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联关于妇女儿童调查汇报

时间:2022-06-06 11:55:00

妇联关于妇女儿童调查汇报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步伐加快和劳务经济蓬勃发展,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农村出现“男工女耕”的“留守现象”,城市外来流动人口不断增多。为全面了解我市留守流动妇女儿童生存和发展现状,切实做好留守流动妇女儿童的维权与保护工作,市妇联于2011年4月至5月,对全市留守流动妇女儿童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市留守流动妇女儿童基本情况

市女性总数为100.45万人,0-18岁的儿童35.62万人。

1、留守妇女整体情况。全市现有留守妇女4709人,占全市妇女总数的0.47%。其中,18-30岁以下的805人,占17.1%;31-45岁的2490人,占52.9%;45—60岁的1251人,占26.6%;60岁以上的163人,占3.4%。小学以下文化程度1522人,占32.3%;初中文化程度2934人,占62.3%,高中以上文化程度253人,仅占5.5%。

2、流动妇女整体情况。全市有流动妇女20520人。其中,18-24岁的5666人,占流动妇女总数的27.6%;25-49岁的12220人,占59.6%;50岁以上的2634人,占12.8%。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14871人,占72%,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5649人,占28%。流动妇女中,市内县区间流动7254人,占35%;市外流进13266人,占65%。

3、留守儿童整体情况。全市留守儿童3574人,占全市儿童总数的1%。其中,高中阶段的556人,占留守儿童总数的15.6%;初中阶段的1508人,占42.25%;小学阶段的969人,27.1%;幼儿阶段的541人,占15.1%。中小学阶段的留守儿童居多,占69.3%。

4、流动儿童整体情况。全市流动儿童5162人。高中阶段414人,占8%;初中阶段1670人,占32.4%;小学阶段2269,占44%;幼儿阶段602,占11.6%;未入园婴幼儿207人,占4%。义务教育阶段儿童居多,占76.4%。

二、留守流动妇女儿童生存和发展现状

1、家庭情况。留守妇女中绝大部分年龄在30—59之间,占留守妇女总数的79.5%。青壮年妇女留守农村,承担了家庭中的生产劳动、子女教育、老人瞻养等大部分责任。91.1%的留守妇女因为从事家庭农业生产有自己的收入,但有420名妇女因为是“无地农民”,专职从事照顾孩子和老人,自己无收入来源。由于市各县区之间经济发展有较大差异,本市内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量大,留守妇女的丈夫75.7%的在本市内务工,市外省内务工的1083人,占23%;在省外务工的61人,仅占1.3%。从被调查的留守妇女丈夫打工的年限看,5年以上的占了53%,务工人员已在打工地成为较为稳定的打工群体。丈夫回家的次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对家庭责任感,被调查的留守妇女反映,丈夫每1—2月回家一次的占92.4%,每半年回家一次的有7.4%,每年回家一次的有0.2%。

2、留守原因和生活状况。市有较充沛的农业土地资源,58.8%的妇女因为照顾孩子,15.1%的妇女因为赡养老人选择了留守家庭从事农业生产。7.2%的妇女有进城务工的想法但找不到比从事农业合适的工作。留守妇女家庭中多数都有正在上学的孩子,其中一个孩子上学的家庭占48%,两个孩子上学的占26%。调查中有的妇女表示,因为工作时间与照顾孩子和老人相冲突,选择务工很难,即使当地企业招聘女工,也不能兼顾家庭。也就是说,因为家庭的需要,绝大部分已婚育的妇女选择了回归家庭,照顾家庭。这说明男主外、女主内,男人挣钱、女人顾家的传统分工模式仍然是农村的主导家庭模式。74.3%的留守妇女从事传统的种植、养殖业;8.3%的从事加工业;12.5%的选择就近打工或其他行业;只有4.9%的留守妇女没有参加生产活动,专心照顾孩子、赡养老人。55%的留守妇女感觉劳动强度大;16%感觉教育子女压力大;18.4%感觉心理压力大或身体不好;只有2.3%感觉缺乏安全感;不到1%的留守妇女夫妻感情出现危机,这些感受与其它家庭内妇女的感受基本一致。

