋海军将士出兵操练的场景,进一步丰富和提升我市甲午文化的内涵。深入挖掘邓世昌等人物事迹,以影视创作形式,扩大社会影响。以邓世昌的“太阳犬”为原型,打造大型动漫作品《太阳犬》,塑造其忠勇、智慧的形象,增添新的文化兴奋点,实现我市动漫产业发展与文化品牌提升的双赢。在此基础上,推进动漫产业与少儿艺术大赛合壁,把建成令少年儿童向往的艺术殿堂。四是人居文化品牌。将人居文化理念融入到城市建设中,构筑石头的书、凝固的美、不老的魂。加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建好博物馆、图书馆、剧院、音乐厅、大众乐场、社区文化广场、游憩场所等文化场所,普及大众文化、街道艺术。借鉴泰安市建设方特欢乐世界、瑞奥不夜城、快乐驿站等项目的经验,建设我市大型文化游乐园区,推动文化消费。丰富城市文化内涵,办好国际人居节,不断提高其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精细打包“梦海”、“鲁川情”、“神游华夏”等精品力作,使之成为我市的重要文化符号。五是韩国文化交流品牌。推动建立威韩文化产业合作协调机制,设立互惠互.通并与国际接轨的“文化创意产业试验示范园区”、“文化产业加工区”等,构建威韩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组织平台、信息平台、资金平台,积极争取在举办高层次的“中韩文化产业论坛”,借此将本土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推向国际市场。

(二)实施财税金融扶持战略,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按照“政府创造环境、企业创造效益”的理念,借鉴江苏、浙江、等省市的做法,我市在扶持文化产业发展上应突出抓好四点:一是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中央《决定》提出,保证公共财政对文化建设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提高文化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按照这一要求,我市应将文化产业列入财政重点扶持领域,建立与中央要求相一致的稳定的财政投入增长机制,并通过前期资助、中期补贴、后期奖励等方式,支持文化产业重点项目发展,支持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建设,支持文化领域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等,切实发挥好财政投入的引导和统筹效应。二是加大税收优惠和减免力度。认真落实国家和省市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对高科技新兴文化企业所得税可按15%的税率征收,实行出口退税,新开办文化企业免税3年。文化企业纳税确有困难的,可向主管方税务机关申请减免经营用地和房产的城镇土地使用税、房产税。对单位和个人从事文化创意产业技术转让、技术开发业务和技术服务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服务于文化创意产业的技术转让、技术开发、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所得的技术性服务收入,可暂免征收所得税。三是设立文化产业发展基金。对去年规划的1000万元市级文化产业专项资金,应尽快安排落实到位,并根据发展需要,不断扩大该专项资金规模。建议每年安排至少1000万元的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团体、个人依法组建各类文化产业投资公司和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参与文化产业项目建设。四是优化金融支持服务。制订出台金融部门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鼓励金融机构创新贷款融资模式、信贷产品和服务方式,方便文化企业贷款融资。在国家允许的贷款利率浮动幅度范围内,给予文化企业一定的利率优惠。研究制定著作权、文化品牌等无形资产的评估和质押办法,为文化企业贷款创造条件。倡导担保和再担保机构开发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贷款担保业务品种。

(三)实施人才培养战略,支撑文化产业发展。加强专业文化工作队伍、文化企业家队伍建设,扶持资助优秀中青年文化人才主持重大课题、领衔重点项目,抓紧培养善于开拓文化新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掌握现代传媒技术的专门人才、懂经营善管理有创意的复合型人才。完善文化产业职业技能培训,鼓励和扶持高等院校、培训机构与文化企业创建人才培养、教育培训、项目策划等基地。加大人才培养的国际合作力度,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聚集一批熟悉海外文化企业运作的创意、研发、管理等高端人才。打造文化创业基地,为海内外高层次留学人员、国内一线城市高端人才、大学知名教授和大学生,提供文化创业场所,打造文化产业人才聚集区。在建议创办的“中韩文化产业论坛”上,设计举办文化创意、研发等方面的成果展览,搭建起各类文化人才相互交流碰撞的平台,推动对话与合作。建立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库,完善人才选拔、聘用、激励机制,为文化人才提供充分的用武之地。

(四)实施体制创新战略,保障文化产业发展。我市文化产业分属若干不同部、委、办、局管理,部门间缺乏统一的协调、沟通和管理,文化产业发展都在抓,都也抓不透、抓不全、抓不好。按照中央《决定》提出的“创新文化管理体制”的要求,联系我市实际,建议整合当前的文化产业管理机构,成立市县两级文化产业发展协调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协调各相关部门、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及政策的制定和落实、招商引资、项目开发等事物,增强政府宏观调控的能力,为振兴我市文化产业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