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女劳动权益问题调查与分析

时间:2022-05-10 02:54:00

妇女劳动权益问题调查与分析

为深入了解我县流动人口中妇女的劳动权益现实状况,近期,先后走访了人劳社保局、总工会、计生局、多个行业的企业负责人,与流动人口中的妇女进行面对面访谈、座谈,并听取了当地相关部门有关方面的情况介绍,对流动人口中妇女权益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调查。

一、流动人口中妇女的基本情况

我县的流动人口是按县界流动来统计(不包括乡镇间的流动),全县共有流动人口45000多人,流动妇女16282人,其中进入我县的年龄在18-50岁之间的流动妇女7400多人,占进入我县流动人口中妇女总数的90%以上,她们大都在我县的民营企业工作,占60%以上,在服务业和其它产业的占35%左右。她们的基本情况主要表现出以下特点:

一是文化程度低、年龄小。流动人口中妇女大多数为年轻人,文化水平较低,她们从其他省份和偏远农村来到缙云县的城镇和工业园区工作,思想观念、生存标准、生活习惯等方方面面都受到了影响,她们渴望有机会再继续学习,提高自己的知识层次和工作技能,以获得较高的工资待遇,在城镇买房立足,同城里人融为一体,这一点在40岁以下的年轻人中表现的尤为明显,几乎占到了87%以上。

二是工资收入不高。流动人口中妇女多数从事生产工人、餐饮、服务等工作,主要在缺少劳动技能的低层次工作,经济收入偏低。她们中从事服务行业的月收入一般在1200—1600元左右,生产工人及一般管理者则在1800元到2500元之间,少数做技术人员、企业中层管理者的妇女月收入达到了3000元甚至以上,而这部分妇女仅占流动人口中妇女的少数,几乎98%以上的流动人口妇女提到了收入低的问题。

三是精神生活贫乏。流动人口中妇女由于来缙时间较短,以及工作、生活范围较小等因素,她们的社会交际圈狭窄,精神文化生活单调。日常交往的多数是同单位的打工姐妹,使得她们获取社会信息的渠道狭窄,制约和影响她们自身的发展,阻碍她们融入周边环境,使她们感觉自己是外来人。加上较低的工资收入,生活处于贫困化的边缘,很少有时间和精力参加文化娱乐活动,精神生活相对贫乏。

二、流动人口中妇女权益保障情况

调查发现,随着党和政府对农民工问题重视程度的逐步提高,流动人口中妇女的权益保护的状况有了明显改善。主要表现在:

一是为流动人口中妇女权益提供政策保障。近年来,缙云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维护农民工权益的各项法律、法规及决定,明确规定保护流动人口平等的就业机会、同等办理社会保险、务工工资以及子女就学等多方面权利,为包括流动人口中妇女在内的务工人员权益保障提供了政策依据。

二是为流动人口中妇女的工作、生活提供保障。在调研中我们感到,在用工荒情况出现和工人素质不断提高等情况下,多数企业和基层组织比较重视流动人口中妇女的权益保护工作。在调查走访的企业中,规模较大、管理正规的企业能够与务工人员签定劳动合同,并足额按时发放工资,为流动人口提供较好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如广鹰机械有限公司、寿尔福公司等企业不仅对务工人员定期进行技能培训,给予较高的工资待遇,还为流动人口中妇女提供了较好的食宿条件。

三、流动人口中妇女权益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调查情况看,流动人口中妇女的生存发展环境逐步得到改善,但仍有许多问题不容忽视。

1、流动人口中妇女劳动权益方面问题。

据不完全统计,2012年以来全县妇联、工会组织、劳动部门受理的流动人口中妇女投诉案件中,关于拖欠工资、工作时间长等直接侵犯务工妇女劳动权益的案件100余起,仅08年就解决了30多起,共300多人次的劳动权益得到维护。归纳而言,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签订劳动合同的比例不高。对于流动人口中妇女来说,能够为其提供劳动权利保障的就是签订劳动合同,但在被调查者中,有一部分流动人口中妇女,尤其是部分从事服务业的流动人口中妇女很多都未与用工单位签订书面劳动合同,这一方面与用工单位为了不受劳动合同约束、不愿主动与雇工签订劳动合同有关,同时也与流动人口中妇女的文化水平较低、缺乏自我保护意识有关。调查中发现,有的妇女尽管签订了劳动合同,也对合同双方的权利与义务约定的内容不十分清楚,对用人单位一些显失公正的条款全盘接受。当发生合同纠纷时,多数妇女选择了沉默,只有少数的妇女选择请求上级帮助协调处理,极个别的妇女选择申请劳动仲裁。

二是仍有部分女工工资不能得到按时足额发放。流动人口中妇女的工资发放情况呈逐渐好转趋势。被调查者中,有80%的流动人口中妇女工资能够按月足额发放,另有20%左右的不能按时领到工资。面对这种情况,绝大多数妇女都束手无策,只选择等待。