3、流动妇女生活状况。流动妇女外出流动原因众多,大多数妇女外出打工主要是增加自身及家庭的收入。有8.4%的流动妇女跟随丈夫进城是为了照顾子女和家庭生活,没有自己的收入来源;有27.6%的流动妇女因未婚或未育,外出务工的主要原因是谋生,主要集中在企业或服务业打工;有59.6%的流动妇女是为了让子女获得更好的教育条件而进城务工。流动妇女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缺乏,文化程度的偏低,使流动妇女无法从事技术水平较高的职业和工种,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流动妇女的就业和自身发展。从总体上看,多数流动妇女生活乐观、安定,绝大多数的外来流动妇女是从农村流入城市,尽管进城后使她们的生活发生了新的变化,也带来了生活上诸多不适应,但她们感觉到城市生活的新鲜和便利,多数妇女有长期在城镇生活的愿望和打算。

4、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状况。留守儿童的监护情况主要以母亲监护为主。高中阶段在读的488名,就读率为87.8%;初中阶段在读的1507人,就读率为99.9%;小学阶段在读的405人,就读率为98.3%。高中阶段辍学率比中小学阶段高。中小学阶段的辍学率为1.6%,经调查,中小学辍学的孩子均为身体原因所致不能入学就读。留守儿童中,父亲外出打工的2949名,占82.5%;母亲外出打工随父亲生活的只有45名,占1.2%,父母双方都外出打工、随祖父母一起生活的有480名,占留守儿童总数的16.2%;这种情况下,祖父母一般较年轻,身体健康有扶养能力。

5、流动儿童的学习生活状况。高中阶段在读的333名,就读率为80.4%;初中阶段在读的1620人,就读率为97%;小学阶段在读的2258人,就读率为99.5%。高中阶段辍学率比中小学阶段高。中小学阶段的辍学率为1.6%,经调查,中小学辍学的孩子均为身体原因所致不能就读。流动儿童高中、初中阶段的辍学率分别比留守儿童高7.4%和2.9%。流动儿童中,有4965名随着父母在务工地就学,与父母一起生活,占流动儿童总数的90.9%;9.1%的流动儿童随单亲生活。

三、关爱留守流动妇女儿童工作开展情况

随着农村留守现象增加,市妇联紧密结合当前的经济形势和留守妇女儿童方面的突出问题,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调合作,面向广大留守妇女儿童开展有效的服务,努力营造有利于留守妇女发展、有利于留守儿童成长的社会环境,维护留守妇女儿童合法权益。

一是加强留守妇女儿童活动站建设。在农村和社区依托妇女之家建立留守妇女儿童活动站,充分利用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中心的资源,做好“农村父母课堂”的收听收看工作,有针对性的组织留守妇女举办专题教育讲座,帮助她们重视家庭教育,更新家庭教育观念,掌握家庭教育科学知识和方法。组织留守妇女儿童开展座谈、交流等活动,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定期组织召开留守妇女儿童活动站工作座谈会,对留守流动儿童活动站阶段性工作进行总结和交流,督促完善留守流动儿童档案,组织对困难家庭进行调研和救助,不断推动活动阵地的健康发展。

二是创建流动妇女儿童平安之家。先后出台了《关于做好流动妇女儿童平安创建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做好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工作的意见》。在流动妇女比较集中的城市社区和企业中,创建“流动妇女儿童平安之家”,为流动妇女提供学习培训、健康教育、法律帮助、文化娱乐等服务,维护流动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各级妇联广泛开展“关爱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共享蓝天”大行动,在社会上营造了关注、关心、关爱流动妇女儿童的良好氛围。同时,不断拓展“流动妇女儿童平安之家”的工作内容,积极开展法制宣传、“禁毒防艾”宣传、安全和卫生保健知识讲座等,增强留守流动妇女儿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保护的能力,自觉维护社会稳定。目前,全市成立15所流动妇女儿童平安之家。