三是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长。调查结果显示,流动人口中妇女每天工作9-10小时以上,尤其是在餐饮服务行业,务工妇女每天工作时间在8小时以上的比例高达60%以上,有的甚至每天需要工作12小时以上。需要指出的是,超时工作的妇女有80%以上的都不能领到加班费,而对此,务工妇女基本上都采取了默认的态度,以保住目前的工作岗位。

2、流动人口中妇女政治权利方面问题。流动人口妇女中能充分行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比例相当低。许多用人单位没有设立党支部、团支部和妇女组织,流动人口中妇女的组织生活不能得到保证,设有党、团组织的单位,对流动人口中妇女的权益维护观念淡薄,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同时,外来流动人口中妇女平时较注重的是经济意识,缺乏政治意识。所以他们的选举权与被选举权不能保障,既有制度安排的因素,也有自身素质的问题

3、流动人口中妇女的文化权益方面问题。

流动人口自身素质和经济条件及时间上的限制,使她们很少有时间、精力、机会参与城镇文化活动。流动人口中妇女的子女教育问题仍受一些客观条件的制约。随着教育体制改革和关心流动人口政策的出台,流动人口中的子女教育问题在政策上已经基本得到解决。但在城镇读书生活等其他费用较高,依然成为流动人口子女进城读书的一大制约因素。

4、流动人口中妇女社会保障权益方面的问题。

流动人口存在社会保障薄弱的现象。因多次流动产生的不稳定性等关系,城镇职工普遍享受养老、医疗、失业、生育和工伤五大保险,大多数流动人口中妇女不能享受,被排斥在社会保障之外。在企业与外来务工妇女的雇佣过程中,双方在很大程度上都存在着短期行为,只有少数企业和单位能按照人性化的管理来考虑职工的社会保障问题,大部分企业和单位受利益的驱动,在对劳动数量及质量做出明确规定的同时,简单的确定了所应给付报酬的数额,社会保障问题根本不予考虑。此外,落后的传统观念、薄弱的卫生保健意识及社会保障条件的制约严重影响着流动人口中妇女的健康。她们中大部分人不注重甚至不了解妇女“四期保护”,也没有条件做妇科病检查,平时生病也很少去医院就医。

四、几点建议

(一)大力宣传形成尊重流动人口中妇女的良好氛围

在大流通的现代社会背景下,流动人口中妇女在我县城市化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将发挥重要作用。随着我县工业的不断发展、农村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流动人口中妇女将越来越多,作用也越来越大。因此,我们要给流动人口中妇女相应的待遇,让她们与本地居民享有同管理、同教育、同服务、同维权资格。各级党委、政府应不断加大宣传力度,并出台相应制度,人劳社保、卫生、公安、教育、司法及工青妇等组织应统筹协调,明确各自职责,把对流动人口中妇女的就业、保障、教育、政治等的需求纳入公共规划,积极探索适合务工妇女的各项社会保障制度。

(二)积极推进《劳动法》等相关政策法规的落实

一是要定期对《劳动法》及相关法规执行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建议劳动部门严格监督企业执行《劳动法》和相关政策法规。采取各种督查方法,深入劳动用工单位,对流动人口中妇女的劳动合同签定情况、工资发放情况、休息日制度等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对未签订用工合同的企业要予以经济处罚,并补签用工合同;对于随意延长工时、占用流动人口中妇女法定休息日的用工单位要按规定及时纠正;对确实需要延长工时和占用休息日的,要按规定发放加工工资;对按规定应缴纳的社会保险,要按规定缴齐。

二是加大对流动人口中妇女的特殊权益的保护力度。建议卫生、劳动、工会等部门定期对企业女职工保健和劳动保护工作进行检查,企业每年要抽出专门资金对流动人口中妇女进行妇科疾病普查,对流动人口中妇女的“四期”保护,严格按照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执行,对不具备设施和条件的企业,应采取积极措施达到标准要求。特别对是服务业中的流动人口妇女,更要加强督查用人单位做好流动人口妇女的卫生保健和劳动保护工作。

(三)通过培训提高流动人口中妇女的综合素质

一是做好法律知识的培训。有关部门在对流动人口中妇女进行岗前技能培训的同时,把提高法律意识和维权能力作为重要内容,使流动人口中妇女在务工前具备较强的政治意识、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的能力。二是抓好工作技能培训。在流动人口中妇女定期开展劳动技能培训,在流动人口妇女中开展技能竞赛活动,激发她们的学习热情,提高她们适应岗位需求的能力和水平。三是畅通维权的渠道。建议劳动仲裁部门对流动人口中妇女的劳动争议案件开辟绿色通道,作为特殊问题特殊解决;妇联、司法等组织可以通过送法律、建立维权服务站或开展咨询服务等形式,畅通维权的渠道,维护其合法权益。