三是开展“牵手流动、留守儿童”活动。通过不断壮大留守流动儿童维权行动志愿者队伍、建立留守流动儿童家长学校,进一步推广开展“妈妈”、“爱心妈妈”等活动,推动留守流动儿童家庭实现“四无”和“五有”,即无伤害、无失学、无犯罪、无不良习惯;有监护人、有社区联系点、有心理疏导、有社会关爱、有安全保障,不断优化留守流动儿童的生存发展环境,切实保障他们的人身安全和各项权益。全市有2所家长学校被评为全国级流动留守儿童家长学校,有1所家长学校被评为省级流动留守儿童示范家长学校,区被授予全省留守流动儿童示范区。组织举办了“牵手关注留守流动儿童同读一本书”捐书活动,市妇联与市教育局联合发出倡议书,号召全市儿童积极参与爱心图书捐赠,牵手关爱留守流动儿童。共收到捐赠爱心图书近20000册,书包、文具盒、光盘若干。为2处留守流动儿童活动站和5所农村幼儿园捐赠图书,帮助其建立留守流动儿童图书室。

另外,市妇联不断加强大维权格局建设,将留守妇女儿童作为高度关注的特殊群体纳入整体维权工作,为改善其生存发展空间做出了积极努力。农村妇女“两癌”筛查中所有35-59岁农村留守妇女均获得免费检查。在“信贷助推巾帼创业扶持计划”实施过程中,留守妇女受到特别关注。“春蕾计划”、救助“贫困母亲”等活动中,留守流动妇女儿童中符合条件人员全部得到救助。

四、留守流动妇女儿童存在的基本问题分析

(一)留守流动现象与经济发展状况密切相关。我市近几年来经济发展较快,城市人口不断扩张,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传统农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剩余劳动力逐步向城市转移,留守流动妇女儿童现象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紧密相联。一是留守现象多发生在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地区。全市共有留守妇女4709人,其中,3450人在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利津县。在调查中,96%的留守妇女认为丈夫外出打工后,家庭收入会增加,由于家庭规模小,人口少,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善家庭的经济状况。目前市农村大多数家庭仍从事传统农业,在土地不多的情况下,家庭中分出一部分人外出打工,的确是农村家庭增加收入的最好途径,也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自然转移大势所趋。二是流动人口多发生在经济发展较快,工业化程度较高和服务业发展的城镇。全市流动妇女20520人,经济较发达的广饶县和区成为流动人口聚集区。广饶县工业项目发展吸纳了大批流动人口就业,区中心城区商业和服务业是吸引外来人口最多的行业。三是留守流动儿童随着留守流动妇女增长变化,儿童多与母亲生活在一起,留守流动妇女数的变化与儿童留守流动变化大致相同,这也说明母亲在家庭教育子女成长中具有更重要的地位。

(二)我市留守流动现象总体人数偏少,群体规模不大。我市农村留守妇女人数只占妇女总人数的0.47%,留守儿童只占儿童总数的1%。统计调查的留守家庭中,丈夫在县外市内打工的居多,有75.7%的家庭打工就在本市,23%的在省内市外打工,大部分人员每月都能回到家庭中团聚,仅有1.3%的人员在省外打工,不经常回家,家庭留守人员虽然承担着大部分家庭责任,但外出打工对家庭造成影响这一问题不敏感。社会管理创新提出的要关注农村留守流动家庭这一课题在我市表现并不突出。

(三)留守流动妇女儿童生活区域分散,有些普遍性的帮扶措施难以奏效。调查中了解到,我市留守妇女量小,区域不集中,每个村庄仅有很少的几户。流动妇女中在企业打工的多数为25岁以下单身女性或已婚未育妇女,成年流动妇女主要与家人共同经商生活,缺乏组织性,想要有效组织开展普遍性的帮扶活动,操作起来难度较大。在关爱留守流动妇女儿童工作中,市妇联采取了一些措施,创建了2所留守妇女儿童活动站、16所留守流动妇女儿童平安之家,举行了多次捐赠仪式,发起了多次倡议,但这些措施很难让所帮扶对象人人共享。大规模的投入与解决社会实际需求之间难成比例。我市应更多的推动社会文化事业的普遍进步,让留守流动妇女儿童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四)留守流动儿童的教育管理问题根源主要在家庭。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共同管理和教育是做好留守流动儿童教育管理工作的根本途径。目前,学校与社会对待留守和流动儿童与普通家庭的孩子一视同仁,就学,生活等各方面不存在差异和歧视的问题。城区学校在招生和就读中,流动留守儿童与固定生活在同区的孩子享受同样的待遇。但现实中确有留守流动孩子出现问题较多现象发生,其主要根源在于家庭教育。许多家长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忽视孩子的能力锻炼、道德养成和全面成长,忽略了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留守流动儿童家庭成员外出务工或忙于工作,孩子的不少问题和苦恼得不到及时的倾诉和排解,从而为他们的成长和学习留下一些隐患。有些进城务工或经商的家庭,生活习惯、生活水平与城镇一般家庭相比有差距,儿童生活环境不稳定,易造成自卑心理,自我保护意识、自我封闭意识较强。

五、关爱留守妇女儿童的几点建议

留守流动妇女儿童在我市群体不大,但随着黄蓝两大战略实施和城市化进程,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外来流动人口不断增多是社会发展的趋势,关注农村留守和城市流动人群是一个社会问题,也是社会管理创新的内容之一,更是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职责,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共同努力,积极建立以党委政府为总揽,相关职能部门为支撑,群团组织为重点,社会力量为骨干的长效关爱机制体系。

(一)高度重视,统筹规划,关爱留守流动妇女儿童这一社会特殊群体。在留守人员集中的经济发展落后地区,要加快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本地就业机会,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充分吸纳当地剩余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引导土地合法流转,发展规模化经营,大力推广高效农业、特色种植、养殖技术,提高土地收益,减轻留守妇女的农业劳动负担。在流动人口相对集中的城镇,鼓励外来流动人员举家进城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把关爱留守流动儿童工作作为社会公益服务项目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相关部门工作规划,由党委政府全盘规划,统筹部署,逐步解决对“留守流动儿童平安之家”等教育活动设施的投入。

(二)因地制宜,强化部门联动,切实解决留守流动妇女儿童的实际困难。政府及相关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积极为留守流动妇女提供相关的服务和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如涉农部门努力提高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减轻留守妇女的农业生产劳动强度;举办留守妇女技术培训班,提高留守妇女依靠科技增收致富的能力。文化等部门在留守流动妇女比较集中的地区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丰富留守流动妇女的业余文化生活等。司法部门为留守流动妇女提供各种法律服务,维护其合法权益。医疗卫生部门建立对留守流动妇女的健康支持系统,关爱妇女的身心健康,减轻留守流动妇女心理压力等。教育部门要从生活上和心理上给予留守流动儿童更多关心和关爱。群众团体发挥各自优势,为留守流动妇女提供服务和帮助,使这一特殊群体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得到健康发展。

(三)细化措施,整合资源,为留守流动妇女儿童提供服务。在现有条件下,妇联组织要细化服务措施,整合社会资源,力所能及地为留守流动妇女儿童更多地提供服务。一要推动农村建立完善的治安制度,推动平安家庭、平安社区建设,创造平安、和谐的社区环境,提高留守妇女的安全感。二是在留守流动妇女较集中的乡村、社区建立妇女维权工作站,为留守流动妇女提供法律服务,维护她们的合法权益。三是争取政策扶持,为留守妇女提供小额贴息贷款,解决制约留守妇女发展的资金问题。四是在民主、平等、自愿的前提下,组建留守流动妇女互助小组,为留守流动妇女搭建互助、倾诉、交流的平台,使她们共同面对生产、生活中的难题,发展建立相互支撑的人际关系网络,提高自助能力。五是倾力构建关爱留守流动妇女儿童志愿者服务体系,家教、健康、技术等培训活动要注重吸纳留守流动妇女参加。针对留守流动群体的需求,组织志愿者开展义务家教、心理辅导、法律咨询、技术指导等服务,组织巾帼志愿者与留守流动家庭开展结对帮扶活动,使留守流动妇女儿童关爱工作取得实效。五是加强流动妇女的素质教育和生活习惯养成教育,让进城务工妇女尽快融入城市生活,树立科学教子的理念,减少城乡差异造成的心理压力。

(四)加强舆论引导,扩大社会宣传,营造关心留守流动妇女儿童的良好环境。利用各类新闻媒体加大对留守流动妇女儿童的调查和报道,加强对留守流动妇女儿童问题的宣传,反映留守流动家庭的真实生活状况,从而让社会上更多的人了解她们真实的生活,鼓励人们多关注这些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